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秦皇岛港城互动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秦皇岛港城互动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秦皇岛港城互动发展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港城互动是区域合作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秦皇岛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其区位条件、产业优势和居民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才是港城互动的根基,而秦皇岛则是活动的载体和平台。

一、秦皇岛港优势秦皇岛港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渤海湾畔,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北方通往大海的重要门户之一。

秦皇岛港区具备浅海滩涂、深水海岸、平原、丘陵、河流、湿地等多种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业、矿产、农业、渔业等多种生产经济活动。

秦皇岛港的交通便利,拥有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等各种便捷的交通方式,这为港口的物流环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秦皇岛市资源秦皇岛市是一个人口较少、地域较大的区域性城市,人口约210万,总面积8754平方公里,是河北省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河北省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卫生中心城市。

秦皇岛市的经济主要依靠港口经济、物流业、船舶制造、能源资源、旅游等方面发展。

秦皇岛市的人文特色和生态环境也是其重要资源之一,秦皇岛市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其中著名的景点有白塔、山海关长城、北戴河、草原仙踪等。

三、港城互动港城互动是指港口和城市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过程,双方的利益相互补充和支持。

秦皇岛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开发先进港口的城市之一,秦皇岛市与秦皇岛港共同发展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商贸区。

秦皇岛市的物流业在秦皇岛港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和促进,同时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了秦皇岛港和秦皇岛市港城互动发展的新亮点和机遇。

四、思考与建议秦皇岛港城互动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实现深度互动和区域合作是息息相关的。

为了实现秦皇岛港的发展,秦皇岛市有必要通过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提升物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营造良好的经济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

同时,秦皇岛港也需要通过深化产业融合和拓宽投资渠道来实现港口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

通过港城互动发展,秦皇岛市和秦皇岛港可以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带一路”背景下秦皇岛港城互动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秦皇岛港城互动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秦皇岛港城互动发展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港口城市如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互动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秦皇岛港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其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秦皇岛港城互动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皇岛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中国北方地区向东向南连接国际航线的最为便捷的通道。

近年来,秦皇岛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带,秦皇岛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秦皇岛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一带一路”带来新的增长点。

秦皇岛港的互动发展需要建立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秦皇岛港需要加强航道、码头、通信等科技建设和现代物流设施建设。

同时,秦皇岛港还需推动建立国际贸易保险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为国际贸易提供可靠保障。

秦皇岛港的互动发展还需要加强区域合作。

秦皇岛港应与沿海、内陆的其他港城进行合作,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交流。

在互联互通方面,秦皇岛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周边各地的交流合作。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跨境交通运输网络。

秦皇岛港的互动发展需要实施开放战略。

要大力开展开放合作,加强港口监管所需的法律和行政保障,并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活动。

秦皇岛港要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门户,吸引更多的国际贸易流动和投资流入,进一步提升秦皇岛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秦皇岛港的互动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仅凭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是远远不够的,秦皇岛港还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研究

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研究

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研究【摘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拓宽了港口内涵,拓展了港口与城市互动的范围,丰富了港城互动的形式,同时也决定着港城关系的发展趋势。

当前影响宁波港城互动的问题主要有:港口发展趋缓致使港城互动发展的动力不足;渠道不够顺畅,影响到港城互动的实效;科技创新不足,影响到港城之间深层次良性互动。

文章在最后提出新时期推进港城互动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港城关系宁波港口和城市是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极为重要的集聚点,两者关系极其紧密。

一方面,港口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先导性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对港口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与腹地。

港城关系是港口城市发展的主线,它贯穿于港口城市发展的始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港城关系是历史的范畴,在新的时期会有新的内容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城关系经历“以港兴市”、“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阶段以后,港城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

2008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6100万吨,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83.6万标箱,继续保持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排名进入前十位。

2008年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6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对港城关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以宁波为例,分析研究新时期港城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对港城关系重要影响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呈现深入发展的态势,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速。

人均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

用矛盾论原理分析港城关系

用矛盾论原理分析港城关系

用矛盾论原理分析港城关系摘要: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港口与城市是港口城市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假如一个城市没有港口,就不可能称之港口城市;反之,如果一个地方不依托港口发展成为城市,也就不能称其为港口城市。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视角,分析港口与城市在港口城市发展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关键词:用矛盾论原理分析港城关系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统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

港口城市是指位于江河、湖泊、海洋等沿岸的、拥有港口的城市。

港口与城市是港口城市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对立统一关系,港口发展带动了港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当港口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发展又要求港口调整运输功能,使城市临水亲水。

港口城市通过老港区改造,退港与城,实现新的港城关系。

一、港口与城市的统一性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的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揭示了:世间矛盾着的各方不可能独立地存在着,矛盾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2、港口与城市的统一性关系港口与城市是港口城市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假如一个城市没有港口,就不可能称之港口城市;反之,如果一个地方不依托港口发展成为城市,也就不能称其为港口城市。

港口是运输的重要环节,是货物水陆中转运输的重要节点。

港口发展初期带来了人口集聚,人口集聚带来衣食住行的需求规模扩大,使得港口周边形成庞大的经济发展聚集地,逐步形成规模化城镇,继而发展成为以港口为依托的城市,城市发展对港口有很强的依赖性。

港城关系的动态测度与驱动模式研究

港城关系的动态测度与驱动模式研究
最后,在借鉴了国内外大型港口的发展经验后对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的发展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对策建议,以期对相关研究领域略尽绵薄之力。
港城关系的动态测度与驱动模式研究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提出,促进了各区域各国之间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国际分工日渐明确,资金大量投入海外市场等诸多现象促进了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其中,港口的贡献功不可没。港口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如优越的地理区位,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吸引外资的能力等,通过协同效应、集聚效应以及城市自增长效应带动区域乃至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港口城市作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已然成为一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门户,是一国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参与国际分工的步伐中,港口在区域中的作用有增无减。
港城交互作用是港口城市形成、演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测定港城关系并从中揭示港城交互作用的模式是港口城市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一直以来,港城关系中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港城互动关联机制的研究比较薄弱。
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构建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港城驱动模式进行系统分析,进而进行港城发展贡献力量的方差分解分析,贡献度分为显著型、较显著型、微弱型及不显著型四类。根据DCI值对各城市港城关系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后,对不同港城关系相互作用及驱动机制、驱动因素进行模式划分,揭示不同港口城市在港城相互作用方面的具体差别与联系,丰富地理学对于港城关系内在机理的认识。
本文在梳理了港城定量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DCI的概念、内涵及其算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从动态发展速度与已有发展规模两个角度通过港城发展的弹性系数和港城增长的相对集中指数两个基础性指标对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港城市的港城关系状况进行定量测度。环渤海地区海港城市港城关系状况可以划分为港口驱动型(包括日照、沧州、营口、秦皇岛、丹东、唐山和锦州7个城市)、城市驱动型(包括青岛、大连、威海和天津4个城市)和港城稳定型(烟台)三类;同时对3个时间跨度内的DCI值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描绘,变动趋势可以分为持续上升型、持续下降型及波动型三类。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港口,作为连接海洋与陆地的重要节点,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犹如人体的器官与机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港口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首先,港口的运营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从码头工人、装卸设备操作员到物流管理人员、报关员等,涵盖了众多职业领域。

这些工作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吸引了外来劳动力的流入,为城市的人口增长和消费市场的扩大注入了活力。

其次,港口的贸易活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港口为依托,衍生出了仓储、运输、加工制造等一系列产业链。

例如,港口周边常常会建立起大型的仓储设施,用于存放进出口货物;物流企业纷纷布局,提供高效的运输服务;加工制造业也因原材料和产品的便捷运输而得以蓬勃发展。

这些产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再者,港口的税收贡献不可小觑。

港口企业的运营、货物的进出口等环节都为城市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收入。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升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的发展也为港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港口发展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航道等,使得港口与内陆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货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输和集散。

先进的通信设施和信息化系统,有助于提高港口的运营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决定了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和贸易结构。

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其港口可能更多地运输原材料和成品;而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港口的物流服务可能更加注重高附加值货物和快递业务。

同时,城市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会推动港口的技术进步,如采用智能化的装卸设备、自动化的仓储系统等,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和竞争力。

城市的政策环境和政府支持对于港口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规划、招商引资等,为港口的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论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

论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

1、港⼝和城市的发展及内在联系 港⼝作为区域物流⼦系统的进出⼝岸,其发展取决于区域经济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引致的运输需求,是区域培育了港⼝。

港⼝⼀旦形成,便⼜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强⼤的推动作⽤。

港⼝和城市发展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特点,从空间关系到产业结构存在着阶段性互动特征,把握港城间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

作为运输体系中的⼀个重要环节,港⼝功能和作⽤随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逐步扩展。

第⼀代港⼝的功能局限于货物的装卸和简单堆存上,仅是货物海陆运输的交接地。

⽽第⼆代港⼝的功能则有了明显的扩展,除了装卸堆存外,还发展了与运输有关的简单加⼯、贸易和服务。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港⼝的发展进⼊第三阶段,港⼝在传统装卸堆存功能基础上开展货物中转服务,依托其与城市的关系发展有⼀定规模和深度的加⼯、贸易和相关服务,并开始借助现代科技开始涉⾜第三⽅物流和信息服务。

港⼝城市的成长及港⼝带动作⽤的增强是港城发展的中⼼环节。

与港⼝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演变相联系,港⼝城市的发展⼀般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

1.港城初始联系 港城初始联系的发⽣源于港⼝的运输中转功能,这是港⼝最基本的功能。

由这⼀基本功能诱发产⽣的港务部门和集散部门,称为港⼝直接产业。

它是港城联系的最初媒介,也是港⼝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

但仅是这两个部门,在空间上可以游离于城市区域。

以这两个部门为城市经济活动主体的港⼝城市处于其发展的第⼀阶段——初级商港型经济发展阶段。

在这⼀阶段,城市对港⼝有很强的依赖性,⼀旦由于某种原因使港⼝衰亡,那么,在没有其它特殊⼒量参与的情况下,城市作为“港⼝城市”的发展过程就会中断。

2、港城相互关联 在全球承运⼈和综合物流时代,港⼝功能⽇益多元化,与港⼝中转运输相关的海运代理、⾦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即港⼝关联产业)成为港⼝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港⼝发展到能集聚国内外⽣产要素和联结国内外市场时,港⼝陆域便成为利⽤港⼝输⼊原材料、输出产品的临港⼤⼯业和出⼝加⼯业(合称为I临港⼯业或港⼝依存产业)的优势区位。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 促进港产城协调发展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 促进港产城协调发展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促进港产城协调发展1. 引言1.1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的背景意义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的背景意义在于实现港口和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趋势的扩大,港口和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港口作为城市的经济命脉,承载着货物运输、人员流动和信息传递等重要功能,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港口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还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港口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背景意义。

【200】1.2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的重要性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港口与城市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港口是城市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发展港口将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推动港口与城市融合发展还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城市全面发展。

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还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城市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向城市倾斜。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是一项长远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港产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深化港口与城市融合发展深化港口与城市融合发展,是实现港口与城市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港口和城市的规划衔接,确保港口建设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要注重港口与城市间的交通联接,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港口交通体系,提升城市与港口的互联互通能力。

要促进港口与城市的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高城市和港口的经济发展水平。

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港口与城市的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港口环境。

港城关系演变特点及对港口城市发展的启示

港城关系演变特点及对港口城市发展的启示

港城关系演变特点及对港口城市发展的启

港城关系是指港口城市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港城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在过去,港口城市往往是周边地区的经济中心,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港口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港口城市的地位逐渐下降。

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港口建设的不断完善,港口城市的地位逐渐被其他城市所替代。

例如,中国的深圳、上海等城市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而原本的港口城市如广州、天津等则逐渐失去了其地位。

港口城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过去,港口城市的经济主要依靠港口和海运业,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港口城市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港口城市的经济已经多元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

港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港口城市往往是周边地区的经济中心,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周边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港城关系也逐渐变得平衡。

对于港口城市的发展,以上变化都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港口城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保持其地位和作用。

其次,港口
城市需要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港口城市需要与周边地区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以实现共同发展。

大连港城关系研究

大连港城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宋元 . 港城关系演变特点及对港口城市发展的启示 [J]. 商业时代,2013 (4):142-143. [2] 青舟 . 港口城市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 [J]. 城市观察,2012(1):1-1. [3] 李冰莹 . 大连港对城市经济贡献度评价 [D]. 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徐丰伟 . 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思考 [J]. 江苏商论,2011(10): 58-60.
同时,临港产业布局过于分散。目前,造船业分散布局于大连湾内的岸线, 各种厂矿企业码头也是零散分布。分散的布局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很难 产生集聚效应,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2)港城发展空间矛盾突出 大连的早期产业都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随着二者发展越来越快,土地、 交通等资源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大连市主城区的海岸线几乎都被港口、造船行业 占据,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需要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同时, 港口的集疏港活动也受限于城市交通。二者相互制约了彼此的成长空间 (3)腹地经济发展缓慢,周边港口竞争压力大 大连港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目前已成为东北 亚地区最大的粮食中转站、最大的石油液体化工产品转运中心。但是从腹地经济 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尚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从产业结构上来看,该地区重工业比重大,适箱产业发展缓慢,消费水平 低,进口贸易量不大。与此同时,国内天津、青岛成长迅速,营口港、唐山港等 也对大连港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短期内大连港在竞争中无法形成明显的优 势,要想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运中心尚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另外,大连港掀起了建设的狂潮,但是当前经济尚未完全从经济危机中复苏 过来,而且随着腹地内产业结构调整,未来一段时间吞吐量增长会出现放缓,过 热的建设会出现资源浪费。 四、大连港城关系建设的科学途径 4.1 调整临港产业布局,港口产业集群化发展 港口作为运输的重要节点,主要负责货物的转运,在港区附近集中配置大型 原材料加工企业会减少运输成本,也能减轻港口交通负担。这些企业可以充分利 用大连港的优势,可以享受廉价的水上运输优势,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巨大 的优势。 港口产业集群是指将港区内某些特定产业具有分工合作的不同企业通过网络 关系联系在一起,其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可以有效地降低企 业的运营成本,增加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临港产业的竞争力。大 连港在集聚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当今大型港口城市的做法来看,实行临港 产业集群也是势在必行。 4.2 实现大连市与大连港空间资源的协调发展 每项经济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才能进行。大连市与大连港都处于全面发 展的阶段,在空间资源上的矛盾日益凸显。首先是土地资源上的矛盾,在港城关 系的初级阶段,双方规模都很小,冲突也不是那么强烈。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 不断扩大,地价上涨,争夺土地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大连市与大连港在 产业用地方面做好协调;其次是交通资源的争夺,港口的集疏港活动与城市交通 摩擦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城市与港口对现有交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最后港区 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对当地居民造成影响,这就需要对港区内企业进行规划,淘 汰污染严重的企业。 4.3 促进港口企业转型,实现差异化发展 由于世界经济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各个港口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这难免会 造成恶性竞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同时腹地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也限 制了大连港的发展。当前物流服务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运输服务,大连市和大连港 应积极促使港口企业转型,推动其由简单的港口物流服务商向综合型物流服务商 转变,鼓励大型国有物流企业提高对区域内物流资源的掌控能力;引导中小型企 业积极参与到物流服务中;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国外物流企业入驻,提高市场开发 能力,营造出一个积极竞争的环境。 另外,大连港不仅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更要在机制体制上积极创新。与周边 各个港口明确分工,实行差异化发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连港只有在差 异化发展上有所突破,才能更加接近“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港口作为连接海洋与陆地的重要枢纽,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紧密且复杂,两者的协调性发展不仅关乎城市的经济繁荣,也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港口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诸多机遇。

首先,港口的运营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仓储、运输等。

这些产业的兴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的集聚,从而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

例如,中国的上海港,其庞大的货物吞吐量带动了周边物流园区和加工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无数的劳动者前来就业,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港口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通过港口,城市能够与国内外市场进行更便捷、高效的货物交换,从而加强了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优质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服务能够吸引更多的贸易商选择该城市作为进出口的枢纽,进而带动城市的制造业、加工业等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再者,港口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推动作用。

为了支持港口的运营和发展,城市需要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桥梁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有助于港口的货物运输,也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然而,港口的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挑战。

港口的运营可能会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如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

大量的货物运输车辆和船舶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港口的土地需求较大,可能会与城市的其他发展需求产生冲突。

例如,港口的扩建可能会占用原本用于城市建设、住宅开发或公共设施的土地,从而影响城市的规划和布局。

为了实现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在规划方面,城市和港口的规划应该相互衔接、统筹考虑。

要充分考虑港口的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港口的布局和功能分区,同时也要保障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可以将港口的物流、仓储等功能区与城市的生活区适当分离,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宁波市港口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共3篇

宁波市港口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共3篇

宁波市港口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共3篇宁波市港口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1宁波市港口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宁波海港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宁波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港口和城市作为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互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宁波市港口与城市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两者的相互影响及其互动模式,以期为宁波市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一、港口对城市的影响港口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港口直接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港口是外贸货物的重要流通渠道,其快速高效的服务使得外贸贸易商、物流企业和相关商业服务机构聚集在港口周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其次,港口也成为了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吸引了众多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例如以宁波为代表的我国港口城市,形成了以船舶和船舶配套产业、物流和商贸产业、临港产业、国际航线总代理服务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另外,港口建设和运营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城市对港口的影响城市作为港口所处的空间载体,在港口的建设和运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城市为港口提供了交通、水电、油气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服务,保障了港口的正常运营。

其次,城市也提供了众多的资源和条件,促进了港口的快速发展。

例如,城市不断提高自身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功能,使得港口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发展空间。

另外,城市的先进科技和管理体系也为港口的运营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三、宁波市港口与城市的互动模式宁波市港口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城市带动港口发展模式和港口支撑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带动港口发展模式是指城市作为港口所在地的正向推动力量,扩大着港口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研究

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研究

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研究一、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的现状和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港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港城关系以港口为核心,以货物贸易为主要内容。

而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境电商的兴起,港城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贸易领域,也涉及到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港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二、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的机遇与挑战新背景下的港城关系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机遇在于港城之间可以通过共同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互补和合作,并共同开拓新兴领域,推动务实合作。

挑战在于港城之间的竞争加剧,如何在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同时避免矛盾和摩擦,保持互利合作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港城关系的重要性和价值港城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港城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互联互通,推动区域间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港城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激发出各城市的活力和创新力,推动区域发展的进步和改变。

四、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的发展趋势新背景下的港城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和科技创新的推动,港城关系也将朝着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港城合作的对策和建议面对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更加完善的港口物流体系、提高人才培训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政策协调等方面。

以下列举五个案例对新背景下的港城关系展开分析:一、深圳和香港经济特区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经济特区,过去在经济、金融和贸易等领域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如今,随着深圳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两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两地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二、杭州和上海杭州和上海两座城市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两地均有着发展数字经济的独特优势。

在这一背景下,两地都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和信息化领域的深入合作,实现数字经济的互补优势和共同发展。

连云港市港口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问题及研究,不少于1000字

连云港市港口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问题及研究,不少于1000字

连云港市港口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问题及研究,不少于1000字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中国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港口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也需要港口的支撑和依托。

因此,港口和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非常重要。

一、港口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1、带动城市产业发展港口通过物流、贸易、加工等配套服务,吸引了大批的企业落户。

这些企业在港口的支持下,得以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比如连云港港口周边的工业园区,聚集了大量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轻纺食品等企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2、拓宽城市对外交流与合作港口是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实现国际贸易和产业合作的重要基础设施。

通过港口,城市可以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加强贸易往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流动。

因此,港口的发展也为连云港市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提高城市形象与知名度港口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设施、运营等直接反映了城市的综合实力。

当港口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也会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为城市提高知名度和形象做出突出贡献。

例如,连云港自2003年起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在此基础上,港口的发展也成为连云港市宣传推广的重要内容。

二、城市经济对港口的推动作用1、提高港口吸引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为港口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机遇。

例如,城市内大量的工业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需要通过港口运输完成,从而带动了港口吞吐量的增加。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为港口增加了更多的客流量和商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到港口地区投资、生活和旅游。

2、提升港口服务水平与管理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港口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城市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环保标准,因此也要求港口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绿色的服务。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为当地政府等管理部门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建设更加先进的港口设施和管理体系,满足市场需求。

中部地区沿岸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及港城关系研究

中部地区沿岸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及港城关系研究

中部地区沿岸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及港城关系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港口及港口城市正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

港口的高速建设,城市的快速发展,贸易格局的演变,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

现代的港口,已由单纯的航运码头、物资集散地演变为了一种具备集贸易、信息、物流等综合功能的经济增长极。

随着我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如何衡量各港口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及如何处理港城关系已成为港口经济发展中急待探讨的科学问题。

文章首先阐述了港口及港口城市的概念,介绍了耦合协调及相对集中指数的模型机制,并构建了中部地区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综合指标体系。

其次,运用熵值法及综合评价法对各港口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再次,改进了相对集中指数模型,并将之运用于中部地区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类型的判断。

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港口城市的港口经济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研究发现:第一,从空间差异上来看,该区域各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并不平衡,且彼此之间差距较大。

其中武汉市位列第一,得分达到了1.93,第二名的芜湖市得分为1.26,黄石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池州市和铜陵市的综合得分较低,均分仅为1.08。

从空间分布上,高、中水平城市多位于区域西部即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境内,而东部即安徽省境内各港口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仅有芜湖市发展水平较高。

从时序变化上来看,2005年到2014年各港口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无疑是不断提升的。

第二,从空间差异上看,2014年长江南岸港口城市耦合协调度较高,北岸港口城市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区域内东部港口城市耦合协调度相对西部较高,九江市耦合协调度最高,达到0.98;岳阳市、马鞍山市和池州市耦合协调度较高,分别为0.94、0.95和0.93;安庆市和铜陵市耦合协调度中等,分别为0.89和0.91;黄石市、芜湖市、武汉市、荆州市和宜昌市耦合协调度较低,分别为0.85、0.85、0.86、0.83和0.80。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 促进港产城协调发展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 促进港产城协调发展

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促进港产城协调发展1. 引言1.1 城市与港口建设的关系城市与港口建设密不可分,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城市作为集中人口和资源的地区,需要港口作为物资进出口的枢纽,才能顺利进行经济活动。

同时,港口的发展也需要城市作为支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基础设施。

城市和港口的建设关系紧密,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考虑港口的位置和功能,确保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的发展会带动港口的增长,而港口的发展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因此,城市与港口建设的关系需要在规划和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整合。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与港口的融合发展越来越重要。

只有推动城市与港口的合作和一体化,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和持续发展。

城市与港口建设的关系紧密相连,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推动港口与城市建设融合,促进港产城协调发展。

1.2 港口与城市融合的重要性港口与城市的融合是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港口功能的重要途径。

港口作为城市的门户,不仅是货物和人员的交通枢纽,更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而城市则为港口提供了市场和人才资源,促进了港口的发展和繁荣。

港口与城市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与城市的融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城市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为港口提供稳定的货物需求和专业人才支持;而港口则可以为城市提供货物运输、贸易往来等服务,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港口与城市的融合可以实现规划一体化和协同发展。

城市规划和港口规划应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效利用。

通过统一规划和协同发展,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城市与港口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港口与城市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实现港产城协调发展的目标。

只有不断推动港口与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文立足于我国港口城市实际,研究港口与城市相互关系的理论与方法,以期尽快建立港城互动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反馈机制,不断积累研究成果,推进港口与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港城关系的研究历程、研究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为论文研究寻找突破口。
通过相关理论的总结,以此作为港城互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港口城市宏观和微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港城关系矩阵及引入RCI分析了我国港口城市时间序列的发展特征。
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港口与城市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但港口城市发展却相对落后,究其原因在于港口与城市之间未形成有效互动。
国内外实践证明,港口与城市之间良性互动,是从根本上解决港口城市发展滞缓、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重要前提,亦是决定港口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诸多学者就港城互动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较弱,特别是关于港口与城市的互动机理、港口城市的演化规律及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等问题一直没有较好解决。
接下来,构建了港口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回归方法构建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以期实现对港口与城市的不协调状况进行及时调整。最后,从我国港口城市的客观实际出发,借鉴前面章规律等结论,提出了促进港城互动的宏观调控措施。
其次,在对港口城市系统合理抽象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描述港城互动机制的数学模型,并以大连为实证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据此提出港口与城市互动的机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得出港口城市的演化规律:基于Logistic方程建立了港口城市时间演化模型,并借助美、英两国的港口数据检验了模型,从而得出我国港口城市的时间演化规律;空间层面认为港口城市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港城互动与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港城互动与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港城互动与协调发展关系分析1、港城关系的作用机理“建港兴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这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它既揭示了港城关系的变迁过程,也揭示了港城关系相互作用的机理。

即港口的发展将促进依托港口的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又促进着依赖城市的港口的繁荣,两者相辅相成。

从强调港口对城市的单向促进作用,到注重港口对城市的双向互促作用,“以港兴城,以城促港”是对建设良性港城关系的科学诠释。

城市经济活动的扩张、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集疏运网络的完善,为港口及相关港航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港口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和全社会的快速发展。

港口和城市在港城关系演进的过程中互为因果,互动发展。

港城关系的作用机理还可具体分析为:(1)港口在城市的发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和带动作用;(2)当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通过运输和交通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建立广泛的联系,使港口成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与外部联系的首选方式和重要节点;(3)港兴城兴、港衰城衰,是世界各大港口城市几百年来的普遍现象;(4)港城关系的发育和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港城发展要因时制宜,互相调整,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12、港口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港口是城市的重要资源,是多功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工业、商业、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等发展的重要条件。

港口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

港口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城以港兴”的历史。

(1)现代港口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加快发展港城互动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互动过程的主要动力在于港口对城市的推动作用,这既是港城互动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港城互动的目标。

与内陆城市相比,港口城市有着无与伦比的经济发展优势:优越的交通区位,大尺度的1 杨伟,宗跃光 . 河口港城市港城关系建设. 南通大学学报,2009(3):16-21.2 陈航 . 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9(6):21.集散功能,使市场得到了拓展,同时促进了运输规模经济的实现,刺激企业、产业以及人口纷纷向港口聚集,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港口城市“港”“城”和谐关系研究——以张家港市为例

港口城市“港”“城”和谐关系研究——以张家港市为例

城 市 。 “ ” 即港 口.指 直接 或 间接 以水路 与 海洋 港
相 连接 的 以货物 装卸 、仓 储 为主业 的码 头 ( 织 ) 组 。 本 文 中 . “ ”主要 指 以张家 港港 务集 团所 在地 金 港 港 镇 为 主体 的港 1 头 及 其 配套 设 施 、机 构 , 5码
“ ”则 指 以张 家 港 市政 府 及 其 所 在地 杨 舍 镇—— 城
城 市主 体 区域 。当 然 ,有 时 , “ ” 即张 家港 港 , 港 指张 家港 市行 政 区域 范 围内 以张家 港港 务集 团为 主 体 的所 有 沿长 江 主干道 水体 分 布的 全部码 头 .包 括
— —
以张 家 港 市 为 例
南 文 化 . 王 映
(. 1 江苏 科 技 大 学 张 家 港 校 区 ,江 苏 张 家 港 2 5 0 ;2 张 家 港 港 务 集 团 物 流 中 心 ,江苏 张 家 港 2 5 3 ) 16 0 . 16 3
摘 要 : 港 口城 市 的 “ 、 “ ” 关 系体 现 在 和 谐 与 张 力 两 个 方 面 。 一 方 面 , “ ” “ ” 是 和 谐 良性 互 港” 城 港 城 动 的 。 “ ” 促 进 城 市 的 临 港 经 济 பைடு நூலகம் 展 , 优 化 城 市 的 产 业 结 构 ,加 强 城 市 对 内 和 对 外 的 辐 射 能 力 :城 市 对 港 “ ”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提 供 支 撑 。 另 一 方 面 , “ ” 与 “ ” 的发 展 不 协 调 。 港 区城 市 化 落后 于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港 港 港 城 口通 过 能 力 不 足 : 岸 线 资 源 未 能 有 效 利 用 ,港 口发 展 空 间 受 限 。 “ ” “ ” 张 力 的产 生 有 历 史 以及 地 理 位 置 港 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背景下港城关系研究【摘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拓宽了港口内涵,拓展了港口与城市互动的范围,丰富了港城互动的形式,同时也决定着港城关系的发展趋势。

当前影响宁波港城互动的问题主要有:港口发展趋缓致使港城互动发展的动力不足;渠道不够顺畅,影响到港城互动的实效;科技创新不足,影响到港城之间深层次良性互动。

文章在最后提出新时期推进港城互动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港城关系宁波港口和城市是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极为重要的集聚点,两者关系极其紧密。

一方面,港口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先导性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对港口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与腹地。

港城关系是港口城市发展的主线,它贯穿于港口城市发展的始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港城关系是历史的范畴,在新的时期会有新的内容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城关系经历“以港兴市”、“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阶段以后,港城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

2008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6100万吨,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83.6万标箱,继续保持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排名进入前十位。

2008年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6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对港城关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以宁波为例,分析研究新时期港城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对港城关系重要影响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呈现深入发展的态势,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速。

人均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

2008年从国家、浙江省以及宁波市层面分析,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超过3000、6000以及10000美元,再综合考虑到人民币升值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从国家层面分析,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从浙江省、宁波市层面分析,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见表1。

表1 2008年全国、浙江省以及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对比表(资料来源:2008年全国、浙江省以及宁波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速,浙江省、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也得到快速的增长。

(2)城镇化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

根据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的比重要占全部人口的60%以上。

从总体上分析,进入新世纪以后,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浙江省、宁波市城镇化都处于上升态势。

2008年全国、浙江省、宁波市城镇化比率分别达到45.68%、57.6%、63.59%,比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状况增强了9.46、20.97、7.84个百分点,其中浙江省上升速度最快。

另一方面,近几年,城镇化增速趋缓。

在2006—2008年三年中,全国、浙江省、宁波市城镇化平均增长0.59、0.37、0.16个百分点,但仍然没有改变城镇化上升的态势,见表2。

表22000—2008年全国、浙江省、宁波市城镇化变化对比表(单位:%)(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局以及宁波市统计局人口普查公报。

)(3)市场化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经过30年市场化改革,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经济市场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发布了《2008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客观地揭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新进展,并运用可比的指数测度体系及方法,得出了2006年中国经济市场化指数达到77.7%的结论,较2001年69%相比,提高了8.7个百分比。

目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地位的国家已达77个国家。

从浙江省、宁波市层面分析,市场经济历来比较发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4)国际化处于加速发展之中,但面临国际风险的考验。

2008年中国、浙江省以及宁波市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59.17%、68.25%和118.85%,与2000年相比,中国、浙江省以及宁波市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分别提高了15.05、30.04和66.46个百分比。

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进出口增速趋缓,见表3。

表3 2000—2008年我国、浙江省和宁波市外贸增长对比表(资料来源:2008年全国、浙江省以及宁波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对港城关系的影响(1)进一步拓宽了港口的内涵。

港口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所谓“建港兴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重要规律,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拓宽了港口的内涵,为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增强动力。

海港建设深水化、海港设施现代化、海港管理信息化、海港布局一体化和海港经营多元化等,为提升港口城市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拓展港口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品质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而现代空港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临空产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信息港的建立与推广,突破了原有资源、空间布局等自然条件局限,大大拓展了港口内涵。

(2)进一步拓展了港口与城市互动范围。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初期,港城互动主要局限于中心城区,空间范围十分有限,产业链也十分有限,主要是轻纺产业、日用品工业。

以宁波为例,长期处在河口港上游阶段,港口与城区关系密切,主要发展机械、化工、轻纺、日用品等产业,工业规模十分有限,1978年全部工业产值仅为15.7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只有8.62亿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拓展了港口与城市互动范围,空间范围扩大,产业链延长,重化工业已经有相当比重。

200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0937.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990.5亿元,总量居前四位分别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

这一产业结构与1978年以前相比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产业竞争力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临港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宁波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3)丰富了港城互动的形式。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初期,港城关系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港口与区域的关系、港口与产业的关系、港口与城市的关系。

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充实了港城关系的内涵,形成港口与区域、港口与产业、港口与城市、港口与环境等几个方面交叉立体互动的格局。

在港口与区域关系上,强调港口必须为区域发展服务;在港口与产业关系上,强调依托港口实现产业的高度化与国际化,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产业发展服务;在港口与城市关系上,强调港口必须为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服务;在港口与环境关系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港口与自然协调发展。

世界各国港口城市发展表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港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决定着港城关系的发展趋势。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发达国家港城关系经历从临港工业推动的港口、城市一体发展,到工业经济转型期的港口与城市空间的分离及职能的分离,再到上世纪90年代滨水区的再开发,见图1。

图1 西方国家“港-城”关系演变阶段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整体推进,使后发的中国港口城市有可能避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转而采用新加坡模式,通过创新与网络化,走港城深层次、多渠道融合的道路。

详见图2。

图2 新加坡“港-城”关系的演进阶段(资料来源:刘冉等:“新加坡“港-城”关系转型的经验借鉴”世界地理研究,第4期。

)二、宁波港城互动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尽管宁波在实现港城良性互动上取得的显著的成绩,但也不能忽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港城关系的角度考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港口发展趋缓,致使港口城市互动发展动力略显不足进入新世纪,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港口吞吐量增速明显放慢。

2008年1月份至2009年2月,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以及集装箱运量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2009年2月,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运量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12.62%、-21.90%,与青岛(3.9%、2.2%)、大连(2.7%、-0.3%)等相比,宁波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宁波大海港、小空港格局迟迟没有改变,也影响到产业和城市的发展。

2008年宁波机场货邮吞吐量只有3.98万吨,全国排名第26位;旅客吞吐量357.43万人,全国排名第30位;起降架次3.40万次,全国排名第33位,见表4。

表4 2008年以来沿海各港口城市空港营运状况对比表2、渠道不够顺畅,影响到港城互动的实效畅通多种类、多方面互动渠道是实行港城互动的基础性条件。

近几年来,港城互动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琏渠道还不够延伸、不够顺畅。

产业琏是港口与城市相联系的基本渠道。

宁波临港工业是飞跃式嵌入,与本地其他产业缺乏联系,这不仅影响到产业的升级,也影响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近几年来,政府一直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但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另外,临港工业与临港服务业缺乏协调发展。

根据国外的经验,伴随着临港工业的发展,临港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如港口物流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发展趋势十分良好。

相比之下,宁波临港服务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这不仅影响到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港口功能的发挥。

二是空间琏渠道还不够顺畅。

产业琏是港口与城市相联系的另一基本渠道。

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为: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T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

二区即以余姚南部四明山麓前沿至东钱湖、穿山半岛为分界线,形成北部都市区、南部生态区。

T轴为杭州湾南岸滨海线与沿海国道等交通干线构成的T字型发展带。

这一空间布局结构并没有考虑到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和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建设等因素,也没有考虑宁波港口内涵不断变化的因素,必须根据新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与充实。

3、科技创新不足,影响到港城之间深层次良性互动根据新加坡、香港等亚洲先进城市的经验,重视科技创新、大胆运用科技创新技术与成果,是新加坡、香港避免由港城分离造成城市衰退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宁波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仍然有差距。

以专利授权数为例,与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