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与崇高
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
情感力度异常激烈。
具有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并以狂放,无限,暴烈,模糊,神秘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2.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静等风格,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优美的诸多特质是由其审美关系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3.悲剧:悲剧,又称悲剧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
4.喜剧: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
作为审美形态的“喜剧”,不仅指戏剧(影视)中的喜剧,也包含喜剧性的漫画,相声,小品,情景剧,综艺节目,民间笑话以及机智故事等。
5.自然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美是最常见的,最直观的审美形态之一。
一方面它指一种尊重事物本性,不过度加工的美,即自然而然的美。
另一方面它指一种自然界,大自然之中的事物或形态。
6.形式美:广义:指美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指构成事物外在形式的物质材料(形、声、色)有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和谐)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是客观事物外在形式的美。
通常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此概念。
它是既不直接显示具体内容,又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形式的美。
7.社会美: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性生产生活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
凡是社会领域中那些美的现象,都是社会美。
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某种精神价值与自由的,都可以成为社会美的审美对象。
究其一生追求崇高事业 案例
究其一生追求崇高事业案例一、引言。
今天咱们来唠唠那些穷尽一生去追求崇高事业的超酷案例。
你知道吗,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他们心中有一团火,为了某个伟大的目标,奉献出自己的一生,这种精神真的是超级感人又超级振奋人心呢!二、特蕾莎修女:爱与奉献的一生。
特蕾莎修女那可是举世闻名的大好人呀。
她出生在马其顿,但是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印度的穷人。
她看到那些在街头受苦受难的人们,心里就像被什么揪住了一样。
于是,她就开始行动起来啦。
她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这个组织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专门照顾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比如那些身患重病、无家可归的人。
特蕾莎修女自己呢,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穿梭在印度最贫穷的街区。
她不在乎那些地方又脏又乱,也不在乎自己会面临多少困难。
她就那么坚定地去拥抱那些可怜的人,给他们食物、药品和爱。
有一次,她在街头发现了一个快要死去的老人,那老人浑身脏兮兮的,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别人都躲得远远的。
可是特蕾莎修女呢,毫不犹豫地把老人抱在怀里,带回了修道院,亲自照顾他,直到他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她心中有对人类深深的爱,她觉得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帝的宝贝,都值得被尊重和爱护。
她的这种爱和奉献精神,感动了全世界,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我们应该关心那些弱势群体。
三、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逐梦之旅。
咱们再来说说袁隆平爷爷。
袁爷爷那可是咱们中国的大英雄呢!他年轻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吃不饱饭,心里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人都能吃上饱饭。
于是,他就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当中。
那时候的科研条件可差了,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设备,没有宽敞明亮的实验室。
袁爷爷就戴着草帽,挽起裤腿,整天在稻田里摸爬滚打。
他就像一个勤劳的农夫,但是又有着科学家的智慧。
他要在那么多的水稻植株中,找到适合杂交的品种,这就像是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可是袁爷爷没有放弃呀。
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有时候看着那些没有成功的实验结果,他也会很沮丧。
痛苦与崇高:解析《悲惨世界》
痛苦与崇高:解析《悲惨世界》1. 引言1.1 概述《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伟大文学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深刻揭示了人类的痛苦与崇高。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主题的解析,以及对痛苦和崇高的描述与意义分析,探究《悲惨世界》在人性层面上所呈现出来的深邃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在引言中我们已简要提及了《悲惨世界》这一作品,接下来将在第二部分详细讨论痛苦与崇高这一主题,并探究二者在人性中的表现与关系。
第三部分将从小说中痛苦的描写和意义入手,剖析背景设定、主要角色的痛苦体验以及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启示和思考。
第四部分则将聚焦于崇高这一概念,在探究英雄主义、反抗命运以及崇高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之后,我们将展开深度的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前文的研究结果,同时提出个人对《悲惨世界》主题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悲惨世界》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解析,进一步探求痛苦与崇高在人性中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剖析小说中痛苦与崇高这两个主题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作者所传递的深刻思想,并引起读者对于人性、社会以及自身价值观等方面问题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探索与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带给我们的启示,并从中汲取智慧。
2. 痛苦与崇高:《悲惨世界》的主题2.1 人性中的痛苦《悲惨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深刻而广泛地揭示了人性中的痛苦而闻名。
小说中的角色们都经历着不同形式的痛苦,无论是来自社会、家庭还是内心深处的扭曲。
这种痛苦来源于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贫困和剥削,使人们感到绝望和无助。
通过描述各个角色所遭受的心灵和肉体上的折磨,小说展示了人类共同面对的普遍痛苦。
2.2 人性中的崇高与痛苦并存的是人性中散发出来的崇高品质。
虽然在悲惨世界中,角色们被迫选择在困境中生存,但他们仍然能表现出奉献精神、勇气和坚韧不拔等崇高品质。
崇高与恐惧
者是 以类 似恐 怖 的方式发 挥作用 的事物 ,都 是崇高 的来源 ;也 就是说 ,崇 高来源 于
心 灵所能感 知到 的最 强烈情 感。 ”… 后来 ,伯克在 《 探讨 》的再版 中又 写道 ,事实 上 ,任何 情形 都存有 恐惧 ,它显 露或 隐秘地影 响着 崇高 。 比伯 克更早谈 论崇 高 的是 古希腊 文学家 朗吉努 斯 。他 笔下 的崇 高代表修 辞 的最高境 界 ,隶 属文 学范畴 。 1 8 世 纪 ,伯 克在考 察人 的审美情 感 时将崇 高与恐惧 相连 ,随着 《 探 讨》面世 ,崇高再 度 引发学 界思考 ,恐 惧也成 为研 究崇 高中不可避 开 的话题 。这不禁 令人质 疑 :为什 么 恐惧会 引发崇高 ?当人体验 到崇高的那一刹 那 ,思想会 发生什 么变化 ?
摘 要 : 古 希 腊 作 家 朗 吉努
l 7 5 7 年 ,埃 德蒙 ・ 伯克在 《 关 于我 们 崇高 与美 观 念之 根源 的哲 学探 讨 》 ( 以 下简称 《 探讨 》 )中写道 : “ 凡 是能够 以某种 方式激 发 我们的痛 苦和 危险观 念 的东 西 ,也就 是说 ,那些 以某种 表现令 人恐 惧 的,或者 那些 与恐怖 的事物相 关 的,又 或
悦 感 受 ,但 无 法 通 过 单 纯 的享 受 给 予 我 们 最 强 烈 的 印象 。 崇 高 是 对 海 洋 、 黑 暗 、模
糊 、极 高、极深 等外 在环境 的特殊 体验 ,这些力 量会 促发危 险或痛苦 ,危及 自我保 存 。伯 克的崇 高不再 关乎文 学 ,而 是我们 对事物 产生 恐惧 时的反应 。从 朗吉努斯 到 0 0 4 Nhomakorabea术 史论
Ar t Hi s t or y
或 许 可 以用 朗 吉 努 斯 的 方 法 客 观 地 定 义 崇 高 : 得 体 地 描 述 恐 怖 之 物 。 原始 的 崇 高 观
以崇高的美学拯救悲惨人生——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
100现代交际·2018年10期作者简介:邓珺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
以崇高的美学拯救悲惨人生——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邓珺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100)摘要: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是从美感经验的角度来看,电影中的崇高美具体表现为冉阿让精神人生历程的升华以及对他人性中崇高感的塑造。
《悲惨世界》里的崇高美可以说是人心中最为震撼的、隐蔽的宏伟气象,昭示着对人性和心理的至高肯定。
本文将从崇高的基本性质、崇高与优美及悲剧这三方面来具体阐述,解读这部世界名著中的崇高性悲剧。
关键词:悲惨世界 美感经验 悲剧美 崇高 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100-02世界闻名的小说《悲惨世界》,讲述了主角冉阿让悲壮的一生,而这部歌剧电影继承了原著故事的情感广度和深度,其中着重体现了几组凄美壮烈的冲突:冉阿让一生痛苦的经历与沙威警官一生职业和信仰之间的抗争;作为幼小孩子母亲的芳汀在爱情与现世之中挣扎的绝望之苦;巴黎革命中青年们的无畏牺牲与奉献坚持……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中都闪耀着人性中美好的亮点。
本文尝试以美感经验为文章的出发点,从崇高及其特点、崇高与优美及崇高和悲剧这三大角度,结合故事的剧情、角色情感及画面描绘三方面来分析影片中的崇高美。
一、崇高的基本性质(一)崇高的特征德国古典美学的康德关于崇高的观点是这样的:它的特性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没有规律、没有约束限制。
具体表现为:体积、数量的庞大无比,力量的无比强大等。
可以这样理解:崇高作为一个和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它在根本上是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的。
美感经验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重的美、刚硬的美、雄浑的美;崇高的风格是一种内在心灵精神的伟大回声。
在影片《悲惨世界》的开头便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一开头的大俯拍镜头,营造了恢弘壮阔的气势,展现了古老巴黎的悠久面貌以及在这个环境下生活的众生苦难景象,始于黑暗的深海:下一刻,随镜头出现汹涌的海面不断吸引着观众的视线,直到宏伟与渺小的强烈比较下,冉阿让等无数渺小的苦役尽收眼底。
痛苦的崇高美——莱蒙托夫痛苦意识探微
O . 4 T ME D C T O I E U A I N
痛 苦 的 富 不 司美 岩 l
莱蒙托 夫痛苦意识探 微
刘 海龙
摘要 : 逆喻 法是 一种 常见的且行之 有效的 艺术技巧 , 以独特 的 艺术视 角简要 剖析 莱诗 中这一独特风格 , 试 以期 能对 于正确认识 和 发掘这位诗坛奇才所创造的艺术 宝库提供一个可 靠的 内窥平 台。 关键词 : 莱蒙托 夫 痛苦 孤 独 美 中图分类号 : 0 l6 1 文献标 识码 : C 文章编号 :6 2 8 8 (0 9 0 — 0 7 0 17 — 1 12 0 )4 0 4 — 1 灿 若群 星的俄 国作 家群 中 , 蒙托夫作 为普 希金 当之无愧 莱 的后 继者在俄 国乃 至世界文坛上都 占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 。这位 二 十七岁就英年早逝的作家缘何享有如此盛誉 呢?可 以说 , 痛楚 意识在其 中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痛楚意识是文学创作的重要 内驱力 。故文人是痛苦 的, 文 但 人也是快乐的 , 他们痛苦并快乐着 , 他们痛人们之所痛 , 乐人们 之 所乐 。换言之 , 这大概 就是作 家 的伟 大之所 在吧 。需要 指 出的 是: 尽管莱蒙托夫被公认为是普希金的继承人 , 但是 , 两者诗作在 总体上 的差别还 是显而易见 的。普希金 的诗歌字里行 间充满 了 对光明的预感 和胜 利的希望 , 在他 的作 品 中所表现 的是对 自由 、 对 生活的热爱 , 对光 明能 够战胜黑 暗 、 理智必 将战胜偏见 的坚定 信仰 , 而莱蒙托 夫的诗用来 打动读者 的则 是惨淡 、 凄凉 、 忧愁 、 悲 凉 的基调 。难 隆别林斯基在分析莱蒙托夫诗歌特色时这样写道 : “ 莱蒙托夫是一位 完全属于另 一时代 的人 , 的诗 歌是我们 历史 他 发展 中全新的环节 。l ”1 l 综 观莱 诗 , 悲痛 的孤独 感 , 闷和走 投无 路 的情 绪 比 比皆 苦 是 。莱蒙托夫 出生于一个贫 寒的退休军 官家庭 , 三岁丧母 , 但他 却成长于贵族地 主之家 。父爱母爱 的过早 丧失 , 外祖母家 中的所 见所 闻 , 加之后来在爱情上的一连串失意渐渐形成 了诗人特有 的 忧郁气质 , 这些在他后来的诗作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 寂寞又忧愁 , 当痛苦袭 上心头 期望 ……总是空怀希望又何益 岁月正蹉跎 , 韶华付东 流 诗人早年就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 为生不逢 时而悲愤 。他 有许 多诗都是 以寂寞孤独为主题的 : 有一棵美丽的棕榈树 在愁苦的崖 上独 自忧 伤 他的诗在痛 苦之 中还 洋溢着浓郁 的浪漫主义 气息 , 且是积极 浪漫主义的集 中体现 , 这使 得莱诗不至于过于颓废 , 消极 , 进而被 人 们广为传诵 。为 此 , 别林 斯基 曾一言 以蔽之 , ( 蒙托夫 ) 他 莱 这 是“ 为肯定 而否定 , 为创造而破坏 ” 。有 鉴于此 , 莱蒙托夫 的经典 之作《 的结尾所引起 的争论就不复存在 了。你们永远是冷漠 , 云》 “ 永远是 自由的 , 们没有祖 国也 不会被放逐 ” 其实 , 你 。 这里 诗人 完全不是对 自己祖 国的彻底绝望和放弃 , 而是 巧借 冷漠和飘 忽不 定 的行云来反衬 自己火热而真挚的爱 国之情 。事实上 , 诗人 初次 朗诵此诗 时热泪盈眶 , 因此这不 能说是一种绝 望的心灵 的疲倦 , 而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 是浪漫主义诗作 中所体现 的极大 的生 活真实 。 莱蒙托夫的忧愁 与痛 苦源 自他 的伟 大 , 也造就 了他 的伟大 。 方面 , 诗人 自幼产生 的寂寞 的心态 决定 了他创作 内容 的孤 独 , 好似一个被 “ 放逐 的流 囚” “ 和 永恒 的漂泊者 ” 。但更 重要的还是 他始终 站在历史潮流 的最前沿 , 在创作的 同时不断给 自己寻求一 个 确切 的价值定位 。实 际上 , 诗人一开始就为 自己找到 了终生为 之奋斗 的 目标 , 那就是 , 勇于接受来 自权利话语 霸权 的挑 战 , 将在 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必须 的先进意识渗透到孤独悲凉 的意识之 中 , 这体现在他对生命理想的探索和追求上 , 体现在诗人意识的前瞻 性 上。 因为他异常 敏锐 的感触 到了其愿 望和 理想所 在 : 面孤 直 独, 肯定 人 的主体精神 , 积极 的与落后腐 朽 的意识形 态作 斗争 。 因此诗人的孤独和悲愤意识就油然而生 , 苦也 就接踵而至了。 痛 因为歌德 曾经说 过 , 人最大 的痛 苦“ 来 自愿望 与现实之 间的某 是
以崇高的美学拯救悲惨人生--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
主题的崇高
人物形象:主人公们勇敢、无私、高尚,具有崇高的品质和精神力量 音乐元素:音乐旋律激昂、壮丽,表达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追求 视觉效果:画面宏大、壮美,展现了崇高的美学风格和艺术价值 情节安排: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展现了崇高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
04
运用崇高理论分析《悲惨世界》
崇高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意义
对电影艺术的贡献
崇高美学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视角 崇高美学在电影中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崇高美学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想象力 崇高美学在电影艺术中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层次
对观众审美的影响
崇高美学能够提升 观众的审美层次, 使其对美有更深刻 的理解和感知。
崇高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崇高元素:描绘人 物面对苦难时所展 现的伟大精神和坚 韧品质
情节转折:崇高元 素在情节转折点上 起到重要的推动作 用
深化主题:通过崇 高元素深化了《悲 惨世界》主题,使 观众对人生意义和 价值产生深刻思考
人物塑造:崇高元 素在人物塑造上起 到了关键作用,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和具有感染力
崇高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人物塑造:通过崇高理论,塑造出具有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的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崇高理论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 人物命运:崇高理论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和展开具有重要的影响,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人物评价:运用崇高理论可以对人物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准确、有说服力
和对话。
崇高美学在电 影艺术中能够 引领观众探索 人类存在的意 义和价值,推 动文化进步和
发展。
崇高美学在电 影艺术中能够 提供一种超越 现实的艺术表 达方式,拓展 人们的想象力
躲避崇高我们灵魂的不治之症[权威资料]
躲避崇高我们灵魂的不治之症崇高之于我们似乎已然成为了一个久违的话题,而在我看来,我们对于崇高实际上一直就是一无所知。
目光首先需要转向普罗米修斯、撒旦等这些甘愿承受痛苦的形象身上,应当认识到,除了自由,他们所表征的其实还有西方那由来已久的美学意义层面的崇高概念。
悲剧的显在价值之一就是这种崇高,它属于一种情感效果,又属于一种认知体验,更是一笔宝贵的西方文化理论遗产。
在最早开始论述崇高的朗吉努斯那里,崇高作为某种艺术风格表征着高尚和伟大①,它指涉着升华的方向。
而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悲剧时所指出的那种恐惧和怜悯性快感,实质上也正是一种崇高的美学效果。
②至于较早对此进行集中且深入探究的,则当属伯克。
他认为:“凡是能够以某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痛苦和危险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说,那些以某种表现令人恐惧的,或者那些与恐怖的事物相关的,又或者以类似恐怖的方式发挥作用的事物,都是崇高的来源;换言之,崇高来源于心灵所能感知到的最强烈情感。
”③恰是此种情感中的同情令人得以从切身利益的角度去打量恐惧和痛苦:“正是因为同情的存在,我们才关心其他人所关心的事物,才感动于别人所感动的事物,并且不至于对人们所作或所经受的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同情,应当视为一种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替代激情,在很多事情上当他人怎样感受时,我们也便怎样感受;所以,这一激情或许还带有自我保全的性质,它所激发的痛苦或可视为崇高的来源。
”④伯克得出结论说:“崇高是某种从属于自我保存的观念。
因此,它也就是我们最强烈的观念。
它的最强烈表现就是痛苦忧伤的情感,任何其他积极的原因所引起的愉悦都不属于崇高的范畴。
”⑤不过,基于平等感受的同情虽有一定的自保性质,却也为利他冲动提供了可能,进而才可以有自我牺牲的升华性壮举。
否则,恐惧和痛苦的情感就不可能产生崇高,而只能招致庸鄙。
为了进一步说明崇高这种观念,伯克又特意将其同美的观念作了区分:“美不应当暧昧不明,而崇高则倾向于黑暗和晦涩;美应当柔和、精细,而崇高则坚固甚至厚重。
崇高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一部修辞学著作,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不 是现代意义上关于作文的艺术,而是关于公开演讲的艺术,讲究 语言的自然、简洁、严肃和崇高的风格。 • 修辞学的传统主要注意形式,而朗吉弩斯提出的崇高更加重视精 神状态、表达的真诚和力量,这体现他对于同时代修辞学家的超 越。当然,朗吉弩斯并不否认表现崇高的方式、规则的重要性。
• 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建筑 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的 天主教堂。建 造这座建筑历 时120年,多 名重要建筑师 与艺术家参与 设计,其中以 伯拉孟特和米 开朗基罗最为 著名。
圣彼得大教堂
2、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
述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但是与崇高近似的 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 各种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 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 “杏花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 这里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美或秀美,是 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成为若干年 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他们以此反对新古典 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 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 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 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 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 较,在创作方法上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追求宏伟的精 神气魄的浪漫主义倾向。
中西美学中的痛苦与美:以崇高范畴为例(2)
中西美学中的痛苦与美:以崇高范畴为例(2)尽管中西方都有痛苦出诗人之说,痛苦产生崇高美之论,但我们仍然不难感到,中西方对痛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对文学艺术中的痛苦有着特殊的热爱,他们认为,激烈的痛苦,令人惊心动魄的痛感,正是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正是崇高的真正来源。
西方的宗教思想正与此一致。
中国则与西方不完全一样,尽管中国也有“发愤著书”之说,“穷而后工”之论,“发狂大叫”之言,但这些并非正统理论。
平和中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论,才是正统的理论,什么激烈的痛苦,惊心动魄,忿愤激讦,这些都是过分的东西,都是“伤”、“淫”之属。
因此,大凡哀过於伤,痛楚激讦之作,差不多都是被正统文人攻击的对象。
屈原及其作品,即为突出的一例。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可以说是最富於悲剧性的大诗人。
其作品充满了精采绝艳的崇高美。
因而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推崇者,唯屈原一人。
鲁迅认为,屈赋虽然终篇缺乏“反抗挑战”之言,但其“抽写哀思,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但是这位抽写哀思、放言无惮的悲剧性诗人,遭到了后世正统文人的激烈攻击。
扬雄认为,屈原内心痛苦。
投江自杀是极不明智之举。
他认为君子应当听天安命,不应当愤世疾俗,“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班固则更激烈地抨击屈原为过激,而主张安命自守,不应露才扬己,愁神苦思,“且君子道穷,命矣。
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志,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故大雅曰:‘暨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
”班固认为不应当有痛苦,更不应当表现出来,甚至无论受到什么不公平遭遇也应当安之若命,不痛苦不悲伤。
屈原恰恰不符合这种“无闷”、“不伤”的要求,他内心极为痛苦,作品极为放肆敢言,情感极为浓烈怨愤,於是乎班固激烈攻击道:“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简介悲剧与崇高
简介悲剧与崇高悲剧和崇高都是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们本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都侧重审美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
虽然悲剧和崇高联系紧密,但同时它们也是相互独立的概念,下面,我就分别简单介绍一下悲剧和崇高。
“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在希腊文中叫tragoidia,即“山羊之歌”。
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探索了悲剧的艺术特征并奠定了悲剧的理论基础,他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是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的力量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一个是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另一个则是让丑恶不良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挣扎。
一些人喜爱喜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悲剧的意义,是让人们直视悲惨的现实,以使人减少对不幸的悲哀感。
这正与喜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喜剧隐瞒不幸,逃避悲哀时,悲剧却让大家直视不幸,面对悲哀。
因而,最后,悲剧让人面对不幸时,所感受到的悲哀感将减少,他们将会更有信心面对困难,认识困难,改善困难,最终征服困难。
而这也正好符合我们的一句成语——“多难兴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其中复杂情节悲剧为最好。
在他之后,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黑格尔就在《美学》中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悲剧,即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稍后的叔本华也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
悲剧、崇高比较
悲剧是一种由悲伤、怜悯、恐惧的痛感过渡上升到惊赞、振奋的快感的复杂感受,其本质上与崇高相通。
悲剧所体现的伟大力量、斗争精神、英雄气概,使人惊赞,并受到莫大鼓舞、感到振奋,能激发人的生命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
崇高也以一种激荡的、积极要求向上的精神提高而引起的满足和愉快,激发人们要求摆脱、克服、净化自身的渺小、卑琐、平庸而向上飞跃。
二者虽然相通,但并不相同。
康德认为崇高先引起人们恐惧的心态,因为对象以其数量的或庞大形式忽然压过来,而使人感到自身的感性力量或智慧的渺小无力,引起不愉快的震惊和畏惧。
可见崇高感产生的心理过程是有恐怖、痛感在内的。
欣赏悲剧艺术,首先引起的是悲伤、畏惧、怜悯,心灵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也伴随着恐怖和痛感,然而在悲剧中,总有一些打动人们柔情的因素,总会使人们感到一点的惋惜,即“怜悯”。
但在崇高中,是缺乏这种感情的。
崇高的对象在外形上,具有大的体积、形状、数量;在力量上则惊心动魄,如奔腾的波涛、一望无际的草原、太阳喷薄而出的壮观景象等等。
人们为暴风雨的强大威力所震撼,感到畏惧,并产生想要征服的强烈愿望,可是人们不会为暴风雨感到怜悯。
作为美的一种形式,崇高恰恰是怜悯的对立面。
悲剧审美形态的本质特征是“必然失败”和“内在伤害”,崇高则不一定是“必然失败”和“内在伤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解放战争可谓崇高而不能说是悲剧。
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盗取火种,无视主神宙斯的至高权威,甘愿被绑在高加索山崖上,忍受天天让老鹰叼啄肝脏的痛苦而始终不屈。
结合作品理解崇高
结合作品理解崇高
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处于一种对立冲突后而趋于和谐统一的美学形态。
它更侧重于内容的一种审美品格,是人的本质力量经过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这种动态的过程是崇高的主要特点。
在艺术作品中,崇高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以及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
以米开朗基罗的《摩西》为例,那坚定的眼神、有力的臂膀、无限的意志,是崇高的战栗。
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风萧萧兮易水寒,这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是一种崇高。
布德尔的《拉弓的赫克利斯》,无限的力量爆发出一种崇高美。
格列柯的《拉奥孔》通过色彩的变换与身体的扭曲营造一种崇高的力量。
阿基桑得罗斯的《拉奥孔》,那种痛苦屈张、挣扎的“力”,使其染上了一种崇高的美。
崇高与悲剧
理论探索和艺术批评实践:
• 请继续探索悲剧的内涵。 • 根据你对悲剧的理解,试分析现代舞剧 Café Muller(《穆勒咖啡馆》)的悲 剧美。
视频资源
DVD:Pina 导演:维姆· 文德斯 Wim Wenders
《穆勒咖啡馆》
网络视频:
• Café Muller • /v_show/id_XM jU2MTYzOTYw.html • /v/b/4727 8690-1728228827.html
被 缚 的 普 罗 米 修 斯
艺术批评实践
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 , The Death of Marat 《马拉之死》 1794年
探索问题:
• 《马拉之死》,一个充满着崇高美的艺 术形象,然而,它却是个谎言,你如何 理解这个“美的谎言”? • 请另找一个“美的谎言”的例子支撑你 的理解。
• • • • 炸敌堡 捐助178个山里儿童上学的丛飞 ……
艺术中的崇高
• 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 19世纪德国贝多芬的《英雄》、《命 运》、《欢乐》交响曲; • 舞蹈《千手观音》等……
保罗· 鲁本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二、悲剧
• 1、概念: • 广义悲剧:可表现在戏剧、诗歌、小说、雕塑、 音乐等所有艺术类型中; • 狭义悲剧:戏剧的一个类型。 • 艺术中的悲剧,是艺术家对生活中悲剧现象进 行艺术认识和艺术净化的结果,因而它可能直 接显示出巨大的审美意义。悲剧美学所研究的, 实际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对象。
2、悲剧理论
(1)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和“净化说” (2)黑格尔的“冲突说” (3)雅斯贝尔斯的“存在悲剧观”
3.悲剧的特征
崇高人性和悲髑惰怀的平静表达
“ 运 不 齐 , 途 多 舛 ”但 内 ,深 处 或 者说 潜 意 识 里 一 时 命 。 U
刻 也 没有 真 正 忘 却 自己作 为 失落 之 人 的 不 幸 一 言 以
4 9
举I教参文 读 学考 本 I 大 ・解 ,
的 悲悯 情 怀
一
使 故 事 更 具 有 感 染 力 二 、 形 象对 比 中平 静 地 彰 显 人性 在 对 比 的 创 作 手 法在 小 说 中经 常 被 使 用 对 比 能 使 人 物 形 象更 加 丰 满 . 恶 扬 善 的 主 题 更 加 突 出 惩 雨 果 在 著 名的《 伦威尔 ・ 》 克 序 中写 道 :丑 就 在 美 旁 边 , 形 靠 “ 畸 近 着 优 美, 丑怪 藏在 崇 高 的 背 后, 与 恶 并 存 . 明 与 黑 美 光 暗 与共 。他 的 创 作 主 张 “ 丑 对照 原 则 ” 他 在 创 作 中 ” 美 是
教参文 读l 学考 本 攀 大・ 解, I l
为历 代 失 意 文 人 士 大 夫 的 追 求偶 像 .各 朝 各 代 不 断 有 文人 雅 士 歌 咏 之 、 向往 之 . 至 一 国 之 君 也 羡 慕 渔 父 的 甚 蔽 之 : 喜实 悲 , 乐实哀 。 似 似 —— 这 才 是 “ 王 阁三 秋 腾 图 ” 正 的情 感 内涵 。 真
受难与崇高
受难与崇高—浅谈埃斯库罗斯悲剧中的受难意识导论:他是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剧作中的经典人物,是马克思笔下的“哲学日记中最高的圣者和殉道者”,是集智慧、叛逆与一身的“先觉者”,他,便是普罗米修斯。
他因灵魂的崇高而受难,也因受难而得到更高的升华。
本文通过分析普罗米修斯作为受难者的形象,来一窥埃斯库罗斯悲剧艺术中独特的受难意识的来源与内涵。
正文:作为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兼具了爱、怜悯及大无畏的同情与慷慨,而正是这种崇高的品质,促使他为了人类的延续与发展而不惜与当年被他拥护而上台的宙斯为敌,最终被缚于苦难的悬崖。
和被缚于十字架上的耶稣相似,普罗米修斯深沉的悲剧色彩也成就了他形象的崇高与伟大。
面对宙斯对人类的漠视以至于暴政,普罗米修斯到火神赫淮斯托斯冶铁的炉子里盗取了火种,藏在茴香木里,带到了人间,因而受到被鹰无休止啄食肝脏的酷刑。
为了不屈服于宙斯的威力,普罗米修斯宁愿忍受数万年的痛苦,也不肯道破宙斯在未来被推翻的秘密。
此外,埃斯库罗斯更运用怯懦的河神俄刻阿诺斯和奴性的神使赫尔墨斯进行反衬,来凸显普罗米修斯的铮铮硬骨。
他直言:“我憎恨所有受了我的恩惠,恩将仇报,迫害我的神……我却一点也不把宙斯放在眼里……”受难与反叛,构成了普罗米修斯灵魂的基石。
不难看出,埃斯库罗斯对于受难不但不拒绝,甚至更有推崇的态度。
在他眼里,受难不单单是肉体的折磨,更是精神的磨练,甚至代表了一种无上的荣光。
结合他的人生经历,这种观点也不足为奇了。
出生于公元前525年一个古老贵族家庭的他,在希庇亚斯的暴政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当时激烈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在他心底埋下了民主的种子。
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和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不但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文学素材,更在他诗人的特质中添加了悲剧式的英雄主义色彩。
普罗米修斯的刚毅和叛逆,显示了埃斯库罗斯对于僭主专制的憎恶以及对于雅典民主制度的礼赞与追求,而“受难”的行为不但增强了作品作为悲剧的文学感染力,更强烈阐明了他谴责暴追求民主不惜一切的决心。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美和崇高美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美和崇高美第5卷第4期2007年10月西安欧亚学院JournalofXi'anEurasiaUniversityV o1.5No.4Oct.2007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美和崇高美牟无(西安欧亚学院基础部,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和英雄神话中.它的不少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甚至是悲剧性的.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起舞,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与英雄的崇高情怀.因为这样的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所以悲剧故事并不使人感到哀伤,而只是使人产生悲壮的感情,引起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此,这类神话形象不仅是悲剧性的,同时又是乐观主义的.而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悲剧美的灵魂.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崇高美;悲壮美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2007)04-0039-03 BeautyintragedyandloftinessofancientChinesemythologiesLUZhuo-yuan(Dept.ofBasicCourses,xi,锄EurasiaUniversity,)(i,锄710065,China)Abstract:InancientChinesemythologies,thereareaestheticfeaturesofbothbeautyintraged yandbeautyinloftiness.Suchaestheticfeaturesarecontainedinthemythologiesofthewoddcr eation,distantprimogenitorsandheroes.Manymythologiesaretragic,andsomearetragedies.Thest ories,suchasGunandHisSonYuTackledtheFloods,JingWeiAttemptedtoFilluptheSea,KuaFu ChasedtheSun,DefeatedXingTianbrandishedhisShieldandAxe,NuWaMendedtheFallen HeavenandSOon,embodiesthetragicfatesofdistantprimogenitorsandtheloftyspiritofheroes.Sinc etheirsacrificewasforthesakeofloftiness,thetragicstoriesdonmakereadersfeeldistressed,butha vereadersbecomesadyetstirring;andthestoriesmakereadersrespectthesacrificedandalsobri ngbrightnessandhopestoreaders.Therefore,themythologicalimagesarenotonlytragicbutals ooptimis—tic.Suchanoptimisticspiritisjustthesoulofthebeautyintragedy.Keywords:ancientChinesemythology;beautyinloftiness;beautyinsadyetstirringsensibili ties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的产物,是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中国的神话传说虽然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有着完整系统的保存,但它同样反映了上古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生活,生产状态以及愿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闪现,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与希腊神话的浪漫不同,我国的神话传说更具悲剧意味和崇高美.这主要体现在始祖神话,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中.也许是为了与受苦受难的中华民族及其漫长的历史进程相吻合,"中国神话大多以开天辟地,为民造福,除暴安良,追求光明等为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气概和坚韧的精神."L2在中国上古五帝,黄帝,炎帝,少吴,颛顼,帝喾及尧舜二帝身上,更多地闪现着中国圣贤先哲的面孔.他们有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治理天下苍生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此不惜上刀山下火海,承受一切难以承受的困苦磨难.他们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的七情六欲,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尚德意识.因此,这些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其实更多地被赋予了厚生爱民和忧患意识,他们注定要为世界无私地开拓,奉献,在被后人流传的过程中,享受敬仰和爱戴.收稿日期:20075-28作者简介:卢卓元(1978一),女,河南平顶山人,西安欧亚学院教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西安欧亚学院2007丘相传伏羲生自华胥国,华胥国人没有贪婪的私欲,生活快乐自足,乐天知命,率性而为.他们不会因为活着而沾沾自喜,也不会为了死亡而忧心忡忡.他们以一种天然纯朴的方式安身立命,待人接物,真正心无杂念地生活.伏羲既是一位圣明的天帝,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始祖.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他发明八卦;效法蜘蛛结网,把绳子编织成网,教人们捕鱼打猎;与女娲共同发明琴瑟;制定姓氏,并自姓为风氏.更重要的是伏羲始祖创造了华夏族的图腾——龙,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伏羲开启了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使先民从蛮荒转人了早期文明.因此应该说始祖伏羲对人类所作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生存的物质层面,同样也对人类的精神文明的进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伏羲的崇高精神在其后的大神们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炎帝神农遍尝百草,开设医药,平均1天之内中毒10多次,更有甚者,一天中毒70次;他制造耒耜,种植五谷;设立市廛,首辟市场;织麻为布,民着衣裳;做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教民五谷,医药,制陶,绘画,猎兽,舞蹈,还教民德治.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那个时代才是真正的清澄太平,此后的中国在哪一个时期有过如许真正的和风旭日?等到黄帝东讨西伐,南征北战,定乾坤,分封四方大神,四海之王,坐在大殿之上听着庆功欢曲,接受天上人间神鬼人兽的朝拜时,中国庙堂之上的圣人形象已经成功进化完成.在神话中,人世间的君主总是与最高的神有着血缘关系,这并不奇怪.后来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们自觉不自觉地将神话历史化了,在史家和儒家典籍中,半人半兽的神性和野性被抹煞殆尽,有的只是符合儒家思想温文尔雅,保民佑民的人性.在历史的演绎进程中,神的悲壮和崇高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充满血腥,令人唏嘘.在创世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是最能体现圣贤的献身意识的.关于天地卵生的神话世界各国多有流传."在神话学中,先知总是以承受苦难为代价的'D~OOOD英雄就是承担灾难为人类造福之人."_3在盘古伟岸的身躯倒下的一刹那,垂死化身,完成了生命的最后一次升华.他的气息化作风云,声音成为雷霆,太阳是他的左眼,月亮是他的右眼.四肢五体分别成为亘古五岳,而血液则变成奔腾的江河.毛发散布成满天星辰,牙齿骨骼最终成为金石珠玉,汗水成为泽惠后代的雨水……他寂寞地来到这个世界,也寂寞地离开了他所开创的世界,他给人类留下了幸福的家园,等待人民去耕耘,播种,丰收.当历史发展到母系氏族时期,女娲破土而出或是从天而降,接手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的伟大事业.在女娲身上,最能看出中华民族受苦受难而又柔韧无比的母性形象.她创造了华夏子女,使其生育繁衍,而后炼石补天,弥补沟壑,死后肠子化作十个神人,继续守护人类,其艰难深重及忧患意识岂只是一个"悲"字了得?但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还有一类神们除了让后代崇敬之外还有更多地赞叹和激赏.他们和上文提到的那些大神不同,他们多是战败的英雄,甚至小到一只鸟,他们或许不会被人供奉在庙堂之上享受香烟祭祀,但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其身上勇者的悲壮,让人荡气回肠.在黄帝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和蚩尤的战争是最惨烈的一场.蚩尤来势汹汹,黄帝匆忙应战,九战九败.如果不是黄帝有风师,雷神帮忙,驱动虎,罴,熊,豹为其助阵,再加上九天玄女秘传兵法,是难以削落蚩尤兄弟的铁额铜头的.然而蚩尤孤身浴血奋战的身影在全军覆没的背景里又显得如此悲壮.这种精神在他的一个部下——刑天——的身上再次得以彰显.当刑天的头被黄帝砍落并且永远地埋在常羊山中的时候,这个无头巨人仍然毫不示弱,他显得愈加震怒,以两只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挥舞干戚,继续呐喊战斗,尽管他已无威胁."战争的胜败不排除偶然的因素,但必然的因素仍起决定作用."_4黄帝能转败为胜,说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生产力更发达,也或者是因为黄帝一直被华夏民族歌颂.但蚩尤死后,民间还继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不能不说明人们不忍英雄就此死去,故而以此寄托哀思.这种孤胆英雄的形象又何止蚩尤与刑天?共工,这个在炎黄之战中败北的炎帝后裔,由于不满颛顼的肆意压迫,勇敢地站出来为民请命了.共工怒而触不周山,从此天残地缺,结束了女娲时代的和平宁静,也打破了颛顼统治时期的死气沉沉.在共工身上,不难看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领头羊形象.当压迫与黑暗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有一个先吃螃蟹的人站出来,只是由于力量的弱小无法改变强大的黑暗势力.在后来的革命先驱身上,哪个第4期卢卓元: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关和崇高美41 身上没有共工的影子?共工怒而触不周山的精神恰恰是英雄敢为天下先的最好注解.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次次上演,历史正是由于这一小撮人的首先发难而不断发展,反复和前进着.夸父怀着人间永驻光明和四季如春的愿望追赶太阳."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_5英雄事业未竞,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力拼搏的勇气,以及他那融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壮丽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结局,又为整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同样的,精卫在无尽的黑夜迎着咆哮的海风, "咻——咻——"地叫着,永无休止地往返于发鸠山与东海之间,"我要填!我要填!我要一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_2的誓言响彻云霄.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一只鸟的身影如此渺小又如此伟大.悲哉,夸父!壮哉,精卫!等到沉香救母和眉间尺为父报仇时,已经是传说了."最初的传说和神话一样古老,两者经常混用,界限模糊,故统称为上古神话传说."_4沉香的挑战天庭权威,眉间尺重诺然义的侠士精神,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反抗意识及战斗精神.正所谓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在这些相对弱小的,最终失败而又充满悲剧意味的神或者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也看到了民族精神的悲壮和崇高.当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美和崇高美也在后来的文学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黄竹》,元稹的"曾经沧海",都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及对神权的大胆挑战,也不难看出"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祸水怪无支祁的影子.包括"荆轲刺秦王"的侠士精神及"霸王自刎"的千古气概也与神话中英雄锄奸惩恶,豪气干云的精神一脉相承."但是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_1它可以让人从悲苦无依的现实世界超脱出来,体验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金麦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全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3]吕新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薪认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4]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5]冯国超.山海经[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上接第26页)知名高校长期合作.ANU学生可以申请在这些顶级大学里进行为期6个月至1年的学习.另外,ANU相继与牛津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大学,汉城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大学建立学术联系.学校还设置了大量的学生互换项目,与75所大学及澳大利亚最大的互换访问项目建立联系.海外交流计划的目标不仅是学术上的交流,而且还提供文化,个人发展及经济方面的培训教育.根据交流计划,学生可以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学习适应异国文化,对学生本身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挑战.海外交流的经验, 对学生将来求职就业帮助很大.2006年悉尼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在科研,教学和国际招募方面进行合作.根据这项协议,两所大学一起申请教学和科研经费,并联合发文凭,学生可以在两所大学问修读不同课程.ANU的海外学习项目可以使海外大学本科生在学校修读一或两学期的无学位课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最独具特色的是除可以选择广泛的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外,也可选修联合课程以取得双学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ANU始终以研究为主,同时又不忽视大学的教学工作.近年来,ANU在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工程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占有领先地位.ANU是一所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均卓有成效的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及研究水平获得了国际认可, 享有很好的声誉,曾两度被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委员会评议为第一等级大学,并由此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2004年ANU被《亚洲周刊》和(Times}评为澳大利亚最顶级的大学,同时荣获学校声誉,教学质量,就业率和毕业生起薪四项五星级大奖.。
崇高
崇高一、崇高的起源——希伯莱文明通过故事引入:在讲授崇高之前,我想先引入一个故事《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它被认为体现希伯莱文学才智最高成就,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反映了希伯莱人的精神追求和崇高感受的文章。
《约伯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
那人很正直,敬畏神,从不做坏事。
他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
他的家产有七千羊,三千骆驼,五百对牛,五百母驴,并有许多仆婢。
这人在东方人中就为至大。
有一天,众神聚在一起,撒旦也来在其中。
耶和华问撒旦说,你从哪里来?撒旦回答说,我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
耶和华问撒旦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
撒旦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他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并他一切所有的么。
你如果伸手毁了他所拥有的一切。
他一定会当面弃掉你的。
上帝听了便惩罚了约伯,通过灾难把他的羊、牛、奴婢、土地都毁掉了,他的儿女也因为意外死了。
面对这一切灾难,约伯约伯便起来,撕裂外袍,剃了头,伏在地上下拜。
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犯罪,也不妄加评断神。
又有一天,神又开会了,撒旦也来在其中。
耶和华问撒旦说,你从哪里来?撒旦回答说,我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
耶和华问撒旦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
你虽激我攻击他,无故地毁灭他,他仍然持守他的纯正。
撒旦回答耶和华说:“人情愿舍去一切所有的,是为了保全性命。
你如果伸手伤他的骨头和他的肉,他必当面弃掉你。
”于是撒旦从耶和华面前退去,击打约伯,使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毒疮。
约伯就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
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仍然持守你的纯正么。
你弃掉神,死了吧。
约伯却对她说,你说话像个愚笨的妇人。
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就不该受祸吗。
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以口犯罪。
谈悲剧与崇高
作者: 辛平
作者机构: 秦安一中 甘肃 秦安 74160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35-136页
主题词: 悲剧 悲情 崇高
摘要:广义的悲剧,用来定义某种情调,这种情调,也常被人们用悲、悲情、悲剧性等词语界定.狭义的悲剧指特殊的戏剧艺术类型.美学范畴的悲剧,即关乎情调,又囊括了狭义的悲剧.它是悲剧艺术的精髓.本文讨论的,正是这样一种悲剧.王国维先生认为:"艺术是苦难人生的唯一解脱."因为艺术在阴郁的现实之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包含了崇高:它源于苦难,又超越于苦难.它和苦难一起,支撑着艺术与人生.本文主要抒写了四种悲剧: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奋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悲剧,对善良与崇高的坚守招致的悲剧和毁灭,开放在血泊和墓地里的爱情悲剧,庸常人生中所完成的对悲情的超越.通过这四种悲剧,我们可以看到,悲剧与崇高,如何在美学层面上,得到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难与崇高
—浅谈埃斯库罗斯悲剧中的受难意识导论:
他是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剧作中的经典人物,是马克思笔下的“哲学日记中最高的圣者和殉道者”,是集智慧、叛逆与一身的“先觉者”,他,便是普罗米修斯。
他因灵魂的崇高而受难,也因受难而得到更高的升华。
本文通过分析普罗米修斯作为受难者的形象,来一窥埃斯库罗斯悲剧艺术中独特的受难意识的来源与内涵。
正文:
作为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兼具了爱、怜悯及大无畏的同情与慷慨,而正是这种崇高的品质,促使他为了人类的延续与发展而不惜与当年被他拥护而上台的宙斯为敌,最终被缚于苦难的悬崖。
和被缚于十字架上的耶稣相似,普罗米修斯深沉的悲剧色彩也成就了他形象的崇高与伟大。
面对宙斯对人类的漠视以至于暴政,普罗米修斯到火神赫淮斯托斯冶铁的炉子里盗取了火种,藏在茴香木里,带到了人间,因而受到被鹰无休止啄食肝脏的酷刑。
为了不屈服于宙斯的威力,普罗米修斯宁愿忍受数万年的痛苦,也不肯道破宙斯在未来被推翻的秘密。
此外,埃斯库罗斯更运用怯懦的河神俄刻阿诺斯和奴性的神使赫尔墨斯进行反衬,来凸显普罗米修斯的铮铮硬骨。
他直言:“我憎恨所有受了我的恩惠,恩将仇报,迫害我的神……我却一点也不把宙斯放在眼里……”受难与反叛,构成了普罗米修斯灵魂的基石。
不难看出,埃斯库罗斯对于受难不但不拒绝,甚至更有推崇的态度。
在他眼里,受难不单单是肉体的折磨,更是精神的磨练,甚至代表了一种无上的荣光。
结合他的人生经历,这种观点也不足为奇了。
出生于公元前525年一个古老贵族家庭的他,在希庇亚斯的暴政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当时激烈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在他心底埋下了民主的种子。
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和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不但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文学素材,更在他诗人的特质中添加了悲剧式的英雄主义色彩。
普罗米修斯的刚毅和叛逆,显示了埃斯库罗斯对于僭主专制的憎恶以及对于雅典民主制度的礼赞与追求,而“受难”的行为不但增强了作品作为悲剧的文学感染力,更强烈阐明了他谴责暴追求民主不惜一切的决心。
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心目中理想人格的象征,象征着反抗意识,生存愿望和生命最原始的冲动,因而他的受难也就被赋予了大众性,展现了平民们对于民主制度最广泛、最强烈的呼吁与需求。
根据亚里斯多德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所以在古希腊悲剧中,“悲”只是表现崇高的英雄主义的手段,“受难”无疑是表现悲的极佳方式。
普罗米修斯的受难是源于他推崇的人文主义无法弥补现实法则构成的巨大落差,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就了他的悲剧,而在埃斯库罗斯看来,正是这种受难中蕴含的悲剧精神,才是敲响现实中苦难的警钟的动力,才能唤
醒迷茫的人们,才能拉开人们挑战霸权,追求民主的序幕。
普罗米修斯说:“我必须接受命运的支配, 不会大惊小怪, 知晓与必然的强力抗争, 决无胜利可言。
”面对受难,他表现出更多是坦然和接受,可见,在埃斯库罗斯看来,人生处于终极的悖谬中, 苦难是人生的基本处境。
既然没有人能够逃避苦难,那么决定人格本质的,便更多的在于受难的姿态。
无疑以普罗米修斯为代表的英雄式人物便是埃斯库罗斯的理想。
普罗米修斯从受难前对于宙斯惩罚自己正义性的否认,对于苦难的拒绝,到受难后对于命运与苦难的承认,并主动受难,最终在受难中分享崇高。
这是埃斯库罗斯对于受难的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对于命运和苦难的一味拒绝只会导致自身的毁灭,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人生,直面苦难。
敢于主动参与到承担苦难以至于享受苦难中来。
受难是所有人,甚至是神也无法逃避的,对于它,既不需要赞美,更不需要控诉,我们要做的只是主动的承担。
正如千年之后的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唯有主动地直面苦难,承担苦难,才能分享崇高,否则,你只能任由苦难将你无情地击碎。
在结局处,悬崖崩塌,地面开裂,普罗米修斯和歌对在雷电中一起陷入塔尔塔罗斯深渊,结束了自己受难之旅。
这悲剧中的和解显示的是最终对苦难的妥协?是对受难的不堪?并不是如此。
埃斯库罗斯在另一部作品《奥瑞斯提亚》三部曲中说过:“智慧来自痛苦的煎熬”。
换言之,在受难的背后,是人对智慧的聆听与追求,是对自身拯救的不息的探索。
正如普罗米修斯所说;“只有当我受尽苦难、折磨, 难以
穷计, 才可望解除身上的铐链。
”可见,唯有受难,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
真正克服苦难的方式亦是如此。
勇气给予人面对苦难的坦诚,苦难给予人无尽的智慧,智慧指明了通往自由的道路,自由的重新获得才是苦难被彻底征服的象征,人,才能获得最终的拯救。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难,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是使人性得以拯救的必经之路。
苦难是理性的定义所无法描述的,而埃斯库罗斯借用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给予了它性而富有生命智慧的解释。
这种在受难中追求和享受崇高的精神也将激励后人为自由,理想,未来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M ]. 周国平译. 三联书店, 1992. 28页
[2][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悲剧集[M ]. 陈中梅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3][中]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M].汪树东著.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第21卷第4期.
[4][中]百度百科-普罗米修斯,/view/31199.htm.
[5][中]外国文学史[M] 郑克鲁、黄宝生等著. 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版.
[6][美]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伊迪丝•汉密尔顿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