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_宇克莉(精)

合集下载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世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宝玉】摘要目的了解药剂学促进透皮吸取技术的机制。

方法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学术期刊中的有关报道进行综述。

结果促进药物经皮吸取的药剂学技术要紧包括两大类:一、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使用透皮吸取促进剂,其促透机理要紧有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阻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对皮脂腺管内皮脂溶解作用;扩大汗腺和毛囊的开口以及使药物在皮肤局部的浓度增加等。

二、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如脂质体、传递体和β-环糊精等包封技术,其促透机理要紧有水合作用,融合作用,穿透作用,变形作用,渗透压驱动作用及改变药物分配系数等。

结论药剂学促透的机理要紧是阻碍皮肤角质层,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及改变药物的外在特性使之易透过皮肤,从而提高药物透皮吸取的速率和总量。

药物经皮吸取的专门优点:幸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恒速释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

近来,国内外研究较多。

经皮给药要达到临床的治疗作用,关键是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和总量。

其方法目前有3种:促进透皮吸取(简称“促透”下同)的物理技术、生化技术和药剂学技术。

本文仅对药剂学促透技术的机制进行阐述。

一、以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1、促透剂的促透机制要紧有以下几种假说:(1 )、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认为促透剂渗入皮肤中,改变皮肤角质层中扁平角化细胞的有序叠集结构,使其类脂质完全流化。

促使药物分子顺利通过。

用扫描电镜观察月桂氮唑酮(Azone)所致小鼠表皮和S-180瘤细胞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时,发觉皮肤角质层细胞膜屑增加,小疱鼓起,表面裂隙增加,毛囊口周围皮屑脱落,显现裸细胞,并有小黑洞形成。

说明Azone使生物脂质膜的不连续性增大,甚至开裂。

其裂隙增加至0.2~0.5 μm 。

在用薄荷脑对胎儿皮肤作用试验中,用扫描电镜观看到:胎儿皮肤表面绉折增多,表皮细胞间隙由正常的0.86 μm增至2.6 μm。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最新研究动向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最新研究动向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最新研究动向
矢田登;尹协和
【期刊名称】《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年(卷),期】1991(12)3
【摘要】本文对近年文献报道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加以综述。

二甲基亚砜(DMSO)及其有关化合物当发现DMSO的各种药理作用时,人们把它看作所谓的“万能药物”。

为了增加药物从膀胱吸收,使组织冻结时细胞死亡率减少,研究了有关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效果。

将萘唑啉的乙醇溶液用于人的前腕部,当其中含有DMSO时,可促进药物吸收,表现为缩血管作用增加。

DMSO还可增加氢化可的松和肤轻松在角质层中的滞留性。

【总页数】5页(P165-169)
【作者】矢田登;尹协和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
【相关文献】
1.一些主要国家铁路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项目和开发动向 [J], 袁元豪(译)
2.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最新动向——《职业口译教学与研究》述评 [J], 钱亦斐
3.价值工程理论研究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高校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研究 [J], 赵耀文
4."欧洲研究区"建设进展及最新动向研究 [J], 肖轶
5.阿片受体研究最新进展──看分子药理学研究动向 [J], 池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草药挥发油类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挥发油类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挥发油类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研究进展
李莉;韩国柱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2008(17)1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草药挥发油类及其活性成分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研究报告日益增多,并已展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献报道较多的这类促进剂包
括薄荷油、柠檬油、桉油、丁香油、蛇床子油、当归挥发油、松节油等.其主要促
渗活性成分多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该类天然促渗剂具有促渗作用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它们主要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的有序排列、"拉动"效应以
及增强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等机制发挥促渗作用.该类促渗荆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促渗剂的浓度以及促渗剂的联合应用均可影响其促渗作用.现综述近年来国内
外该类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特点、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6页(P914-918,946)
【作者】李莉;韩国柱
【作者单位】大连友谊医院药剂科,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大
连,116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3
【相关文献】
1.透皮吸收促渗剂的研究现状及金黄膏透皮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白振丽;陈宝元;王红;常文萍;关靖
2.白胶香挥发油对替硝唑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研究 [J], 徐贵丽;尚北城;赵益斌;陈翔;恽渊;唐雪梅
3.挥发油含氧单萜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与皮肤细胞毒性比较研究 [J], 朱学敏;蒋秋冬;任略;姚俊宏;董洁;顾薇;陈军
4.辛类中药挥发油对葛根素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研究 [J], 李彩君;王燕玲;方馥蕊
5.辛类中药挥发油对葛根素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研究 [J], 李彩君;王燕玲;方馥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作用机理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作用机理

・特约专题・本期特约专家 张仲源,主管中药师,1953年出生,1975年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中药专业。

先后在青岛市温泉疗养院、市儿童医院从事中药制剂和外治药物的制备和研究。

主持和参与了青岛市科技局立项的科研项目十二项,其中中医外治项目“透骨摩药”、“儿童防感袋”、“脾运散”等五项已通过科技鉴定。

“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痛临床研究”、“肩周膏的药剂学研究”获青岛市科技三等奖,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研制的外用辅料、纳米微药粉项目等已产品化,部分已取得专利。

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外治方面的占60%。

主编参编著作十二部,其中外治书占80%。

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张仲源 主管中药师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作用机理张仲源1,张惠生2,张丽敏2(1.山东省青岛市儿童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1;2.浙江省浦江县中医外治研究所,浙江 浦江 322200) 关键词:中药;透皮吸收;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78X(2007)06-0003-02 透皮药物每年以17.8%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透皮药物的核心渗透促进剂是当今世界药物研究的重点之一。

当一些化学合成的促渗剂引起皮肤过敏、刺激性反应时,人们把开发的眼光转向了“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的中药材和植物药,一些如薄荷油、冰片、当归挥发油等药物的促渗系数有的超过了氮酮。

Megu m i等研究认为,植物中的挥发油及植物油类等多属于萜类化合物,其毒性弱于人工合成品。

因此,植物提取促渗剂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现就已通过实验研究证实的一些中药材的促渗作用机理进行综述,报道如下。

1 烧 酒烧酒又称火酒、蒸馏酒等。

其主要成份为乙醇,是最早起源于中国的一种药食两用的饮品。

具有活血祛寒的功能,为极性溶剂。

乙醇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速率,其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增加药物的溶出度。

酒为有机溶剂,经酒制后的药物有效成份易于溶出,一些不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如大分子的苷类、黄酮类等,经酒制后,亲水性增加,大大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

透皮促进剂在透皮吸收制剂中的应用

透皮促进剂在透皮吸收制剂中的应用

・综述・透皮促进剂在透皮吸收制剂中的应用李 琳,侯玉艳,谢景文,赵 斌(兰州军区总医院药剂科,730050)[关键词] 透皮促进剂;透皮吸收制剂;透皮速率[中图分类号] R962;R96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20781(2001)0620383202 透皮给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具有许多优点而受到药学工作者的重视。

其理论基础为给药后药物能迅速穿透皮肤,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产生疗效。

因此,研究经皮给药制剂首先必须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

安全、有效、作用强的透皮促进剂的开发应用,已成为药学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1 新型促渗剂①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氮酮(Az one),对亲水性或疏水性药物都能显著增强透皮速率。

M ichniak等[1]合成了22吡咯烷酮212醋酸及其各种酯类、N2环庚基酰胺类同系物和Az one的11个同系物,以考察其对氢化可的松的促渗作用。

结果氢化可的松被动扩散24h累积渗透量(Q24)为(0.27±0.25)mm ol,采用Az one作为促渗剂可使Q24提高到(28.84±4.62)mm ol,采用22吡咯烷酮2十二烷酯可使Q24达到(136±20.5)mm ol,比Az one的作用强4.7倍。

②Chatterjee等[2]考察了甲氨蝶呤通过无毛小鼠皮的转运,采用丙二醇(PG)、异丙醇(IP A)和聚乙二醇(PEG400)分别作为溶剂,发现药物经皮稳态流率IP A>PG>PEG400。

另外,癸基甲基亚砜(DC MS)得到F DA批准使用,在低浓度即有促渗活性,对极性药物的促渗效果大于非极性药物。

③促渗剂42癸基 唑222酮(Dermac SR238)与皮肤相容性好,无刺激性和过敏性,含量1%~10%时对利多卡因、匹鲁卡因、双氯芬酸、氢化可的松、吲哚美辛、可乐定、硫氮 酮、硝酸异山梨酯、吗啡和黄体酮等均有促渗作用[3]。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水 提 液 0 5ml其 中 薄 荷 醇组 含 2 薄 荷 醇 , . , 冰片 组 含 2 冰片 , 酮 组 含 2 月 桂 氮 卓 酮 ( 称 氮 酮 )冰 片 + 薄 氮 下 ,
荷 醇组 含 2 冰 片 + 2 薄 荷 醇 , 片 +氮 酮 组 含 2 冰 片 + 2 氮 酮 , 冰 混合 组 含 2 冰 片 +2 薄 荷 醇 + 2 / 酮 。 。氮 / 8 用扫 描 电子 显 微 镜 观察 小 鼠皮 肤超 微 结 构 变 化 。 果 除 对 照 组 外 , h后 结 其余 6组 均 出 现 皮 肤超 微 结 构 改 变 , 表现
[ 要] 将 3 摘 5只 昆明 种 小 鼠随 机 分 为 空 白对 照 组 、 荷 醇 组 、 片 组 、 酮 组 、 片 + 薄荷 醇 组 、 片 + 氮酮 薄 冰 氮 冰 冰 组 、 合 组 各 5只 , 于 实验 前 1h行腹 部 脱毛 处 理 : 毛处 皮 肤 分 别 滴 加 含 不 同 透 皮 吸 收 促 进 剂 的柴 胡解 热 方 混 均 脱
[ 中图分类号] R 8 2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6 X(0 7 1-0 00 0 226 20 ) 10 3— 2
目前关 于透 皮 吸收促 进剂 促进 药物 透皮 吸 收 的 微 观机制报 道较 少 。2 0 0 6年 1 6 , ~ 月 我们对 几种 不
2 5 戊 二醛溶液 中 固定 。1 . 2h后 用磷酸 缓 冲液 (H p 值 7 4 清洗 3次 , 1 锇 酸 固定 2h 酒精 梯 度 脱 .) 用 , 微 镜观察 超微结 构 。
维普资讯
山东 医药 2 0 9 7年第 7 第 _ 期 I卷 』 l

基础研 究 ・
几种 透 皮 吸收促进 剂 的作 用 机理 探 讨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世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宝玉】摘要目的了解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方法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学术期刊中的有关报道进行综述。

结果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药剂学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其促透机理主要有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影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对皮脂腺管内皮脂溶解作用;扩大汗腺和毛囊的开口以及使药物在皮肤局部的浓度增加等。

二、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如脂质体、传递体和β-环糊精等包封技术,其促透机理主要有水合作用,融合作用,穿透作用,变形作用,渗透压驱动作用及改变药物分配系数等。

结论药剂学促透的机理主要是影响皮肤角质层,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及改变药物的外在特性使之易透过皮肤,从而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速率和总量。

药物经皮吸收的独特优点: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恒速释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

近来,国内外研究较多。

经皮给药要达到临床的治疗作用,关键是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和总量。

其方法目前有3种:促进透皮吸收(简称“促透”下同)的物理技术、生化技术和药剂学技术。

本文仅对药剂学促透技术的机制进行阐述。

一、以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1、促透剂的促透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1 )、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认为促透剂渗入皮肤中,改变皮肤角质层中扁平角化细胞的有序叠集结构,使其类脂质完全流化。

促使药物分子顺利通过。

用扫描电镜观察月桂氮唑酮(Azone)所致小鼠表皮和S-180瘤细胞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时,发现皮肤角质层细胞膜屑增加,小疱鼓起,表面裂隙增加,毛囊口周围皮屑脱落,出现裸细胞,并有小黑洞形成。

表明Azone使生物脂质膜的不连续性增大,甚至开裂。

其裂隙增加至0.2~0.5 μm 。

在用薄荷脑对胎儿皮肤作用试验中,用扫描电镜观察到:胎儿皮肤表面绉折增多,表皮细胞间隙由正常的0.86 μm增至2.6 μm。

不同促透剂对黄体酮软膏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不同促透剂对黄体酮软膏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不同促透剂对黄体酮软膏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古丽巴哈尔·卡吾力;高晓黎【摘要】目的:考察不同促透剂对黄体酮软膏体外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Franze扩散装置,以人工膜为屏障,选用2%氮酮、2%氮酮+5%丙二醇、2%氮酮+1%冰片为促透剂,40%甲醇+60%生理盐水为接受液,在各时间段测定黄体酮的单位面积累计渗透量.结果:2%氮酮、2%氮酮+5%丙二醇、2%氮酮+1%冰片均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黄体酮软膏的透皮吸收效果,其促渗效果顺序为2%氮酮+5%丙二醇>2%氮酮+1%冰片>0%氮酮>2%氮酮.结论:氮酮单用和联合用对黄体酮的体外释放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联合用促透效果更佳.【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30)004【总页数】3页(P360-361,364)【关键词】黄体酮;软膏剂;促透剂【作者】古丽巴哈尔·卡吾力;高晓黎【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物化教研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物化教研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84;R927.11黄体酮(progesterone)属于天然孕激素类药物,其是在黄体期由黄体产生的黄体酮,亦可以通过胎盘和肾上腺产生,为21-碳甾体激素,于1934年首次合成出售,有促进子宫及乳腺发育和防止流产的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子宫功能性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与雌激素合用时可用于避孕。

目前,黄体酮软膏在国外已经上市,并广泛用于绝经前后妇女和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国内尚未见。

黄体酮软膏为经皮吸收制剂,其特点是药物释放恒定,血药浓度稳定,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能帮助更年期妇女保持血糖、锌铜含量及细胞含氧水平的正常,减轻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即潮热、烦躁焦虑、内心不安、记忆力减退、胸闷及皮肤张力下降、干燥、变薄等。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作者:cde发布时间:2007-8-7 10:51:59编者按:为进一步促进药品技术审评工作的开放性,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与业内同道交流、讨论问题的互动平台,我中心于2006年4月在网站上公布了第一批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

第一批发布的“共性问题”有:1、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的问题;2、含绿原酸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3、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分别来自于中药、化药审评中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或某一专业现阶段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批共性问题发布后,陆续收到了来自研发一线的研究者、生产者提出的诸多回馈意见和建议。

我中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了大家的回馈意见,并再次进行了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审评实际,形成第一批“共性问题”阶段性研究总结。

有些阶段总结是基于问题中的重点关注环节进行总结的,有些是基于现阶段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总结的,无论何种总结方式其目的旨在与广大业内同道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交流,分享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

需要说明是,日前所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仅代表中心现阶段对该问题的认识,并非定论性研究成果,亦非技术要求。

以网站这一平台同步公布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是一种新探索。

第二批共性问题现已在中心网站发布。

今后中心还将就审评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与申办人以多种有效的形式加以研究,竭诚希望广大从事药品研发和注册的业内同道,积极参与上述讨论,提出您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药品研究与评价,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一、对回复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收到反馈信息1条,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依据用法划分的,也可能同时具有表面活性、增溶、增加主药的稳定性等作用。

同时除了处方因素,生产工艺的微小差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应关注主药和辅料在“某一特定制剂”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整合既有资料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质量。

透皮吸收促进剂名词解释

透皮吸收促进剂名词解释

透皮吸收促进剂名词解释1. 透皮吸收促进剂呀,简单来说就是能帮助其他成分更好地透过皮肤被吸收的东西!就好比你想给皮肤送个“快递”,它就是那个能帮“快递”更快送达的好帮手!比如一些护肤品里添加了透皮吸收促进剂,就能让营养成分更快地进入皮肤啦!2. 透皮吸收促进剂啊,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打开皮肤通道的“钥匙”!它能让那些对皮肤好的成分更容易进去发挥作用呀。

就像你开门需要钥匙一样,透皮吸收促进剂就是开启皮肤吸收大门的关键呢!像一些药物贴剂里就有它,能让药物更好地被吸收哦!3. 嘿,透皮吸收促进剂呢,其实就是让皮肤吸收变得更容易的小助手呀!这就好像跑步的时候有人在后面推了你一把,让你跑得更快一样。

比如说一些减肥霜里有透皮吸收促进剂,就能帮助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作用啦!4. 透皮吸收促进剂呀,不就是那个能助力成分“穿透”皮肤的神奇存在嘛!就如同给成分装上了翅膀,让它们能快速飞到皮肤里去。

像一些精油添加了透皮吸收促进剂,不就更容易被皮肤吸收了嘛!5. 哇哦,透皮吸收促进剂呀,那可是帮助其他物质顺利进入皮肤的大功臣呢!好比是给成分搭了一座桥,让它们能轻松过河到达皮肤。

一些祛疤膏里有它,就能让祛疤成分更好地起作用啦,你说神奇不神奇!6. 透皮吸收促进剂啊,就是能让皮肤吸收变得轻而易举的魔法剂呀!这不就像给皮肤开了个特别通道嘛。

比如一些生发液里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那头发不就更容易吸收营养,长得更好啦!7. 哎呀呀,透皮吸收促进剂,不就是让成分在皮肤上“畅行无阻”的小能手嘛!就跟在马路上有了专用车道一样。

像一些美白产品里有它,美白成分就能更好地被皮肤接纳啦!8. 透皮吸收促进剂呢,其实就是助力皮肤吸收的好伙伴呀!可以把它想成是给成分加了个推进器。

一些眼部护理产品有了它,营养成分就能更好地滋润眼睛周围的皮肤啦!9. 嘿哟,透皮吸收促进剂呀,那可是能让皮肤大口“吃”进好东西的神助攻呀!就好像给皮肤喂饭的小勺。

像一些抗皱面霜里有它,抗皱成分就能更好地发挥功效咯!10. 透皮吸收促进剂啊,就是让皮肤吸收效率大大提升的秘密武器呀!这不就类似给成分坐了个快速电梯嘛。

熬制膏药必须了解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熬制膏药必须了解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熬制膏药必须了解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1解表药1.1薄荷薄荷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中药PE。

在1990年,FDA以市售非处方药中薄荷醇疗效不确实为理由,宣布取缔在外用非处方药中使用。

但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证实,薄荷醇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都有促渗作用。

王晖等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酯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后者的作用更强;且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

许卫铭等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透皮作用进行比较,发现含2%薄荷醇和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唑透过皮肤(P<0.01),两者的透过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薄荷醇价格比氮酮低廉,且薄荷醇为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外用还有清凉感,因此它作为外用制剂的促渗剂是很有价值的。

朱健平等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透皮吸收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3%薄荷醇明显提高酮康唑的经皮渗透量,且从6h开始有显著性(P<0.01),至24h透过量为空白组透过量的2.16倍,提示薄荷醇对酮康唑有一定的透皮促渗作用。

此外,王雨人报道薄荷油对达克罗宁有透皮吸收作用;吴铁、崔燎等人研究了薄荷脑促进甲硝唑、扑热息痛、氯霉素透皮吸收的研究。

1.2细辛细辛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黄樟醚等多种成分。

沈琦等考察了高良姜油、花椒油、细辛油、桉叶素以及高良姜醇提取物对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与氮酮作比较,发现1%、2%细辛油的增渗倍数为6.55和8.82,效果较差。

2清热药2.1黄连黄连主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吐根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

有学者研究了从中药黄连中提取的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以及黄连的甲醇提取物对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作用,发现它们均能有效地促进5-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增加极物在皮肤中的浓度,与表面活性剂一样具有增加皮肤渗透性的作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王曦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33)3
【摘要】透皮给药系统(TT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剂型。

普通透皮吸收(被动吸收)主要适用于一些分子量小、并且有一定油水分配系数的药物。

通常认为分子量为800-1000的透皮吸收可能有困难。

【总页数】2页(P52-53)
【关键词】透皮吸收剂;天然促透剂;合成促透剂;多元促透剂
【作者】王曦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6
【相关文献】
1.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消炎润麻胶浆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J], 赵玉娜;高婷;陈晶
2.对《月桂氮酮及其混合透皮促进剂对苯佐卡因透皮吸收的影响》-文透皮促进剂最佳浓度的商榷 [J], 李枝端
3.不同生物碱透皮吸收促进剂对芍药苷透皮吸收的影响 [J], 李芸;魏舒畅;刘永琦;
闫治攀;颜春鲁;张九妹;侯桃霞
4.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接骨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J], 吴彦;王慧娟;俸婷婷;彭礼军;周英
5.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黄绵马酸BB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J], 梁玉婷; 刘小赟; 潘敬灵; 吴小诗; 黄晓彤; 唐春萍; 沈志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皮吸收促进剂_药剂学_理论说明

透皮吸收促进剂_药剂学_理论说明

透皮吸收促进剂药剂学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种重要的药剂学研究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透皮给药系统中。

通过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以增强药物在皮肤层中的吸收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副作用和毒性。

随着对透皮给药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分类和应用领域。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与该主题相关的药剂学基础知识,包括药物透皮吸收过程、药物分子在皮肤层中的扩散原理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目前已有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按照化学增渗法、物理增渗法和生物技术增渗法这三种方法进行分类介绍。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未来透皮吸收促进剂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透皮吸收促进剂的药剂学理论知识,提供关于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与方法的研究进展的详细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指导合理应用该技术,以进一步推动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透皮吸收促进剂2.1 定义和原理: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够提高药物经皮肤吸收的化合物或技术。

其作用机制通常通过改变皮肤的屏障特性,增加药物在皮肤层中的渗透,从而促进药物的吸收。

2.2 分类和应用:根据作用机制和来源,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化学增渗法: 这类促进剂通过改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角质层的阻力或破坏细胞之间的连接来提高药物经皮肤吸收。

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可通过破坏角质层间脂质结构来增加药物的渗透。

- 物理增渗法: 这类促进剂利用物理手段如电流、超声波、微针等来改变皮肤层的结构和通透性,从而提高药物吸收。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姓名郁红礼学号20051320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

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

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更多药物开发成TDDS制剂成为可能。

为此对近几年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综述。

1 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

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②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③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④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⑤无色,无味,无嗅,价廉;⑥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渗透促进剂几乎没有,但是,也开发了大量的性能良好的渗透促进剂(见表1)。

渗透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_宇克莉(精)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_宇克莉(精)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11期・基础研究・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宇克莉1, 2, 孙建华1(1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300074; 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摘要]将35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薄荷醇组、冰片组、氮酮组、冰片+薄荷醇组、冰片+氮酮组、混合组各5只, 均于实验前1h 行腹部脱毛处理:脱毛处皮肤分别滴加含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柴胡解热方水提液0. 5ml , 其中薄荷醇组含2%薄荷醇, 冰片组含2%冰片, 氮酮组含2%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冰片+薄荷醇组含2%冰片+2%薄荷醇, 冰片+氮酮组含2%冰片+2%氮酮, 混合组含2%冰片+2%薄荷醇+2%氮酮。

8h 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皮肤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除对照组外, 其余6组均出现皮肤超微结构改变, 表现为角质细胞疏松、细胞间隙增大、毛囊口孔径加宽, 其中氮酮组和混合组最为明显。

认为薄荷醇、冰片、氮酮联用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薄荷醇; 冰片; 氮酮; 透皮吸收; 柴胡解热方水提液; 超微结构[中图分类号]R 28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266X (2007 11-0030-02目前关于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微观机制报道较少。

2006年1~6月, 我们对几种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体外透皮吸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1材料¹药品: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以柴胡∶甘草=2∶1按中药输液制剂的提取制作方法制成浓度2g/m l 溶液, 以输液瓶灭菌保存备用, 每瓶20º试剂:薄荷醇, 冰片, 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ml 。

戊二醛, 乙醇, 锇酸。

»实验仪器:KYKY-1000B 扫描电子显微镜, 离子溅射仪(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

¼实验动物:昆明系雄性小鼠, 体质量22~25g (北京医科大学动物中心。

中医外治法综合辨证治疗慢性胃炎42例

中医外治法综合辨证治疗慢性胃炎42例
3 8 .
门诊部 的慢性 胃炎患者 , 共4 2 例。 乏力 , 大便溏薄 ; 舌质红 , 苔薄 白, 男性2 6 例 ,女性1 6 例 ;年龄 1 4 ~ 6 O 脉沉 迟 。
均2 . 2 4 + 0 . 5 2 年; 病理类 型 瓦利 , 于勇 . 中药蛇丹 方及 胃炎3 l 例, 萎缩性 胃炎 1 1 例; 中医 2 . 1 热证 ①推拿 :患者仰卧 , 先 其构成 生药对痤 疮丙 酸杆菌 的抑菌 辨证 : 寒证 者2 3 例, 热 证者 1 9 例。 抚擦 任脉 , 用 双 手食 指 、 中指 、 无名 作用 [ J ] .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皮肤 性 病 均 排 除 胃黏 膜 脱 垂 、 胃溃 疡 、 十二 指 的指 腹呈 8 O o 紧贴 皮肤 ,一前 一 学杂志 , 2 o o 3 。 2 ( 4 ) : 2 2 2 — 2 2 4 .
蕴结 型痤 疮4 5 例[ J ] _ 中国美容 医学 ,
2 0 1 2 , 2 1 ( 1 O ) : 3 5 1 — 3 5 2 .
[ 5 ] 孙 常磊. 平痘复合 剂治疗痤疮疗 效观 ( 3 7 . 4 + 2 . 1 ) 岁; 病程6 个月一 6 年, 平 察[ J ] , 中 国美 容 医学 , 2 0 1 4 , 2 3 ( 1 ) :
中脘位居任脉之上是治疗慢性胃炎之要穴可和胃宽中消食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具有益胃健脾疏导气机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针刺中脘可以改善胃蠕动增加胃液分泌而针刺足三里既可调整胃肠功能又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使受损的胃黏膜得以修复引再配合其它诸穴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每收速效
颜 面为主要表现 , 治疗多以清泻肺 胃之热 、 活血消毒散结为主。本院 中药面膜成分为石膏 、 桑 叶、 丹参 、 三七、 蒲公英 、 冰片 。其 中石膏 大 寒, 主人肺 胃经 , 长于清肺 胃之热 , 能清热解毒 ,治各种痈疽疮疡 , 溃 不收 口。桑叶性味苦 、 甘、 寒, 入肺 经, 能 清热解毒凉血 , 石膏配桑 叶 能 加强 清肺 解 毒之 功效 。丹参 的活 血 化瘀 作 用 促 进 了 局 部 的血 液 循 环, 可减少痤疮和痤疮后痘印的形 成 ] , 且 丹参 的有 效成 分 丹参 酮具 有 抗炎 和雌 性 激素样 作 用 。三七 活 血祛瘀 , 消肿止痛 。蒲公英清热消 肿解毒 , 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的 抑制作用 [ 6 ] 。冰片其性清凉 , 善走 窜渗透 , 有较强 的透皮促进和促渗 作用 … 。 中药面膜敷面的治疗机理 是通过皮肤 表面 的透皮 给药 系统 使药物经皮肤吸收 , 可以避免首过 效应 , 使药物作用持久且不 良反应 轻微 [ 8 ] , 有利于中药各种成分发挥 疗效 , 从而获得优于西药组的治疗 效果。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宇克莉;孙建华;张世林;陈志航;余天真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5(45)5
【摘要】目的探讨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以离体豚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薄荷醇、冰片、氮酮及其复配体系为透皮促进剂,测定柴胡解热方水提液的透皮吸收量.结果 2%薄荷醇+2%冰片
组和2%冰片+2%氮酮组优于2%薄荷醇组、2%冰片组和2%氮酮组;2%薄荷醇+2%冰片+2%氮酮组又优于2%薄荷醇+2%冰片组和2%冰片+2%氮酮组.结论薄荷醇、冰片、氮酮三种透皮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的透皮吸收有协同作用.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宇克莉;孙建华;张世林;陈志航;余天真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074;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074;福州海王福
药制药有限公司;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
【相关文献】
1.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消炎润麻胶浆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J], 赵玉娜;高婷;陈

2.透皮吸收促进剂对甲氧沙林脂质体凝胶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 [J], 刘强;揭春;何文;
吴培华;宋金春
3.柴胡解热透皮吸收方对小鼠皮肤表皮结构的影响 [J], 张世林;陈志航;宇克莉
4.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接骨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J], 吴彦;王慧娟;俸婷婷;彭礼军;周英
5.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黄绵马酸BB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J], 梁玉婷; 刘小赟; 潘敬灵; 吴小诗; 黄晓彤; 唐春萍; 沈志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佚名透皮吸收促进剂(简称促透剂)系指可以加快药物穿透皮肤的速度而不对皮肤形成严重刺激和损害的物质。

促透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来渗透进入皮肤并降低药物经过皮肤所受阻力,达到促进药物全身吸收或局部治疗的目的。

现在研究应用较为多见的促透剂类型主要有:①天然促透剂。

包括萜类、精油及内酯等,如簿荷脑、龙脑、桉油及川穹、小豆蔻提取物等。

②合成促透剂。

主要有吡咯烷酮类、磷脂及磷酸盐类、有机酸及酯类和酞胺类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月桂氮酮(氮酮、Azone)。

迄今为止,研究应用最多并以此为实验参照物的仍为A-zone。

③二元或多元促透剂。

随着促透剂开发品种的增多及有关研究的延伸,一些天然与合成促透剂复合而成一元或多元的促透剂也进入研究视野,结果发现,按一定比例配成的多元促透剂可以达到单一促透剂无法比拟的效果,但前者并非都比后者好,主要还是与药物的溶解性等理化性质有关。

天然促透剂薄荷脑(薄荷油、簿荷醇)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常用于皮肤外用制剂中,发挥局部止痒、止病和清凉及轻微局麻作用。

近年来发现其具有显著促透作用,一般在1%~5%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

其渗透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则作用不再增强,而且对于不同的药物此浓度界限也不同。

其促透作用与Azone 相似或更强,且起效快。

经实验证实,薄荷脑作为促透剂单独使用可对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扑热息痛等,抗炎药如酮洛芬、双氯芬酸等,抗肿瘤药如氟尿嘧啶,激素类药如曲安缩松、氟轻松、氯氟轻松等,抗生素、抗菌药如酮康吡、替硝唑等,心血管类药如普萘洛尔等均有良好的促透作用,可与Azone相媲美。

龙脑(冰片)也常用于局部皮肤制剂中,起凉爽、止痛、止痒作用。

有实验表明,它可增加水杨酸、甲硝唑、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是一种有效的促透剂。

另外,桉油能促进马来酸噻吗洛尔、丙酸氯倍他索等药物经皮吸收,也是一种有研究阶值的促透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11期・基础研究・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宇克莉1, 2, 孙建华1(1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300074; 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摘要]将35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薄荷醇组、冰片组、氮酮组、冰片+薄荷醇组、冰片+氮酮组、混合组各5只, 均于实验前1h 行腹部脱毛处理:脱毛处皮肤分别滴加含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柴胡解热方水提液0. 5ml , 其中薄荷醇组含2%薄荷醇, 冰片组含2%冰片, 氮酮组含2%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冰片+薄荷醇组含2%冰片+2%薄荷醇, 冰片+氮酮组含2%冰片+2%氮酮, 混合组含2%冰片+2%薄荷醇+2%氮酮。

8h 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皮肤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除对照组外, 其余6组均出现皮肤超微结构改变, 表现为角质细胞疏松、细胞间隙增大、毛囊口孔径加宽, 其中氮酮组和混合组最为明显。

认为薄荷醇、冰片、氮酮联用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薄荷醇; 冰片; 氮酮; 透皮吸收; 柴胡解热方水提液; 超微结构[中图分类号]R 28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266X (2007 11-0030-02目前关于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微观机制报道较少。

2006年1~6月, 我们对几种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体外透皮吸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1材料¹药品: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以柴胡∶甘草=2∶1按中药输液制剂的提取制作方法制成浓度2g/m l 溶液, 以输液瓶灭菌保存备用, 每瓶20º试剂:薄荷醇, 冰片, 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ml 。

戊二醛, 乙醇, 锇酸。

»实验仪器:KYKY-1000B 扫描电子显微镜, 离子溅射仪(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

¼实验动物:昆明系雄性小鼠, 体质量22~25g (北京医科大学动物中心。

1. 2实验方法将3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薄荷醇组、冰片组、氮酮组、冰片+薄荷醇组、冰片+氮酮组、混合组各5只, 均于实验前1h 行腹部脱毛处理(严格检查确保皮肤无破损 :脱毛处皮肤分别滴加含不同适皮吸收促进剂的柴胡解热方水提液0. 5ml, 其中薄荷醇组含2%薄荷醇, 冰片组含2%冰片, 氮酮组含2%氮酮, 冰片+薄荷醇组含2%冰片+2%薄荷醇, 冰片+氮酮组含2%冰片+2%氮酮, 混合组含2%冰片+2%薄荷醇+2%氮酮, 各组用药部位均覆盖无菌贴膜。

涂药后8h 采用颈椎拉脱法处死小鼠, 用眼科剪迅速剪取用药部位的皮肤, 生理盐水冲洗, 切成2mm ×2mm 左右小块迅速置于[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课题资助项目(津教委科20020301号。

2. 5%戊二醛溶液中固定。

12h 后用磷酸缓冲液(pH 值7. 4 清洗3次, 用1%锇酸固定2h, 酒精梯度脱水, CO 2临界点干燥, 真空溅射仪喷金,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

2结果空白对照组:皮肤表面光滑, 角质层细胞排列整齐, 呈紧密堆积排列, 毛囊孔与残余毛发紧密结合, 整体未见明显裂隙; 薄荷醇组:表皮角质层较平整, 角质层细胞略有破损, 毛囊口孔径略加宽; 冰片组:角质层细胞未见明显变化, 可见部分毛囊口孔径略加宽; 氮酮组:角质层细胞疏松、略有破损, 皮肤表面裂隙增加, 毛囊口孔径增宽; 冰片+薄荷醇组:表皮和角质层脱屑增多, 表面裂隙、空穴增加, 毛囊口孔径变宽, 纹理皱褶模糊, 走向混乱; 冰片+氮酮组:角质层疏松呈破絮状, 与表皮细胞分离, 局部出现断裂、脱屑, 纹理皱褶模糊, 走向混乱, 毛囊口周围表面角化明显, 毛囊口孔径增宽; 混合组:角质层大量裂解剥脱, 表皮细胞间隙、空穴明显增大, 毛囊口孔径明显变宽。

3讨论透皮吸收制剂是一种新型药物剂型, 具有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胃肠道酶解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给药方便等优点。

为目前最受青睐的四大类新型制剂之一[1]。

皮肤表皮的角质层对大多数外用药物形成一道难以渗透的生理屏障, 许多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慢[2]。

克服皮肤的屏障作用, 寻找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 使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经皮渗透并达到治疗所需的血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11期药浓度, 成为透皮给药领域开发和研究的热点之一[3]。

应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是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4],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扁平细胞的有序叠集结构(使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 , 增大角质层细胞间隙的空隙, 使药物迅速进入皮内而被吸收[5]。

薄荷醇、冰片、氮酮及其复配体系均为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氮酮目前最为常用, 其可改变脂质双分子层的致密性, 增加脂质流动性, 且对细胞内的蛋白质无作用, 毒性及刺激性小。

薄荷醇和冰片近年来常用于中药制剂, 与氮酮有相似的促渗透作用, 并能刺激皮下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6]。

本实验结果显示, 薄荷醇、冰片、氮酮及其复配体系等均可导致小鼠皮肤超微结构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为角质细胞疏松, 细胞间隙增大, 毛囊口孔径加宽。

单独使用时氮酮作用最强, 可能原因为本实验所用柴胡甘草合剂为水溶性药物, 氮酮对亲水性药物的作用优于亲脂性药物, 而薄荷醇和冰片则对脂溶性药物作用更明显。

实验结果还显示, 上述三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小鼠皮肤超微结构变化最大, 说明其对药物的透皮吸收具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1]徐铮奎. 四大类新型给药技术未来唱主角[J]. 中国药业, 2001, 10(7 :29.[2]毕殿洲. 药剂学[M ].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29-437. [3]周运琴. 透皮给药系统新方法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J]. 天津药学, 2001, 13(2 :5-7.[4]方晓阳, 叶青.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与发展[J ]. 中草药,2003, 34(2 :188-191.[5]方世平, 孙曼春, 王智勇, 等. 月桂氮卓酮和薄荷脑对姜赤凝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3 :280-283.[6]庆林.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J ]. 中国医学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1, 1(14 :11.[7]方世平, 杨宝玉.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J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 20(12 :750-752.(收稿日期:2006-07-28[7]・护理园地・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李红英, 肖艳梅(唐山市工人医院, 河北唐山063000对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 有利于清除分泌物和脱落的坏死组织, 防止上呼吸道梗阻。

但气管切开后易并发肺部感染、出血、套管脱出窒息等并发症。

近年来, 我们对28例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8例吸入性损伤患者, 男24例, 女4例; 年龄18~59岁。

烧伤面积20%~99%; 致伤原因为火焰烧伤17例, 水泥喷窑6例, 液化气爆炸2例, 火药爆炸2例, 电烤箱爆炸1例。

伤后2~12h 入院,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烦躁不安, 吸氧后P aO 2<9. 33kP a , 均行气管切开, 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

护理:¹一般护理:患者入住层流洁净病房, 保持室温26~30℃, 湿度40%~60%; 予高流量吸氧4~6h, 血氧饱和度稳定后给予低浓度持续吸氧;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口腔护理2次/d ; 每2~4h 翻身拍背1次, 防止正常皮肤受损。

º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者痰液分泌、呼吸音情况选择吸痰时机, 一般在翻身拍背、体位引流、雾化吸入后, 肺部听诊有湿罗音时进行, 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3min , 选择多孔、圆头硅胶吸痰管, 吸痰前用生理盐水试吸并冲洗吸痰管, 中断负压置入气管切开内套管, 至一定深度后边退边吸, 并轻微上下移动及旋转,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两次吸引至少间隔3~5min(长时间连续吸痰不但影响氧气吸入, 且可加重黏膜损害。

每次吸痰需更换吸痰管, 先吸导管内后吸口鼻腔的痰液, 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防止损伤气管黏膜。

»气管内灌洗:伤后早期行气道灌洗, 清除气道内残留的原发性损伤因素(沾染化学毒物的烟雾颗粒、脱落上皮等和继发性损伤因素(炎性介质、内毒素、炎性渗出物等 , 以减轻继发性炎性反应的损害。

灌洗时应两人操作, 嘱患者吸气同时注入雾化液5~10ml 刺激咳嗽, 促使痰液、坏死脱落黏膜从深部咳出后再行吸引(根据患者耐受能力及病情改善情况, 重复冲洗3~4次 ; 血氧饱和度<90%者应暂停灌洗, 并吸入高浓度氧气。

¼切口护理:气管切开处纱布每8h 更换1次, 套管系带每天更换1次, 伴有面颈部烧伤者切口易被渗液浸渍污染, 一旦浸湿应立即更换。

½妥善固定气管导管:交接班时应检查系带(应打死结松紧度, 以容纳一指为宜; 水肿液回吸收后颈部肿胀消退, 套管系带变松, 应及时调整; 极度肥胖、颈部肿胀严重的患者, 更应随时检查导管固定情况, 以免导管滑至皮下引起呼吸道梗阻及窒息。

¾呼吸道湿化:气管切开后, 由于缺乏正常口鼻腔黏膜的湿化、加温作用, 吸入的空气干燥, 使分泌物结为干痂, 妨碍正常排痰。

可用如下方法加强呼吸道湿化:a 间歇气管外滴药:在气管导管口覆盖2~3层湿盐水纱布(随时用注射器将无菌生理盐水滴在纱布上 , 可防止异物落入并起到过滤空气和部分湿化作用; b 雾化吸入:雾化吸入6次/d, 每次20m in, 雾化液中加入庆大霉素8万U , A -糜蛋白酶4000U , 氟美松5mg ; c 持续低流量液体气管内滴入:0. 45%盐水中加入敏感抗生素, 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气管, 200ml/d 。

¿生命体征监测:床旁多参数监护仪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如出现呼吸、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喘憋、紫绀现象, 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经皮监测Sa O 2无创且简单易行, 但因患者多伴有休克、末梢循环差影响其准确性, 应考虑误差的存在, 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