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教案

合集下载

第四节 主令电器电子教案

第四节  主令电器电子教案
弹簧储能复位的控 制开关。结构简单, 使用广泛,用以远 距离操纵接触器继 电器等电磁装置或 用于信号电路和电 气联锁电路中。
常闭触点
(a)外形
常开触点
(b)结构
图1.21 按钮开关实样
按钮的触点允许通过的电流≤5A。
2
1 控制按钮的结构和符号
一般由按钮帽、复位弹簧、支柱 连杆、触头(桥式动触头、动合静 触头、动断静触头)和外壳等部分 组成。见图1.22。按钮中触头的形 式和数量根据需要可装配成1常开1 常闭到6常开6常闭等形式。


( )输出特性为 型
①接近开关负载(灯红)接在 其电源正极(+DC24V)和 输出信号端之间;

②未近 感应时接近开关黑输出管 开
截止关 ,输出端输出逻辑电平 “1电路”(+DC24V),负负 载载 不工作; ③有感应时接近开关蓝输出管 导通,输出端输出逻辑电平 “0”(0( V))输 出,特 性负为 载型得电工 作。
③ 该涡流反作用于感应端头,使传感器振荡 能力减弱,传感器输出相应信号。
电感式传感器原理
5 应用说明
(1)对电感式接近开关,运动物体必须是 金属物。
(2)若金属运动物体到达接近开关端头检 测面,电感式接近开关输出开关信号。
对输出特性为PNP型的,则输出一个电 平“1”信号;
电光感电式式传传感感器器
光电式传感器由两个部分组成:发射端和接收端 分类:反射式和透射式
17
(c)组成: 开关主要由接触系统,定位系统,限制件,手柄面板
等组成,并用螺栓紧固为一个整体。接触系统采用双断 触点对接式,动静触点装嵌在触头座上,每个触点分别 单独凸轮控制,避免触点间的干扰。依靠手柄,旋转转 轴上的凸轮控制动静触点的接通和分断。定位系统采用 滚轮卡棘轮多位限制件结构,可用开关角度有30°、 45°、90°。操作器可获得2—12个位置。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教案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教案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教案篇一:单细胞生物教案第2单元第4章生物体的组成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2、描述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

(重点)二、教学准备:3、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难点)1、FLASH:(1)草履虫的结构特征;(2)草履虫的分裂生殖;(3)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篇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单细胞生物第四节单细胞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提高学生熟练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2.通过上查询和实验,提高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探究实验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

3.了解赤潮的危害,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2.阐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简单实用的课件;培养草履虫;准备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器材。

学生: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预习新课,完成“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学习:1.所谓单细胞生物,是指这些生物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如、等。

2. 实验与探究:根据实验“观察草履虫”。

回答下列问题:(1)取草履虫时,要用滴管从培养液的层吸一滴培养液。

这是因为·先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若想进一步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应借助进行观察,原因是。

(2)草履虫运动过快不便观察时,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采取的措施是。

(3)当草履虫向前运动遇到阻碍时,它会,这说明。

(4)要想清楚地观察草履虫体表的纤毛,显微镜的视野应调得 (填”暗一些”或“亮一些”)。

第四节 主令电器电子教案

第四节  主令电器电子教案
11
3* 电感式(高频振荡型)接近开关输出特性
(2)PNP型: 传感器的转换元件的输出管为PNP型。
①接近开关的负载红 (灯)接
在其输出信号端和电源负极
(接近 0V)之间;
负载
接 近
②开关 未感应时接近开关输出管
开 关
截电路 止,输出端输出黑 逻辑电平
电 路
“0”(0V),负载不工作;
③有感应时接近开蓝 关输出管
8
5 JLXK1系列行程开关
JLXK1系列行程开关具有瞬时换 接动作机构,适用于交流 50Hz,电压至380V及直流电 压至220V的电路中,作机床 自动控制,限制运动机构动作 或程序控制用。 符合标准:GB14048.5。
JLXK1系列行程开关有按钮式、 单轮旋转式、双轮旋转式等, 触头数量为1常开1常闭,交 流接通电流5A。开关外形见 图1.26。
导通,输出端输出逻辑电平
“1”(()+输D出 特C性 2为 4V型),负载
得电工作。

黑 负载
蓝 ( )输出特性为 型
12
4 电感式(高频振荡型)接近开关工作模型及原理
① 传感器端头内部振荡电路的电感中通高频 振荡电流,在其端头周围产生交变磁场;
② 当金属物体靠近传感器感应端头检测面时, 在金属物体表面产生涡流;
(a)常开触点 (b)常闭触点 (c)复合触点 图1.25 行程开关符号 7
4 行程开关的分类和型号
按结构可分为:机械结构接触式有触点行程开关; 电气结构非接触式接近开关(输出电路往往需加中继)。
按防护形式分为:开启式、防护式、防尘式。 按动作速度分为:瞬动、慢动(蠕动)。 按复位方式分为:自动复位、非自动复位。 按操作形式分为:直动式、滚轮式、转臂式、方向式、杠杆式等。 按接线方式分为:螺钉式、焊接式、插入式。 按用途分为:一般用途、起重设备用、微动式。

第四节 种子植物_高中生物教案

第四节 种子植物_高中生物教案

第四节种子植物_高中生物教案第四节种子植物一、裸子植物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

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

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平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受精,从雌球花经过受精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集体备课(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集体备课(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交通
特点
人口
分布
建筑
特点
生产
活动
城市
乡村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5、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A.东南亚 ①竹楼
B.陕北 ②冰屋
C.西双版纳 ③四合院
D.内蒙古 ④土楼
E.北极 ⑤高脚屋
F.北京 ⑥窑洞
G.福建客家 ⑦蒙古包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
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主 备
补备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一、聚落的形态

《软体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教案

第四节软体动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概述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软体动物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万多种,其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亦有很大差别。

那么,它们为什么都是软体动物呢?这就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即通过具体动物来揭示软体动物类群的共同特征。

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而乌贼则生活于海洋中,虽然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这就是都有贝壳和外套膜,而贝壳又是由外套膜分泌产生的。

所以,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共有的和特有的结构,在教学当中应该重点强调外套膜这个特殊的结构,并明确它在动物体内的位置,这样会使学生较容易地观察到,无论是河蚌、蜗牛或乌贼,其外套膜都包在内脏团外,起到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而乌贼则生活于海洋中,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这是同学们已有的知识。

虽然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这一点同学们并不清楚。

第四节软体动物,选择常见的河蚌为代表动物,通过对河蚌外形标本、解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在认识河蚌的基础上,揭示软体动物类群的共同特征。

软体动物都有贝壳和外套膜,而贝壳又是由外套膜分泌产生的。

所以,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共有的和特有的结构,在教学当中应该重点强调外套膜这个特殊的结构,并明确它在动物体内的位置,这样会使学生较容易地观察到,无论是河蚌、蜗牛或乌贼,其外套膜都包在内脏团外,起到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软体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教案名称:第四节 四诊与辨证

教案名称:第四节 四诊与辨证

教案名称:第四节四诊与辨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医诊断学》中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四诊和辨证。

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四诊的方法和适用范围,以及辨证的原则和步骤,同时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还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对中医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四诊和辨证的具体应用和临床意义,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和困惑。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和临床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四诊和辨证的方法对常见病症进行诊断和分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四诊和辨证的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果。

五、教学对象本节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还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后,他们将能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够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后续的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

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诊和辨证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同时,可以安排一些实验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的魅力。

八、教学准备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准备好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料、参考书籍等,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九年级化学教案一.知识教学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还原性,可燃性,以及有关实验和现象。

3.氢气点燃前检验纯度的原因。

4.氢气的用途。

5.从得氧失氧角度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氢气的还原性。

3.疑点:氢气、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而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的燃烧?4.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从表面现象到微观本质进行分析。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

2.学生掌握氢气的还原性,可燃性,并了解有关实验和现象。

3.了解氢气点燃前检验纯度的原因。

4.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5.从得氧失氧角度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二)整体感知本节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现象研究本质,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到理性进行升华。

尤其是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应注意分析反应的过程,以便使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较深的印象。

另外,本节的实验较多.应规范操作,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印象,从而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材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引入]: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置换反应,那么,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什么是置换反应?它有什么特点?[讲解]:在空气一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那么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怎样的?氢气有什么样的用途呢?首先我们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新制的氢气由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观察状态、颜色,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101kpa时氢气在-252℃时变成液体,在—259℃变成雪花状固体,它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讲述]:为了验证氢气的密度,我们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3—4:验证氢气密度[学生活动]:认真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内蒙古县级优课)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内蒙古县级优课)

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2﹞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3﹞知道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对影响河流水文特征地理要素的研究,初步建立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2.教学难点: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三、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表扬,因此要多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法、演示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不断开拓的创新意识,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直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结合课标展示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水系、流域和分水岭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并记住其名称及位置3.掌握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分布特征4.知道京杭运河的概况5.知道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问题驱动互学互助(一)课件展示:首先我们来了解有关河流的基本概念一:水系和流域1.水系2.流域3.分水岭自学课本88页,独立完成下列问题:一、水系和流域水系:干支流共同组成了一条河流的水系。

流域:河流的集水区域。

分水岭:相邻水系或流域之间的高地。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过渡]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下面让我们一起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问题驱动互学互助(二)二、中国主要的河流活动一 1.找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河流的名称观察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主要流向是什么?为什么?讲解: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与特点2. 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典型少数民族民歌鉴赏3. 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特点及演唱技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唱少数民族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

2. 教学重点:各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特点及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音响设备等。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民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我国各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与特点;(2)讲解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典型少数民族民歌的鉴赏方法;(3)分析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

3. 例题讲解:以蒙古族民歌《天边》为例,分析其旋律、节奏、演唱技巧等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选代表进行汇报。

5. 学唱民歌: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如《茉莉花》,指导学生学唱,并注意演唱技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高中音乐鉴赏——少数民族民歌2. 板书内容:(1)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分布与特点(2)典型少数民族民歌鉴赏(3)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技巧与风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少数民族民歌,写一篇鉴赏文章。

2.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少数民族民歌,录制视频,注意演唱技巧。

答案:学生需在课后自行练习,录制演唱视频,上交至教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主题活动,深入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2)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欣赏、学唱更多少数民族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关于八年级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7篇

关于八年级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7篇

关于八年级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7篇关于八年级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精选篇1为了在短暂的复习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复习得轻松,有效、有序,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以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本着“夯实基础求能力;把握核心求联系;依据大纲求拓展”的思想,扎实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二、学情分析地理学科期末总复习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对世界区域地理只是初步的掌握,对自然环境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还是不够扎实。

有些学生对地理位置还记不清,一些概念易混淆。

还有许多学生学习不用心等。

三、复习目标:1、能够概括各国家和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

2、通过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各地区和国家发展工农业的优势和特点。

3、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理念。

4、提高归纳总结和运用知识点的能力。

四、复习方法: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期末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知识的考查占了很大的比例。

所以加大地理基础的复习与巩固是十分必要的,我在复习中这样做的:1、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知识点,进行竞赛。

2、再次订正填充册中的错题,有针对性的纠正。

3、最后练习进行巩固。

4、强化训练,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对于该记忆的内容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把这一部分内容背诵记忆,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讲授难点,学生容易接受。

2、第二阶段:综合复习。

基于以上复习之后,这个阶段进行综合性复习,将书本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综合运用和练习。

借助试卷,检测的同时归纳薄弱的环节。

同时进行复习方法的指导和总结,请每组组长进行学法交流和指导。

总之,地理复习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刻苦的钻研。

第四节:戴维南定理教案

第四节:戴维南定理教案

第四节:戴维南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戴维南定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掌握戴维南定理的证明方法。

3.能够应用戴维南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戴维南定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戴维南定理是指:在一个任意三角形ABC中,过顶点A作BC边的平行线交边AB、AC分别于点D、E,则有DE//BC,且AD/DB=AE/EC。

2.戴维南定理的证明方法方法1:向量法证明设A(x1,y1),B(x2,y2),C(x3,y3),则向量AB=(x2-x1,y2-y1),向量AC=(x3-x1,y3-y1)。

因为DE//BC,且与BC同向,所以有DE=kBC,其中k为比例系数,即向量DE=k向量BC。

因为AD//BE,有向量AD=k向量BE。

根据向量共线,有AB=kAC+DE,即向量AB=k向量AC+k向量BC。

代入向量AB、AC、BC的定义式可得k=(y3-y1)/(y2-y1)。

同样,代入向量AD、BE的定义式可得AD/DB=AE/EC=y3-y1/y2-y1。

因此,得证DE//BC,且AD/DB=AE/EC。

方法2:直角三角形法证明图中,$\angle CAD=\angle ADB$,$\angle BAE=\angle ACE$,因为$DE||BC$,所以$\angle ADC=\angle EDB$,$\triangle ADC$与$\triangle EDB$有角对等,$\triangle ADC \sim \triangle EDB$,因为$\angle ADC$为直角,所以$\triangle ACD \sim \triangle ABE$,所以$\frac{AD}{AB}=\frac{CD}{AE}$,即$\frac{AD}{DB}=\frac{AE}{EC}$,因此,得证DE//BC,且AD/DB=AE/EC。

3.应用戴维南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例题:在$\triangle ABC$中,AD为角平分线,点E,F分别在AB、AC上,且DE、DF 分别平行于BC。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教学设计(安徽省省级优课)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教学设计(安徽省省级优课)

第四节科学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并熟练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运用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教学难点:能运用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三、教学资源:电源2个、小灯3个,电流表1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实物投影仪等三、新课1、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提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流由“+”极流出,在未经过第一个电灯前的电流,与流过第一个电灯流进第二个电灯前,以及流过两个灯回到“—”前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应如何来确定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这个实验。

我们先来测a点的电流。

提问:如何测a点的电流?进行演示实验,并用实物投影投影出实验结果。

如此依次测出b、c点的电流。

总结实验结论:1、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上的电流处处相等。

数字表达式:I=I1=I2(串联电路上的电流等于通过第一个用电器的电流也等于通过第二个用电器的电流)3、过渡: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探究一下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2、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猜想:越来越小(越大)不变通过实验来验证。

把a点处的导线断掉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上表格中在这里学生很有可能猜测电流会越流越小(越大),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用河里水流类比的缘故。

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注意边做边描述,巩固学生的思路。

下面的可由中等学生上来操作演示。

可由学生先总结表达,在这个基础上稍做改正即可。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地理优质教案)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地理优质教案)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北京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讲述:通过视频,我们应该清楚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区域是:北京。

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

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

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学生齐答:北京对,北京。

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

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

(略)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讲授新课】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42“北京的地形”和图6.44“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示意”,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黑板附板书)1.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2.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3.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4.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附板书:1.地理位置:2地形地势:3.气候:4.河流: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共性教案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共性教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四节中国的民族共性教案制作人:审核人:编号:使用日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和表格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行小型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绘制中国的民族构成扇形图培养学生的计算、绘图和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读民族分布图、贴图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结合热点新闻,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5、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小组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3、通过收集、分析民族资料与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学法指导我国是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和睦的、统一的大家庭。

本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很好素材。

我国的民族是中国地理的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为学好分区地理知识的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认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主要少数民族特征以及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等知识。

读图分析归纳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将地理空间分布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是本节的重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提供中国民族分布图和填表活动,以图析文,图文结合,对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就可得出各民族分布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等。

教材通过大量的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第四节 鱼教案

第四节 鱼教案

第四节鱼教案教案标题:第四节鱼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鱼类的特点、分类以及其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鱼类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鱼类的特点、分类以及其生活习性。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鱼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关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了解鱼类的特点及其分类。

2. 掌握不同类型鱼类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鱼类的分类及其特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鱼类生活习性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2. 包含各类鱼类图片及资料的教材、辅助教材。

3. 不同类型鱼类的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鱼类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你了解鱼类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知识探究:1. 通过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内容,介绍鱼类的特点,如:体形、呼吸方式、生殖方式等。

2. 分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鱼类的分类,如: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区别,骨鳍鱼类和软鳍鱼类的区分等。

3. 制作教学模型或使用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鱼类,并比较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案例分析:1. 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模型或图片,比较不同类型的鱼类。

2. 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分析不同类型的鱼类在生活习性上的差异。

3.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形成对不同类型鱼类生活习性的理解。

拓展活动:1. 分组或个人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鱼类,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深入了解,并制作一份海报或小册子进行展示。

2. 学生互相分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问题和建议。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节,主题为“少数民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欣赏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如藏族的《青藏高原》、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的姑娘》、彝族的《阿诗玛》等,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各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重点:欣赏代表性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PPT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引导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析藏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唱方法等。

3. 欣赏:播放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引导学生关注其音乐特点,如欢快的节奏、独特的唱腔等。

4. 互动:分组讨论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每组选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进行分享。

5. 课堂实践:学生代表上台演唱所选民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

6. 例题讲解:分析彝族民歌《阿诗玛》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7.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少数民族民歌藏族:《青藏高原》维吾尔族:《达坂城的姑娘》彝族:《阿诗玛》2. 音乐特点旋律节奏演唱方法3. 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开展课堂外的音乐鉴赏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初二上册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灾难的起因和防范措施

初二上册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灾难的起因和防范措施

初二上册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灾难的起因和防范措施。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它是由于地球内部产生的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这种地壳运动可能导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和地质变化。

震的影响非常广泛,如破坏建筑物、损坏道路、打断供电供水、制造恐慌等。

地震的预测非常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立预警系统和培养灾难救援队伍。

二、台风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大气运动引起的强风。

台风在沿海地区往往引发洪水、泥石流和海啸等灾害,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来减少其影响,如及早疏散,加强防御建设,保证通信和给水设施的运行。

三、洪涝洪涝是由于过量的降雨或河水泛滥引起的灾害,它会破坏建筑物、农田和交通系统等。

对于防止洪涝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如加强防汛堤坝建设,修建过渡排水设施和加强早期预警系统。

四、滑坡滑坡是一种在山区很常见的自然灾害。

滑坡会引起土地变形,导致房屋和道路的塌陷,还会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为了预防滑坡,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稳固土地,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和建立早期警告系统。

五、干旱干旱是一种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干旱会导致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断。

为了预防干旱,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和发展耐旱作物。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其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加强救援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测量速度 教案

4测量速度  教案

第四节 学生实验 测量速度
一、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实验目的:会用直尺和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实验原理:t
s v =, 用直尺测量的是小车运动的距离s 和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距离所 用的时间t 。

实验器材:长木板 斜面 小车 直尺 停表
实验步骤
①先把斜面放在长木板的一端。

②让小车将小车置于斜面上的一定高度处,让其自由向下运动,小车在平面
上运动一段距离s , 用直尺测量s 的长度,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距离 所用的时间t , 并把数据分别填入记录表格。

③再将小车将小车置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处,重复步骤②
二、测量跑步骑自行车的速度
实验目的:测量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
实验原理:t
s v =,
实验器材:卷尺 停表 自行车 小红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 专题一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案【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重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 重视发展农业,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后历代推行。

(3)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保证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

②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4)原因:①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②可以通过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稳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

④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根本原因地位: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作用:①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a.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b.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②消极(明清时期以消极作用为主)a.强化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b.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思考: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商业还会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手工业发展. ②统治者为了满足豪奢的生活,需要商品经济. ③广大农民、手工业者极端贫困,为了谋生.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某些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工商业严格管理政策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 (1)含义:①.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 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②.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严格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③.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 、原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和倭寇的侵扰思想原因: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不需外夷货物.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3)、目的: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维护封建统治。

①积极: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②消极: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产生原因: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2.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 江南 丝织业 3.标志:产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的生产(实质是雇佣关系产生)。

①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②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③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4.发展表现:清代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门和地区比明朝增多 5.影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它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6.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②具体原因:a.生产资金不足。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国内市场狭小。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的极渡贫困,使得人们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c .国外市场缺乏。

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d.自由劳动力不足。

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e.国家政策不力。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f.科学技术落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然科技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7.特点: 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②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往往夭折、中断。

③发展缓慢。

②、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兴事物,代表了中国进步的总趋势 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发展缓慢④、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稀疏且微弱---地区性和不平衡性 ⑤、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发展历程(1)商周: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秦汉: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3)三国: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4)东晋南朝: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 (5)唐朝: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五代十国:江南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南方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7)南宋: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不断壮大发展。

(8)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4、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5、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②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 ③重视吸收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人才,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④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有利于缩小各地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过重农抑商的政策。

如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武帝也推行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

2. 统治者推行的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

如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

再如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也受到优待。

3. 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

例如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王莽对市场物价的管制。

4.中国古代王朝大多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如汉代政论家曾经警告:“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牛刀小试】1、(2011·上海单科·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 .汉朝的丝绸之路 B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 .明朝的朝贡贸易 D .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解析】选C 。

古代中国使节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出使外国时,常常携带贵重商品作为表示两国交好的手段, A 、B 两项仅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D 项的中英鸦片贸易是一种屈辱性的贸易,与题干表述不符;C 选项的朝贡贸易则是兼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光荣礼节”(如郑和下西洋),故选C 项。

2、(2010·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 。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 项错。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 项错误。

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 项。

3、(10·四川文综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 .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解析】D 。

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

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

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4、(2007·山东文综15)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 .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 .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 .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 .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解析】A 。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所以会看到机户和机工之间的纠纷;最早以蒸汽作动力的汽船是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所以排除B 项;京剧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形成,所以排除C 项;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英王不能解散议会,这位英国人不可能收到英王解散议会的消息,所以排除D 项。

5、(2007·上海历史B 组6)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A .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 .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C .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D .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解析】C 。

注意该贵族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从收藏品可以看出当时中华文明依然强大和有吸引力,B 项排除;中外民间贸易有往来,但政府并不提倡,A 项排除;中法当时还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不可能是掠夺品,D 项排除。

6、(07·重庆文1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B .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C. 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D .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解析】C 。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用曲酿酒;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