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apsody简介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钢琴演奏分析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钢琴演奏分析作者:廖宇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一生在音乐的道路上获得让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晚期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本文就以该作品的演奏分析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创作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对该作品钢琴演奏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作品的研究,为我们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作品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53-02一、《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简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为拉赫玛尼诺夫后期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934年,以“死亡”这一形象主题贯穿始终。
作品以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名匠帕格尼尼一百多年前所作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为取材,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繁衍成一步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将24个变奏分为三组,犹如三个连续的不间断演奏的协奏曲,如图1所示。
整部作品将作者辉煌的创作技巧和个人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复杂的结构形式完整统一,音乐动人心魄,感人至深。
在这部作品的第18个变奏处最让人难忘,节奏突然变缓,一曲舒缓柔情的曲目缓缓奏来,优美动人,令人难忘,隐含着古老而新潮的“俄罗斯忧郁”,用钢琴弹奏出的这部作品质朴纯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热情推向高潮,成为十九世纪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音乐的绝响。
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创作者生平简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创作者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 Sergei- Vasilyevich)。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生于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音乐世家,因而拉赫玛尼诺夫受到父辈的影响对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热衷,加之父辈对拉赫玛尼诺夫潜移默化的熏染,使其在音乐的道路上获得巨大的成就。
李斯特生平简介
返回
2020/3/3
十二首超技练习曲
1826年,十五岁的李斯特完成十二首练习曲,最后 成为著名“超技练习曲”最初的版本,亦称为“超 级练习曲”,或“超凡练习曲”,为高级音乐会练 习曲。自己的创作风格洒下第一颗种子,作品最后 由李斯特献给车尔尼(Czerney),以感念师恩,但 乐曲中惊人的技巧,大概只有李斯特本人来演奏才 会发挥它的效果。
中文名:弗朗茨•李斯特 外文名:Franz Liszt 别 名:钢琴之王 国 籍:匈牙利 出生地:匈牙利 出生日期:1811年10月22日 逝世日期:1886年7月31日 职 业: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信 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被誉为“钢琴之王”、首创交响诗体裁 代表作品:交响曲《浮士德》、《但丁》;钢琴曲
2020/3/3
钢琴之王
Franz Liszt
弗朗茨•李斯特
By----高一三班
李斯特生平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 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 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 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 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 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 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 “钢琴之王”的美称。
1886年75岁生日巡回演出,重访巴黎和伦敦, 同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在女婿瓦 格纳家中去世。
个人风格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
摇滚乐队简介
乐队简介Arch Enemy :瑞典的死黑大牛,他们跟At the gate,Lake of tears,Dark Tranquility(黑色安息日,CD里面有他们的一个MTV)堪称瑞典死黑前辈,正是他们带领人们进入了瑞典死黑的殿堂,在他们身后出现了像Cradle of filth, In flames等等一批杰出的后辈,使得瑞典成为欧洲death & black & dark metal的中心。
CD中有他们的We_Will_Rise,主唱其实不是一个女人,但在其中处理成了女人。
收藏有一两张专辑。
In Flames:死黑中我最喜欢的,他们的死黑当中有很强的旋律感,相比其他的而言很耐听,歌词也不同于其他的死黑乐队(死亡金属的歌词很多以恐怖为主,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给你几个,当然他们最出名的还是“死亡唱腔”,分为很多类,可以变换出多种效果),被称为具有“瑞典流行”风格。
此次给你两个MTV:only for the weak , trigger分属两张专辑,其中Only for the weak选自业界公认经典的claymen(泥人)。
但只收藏有两张专辑。
Marilyn Manson :对他的简介不用不多说了,他自小就梦想成为个性英雄,舞台上砸东西放火司空见惯,向观众叫骂挑衅,把一只活的鸡扔到观众当中期望将鸡撕碎(未果),最近在瑞士被人告侮辱基督教。
他们的乐队个个都是这样的人,我这里还有几个MTV,给你的是精选出来的,其中一个就是模仿肯尼迪遇刺的MTV叫coma white(丑陋的白人),与此对应的还有一首叫coma black(丑陋的黑人)。
基本上有全套专辑,早期的地下专辑不是很感兴趣。
Nightwish :芬兰的顶级哥特金属,很年轻的乐队,刚组队时都不满二十岁,一度解散过,后来重组,女主唱的嗓子是有很强的功底的,是风格比较流行的哥特金属,混合了速度、古典、旋律多种风格是欧洲的顶级多元素乐队。
rhapsody的隐喻和解释
rhapsody的隐喻和解释
嘿,你知道 rhapsody 吗?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词儿啊!它就像是一
场绚丽多彩的狂欢派对,充满了激情和惊喜!比如说,当你听到一首
超级震撼的音乐,那旋律就如同海浪一般汹涌澎湃,一波接着一波冲
击着你的心灵,这时候你就可以说这是一场 rhapsody 呀!
rhapsody 也可以类比成一次奇妙的冒险之旅。
就像你走进了一个神
秘的森林,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新奇,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令
人惊叹的景象。
比如你突然发现了一处隐藏的瀑布,那壮观的景象不
就是 rhapsody 的一种体现嘛!
想象一下,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各种声音、色彩和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也能被称作是一场rhapsody 啊!你看,那个卖小吃的摊位飘来了阵阵香气,那边艺人在表演精彩的杂耍,这
一切是多么令人兴奋和着迷呀!
rhapsody 还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特别的时刻。
像是你和朋友们一
起度过的一个疯狂的夜晚,大家尽情欢笑、玩耍,没有任何烦恼和束缚。
这不就是一场属于你们的 rhapsody 吗?或者是当你实现了一个长
久以来的梦想,那一刻的喜悦和满足感,不也是 rhapsody 的感觉吗?
rhapsody 这个词啊,真的是充满了魅力和魔力!它可以是宏大的,
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也可以是微小的,像你偶然发现的一朵美丽小花。
它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感受。
所以啊,别错过生活中的每一
个可能成为 rhapsody 的瞬间,去尽情享受那无尽的美好吧!我的观点就是,rhapsody 是一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存在,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和体验它。
《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的民族特性与演奏技术分析
《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的民族特性与演奏技术分析杨雨晴摘 要:钢琴作品《匈牙利狂想曲》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生活与创作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作者李斯特在历经了辉煌灿烂的演奏生涯后创作的佳作,独具艺术特色和分析价值。
本文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为研究对象,概述“狂想曲”音乐体裁的演变与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之间的关系,论述《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在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匈牙利民族文化和民间音乐创作特点间的联系,探究曲式和声与演奏技术的难点。
以期通过本文辅助演奏和教学等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和演奏者能够融会贯通地领略《匈牙利狂想曲》中的民族性与艺术性,理解此曲背后所蕴藏的匈牙利民族文化和审美观念。
关键词: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民间音乐;吉卜赛调式音阶;演奏技术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杨雨晴(2000-),女,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斯特虽然早年就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匈牙利,侨居欧洲多年,却始终如一地宣称:“从摇篮到坟墓,从灵魂到肉体,我是彻底的马加尔(Magyar)人,因此我以最严肃的态度积极支持发展匈牙利音乐文化。
”一、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创作背景以“狂想曲”体裁作为曲名,表明它意味着本曲根据民族素材即兴创作而成。
十九世纪初叶出现了“狂想曲”(Rhapsody)体裁,属于器乐幻想曲,源于希腊语,拥有英雄主义气概和鲜明民族特色。
“狂想曲”能够成为一类风靡世界的体裁代名词之一,主要可归功于李斯特于1868年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和《西班牙狂想曲》,开启了基于民间主题创作的幻想曲式狂想曲创作热潮。
在经历了法国阶级斗争和民族独立斗争相交织的十九世纪欧洲政治社会生活后,李斯特也逐渐架构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审美思想。
李斯特始终主张标题音乐,力求音乐的崇高思想内容须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相结合。
他在自己的音乐文选中表示:“吉卜赛人的艺术生活都极少迎合某教条法规。
他们喜欢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被允许的”,因此作品体现出匈牙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蓝色狂想曲
蓝色狂想曲
组员:
爵士乐
起源于美国并风行于全世界一种流行音乐。 城市流行音乐"拉格泰姆(Ragtime)”和乡村 流行音乐“布鲁斯(Blues)”彼此融合和影响 的结果。 先后经历了新奥尔良时期、摇摆时期、比波时期 和现代爵士乐时期。 其机械性重复、各乐器的应答方式的轮流即兴演 奏等重要特点影响到了诸如现代轻音乐、城市流 行歌曲,甚至艺术音乐等众多音乐品种。
圣路易斯布鲁斯(St.Louis Blues)
"布鲁斯之父"W.C汉迪创作的 一首著名的歌曲。 作品中的小号演奏者阿姆斯 特朗,新奥尔良爵士乐的重要 代表。
铃儿响叮当(Jingle Bell)
著名圣诞歌曲。 作曲家詹姆斯 罗德 比尔彭特于 1857年9月创作了这首歌曲。早先 的旋律与现在的略有区别。
主部主题 乐曲以独奏单簧管低音区里的一个颤音开始,这是一个上 升音阶的基础。当音阶上升到最高一个音符时,作品的一个放 任不羁的主要主题迸发了出来(bB大调)。接着,法国号和萨 克斯管奏起了一个节奏性很强的主题。它和上述的单簧管主题 情调十分接近,就像是这个主题的变形或延续,只是较前者更 加强劲有力,而且显然带有舞曲风格。加弱音器的小号再次奏 出这个出题,将优美的钢琴引来。钢琴在陈述主题后,又以变 奏加入,并引向一个辉煌的、重述各主题的独奏。现在,主要 主题以果敢有力的音响出现在乐队齐奏的音乐中,明亮的小号 又奏起了一支开阔嘹亮的曲调,音乐就此掀起了一个异常活跃 的氛围。
பைடு நூலகம்
作品简介 《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 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 于1924年写给独奏钢琴及爵士乐团的乐曲,它 融合了古典音乐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 此曲的首演一般是认为在一个标题为“现代 音乐实验”的音乐会中,于1924年2月12日纽 约风神音乐厅(Aeolian Hall),由保罗·怀特 曼(Paul Whiteman)指挥他的乐团以及格什温 演奏钢琴。 钢琴与交响乐团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美国 作曲家格罗菲(Ferde Grofé)所改编,它成为 了美国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就像其它 格什温最受欢迎的古典乐曲,蓝色狂想曲让他建 立了多产作曲家的声誉。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
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作者:曾君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0期摘要:在19世纪欧洲音乐的史册中,弗朗兹·李斯特(Ferenc Liszt,1811~1886)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的名字始终与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紧密相连,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和表演是浪漫主义乃至整个钢琴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
他的音乐创作与匈牙利民族音乐息息相关,而其中占有重要而又特殊地位的是他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这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便是他的“爱国音乐”,其内容丰富,形式完美,具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情结和鲜明的民间音乐色彩。
在国内以他的第二首和第六首为例进行分析的文章较多,而以第十一首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的较少。
因此,本文将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为切入点,就他的创作风格的民族性特征和浪漫主义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帮助我们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关键词:创作风格;民族性;浪漫主义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天才作曲家兼演奏家,在他的钢琴音乐的创作中,融入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眷恋,本民族民间音乐被他在作品中运用得淋漓尽致。
本文以《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为例,就他作品中的民族性特征和浪漫主义特征进行分析。
笔者以为,想要全面地了解李斯特作品中的民族性特征和浪漫主义特征,就必须对作曲家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创作的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尤其是像李斯特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具有革新精神的作曲家,这部分的内容就更不可或缺。
1 李斯特的生平及其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李斯特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1886年7月31日晚在拜罗伊特离开人世,父亲是音乐爱好者,六岁随父亲学习钢琴,九岁登台演奏,故乡的人们都能歌善舞,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
1820年李斯特师从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学习钢琴。
在一年半的教学时间里,李斯特获得了极大的进步,无论在技术或是音乐思想方面都受益匪浅,这对他以后作品中的即兴式和炫技性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斯协奏曲简介
费尔斯协奏曲简介
费尔斯协奏曲可能指的是费尔斯协奏曲的一个具体作品或者是费尔斯协奏曲的一类音乐作品。
具体来说,费尔斯(Ferenc)通常是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的匈牙利化名。
因此,费尔斯协奏曲通常是指由李斯特创作的匈牙利风格的协奏曲,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匈牙利狂想曲》。
以下是对费尔斯协奏曲的简要介绍:
费尔斯协奏曲(Ferenc Liszt Concerto):弗朗茨·李斯特创作的协奏曲作品,以匈牙利风格为特点,包括以下几部分:
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y):李斯特创作了一系列匈牙利狂想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第2号和第6号。
这些作品充满了匈牙利传统音乐元素,包括快速的变奏、充满激情的旋律和技巧性的钢琴演奏。
匈牙利协奏曲(Hungarian Concerto):李斯特还创作了一部匈牙利协奏曲,结合了匈牙利风格的元素,包括民间舞曲和传统旋律。
协奏曲(Concertos):李斯特还创作了多部协奏曲,其中以《E大调钢琴协奏曲》、《A大调钢琴协奏曲》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最为
著名。
这些协奏曲结合了浪漫时期的音乐特点,展现了李斯特的钢琴技巧和创造力。
费尔斯协奏曲以其富有激情、技巧性强和匈牙利传统音乐元素融合的特点而闻名。
这些作品在钢琴音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经常被音乐家和钢琴家演奏,以展示他们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如果您对特定的费尔斯协奏曲有更多的兴趣,您可以提供作品的具体名称,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作者:包涵旭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9期【摘要】狂想曲”(Rhapsody)的出现最早是在 18 世纪,后来到了19 世纪的时候开始应用在器乐的作品上,1803年标志着“狂想曲”进入了新的阶段。
勃拉姆他在19世纪末就写了这首轰动一时的狂想曲,他是德国人,也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特别欣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音乐,因此,在勃拉姆斯一生的创作中他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特有的东西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样既做到了对古典音乐的发扬流传,又融入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鲜血液,为那个时期的音乐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音乐;旋律;狂想曲;勃拉姆斯;钢琴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1;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勃拉姆斯是19世纪中后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他一辈子的音乐创作都在追求“纯音乐”风格,写了很多可以让人深刻思考的艺术作品。
在他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等。
是一个在那个时期不多见的音乐家。
勃拉姆斯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浪漫主义的西方可以说是一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所有人纷纷都跟着浪漫主义风格走的时代,唯独勃拉姆斯在他的音乐里加入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把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揉在了一起,产生了特有的带有勃拉姆斯色彩的。
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个“古典的浪漫主义者”,也可以说是一个“浪漫的古典主义者”。
也有人说他是继贝多芬后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德国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
他的音乐作品在规规矩矩的结构下偷偷的包含着奔放的情感,细致形象地反应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在理性的框架下向大众展示着他无比多样的情感世界。
勃拉姆斯在1879年写了两首钢琴狂想曲op.79No1和No2两部作品,第二年也就是1880年出版。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看是比较接近奏鸣曲曲式的,也有部分人说他是复三部曲式或是回旋奏嗚曲曲式。
蓝色狂想曲
一.蓝色狂想曲曲目简介《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于1924年写给独奏钢琴及爵士乐团的乐曲,它融合了古典音乐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
此曲的首演一般是认为在一个标题为“现代音乐实验”的音乐会中,于1924年2月12日纽约风神音乐厅(Aeolian Hall),由保罗·怀特曼(Paul Whiteman)指挥他的乐团以及格什温演奏钢琴。
钢琴与交响乐团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美国作曲家格罗菲(Ferde Grofé)所改编,它成为了美国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就像其它格什温最受欢迎的古典乐曲,蓝色狂想曲让他建立了多产作曲家的声誉。
编辑本段创作历史1924年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发表了交响曲《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获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为世界级作曲家。
早在格什温创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怀有成为严肃音乐家的雄心壮志。
因此,当保罗·怀特曼为组织"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而邀请他写一部"爵士协奏曲"时,格什温很感兴趣,他一直向往着写作掺有爵士乐因素的严肃音乐。
不过怀特曼给的期限太紧,而且他早就发布了格什温将为这次音乐会作曲、并亲自担任钢琴独奏的消息。
这样,格什温一点退路也没有了。
据说格什温是在去波士顿的旅途中创作本曲的,他事后曾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
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从波士顿返回仅一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
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准备留到首演时作即兴创作。
乐曲完成后,格什温为作品的标题大伤脑筋,直到离初演只有几天时才最后定名。
因为蓝色(blue)同作品中所采用的起源于美国黑人劳动歌曲和灵歌的布鲁斯(blues)曲调正好是同一个词,故最终采用了"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之名。
克罗地亚狂想曲钢琴曲介绍
克罗地亚狂想曲钢琴曲简介
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是克罗地亚钢琴家和作曲家马克西姆·米尔尼茨基创作的一首钢琴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是米尔尼茨基为庆祝克罗地亚加入欧盟而作的。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非常独特,它将传统的克罗地亚音乐和现代的流行元素融合在了一起。
曲子的起伏跌宕、情感真挚,仿佛带着听众来到了克罗地亚的大自然之中,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首曲子的开头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钢琴的旋律犹如远古时期的号角声一般,充满着野性和神秘感,让人不禁想起了克罗地亚的野性美景。
接着,曲子的主题逐渐展开,钢琴的声音开始渐渐升高,仿佛带着听众飞跃到了空中,眺望着美丽的大地。
在整个曲子中,米尔尼茨基运用了许多克罗地亚音乐元素,如克罗地亚传统的音乐旋律和舞曲,同时也加入了一些现代的流行元素。
这种音乐风格非常新颖,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曲子的高潮部分非常动人,钢琴的声音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般,让人不禁感到无比的震撼。
这一段的音乐非常具有戏剧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曲子渐渐结束,钢琴的声音逐渐平缓,仿佛带着听众回到了平静的现实之中。
总的来说,克罗地亚狂想曲是一首非常出色的钢琴曲,它将传统的克罗地亚音乐和现代的流行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全新
的音乐风格。
这首曲子的音乐非常优美动人,它可以带给听众深深的感受和回忆,让人沉浸在克罗地亚的文化和美景之中。
这首曲子在世界范围内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成为了米尔尼茨基的代表作之一。
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伟大的名字:Queen,皇后乐队。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皇后乐队最经典的作品,也是几十年来欧美乐界不朽的名曲。
背景介绍:《波西米亚狂想曲》出版于1975年,选自号称摇滚乐史上制作费用最高的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
这首歌请来了规模庞大的伴唱和演奏阵容,在歌剧院里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录音。
录音使用了五百个音轨(一般的流行音乐音轨都小于12或24)。
而且这首歌也是史上第一次拍摄MTV的单曲。
在全英排行榜上连续九周排名榜首,这也创下了一个记录。
风格简介:虽然皇后乐队是一支摇滚乐队,但是他们的艺术风格有很强的综合性。
他们创造出了把古典音乐跟重金属摇滚融合在一起并配以华丽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
这首《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是如此,这是首具有浓厚歌剧色彩的摇滚乐。
歌中包含了唱诗班的无伴奏和声,层层铺垫的钢琴和提琴让这首歌听上去像交响乐,而歌中一段接一段强劲的鼓声和重金属吉他SOLO又显示了这是一首摇滚乐。
这正是乐队的特色,他们能用最传统的摇滚乐表现众多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形式。
简析:这是一首关于死亡,关于离去的歌。
开头的第一句歌词“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便把歌曲的主旨引入了寻找生命的意义。
第二段写到“life had just begun ,but now I have gone……if I’m not back again tomorrow ,carry on as if nothing really matter ”这是一种临死前的不舍以及对亲人的告别,后来人们知道,主唱原来身患艾滋病绝症,才会在歌中留下这么悲情的语言。
第三段“my time has come……I don’t want to die , I sometimes wish I had never been born at all”更加表达了将死之人的心境——曾经是那么风流的一生,到头来还是要后悔,甚至后悔自己的出生。
《蓝色狂想曲》曲目简介
《蓝色狂想曲》曲目简介
《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于1924年写给独奏钢琴及爵士乐团的乐曲,它融合了古典音乐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
此曲的首演一般是认为在一个标题为“现代音乐实验”的音乐会中,于1924年2月12日纽约风神音乐厅(Aeolian Hall),由保罗·怀特曼(Paul Whiteman)指挥他的乐团以及格什温演奏钢琴。
钢琴与交响乐团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美国作曲家格罗菲(Ferde Grofé)所改编,它成为了美国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就像其它格什温最受欢迎的古典乐曲,蓝色狂想曲让他建立了多产作曲家的声誉。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简介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简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单乐章的钢琴与管弦乐团协奏曲,其作者为拉赫曼尼诺夫,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相关内容吧!《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作品简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俄语: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英语: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俄罗斯裔美国藉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诺夫在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作品编号43,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类似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
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
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根据《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乐谱上的说明,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边Senar别墅创作此曲。
此曲于同年11月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拉赫曼尼诺夫弹奏钢琴,费城管弦乐团伴奏。
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其中一段行板(Var.18)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采纳为背景音乐;在影片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
对比影片音乐主题,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就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 Re-variation)。
匈牙利狂想曲
尾声
给人一种怎么的感觉
此时音乐再度响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人心又汇聚在一起恢复 了以前的狂热最后再以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高 潮声中结束
总结
第一部分 庄严的旋律,悲痛的情绪 第二部分 狂热的气息,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 尾声 恢复高潮,振奋人心
匈牙利狂想曲
弗兰兹· 李斯特
作者简介
弗兰兹· 李斯特(李斯 特· 弗兰兹)(德语: Franz Liszt,匈牙利语: Liszt Ferenc,1811年 10月22日-1886年7月 31日),匈牙利钢琴演 奏家和作曲家,浪漫主 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
作品介绍
《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语:Hungarian Rhapsody)是一组由弗兰兹· 李斯特所写的钢 琴曲目。全组19首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民歌 音调为主题,并于1846-1853年、1882年以及 1885年期间所编写。其中第2、5、6、9、12 及14首其后由奥地利音乐家法兰兹· 达普勒 (Franz Doppler)改编以交响乐方式来演奏。
问题
1.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全曲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1.曲子的拍号是什么 2.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 1.曲子的牌号为4/2拍 2.开始表达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的哀痛 和控诉也表现了匈牙利人民不屈不挠的性格。
第二部分
1.与上一部分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部分鱼第一部分相比音乐速度加快出现了 狂热急板的“弗里斯”舞曲描绘了民间节日欢 欣起舞的场面,随着音乐的加快,力度的加强 音乐进入了万人狂舞、万众狂欢的场面当乐曲 达到高潮后音乐停顿下来表示舞蹈者都走了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简介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简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作品简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俄语:РапсодиянатемуПаганини,英语:RhapsodyonaThemeofPaganini),俄罗斯裔美国藉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诺夫在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作品编号43,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类似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
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
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根据《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乐谱上的说明,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边Senar别墅创作此曲。
此曲于同年11月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拉赫曼尼诺夫弹奏钢琴,费城管弦乐团伴奏。
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其中一段行板(Var.18)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inTime,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采纳为背景音乐;在影片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
对比影片音乐主题,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就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Re-variation)。
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
古典音乐作品体裁的简介
古典音乐作品体裁的简介交响曲(Symphony)广义的来说,交响曲是為管弦乐所写的奏鸣曲。
这个曲式源自於巴洛克时期,当时对此名称的解释相当於现在的歌剧「序曲」,也就是由快板-慢板-快板形式所组成的三个乐章的器乐曲。
古典时期以后一般公认的模式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詼谐曲;第四乐章:快板,轮旋曲式。
古典时期的海顿将交响曲带向一个新高峰,莫扎特遵循其榜样又突破,1788年最后三百的交响曲尤其出色。
贝多芬史将交响曲在表现情感的能力上提昇至一新局面,九首交响曲不仅扩大了乐团的编制及乐曲的长度,第九号「合唱」交响曲更把人声引进由席勒(Schiller)作词的「快乐颂」大合唱终乐章中。
十九世纪浪漫乐派之后,交响曲更被广泛的创作,但形式上开始有了些微改变,或是改变乐章的数目,或是加入了声乐,此外,受了标题音乐作曲手法的影响,更发展出「标题交响曲」之类型。
如贝多芬《第六号田园交响曲》作品68。
交响诗(Symphonic poem)是一种以标题音乐手法完成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有别,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先在作品中引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大有与其影响。
交响诗是在音乐中发展诗的理念,用音乐来营造情绪抒发感情,表现诗的意境,气氛和内容。
交响诗的题材自由,手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得以自由表达乐念,是在标题音乐中最发达的乐种。
浪漫派后期德国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R. Strauss,1864~1949)在交响诗方面堪称一代宗师,他将交响诗改称為「音诗」。
组曲(Suite)十八世纪中期之后舞曲组曲不再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主要是因為音乐逐渐平民化,宫廷内的舞曲不再那麼的流行。
浪漫乐派以后流行具有描写性质的舞曲,通常是管弦乐曲及器乐曲的作品。
大多由很多小曲组合而成,没有一定规则可循,作曲家可自由创作,如圣桑「动物狂欢节」、舒曼「儿时情景」、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
另外有芭蕾舞剧中精彩的管弦管配乐,单独用於演奏会上时的芭蕾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睡芙人」、「天鹅湖」、「胡桃钳」组曲。
简析克罗德·德彪西的《狂想曲》
简析克罗德·德彪西的《狂想曲》梅 松(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摘要】克罗德·德彪西的《狂想曲》是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生涯顶峰时期的成功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萨克斯管演奏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为萨克斯管的演奏技巧提供和创造了更丰富的表现余地,它在古典萨克斯管的文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一部作品,它对演奏者的节奏把握、技巧、音乐处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狂想曲;克罗德·德彪西;技术难点分析【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引言狂想曲(Rhapsody):这个名词源于古希腊的史诗咏吟者,他们用乐器伴奏歌唱或朗诵,后来在专业创作中是指以民歌曲调为主题而发展的器乐幻想曲。
大多数“狂想曲”是以缓慢的民歌曲调为基础进行变奏,又与宣叙调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间舞曲段落相对比,音乐富于民间特色。
这部德彪西的《狂想曲》不仅是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而且是富有创造性和卓越创作技巧的作品,有着梦幻般的旋律,给人以美好的音乐享受。
演奏技巧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演奏技巧可以有效地控制音色和突出音乐表现力。
在德彪西的这部《狂想曲》中就需要演奏者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音乐处理能力,比如,行进中的超高音演奏、节奏把握、音色控制等。
一、作曲家简介阿希尔-克罗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组曲《贝加马斯克组曲》《意象集》《版画集》等。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大约1800年才迁到巴黎,他的祖父是酒商,后来经营不善改作了木匠。
他的父亲年轻时是一名海军,后来与其母亲经营一家瓷器店。
当德彪西出生后父亲本想培养他当海军,但是由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其全家人搬到一个亲戚家,在这时他开始接触并学习钢琴,1872年,他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一直到1884年 ,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了12年,他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当时很多知名音乐家的肯定。
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演奏探析
当代音乐2020年第1期MODERNMUSIC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演奏探析李晓璇[摘㊀要]王建民先生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是其四首中的第一首ꎬ也是先生结合西方音乐的特点ꎬ将音乐形式进行多样化演绎的一首独具特色的二胡作品ꎬ在演奏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ꎮ笔者通过对«第一二胡狂想曲»的学习和练习ꎬ将情感中的理性和感性因素ꎬ按照文章的主题线索和文章的情感内涵ꎬ来将音乐的情感价值和艺术特征准确实在地表达出来ꎮ«第一二胡狂想曲»是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少数民族西双版纳风格的大型二胡作品ꎬ对于我国二胡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ꎮ[关键词]二胡狂想曲ꎻ情感体验ꎻ态度价值ꎻ狂想曲[中图分类号]J6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112-02[收稿日期]2019-08-14[作者简介]李晓璇(1995 ㊀)ꎬ女ꎬ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ꎮ(长春㊀130117)㊀㊀«第一二胡狂想曲»是当代二胡作品的经典之作ꎬ是对当代二胡曲的创作及发展ꎬ也是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ꎮ«第一二胡狂想曲»虽然包含着较多转调部分ꎬ但是表演者在演奏中要注意表现作品的完整性ꎮ乐曲演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是我们评价一个表演者演奏水平的基本因素ꎬ在连贯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分析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现来体现其艺术性ꎮ一㊁«第一二胡狂想曲»的创作背景«第一二胡狂想曲»是王建民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首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大型二胡作品ꎬ对于我国二胡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ꎮ[1]80年代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代ꎬ涌现出了众多新潮的思想ꎬ中西音乐思潮的碰撞ꎬ也影响了二胡曲体结构的创作方式ꎮ二胡曲«第一二胡狂想曲»的音乐是来源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民歌ꎬ并融入西方的狂想曲的体裁形式ꎬ使中西方音乐形式相融合ꎮ同时作者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近现代的二胡音乐的技巧性内容(比如:快弓㊁滑音等)与基本性内容(比如:速度㊁力度等)相互融合ꎬ具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性㊁节奏性㊁技巧性ꎮ该首作品深受音乐家和二胡爱好者的热爱ꎬ是二胡各个重大比赛的固定曲目之一ꎮ王建民先生是当代与传统音乐形式相互结合的重要音乐家ꎬ现任中国管弦乐副主任ꎬ中国音乐家委员和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ꎬ他擅长把西方作曲特色与中国音乐特色相结合ꎬ对于二胡作品的创作以及民乐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ꎮ该曲作者的音乐创作独特新奇ꎬ又不失自身的创作特色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和情节性ꎮ他不仅深入了解云南人民的生活状态ꎬ而且还对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进行挖掘ꎬ并加入他自身的体会ꎬ符合音乐历史的潮流又不失创新ꎮ他创作此曲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西双版纳的民族音乐ꎬ加强人们对音乐多样性ꎬ多彩性的认识和接受ꎮ曲作者为了让人们了解到民族地方风情ꎬ同时让人们感悟到二胡民族音乐的独特和丰富魅力ꎮ先生运用二胡去表达云南地区的独特乐器种类ꎬ用手敲击蟒皮ꎬ以及用弓杆敲击琴筒等表现形式ꎬ都是在模仿起源于非洲的非洲鼓Djembeꎬ现被云南的人们称为手鼓ꎮ这种来源于云南当地鲜明的音乐节奏给表演者和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ꎬ甚至比旋律更深入内心ꎮ加强了创造力ꎬ为本曲增添了自己独特的闪光点ꎮ这种用二胡模仿当地音乐节奏的表现方式激发人们的理解能力ꎬ使人们对二胡以至民族音乐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ꎮ«第一二胡狂想曲»是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大型二胡曲ꎬ王建民先生在创作时完全掌握该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ꎬ主要运用民族调式并多用半音音程以及滑揉表现民族特色ꎮ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最有特点的是傣族和白族ꎬ傣族音乐用独特的长鼓来加强其音乐的气势ꎬ加强了鼓点节奏ꎬ赋予曲子一种空灵㊁神秘ꎬ赋予幻想和想象力的特征ꎮ早期的傣族音乐多是以宗教音乐为主导音乐来进行发展的ꎮ白族音乐与傣族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ꎬ这两个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都处于云南一带ꎬ其民风民俗相似ꎬ而且两个民族自古相交甚好ꎬ其音乐乃至文化相互传递并互相影响ꎮ白族的音乐同样具有鲜明的节奏音型ꎬ这里有极其丰富的山歌㊁小调ꎬ表现出云南西双版纳人民对于苍山洱海的热爱ꎬ他们淳朴的民风民情和对幸福生活向往与渴望的状态都是王建民先生创作«第一二胡狂想曲»的音乐基础和民情基础ꎮ«第一二胡狂想曲»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加入西方狂想曲结构ꎬ是一种大胆的创新ꎮ狂想曲又名rhapsodyꎬ是源自西方的一种主要的音乐体裁ꎬ最开始产生于古希腊的游吟诗人211和流浪艺人用乐器伴奏与诗歌和朗诵调相配合而形成的简洁的小调ꎬ进而逐渐发展成为复杂的曲式ꎮ王建民先生所创作的二胡曲都是以狂想曲的结构为主ꎬ在此基础上融入民族音乐元素ꎬ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ꎮ二㊁«第一二胡狂想曲»的演奏分析(一)丰富的演奏手法«一狂»描写的是奇幻的云南原始森林㊁边寨风光以及云南朴实的民风ꎮ以拨弦为主ꎬ弓杆敲击琴筒㊁左手指甲轮刮琴弦㊁右手拍击琴筒为辅来表现云南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ꎮ二胡中的拨弦分为左手拨弦和右手拨弦两种方式ꎬ该曲中只运用左手拨弦ꎮ我们又称其为左手勾弦ꎬ是左手手指通过拨动琴弦使得琴弦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ꎮ它借鉴了提琴乐器和民族弹拨乐器的弹拨方法并将这种拨弦手法移植到二胡中ꎬ形成二胡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ꎮ左手拨弦又可细化为两种:空弦勾弦和按音勾弦ꎮ这两种勾弦方式的左手手型和平时按音的手形并无差别ꎬ也都是将手指落在琴弦上拨动ꎮ不同的是ꎬ空弦勾弦不用右手运弓ꎬ只需要左手运用指尖处手指关节的力量来拨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音即可ꎬ表达出的是颗粒性跳跃性的轻盈舞动感ꎮ而按音勾弦则需要在拨弦的同时拉弓或者推弓ꎬ相比于空弦勾弦更具有爆发力和张力ꎬ将全曲气氛推向高潮ꎮ1 拨弦与弓杆敲击琴筒结合云南的打歌以及人们的日常对歌经常会将重音放在一个小节的结束部分ꎬ他们在后半部分加上自己的呼喊声音ꎬ增加演唱的气氛ꎬ因此创作者将拨弦放在敲击琴筒之后ꎬ也较完整地还原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ꎮ弓杆敲击琴筒主要是弓杆和琴筒形成了一个着力点ꎬ与我们平常拉动弓子的力相反ꎬ正常运弓是将力控制在拇指第一关节和食指的第二和第三关节处ꎮ而弓杆敲击琴筒时ꎬ右手的力主要分布于右手拇指指尖和食指的指尖ꎬ指尖下压弓杆ꎬ使弓杆能够先于弓毛与琴筒接触ꎮ由于弓杆独特的竹质材质与二胡琴筒的木质材质形成接触点后ꎬ自然会弹跳起来ꎬ这样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弓杆敲击琴筒的声音才是干净又清脆的ꎮ2 拨弦和左手指甲轮刮琴弦结合云南铃鼓用手轻轻晃动ꎬ出现 沙啦沙啦 的响声ꎬ在二胡中用左手指甲刮琴弦很准确地表现出这个声音ꎬ拨弦和刮弦交替进行ꎬ表现出紧张的音乐气氛ꎮ将音乐推向高潮ꎮ左手指甲轮刮琴弦是借鉴琵琶右手的轮指方法并将其改良成二胡的左手轮指ꎬ轮指时四个指头依次刮奏琴弦ꎬ每根手指需要平均地在琴弦上刮奏ꎬ如果出现刮弦快慢不均ꎬ就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混乱感ꎮ所以切忌节奏不均匀ꎬ忽快忽慢ꎮ3 拨弦与右手拍击琴筒结合拍击二胡琴筒所发出的声音和云南当地的民族乐器手鼓发出的声音较为相似ꎬ并在一个小节的开始和结束用拨弦来衬托ꎬ给固定的鼓点音色加入了强弱和音色的变化ꎬ更能突出云南少数音乐的舞蹈性和跳跃性ꎮ右手拍击时主要是考查演奏者手腕关节的灵活度ꎬ大臂带动小臂形成臂膀上下运动的状态ꎬ同时按照节奏向上抬起或向下弯曲手腕ꎬ使手指与琴筒蟒皮处接触ꎬ从而发出清脆悦耳的鼓点声音的模拟ꎮ如果演奏该部分时用力不均ꎬ音量大小不同ꎮ不仅令听众产生听觉混乱ꎬ更容易使自己的节奏因强弱规律的改变而错乱ꎮ所以ꎬ用力均匀是完美演奏该部分的前提和基础ꎮ演奏者在进行乐曲的二度创作时在遵循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曲子的了解和掌握ꎬ普遍中又不失独特ꎬ制约中又不失灵活ꎮ给欣赏者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和听觉上的享受ꎮ[2](二)多样的情感表达1 演奏抒情性的曲调时ꎬ左手多用抒情的揉弦ꎬ并多用慢速的滑音ꎮ右手用全弓去演奏以确保弓子的饱满程度ꎮ一个弓子中要多运用渐强和渐弱的力度处理ꎮ对于变化音要突出表现ꎬ比如加强特殊音节的力度ꎬ这样ꎬ特殊音节与普通音节之间就形成了强弱对比ꎬ演奏出的音乐便能够给欣赏者形成波浪形的听觉感受ꎮ乐曲的第1-18小节ꎬ描写的是少数民族人民悠闲自得的美好生活的美景ꎬ多为三拍子及三拍以上的长音ꎬ因此右手避免激烈短促的小弓段ꎬ尽可能多运用全弓演奏ꎮ左手揉弦速度要慢ꎬ以滑揉为主ꎬ滚揉为辅ꎮ这样才能够将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景象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ꎮ2 演奏节奏性强的曲调时ꎬ左手多用快速的小揉弦甚至很少去运用揉弦ꎮ与演奏抒情曲调时的揉弦方向是不同的ꎬ抒情曲调的左手移动多是上下的移动形成绵细的滑音ꎬ而节奏性曲调按弦的力度则是由外向内给琴弦的压力感ꎬ观众们听到更多的是音头的产生ꎮ右手则多以短弓为主ꎬ尤其是在出弓时给一个突强的力ꎬ促进音头的形成ꎮ达到颗粒性及线条性的音乐形象ꎮ乐曲的第24-41小节ꎬ很清晰地看到这部分是由很多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ꎬ所以右手的运弓要求短促有力ꎬ清晰且具有颗粒性ꎮ左手相对于抒情部分要求较少ꎬ只需要干净利落ꎬ加入少量的小幅度揉弦并注意音准即可ꎮ这样更能完美地表达出人们围着篝火跳起舞蹈欢聚一堂的欢乐情绪ꎮ结㊀语二胡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ꎬ也是民族的乐器ꎮ二胡音乐表现地域范围之广ꎬ从创作者的狂想曲系列便知ꎬ它们使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云南的音乐特色ꎬ而且对于中国西部南部以及中原地区音乐的特点也有更深刻的印象ꎬ更加强了我们对于五千年文化的了解ꎮ演奏者对于«第一二胡狂想曲»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演奏本身ꎬ而是通过这首乐曲去加强自身的演奏技巧和能力ꎬ并通过这首乐曲去与另外的三首二胡狂想曲进行比较ꎬ从曲式结构㊁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来掌握四首狂想曲的不同之处ꎮ注释:[1]张㊀乐.论近现代二胡作品中的民族风格 以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为例[J].当代音乐ꎬ2018(10):132 133.[2]钱㊀晨.钢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J].大众文艺ꎬ2016(23):1.(责任编辑:崔晓光)311李晓璇: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演奏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hapsody关注实时系统,它通过可执行的实时框架实现了模型的平台无关性。”任群力说。他指出,实时框架是设计模型的集成集合,能够对开发嵌入式应用程序进行针对性优化。在自动合并应用程序的过程中,Rhapsody将生成代码、任何遗留代码、第三方库和其他模型组件都合并到一个构建环境中,实时框架便是其中的关键。
rhapsody简介
类别:模型驱动开发
Telelogic公司在2006年3月收购I-Logix公司后,推出的新版嵌入式软件建模工具Rhapsody(中文释义为“狂想曲”),在用户和软件开发商中赢得了非常高的部署满意度。用户覆盖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制造、电信等行业。
2007年第三季度,Rhapsody领衔的模型产品系列在全球获得了13%的增长率。在中国市场,Rhapsody的销售额和应用范围也有了大规模的拓展。目前,基于协作与SysML/UML 2.0的Rhapsody模型驱动开发环境正进入成熟应用时期。
作为一个完整的、基于模型开发的解决方案,Rhapsody扮演着连接嵌入式软件和UML桥梁的角色,赋予了使用者基于UML 2.0进行可视化建模的能力。
Telelogic中国区总监任群力指出,Rhapsody向开发者提供了一个高效、灵活的开发环境,在这里,开发者可以创建跟踪链接、自动生成跟踪文档,并且从多个源导入开发需求,具有对软件完整生命周期的跟踪能力。
Rhapsody的平台无关性视图可以使用通用的建模语言,目前Rhapsody支持C++、C、Ada和Java作为文本语言,同时Rhapsody还提供根据规则生成代码的选项,以便根据客户需要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生成程序。
除了在需求测试和实时框架方面的支持外,Rhapsody还具有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任群力介绍,Rhapsody可以帮助小型和大型开发团队,无论是基于本地还是分布式开发群体,均可实现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无缝协作,并在模拟层提供高级的分离与合并功能。同时,Rhapsody还能够与配置管理工具紧密集成,遵循配置管理流程规范,以直观的方式拆分和合并图形,从而方便地管理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