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NaN3诱变“中育5号”选育变异种质系及SSR分析
甘蔗3_个育种性状与SSR_标记的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发掘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4, 50(2): 310 324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DOI: 10.3724/SP.J.1006.2023.34066甘蔗3个育种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发掘田春艳1,2边芯1,2郎荣斌1,2俞华先1,2桃联安1,2安汝东1,2董立华1,2张钰1,2经艳芬1,2,*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 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云南开远 661699;2 农业农村部甘蔗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 云南开远 661699摘要: 株高、茎径和锤度是甘蔗产量和蔗糖分两大育种目标的主要构成因子, 鉴定与其相关的分子标记、发掘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载体材料, 可为甘蔗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
本试验以62份甘蔗种质资源为材料, 于成熟期调查4个种植环境条件下甘蔗株高、茎径和锤度3个育种性状, 对表型数据进行方差和遗传变异分析, 并基于37对SSR标记的分子数据, 利用MLM方法进行关联分析, 鉴定出优异关联标记并进行表型效应解析, 发掘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结果表明, 基因型、种植环境及其两者互作对株高、茎径和锤度具有极显着影响。
3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范围为0.68~0.76, 说明具有较稳定的遗传特性, 其表现型主要由基因型决定。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表明, 3个性状均呈现出数量性状的正态分布特征, 变异系数范围为6.73%~19.89%, 具有较丰富的表型变异。
37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04个等位变异, 平均每对扩增到5.5135个, 基因多样性平均值为0.6779, PIC平均值为0.6252, 高度多态性标记(PIC>0.5)占总量的89.19%。
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该群体可分为3个亚群。
基于MLM模型, 共检测到与株高、茎径和锤度相关的标记20个, 表型变异解释率为5.04%~27.98%。
NaN_3诱变小麦矮抗58后代变异的研究及SSR分析
D Ii. 9 9ji n 10 —2 0 2 1 . 3 0 O :0 3 6 /. s . 0 15 8 . 0 10 . 1 s 文 章 编 号 : 0 15 8 (0 1 0 —1 90 1 0 —2 0 2 1 )30 8 —4
St dy On Ch r t rVa i i n ofAK5 n u ed b u a ac e rato 8 I d c y NaN3 d As e s s s me t an n ofGen i v s t h etc Di er iy oft e Des en n a SSR Mar er c da tVi k s
21 年 第 2 01 5卷 第 3期
作 物 研 究
19 8
Na 诱变 小麦矮抗 5 后 代变异 的研 究及 S R分析 N3 8 S
张 希 太
(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生物 技术中心 , 河北邯郸 0 6 0 ) 5 0 1 摘 要: 为创造新 的小麦种质 , 并探讨叠氮化钠对 小麦诱 变处理的适宜方法 , 用种子处理同时鼓入空气 、 采 种子处理不鼓入
《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的筛选及其机理的研究》范文
《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的筛选及其机理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核工业的快速发展,放射性铯(Cs)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植物对铯的耐受机制和耐铯突变体的筛选成为环境科学和植物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拟南芥作为一种模式植物,其基因组较小且易于操作,是研究植物耐铯机制的理想材料。
本文以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筛选并对其耐受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植物的耐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能的育种资源。
二、耐铯突变体atbe1-5的筛选首先,从已有的拟南芥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对铯具有较高耐受性的突变体。
通过在含有不同浓度铯离子的培养基上培养拟南芥,观察其生长状况和存活率,初步筛选出耐铯突变体。
接着,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室分析(如RT-PCR、DNA测序等),鉴定并确定其中一株命名为atbe1-5的突变体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耐铯突变体。
三、atbe1-5突变体的特征及生物学性质atbe1-5突变体在铯离子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其生长状况和生物量均优于野生型拟南芥。
通过对atbe1-5突变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比对,发现其基因组中存在与铯离子转运、代谢和耐受相关的关键基因的变异。
这些变异可能导致了atbe1-5突变体对铯离子的耐受性增强。
四、atbe1-5突变体的耐铯机理研究通过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研究atbe1-5突变体在铯离子胁迫下的生理和分子响应机制。
研究发现,atbe1-5突变体在铯离子胁迫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涉及铯离子的转运、代谢、解毒和信号转导等过程。
此外,突变体中的某些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含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atbe1-5突变体的耐铯机制密切相关。
五、结论本文通过筛选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并对其耐铯机理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atbe1-5突变体在铯离子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其生长状况和生物量均优于野生型拟南芥。
3植物诱变育种的过程
太空育种
太空椒
巨型南瓜 太空莲 星空牡丹
总结
植物诱变育种最常选择萌发的种子进行处理, 该种子萌发的植株为子一代,往往单株或单穗收 藏种子,单行种植后得到子二代,子二代变异多, 是选择的关键时期,常常单行收藏种子,单片种 植后得到子三代,多代之后的变异性状趋于稳定, 完成育种。太空育种是植物诱变育种的新途径。
诱变子一代(M1)
水稻单株 分蘖期 抽穗期
单穗
诱变子一代(M1)
玉米单株、单穗
单株、双穗
诱变子二代(M2)
M1水稻的种子单穗收藏
单行种植
诱变子二代(M2)
将M1的种子单行种植,获得诱变子二代(M2)。 M2是变异最大的世代,选择的关键时期。绝大多 数变异是不利的,仅有0.1~0.2%的优良变异。 根据育种目标及性状遗传的特点再次选择优良的 单株、单穗或单行的种子收藏。
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变异 2.5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基因突变 主讲人 王金海
高级教师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版权所有 北京数字学校
植物诱变育种的概念
植物诱变育种是人为地利用物理诱变因素 (如射线、中子、激光、紫外线等)和化学诱变 剂(如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盐、5-溴尿嘧啶等) 诱发植物遗传变异,经过复杂的筛选过程,在较 短时间内获得优良性状的育种方法。
诱变处理的材料
水稻种子
水稻幼苗
诱变处理的材料
水稻愈伤组织 再分化阶段 幼苗阶段
诱变子一代(M1)
经诱变剂处理的种子发育成的植物体为诱变子 一代,简称M1。M1发芽率、出苗率、成株率、结实率 一般都比较低,而且发育延迟,植株矮化或畸形, 并出现嵌合体。这些变异一般不遗传给后代,因此M1 一般不进行选择,而以单株或单穗为单位收藏种子。
小麦叠氮化钠诱变群体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 47卷第 6期
王 伟,钮力亚,于 亮,等.小麦叠氮化钠诱变群体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6):58-60.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9.06.013
小麦叠氮化钠诱变群体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数据采用 Excel软件和 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品 系 间 性 状 的 差 异 采 用 变 异 系 数 表 示,遗 传 多 样 性 指 数 采 用 Shannon-Weaver信息指数,计算公式:H′=-∑PilnPi,其中 Pi为某一性状第 i个级别出现的概率 。 [12-13] 为了便于统计 分析,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进行分级,进而计算遗传多样性指 数,同时进行相关分析及诱变群体遗传参数估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叠氮化钠诱变群体籽粒品质性状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现有的沧麦 6005叠氮化钠诱变群体 72个品系 4个籽
粒品质性状的基本统计结果(表 1)表明,籽粒淀粉含量的多 样性指数最高,为 1.7837,其后遗传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 次是蛋白质含量 >沉降值 >湿面筋含量。不同品系间的变异 系数存在很大差异: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变异系数较 大,分别为 6.5198%和6.9555%,两者相差不多,变幅分别 为 12.0159~16.3656和 30.0512~40.3068;其次为沉降
体,共 72个新品系,种于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 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2次重复。2017年 7月收获后, 采用 FOSSInfratec1241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 72个品系 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淀粉含量 4个品质 指标。 1.2 试验方法
NaN3对南紫薇诱变剂量的确定
NaN3对南紫薇诱变剂量的确定刘继虎;孔思梦;伍汉斌;汪小飞;万志兵【摘要】以南紫薇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NaN3溶液进行处理,研究其对南紫薇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aN3溶液对南紫薇种子幼苗的萌发的影响不同,随着NaN3浓度的增加,南紫薇种子的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和发芽潜力呈下降趋势,各处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浓度大于15 mmol·L-1时,达到极显著水平;对苗期的生长分析表明,NaN3对南紫薇幼苗的株高和地径表现出低浓度(<10 mmol·L-1)促进,高浓度(>10 mmol·L-1)抑制的现象,而对幼苗叶片的生长呈现为单向抑制作用,在15 mmol·L-1时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相对发芽率达半致死量和降低10%~30%的苗高为衡量标准,可以认为NaN3对南紫薇的最佳诱变浓度为20 mmol·L-1.【期刊名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0)003【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南紫薇;诱变;NaN3【作者】刘继虎;孔思梦;伍汉斌;汪小飞;万志兵【作者单位】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山245041;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山245041;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山245041;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山245041;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S685.99叠氮化钠(NaN3)作为化学诱变剂的应用始于1965年Spence发现其对大麦的诱变作用,其后几十年来,叠氮化钠在农作物的改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陈庭等[2]利用不同浓度叠氮化钠对宝巾扦插条进行处理,分析扦插苗的成活率和生理特征,有利于变异植株的早期鉴定;张兰等[3]利用NaN3对苹果砧木试管继代苗叶片进行处理,研究结果发现NaN3对叶片再生有明显影响;郭玉红等[4]利用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和NaN3溶液对大豆LF837稳定系的种子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发现大豆的M2、M3代植株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
EMS与NaN_3对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诱变的效果
种 ( 湘油 15 号 、 中油 821 、 中双 9 号 ) 和 3个芥菜型油菜品种 ( 金油王 2 号 、 品系 153 和 154) 成熟种子进行诱变 。 以未处理组为 对照 , 比较了诱变当代 (M 1 ) 种子的发芽率和子代 (M 2 ) 株高、 叶色、 花色 、 种皮颜色和花粉育性等生物学性状 。 结果发现 , 随着 诱变剂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品种 ( 系 )M 1 代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 , 且相同处理条件下芥菜型油菜的平均发芽率 要低于甘蓝型油菜 ; 在 M 2 代中初步筛选出 28 个甘蓝型油菜和 38 个芥菜型油菜的株高 、 叶色 、 花色等性状的突变体 , 为今后油 菜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材料 。 关键词 : 油菜 ; 突变体 ; 诱变; 甲基磺酸乙酯 ( EM S); 叠氮化钠 ( N aN3 ) 中图分类号 : S565.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8581( 2010) 09- 0006- 04
[6] [ 5] [ 4]
收稿日期: 2010- 06- 13 基金项目: 长江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赵福永 ( 1976 ), 男 , 湖南衡山人, 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
9期
赵福永等 : EM S 与 N aN3 对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诱变的效果
7
纯级别。 1. 2 方法 EM S 处理: 处理方法参考 Andrea& A fza
[ 7]
种子 (M 2 ) 。M 2 又于 2009年 10月分品种种植于试验田, 于不同生 育期 观测 株高、 叶 型、 花色 以及 花粉 育性等 性状。
进行。选取饱满、 无损伤的健壮种子装入网袋中, 每袋 200粒, 并作好标记。然后将装有种子的网袋放入盛有 蒸馏水的塑料小桶中于 20~ 22 ! 浸泡预处理 16 h, 随后 将种子袋取出并晾干备用。在通风柜中配制体积分数为 0. 05 %、 0. 1% 、 0 . 15% 的 EM S 处理液, 按每粒种子 1 m L 处理液配制各处理总液量。将已作预处理的种子分别处 理 4、 8、 12 h。处理完毕后, 种子用自来水冲洗 2 h , 晾干, 然后播种于实验田。以各品种未处理种子为对照。 NaN 3 处理: 处理方法参考李学宝等
NaN_3对宝巾的诱变效应初步研究
NaN_3对宝巾的诱变效应初步研究陈庭;王爱敏;刘运权;刘伟【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2(28)25【摘要】旨在研究宝巾的化学诱变育种。
以宝巾品种为母本,利用化学诱变法建立变异群体,用不同剂量的NaN3处理材料,对VM1代存活率、变异率及变异性状进行统计,对变异株系作同工酶的遗传效应分析。
建立了反映剂量和存活率关系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01.307-10.201x(R2=0.8922),确定了NaN3对宝巾诱变的半致死剂量为5.03mmol/L,剂量和存活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一定范围内剂量和变异率呈正相关。
9个变异株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表明,BN6和BN7是有育种价值的变异株系,其与母本材料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80和0.83。
在本研究中,NaN3主要引起宝巾的叶色、叶型等性状的变异,利用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对变异株系做初步鉴定,有利于变异株系的早期选育。
【总页数】5页(P191-195)【关键词】宝巾;NaN3;诱变;遗传效应【作者】陈庭;王爱敏;刘运权;刘伟【作者单位】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1;S6【相关文献】1.Co60-γ射线诱变宝巾(Bougainvillea)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J], 陈庭;范雅文;刘伟2.宝巾花辐射诱变效应研究初报 [J], 孙利娜;王华新;龚建英;林茂;黄欣;李进华3.平阳霉素和NaN_3对小麦诱变效应的比较研究 [J], 张彦波;肖磊;董策;张文娟;张希太;4.NaN_3对小麦的诱变效应 [J], 张维勤;李春芳;吕孟雨;郑素云;兰素缺5.叠氮钠(NaN_3)诱变对雨生红球藻的生理效应 [J], 陆开形;蒋霞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的筛选及其机理的研究》范文
《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的筛选及其机理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铯(Cs)作为一类典型的重金属元素,因其高度的可移动性和长寿命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对于植物的抗性研究,尤其是对于模式植物拟南芥耐铯突变体的筛选和其耐铯机理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的筛选及其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重金属污染环境下的植物耐性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研究方法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在实验室环境中,如何筛选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以及其筛选的具体方法和实验过程。
(一)突变体的筛选通过一系列的突变体筛选方法,包括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分子遗传操作等手段,得到了一个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
详细介绍了铯离子浓度梯度的设定,突变的测定方式,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鉴定等。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基因克隆、基因序列分析等手段,深入解析了该突变体的遗传特性和耐铯机制。
三、实验结果(一)atbe1-5突变体的筛选结果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和鉴定,成功筛选出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
该突变体在较高浓度的铯离子环境下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atbe1-5突变体的遗传特性分析通过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atbe1-5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在某个关键基因上存在单碱基或单核苷酸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突变体的表达方式和表型特性发生变化。
这种改变赋予了突变体更强的耐铯能力。
(三)atbe1-5突变体的耐铯机理研究研究发现,atbe1-5突变体在铯离子胁迫下能更好地激活抗逆机制。
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调控方式,同时涉及一些重要酶和基因的活跃性增强,帮助植株抵御高浓度的铯离子带来的压力。
此外,该突变体在铯离子的吸收和转运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四、讨论与结论本研究通过系统的筛选和分析拟南芥耐铯突变体atbe1-5的遗传特性和耐铯机理,深入探讨了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两份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研究及SSR分子标记定位
两份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研究及SSR分子标记定位雄性不育既是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进行轮回选择和群体改良的重要工具,又是研究花粉发育、细胞质遗传和核质互作的重要材料。
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相比,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具有独特的优点,在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中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本文以从搭载神舟4号飞船的四份玉米自交系后代中选育出的郑58和昌7-2两份雄性不育突变体为材料,广泛鉴定其育性,分析不育性状的世代、环境和遗传背景稳定性及其遗传特点。
在此基础上,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BSA法定位控制其不育性的核基因。
旨在为进一步进行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乃至图位克隆,探讨核不育基因的表达、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合理利用该材料,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郑58和昌7-2两份不育材料不育株的花药内无花粉或含少量畸形花粉,败育彻底,花粉败育表现为典败型。
2.以不育材料的不育株为母本、同群体的可育株和其它正常可育自交系为父本进行杂交,并结合自交和回交,分析其后代的育性表现;同时,以具有正常细胞质的自交系为母本,育性完全恢复的测交F<sub>1</sub>植株为父本进行正、反交,对其F<sub>1</sub>及F<sub>2</sub>进行育性观察。
综合3年3季对41个组合4个世代材料的观察分析结果,确定两份不育材料都属于可稳定遗传的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类型。
3.利用姊妹交多代的郑58可育株5280(Ms)与不育株5280(ms)杂交、昌7-2不育株8057(ms)与正常可育自交系黄C杂交,分别构建两个F<sub>2</sub>定位群体。
在田间育性鉴定的128株和146株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分别为93株完全可育、35株完全不育和114株完全可育、32株完全不育。
适合性测验表明:X<sub>c</sub><sup>2</sup>=0.323<X<sub>0.05</sub>,1<sup>2</sup>=3.84和X<sub>c</sub><sup>2</sup>=0.831<X<sub>0.05</sub>,1<sup>2</sup>=3.84,均符合3∶1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由此进一步说明两份不育材料的不育性状都由一对隐性核不育基因控制。
叠氮化钠(NaN
叠氮化钠(NaN3)诱变在作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作者:钱玉源韩轩刘祎崔淑芳张海娜王广恩金卫平李俊兰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35期摘要化学诱变是作物改良中变异性状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诱变育种技术。
综述了以叠氮化钠(NaN3)为诱变剂的化学诱变技术在作物性状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NaN3诱变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叠氮化钠(NaN3);化学诱变;性状改良中图分类号S50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5-0136-03AbstractChemical mutagene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variation traits in crop improvement. I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utagenic breeding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chemical mutagenesis technology with sodium azide (NaN3) as a mutagen was review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mprovement of crop characters was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sodium azide was prospect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Key wordsSodium azide(NaN3);Chemical mutagenesis;Character improvement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动力,也是保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1]。
然而自然变异的频率极低,很难满足作物改良对变异的需求。
EMS与NaN3对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诱变的效果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6~9A et a A酮cul t urae J i an gxiE M S与N aN3对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诱变的效果赵福永,郑娇,何芳,何文俊,4s并,J露(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摘要:采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 M S)和叠氮化钠(N aN,)分别以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对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5号、中油821、中双9号)和3个芥菜型油菜品种(金油王2号、品系153和154)成熟种子进行诱变。
以未处理组为对照,比较了诱变当代(M,)种子的发芽率和子代(M,)株高、叶色、花色、种皮颜色和花粉育性等生物学性状。
结果发现,随着诱变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品种(系)M.代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且相同处理条件下芥菜型油菜的平均发芽率要低于甘蓝型油菜;在M:代中初步筛选出28个甘蓝型油菜和38个芥菜型油菜的株高、叶色、花色等性状的突变体,为今后油菜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材料,关键词:油莱;突变体;诱变;甲基磺酸乙酯(E M S);叠氮化钠(N aN,)中图分类号:S5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09—0006—04R esear ch on M ut ageni c E f f ect of E M S and N aN3on B r a ssi ca na p us and B r ass i c a j unceaZ H A O Fu—yon g,Z H E N G J i ao,H E Fang,H E W e n—i af t,LI L i—l u(C ol l ege of Lif e Sci ence,Y angt ze U ni ver si t y,Ji ngzhou434025,Chi na)A b st r ac t:I n t hi s s t udy,t he m at ur e seed s ot’t hre eB rct s si ca napt as euhi va rs(X i a ngyou N o.15,Z hongyou821a nd Zhongshua ng N o.9)and t hr ee B r as s i ca j ur t cea va r i et i es(Ji nyo uw a ng N o.2,L i ne153and L i ne154)w er e i nd ueed by E t hy l M e t han Sul f onat e (EM S)and S odi um azi de(N aN l)w i t h dif i erent com bi na t i ons of concent r at i on a nd t r eat m ent t i m e.U si ng t he unt r eat e d gr oup a s t he con t r ol gr oup,t he ger m i nat i on r at e of seed s i n gener at i on M l a nd t he biol o gi c al t r ai t s s uch as pl ant hei ght,l eaf col or,f l ower co l or,s eed col or a nd poll en fe rt i l i t y of m ut at i ve pl an t s i n generat i on M2w er e i nves t i gat ed a nd com par ed.The r es ult s s how e d t ha t t he ger m i na—t i on r at e of seed s of'al l var i eti es i n gener at i on Mdec r eased al ong w i t h t he i ncr eas e of i nduce r concent r at i on a nd t r eat m en t t i m e,and t he aver ag e ger m i nat i on r at e of B r assi caj u,∞ea seeds i n gener at i on M l W as l ow er t han t ha t of B r as s i ca na pus seed s un der t he s anl e t r ea t—m en t condi t i on.I n t he gener at i on M2,28B r as s i ca na pus m ut ant s a nd38B r as s i ca j unc ea m ut ant s w i t h m ul t i pl e m ut at i ve t r ai t s w e r e scr ee ned out.T he se m ut ant s ar e i m por t ant ger m pl am r es ou r ces f or t he f urt her r apes eed br ee di ng a nd f un ct i on al ge nom i c s r es ea r ch.K e y w o r d s:R a pes ee d;M u t an t;E t hyl M e t han Sul f onat e(EM S);Sodi um azi de(N aN3)突变体材料是作物遗传育种的重要资源,也是开展功能基因研究的重要材料,尤其是具有少数优良性状的突变体。
叠氮化钠(NaN3)诱变在作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7,45(35) :136 -138,141叠氮化钠(NaN3 )诱变在作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钱玉源,韩轩,刘祎,崔淑芳,张海娜,王广恩,金卫平,李俊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部黄淮醉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51)摘要化学诱变是作物改良中变异性状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诱变育种技术。
综述了以叠氮化納(NaN3)为诱变剂的化学诱变技术在作物性状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NaN3诱变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叠氮化钠(NaN3);化学诱变;性状改良中图分类号S503.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 -6611(2017)35-0136-03Application of Sodium Azide (NaN3) Mutation in Crop Character ImprovementQIAN Yu-yuan, HAN Xuan, LIU Yi, LI Jun-lan* et al (In stitu te of Cotton,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KeyLaboratory of Cotton Biology and Genetic Breeding in Huanghuaihai Semiarid Area, M inistry of A g ricu ltu r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51) Abstract Chemical mutagene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variation traits in crop improvement. It is the most w idely used mutagenic breeding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chemical mutagenesis technology with sodium azide ( NaN3 ) as a mutagen was review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mprovement of crop characters was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sodium azide was prospe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Key words Sodium azide (N a N3) ; Chemical mutagenesis ; Character improvement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动力,也是保证物种多样性的前 提[1]。
化学诱变甘薯新品种甬紫薯1号的选育
化学诱变甘薯新品种甬紫薯1号的选育王芳;魏章焕;陆兴苗;程晔;汪一婷;黄坚;陈志;严成其【摘要】采用化学诱变育种手段选育紫薯新品种,分别用0,0.5%,1.0%,1.5%叠氮化钠(NaN3)对亲本澳大利亚Au1990sp紫甘薯胚性细胞团进行诱变处理6h.结果表明,0.5% NaN3处理6h效果最好,将0.5%NaN3处理6h胚性细胞团进行再分化,共分化出植株125株,2003年移栽后获得99株系,当年入选14株系,秋天收获时其中有3株系高产,编号为CA06产量达到43.98 t·hm-2,CA11产量达到40.03 t.hm-2,CA17产量达到43.84 t·hm-2,对照组Au1990sp产量为4.95 t·hm-2.诱变后的株系在植株表型、特征、特性与亲本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对亲本Au1990sp 用NaN3诱变后的株系进行AFLP分析,发现有明显差异,对该品种进行12年的选育,命名为甬紫薯1号,2012年12月获得浙江省非农作物新品种的审定.【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27)012【总页数】4页(P2061-2064)【关键词】甬紫薯1号;诱变育种;品种特性【作者】王芳;魏章焕;陆兴苗;程晔;汪一婷;黄坚;陈志;严成其【作者单位】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40;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宁波315600;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宁波31560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4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4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1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作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作用。
利用SSR标记分析玉米群体遗传变异的取样方法
D 表示 ,20 株叶片混合提取的 DNA (共 2 个混合样 本) 用 E 表示 ,每个群体共获得 70 个 DNA 样本 。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第 1 泳道是分子量标准 (pBR322/ Msp Ⅰ) ,将接下来的 65 个泳道分成 5 组 , 即每 13 个泳道为 1 组 。其中 ,第 1 组的 2~11 泳道 是 1~10 号单株 DNA 样本 ,第 12 和 13 泳道分别是 1~5 号和 6~10 号单株叶片混合提取的 DNA 样本 , 第 14 泳道是 1~10 号单株叶片混合提取的 DNA 样 本 ;第 2 组的 15~24 泳道是 11~20 号单株 DNA 样 本 ,第 25 和 26 泳道分别是 11~15 和 16~20 号单株 叶片混合提取的 DNA 样本 ,第 27 号泳道是 11~20 号单株叶片混合提取的 DNA 样本 ,依次类推 。第 66 、67 和 68 泳道分别是 1~15 、16~30 和 31~45 号 单株叶片混合提取的 DNA 样本 ;第 69 和 70 泳道分 别是 1~20 和 21~40 号单株叶片混合提取的 DNA 样本 。
关键词 : 玉米群体 ;SSR 标记 ;遗传多样性 ;DNA 样本 中图分类号 : S513
Sampling Method for Genetic Variation Survey in Maize Populations Detected by
SSR Markers
LIU Xue 3 , LI Ming2Shun 3 , LI Xin2Hai , TIAN Qing2Zhen , BAI Li , ZHANG Shi2Huang 3 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 北京 100081)
利用SSR标记分析江苏水稻联合体试验品系遗传多样性
利用SSR标记分析江苏水稻联合体试验品系遗传多样性作者:吴锦泉张小强胡忠磊来源:《农业与技术》2020年第20期摘要:选育和推广优良水稻品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深远影响,研究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选育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研究采用“江苏省水稻品系真实性SSR标记方法”中60个对江苏水稻品种具有良好特异性的SSR分子标记,对2019年江苏省水稻联合体试验中共计256个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在256个试验品系中共检测到271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多态性片段的均值为4.52个,其变异范围在1~8,PIC值为0.41;256个品系遗传相似系数在0.32~1,平均相似系数为0.59,其中40.4%的遗传相似系数>0.6,说明这些供试品系亲缘关系较近。
研究结果将为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鉴定以及水稻育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稻品系;遗传多样性;SSR标记;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S-3 ; ; ; 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09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农业生产稳定的基础,也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其在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
在生物体的长期进化中,基因突变和重组导致了自然有性生殖的2个个体后代产生与亲本不相同的基因型,如何鉴别后代在外观与亲本类似的情况下是否产生这种遗传变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物种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可以用来发现和用于改良现有品种以及创新新种质。
水稻、小麦和玉米是中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我国超过1/2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江苏省的气候、地理环境适宜水稻生长,也是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江苏省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调查和了解对于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具有积极作用。
对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是保护新品种的技术基础和科学依据[2,3],该测试主要在于田间种植鉴定,根据品种田间表型差异来判定新品种是否有别于亲代[4],但周期长、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工作量大等。
棉花航天诱变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棉花航天诱变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作者:朱海勇,钟敏,杨军,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20期朱海勇1,钟敏2,杨军2,宋美珍1(1.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2.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江西九江322000)摘要:利用“实践八号”卫星搭载不同类型棉花(Gossypiumspp)品种(系),系统地研究航天处理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
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对棉花各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主要表现在SP1代,且农艺性状的变异大多表现出双向性。
在形态变异方面,海岛棉远多于陆地棉;在农艺性状的变异方面,SP1代夏棉比春棉变异多,SP2代夏棉的变异减少而春棉的变异增加;就单个农艺性状而言,航天诱变后代变异度最大的是铃数,变异度最小的是播种至开花的天数。
关键词:棉花(Gossypiumspp);航天诱变;变异中图分类号:S562;S-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4809-03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0.009收稿日期:2014-03-14作者简介:朱海勇(1981-),男,江西兴国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棉花生态育种研究,(电话)15937266327(电子信箱)tjtbeazhy@163.com;通讯作者,宋美珍(1966-),女,河南濮阳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棉花栽培生理生化、遗传、短期棉育种及航天诱变育种研究,(电话)0372-2525363(电子信箱)songmz@cricaas.com.cn。
航天诱变育种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于1987年开始航天诱变育种工作。
植物航天育种又称航天诱变育种或空间诱变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将农作物种子带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使农作物种子产生诱变,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1,2]。
NaN_3诱变小麦山农8355后代变异的研究及SSR分析
等 特 点 ,是一 种 发 展 迅 速 的育 种 手 段 。化 学诱 变
1 1 材料 .
叠氮化钠为天津南开大学化学试剂厂生产的 分析纯产品, “ 山农 85 ”种子从 国家小麦黄淮 35
区试 中 留种 。
12 试 验方 法 . 12 1 种 子处理 ..
15 t l1 . m o . r o 、20 m l o / e A五种种浓度处理 ;具体处
理方法 为 ,当 年 的 9月下 旬 ,选 取 饱 满 的 “ 山农 85”种 子 ,每个 处理 选 10 种子 ,装 入 小 尼 35 00粒
在应用于小麦[ 3 I 一 、大麦[ 、水稻[等诱变育种 引 5 ]
张希太
( 河北省邯郸市农 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 .河北 邯郸 060 ) 5 1 0
[ 摘 要]为 造 小 种 。 探 叠 化 小 诱变 理 适宜 , 们采 创 新的 麦 质系 并 讨 氮 钠对 麦 处 的 方法 我 用了“ 处 时 入空 ” 颖 种子 理同 鼓 气 、“
苞内滴加 ” 生长点注射 ”3种方法诱变小麦 “ 、“ 山农 85 ” 35 。其 中 “ 种子处理同时鼓入空 气” 方法处理 的种子 出苗 率高。后 代性状
方 面取 得 了 明显 的成 效 。为 了在 “ 山农 85” 的 35
龙袋中,封紧 口并悬挂标 签。先将种子在室温下 用 自来水浸泡 1 ,待种子 吸足水 分胚 开始萌动 0 h
遗传基础上创造新 的小麦品种资源并探讨叠氮化
钠对小麦诱变 的处理适宜方法 ,我们进行 了叠氮 化钠诱变小麦 的研究。
变异 类型丰 富,变异 丰高,是适合 小麦诱变处理的一种切 实可行 的好方法。通过 多代选择 选 出了 Y 35 l 85 — 、Y 35 3 85 一 、Y 35 2 85 — 三个稳 定的变异种质 系;利 用 S R分子标记检 测 “ S 山农 85 ”及其 变异种 质 系,引物 x m 4 、x n . 、r ̄ 5 、x 35 g 18 g d 8 . w w 2 g 7 g 出了丰富的多态性 片段 ,从分子水平上证明 了叠氮化钠对 “ 山农 85”的诱变效果。 35 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小麦“ 中育 5号” 。其 中“ 种子处理 同时鼓入 空气” 方法处理 的“ 中育 5号” 种子 出苗 率高, 代 性状变异 类型丰 富, Ml 变异 率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适合小麦“ 中育 5号” 变处理 的好方法。通过对诱 变后代 的系统选择 , 出了 Y Y ・ 、 Z 52 Y Y - 3个稳定 的新种质 系; 诱 选 Z 51 Y Y -、 Z 53 利用 S R分 子标记检测 了“ S 中育5号” 及其变异种质系的基 因组 D A, N 引物xw 18 xw 4 8 x m 6 、s ̄ 6 检测 出了丰富的 g m 4 、 m 2 、g 2 0 xw 4 9 g w 多态性片段, 从分子水平上证明 了叠氮化钠对“ 中育 5 的诱变效果。 号” 关键词: 叠氮化钠 ; 变; 诱 中育 5号; 后代变异 ; R分析 S S
Na t d ig出 ’ steb s yt n u e Z o g u N3w ha dn i wa h et wa oid c ‘ h n y 5’. yti a , Z o g u h dhg aeo meg n ea d tev rainrt f B hsw y ‘ h n y 5’ a ih rt f e re c n h ait aeo o Mlp a t r h ih s n h ait n tp r lny ' reu atrd gr l m ie n ldn nYZ — , lnswe te hg eta d tev r i y eWe pe t. r e n ee empa ln sicu igi Y5 1 YZY52 a dYZ - e ao e h l s - n Y53 weeslce u ys b e u n o t o sslcino tevrain ld se a t. r e td o tb u sq e tc ni u ee t fh ait a ecnd ns DNA o Zh n y 5’ dYZ — Y e nu o o f‘ o gu a Y5 1, ZY52, n - YZY 3we 5- r e d tce yS R rest ee tsme df rni rg nsb rme g ee tdb S mak r o slc o iee ta fa me t yp i rx wm1 8, g l 4 xwm4 8, g , o, g 2 xw, a6 xwm4 9. I f r e t se h t 6 t u t rat t ta h e d YZ Y5- YZ - YZ 1, Y52, Y5- a rm ‘ h n y5’n u e y Na tmoeu a ee. 3c mef o Z o gu id c b N3a lc lrlv1 d Ke r s: b3 n u e ait n; h n y 5; ra o ec n a t; S m8k r y wo d Na /;Id c dv rai Z o g u Vait nd s e d ns S R res o i
中 图分 类号 :52 1 S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Ne W h a r pl s sf o a i to lDe c nd n s o ‘ w e tGe m a m r m V ra ina s e a t f Zho y 5’ ng u
I d c d b N3a d Ase s n fGe e i v r i i g S R a k r n u e y Na n s s me to n t Di e st Usn S M r e s c y
利用 N N a 3诱变 “ 中育 5号” 选育变异种质 系及 SR分析 S
张希 太 , 淑 芹 , 谢 张彦 波 , 磊 , 清华 肖 张
( 邯郸市农业科学 院生物技术中心 , 河北 邯郸 06 0 ) 50 1
摘
要: 为创造小麦新种质系, 利用诱变剂叠氮化钠并采用“ 种子处理 同时鼓入 空气” “颖苞 内滴加”、 、 “生长点注射”3种方法诱
21 0 1年 2 4卷 4期
Vo 4 L2 No 4 .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S uh et hn o ra f gi l rl c n e o tw s C iaJu n l r ut a S i cs oA c u e
13 2 9
文章编号 :0 1 4 2 (0 1 0 10 — 89 2 1 )4—13 4 29—0
Z AN — iX ES uqn Z AN a—o XAOL iZ N igh a H GXia, I h -;,H C Y hb , I e,HA G Qn -u t
( ieh o g etrH n a cdm f cl rl c ne,H b i ad n06 0 , hn ) Bo nl yC ne, adnA a e yo t c o A ut a Si cs ee H n a 5 0 1C ia u e
AbtatI re ra h e ha em l m ,‘ h ny5 w si ue yN N wt he as ic d gi se etdb s c: odrocet tenw w et rpa s Z ogu ’ a n cd b a 】 i trew y , l i n‘edt ae y r n t e g s d h nu n r N N i d iga ’ ‘ a , u lme , N N jce t te rwn on t p’T ersl o e a se et y a 3 t a dn i ,N N p tnS wh r i u ’ ‘ a 3i et i o h o i p itns m t .h eut s w dt t‘edt ae b n dn g g i e i sh h r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