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养生理念

合集下载

论道教的生命观及其现代价值

论道教的生命观及其现代价值

论道教的生命观及其现代价值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硕士生:白瀚生

指导教师:全锐副教授

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们在享受优越舒适的同时,也在忍受着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需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命健康遭受着无形的摧残。在这种背景下,从社会到个人逐步开始重视人性,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在学术界,生命观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也逐渐兴起,但是道教的生命观及其现代价值的研究仍然处于起初阶段,本文采取历史追溯、文本分析、史论结合等研究方法辩证分析,去伪存真进行写作,试图系统阐述这个问题。

本文按照以下思路框架进行写作。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以及本文的逻辑框架。其次系统阐释了道教生命观的内涵,其具体表现为贵人重生的生命价值观,“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自主观,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生命超越观和性命双修的生命修养观。系统梳理了道教生命观的理论渊源,认为生命观是继承了中国神话中的生命观念,《周易》的生命解说和道儒佛三家生命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接着对道教生命观进行哲学审视。最后一章着重从促进养生,引导人们珍爱生命,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医药学与科技的发展和有助于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五大方面介绍了道教生命观的现代价值。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典型代表,道教生命观对我们安身立命、养生健身、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道教;生命观;长生不死;价值

On the Taoist view of life and its modern value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

道家有诗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可怜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道法核心,究竟何在?前贤有“丹经万卷,不如在宥一篇”之说。道法要枢就在庄子《在宥》中广成子向黄帝开示的要道——形神相守。

兹录此节如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下面还引用二位近代道家之大师级人物对此的评述。

中国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夫子评论:

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己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摘自《口诀钩玄录(初集)、第四章口诀之来源》)

清末民初修道大家海印山人徐颂尧评注:

此篇妙文,语虽短,而药物、火候、真土、采取、温养之功,长生久视之理,罔不兼赅。明·陆西星著《南华副墨》谓:“看千卷丹书,不如读《在宥》一段”,洵属知音。此道家养生之要素,长生久视之玄枢也。(摘自《天乐集》)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讲稿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讲稿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

健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战略工程。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

1概论

1.1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与大自然进行着各种斗争,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后代的繁衍,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了自身保健的方法,并通过总结逐渐创立了拥有系统理论、独树一帜的传统养生文化。

这种保健延年的方法,称之为“养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就叫做“养生之道”。

我国的传统养生文化是祖国医学(中医学)大宝库中瑰宝,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是与我国医学的发展一致的。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一、发展阶段

1、我国传统养生文化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至殷商时代,人们开始对原始养生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形成了各种养生理论,提出了各种养生方法。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养生文化的内容。

《左传》中就有房室起居与养生关系的记载,对四时、五节、六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了系统的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调摄饮食起居,以及节制房事等养生主张。

《管子》认为“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竭力提倡益气保精的养生方法。

吕不韦编的《吕氏春秋》认为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因此十分重视精神的保养。《吕氏春秋·尽数篇》中说:“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书中还指出,过食厚味,喜怒不节,以及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都是致病的因素。

道教的多种养生之道(五)

道教的多种养生之道(五)

道教的多种养生之道(五)

五、养食之道

道教的养食之道包括食气辟谷功、外丹和鼓漱功等。

道教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止绝臭秽,体粮清肠”(《抱朴子》)。于是便继承了秦汉方士创建的在当时十分盛行的食气辟谷功,以少饮少食甚则不饮不食免遭食物对胃肠的栽伤。《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凤饮露”,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有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却谷食气”篇,亦即“食气辟谷功”。辟谷是不吃谷物,而非不吃食物。练功者在服气的基础之上,由一日三餐减至二餐、一餐,适应一个阶段后,渐至饮水服气为主。同时,服食一些辅助食物,如石苇、白术、山药,黄精、巨胜、云芬、花生、大枣、板栗、核桃等。这些食物在祖国医学中多作药用,为补益气血之佳品,历代本草着作中多有收录,如“却芥食气”篇中Up有“却谷者食石节”的记载。《太平经》已始提侣此功的锻炼,《抱朴子》中论述更加洋尽。《抱朴子·杂应篇》日:“其服术及饵黄精,又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气力,堪负担远行,身轻不极。”“以甘草、防风、觅实之属许十种捣为散,先服三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等。汉武帝赏识的第一个方士李少君,曾会过安期生神仙,安期生授他食用大如瓜之枣。他应见汉武帝时,开口便讲“灶帝辟谷却老方”,说黄帝成仙便因于此。晋时王质在石室山中的石室巧遇仙人,仙人“以物如枣核与质,令咽其汁”,不知不觉已过了数百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据有人不完全统计,散见于道书中的辟谷方剂约百十种,皆为食疗食养之良方,现仍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家庭医学中,确有不可估及之良效,已为广大慢性病患者接受和喜欢。

道教的养生文化

道教的养生文化

道教的养生文化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教不仅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领域,而且还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教崇尚追求康乐奇境,给人类带来对健康长寿的无限幻想,在道教的文化中,养生文化占据很大一部分。很多养生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道教的养生术。养生学家们不断用传统的或现代的医学保健知识对道教进行释义,也取得的很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保健事业的发展。道教的养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在现代社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加快了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由于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影响,人们无法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甚至有一些人无法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使得人们的身体素质下降,这就造成人们工作效率低、生活质量不高。特别是现代的青年,他们经常长时间对着电脑,足不出户。但是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对于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现代人们需要掌握科学的锻炼、养生方法。

道教的养生观念

1、修心养性。在古代,老子的“少私寡欲”还有庄子的“清静无为”等思想都有主张人们修心养性的意思。对于道教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影响人们健康的,不仅仅在于生理问题,更主要的在于心理问题。从很多的医学报告可以看到,心理、情绪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头痛的疾病的发生。庄老之学在养生方面主张清静无为。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通过静思,让人们的思想从繁杂的生活压力中走出来,抵制物质上的外在诱惑,追求恬淡宁静,保持内心安定。老子主张知足常乐,不去追逐名利,可使精神集中,同时身体的抗病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老子也主张“少私寡欲”,最后达到“得一”,“得一”也符合道教的精神。道教认为“一”是万物的根源。所以,按照庄老之学的思想,我们应该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要积极地去看待,对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要乐观地去对待。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平静地对待生活。同时我们可以多读书籍,读好书可以使人保持内心的宁静,得到新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还可以涵养心性。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哲学思考,在养生领域中也有其独特的贡献。道教的养生思想基于“道法自然”,摒弃了人为的干预,注重自然、平和、和谐的生活方式。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现代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将从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实践方法和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

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表明“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源和伟大的规律,而所有物质都是从“道”而来。由此可见,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顺利而不逆天而行。下面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

1. 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回归本真,摒弃浮躁和虚浮;

2. 顺天应人:尊重自然,不逆天而行,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天道生活;

3. 调心养性:通过调整情绪和锤炼性格,减少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4. 保持内外平衡: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保持身心灵的健康;

5. 保持过度:避免过度的饮食、娱乐等活动,保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思想的实践方法

道教通过修行、三宝(道、天、地)、五禁(禁燥、禁酒、禁膳、禁慾、禁语)和丹道等实践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此外,道教养生也强调生活规律化、按时用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以及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愉悦的情绪。

具体来说,道教养生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饮食调理:道教养生的饮食调理主要是避免过度的饮食,尤其是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甜食等食物,同时注重清淡、自然的食物,如米、面、蔬菜、水果等。

浅谈道教养生与身心保健!

浅谈道教养生与身心保健!

浅谈道教养生与身心保健!

“养生之道”,古往今来学派纷呈,专著不可胜数。而“中国道教内丹修炼养生法”则是其中广为古今智者所称道、认可,并为屈指可数的妙法之一。

其法入世,可利世济人,增强民族整体素质;出世,则可导引学子“返本还原”达“天人合一”之道。

一、道教养生与利世济人

老子《道德经》内涵广博、包罗万象、可谓环宇之真理,完全纳入一部“五千言”中。是古往今来修道之人重返先天一炁、复归虚无的指归圣典;更是士农工商借以“修身”之镜鉴。在养生问题上,道理亦然。今从以下几点,浅谈道教入世养生与身心保健。

1民以食为天:调膳食

道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教诲我们:“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意思是说:为人要生活简单、保持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不学世间的陋俗而少烦恼。针对当今社会流行的文明病,究其原因,就是近年由于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丰盛的饮食、懒惰的生活习惯,使人们舒舒服服、不知不觉、潜移默化而长期形成。

它给人们带来的:表面看是安逸、口福;实质上是潜在的疾病和过早的死亡。他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对生活方式和膳食调理的无知。如果人们在生活上合理膳食,保持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减少自身乘坚策肥私心欲望,寡淡餐桌,以粗茶淡饭经营三餐,就不至于过早夭折。

那么,怎样平衡膳食、吃出健康呢?中医文献早有精辟的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匪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

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这些论点,不仅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即使用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同样是十分科学和准确的。

道教中的养生思想

道教中的养生思想

道教中的养生思想

相传广成子活了1200余岁,形体却一点也不衰老。五帝之始的黄帝听闻了广成子的神奇,便去向他请教养身之道,黄帝去了两次,第一次没问成,第二次人家才告诉他:“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说完,便离开了崆峒山,“入无穷之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去了。

以上故事来源于《神仙传》,内容间有一定的失真,却反映出了一幅极其美好的愿景,只要你宁静养心、不过分劳累、固本培元,便能健康长寿乃至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而这,便是道教的终极目标——养生修心,乃至飞升成仙。

道教养生方法繁多,但总的来说就是在保持内心宁静之后,辅以导引、服食、金丹、房中术、吐纳等方法以达到身体强健、健康长寿的目的。

如上述广成子的例子,抱神入静,心静、心清,便是道家长生的秘诀。《道德经》中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道长们坚信,守静笃,至虚极,人的形体与自然便会统一,才能符合天道。确实,心静对身体健康有莫大益处,试想一个整晚都为自己所犯的罪担忧的贪污犯怎么可能会身体健康。心静对人智慧的增长也有莫大益处,心如止水,便能克制急躁,进而灵台清明,头脑灵活。

怎样才能内心清静呢?首先便是要始终保持一颗常静的心。戒除欲念之心,攀援之心,忿恨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浮竞之心。平日清闲无事的时候做到这样的事情是很容易的,但是当我们繁忙的时候要做到心静却不容易。那面对这些纷繁的事物怎样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呢?在道教修行的时候,讲究一种“常应常静”的状态,物来则应,物去则静。达到一种心如明镜的状态,当物体来的时候,镜中有物的影子,而当物体离开的时候镜中什么也没有就如同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保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不轻易被外界事物所改变,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对清静内心的追求。其次,便要做到“遣欲澄心”,派遣自己心中的欲望,尽力洗涤自己已经在尘世中变得浑浊的心,以便返回先天的虚明体性。“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注重养生和健康观念

的传承和发展。道教主张追求自然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倡导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在道教的养生理念中,强调平

衡与调整,注重调养内外,以达到身体健康、精神平和和长寿的目标。本文将从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和修心养性三个方面介绍道教的养生和

健康观念。

一、饮食调理

道教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主张"饮食谨慎",倡导"饮食素净"。在饮食方面,道教教义指出,忌食腥辛,主张清淡清爽的食物,尤

其强调素食。素食以蔬果、豆类、杂粮等为主,不仅可以降低体内脂

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还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

助于减肥、预防疾病。此外,道教还主张规律饮食,定时进食,不过量,不暴饮暴食,讲究饮食的节制和均衡,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

休息。

二、锻炼身体

道教注重锻炼身体,主张"以无为而治"。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自然动静结合的锻炼方式。具体来说,道教的养生方法包括

拳术、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以柔养刚,

以静养动,强调调和身心的关系。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

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缓解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

疫力,改善睡眠质量。道教的养生锻炼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

三、修心养性

道教的养生观念强调修心养性,追求身心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在道教文化中,修道者通过冥想、打坐、静心等修炼方式,净化心灵,调和身心关系,达到身心健康和心灵富足的目标。修心养性注重自我觉察和内在修行,通过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提升人的抗压能力,增加积极情绪,达到身心平衡的境界。此外,道教追求自然与和谐,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

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

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

*导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将这个话题推倒了极致的中坚力量,是提……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将这个话题推倒了极致的中坚力量,是提倡养生的集大成者。然而道教养生号称有三千六百法门,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当然应该先从道理学起。本立而道生,养生之术是标不是本,这个本就是养生的道理、理念。简而言之,有三个原则,就是自然养生、清静养生、以德养生。

所谓的自然养生,就是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加强为。比如你困倦了,就要上床睡觉,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觉到非常困倦了,还是坚持不睡,继续加班加点、或者是娱乐,那就是不自然了。比如你饿了,就要吃饭,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很饿了,却为了减肥保持身体的美观,或者一顿吃的太饱,撑得难受,这都是违犯自然的。比如你感到很劳累了,就应该要休息,补一补元气,这是很自然的;可你明明很累了,却因为机关里还有一堆事务需要你去处理,或者公司还有一笔大生意需要你去搞定,或者不去上班就面临扣奖金、被炒鱿鱼的危险,而不得不坚持去上班,这就是违反自然了。

那么,是不是说你整天无所事事就符合自然养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过于安逸也不是养生。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就是说大地既

然承载了我的形体,给与了我生命,就要以我一生的劳作作为代价,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的生活,用死亡来使我安静的休息,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自然的。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所以劳逸结合才是最自然的。如果以这个标准看起来,现代的人们确实很难做到自然养生,因为我们就像滚滚洪流中的一粒水珠一样,不得不随波逐流,想停留也无法停留下来。我们的生活是被动的、我们的生命是不由自主地、这确实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道教有一个非常恰当的说法,叫做迫生,属于被压抑的生命。道教认为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就是说人的七

道教养生术现代价值

道教养生术现代价值

道教养生术的现代价值

●引言

1.1养生热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饭桌上的酒水菜肴丰富了,住房宽敞了,交通便捷了,钱袋鼓起来了;另一方面,与之相伴而行的,是国民身体素质水平普遍下降。所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充裕,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身心的健康,养生也随之悄然升温。于是,各式各样的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养生类电视节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泛滥成灾。其中,略通皮毛者有之,偏执一词者有之,甚至是教观众吃泥土的荒诞不经者也有之,林林总总,乱象丛生。而随着一个又一个“养生大师”的原形毕现,如何引导大众透过重重迷雾去认识养生的真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养生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1.2道教养生术简介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追求的目标是“重生”、“贵生”。为达此目的,道教创造实践了许多方术,如:服食辟谷、修炼内丹、导引按摩、烧炼丹药、服气、存思守一、守道等养生延寿方术。许多有名的医药学家也是著名的信仰道教的炼丹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他们的气功养生著述,都被奉为中医养生学的宝典。古往今来的众多修道之士,以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为最高目标进行修炼,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技术,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和推广。

●道教养生术现代价值

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道教形成了思想深邃、方法独特的养生修炼体系。其养生修炼观认为人生的重要任务在于努力养护、发展自己的生命,通过修炼而“与遭同一”,归根复命。道教从“贵生”的价值追求出发,经过历史的积淀,为追求生命的永恒建立了一整套操作性很强的养生修炼方法,留下了大量的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理论和独特方法,如由修炼精气神、调整身心以至长生的清静养生法;通过精神、道德、内丹之修炼的养性修真、性命双修法;通过饮食、辟谷、房中术、日常起居、四季养生的外丹修炼法;通过吐故纳新的行气、导引、按摩等强化生命体能的运动养生法;通过清洁心灵的心斋术、守静、坐忘、存思、内视、守一等致虚极、守静笃的静功养生法;通过行气、导引、炼丹、服食、摄养等术修炼的众术合修法。道教所修持的内丹、外丹、房中等术,体现了“养生长寿、得道成仙”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它在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作为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已经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道教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主义

道教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主义

道教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主义

道教简介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东汉,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境界。道教强调阴阳五行、

八卦九宫等宇宙观念,将其应用于医学、养生、哲学、术数等领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关系

1. 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

道教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观念在现

代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社会应借

鉴道教的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2. 无为而治与简政放权

道教倡导无为而治,强调政府应减少干预,让民间自主发展。这一观念对现代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现代社会应简化政府机构,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民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 人文关怀与共同富裕

道教关注民生,强调人文关怀,提倡扶贫济困、互助互爱。这一观念与现代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契合。现代社会应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 精神追求与精神文明建设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精神境界,强调内心修炼、德行修养。这一观念对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现代社会应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5. 医学养生与健康中国

道教在医学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如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理论,对现代社会主义健康中国战略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社会应挖掘道教养生文化,推广中医养生理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论道家养生文化的内涵及在我国休闲体育中的价值

论道家养生文化的内涵及在我国休闲体育中的价值
so sta h li i fteh at rsrainh l yteTait hlsp e na ce tC iai o s tn wi ten t 0 h at Kd m epeae h w h ttepan ve o h el pe evt edb h w h o os i o h ri n in hn sc ni e t t h oi p o s h  ̄ f el n le p o l I h s 幽 n . od vlp teT os c l r fhat rsr t na dc o l ae iit d g T e eo h a i ut e0 e l peewto n o  ̄i t tnomo e sin. 8 es gethr , t u h i n d m cee 8w u gs e 讪 e, e i rv h eeome to i mpoeted vlp n fle f
21 年第 2 卷 01 7 第 5期
吉林体 育学院学报
J to l ntu f hs a E uao c l f inIsteo P yi l d ctn  ̄ Ji it c i
2 l v0. 7 O l 12 No 5 .
论 道 家 养 生 文 化 的 内 涵 及 在 我 国 休 闲 体 育 中 的 价 值
Y iyn u J ig n

Bac f ui o a U i rt,u ̄g 300 ,ui , l r h0 FjnN r l nv sy Fqn , 530 Fj n cl n a m ei a i m)

道家养生功法之研究

道家养生功法之研究

道家养生功法之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养生功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健身方法的独特价

值和实用性。通过深入了解道家养生功法的历史渊源、相关著作和研究报告,我们将系统地分析道家养生功法的主题,包括其特点、优势和实际应用案例。最后,我们将对道家养生功法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

一、道家养生功法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道家养生功法,又称“道教气功”,源于中国古代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养生功法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身心合一、动静结合,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通过调节呼吸、意念和身体运动,道家养生功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同时也能改善心理健康,增强内在的修养和智慧。

二、道家养生功法的特点与优势

1、强调内在平衡:道家养生功法注重内在的平衡和协调,通过调节呼吸、意念和身体运动,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涉及到心理和精神的层面,有助于减轻压力、改善情绪,使人更加宁静和自信。

2、适应性强:道家养生功法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体质的人群,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炼。此外,道家养生功法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与其他运动和健身方法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修炼方案。

3、综合性:道家养生功法不仅注重身体的锻炼,还强调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修养。通过综合性的修炼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智慧水平,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道家养生功法的实际应用案例

1、改善身体健康:许多研究表明,道家养生功法对身体健康有显著的益处。例如,练习气功可以降低高血压、减轻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症状,还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生病的机会。

道教养生学的现代价值

道教养生学的现代价值

道教养生学的现代价值

*导读:道教养生学的现代价值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一、正确理解养生理念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利人。道教文化……

*道教养生学的现代价值

*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

*一、正确理解养生理念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

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利人。道教文化的精华在于其性命学说,也即道教养生。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就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充分体现了道教贵生度人的特点。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充分表现了道教热爱生命、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道教中,把修真得道之人称为真人,何谓真人,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老子河上公章句》)。这些观点和主张,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要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并通过各种实践方法,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径。

道教养生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是重人贵生,正如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大家所熟悉的《周易参同契》中也提出: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

德之厚,归根返元。温习古人的经典,我们可以看出,道教的治身养生,不是单纯的调养身体,而是和人内在的心性修炼、自身修持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生道合一、性命双修,是身体健康和道德提升的统一。道教全真派的开创者王重阳提出性命双修,高尚之士性命兼达。宋代著名的道士和仙学大师李道纯提出: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性命双全,形神俱妙。这一思想提出后,逐渐发展成为道教养生理论的核心,将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推向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导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四:

一、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三、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养生理念

*导读:道教养生学是一个庞大体系,内涵丰富。如果要讲

道教养生学的结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层面。从道教的传统来说,可……

道教养生学是一个庞大体系,内涵丰富。如果要讲道教养生学的结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层面。从道教的传统来说,可以分为道与术;从现代习惯来说,可以分为理论与方法。道教养生学的方法,可以随时间变化、环境不同,而不断更新、不断经受检验。但其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向度,大体来说是较为稳定的。

*一、贵生的价值认同

贵生思想是道家、道教的重要精神财富。道教文献中有关贵生的论述比比皆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最基本宗旨。正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所写,箕裘五福寿为最,保存自己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从价值观上来说,当年箕子向武王呈《洪范》,关于幸福的内涵,寿放在第一位。这一古老的价值观,被道教继承和发展。

世界不同国家国情不一、发展程度不一,但珍惜生命的价值理念是一样的。和平年代,人们对于生命的质量有更多追求,于是对贵生这样一个古老的命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贵生的价值认同,将现代的养生理念与道教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道教讲的贵生,并

不局限于个体生命保全和质量提高的狭小范围,而将关怀的目光投向一切生命体,以及由之构成的生态体系。《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养生》中说:一切含气莫不贵生。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于长生。葛洪也在《抱朴子内篇勤求》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这些古训非常典型地表达了道教将对生命的关怀推广到人类以

外的一切生命体。同时,道教祖师们还十分明确地提倡万物生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

关于贵生的观念,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理解也不重视。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逐渐相信,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能力是无限的,人可以扮演上帝,支配一切。如此,人类中心主义加上对科学的盲目迷信,成为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主要精神上的推手,加上市场这只手的引导,现在的自然早已人化,而人则很大程度上被物化。于是,物种每天都在减少、大量生物由于人类活动而消亡,而人类也面临着健康安全的大难题。经过环境与生态的严重报复,人们这才想起,保护环境与生态是人类保持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地球上的生命体一个个消失时,人类也无法独存,遑论健康与否。

保护生态既是关怀一切生命的博大胸怀的体现,同时也对人类自己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贵生的思想,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才在现代人身上获得回响。现代的健康理念,也因此与古老的道教养生体系有了紧密的契合。

*二、整体的养生观念

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相结合,道教的养生学本质上是一个注意整体、有机论和系统论的体系。内丹家俞琰称,法天象地而身中别有一壶天,可以看成是这种有机论的经典表述。这是从内丹学来讲,实际上在一般的养生著作中,也都渗透着这一思想。葛洪的修仙思想,以金丹为最后最好的办法,但在服食之前,还是先要养好身体,而要养好身体,需修习各种养生方法,不能偏废哪一种,所谓众术合修。这一思想当然是总结了前人的实践,同时也为后来的养生家所继承。翻一下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都能看出这一点

道教的养生还讲究与时空条件的一致、与品德修养的一致,后人对这些内容也都有所发展。比如论养生与时空条件一致的,有《摄生消息论》、《摄生月令》之类;讲品德与养生关系的,有《云笈七签》中引《老君说百病》、《说百药》等。其他的养生书中,也对各个侧面分别有所阐述。清代刘一明曾写下《通关文》,有针对性地将影响养生修道的障碍列为50个关口,并阐述如何

正确对待,其基本思想就是学仙学道先要做个无病好人。所谓病,是一语双关,主要指那些不良的心理和品德,同时也有一部分指不能很好承担社会责任。所以,综合观之,道教的健康与养生理念,是与整个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修养、适应自然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整合了中国人诸多养生经验和做人标准的体系。

道教整体的养生思想,在当代世界也获得了回响。当代的健

康理念,不再局限于生理上不生病,而同时注意心理健康。接着,人们又提出道德健康的概念,认为高尚的道德本身就是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再接着,又有人提出社会健康的概念,即人要能适应社会,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能很快融入。笔者还想补充的是,根据道教的养生理念,当代人还应将生态健康和环境健康加进去。即人们必须争取生活在较好的生态环境中,同时也应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添砖加瓦。如前面所说,生态环境与人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而明确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觉。

现代养生理念,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今后还会提出什么,当看社会发展及人们对于影响健康的要素有什么新的认识。但从现今的情形看,现代健康概念和养生观,都接近于道教的观点。可以说,现代社会发展到整体的健康理念、整体的养生观,是长期碰壁后不自觉得出的体会,与道教在长期养生实践中结合传统整体性思维形成的理论趋于一致

*三、养生术与伦理约束共进

当代养生学、医药学,都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已达到了基因水平,人类对于治疗乃至消除自身疾病,至少在技术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与此同时,世界上的贫穷、疾病、卫生状况恶劣等问题,仍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此类与技术进步反向运动的现象,至少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一定真的造福于民,更无法解决世

界上的一切问题,包括人类健康的一切问题。

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是多种手段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相互并存的丰富多彩的活的生态场。制度的、伦理的、技术的、观念的、情感的,多种多样的手段,都扮演着维护、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每一个个体发展的不同角色。所以,仅从技术层面,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其中也包括人类的健康问题。

这就提出一个跟现代道教养生理念和实践有关的严肃问题:在推广某种养生术时,必须考虑到伦理的约束。同样养生术,在不同的伦理立场上,会有不同的结果。《阴符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这一思想出现在一千数百年前,显得十分难能可贵。因为它几乎看到了当代技术进步与伦理进步之间的严重失衡。

明乎这一点,我们可以提出当代养生术与伦理约束共进的几点建议:第一,在运用养生术和医药学成就时,必须十分谨慎,考虑到由之带来的道德影响,将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第二,在使用相关方法时,也要十分小心,不要将之用错地方、放差位置。第三,有些传统的养生方法,普通民众不知其奥,难免有神秘感,道教界人士在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以免招致误解,切忌夸大其词、高调宣传。

道教设养生之方,是为度己助人,决不是以之取名利、图富贵。为人与自律,是在推广或使用养生术时,始终要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