穆青

合集下载

穆青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穆青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穆青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穆青,中国著名记者、摄影家,以其深入基层、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而广受尊敬。

他的名言名句摘抄大全如下:
1、“脚底板下出新闻”。

这是穆青最为人们熟知的一句名言,他强调新闻记者要有深入基层的决心和勇气,只有真正走进人民群众中,才能发掘出真实、生动的新闻素材。

2、“把心交给读者”。

这是穆青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读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读者提供优质、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3、“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接触实际”。

这是穆青对新闻记者的期望,他鼓励记者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深入实际、接触群众,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4、“心中有人民,笔下有真情”。

这是穆青对新闻写作的指导,他强调新闻记者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疾苦,用笔表达出真情实感,为人民群众发声。

5、“用镜头记录历史”。

这是穆青对摄影工作的期许,他鼓励摄影家要肩负起记录历史的责任,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的瞬间,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6、“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是穆青对中国新闻界的期望,他希望中国的新闻媒体能够用真实、生动的报道讲好中国故
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7、“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是穆青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关注民生,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报道。

这些名言名句是穆青对新闻工作的深入思考和经验总结,也是他对新闻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

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穆青介绍

穆青介绍

穆青烈士事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7岁时,在本县骑龙义馆接受私塾教育。

后考入合江县中学。

经常和进步同学一道上街讲演,反对袁世凯卖国、复辟的罪行。

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立志救国救民。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与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同为中共旅欧支部成员。

1922年8月,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秋,转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东大旅莫支部组织委员。

1925年秋回国,任中共广东区委组织部长。

1927年春,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到武汉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他主持区委日常工作。

不久,形势恶化,党中央指示广东区委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并寄来了经费,他负责分配各部门建立秘密机关的经费,掌握各秘密机关地址和相互联络情况。

并挑选忠诚可靠具有斗争经验的党员组成秘密赤卫队。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组织遭到极大的破坏。

他于4月17日召集区委成员开紧急会议,作出了积极恢复党组织、组建广州市委、发展赤卫队、营救被捕同志、暂时将区委迁到香港办公等六项决定。

4月下旬,他主持召开了广州市委成立会议。

4月底,经湖南到武汉,向党中央汇报了“四一二”大屠杀经过。

随后,绕道上海去广州,主持广东区委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建立和恢复了潮梅、东江、西江、粤北、南路、琼崖各地特委以及香港、九龙等地的党组织,建立了与广州及各地的秘密通讯联络机构。

领导出版了油印宣传资料《红旗通讯》。

中共中央决定改广东区委为广东省委后,1927年7月,担任代理省委书记。

之后,广东省委迁回广州,任省委组织部长。

同年11月28日,召开省委会议,决定发动广州起义,他参加了起义行动委员会工作,并负责与共产国际代表联系,因此移住东山苏联顾问住宅区。

此间,按照组织分工,到一些工厂去组织赤卫队,为起义做好各项准备。

广州起义战斗打响后,他紧张而有秩序地在指挥部工作。

12月12日,指挥部在西瓜园召开群众大会,产生苏维埃政府,被选为土地委员会成员。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引言穆青,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文化艺术家。

他在中国戏曲、电影和音乐的领域中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巨星。

为了纪念和传承穆青的艺术成就,穆青纪念馆应运而生。

我有幸参观了穆青纪念馆,深受震撼和感受,并且在此撰写了观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展体验。

设计与布置进入穆青纪念馆的一瞬间,我被馆内的设计和布置所吸引。

整个纪念馆以简洁大方的风格为主导,仿佛进入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

展示区域采用精心设计的照明系统,突出了文物和展品的细节。

纪念馆内还有专门的音响系统,播放着穆青的经典作品和珍贵采访记录。

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穆青的卓越艺术魅力。

展览内容穆青纪念馆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详尽地呈现了穆青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和贡献。

展览以时光顺序的方式展开,首先介绍了穆青从少年时期的艺术探索,到他在中国戏曲界的突破。

然后展示了他在电影界的杰出表现和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同时还展示了他在文化艺术教育上的努力和成就,以及他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投入。

展馆内的展示物品丰富多样,包括穆青的服装、道具、奖杯、剧照、演唱会珍藏物品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穆青的艺术风采和生活履历。

我特别喜欢展示馆中的音乐区域,这里展示了穆青的各种乐器、音乐创作资料和珍贵的音乐录音。

感受与思考穆青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展览中,我体验到了穆青的卓越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让我深受鼓舞。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一个艺术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穆青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不懈追求卓越,这份精神激励着我。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的蜡像和照片,这些都是记录穆青一生的珍贵瞬间。

这些展示,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家的坚持和付出。

在穆青的一生中,有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经典作品。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追逐梦想是需要坚持和勇气的。

总结参观穆青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

穆青年表(1921年~2003年)

穆青年表(1921年~2003年)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 ■"一—穆青年表 (1921年〜2003年),穆青生于1921年3月15曰,5岁时,跟其祖父学习古文,1933年小学毕业后,升入杞县大同中学。

在由^名回族教育家王毅斋博士(穆青的妞夫)主办的学校里,穆青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参加学生运动。

:1933 年穆青在何南杞县大同中学读书。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

-1938 年 8 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r’-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 年 7 另.考'入延安鲁艺文学院^T''..…;/'■、1942年9月选调为延安:《解放日报》记者。

11943 年 8 月,、、- '、…发表《雁翎队》丨’)\1945 年 10 月_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曰报社。

3月采方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也的史诗一'一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X。

年底任i东北日报f编委兼東通部部长a:--------------------------------- A 印ecial article pf our journal <本刊专稿V- r.」j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谏工人的旗帜赵占魁鉍月深入长春前线采访<9月至川月发教空 中飞木的哀音》《哀音更如低洱》《月夜寒箫一'一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 放的胜利一一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

,乂丨.C,"、-...一- '.-1949 年 4 月i东北日根.》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

S月至 12月发表《狂欢之夜一一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驾>《记湖南的和平解放》一,《衡宝之战》等几十篇码讯、.特写,写汇集《南征散记》出版1950,年 7 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1951年11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穆青作者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穆青作者简介

穆青作者简介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
东山小学李媚清
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素材积累】
1、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不知道将来会去何处但我知道我已经摘路上。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摘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2、为了做有效的生命潜能管理,从消极变为积极,你必须了解人生的最终目的。

你到底想要什么?一生中哪些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一生当中最想完成的事?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量过生命潜能管理旧是以有系统的方法管理自我及周边资源,达成。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高二语文教与学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高二语文教与学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 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 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随后,穆青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 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 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 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 裕禄》感动全中国!
1.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 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
“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 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 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抓住“发呆”的神态,揭 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走 近 中 心 人 物 —念奴焦娇·裕追禄思焦裕禄
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 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 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 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 顷澄碧。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尝试归纳文中所写焦裕禄的具体事迹。
导 语:焦裕禄来到兰考的背景,初到兰考的作为 第一节:焦裕禄身先士卒,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进行细致地调查 研究 第二节:兰考县遭遇洪灾,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 第三节:焦裕禄身患肝癌,但心中只有人民,不顾自身 第四节:焦裕禄因肝癌住院,即使在病中依旧没有忘记关心兰考县 的人民 第五节: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带给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事迹背后的精神:
整体感知
①敢为人先 的革命胆略 ②为人民服务 的公仆情怀

《金字塔》课文

《金字塔》课文

《金字塔》课文
以下是一份关于《金字塔》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
- 作者介绍:穆青(1921 年-2003 年),原名穆亚才,河南郑州人,是中国现代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 写作背景:1962 年,新华社记者穆青等人到埃及采访,在金字塔旁看到一个外国孩子骑在高大的骆驼背上,而骆驼的主人、一个埃及青年正蹲在地上,一手搂着孩子的腰,一手托着他的小脚丫,帮助他骑上骆驼。

这一画面让穆青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通讯。

-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金字塔外观、构造等方面的介绍,表现了金字塔的宏伟壮观和神秘莫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古埃及文明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金字塔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古埃及文明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神秘。

- 写作手法:
- 巧妙运用悬念,引人入胜。

- 准确使用数据,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 读后感:读完这篇课文,我对金字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古埃及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也深深地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所感染,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金字塔的现场,感受到了它的宏伟壮观和神秘莫测。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和神秘。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一、引言穆青纪念馆是我国著名文艺家、导演穆青先生的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作为一位对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穆青先生的纪念馆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这座纪念馆,并在此分享我的观后感。

二、馆内展览穆青纪念馆共分为多个展览区域,涵盖了穆青先生一生的事业和成就。

以下是我观赏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展览区域:1. 成长岁月这个展览区域以穆青先生的成长经历为主题,通过展示他的家族照片、故居模型以及他的个人手稿等方式,展示了他的传奇人生。

尤其令我难忘的是他的家书展示,通过阅读他写给家人的信件,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他对家庭的深情厚意。

2. 电影艺术这个展览区域主要展示了穆青先生在电影领域的贡献。

通过展示他的电影作品、剧照、制作手记以及相关的奖项和荣誉,带领观众了解他在电影艺术方面的才华和成就。

同时,还播放了他的代表作品,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他的影像语言。

3. 文化交流穆青先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这个展览区域展示了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通过展示他与国外艺术家的合作项目、节日庆祝等方式,展现了他跨越国界、促进文化交流的精神。

我被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而自豪。

三、设计和布局穆青纪念馆的设计和布局非常出色,每个展览区域都有各自独特的氛围和风格。

整个馆内采用了现代化的灯光设计和影音技术,给人一种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感。

同时,馆内还设置了专门的解说员,为观众提供详细的介绍和解读,增加了其观赏的深度和趣味性。

另外,穆青纪念馆在布局上也体现了对观众体验的考量。

比如,在观影区域设置了舒适的座椅和良好的音响设备,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穆青先生的电影作品。

四、展览意义穆青纪念馆不仅是一个对穆青先生的致敬,更是一个传承和发扬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平台。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内容,向观众展示了穆青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此外,穆青纪念馆也是一个文化教育的场所。

穆青

穆青

穆青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回族,祖籍河南周口,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

1921年农历2月初六穆青出生。

9岁时爷爷猝死,全家回到奶奶的娘家杞县夏哨营。

5岁时,跟其祖父学习古文,1933年小学毕业后,升入杞县大同中学。

由著名教育家王毅斋博士(穆青的姐夫)主办的学校里,穆青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参加学生运动,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

1938年8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

他的这篇通讯写的是:在夜袭雁北榆林站的一次战斗中,我军缴获了日军士兵的日记和家信,这些日记和家信充分反映了日军的反战恋乡情绪和日本国内人民生活的困苦情景。

文章不仅揭露了敌人侵略战争的性质,而且表现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2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

通过描写战士们在战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学习的事迹,反映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志向。

1942年9、10月间,穆青发现了第一篇出色的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风采。

1944年9月,他发表了《本市白家墙杨汉珠伤害人命,判除有期徒刑;常志胜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

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写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任务,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略》。

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现了将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1949年3月,穆青随军南下,写出了《飞驰在南线的汽车兵团》、《穿过大别山麓》、《良田镇的无名女英雄》、《狂欢之夜》、《十里长鞭》、《热情澎湃的长沙城》、《白匪主力溃灭的狼狈相》等多篇战地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胜利的足迹。

在土改中写了《因为分配了土地》、《抢财神》、《谁养黄牛谁发财》等新闻作品。

杞县古今名人

杞县古今名人

杞县古今名人穆青穆青,男,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3月15日。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

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

1943年8月发表《雁翎队》。

1945年10月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日报社。

3月采写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

年底任《东北日报》编委、兼采通部部长。

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讯《工人的旗帜赵占魁》。

8月深入长春前线采访。

9月至10月发表《空中飞来的哀音》、《哀音更加低沉》、《月夜寒箫——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

1949年4月从《东北日报》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

5月至12月发表《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记湖南的和平解放》、《衡宝之战》等几十篇通讯、特写,写汇集为《南征散记》出版。

1950年7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

1951年11月任新华社结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1954年7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

1955年4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

在华东总分社和上海分社近7年的领导工作中,穆青很重视结合实践进行新闻业务研究、组织记者采写新闻佳作、培养年轻记者。

所写业务论文《在分社领导岗位上》等,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

1958年6月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

在这一期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

在他的组织并参与修改下,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品,在社会在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8月被造反派打倒。

穆青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其传承

穆青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其传承

穆青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其传承摘要:一、穆青精神简介二、穆青精神的现实意义1.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2.真实报道与客观公正3.传递正能量与弘扬主旋律三、穆青精神的传承1.培养新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意识2.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水平3.创新传播手段,拓宽传播渠道正文:穆青精神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一生秉持的新闻信仰和职业精神的体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穆青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穆青精神的第一要义是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等重要任务。

穆青精神提醒我们,要始终坚定立场,牢记责任,敢于担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

其次,穆青精神强调真实报道与客观公正。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穆青精神要求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真实反映社会现象,客观评价事物。

我们要坚决抵制虚假报道、失实言论,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再次,穆青精神倡导传递正能量与弘扬主旋律。

在新闻传播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正面宣传的作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力量。

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在新时代背景下,穆青精神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培养新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意识,让他们接过穆青精神的旗帜,继续发扬光大。

同时,我们要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水平,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

此外,我们要创新传播手段,拓宽传播渠道,使新闻传播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新闻传播的实效性。

总之,穆青精神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穆青

穆青

穆青祖籍河南杞县,1921年生于安徽蚌埠。

青少年时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37年参加八路军从事宣传工作,1940年到延安,并就读于鲁迅艺术学院。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起到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当记者,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力作问世。

在担任新华社社长的十余年间,他为强化新华社的国家通讯社职能,并建成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生前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

穆青一生撰写和创作了大量新闻文字和摄影作品,新闻史上许多不朽的名篇都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

他采写和参与采写的《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等新闻名篇,脍炙人口,广受赞誉,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

建国以来,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

他和他的同事,记录并传播了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

穆青年表(1921年~2003年)

穆青年表(1921年~2003年)

穆青年表(1921年~2003年)作者: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5期穆青生于1921年3月15日,5岁时,跟其祖父学习古文,1933年小学毕业后,升入杞县大同中學。

在由著名回族教育家王毅斋博士(穆青的姐夫)主办的学校里,穆青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参加学生运动。

1933年穆青在河南杞县大同中学读书。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

1938年8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

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艺文学院。

1942年9月选调为延安《解放日报》记者。

1943年8月发表《雁翎队》。

1945年10月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日报社。

3月采写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

年底任《东北日报》编委兼采通部部长。

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讯《工人的旗帜赵占魁》。

8月深入长春前线采访。

9月至10月发表《空中飞来的哀音》《哀音更加低沉》《月夜寒箫——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

1949年4月《东北日报》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

5月至12月发表《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记湖南的和平解放》《衡宝之战》等几十篇通讯、特写,写汇集《南征散记》出版。

1950年7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

1951年11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1954年7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

1955年4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

在华东总分社和上海分社近7年的领导工作中,穆青很重视结合实践进行新闻业务研究、组织记者采写新闻佳作、培养年轻记者。

所写业务论文《在分社领导岗位上》等,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

1958年6月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

在这一期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

穆青

穆青

我眼中的穆青姓名:王丛学号:1120035年级班2011级新闻传播1 班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新闻传播类2011年12月 10日他,是青年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学习榜样,是中国新闻记者的一面旗帜。

他,就是穆青。

穆青,是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从事新闻事业长达六十多个春秋。

先对穆青的做一下总体盘点吧。

穆青,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3月15日。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

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日报社》。

1949年4月起历任新华总社特派记者、新华社编委会农村编辑组组长、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国内部主任、新华社副社长、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新华社总编辑、新华社社长、新华社党组书记。

期间兼任过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社长。

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以报道一个个凸现时代精神与风貌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而引誉神州、名满天下的穆青被公认为是新闻界的“旗舰”“三贴近”的典型。

他用如椽巨笔记录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改写了一个时代吧。

我想穆青的作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主要是因为他能始终紧扣时代的主题,紧贴人民,成为时代的号角,成为人民的知音。

记者离不开时代,优秀的新闻记者,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追踪社会变革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人物、新经验,成为时代潮流的弄潮儿。

穆青同志的新闻实践正是如此。

穆青同志的新闻作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反映时代的主旋律,而且十分鲜明突出。

读者们可以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呼吸到时代的气息,听到时代的最强音。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的重压之下,艰苦生活着,渴望光明和解放。

正值青年时期的穆青,用他那虽然稚嫩却充满生机的文笔,为正在受苦的中国人时代的英雄雁翎队、东北抗日联军等等一系列的报道,给战士、给国民们以极大的精神鼓舞。

第十讲 情系人民的杰出新闻记者——穆青

第十讲    情系人民的杰出新闻记者——穆青

吾曹入而排班时,金冠蓝服持戟之武士,即导从总统入 门者,分向而立之于两侧之前,排班既定。赞礼官程克, 按照礼单,一一唱赞。其先总统入席立台上,(对议员而 立)宣誓——读宣言书——鞠躬——唱万岁而礼毕矣。
“余誓以至诚谨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此遵照总 统选举法所定而读之誓词也。先是仪节单,本定议员亦立 两侧,与吾曹同等者,就职之前,曾演礼三日。参议院议 长王家襄,于初九日特往争之于朱启钤等曰:“议员系证 人资格,不可与行政官同立,宜居中听总统宣誓,否则将 成为宪法问题。”于是乃改侧立者而中立焉。事后又有报 馆从而论之,谓议员与议院异,议员亦一个人,不得于院 外行其议员职务。总统仍应向国旗宣誓,不应向议员宣誓, 可谓吹毛求疵矣。
穆 青
20年前新华社的人就称呼穆青为“老头子”。穆青自己也喜欢 这个称呼,他说:“称呼随便些,感觉像个大家庭。”据陈二厚介 绍,他一生不忘记者本色,从1942年成为《解放日报》的记者以来, 六十年笔耕不辍,直到去世的前几天还在和后辈切磋新闻业务。 目前《穆青传记》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穆青的重要新闻作品、 新闻理念都将结集出版,成为老人留给人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之力,得本部管库差事,全部财政出纳之权,实 在其手,而厨子实间接以供刀殂上之肉,又稍以 其余沥沾溉司员中有势力者而为之垫款焉,或小 借款焉,司员中或预支薪水,厨子之子奉承父命, 无不为之周转。故各司员中之无耻者,则待厨子 以丈人之礼,称为老伯。见厨子鞠躬如也,汪大 燮氏自外部司员厉跻侍郎,未尝受此厨子分文馈 进,故厨子稍惮也。一旦汪赴贺庆望之宴,方及 门,遥见厨子方辉煌翎顶,与众客沧济与一堂, 谔然不能举步。厨子见汪大人来,
余厨子自前清恭王时代已入外部,凡各亲贵及外部 尚侍。有宴会喜庆诸是,厨子无不能力供奉。此诸王公 者,亦待厨子以殊礼,以平等之一待之,故请公家有大 庆典时,厨子亦公服掌招待之职,与王公贵人,及其时 搢绅先生之流,分庭抗坐。此厨子虽号称厨子,其所隶 部下,固不止一标一营。厨子固不躬亲七畅 ,而其身 则以其家产之千分之一,用取得前清候补道花翎二衔也, 此等王公贵人,既接受厨子馈进,固亦待以友礼,厨子 之公子,一赫赫固纳之外部司管也。以厨子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今天我参观了穆青纪念馆,在参观中我受益良多。

穆青纪念馆是一座集纵横交错的穆青笔下的文学丰收之地,从此处可以窥探到穆青惊人的一生,充分感受穆青伟大的心魂,他深厚的文学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德精神。

从钢笔展区中看到,当年在上海收集而来的创作用钢笔,穆青用这些钢笔写了很多伟大的作品。

从书法展厅中发现,穆青的书法水平不下于行书,而且个性鲜明,流畅灵动。

他所书写的字体,每一字都饱满,运笔圆润,甚至连细枝末节都极致完美。

在照片展厅,我们看到了大量穆青的照片,像穆青游玩、与朋友团圆以及老人家的照片,他的眉宇深邃,给人以温文尔雅的感觉,令人向往,想象他与朋友们一起欢乐的时光。

穆青的作品浩瀚,不仅在文学上有很大的贡献,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的人民领袖。

他的一生被深深地印进了我的心中,让我激发出了学习的热情,以及坚决乐观、勇往直前的斗志,积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穆青先生的身影让我们沉浸于他的伟大人生之中,宁静、快乐的情景时时围绕着我们,今天的参观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领略更过深入地去了解穆青先生,感受他的伟大,学习他的思想,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做更优秀的自己。

穆青

穆青

旗舰人物——穆青穆青(1921年3月15日—2003年10月11日),出生于安徽蚌埠,原名穆亚才,回族,籍贯河南。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摄影家。

1937年底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8年到八路军一二○师做宣传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7月至1942年8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4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

抗战胜利后,任《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

平津战役后,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渡江南下采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副社长兼国内部主任。

1966年初,与冯健、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粉碎“四人帮”后,先后任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1982年4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

1992年底卸任。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生前曾任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

新闻代表作还有《雁翎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

出版的作品集有《南征散记》、《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新闻散论》、《十个共产党员》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业余时间从事摄影创作,已出版的摄影集有《九寨沟》、《穆青黄山摄影集》等。

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新闻界的旗舰人物、‘三贴近’的典范”。

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

他贡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同时也无可逃遁地为时代规约。

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战场从来就不缺新闻,但血与火会阻隔新闻的传播;只有那些渴求真相的记者,才会将自己变成战争的一部分,带给人们最切身的感受。

抗战时期,许多这样的记者,或在子弹纷飞的战壕边匆匆记录,或与满身硝烟的战士倾心交谈;他们带来战场的真相,鼓舞同胞拿起枪,甚至为军民普及具体战术和战略思想。

穆青的《雁翎队》就是其中一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旗舰人物——
穆青

穆青(1921——2003) 原名穆亚才,回族,祖籍河南 周口,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 • 1921年农历2月初六穆青出生。9岁时爷爷猝死,全家回 到奶奶的娘家杞县夏哨营。 • 5岁时,跟其祖父学习古文。 • 由著名教育家王毅斋博士(穆青的姐夫)主办的学校里, 穆青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参加学生运动,担任 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 《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
• 1982年4月任新华社社长。7月任新华社党组书记。 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 1983年3月穆青的《新闻工作散论》出版。
• 穆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从事 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 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 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 了辛勤劳动。 • 穆青于2003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因 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 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穆青等 人合写的、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最早公开 发表的对‘文化大革命‘持否定态度的人物通 讯”、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 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 长。 •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并没有放弃写作,如新闻作品《县 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等,充满了艺术命力和感染力。
• 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同时也无可逃遁地为时代规 约。 • 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 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 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 ——《穆青传》评

《穆青传》
这本传记写了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崇高的 灵魂;没有虚构或“合理想象”,尽可能的做到 了事事有据;对穆青的功过是非做了实事求是的 评价,不拔高,也不回避矛盾,能使读者看到一 个真实、有血有肉的穆青。 ——范敬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 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 传做宣传工作。1938年8月开始发表前线通 讯《岛国的呐喊》。
• 1942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 战士的文化学习》。通过描写战士们在战 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 学习的事迹,反映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 革命志向。 • 1942年9、10月间,穆青发现了第一篇出 色的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 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 风采。
• 解放后,穆青又写了不少作品如《管得 宽》、《一厘钱精神》、《九龙江上抗 天歌》、《驯水记》等等。 •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在这一期 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 新闻作品。在他的组织并参与修改下, 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品,在社 会在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 1972年9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 1975年10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联合写信给毛 主席,反映江青9月在大寨讲话中的严重问题。 19 76年4月姚文元把新华社几位负责人向毛主席反映 情况的正当行动,诬蔑定性为“紧跟邓小平大刮右 倾翻案风,分裂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反党阴谋活 动”。 • 4月至9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一道始则被停 职检查,继而接受小会大会批判。这就是著名的 “朱穆李事件”。
• 1943年8月发表《雁翎队》(孙犁-白洋淀)
• 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写东北抗日联 军历史的任务,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史 略》。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 现了将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 的英勇斗争。
• 1949年3月,穆青随军南下,写出了《飞 驰在南线的汽车兵团》、《穿过大别山 麓》、《良田镇的无名女英雄》、《狂欢 之夜》、《十里长鞭》、《热情澎湃的长 沙城》、《白匪主力溃灭的狼狈相》等多 篇战地通讯, • 汇集为《南征散记》出版。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