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 第五章 人类 侵犯行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它们把挫折和环境影响作为侵犯的原因,它们都把个人变量作为侵犯行为的中介作用,它们都强调了周围人对个人侵犯行为的作用等等。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挫折挑动,侵犯线索的引发,个人特点及当时的情境等。

挫折挑动包括: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气温暂时性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如热刺激;受他人侵犯;拥挤;侵犯线索的引发。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一、案例陈述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如果侵犯者只是想让受害者遭遇不幸,目 的在于复仇和教训对方的话,那么,这就是报复性侵犯(retaliatory aggression);如果侵犯者为了达到某 种目的,只是把侵犯行为作为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的话,这种侵犯就是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近年来在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绝大多数是报复性侵犯,侵犯者的目标在于对他人或社会实施报 复或发泄不满;而绝大多数使用暴力的银行劫案则属于工具性侵犯,劫匪通常以暴力作为获取大量钱财的手段。
社会
心理成因
对策
心理成因
(一)挫折感与压力是导致侵犯行为的心理诱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感与压力是导致社会侵犯行为的最直接心理诱因。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J. Dollard)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引起的。 (二)个体的心理成长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导致习得的应付挫折方式失当 社会学习论者认为,个体遭受挫折之后的反应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历,或可经学习历程而改变,对于已经学 到采用侵犯态度和侵犯行为以对付令人不快处境的个体来说,挫折容易引发侵犯行为,而观察模仿是一个极重要 的学习历程。 (三)人格障碍,是引发极端社会侵犯行为的重要因素
3、我们还可以将侵犯分为广义侵犯和狭义侵犯。狭义侵犯正如我们前面所定义的那样,是有意违反社会主 流规范的伤害行为;广义侵犯则涵盖了全部有动机的伤害行为,而不论其是否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根据侵犯行 为是否违背社会主流规范,可以将之划分为三种亚类型::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 行为。
定义
定义
侵犯行为,心理学术语,简称侵犯(aggression),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从在校学生之间的欺负到 球场上的球员斗殴,从办公室同事之间的相互中伤与诋毁到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争,都可以看做是侵犯的不 同表现形式。

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笔记:侵犯行为

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笔记:侵犯行为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笔记:侵犯行为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一)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评价指的是,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性质,而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伤害行为(比如警察危急时刻击毙劫匪)具有亲社会性质。

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问的伤害行为,即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

(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性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存本能使人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来,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

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人只要活着,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来。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动。

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属于竞技、冒险等。

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利身心健康。

社会认可的宣泄方式,像体育比赛等,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

(2)洛伦茨(K.Lorenz)是获得过诺贝尔奖(医学及生物学,1973)的习性学家和心理学家。

他的侵犯理论是从动物习性研究中得出的:他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其生存意义很重要。

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使物种能代代相传。

同类之间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可能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

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他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机会,人口爆炸增大战争的危险性。

实用心理学》(专科)——判断题

实用心理学》(专科)——判断题

《实用心理学》(专科)——判断题《实用心理学》(专科)——判断题第1章心理学及其应用1、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德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的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错×)2、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甚至具有决定作用。

(对√)3、弗洛伊德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本能的概念。

(错×)4、观察法具有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两种形式。

(对√)5、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心理活动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错×)6、在心理学的学派中,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的学派是构造心理学派。

(错×)7、访谈法没有目的和原则,所以它等同于日常的聊天和交谈。

(错×)8、实验法要控制两个变量: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

(对√)9、实验法要控制两个变量:因变量和反应变量。

(错×)10、实验法要控制两个变量:自变量和实验变量。

(错×)11、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就可以解释、调控和预测人的行为。

(对√)1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人类。

(错×)13、心理特性是体现个体差异的心理现象,包括能力和人格。

(对√)14、认知过程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对√)15、职业选择的适宜与否不会直接影响到人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错×)16、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是真实、自然、客观,完全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

(错×)17、区分度高的测验能把能力水平不同的被试很好的区分开来。

(对√)18、访谈法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对√)19、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还存在一种额外变量,它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也要考虑和关心到。

(错×)第2章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对客观世界的是从认识事物的复杂属性开始。

(错×)2、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 ⼼理学术语:侵犯:是个体的⾏为,也称侵犯⾏为,这种⾏为涉及个体对他⼈的伤害和危害。

凡是侵犯⾏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的⾏为。

侵犯⾏为是有⽬的的⾏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

表现在⾏为、语⾔上。

基本解释 1.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触犯 侵犯⾻⾁ 2. [intrude into;invade]∶进犯 侵犯领⼟或主权 详细解释 1. 侵凌触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灌夫通*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轢宗室,侵犯⾻⾁。

”《南史·傅昭传》:“及昭⾄,有⼈夜见甲兵出,⽈:‘ 傅公善⼈,不可侵犯。

’乃腾虚⽽去。

” ⽑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他们在⼯作中犯了⼀些错误,例如:⼀⽅⾯排斥贫农⼊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强迫富裕中农⼊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 2. 进犯。

《汉书·王莽传中》:“ 莽⽈:‘ 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

’” 宋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千馀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店。

” 清昭连《啸亭杂录·解易占》:“ 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

” 袁静《伏虎记》第七回:“ 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是⽆⽌境的,这次⼜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 3. 抵触。

《朱⼦语类》卷九四:“只是那⼀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

” 主要理论 有关侵犯的早期研究主要是S.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后来K.Z.洛伦茨等⼈提出的习性学说,它们分别从精神分析⾓度和动物⽣存中习性发展的⾓度解释⼈的侵犯⾏为,虽然⾓度不同,但结论却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侵犯是⼈的本能⾏为,是与⽣俱来的。

发⽣侵犯⾏为的动因来⾃⼈的内部。

这些看法因为缺乏实证,并且对深⼊理解侵犯现象⽆所帮助,所以不太受当代社会⼼理学家的重视。

挫折-侵犯假设 是第⼀个⽐较有影响的观点,由J.多拉德和N.E.⽶勒1936年提出。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三、教育
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而这些行为规律很大部 分决定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与道德准则系统。人们 为自己建立了某些行为道德规范,采用自我奖惩的方 式来解决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化机制是最有力的控制 行为的手段。外在奖励与、惩罚不可能完全制约一个 人的行为,必须借助于教育来实现道德内化,形成成 熟个性。教育要及早进行,从小塑造良好的个性。

性格:同乡眼里高傲不合群 村里的人大都不愿提起吴瑞烈的名字,好不容易找到 一位阿婆,据说是看着吴瑞烈长大的,一提到吴的名 字,阿婆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很高傲,没有什 么礼貌,虽然做的是校长,但是根本不像一个文化 人。”当上了校长的吴瑞烈在家乡更加趾高气扬,有 的村民甚至说:“吴回到村子里就有一种领导来视察的 气势。” 危险的心理倾斜 一个小学的校长,仅仅因为家长提出要撤换自己,就 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学生,吴瑞烈将毒手伸向学生的 深层动机是什么?可以逆向设想一下,吴瑞烈一旦被 罢免了校长之职,他的收入会减少,校长的权力没有 了,特别是自己挪用公款赌博的事也会暴露出来。但 与杀人将遭受的惩罚相比,这些损失就不算什么了, 显然吴瑞烈杀人并不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心理失衡是 其杀人的深层原因。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五、个人特点
个人特点因素在性别差异方面研究较多。实 结果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易进行身体攻击。一 方面,男性体内雄性激素比女性的要多;另 一方面,女性的焦虑比男性强,她们重视社 会对自己的评价,较能遵从社会规范,而且 她们更能同情被侵犯的受害者。个人的道德 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侵犯的个人因素。道德水 平越高,个体越重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越 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来思考问题。 道德水平越高,责任意识越强,越能有效地 控制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准则符合。

文秘—侵犯行为

文秘—侵犯行为

5.2.3 痛苦线索的抑制
痛苦线索是指被侵犯者受到伤害的状态。
(1)当一个人看到被侵犯者的痛苦状况时,能够减少他
的侵犯行为。 (2)有过被侵犯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抑制侵犯行 为。
5.2.4 对报复的畏惧
当某人知道,自己伤害他人之后,他人会加以报复的话,
他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5.3 置换
伤害意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
侵犯行为的特点
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即事先有预谋的行为。
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性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挫折 侵犯 侵犯 线索
武器效应
4.2.2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个体学习的结果。个体从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 到表现自己的侵犯行为,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1)有一个榜样表现侵犯行为;
(2)榜样的侵犯行为被断定为“合理”的; (3)观察者在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的时候必须在场。
此外,还有三项并非必要但却是充分的条件: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1
高温
2
酒精和药物
3
唤醒水平
情绪唤起水平
(1)心理学家齐而曼(1974)、罗杰斯(1976)等人研究发现,一 般化非特异性的唤起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2)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大量研究发现,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性 唤起,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行为的控制。
5.2.1 社会规范的抑制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侵犯⾏为的转移与消除 (⼀)宣泄 宣泄(catharsis)这⼀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思想家亚⾥⼠多德提出来的,意思是⽤⽂学作品中悲剧的⼿法,使⼈们的恐惧与忧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的。

后来,这⼀概念被弗洛伊德引⽤到其学说之中。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种本能,是⼈与⽣俱来的驱动⼒。

每⼈都有⼀个本能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应当不断以各种⽅式使侵犯性能量发泄出来,如球赛、打拳、游泳以及培养⼈与⼈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系等,还可以适当地表现⼀些侵犯的⾏为和举动,否则侵犯性能量滞存过多,后果将不堪设想。

洛伦兹也认为侵犯是⼈的本能,是⼈类⽣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战争是⼈的侵犯本能发泄的结果,因此他主张以⼀种不具破坏性的发泄途径来代替战争,如体育⽐赛、登⼭、航海等等。

有关侵犯的本能论虽没有被学者们⼴为接受,但那些考虑到挫折与侵犯⾏为关系的学者却也设想,对于那些受到挫折、体验到愤怒的⼈,让其适当地表现⼀些侵犯性的⾏为,能产⽣宣泄的作⽤。

也就是说,当给遭受挫折的⼈表现愤怒的机会时,他以后将显⽰出较⼩程度的侵犯倾向。

但是,除了通过直接表现⼀定的侵犯⾏为来达到宣泄⽬的之外,观看他⼈的⾏为是否也能使⼈的愤怒减轻呢?在此存在着分歧的观点。

按照宣泄论的观点,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但是,从伯克威茨的侵犯线索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看,观察他⼈的侵犯⾏为不仅不能减轻愤怒,⽽且还会强化侵犯的倾向和⾏为。

⼼理学家们还分别做了实验。

实验结果也表现出彼此⽭盾的情形。

由此看来,观看别⼈的⾏为能否达到宣泄的⽬的,还是⼀个悬⽽未决的问题。

应当指出,宣泄的⽅式是应当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由于社会道德与各种规范的限制,⼈们不能毫⽆顾忌地对使⾃⼰遭受挫折的⼈施⾏报复,⽽且有时使⼈处于困境的是许多因素构成的环境,并不是由哪个⼈造成的。

因此,寻求社会容许的有效⽅式来达到宣泄的⽬的就⼗分重要了。

例如,引导⼈们去参加⽂娱、体育活动,学会幽默,⼴交朋友,谈⼼等等。

社会心理学: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心理学: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侵犯⾏为的理论解释 1.侵犯的⽣物观 (1)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是⽀配⼈的⾏为的本能之⼀,它代表了恨与破坏的冲动,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的侵犯⾏为。

(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洛伦兹在观察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基础上认为,不论以什么途径和⽅式,有机体内滋长的能量总得释放出来,因此侵犯是本能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战争就是⼈的侵犯本能发泄的结果。

(3)威尔逊的社会⽣物学观:认为⼤⾃然的⾃然选择会将有利于物种⽣存的⾏为⽅式保存和遗传下来,⼈类之所以有侵犯⾏为,是因为这种⾏为有利于⼈类⾃⾝的⽣存。

该学派⽚⾯强调了⽣物学因素的作⽤,受到诸多批驳。

(4)侵犯⾏为的⽣理基础研究:研究了激素、遗传、染⾊体等对侵犯⾏为的作⽤。

2、挫折—侵犯假说 该假说认为侵犯主要是⼀种受挫折的后果。

包含两层意思:⼀是侵犯⾏为的发⽣,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是挫折的产⽣,将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3、社会学习理论 这⼀学派强调个⼈后天⽣活经验的重要作⽤,认为侵犯⾏为和其他许多社会⾏为⼀样,主要是个⼈后天社会学习的结果。

(1)社会强化说。

强化是指通过个体⾏为,或者是⾏为所导致的后果,对其⾏为本⾝所施加的影响。

通过强化,可以使某种特定的社会⾏为增加或减少。

实验表明,如果强化⼉童粗鲁的⾏为,就会增加⼉童的攻击性和侵犯⾏为。

(2)观察与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类许多⾏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侵犯⾏为主要也是通过这种观察和模仿⽽形成。

如果⼉童经常⽿闻⽬睹各种侵犯现象,就可能学会各种侵犯⾏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作者: ————————————————————————————————日期:ﻩ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实用心理学(2020版)期末

实用心理学(2020版)期末

课程名称:实用心理学(2020版)《实用心理学》(测试时间60分钟)1.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道题,共60分)(1)在智力增长中,最开始发展的是()。

语言理解力单词流畅力知觉能力推理能力(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边缘性科学皆不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3)()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趋于极端的现象。

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4)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的是()。

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5)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称为知觉的()特性。

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6)个体对具有前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也就是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它是经由观察学习与实际操作练习而获得的一种行动性的记忆,叫做()。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以上一个也不是指向和选择集中和紧张(8)如果解决某种问题时,用同样的方法屡屡成功,以后每次遇到类似情境时,都会采取同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是()的作用。

定势习惯迁移功能固着(9)()认为事件本身并不是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对事件的认知才是。

认知疗法家庭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10)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奠定了( )学说的基础。

气质性格人格情绪(11)“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喜欢蓝色”这是一个人的()。

镜中自我概念他人自我概念个人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1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斯金纳罗杰斯弗洛伊德华生(13)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

能力性格动机情绪(14)强调人的自我治愈能力,鼓励来访者理解自我、追求个人成长的是()。

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行为主义疗法(15)()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侵犯与利他(社会心理学)

侵犯与利他(社会心理学)
侵犯与利他(社会心理学)

CONTENCT

• 侵犯行为 • 利他行为 • 侵犯与利他的关系 •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01
侵犯行为
定义与类型
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另一 个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类型
侵犯行为可以分为直接侵犯和间 接侵犯,直接侵犯包括身体伤害 、言语攻击等,间接侵犯包括背 后说人坏话、散播谣言等。
侵犯与利他的联系
侵犯和利他行为都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形式,都受到社会 规范的制约。
侵犯和利他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相互转化。例如,当个体为了 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采取攻击行为时,这种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 伤害;反之,当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采取行动时,这种行为可能 会对侵犯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侵犯与利他的区别
利他行为的原因
01
02
03
04
同情心
个体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产生 同情,从而产生帮助的动机。
内疚感
个体为了减轻内疚感,可能会 通过利他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 错或愧疚。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鼓励人们 帮助他人,不自私自利。
自我形象
个体希望通过利他行为来提升 自己的社会形象和自我价值感 。
利他行为的影响
侵犯行为的原因
情绪触发
当个体处于愤怒、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状态时, 更容易产生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
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侵犯行为, 特别是家庭和同伴的影响。
自我肯定
为了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一些人可能会采取 侵犯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侵犯行为的影响
80%
社会关系
侵犯行为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冲突加剧,破坏社会和谐与稳 定。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四)侵犯行为和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四)侵犯行为和利他行为

攻击是天性吗?
Yang Kuo(1961):一只与小鼠在同一个 笼子中长大的小猫不但不攻击他的小鼠伙伴, 当他有机会追捕其他老鼠的时候,他也同样 会放弃攻击。 Konrad Lorenz(1966):雄丽鯞鱼一般只攻击同 类的雄鱼,不攻击其他类的雄鱼,但是当鱼 箱里的只剩下异类的雄鱼时,它也攻击他们; 当其他的雄鱼也都被移走,它就攻击和杀害 雌丽鯞鱼。
HAPPY NEW YEAR!
浙江校园暴力升级:学生
宣泄
榜样 惩罚 置换 规范 移情
还记得她和他吗?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助人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 何外部回报的行为。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武器效应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侵犯行为的发生 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武器的存在能增强 侵犯行为。
亲密关系中的攻击
Good(2000):发生在美国的针对女性的暴力犯
罪中,有22%来自他们的亲密的异性朋友; 而男性的这个比例是3%。1999年,这两个数 据分别是32%和4%。
Zing
攻击和文化

易洛魁族人的攻击性:原本温和的易洛魁人在新欧 洲移民带来毛皮交易活动的时候,也会在短时间内 变成可怕的斗士。
保护自己的荣誉感:Richard Nisbett(1993): 南方白 人比北方白人在因争吵而引起的杀人行为中犯罪率 更高。在态度测验中,他们比北方白人表现出更多 的赞成为保护或回应侮辱而动用武力的反应模式。
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四)
侵犯行为 亲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
什么是侵犯
有关侵犯的理论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根据科学研究,与非暴力电子游戏相比,玩暴力电子游戏更容易: 提高唤醒水平——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 引发攻击性思维——200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玩一组暴力游戏后,请其对汽 车尾部受到撞击的司机的行为进行预测时,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司机会做出侵犯性的反 应,如辱骂、打架、敲破窗子等。 唤醒攻击性情绪 诱发攻击性行为——玩过暴力游戏的儿童,在与同伴相处时,更容易表现出侵犯性 倾向,与老师争执,喜欢集群打架等。 减少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玩暴力游戏之后,在帮助在走廊上哭泣的人或者自己的 同伴方面反应变得很迟钝。 而且,玩暴力游戏的时间越长,这种效应越明显。这说明,过多地模拟暴力行为, 只会促使攻击性倾向增强,而不是宣泄暴力情绪。
(二)侵犯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1、挫折-攻击理论 “ 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也就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当我们 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时,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障 碍时,挫折便产生了。 不过,侵犯的行为并不会直接朝着挫折源释放,人们会考虑各种因素,最后把敌意转移 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比如丈夫在单位受气了回家和妻子吵架、妻子不高兴了拿儿子撒 气、儿子不高兴了拿家里的宠物狗撒气。 2、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 不过对这一理论的实验检验得到了不尽一致的结果。有些情况下挫折增加了被试的 攻击性,有些情况下却并没有。很多情况下,挫折只增加愤怒的情绪,而并不会直接导 致侵犯行为。 心理学家伯科威茨认为,原有的理论夸大了挫折与侵犯行为之间的关联,因此他对该 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侵犯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 相对剥夺。 社会比较。当我们拿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的挫折感就会变得很复杂。工 人的幸福感取决于和同一条工作线上其他人相比,他们获得的报酬是否公平。提高公务 员的工资水平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士气,但却会同时降低非公务员对工资的满意度。这种 感觉称为相对剥夺。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贫富差距大的国家和社会,人们的幸福感较低,而犯罪率较大
班杜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1)家庭 身体富于攻击性的儿童往往有惯用体罚的父母。父母常拳打脚踢管教他们,从而塑 造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家庭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中较高的暴力犯罪率与单亲家庭的关 系。 2)文化 在崇尚“男子汉气概”的社会里,侵犯行为可以很容易地传递给下一代。崇尚武力解 决问题的民族,会倾向于支持和参与侵犯行为。 3)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本能论——侵犯性的能量存在于人体本身。遗传、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大脑等生物学原 因均会导致人们侵犯性行为的不同。 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挫折可能激起侵犯行为。而且期望和现实 之间的差距也会诱发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侵 犯行为的好处。社会学习使得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都能对侵犯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界定要素: 界定要素:
1. 强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 强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 管伴 随有意图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亲社会行为,也可以是反社会行为 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亲社会行为, 从效果上看 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 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 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
(五)群体的影响
三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1、宣泄 社会心理学家一致认 为,暴力并不能实现宣泄。 宣泄并不是减少侵犯行为 的好办法。当然,生闷气 也不是个好办法。我们其 实可以通过很多非侵犯的 方法来消除我们的愤怒。 比如和好朋友沟通、聊天,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 题等。
2、社会学习 对侵犯行为的鼓励的反馈,会增加侵犯行为的发生。那么,我们也可 以通过奖励合作性的非侵犯行为来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另外,大多数致命的攻击是一时冲动、激烈的攻击——因争辩、侮辱 或受攻击引起。所以我们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之前就阻止它。我们应该 学会以侵犯行为之外的手段解决问题。 我们也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塑造并奖励合作等良好的行为。 或者通过训练家长用非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以达到这个目的。 而且,如果观看攻击榜样可以降低对愤怒的抑制和引起模仿,那么我 们也可以减少电影和电视上野蛮、缺乏人性的表演。当然,也可以通过 一些方式让儿童对媒体暴力的影响免疫。因为期望电视为了公益的目的 去改变节目内容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同样应该增大武器(例如手枪)的获取难度。
人力092 人力
王先鹏
2011年11月24日 年 月 日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几个要素:一是有目的性。有侵害他人的故意。 二是有伤害他人的行为和后果产生。
侵犯行为是指一种以造成伤害或引起痛苦为目的故意行为, 指一种以造成伤害或引起痛苦为目的故意行为,
这个行为可能是身体上的或言辞上的。 这个行为可能是身体上的或言辞上的。
二、认定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行为的几个影响因 素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① 将一个人推倒在地——侵犯行为 ② 将这个人推倒在地,是因为卡车从他后面撞过来了, 他自己还毫不知情。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3、行为发生的原因 车祸
互相不认识
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 经济地位、性别、种族背景、教育程度及职业地位。 卢旺达图西族人、胡图族人。
二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 厌恶事件
包括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的拥挤等。 1、疼痛 研究者们发现,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存在在老鼠当中,对于很多种动 物,都存在这一现象。遭受的待遇越残酷,他们对同伴施加的侵犯行为 也就越残忍。 疼痛同样会提高人类的攻击性。 2、炎热 短时的天气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其中最典型的环境诱发因素是 炎热。 3、攻击 受到攻击或侮辱尤其容易引发侵犯行为。惩罚犯人。 4、过度的拥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情绪的主人,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尊重他人,学会宽容,掌握自己的行为
三、侵犯行为的种类
1、根据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 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故意伤 害他人的犯罪活动,这样的行为违背社会准则;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对社会准则起到了维护的作用。公 检法的执法。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正当防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父 母的体罚。 2、根据侵犯方式的不同:言语侵犯、动作侵犯 3、侵犯的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 报复性侵犯:针对受害者的复仇和教训;工具性侵犯: 侵犯行为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4、广义的侵犯、狭义的侵犯。
(三)侵犯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挫折理论的侵犯行为理论认为:充满敌意的强烈冲击来自内在的情绪,这些情绪 可以把体内的攻击欲望释放出来。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学习同样可以“引导”出侵犯行 为。 1、侵犯行为的回报 人类可以习得侵犯行为的回报。 2、观察学习 班杜拉:提出了侵犯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们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 在亲身体验其后果后;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像很多社会行为一 样,当看到别人表现侵犯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我们会习得侵犯行为。
四、侵犯行为的理论
在分析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 三种观点:生物学理论、挫折—侵犯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侵犯冲动; 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3、攻击行为是学习得来的。
有人对你说过吗? 21世纪很危险,快回到你的侏罗纪去吧。 你要是鲜花,牛都不敢拉粪了 装可爱的话可以瞬间解决人口膨胀的问题我从没见过长的 这么有考古价值的
(二)生理上的唤醒
厌恶刺激可以唤起人们愤怒的情绪,其它方式的生理上的唤醒也可以唤起人们 愤怒的情绪。
(三)攻击线索——武器
看到武器的人会更容易实施侵犯行为。
(四)媒体的影响
1、色情文学和性暴力文学 有证据表明,色情文学导致男性对女性的实际攻击。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花花公 子》等色情杂志在各地区的销售量与该地区的强奸案发生率存在密切相关。 “色情文学 是理论,强奸则将其付诸实践。” 2、电视 对人行为的影响力也因此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1)电视对行为的影响 观众会。 2)电视对思想的影响 研究者同样也考察了观看暴力对认知的影响。 A、脱敏作用 B、改变知觉 C、认知启动——有新证据表明,观看暴力节目可能会激活与攻击有关的概念。在 观看了暴力节目之后,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会做出更富敌意的解释,解释同音异义字的时候, 选择更具攻击性的意义,而且对攻击性词语的识别更加迅速。 3)电子游戏
(一)侵犯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1、本能论 哲学家关于人性的争论:性本善(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为代表,认为社会罪恶的原因是社会 本身而不是人性)、性本恶(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为代表,认为社会法律是控制残忍人性的必要手 段。这一观点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赞同) 弗洛伊德:人类的侵犯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本能的冲动。这种能量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 越积越多,直到爆发,除非有一个合适的刺激使之得到发泄。 本能理论无法解释侵犯行为在个体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2、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者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激活这些脑区的时候,人们 的侵犯行为会明显增加;而抑制这些脑区的活动时,侵犯行为会明显下降。通过同样的方法,温顺 的动物可以被激怒,狂怒的动物可以恢复顺从。 3、基因的影响 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 基因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对侵犯行为的决定作用并不是一定的。 4、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反应能力和考虑后果的能力,从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雄性激素。降低雄性激素水平的药可以削弱有暴力倾向男性的攻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