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角度反思金融危机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金融危机的启示
中图分 类 号 : 9 2 9 D 2.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90 9(090 -7 -1 10 —5220 )8 30 2 转股 等措 施挽 救 公司 。
一
、
分 散股 权 下 的公 司治 理 : 美国公 司治 理结 构
日本 公司治 理 结构借 鉴 于德 国, 银行在 公司治 理中处 于主 导 美 国公 司治 理结 构受三 权分立 思想和 政治 体制 影响 , 形成 了 股 东会 、 事会 、 理层 之 间的分权 与制 衡 。 由于 股 权分 散 , 董 经 但 股 地位 , 员工 在 日本 公 司治理 中具 有重 要作用 ,公司在 法律 上是 股 “ 在 员工 不仅 对公 司 的经营 享 东实 际上 没有 力量 监控 公司 , 搭便 车现象 严 重 。 国模 式下 的监 东 的公 司 , 理念 上是 员 工的 公 司~ 。 美 而 督是一 种 事后 监 督 , 即股 东通 过买卖 股票 选择 最 好 的管理 层 , 从 有 决策权和 监督 权 , 且也 对 公司所 获得 的经济利 益享有 优先 分 出资一 , 而 给经 理人 以压力 促使 其努 力提 高公 司业绩 。 其基 本 路径 是 : 公 配权 。在 日本 传 统文化 影 响 下员 工被视 为对 公司也 有 “ 司绩 效低— — 股 东用 脚投 票— — 公司进 行 重组 并购 —— 新 经 理 所 以员 工要对 公 司进行 监 控 。 集 中股权 结 构下 , 由于股 东力 量强 大 , 司治理 中代 理成 本 公 层 控制 公 司 。 其股 东不 但 不具备 经营 公司 的专 业技 能 , 且 人 0 而 数 众 多的 股 东要 形成一 项 决议都 十分 困难 。 没有 财 富 的所 有 和 相对 较 低 , 理者 道德 风 险也 会得 到有 效控 制 。 司大股 东利 益 “ 管 公 公 同 对财 富没有所 有的控制似乎是公 司发展 的一个 合乎逻辑 的结果 。 旧 与 公司 利益 基本 一致 , 司决 策 的外部 化效应 相对 较低 , 时大 长 久 以来 , 国公司法 把克服 经营者 不 当经 营 主要 交 由市 场 美 来 解 决 。一 是职 业 经理人 市 场 。 由于 公司 绩 效是 对经 营 团 队整 体的评 价 , 同层 级 的经理 人之 间会 形成监 督 。 是 商 品或服 务 不 二 市场 。该 市 场上 的激 烈 竞争 会促 使经 理人 努 力提 高业 绩 。三 是 资本 市场 。 果公 司经营 不善 必会 影响 公 司的融 资 能力 , 高其 如 提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财务风险监控机制——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和燃料费用都是生产一线产生 的直接生产成 本 . 对此可 以采取 以下措施 : 现场作业 以定员定 岗为基础 , 以劳动定 额为前提 ,制定工时定额和工时工资标准 ;根据行业 区 别, 明确工时成本消耗定额 ; 建立相应 的考核办法 . 简化
21 0 0年 2月
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
Chn a a e e t n om ain z t n iaM n g m n fr to ia i I o
Fe . 2 0 b , 01
第l 3卷第 3期
V 11 No 3 o . 3, .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财务风险监控机制 美国金 融危机 引发 的思考
di 1 .9 9 i n 17 o : 0 3 6 0.s . 6 3—0 9 .0 Q 0 . 1 s 14 2 1 3 0 7
[ 中图分类号]F7 [ 2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142 1)3 04 — 3 63 09 (000 — 0 1 0
由美 国次 贷 危机 演 变成 的全球 金 融危 机 ,震 荡 之 激 烈 、损失之惨重 、影 响之深远 ,属史无前例。雷曼兄弟 (em n r hr) Lh a o e 破产、 B t s 美林( erl yc ) M rl n h被迅速收购 、 i L 美国国际集团( I ) A G 陷入危机 、 其他金融机构面临威胁, 绝 非偶然 。千里之 堤 , 溃于蚁 穴 , 如果这些 金融 机构 有很好 的 公司治理 , 董事会在发挥作用 , 有全局 的风险控制体系, 现 在 的 情 况 还 会 出现 吗 ? 特 许 公 认 会 计 师 公 会 ( e t h A scain fC atre et e c u tnsAC A) 一 so it h r d r f d oo e C i Ac o na t。 C 的 i 份名为《 走出信贷危机》 的全球报告认为 , 金融危机的根源 是 银行 公 司治 理 方 面 的失败 , 致 思维 过 于 短 浅 , 风 险 导 对 视而不见。 故本文拟从财务风险监控的视角对此次金融危 机 中的公 司治理进 行分 析 和反思 。
浅谈基于全球金融危机下对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的若干思考
浅谈基于全球金融危机下对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的若干思考【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论文摘要】本文基于金融危机给公司带来的种种问题,以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内部控制为视角,予以分析原因并且给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一方面思考现时治理机制的合理性与改进空间,另一方面探讨公司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缺失的原因及改善的几点建议。
一、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出现的几大典型问题关于研究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无疑是最受欢迎的。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产生了双方的博弈,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下几点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鼓励经营者积极地参与到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监督违法违规行为。
然而,在我国国企改革中,一股独大现象非常突出,普遍的现象就是国企领导由上级部门予以委派任命,基于这样一种被动的选择,受命人没有任何动机去努力经营企业,致使国企的效率一直受到人们的垢病,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丝毫没有体现出保护投资者的宗旨。
2.没有良好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利于培养成熟自律的企业家。
现在许多国有企业“官本位”思想严重,企业领导们不是专心致力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是工心于如何讨上级领导的欢喜。
3.监事会与职工代表大会的缺位。
虽然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中必须要设立监事会和职代会,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两者均处于弱势地位,监事会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职能,职代会因为无法独立获得活动经费,只能受制于管理层,不能很好地代表民意。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曾经让人们眼前一亮,但是结果却并不如意,现在在有些公司中独立董事只是一个装饰,更多的是公司希望聘用一些名气大的专家人士来提升企业自身的知名度,无形中起到了广告作用。
同时,许多独立董事也缺乏自律原则,并不能尽心尽责地履行职责。
二、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1.杜绝“一股独大”现象,培育股权的多元化。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摘要】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正文内容包括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挑战、现状、改进方向、案例分析以及对策措施。
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提出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尤为凸显,需要及时应对风险,加强监管和透明度。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金融危机、上市公司治理、挑战、现状、改进方向、案例分析、对策措施、发展趋势、结论、建议。
1. 引言1.1 金融危机的定义和影响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体系内部或外部的某种不稳定因素引发的金融市场崩溃或金融机构破产的一种严重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通常具有连锁反应的特点,可能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金融危机的出现会导致许多负面影响,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 金融市场动荡:股市、债市和货币市场波动剧烈,造成投资者信心受挫,资金大规模外流。
2. 经济增长减缓:金融危机可能导致企业失业率上升,消费减少,投资减弱,进而拖累整个经济的增长。
3. 财政压力增大:政府可能需要出台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公共债务增加。
4. 社会问题加剧:经济下行导致人口失业增加、社会失业问题加剧,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加强规范和监管,以确保金融稳定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在于,规范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信誉,增强公司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促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能够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公司经营风险,提升公司市场价值,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优秀的公司治理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美国金融危机下的公司治理问题及其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下的公司治理问题及其启示
聂 婧 江西财经大学 08 级金融学研究生
及一旦发生危机所导致的危机传导机制的巨大破坏性, 使得投资银行 由于银行并 无法突破外部政策和法规来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 另外, 购成本的巨大也会限制并购机制这种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 公司治理的问题是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而被提出来的, 并 对公司经营效率和长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 因公司治理制度缺陷引 致的冲击与风波不仅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而且危害其他国家和国际 经济体系。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虽然有各种各样因素叠加的 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 影响, 根本原因。
一、 华尔街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
作为美国现代企业的典型代表, 华尔街金融机构集中体现了市场 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股权结构分散导致高管控制力过大 。 由于美国投行股权结构较 “搭便车” “用手投 为分散, 小股东 现象严重, 与德日公司内部监督机构 票” 的约束机制不同, 在美国投行中主要依赖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 而 导致所有者控制权弱化而经理层对企业的 不是对公司进行有效控制, 控制权强化, 因而往往发生公司经理人员权力过大 、 不受制约、 玩忽职 守和谋取私利的问题 。 2. 股权流动性过强引发高管短期行为 。 美国投行股权的高度流动 “用脚投票 ” 性和股东角色频频变换固然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机制中 的 但不可避免地削弱了股东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关切度 。 个人 约束作用, 股东和机构法人股东对短期收益的过分偏好, 易造成经理层行为短期 化, 从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 3. 董事会经营管理权过大产生寻租现象 。 公司治理理论中管理权 力模型认为, 当经理层有相当大的权力, 甚至可以影响董事会来制定有 利于他们的薪酬计划 。即使公司股东聘请独立董事, 但独立董事也经 常通过债券利息、 共同掌权或裙带关系与经理联系在一起, 那么经理就 可以利用他们的权力增加薪酬, 并从公司获取较高的租金 。 在 20 世纪 90 年代, 股票市场的持续繁荣和强烈看好使得市场惩罚等约束力量削 弱了, 进一步助长高管进行寻租 、 攫取高额薪酬的野心。 4. 薪酬激励机制的片面性酝酿了道德风险 。 美国公司治理重视经 理层和员工的正向激励, 而监督约束机制不足, 之前充分表现在安然、 《萨班斯 世通公司财务丑闻中, 目前又体现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 尽管 在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上进行了新的规定, 如法案禁止上市公 法》 司对其董事长或高级经理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上市公司一旦出 现财务报表需要重新核实的情况, 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必须向公 司返还其在先前 12 个月之内获得的所有基于职务表现的奖励性薪酬 及其所有通过出售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所获得的利润, 但是, 正向的薪酬 激励诸如股票期权 、 分红奖励等具有双刃剑作用。 这些措施固然对经 但在失去监督、 控制的情况下, 这种激励 理层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机制容易驱使管理层通过造假粉饰公司业绩 、 推高股价、 获取暴利。 5. 财务监督的外部化导致监控权变弱 。 美国投行董事会中, 大多 数是由董事长兼任最高行政官 CEO, 内部董事一般在公司中担任重要 “橡皮图 职务, 使董事会丧失了独立领导者的地位, 成为公司经理层的 。另外, 章” 企业不设监事会, 其审计监督职能由公司聘请专门的审计 事务所承担, 而审计师和律师只关注公司治理的形式, 而不是其实质内 容。只要公司遵循了正确的流程, 审计师和律师就会得到报酬, 从而忽 略投行薪酬系统潜在的负面影向 。至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则由内部审计 委员会协助董事会监督 。 在董事会失去控制权的情况下, 财务监督难 以得到有效发挥 。 6. 外部监督约束力不足放大了经营风险 。 首先, 投资银行的市场 结构普遍处于不完全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格局, 产品市场( 即投资银行 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市场) 的竞争机制并不能起到外部治 理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 由于投资银行独特的资本结构, 也即投资 银行的运作资金大部分来自客户资金, 而不是自身的资本金, 债券融资 的情形和比例也很少, 这使得债权约束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中的重要一 由于投资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以 环对银行的作用甚微 。再次,
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基于微观视角的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研究一、金融危机下公司治理现状分析(一)代理成本自从Jensen和Meckling(1976)的开创性论文以来,学者们开发了许多资本结构代理理论来解释资本结构变化的文献。
这些文献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负债契约结构和与负债相关的破产威胁,制约了管理层的自由度和减少了外部权益的代理成本。
与代理问题相关的利益冲突主要有三大类。
Jensen和Meckling(1976)对基于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模型进行开创性研究。
他们识别了两类冲突,第一类是股东和管理者间的冲突,第二类是股东和债权人间的冲突。
Titman(1984)、Maksimovic和Titman(1991)识别出第三类冲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此外,有相当多的学者吸收和发展了代理成本理论。
Harris和Raviv(1991)对基于管理者-股东冲突的代理模型进行比较(见表10-1):表4-1 管理者-股东冲突的代理模型比较资料来源:Harris和Raviv,1991,“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The Journal of Finance 1,pg.303。
相关的文献已识别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三种潜在冲突:直接的财富转移、资产替代效应和投资不足。
Smith和Warner(1979)指出,股利的增加或发行更高优先权的负债是直接财富转移冲突的典型例子。
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资产替代效应是负债融资的一个代理成本。
Myers(1977)识别了由于投资不足和破产所引起的另一代理问题。
与代理问题相关的另一类冲突是财务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债权人)与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Titman(1984)指出,企业股东和债权人同企业有关的各类人员(客户、工人和供应商等)之间也是一种代理关系,当企业进行清偿时,企业原有客户将失去原有服务合同,却得不到任何补偿。
同样,工人失去原有工作,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企业管理思考
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企业管理思考金融危机是指在金融领域发生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包括金融机构的破产、市场的崩溃、信贷紧缩等。
金融危机对金融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保持稳健经营、做好风险防范、加强合规管理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调整。
本文将结合金融危机的特点,探讨金融企业在危机下的管理思考。
一、稳健经营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金融产品价值波动幅度增大,金融企业在资金投向、风险控制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
稳健经营是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关键之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 风险管理: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复杂化,需要强化风险管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评估各类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风险可控。
2. 资产配置:金融危机时期,不同资产类别的风险和收益特性会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资产配置,降低投资风险,提升资产收益。
3. 资金管理:金融企业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资金,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安排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并且积极应对市场波动,防范资金风险。
二、风险防范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需要加强风险防范,保持企业的稳定和安全。
风险防范是金融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涉及到企业的资产负债、投资、融资、资金流动等方面。
在金融危机下,对风险防范的思考点如下:1. 产品设计: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需要审慎设计金融产品,对产品的收益、风险、流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产品的稳健性和安全性。
2. 暴露度控制:金融企业需要控制自身的暴露度,避免过多地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金融产品上,降低因为单一风险带来的影响。
3. 风险控制技术:金融企业需要不断优化风险控制技术和手段,包括建立风险管理指标、加强风险测算和监测、建立风险应对机制等,确保企业风险可控。
三、合规管理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秩序容易失衡,金融企业面临更多的合规风险,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稳定,金融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合规管理。
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解析
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解析金融危机时代的出现,意味着货币会出现贬值、经济发展会遭受阻碍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出现下降等现象,特别针对发展企业而言,还会导致企业出现订单减少、大批裁员以及倒闭等现象发生。
因此,我国企业只有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等方式,才能保证我国企业战胜金融危机,获得全新的发展途径。
基于此,针对我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是否能对我国企业管理进行正确、深刻的反思,是确保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发展的关键。
1 对我国企业管理加大反思的重要性1.1 有助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人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管理进行反思,不仅能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还能为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基础保障。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状态下,更会对市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基于此,只有对我国企业管理进行正确、深刻的反思,才能在基础上展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促使企业内部之间也能进行良好沟通,最终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创设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面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此外,企业创设良好的金融管理制度,还能针对企业资金、项目核算和监督加大力度,使得企业能在金融危机下更好的完成战略决策,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1.2 有助于完善企业管理结构若从市场角度展开分析的话,企业现有的资本和日后的投资、盈余以及收益等方面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并且还会对企业基础资源的稳固性造成影响。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就需要对资金管理加大重视,并且还要运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信誉度,促使企业能在经营期间,获得银行与合作伙伴的资金支持,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管理造成的影响2.1 银行海外投资受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很多企业领导人员已经把发展方向,逐渐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市场中,发展方向的转变,不仅推动了我国企业发展,更是拉近了中国和其他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其能与更多国家之间进行良好合作交流,例如:以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例,为能拓展自身业务范围,现已经把金融分支建立在海外众多国家中,而当金融危机爆发阶段时,会让很多中外银行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遭受重创,最终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六)
业之间提供担保或类似的承诺 。 因此 , 按照高质量 的国际认可的标准披露有关整个企业集 团交易的信息 , 并
且 包括 有 关或 有负 债 、 资产 负债 表外 交 易 以及 特 别 目的 实体 的信 息就尤 其 重要 。
( ) 司 目标 2公
除 了它们的商业 目标外 , 公司被鼓励去披露有关商业道德 、 环境保护和其他公共政策承诺方面的政策。 上述信息可能对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评价公 司与所在的社 区之间的关 系, 以及公司为实现它们 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来说是重要的。 () 3主要 股 份所 有权 和 表决权 ’
场的完整性 , 不仅仅是对公司和它的股东 , 还对整体经济。股东和潜在投资者要求获得足够详细的定期 、 可 靠和可比的信息 , 以便他们对管理层 的受托责任进行评价 , 并就价值 、 所有权和表决权做 出明智 的决策。不 充足或不清晰的信息会 防碍市场运作的能力 , 增加资本的成本并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 披露要求不应使企业承担不合理的行政或成本负担 。 也不应要求公 司披露可能损害它们竞争地位 的信 息, 除非这些披露在使投资决策获取充分信息和避免误导投资者方面是必要的。为 了确定按最低要求应披
《 西部金  ̄) 0 2年第 1 21 期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i 一 I i 几 得出的结论及{ C OE D公司治理原则》 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 六)
oE D 公 司治理领 导 小组金 融与企业事务董事会 (0 0年 2月 2 c 21 4日)
翻 译 : 民 银 行 西 安 分 行 金 融 研 究 处 人
收 稿 日期 :0 1 1 2 1- 2
翻译执笔 : 杨岚 , 梁婷 , 刘蔚 , 何嘉萍 , 孙天琦 。
《 西部金 融) o 2年第 1 ) 1 2 期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二)
l 专 栏 3 重 要 发 现和 主要 信 息 : 事 会做 法 董
l
・ 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一种 以法律法规形式 出现的“ 良方” 能改进董事会的做法。这样私人部 门必须承担一项重要责 ,
事会提供合适的支持以改善现状 , 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兼职董事会永远不会有全局的管理观念。本部分首先
讨论 了董事 长在 支 持董 事会 有效 运 作上 的作 用 , 其次讨 论 了独 立 性 和任职 能力 的问题 , 最后 是 主要存 在 于 银行业 . 同时与非 金融企 业也有 关 系的问题 : 复杂性 。
I 正式的独 立对 于董事会成 员来说是 一个必要 而不是充分条件 。
l
l
・ 在一个董事会里 , 首席执行官与董事长应分 由两人担任 。在双层结构中, 管理层的领导不应在退休后再领导监管层 。
・ 在还没有制定有效安排 的情况下, 董事会成 员的责任 和履行 义务的方式应保留在政策讨论范围内。
《 西部金  ̄}0 1 2 1 年第 9期
公司 治理 与金 甚危 柏 好做法 ( ) 二
OE D&  ̄治理 领 导 小组 金 融 与企 业事 务 董 事- 2 1 年 2月 2 C X -  ̄(0 0 4日)
翻译 : 中国人 民银 行 西安 分行 金 融研 究 处
6 1 董事 长 的重 要角 色 .
4. 6 重要发现》 专栏 3指出 , 《 ( )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 的角色分离是个好方法 , 但不适 于进行法律限定。《 原则》 已经解决了规则 V . I E的注释中提到的问题 。在写于 2 0 年的评论中尚无就此问 04 题的定论 , 只有一条注释 :在许多实行单一制董事会体系的国家 , “ 董事会 的客观性及其对于管理层的独立 性可 以通过分离首席执行官和主席的角色来得到加强 , 或者如果这些角色是合一的 , 则通过指定一个首席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四)
感。 2在 一定权 限 范 围内影 响公 司治 理实 务 的规章 制度 应与法 律规 定相 协调 , 是 透 明的和 可行 的。 . 应
也 需要 被调 整 。
寻求实施本《 原则》 的国家应监督他们的公司治理框架 , 包括规则 、 公司上市要求和商业惯例 , 以维护和 强化 国家保证市场完整性和经济发展的 目 。在这里 , 标 考虑到公司治理结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 互补充 . 以及促进合理的 、 可靠的和透明的公司治理实务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在发展一 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被视为重要的工具。至此 , 与公众有效和持续地磋商是一个重要 的元素 , 这 被广泛地视为一个好的做法。而且 , 每一个发展公 司治理结构的权威机构 、 国家的立法者和规则制定者应适 时的考虑需求 、 效果 、 有效的国际对话与合作。假如这些情况都满足 , 公司治理体系更可能避免过于规范化 , 以支持企业家的做法和限制危害私营企业和公有机构间利益冲突的风险。 1 . 发展公 司治理结构应持这样 的观点 , 司治理结构能影响全面的经济运行和市场的完善 , 公 并且它能为
第 二部分 对 经合组 织公 司治理 原 则的注 释
一
、
有效 公 司治理 结构 基础 的保证
公司治理结构应促进市场的透明和有效 , 与法律规定相协调 , 并且与不同的监管 、 规范 和实施权威的责
任 分工 清晰 地结合 起来 。
为确保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 , 建立恰当 、 有效的法律 、 规则和制度基础尤为必要 , 所有 的市场参与 者都能依此制度基础建立他们私人契约关 系。典型的公司治理框架 由法律 、 规则 、 自我规范 、 义务和商业惯 例等元素组成 , 并且是一个国家特殊的环境 、 历史和传统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之间, 法律 、 规则 、 自我规范 和义务等因素的最佳组合是不同的。由于新的经验的积累和商业环境的变化 , 司治理框架 的内容和结构 公
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
E CON OMI OUT OOK T OH f A C L HE B A SE
市 场 经 济 调 控 力 .这 种 能 力 确 保 了 中
业 模 式 .通 过 解 决 长 期 困 扰 经 济 和 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 经 济 的 科 学 、 持 续 发 展 。 同 时 也 证
目前 似 乎 比在 任 何 时候 都 显 得 重 要 , 、 西 方 过 度 的 自 由 与 竞 争 演 绎 出 的 经 济
危 机 再 一 次 警 示 :适 合 的 才 是 最 好 的 .
变能 力 .对 决策 的执 行进行 有 效监 测 、
反 馈 .针 对新 情 况 和 变 化 拿 出及 时 、
前 整 个 经 济 和 社 会 面 临 的 日益 严 峻 的
通 过 技 术 进 步 来 谋 求 长 远 发 展 却 没 有
予 以 足 够 的 重 视 . 全 面 启 动 技 术 创 新 是 我 们 一 项 既 紧 迫 又 具 有 长 期 性 的 战 略 任 务 广 交 会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一 个 丰 富 而生动 的展 示 最新创 新成 果 的平 台 . 这 里 汇 聚 了海 量 的创 新 信 息和 商机 . 能 直 接 感 受 到 最 真 实 的 创 新 产 品 市 场
面 对 形 势 的 突 变 .深 处 危 机 的 企
业 管 理 者 要 重 视 预 测 国 际 市 场 行 情 和
走 向 .努 力提 高科 学决 策能 力和 水平
首 先 要 提 高 决 策 的 预 见 能 力 . 密 切 跟
念 . 坚定 地 建 立 起 东 方 的 社 会 体 系 .
踪 掌 握 国 际 市 场 动 态 .提 前 作 出 准 确 的 分 析 判 断 同 时 .要 提 高 决 策 的 应
调研文章:关于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的挑战与应对
调研文章:关于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的挑战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出现,严重威胁着金融企业的稳定发展。
因此,金融企业需要迎难而上,高度重视自身治理工作,从内部管理入手,重视市场监管,保证企业经营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制定系统化的应对措施,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金融企业化危为机、渡过难关,推动金融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风暴中潜藏良性发展机遇可占据市场的空白点。
金融危机不仅能给企业造成负面冲击,而且能促使金融企业认识到市场的不稳定性与潜在风险。
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内部的控制与治理,重视占据市场空白点的重要意义,及时发现新商机。
通过提高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把握市场形势变化。
同时,为了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企业会推动金融创新、技术升级等工作的开展,增加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投入,以此推动金融企业的转型与升级,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加快企业发展和占据市场空白点的步伐,确保企业发展提质增效,增强金融行业的整体实力。
有效推动行业重组并购的进行。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部分企业会走入困境、面临破产等难题。
企业此时需要主动寻求并购机会,在重组并购方式的影响下,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加稳定的资金支持,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部分金融企业的市值会降低,且股价呈现低迷的状态。
这就为经济实力较强的金融企业创造了最佳的收购机会,有助于自身市场份额的扩大,更好地配置市场资源,推动金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利用适宜的优惠政策。
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国家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制定财政支持政策,向金融企业提供资金援助,预防企业资金短缺,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财务危机,可以保证企业稳定地运行。
同时,国家会通过出台降低利率、减免税收等政策,助力企业治理,降低企业融资压力,更好地保证企业的营利能力。
同时,减免税收,可以降低企业的负担,加大企业内部管理力度,更好地维持金融企业的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基于微观视角的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研究一、金融危机下公司治理现状分析(一)代理成本自从Jensen和Meckling(1976)的开创性论文以来,学者们开发了许多资本结构代理理论来解释资本结构变化的文献。
这些文献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负债契约结构和与负债相关的破产威胁,制约了管理层的自由度和减少了外部权益的代理成本。
与代理问题相关的利益冲突主要有三大类。
Jensen和Meckling(1976)对基于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模型进行开创性研究。
他们识别了两类冲突,第一类是股东和管理者间的冲突,第二类是股东和债权人间的冲突。
Titman(1984)、Maksimovic和Titman(1991)识别出第三类冲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此外,有相当多的学者吸收和发展了代理成本理论。
Harris和Raviv(1991)对基于管理者-股东冲突的代理模型进行比较(见表10-1):表4-1 管理者-股东冲突的代理模型比较资料来源:Harris和Raviv,1991,“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The Journal of Finance 1,pg.303。
相关的文献已识别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三种潜在冲突:直接的财富转移、资产替代效应和投资不足。
Smith和Warner(1979)指出,股利的增加或发行更高优先权的负债是直接财富转移冲突的典型例子。
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资产替代效应是负债融资的一个代理成本。
Myers(1977)识别了由于投资不足和破产所引起的另一代理问题。
与代理问题相关的另一类冲突是财务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债权人)与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Titman(1984)指出,企业股东和债权人同企业有关的各类人员(客户、工人和供应商等)之间也是一种代理关系,当企业进行清偿时,企业原有客户将失去原有服务合同,却得不到任何补偿。
同样,工人失去原有工作,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
负有对公司财务报告最终监督及对关联交易定期检查的责任 , 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按规定进行任何实质性 的深入调查 。 1 . 3高管薪酬及激励机制不合理。 美 国式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中有关董事高管 薪酬或激励机 制有两大特点 : 一是不受强行法管制 , 二是薪酬奇 高或激励机制 配置不合理 。 例如 , 根据美国公 司治理雇佣合 同对离职管理人员 补偿 的规定 ,被迫离职 的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 房地 美 首 席 执 行官 , 共 可获 多 达 2 0 美 元 的 离任 补 偿 。在 总 5 0万 危机 下 迫 于 各 种压 力 美 国政 府禁 止 了此 行 为 。 1 . 4董事 会 中心 主 义 的 弊端 。 美 国公 司治理机构 的权 力决策 机制经历 了股 东会 中心主 义一 董事 会 中心 主义 一 经 理 层 (E ) 心 主义 的 过 程 。 C O中 这种 演 变 方面提高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决策效率 ,但也产 生很 多负面影 响: 经理层 的滥权 , 董事或高管为 了追求 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 , 可 能严 重 背 离 对公 司 的义 务 。 1 . 5外部市场体系失去 了对管理层 的约束。 发达 的金融市场 、 司控制权市场等市场约束机制 , 公 能对业 绩不 良的管理者产生持续的替代威胁 。 同时 , 容易造成管理层担 心市场 的威胁 , 从而追求利润的短期化 , 不能进行有效 的经营管 理。再者 , 内部治理不完善造成的信息失真 , 也使外部市场机制
的运作模式 , 减少整个供应 网络上不 必要的运作和消耗 , 促进供 应链 向动 态 的 、 拟 的 、 球 网络 化 的方 向发 展 , 以有 效 克 服 虚 全 可 我国民族汽车企业应对顾客需求速度不足的缺点 ,通过网络信 息技术将供应商信息系统连接起来 , 及时提供生产 、 供应和市场 需求信息 , 提高 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 大大提升企业 的市场竞争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公司治理反思与改进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公司治理反思与改进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并造成了诸多负面的后果。
然而,金融危机也促使公司治理的反思和改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金融危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公司应如何反思和改进。
一、金融危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中,许多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显然存在缺陷。
这些缺陷包括:1.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计制度在金融危机中,大量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计制度而出现财务造假的情况,这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因此,加强监管和审计制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反思和改进方向。
2. 职权不明确和制约机制不完善在金融危机中,一些公司的高管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这表明公司的职权不明确,制约机制不完善。
公司应该制定更为明确的职权分配规定,并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
3. 盈利压力导致风险控制不力在繁荣时期,许多公司会优先考虑营收和利润,而忽略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这也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公司需要意识到,风险管理是与盈利同等重要的,应该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预测和管理。
二、公司治理的反思和改进1.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公司应该对各项业务和决策进行风险评估,合理控制风险水平,避免风险的传递和扩大。
2. 建立完善的监管和审计制度为了预防财务造假等问题的出现,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和审计制度,加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监督和审计。
同时,公司应该建立严格的财务纪律和制度,强化对财务管理的监管。
3. 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应该具备独立性和有效性。
董事会成员应该熟悉公司业务,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强化监督和制约能力,确保公司决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4. 加强公司内部文化建设公司需要建立正确的内部文化,促进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公司应该推行公正透明的制度,加强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既保障公司利益,也维护了员工的自身利益。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启示
【 中图分类号 】 8 23 F3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 4 2 6 ( 0 1…一 1 10 10 — 7 8 2 1 ) 0 5 — 3
环境 、 监管等外部机制对公 司治理的约束 : 结合学 、 1 人 : I f 对 金 融 危 机 发 生 原 凶 的 讨 论 , 们 不 难 发 现 : 闭金 融 饥 构 的 我 关 内外 部 公 司治 理 都 发 生 -问 题 。 r ( ) 一 金融机构 内部治理的缺 陷 金 融 危 机 带 来 的严 重 教 训 足 , 融 服 务 业 必 须 依 帧 I实 体 金 J = 经 济 的 良 好 运 行 , 能 通 过 服 务 _ 怵 经 济 l 僻 『身 的 收 丁实 技 { 益。过分脱离于实 {经 济的“ 奉 金融创新” 经过 多种“ 、 繁衍 过程” 的 衍 生 产 品 的 推 出 , 有悖 于 金 融 公 刮治 的 内 ! 求 均 1 融机 构 的 董 事 或 高级 管 理 人 员 偏 离 了对 股 东及 金 融 . 金 肖 费者 利 益 的 追 求或 保 护 , 面 追 求 自身 的 最 大 收 益 . 而 也 就 片 从
3 融 机 构 的 风 险 管 理 未 能 够 发 挥 应 有 的 对 各 类 风 险 的有 . 金 效 识 别 、 量 和监 控 作 用 在 单纯 追 求 利 润 的 动机 之 下 , 融 创 计 金 新 脱 离 了风 险 管 理 的 约 束 , 火量 的 有 问题 资 产 膻运 而 牛 ( ) 融 机 构 外 部 治 理 的 不 畅 二 金 外 部 治 理 的 不 畅 主 要 表 现 为 以 信 川 级 机 构 为 代 丧 的 l f 1 介 机构 未 能 审 慎 履 职 、 监管 鄙 门 埘 金 融 饥 构 埂 何父 r 介 饥 构 临 1 l 1 1  ̄ 管 的松 懈 ? 由于 巾介 机 构 的 失 耳 金 融 消 费 的 i 只, 为住 一 定 时 期 内失 去 了理 性 , 险 得 到 大 规 模 积 聚 , 暴 的 到 来 只 时 间 风 风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公司治理的六大反思
因美国雷曼和“两房”等上市公司的破产或被接管⽽引发的⾦融海啸或股灾,进⽽演变成为百年⼀遇的全球性⾦融危机,全世界尤其西⽅政府除了联⼿动⽤⾏政⼲预接管或者⼲脆动⽤公币直接⼊市购买上市公司不良资产或股权等“治标”⼿段外,应对危机似乎还没找到好的“治本”良⽅。
笔者以为,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为如此严重的全球⾦融或经济危机,根本原因还是美国式公司治理法律机制出了问题。
众所周知,近百年以来,美国式公司治理法律机制⼀直被世界各国或地区予以仿效,中国也在效仿之列,现在看来是该反思的时候了。
⼀、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理念亟待确⽴ 所谓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是指基于管理学与法学互动的视⾓对公司组织、营运、管理及监管中的⾏为所作的⼀系列强制性和⾮强制性的法律制度安排,其制度核⼼不仅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法和证券法等强制性规范,⽽且也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治理原则、⾏业规则、企业间的协议等⾃律性的规范。
换⾔之,公司治理不能分别仅仅停留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公司法律制度两个层⾯,两者不应割裂,相反应该结合起来形成制度,才能使公司治理变得安全且有效率。
这次全球性⾦融危机表明,不如此,公司治理就会出问题,雷曼和“两房”事件就会重演。
⼆、⾃律规则为主的理念应该反转 美国式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是建⽴在以公司⾃律为主导规则的基础上的,这从美国的公司⽴法、公司章程的地位和作⽤两个层⾯可以看出来。
美国各州有⾃⼰的公司法,⽆不以谁放政府松管制为⾃豪,甚⾄有所谓的“降低规则竞赛”(Race to the Bottom),最低监管标准者胜出。
考试⼤)因为如此,公司章程的地位及内容有代替公司制定法的趋势,结果是在公司治理活动中,股东的运运动员兼裁判员于⼀⾝现象突出,其理论依据是公司的契约理论。
简⾔之,公司就是各个投资者制定的⼀个合同,政府当然不能⼲预契约⾃由签订。
⽽碰巧的是我国新公司法的制定与出台也遵循了这⼀理念,其中许多内容也以公司⾃律规则为主,尤其事关强制性分红制度效⽤的关联交易制度之⾃律性变化等,是值得商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治理缺陷、治理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反思与启示蔡卫星(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05)本文为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内容提要:本文在简要回顾金融危机对银行业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各种观点进行评述,提出了应基于更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危机爆发原因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考察了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银行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缺陷。
最后结合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及中国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银行业公司治理一、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发端于美国、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银行业遭受沉重打击,并且由于实体经济在信贷危机和信心危机的双重冲击下步入深度衰退,经济环境逐步恶化,进一步对银行业带来冲击。
随着次贷危机的演变,各种风险通过原来资产证券化的途径传递出去,给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根据相关的统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商业银行几乎无一幸免,累计直接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
表1统计了发达国家和地区部分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的损失情况。
表1 次贷危机对欧美部分商业银行的影响(单位:亿美元)地区银行损失合计(2009.6)美联银行 1019花旗集团 1018美洲银行 993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497欧洲瑞银集团 531汇丰银行 422苏格兰皇家银行 314哈利法克斯银行 290巴克莱银行 199德意志银行 188瑞士信贷 177资料来源:The banker。
注:损失包括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
2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的银行业受到巨大影响,出现了剧烈整合: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公告,2009 年6月已累计有416 家银行被列入在其问题银行名单,数量达到美国国内银行总数的5%;已关闭银行总数达到81 家,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银行倒闭数量的新纪录;美国前5大投行全军覆没,高盛与摩根斯坦利转型,雷曼与贝尔斯登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前5 大商业银行受到重创,花旗巨亏,富国银行收购美联,摩根大通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
由于与美国金融产业的紧密联系,欧洲银行也频频告急:苏格兰皇家银行(RBC)、巴克莱银行(Barclays)、富通银行(Fortis)、荷兰国际银行(ING)纷纷接受政府注资,北欧小国冰岛甚至因为接管国内三大银行所承担的债务危机陷入国家破产危机之中。
根据彭博社的统计,截至2008 年12 月,全球金融机构因金融危机而进行减记的金额累计为9784 亿美元,其中美国金融机构减记6685 亿美元,欧洲金融机构减记金额为2789亿美元。
二、本轮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一个治理风险视角的剖析此次危机的破坏力之大、影响程度之深不亚于20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
这场声势浩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展开了广泛探讨,并形成了各种观点。
我们将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论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剖析引致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现有研究综述作为研究的起点,有关金融危机的成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金融危机的生成原因展开了专门的探讨,并形成了各种观点,主要包括:1、货币政策失误说。
这种观点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源于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及持续走低的银行利率降低了房地产及各类债券投资的机会成本,刺激了借贷,导致流动性泛滥,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Duncan,2007[1];Adrian和Shin,2008[2];张平等,2009[3])。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说。
这种观点认为虚拟经济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则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虚拟经济膨胀太快,在规模上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范围。
克里斯·哈曼(2009)[4]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于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已经变得过于庞大,以至于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来摆脱困境。
3、新自由主义泛滥说。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不干预或较少地干预经济生活,由市场力量行使主导权。
斯蒂格利茨(2008)[5]认为,新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一直是为某些利益服务的政治教条,它从来没有得到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历史经验的支持。
因此,此次危机是美国新自由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美国对经济金融过度放任自流的恶果。
4、道德风险说。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缺失、漠视信用责任是导致危机的原因,例如,房贷机构信用缺失,以各种所谓的优惠去引诱资信不足的对象大胆借款;借款人隐瞒自己的实际还贷能力,超额举债。
Bianco(2008)[6]指出,次贷危机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造成的,但是道德风险在此次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德风险导致了贷款标准和抵押贷款证券发行标准的放宽。
除了上述观点以外,还有房地产泡沫破裂说(Feldstein,2008[7])、会计标准不当说(Whalen,2008[8])、经济失衡说(Caballero et al.,2008[9])等。
这些观点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解释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各有特色,也有一定道理。
然而,归纳起来看,以上观点偏重于金融市场、货币政策、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周期等一些比较宏观的视角,缺3乏从微观视角来诠释危机产生根源的研究,这就很难解释危机中不同金融机构的表现为何存在差异。
因此,从微观层面来考察对次贷危机进行系统的和全面的探讨,对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公司治理与危机演化:基于银行业治理风险的新视角我们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为如此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根源在于美国式公司治理运行机制出了问题,从微观层面上看,实质上是一场公司治理的危机。
李维安(2009)[10]认为,金融机构治理体系的不完善蕴含着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风险、治理行为风险、治理对象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金融风险事故。
我们认为,可以按照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机构的治理缺陷,正是由于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治理缺陷蕴含着潜在的治理风险,而治理风险的累积将引致金融机构风险,而金融机构风险爆发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逐渐演变成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上述逻辑蕴含了从治理缺陷到金融危机的内在演化机理,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阶段:危机孕育阶段、危机爆发阶段和危机扩散阶段(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公司治理风险视角的金融危机爆发作用机理从图1 可以看出,危机孕育阶段是指从治理缺陷暴露到治理风险累积。
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从内部治理缺陷来说,包括董事会治理不健全、高管层治理出现扭曲、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完全等;从外部治理缺陷来说,包括政府监管缺位、法律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内外部的治理缺陷导致金融机构出现战略失误、决策失灵、监督失效、控制失范,从而导致了各种治理风险的累积。
而随着治理风险的不断累积,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危机爆发阶段。
随着货币政策、经济形势、投资者心态等多种因素发生变化,第一阶段由于治理缺陷所累积的治理风险不断被放大,当各种诱发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累积的治理风险放大到临界点时,单个金融机构就出现经营危机,此时金融危机初现端倪。
第三个阶段是危机扩散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种金融链条的相互作用、资本市场的相互关联,同时由于外部监管反应不及时,危机很快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诱发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引发系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
在这一阶段,由治理缺陷所引发的治理风险最终被彻底引爆,最后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危机。
从上述作用机理可以清楚地发现,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内在缺陷。
因为,如果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是完善的,那么金融机构的治理风险就可以避免,从而危机可以在第一个阶段得到化解。
ACCA(2008)[11]认为,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失败,那些阻碍有效监控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的使用,以及向那些几乎没有还款希望的人发放贷款的不道德行为的扩张,显示出某些公司缺乏基本的公司治理。
从当前国内外的各种文献来看,学者们的阐述主要针对的是第二、三阶段,而且分析也已经比较充分,而当前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从微观层面对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对金融机构的内外部治理缺陷进行深入的剖析。
三、金融危机凸显银行业公司治理缺陷4此次危机与几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安然事件如出一辙,再一次凸现了“繁荣”背后的治理风险问题。
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同样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等诸多不足和缺陷。
以下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角度来分别考察银行业公司治理存在的缺陷。
(一)银行业内部治理存在的缺陷内部治理通常被认为是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基础,内部治理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银行业经营的稳健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公司内部治理的缺陷有密切关系,正是这些缺陷导致公司内部治理风险的逐步累积。
这些缺陷主要包括:1、不健全的董事会治理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因此,当危机爆发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后,公众的问责之矛就首先指向了这些公司的董事会(李维安,2009[10])。
尽管美国在董事会治理方面已相__________当成熟,但次贷危机表明,以美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缺陷,一些金融机构的董事会放任管理层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疏于对风险进行适当评估和有效控制。
例如,由于多为现任和前任管理层,花旗集团的董事会就被认为是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
董事会的根本作用应该是提供监督、指导和控制,在必要时提出质疑,然而在很多银行董事会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ACCA,2008[11]),很多董事对自己到底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能发挥什么作用知之甚少(乔杜里,2008[12])。
2008 年8月,花旗银行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鲁宾(Robert Rubin,前美国财政部长)从他担任长达九年之久的花旗银行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一职卸任,外界普遍认为,鲁宾未能尽职地履行监督时任CEO 普林斯①的责任,关键时刻没有发挥作用,没能把花旗脱离次贷的泥潭,他应该为花旗银行在次贷产品上的投资失误承担连带责任,花旗银行董事会执行委员会这一个有七名成员的机构也同时宣告撤销。
2、不合理的内部人控制作为一种在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常见的现象,内部人控制在美国金融机构中同样非常普遍。
美国金融机构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国公司的股权结构十分分散,例如美国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为4%左右,花旗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为5%左右,这就使得美国的银行大股东对银行的控制力较其他国家弱;另一方面,在美国公司治理中,董事长和CEO“两职合一”的现象非常普遍,职业经理人既是董事长又兼首席执行官,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