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计算机网络 第六学时 网络层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10549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英文名称:Computer Network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3学分:3适用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讲述分层次的网络体系结构,包括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鉴于TCP/IP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所以兼顾OSI 和TCP/IP两大体系,阐述它们的共性问题。

内容涵盖了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以Internet为典型)、ATM和B-ISDN等网络体制,突出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概念,详细讨论用于计算机通信的各类通信交换技术,并尽可能反映较新的进展,同时也重视必要的理论分析,比如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等问题。

This course cover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OSI referrence model, including data link layer, medium access control, network layer, transport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 Meanwhile, this course takes TCP/IP in consideration owing to wide use of Internet. Therefor, the common issues are presented giving attention to two models of OSI/RM and TCP/IP. The content includes LAN. WAN, Internet, ATM and B-ISDN, giving prominence to communication subnet and resource subnet. It also specifies many kinds of switching techniques, thinking much of theoretic analysis, such as routing and flow control, etc.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上海市考研计算机网络核心考点解析

上海市考研计算机网络核心考点解析

上海市考研计算机网络核心考点解析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学科,考研中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相关考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上海市考研计算机网络的核心考点。

一、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主要有分层结构、实体结构和互联网结构。

1. 分层结构分层结构是指将计算机网络分为若干功能不同、层次清晰的层次,以实现网络的模块化设计和按层次实现。

常用的分层模型有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2. 实体结构实体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方式,如计算机节点、通信链路、交换方式等。

3. 互联网结构互联网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网络之间的互联方式,主要有点对点连接、广播式连接和虚拟互联方式。

二、物理层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底层的层次,主要负责传输比特流,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1. 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物理层中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传输介质等。

2. 数字传输方式数字传输方式是物理层中常用的信号传输方式,主要有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两种。

三、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帧传输的层次,主要负责物理地址的寻址、数据帧的封装与解封装等。

1. MAC地址MAC地址是数据链路层中的物理地址,是唯一标识一个设备的地址。

2. 数据帧数据帧是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传输单元,包括起始定界符、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字段、数据字段和帧校验序列等。

四、网络层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网络互连的层次,主要负责逻辑地址的寻址、路由选择等。

1. IP协议IP协议是网络层中最常用的协议,负责在互联网中寻找响应的目的地址。

2. 路由选择路由选择是网络层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静态路由选择和动态路由选择两种方式。

五、传输层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可靠传输的层次,主要负责实现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和差错恢复等。

1. TCP协议TCP协议是传输层中最常用的协议,主要负责可靠传输和流量控制。

2. UDP协议UDP协议是传输层中的无连接传输协议,主要负责快速传输和简单的错误检测。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归纳总结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归纳总结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归纳总结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组成的系统。

它使得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和共享信息,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涵盖了多个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和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定义及基本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2.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及每层的功能- OSI参考模型与实际网络的对应关系- 各层次的协议和常见的子网划分方式3. TCP/IP协议栈- TCP/IP协议栈的层次结构及每层的功能- TCP/IP协议栈与OSI参考模型的关系- IP地址的分类和子网划分二、计算机网络传输层1. 传输层概述- 传输层的作用和功能- 传输层协议的种类及其特点2. 传输层协议TCP- TCP协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TCP的可靠传输机制及流量控制- TCP的拥塞控制机制和算法3. 传输层协议UDP- UDP协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UDP相对于TCP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三、计算机网络网络层1. 网络层概述- 网络层的作用和功能- 网络层协议的种类及其特点2. 网络层协议IP- IP协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IP地址的分配和转发算法- IP路由选择协议及其特点3. 网络层协议ICMP- ICMP协议的特点和用途- ICMP消息类型及其主要功能四、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1. 数据链路层概述-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和功能-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种类及其特点2. 数据链路层协议以太网- 以太网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以太网帧的格式和组成部分- 以太网的接入控制方法和介质访问方法3. 物理层概述- 物理层的作用和功能- 物理层的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 物理层的调制解调和编码技术五、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1. 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方式- 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和技术2.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网络故障排除和性能监测技术六、计算机网络应用1.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和应用场景2. 网络应用开发- 网络应用开发的基本要点和流程- 常用的网络编程技术和框架以上仅为部分研究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详细内容可根据实际课程进行拓展和补充。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在当今高度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设备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递到千里之外。

而在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中,网络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就像是交通系统中的公路规划者和调度员。

那么,什么是网络层呢?简单来说,网络层负责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数据的路由和转发,确保数据能够从源主机准确无误地传输到目标主机,哪怕它们位于完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

网络层的一个关键任务是为数据分组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

想象一下,你要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发送一批货物,有许多条道路可供选择,每条道路的路况、距离和收费都不同。

网络层就需要根据各种因素,比如网络的拥塞情况、链路的带宽、传输的成本等,来决定数据分组应该走哪条“路”,以最快、最可靠、最经济的方式到达目的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网络层使用了一系列的协议和算法。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IP 协议(Internet Protocol),它为每一个连接到网络的设备分配了一个唯一的 IP 地址,就像是给每一个房子都赋予了一个独特的门牌号。

通过IP 地址,网络层能够准确地识别数据分组的源和目的地,并进行相应的路由选择。

IP 协议有两个主要版本:IPv4 和 IPv6。

IPv4 是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版本,它使用 32 位的地址来标识网络中的设备。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 地址资源已经逐渐枯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Pv6 应运而生。

IPv6 使用 128 位的地址,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地址空间,能够满足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需求。

除了 IP 协议,网络层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协议和功能。

例如,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递控制消息,例如报告错误或提供有关网络状态的信息。

当数据分组无法到达目的地或者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ICMP 会发送相应的消息通知源主机。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六)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六)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六)(总分:9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42,分数:42.00)1.下一代因特网核心协议IPv6的地址长度是______。

∙ A.32bit∙ B.48bit∙ C.64bit∙ D. 128bit(分数:1.00)A.B.C.D. √解析:IPv6的地址用16个字节(即128bit)表示,比IPv4长得多,地址空间是IPv4的296倍。

2.与IPv4相比,IPv6______。

∙ A.采用32位IP地址∙ B.增加了头部字段数目∙ C.不提供QoS保障∙ D.没有提供校验和字段(分数:1.00)A.B.C.D. √解析:IPv6采用128位地址,所以A错。

IPv6减少了头部字段数目,仅包含7个字段,B错。

IPv6支持QoS,以满足实时、多媒体通信的需要,C错。

由于目前网络传输介质的可靠性较高,出现比特错误的可能性很低,且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有自己的校验,为了效率,IPv6没有校验和字段。

3.以下关于IPv6地址1A22:120D:0000:0000:72A2:0000:0000:00C0的表示中,错误的是______。

∙ A.1A22:120D::72A2:0000:0000:00C0∙ B.1A22:120D:72A2:0:0:C0∙ C.1A22::120D::72A2::00C0∙ D.1A22:120D:0:0:72A2::C0(分数:1.00)A.B.C. √D.解析:使用零压缩法时,双冒号“::”在一个地址中只能出现一次。

也就是说当有多处不相邻的0时,只能用“::”代表其中一处。

4.下列关于IPv6的描述中,错误的是______。

∙ A.IPv6的首部长度是不可变的∙ B.IPv6不允许分片∙ C.IPv6采用了16字节的地址,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用完∙ D.IPv6使用了首部检验和来保证传输的正确性(分数:1.00)A.B.C.D. √解析:IPv6的首部长度是固定的,因此也不需要首部长度字段。

北京市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资料常考知识点总结与实践操作

北京市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资料常考知识点总结与实践操作

北京市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资料常考知识点总结与实践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备考过程中,对于常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进行实践操作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北京市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资料中的常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应的实践操作。

一、物理层1. 常见的传输媒介: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2. 常见的调制方式: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等;3. 信道复用技术: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等;4. 基础的信号传输:编码与解码、差错检测与纠正等;5. 码元传输速率与波特率的关系及计算方法等。

二、数据链路层1. 点到点通信: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2. 以太网技术:CSMA/CD协议、MAC地址、网桥的作用等;3. 局域网技术:拓扑结构、网卡、交换机等;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帧同步、透明传输、差错控制等;5. 环路检测技术:生成树协议、双向链路等。

三、网络层1. IP协议:IP地址分类、子网划分、CIDR等;2. 路由算法:距离向量路由算法、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等;3. ICMP协议:PING命令、Traceroute命令等;4. IPv6协议:地址分配、IPv6的优势等;5. 路由器: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路由表等。

四、传输层1. TCP协议:三次握手、滑动窗口、流量控制等;2. UDP协议:无连接性、可靠性等;3. 端口号:常用端口号、动态端口号等;4. 连接管理:建立连接、数据传输、断开连接等;5. 基于TCP的应用层协议:HTTP、FTP、SMTP等。

五、应用层1. HTTP协议:请求与响应、状态码、Cookie等;2. FTP协议: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文件传输等;3. DNS协议:域名解析、域名服务器等;4. SMTP协议:邮件格式、邮件传输等;5. P2P技术:BT下载、流媒体等。

实践操作:1. 使用Wireshark工具对本地网络的数据包进行捕获和分析,了解各个网络层的通信过程;2. 搭建简单的局域网,包括多台主机和一个交换机,观察数据的传输和交换过程;3. 使用PING命令和Traceroute命令对远程主机进行网络连通性的测试和路由跟踪。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料》网络层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料》网络层

逻辑地址管理
网络层负责管理网络中主机的逻辑地 址,即IP地址,以便在网络中唯一标 识每个主机。
网络层的主要协议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协议是网络层的核心协议,用于在互 联网中传输数据。它负责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节点路由到另一个网络节 点。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协议用于在 IP主机和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例如用于诊断网络连接问题。
病毒和蠕虫传播
利用网络层协议漏洞,病毒和 蠕虫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对网
络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网络层安全协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Psec
为IP通信提供端到端的安全性,支持 数据完整性、身份认证和加密通信。
SSL/TLS
为应用程序提供通信加密和数据完整 性保护,常用于Web浏览器和服务 器之间的安全通信。
DNSSEC
为DNS查询提供数据完整性和身份 认证,防止DNS欺骗攻击。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 料》网络层
目录
• 网络层概述 • IP协议 • 路由协议 • 传输层协议 • 网络层安全
01
网络层概述
网络层的功能
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节点 路由到另一个网络节点,确保数据能 够正确地到达目的地。
网络层还负责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 以确保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不会导致网 络拥塞或数据丢失。
动态路由协议
根据网络拓扑变化自动调整路由 ,需要定期交换路由信息。
内部网关协议(IGP)
01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基于最短路径的路由协议, 用于自治系统内部路由。

(完整word版)计算机网络第六版常考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计算机网络第六版常考知识点总结

1.585 5网络的组成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2.互联网(因特网)的组成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者路由器等。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host)。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3.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1983 年TCP/IP 协议成为ARPANET 上的标准协议。

人们把1983 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 结构的因特网。

出现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信号传输速率ISPISP可以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很多的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连网设备,用户通过向ISP 获取IP地址,接入因特网上网。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主干ISP、地区ISP、本地ISP。

主干ISP由几个专门的公司创建和维持,服务面积最大(一般都能覆盖到国家范围)并且拥有高速主干网。

有一些地区ISP网络也可以直接与主干ISP相连地区ISP是一些较小的ISP。

这些地区ISP通过一个或多个主干ISP连接起来。

它们位于等级的第二层,数据率也低一些。

本地ISP给端用户提供直接的服务。

可以连接到主干ISP或者地区ISP4.因特网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计算机网络各章节总结

计算机网络各章节总结

计算机网络各章节总结
计算机网络各章节总结思维导图(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_编程设计_IT干货网
物理层:
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底层,主要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物理信号,以便在物理媒介上传输。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包括:数据的传输、数据的编码、数据的调制和解调、数据的传输介质等。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的第二层,主要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并在相邻节点之间传输。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包括:数据的分组和组装、差错检测和纠正、流量控制和访问控制等。

网络层:
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的第三层,主要负责将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数据帧转换为数据包,并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路由选择。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包括:数据的分组和组装、差错检测和纠正、路由选择和转发等。

传输层:
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的第四层,主要负责在端到端的通信中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传输层的主要任务包括:数据的分段和组装、差错检测和纠正、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

总体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各层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物理层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物理信号,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并进行差错检测和流量控制,网络层负责将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和转发,传输层负责在端到端的通信中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计算机网络课件:第6章 网络层

计算机网络课件:第6章 网络层
而使用虚电路时,分组按顺序交付,网络层可以 负责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6.1.5 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的比较
传输可靠性不同
当某个结点发生故障时,数据报服务可使后续的分 组另选路由,因而提高了可靠性; 使用虚电路时,结点发生故障就必须重新建立另一 条虚电路; 数据报服务还很适合于将一个分组发送到多个地址 (即广播或多播) 。 虚电路方式与电路交换方式的比较
6.1.5 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的比较
两种服务的思路来源不同
虚电路服务的思路来源于传统的电信网,电信网负 责保证可靠通信的一切措施,因此电信网的节点交 换机复杂而昂贵。
数据报服务力求使网络生存性好和使对网络的控制 功能分散,因而只能要求网络提供尽最大努力的服 务;可靠通信由用户终端中的软件来保证。
由虚电路子网负责
如果路由交换机具有足够的资源提 前分配给每个VC,则很容易实现。
拥塞控制
很难实现
如果路由交换机具有足够的资源提 前分配给每个VC,则很容易实现。
6.2 路由算法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将分组从源端机器 经选定的路由送到目的端机器。在大多数 子网中,分组的整个旅途需经过多次转发, 每次转发的依据是路由表。路由表依靠路 由算法生成,路由算法习惯上也叫做路由 选择算法,路由选择算法是网络层的一个 核心问题。
因特网应用的实践证明了在网络层提供数 据报服务的成功
6.1.4 面向连接服务的实现
网络层面向连接服务一般通过虚电路方式 实现。
面向连接的服务
发送数据分组之前,必须首先建立起一条从源 端路由交换设备到目标端路由交换设备之间的 连接路径,这一连接通常叫作虚电路 (VC, Virtual Circuit) ,类似于电话系统建立的物理 电路,其子网被称为虚电路子网。

计算机网络考研知识点清单

计算机网络考研知识点清单

计算机网络考研知识点清单(网络层)1.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核心层,从它的功能上看,他主要负责路由和转发(主要由路由器实现),因此重点要掌握路由算法和协议。

2.网络层功能:异构网络互联,路由和转发,拥塞控制3.路由器主要完成两个功能:分组转发和路由计算。

前者处理通过路由器的数据流,关键操作是转发表查询、转发以及相关队列管理和任务调度等;后者通过和其他路由器进行基于路由协议的交互,完成路由表的计算。

4.数据报文在网络中的传输主要分为主机发送和路由转发两种。

5.拥塞:在计算机网络中,当通信子网中有过多的分组时,其性能降低。

这种情况称为拥塞6.拥塞控制是指节制沿着一条通路的分组流以保持网络部件免于变得过于拥挤所采用的控制规程7.判断网络是否进入拥塞状态的方法是观察网络的吞吐量和网络负载的关系:如果随着网络负载的增加,网络的吞吐量明显小于正常的吞吐量,那么网络就可能进入“轻度拥塞”的状态;如果网络的吞吐量随着网络负载的增大反而下降,网络就可能进入拥塞状态;如果网络的负载继续增大,而网络的吞吐量下降到0,网络就可能进入死锁状态8.主机作为终端设备,需要实现TCP/IP协议中所有层的协议,而路由器作为网络层设备,仅实现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3个层的协议9.对于一个网络层的分组而言,要从一个网络传输到另一个具有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中是不可能的。

除非两种格式的网络对于同样的信息域有非常相近的表示,否则这种转换是不完全的10.路由算法:静态路由是由网络管理员采用手工方法在路由器中配置而成的。

这种方法适合于规模较小、路由表也相对简单的网络中使用。

它较简单,容易实现。

动态路由进行的路由选择要依靠网络当前状态信息来决定,以设法适应网络流量和拓扑的变化。

动态路由协议包括有TCP/IP协议栈的路由信息(RIP)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协议、OSI参考模型的(IS-IS)协议等。

11.静态路由又称非自适应的算法,它不会根据当前测量或估计的流量和结构,来调整它们的路由决策。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组织和交互方式。

不同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通过交互和通信实现信息传输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的基本概念、不同层次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一、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概述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是为了实现复杂的网络功能而设计和组织的。

它将整个网络划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并与上一层和下一层进行交互。

层次结构的设计可以使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更加简化,也能够实现灵活的网络扩展和升级。

二、物理层物理层是网络层次结构的最底层,负责网络中数据的传输。

它主要关注传输介质、电压等底层细节。

物理层的功能包括数据编码、物理接口定义、传输速率等。

三、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之上,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组织成数据帧,并进行差错检测。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包括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和纠错等。

四、网络层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中最为重要的层次之一,它负责将数据传输到目标地址。

网络层主要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数据分段和重组等功能。

它使用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并通过路由器进行数据转发。

五、传输层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它使得应用层不用关心网络细节。

传输层负责分段和重新组装数据,同时提供流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

常用的传输层协议是TCP和UDP。

六、应用层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最上层的层次,它接受数据并提供给用户。

应用层的功能包括数据编码、数据压缩、安全性控制等。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FTP和SMTP等。

七、网络层次结构之间的交互关系在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通过服务接口进行交互。

每个层次负责向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并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

这种层次结构使得网络的设计和维护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八、总结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是实现复杂网络功能的重要组织方式。

不同层次之间通过服务接口进行交互,每个层次有特定的功能。

物理层负责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处理数据帧,网络层实现数据传输到目标地址,传输层提供可靠数据传输,应用层提供用户接口。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六)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六)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六)(总分:9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42,分数:42.00)1.下一代因特网核心协议IPv6的地址长度是______。

∙ A.32bit∙ B.48bit∙ C.64bit∙ D. 128bit(分数:1.00)A.B.C.D. √解析:IPv6的地址用16个字节(即128bit)表示,比IPv4长得多,地址空间是IPv4的296倍。

2.与IPv4相比,IPv6______。

∙ A.采用32位IP地址∙ B.增加了头部字段数目∙ C.不提供QoS保障∙ D.没有提供校验和字段(分数:1.00)A.B.C.D. √解析:IPv6采用128位地址,所以A错。

IPv6减少了头部字段数目,仅包含7个字段,B错。

IPv6支持QoS,以满足实时、多媒体通信的需要,C错。

由于目前网络传输介质的可靠性较高,出现比特错误的可能性很低,且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有自己的校验,为了效率,IPv6没有校验和字段。

3.以下关于IPv6地址1A22:120D:0000:0000:72A2:0000:0000:00C0的表示中,错误的是______。

∙ A.1A22:120D::72A2:0000:0000:00C0∙ B.1A22:120D:72A2:0:0:C0∙ C.1A22::120D::72A2::00C0∙ D.1A22:120D:0:0:72A2::C0(分数:1.00)A.B.C. √D.解析:使用零压缩法时,双冒号“::”在一个地址中只能出现一次。

也就是说当有多处不相邻的0时,只能用“::”代表其中一处。

4.下列关于IPv6的描述中,错误的是______。

∙ A.IPv6的首部长度是不可变的∙ B.IPv6不允许分片∙ C.IPv6采用了16字节的地址,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用完∙ D.IPv6使用了首部检验和来保证传输的正确性(分数:1.00)A.B.C.D. √解析:IPv6的首部长度是固定的,因此也不需要首部长度字段。

计算机网络(第三版)第6课时+习题答案解析

计算机网络(第三版)第6课时+习题答案解析

L与广域网比较,局域网有哪些特点?答:(1)较小的地域范围,仅用于办公室、机关、企业、学校、公司、居民小区等单位内部的连网。

(2)高传输速率和低误码率。

(3)由机构或单位自行建设,自己进行控制管理和使用。

(4)建设的侧重点在于机构内部资源的共享。

3 .以太网与总线网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关系?答:以太网(Ethernet)是局域网的一种标准,在IEEE802.3中定义。

而总线网指的是拓扑结构为总线型的网络。

采用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网络有很多,以太网也允许采用总线型拓扑结构。

4 .以太网与IEEE802.3网络的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有哪些?答:以太网是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开发的一种局域网,其标准为EthernetII,后来又被接纳成为∣EEE802.3标准中的一个选项。

以太网和IEEE802.3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但是两种标准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以太网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对应于OSI/RM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而IEEE8023则是对物理层和逻辑链路层的介质访问部分进行了规定。

此外,IEEE802.3没有定义逻辑链路控制协议,但是指定了多种不同的物理层,而以太网只提供了一种物理层协议。

下表中对以太网(EthernetII)和IEEE802.3进行了对比。

6 .试分析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

答:CSMA/CD是一种用于总线拓扑网络上的多点访问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以太网和802.3网络中。

其工作原理是,若站点有数据发送:①监听介质是否空闲,如果介质空闲,则可以发送;②如果介质忙,则继续监听,一旦发现介质空闲,再等待一个帧间隔时间,然后返回步骤①;③站点在发送帧的同时需要继续监听是否有冲突发生,若有冲突,则停止发送;4等待一段随机时间(目的是为了减少再次冲突的概率),返回步骤①。

7 .在IOMbit/s以太网中,某一工作站在发送时由于冲突前两次都发送失败,那么它最多等待多长时间就可以开始下一次重传过程?答:10Mbit/s以太网的时间槽长度为51.2us,所以基本退避时间T=51.2us重传次数k=Min(3,10)=3最大等待时间=(2-1)*T=(2-l)*51.2=358.4us8 .如果IOBASE2以太网中有一台工作站的网卡出现故障,它始终不停地发送帧。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网络层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网络层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络学习笔记--⽹络层知识点整理为什么要划分⽹络层? 不⽤的⽹络有不同的协议和标准,为了可以在不同⽹络之间互访,共享双⽅的资源,并且还要保持每个计算机⽹络本来的独⽴性,所以才划分出了⽹络层,并制定了专门的协议来负责⽹络间通信.⽹络层的主要功能: 1.屏蔽⽹络差异,提供透明传输. 为传输层提供服务:⾯向连接的⽹络服务(虚电路服务)和⽆连接的⽹络服务(数据报服务). 2.为⽹络通信提供路由选择 什么是路由选择?  按⼀定的原则和路由选择算法在多个节点的通信⼦⽹中选择⼀条到达⽬的节点的最佳路径的过程. 确定路由选择的策略成为路由算法. 3.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 4.拥塞控制 为了避免⽹络传输路径中数据的传输延迟或死锁,主要采⽤预约缓冲区,分组丢弃等⽅式.⽹络层数据交换相关技术: 1.虚电路分组交换(类似于电路交换的电话通信): 虚电路分组交换特点: 1.每次分组交换前,在发送⽅与接收⽅之间建⽴⼀条逻辑连接 2.⼀次通信的所有分组都是通过这条虚电路顺序传送,交换路径固定,所以不需要每个分组上封装⽬的地址,源地址等信息. 3.通信⼦⽹中每个节点可以和任意节点建⽴多条虚电路.每个虚电路⽀持特定的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虚电路交换过程,分三个阶段,1:建⽴虚电路 2:传输数据 3:拆除虚电路 2.数据包分组交换 什么是数据报?就是在数据前部添加了源地址和⽬标地址信息字段的报⽂分段. 数据包分组交换特点:1. ⽆需为每次通信建⽴独⽴的逻辑连接2. 发送报⽂时,先拆解成若⼲独⽴的带有序号和地址信息的数据报,依次发送给⽹络节点.3. ⽹络节点每⼀个节点提供独⽴的路由选择,⽆法保证数据报按顺序到达⽬的节点,也⽆法保证数据报中途不丢失. 3.线路交换(⼜称电路交换) 最原始的数据交换⽅式,最常见的例⼦就是电话交换系统,在⽹络中利⽤可切换的物理通信线路直接连接通信双⽅进⾏数据交换. 4.存储-转发 路由器的⼯作机制就是这种存储-转发的数据交换⽅式,这种数据交换⽅式的好处有很多,⽐如当数据发送到每个节点(如路由器),可以进⾏差错检查,纠错处理,拥塞控制,格式转发等操作.根据所传输的数据单元是报⽂还是报⽂分组,可以讲存储-转发交换⽅式细分为,报⽂交换和分组交换两种.⽹络层协议及报⽂格式: 1.IP协议(⽹络层中,最重要的⼀个协议): IP协议属于数据报分组交换的数据交换⽅式,是⼀种⽆连接的服务.IP协议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原地址和⽬标地址之间传送数据报.具体来说就是:寻址,数据报的封装,分段与重组.关于IP数据报的头部格式,这⼀篇博⽂讲的⽐较详细, ,下⾯是⼀张IP数据报报头格式的简图: 2.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 ARP协议是将IP地址解析为以太⽹MAC地址(物理地址)的协议.局域⽹中,当⼀台机器A要向机器B发送数据时,它必须知道对⽅的⽹络层地址,即IP地址,但光知道IP地址是不够的,因为数据报⽂归根结底还是要封装成帧在物理⽹络中传输,因此发送⽅A还必须要知道B的MAC地址.ARR就是实现这个功能的协议. 特别注意: ARP解决的是同⼀个局域⽹中主机(或路由器)上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问题,如果⽬的主机和源主机不在同⼀个局域⽹内,那么就要通过ARP找到⼀个位于当前局域⽹上某个路由器的MAC地址,把分组发送给这个路由器,然后这个路由器再把分组转发到下⼀个⽹络,剩下的⼯作就由下⼀个⽹络来完成了. 3.ICMP协议(控制报⽂协议): 这个协议⽤来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如⽹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等信息,这些控制信息虽然并不传输⽤户数据,但是对于⽤户数据的传递也起着重要的作⽤. 与ARP协议不同,ICMP依靠IP协议来完成其任务,所以ICMP报⽂中要封装IP头部.⽐如像Ping,和tracert这样的诊断程序都是属于ICMP的内容.路由和路由算法 路由的概念:把信息从源节点传送到⽬标节点的⾏为. 路由的实现:依靠的是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中的路由表进⾏的. 路由的分类: 静态路由: 1.⼿动配置 2.路由路径固定不变 3.单向性,不提供反向路由 4.优先级较⾼ 5.适⽤于⼩型⽹络. 静态路由对于⼩型且变化不是很频繁的⽹络来说是可⾏的的,⽐如局域⽹,但是对于较⼤的⼴域⽹来说,由于拓扑结构复杂,⽹络结构经常变动,就需要使⽤动态路由了. 动态路由:1.⾃动⽣成 2.⾃动调整 3.⾃动⽣成双向路由 4.仅可以⽣成⽹络间的路由表径,不能⽣成到达具体节点或主机的路由表项. 路由算法基础: 路由算法是在给定⼀组路由器及连接路由器链路的情况下,找出⼀条由源节点到⽬标节点的最佳路径.  路由算法分为两⼤类:⾮⾃适应路由算法和⾃适应路由算法 ⾮⾃适应路由算法典型代表就是静态路由,⽽动态路由中所使⽤到的算法都属于⾃适应路由算法 路由表基础: 路由表是存储在路由器或者联⽹计算机中的电⼦表格或类似的数据库.路由表存储着指向特点那个⽹络地址的路径. 每个静态路由表项中⾄少包含以下信息: 1.⽬的地址的⽹络IP地址 2.⼦⽹掩码:⽤来判断⽬的地址所属的⽹络 3.下⼀跳地址/接⼝. ⼏种主要的路由算法: 静态路由算法: 1.最短路径路由算法. 2.扩散算法 动态路由算法: 1.距离⽮量路由算法 2.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络层主要设备 路由器: 路由器是⼀种具有多个输⼊端⼝和多个输出端⼝的专⽤计算机,其任务是转发分组。

网络层知识点总结

网络层知识点总结

网络层知识点总结网络层是OSI模型中的第三层,负责在不同网络间进行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它通过数据包的源和目的地址来确定数据包的路径,使得数据能够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寻址、路由选择、网络互联、数据包分段和重组等。

本文将对网络层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包括网络层的功能、网络层的协议、路由及转发、IP地址、子网划分、网络层的安全性等方面。

一、网络层的功能1. 寻址网络层通过协议为数据包分配唯一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便在网络中进行路由和转发。

IP地址是网络层的一种寻址机制,它可以唯一标识网络中的主机或路由器。

2. 路由选择在网络层,路由选择是指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转发。

网络中的路由器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和路由表选择合适的下一跳路径,并发送数据包到下一跳路由器。

3. 网络互联网络层负责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和通信,它通过路由器来连接不同的网络,使得数据能够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

4. 数据包分段和重组网络层对数据包进行分段和重组,以适应不同网络的传输要求。

在数据包在不同网络间传输时,可能需要分段和重组以适应网络的MTU(最大传输单元)。

5. 错误检测和处理网络层通过一些机制来检测数据包的传输错误,在发生错误时对数据包进行处理,以确保数据包能够正确传输。

二、网络层的协议1. IP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是网络层的主要协议,它是因特网的核心协议。

IP协议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和传输规则,以及路由选择的算法。

IP协议是基于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包交换方式,它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包传输服务。

2. ICMP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是IP协议的扩展,它提供了对网络层错误和异常条件的处理和报告。

ICMP协议用于网络层对数据包的测试、故障诊断和错误报告。

3. ARP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协议是网络层的一个关键协议,它负责将IP地址与MAC地址进行映射,以便在局域网内进行数据包的转发。

《计算机网络(谢希文)第六版》CH4网络层

《计算机网络(谢希文)第六版》CH4网络层

IPv4 数据包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与路由选择
1
转发
路由器根据目的IP地址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转发到下一个路由器,直到达到目的地。
2
路由选择
路由器根据路由选择协议选择最佳的路径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的主机。
3
路由表
路由器通过路由表来决定如何转发数据包。路由表包含目的网络地址和下一个跳 的信息。
IPv4 地址的动态分配
IPv4 数据报格式
IPv4数据报包括报头和数据部分。报头包含了版本号、服务类型、数据报长 度、源和目的IP地址等信息。数据部分包含了传输的实际数据。
IPv4 地址和地址分类
IPv4地址是用于唯一标识网络上的设备的地址。地址分类将地址分为A、B、 C、D和E类,每个类别有不同的地址范围和网络大小。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用于自动分配IPv4地址和其他网络相关的配置参数,使得设备可以动态地加入网 络。
网络地址转换(NAT)
网络地址转换(NAT)是一种将私有网络的IP地址映射到公共网络的技术,以允许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个公共IP 地址。
IPv4 和 IPv6 的比较
IPv6是Internet协议第6版,是IPv4的后继版本,为互联网提供更大的地址空 间、安全性和性能优化等新功能。
《计算机网络(谢希文)第 六版》CH4网络层
在本部分中,我们将深入研究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层,包括IPv4网络层的概述, 数据报格式,地址和地址分类,数据包的转发与路由选择,地址的动态分配, 网络地址转换(NAT)以及IPv4和IPv6的比较。
IPv4 网络层概述
IPv4是Internet协议第4版,是当前广泛使用的Internet协议。它为互联网上的 主机提供唯一的32位地址,实现了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3 3 2 1 2 1
B B B F
C
RIP 协议的位置


RIP 协议使用运输层的用户数据报 UDP 进行传送(使用 UDP 的端口 520)。 因此 RIP 协议的位置应当在应用层。但 转发 IP 数据报的过程是在网络层完成 的。
3. RIP2 协议的报文格式
4 字节 路由标记 地址族标识符
C 说:“我到网 4 的距离是 1。” 但 B 没有必要绕道经过路由器 C 再到达网 4,因此这一项目不变。
路由器 B 收到相邻路由器 A 和 C 的路由表
1 1 5 1 1 1 2 1 3 1 A 网3 网1 E 网5 网2 1 1 2 1 3 1 3 1 4 1 B 5 1 6 1 网6 F
A 说:“我到网 1 的距离是 1。” 因此 B 现在也可以到网 1, 距离是 2,经过 A。”
路由器 B 收到相邻路由器 A 和 C 的路由表
1 1 5 1 1 1 2 1 3 1 A 网3 网1 E 网5 网2 1 1 2 1 3 1 3 1 4 1 B 5 1 6 1 网6 F
1 1 1 2 2 3
B E B
网1
1 2 3 4 5 6
1 2 2 3 1 2
A A A F D
E
网5
1 2 3 4 5 6 网4 2 1 2 3 1 2 A A A F
1 2 3 4 5 6 网6
2 2 3 2 1 1
E D C C F
网2 1 B 2 3 4 5 6 2 2 1 1 3 2 A A C C
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




因特网将整个互联网划分为许多较小的自治 系统 AS。 一个自治系统是一个互联网,其最重要的特 点就是自治系统有权自主地决定在本系统内 应采用何种路由选择协议。 一个自治系统内的所有网络都属于一个行政 单位(例如,一个公司,一所大学,政府的 一个部门,等等)来管辖。 一个自治系统的所有路由器在本自治系统内 都必须是连通的。
路由器之间交换信息


RIP协议让互联网中的所有路由器都和 自己的相邻路由器不断交换路由信息, 并不断更新其路由表,使得从每一个路 由器到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路由都是最短 的(即跳数最少)。 虽然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拥有了整个自 治系统的全局路由信息,但由于每一个 路由器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路由表当然 也应当是不同的。
D
2 1 5 1 4 1 6 1 C
4 1 网 4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更新后
1 2 3 4 6 2 2 1 1 2 A A C
C 说:“我到网 6 的距离是 1。” 因此 B 现在也可以到网 6, 距离是 2,经过 C。”
最终所有的路由器的路由表都更新了
1 2 3 4 5 6
A 网3
解释一




设从位于地址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报文 “Net2,3,Y”. 若我将下一跳路由器选为在地址X的路由 器,则我到网络Net2的距离应为3+1=4 本路由器将收到的RIP报文这一个项目修 改为“Net2,4,X”,作为下一步比较时使 用 收到的项目中的Y对本路由器来说是没有 用的,因为Y不是本路由器下一跳地址
一开始,各路由表只有到相邻路由器的信息
1 1 5 1 1 1 2 1 3 1 A 网3 网1 E 网5 网2 B 3 1 4 1 网4 5 1 6 1 网6 F
D
2 1 5 1 4 1 6 1 C
“4”表示“从本路由 器到网 4”
“”表示“直接交付” “1”表示“距离是 1”
“距离”的定义



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 义为 1。 从一个路由器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 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 1。 RIP 协 议 中 的 “ 距 离 ” 也 称 为 “ 跳 数”(hop count),因为每经过一个路由 器,跳数就加 1。
“距离”的定义



RIP 认为一个好的路由就是它通过的路由器的 数目少,即“距离短”。 RIP 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 15 个路由器。 “距离”的最大值为16 时即相当于不可达。 可见 RIP 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RIP 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同时使用多条路由。 RIP 选择一个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 路由),哪怕还存在另一条高速(低时延)但路 由器较多的路由。
1 1 5 1 1 1 2 1 3 1 A 网3 网1 E 网5 网2 1 1 2 1 3 1 3 1 4 1 B 5 1 6 1 网6 F
D
2 1 5 1 4 1 6 1 C
4 1 网 4 6 1
更新后
1 2 3 4 6 2 2 1 1 2 A A C
内部网关协议 IGP (例如,OSPF)
这里要指出两点


因特网的早期 RFC 文档中未使用“路由器” 而是使用“网关”这一名词。但是在新的 RFC 文档中又使用了“路由器”这一名词。 应当把这两个属于当作同义词。 IGP 和 EGP 是协议类别的名称。但 RFC 在 使用 EGP 这个名词时出现了一点混乱,因 为最早的一个外部网关协议的协议名字正好 也是 EGP。因此在遇到名词 EGP 时,应弄 清它是指旧的协议 EGP 还是指外部网关协 议 EGP 这个类别。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 IGP:具体的协议有多 种,如 RIP 和 OSPF 等。 外部网关协议 EGP:目前使用的协议 就是 BGP。
5.2 内部网关协议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1. 工作原理 路由信息协议 RIP 是内部网关协议 IGP 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 RIP 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 由选择协议。 RIP 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 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 的距离记录。
因特网有两大类路由选择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 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即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目 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 ,如 RIP 和 OSPF 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 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 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 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 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 EGP。在外部网关 协议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BGP-4。


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最佳路由算法。 所谓“最佳”只能是相对于某一种特定要求 下得出的较为合理的选择而已。 实际的路由选择算法,应尽可能接近于理想 的算法。 路由选择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它是网络中的所有结点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 路由选择的环境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 有时无法事先知道。
从路由算法 的自适应性考虑
2. 距离向量算法
收到相邻路由器(其地址为 X)的一个 RIP 报文: (1) 先修改此 RIP 报文中的所有项目:将“下一跳”字段中的地 址都改为 X,并将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 1。解释一 (2) 对修改后的 RIP 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重复以下步骤: 若项目中的目的网络不在路由表中,则将该项目加到路由表中。 否则 若下一跳字段给出的路由器地址是同样的,则将收到的项目 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 否则 若收到项目中的距离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 否则,什么也不做。 (3) 若 3 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将此相邻路 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将距离置为16(距离为16表 示 不可达)。 (4) 返回。
路由器 B 收到相邻路由器 A 和 C 的路由表
1 1 5 1 1 1 2 1 3 1 A 网3 网1 E 网5 网2 B 3 1 4 1 网4 C 5 1 6 1 网6 F
D
2 1 5 1 4 1 6 1
更新后
1 2 3 4 6 2 2 1 1 2 A A C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即非自适应路由选择, 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 网络状态的变化。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即自适应路由选择, 其特点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 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2. 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


因特网采用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 因特网的规模非常大。如果让所有的路由器 知道所有的网络应怎样到达,则这种路由表 将非常大,处理起来也太花时间。而所有这 些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所需的带宽就会 使因特网的通信链路饱和。 许多单位不愿意外界了解自己单位网络的布 局细节和本部门所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这 属于本部门内部的事情),但同时还希望连 接到因特网上。
计算机网络
网络层
5.1 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几个基本概念
1. 理想的路由算法 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 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 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 算法应具有稳定性。 算法应是公平的。 算法应是最佳的。
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代价


在研究路由选择时,需要给每一条链路指明 一定的代价。 这里“代价”并不是指“钱”,而是由一个 或几个因素综合决定的一种度量(metric), 如链路长度、数据率、链路容量、是否要保 密、传播时延等,甚至还可以是一天中某一 个小时内的通信量、结点的缓存被占用的程 度、链路差错率等。
最佳路由

D
2 1 5 1 4 1 6 1 C
4 1 网 4 6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