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常识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3、论点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展示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简介写作背景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揭示课题“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略读、细读、精读初步了解议论性的文体。
2、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3、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1、启发诱导法——引导、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
学法:1、圈点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圈点批注阅读法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2、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口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预学1、查工具书,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音、义,并识记词语,完成字词积累。
2、查资料,了解作者。
3、用圈点批注阅读法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了解文章的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复习圈点批注阅读方法:1、勾画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
2、批注可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3、每次圈点批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4、自己设定圈点批注的符号。
)一、导入课文,激情引思。
导入:我记得小时候,常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一年要能吃上一餐肉,那算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而如今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为减肥而发愁。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与最乐的事吗?交流:把你生活中认为最苦的事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把你生活中最乐的事讲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掌握生字词。
2. 难点: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生活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从而引出课文题目。
2.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然后,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深入探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最苦与最乐”的句子,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面对苦难和担当责任。
5. 小结作业: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生活中最苦或最乐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通过提问、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布置一篇短文写作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生活中最苦或最乐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大意。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短文进行点评和反馈,了解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故事内容,并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语言、句式、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人生的苦乐、体悟劳动的价值、珍惜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中的重要语言、句式、情感。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感悟人生的苦乐以及劳动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创新探究。
2. 激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故事人物的行为与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预习环节教师将故事打印出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带着该故事给您的父母讲述时,你会用哪些话语来表达?2. 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带来一个问题,“劳动有什么价值?是不是工作就是一种苦?”。
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3. 学习与讲解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故事《最苦与最乐》,并用心理学和哲学角度进行讲解。
讲解重点如下:1)利用故事中的细节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劳动的世界。
2)教师可深入浅出地讲解“渐进式力量训练”的理念。
3)教师可结合故事细节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对比。
4)在讲解完成后,引导学生做读后续写,通过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增强故事表达的有效性。
4. 课堂实践环节1)结合课堂讲解,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思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苦难,我们如何化解这些困境?3)学生自带材料,进行小组报告。
材料包括优秀书籍、影视资源、生活经历等。
4)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安排学生参与社区劳动,劳动后学生需要写一篇关于劳动的心得体会,从而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增强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总结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任选一位,分享劳动的感受、价值以及未来的个人打算。
引导学生从劳动中寻找乐趣,从中汲取力量,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教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又容易片面地看待人生。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产生共鸣。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出去,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与乐。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苦与乐是并存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_15 最苦与最乐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基本过程一、新课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文本链接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四、整体感知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
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qìlǎnmǐn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文章中的核心知识:最苦与最乐。
2.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及其用法。
3.能阅读和理解较复杂的文章。
2.能力目标1.能够听取和表述最苦与最乐的相关经验。
2.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语言中使用所学的词汇。
3.能够将自己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2.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探索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3.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最苦与最乐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文章中生字的掌握。
2.教学难点1.较复杂的文章阅读和理解。
2.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1.导入话题:请学生谈谈自己最苦或最乐的经历。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自己的经验及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中提取“最苦”和“最乐”的主题,引导学生转移对个人经历的感受和思考。
3.审题预览:请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简单预览问题,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求,从而更好的完成后续的学习任务。
2.阅读和解析1.全体阅读:导读课文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2.生词解释:确定生词含义,并巩固掌握生字在句中的运用。
3.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细节。
4.理解文章主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探究活动1.团队讨论:为什么“最苦”和“最乐”是主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2.分组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文章的主题和题目进行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注意分析问题的语境和前后关系。
3.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最苦”和“最乐”对我们有何启示,随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对自己历程的应用。
4.课后扩展1.书写活动: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个人经历的文章,并与课文做比较,从中发现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续写活动:请续写一篇关于“最苦”或“最乐”的个人经历,并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入课文: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课文(25分钟)1. 教师放映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分组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组朗读。
3.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班级活动:读一读,告诉同学们主人公经历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 小组活动:为什么说最苦和最乐是相互联系的?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理解题目。
1.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 主人公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苦和乐?- 为什么说苦和乐是相互联系的?2. 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概括。
Step 4 情感交流(10分钟)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和乐?- 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你有什么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方法?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节课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家庭苦与乐相互联系让苦带来力量,让乐带来希望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能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心得。
过程与方法:在略读中把握主要内容,结合旁批、明确问题、自主阅读,合作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教学重点】1. 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教学难点】1.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2.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能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心得。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梁启超的资料,搜集与责任有关的名言,结合批注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看来,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人的看法和感受都不相同。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有过智慧和旷达的分析,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二、出示学习目标1. 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能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心得。
4. 培养责任感,学会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待苦与乐的态度和应对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苦与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待苦与乐的深刻见解。教师需通过实例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
-生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会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难以将其灵活运用到口语和写作中。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如造句、短文填空等,加强学生运用能力。
-课文结构的分析:对于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分析课文结构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使用图解、表格等方法,直观展示课文结构,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这说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是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苦与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苦与乐的基本概念。在文章中,苦与乐是生活体验的两种极端情感,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了解和掌握如何处理这两种情感,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比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人生哲理的理解上,难点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遇到的苦乐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情感共鸣的激发上,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可以通过情景剧、小组分享等方式来尝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活中苦与乐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生活中苦与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关于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们在识别和应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讲解,试图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看,他们对此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对比手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教学重点
-文本理解:学生需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例如,作者在艰苦环境下如何找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情感转变的过程及其意义。
-语言运用: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和表达方式,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在苦中求乐,这是课文传达的重要思想。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迅速抓住作者情感变化的精髓,而有些学生则对这种情感转变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苦与乐的思考,效果不错,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并不深刻,这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的地方。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如“最苦的是心头的那一份沉重,最乐的是心头的那一份轻松”,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对比修辞,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在思想教育方面,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在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时,如何借鉴作者的态度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了解文章主题。文段落,了解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生动描绘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4.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作者讲述自己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学习,最终取得成绩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最苦”与“最乐”。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着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
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qìlǎn mǐn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得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文章逻辑严谨,论述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本文中所阐述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尽责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2.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文的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是人生的最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关键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例如: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如何尽到这些责任。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责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文本研读】《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创意说明】《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
通过文章学习,在了解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知识链接】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活动过程】一、导入激趣二、预习点评三、感知引领(一)整体感知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因为未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结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根据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作者:盛子君
【教材分析】
《故宫博物院》最早是一篇广播稿,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故宫博物院庞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说得井然有序,条理清晰。
这得益于运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和空间顺序。
同时作者在说明故宫建筑群特征时,没有平均用墨,而是选择太和殿作为重点,使文章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说明对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
空间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写法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陌生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文章总分式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与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游故宫真遗憾”,的确到了北京,故宫是非游不可的景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规模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二、整体理解
1.学生带着任务默读课文。
任务一:勾画出故宫建筑群的总体特征。
任务二:勾画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并圈画出建筑物。
明确:
总体特征:“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
表明行踪的语句:“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
”“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
”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
”
参观的建筑物: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隆宗门、景运门、文华殿、武英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追问:故宫建筑群是如何布局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布局――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位于中心位置的是三大殿,往北依次是后三宫和御花园,它们都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和后三宫布局基本对称。
特点――布局统一。
2.如此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作者是如何把它说明得条理清晰、井然有序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问题一: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问题二:作者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故宫建筑群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这是按照作者行踪的变化来写的。
课中小结:在说明建筑物时,可以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和空间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设计意图: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三、重点研读
1.全文运用了空间顺序,在具体说明太和殿内部陈设时,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作者是以朱漆方台为立足点,运用方位名词,按照从中间到四周,再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这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作者在介绍故宫建筑群时是按照行踪的变化来说明,在介绍太和殿内部装饰时是运用了定点观察的方法,这都属于空间顺序。
2.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太和殿,它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1)雄伟壮丽。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
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映衬,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
(2)建筑精美。
“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
(3)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汉白玉栏杆、琉璃瓦、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龙形雕饰;三
大殿建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故宫又建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布局严整。
【引导学生关注数据――“七米”“28米”“2380多平方米”“12根”,并勾连《中国石拱桥》中的数据,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更准确具体地说明雄伟的特征;品读多姿多态的龙,体会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能更加具体地说明精美的特征;品读色彩――“金黄色”“红色”“金”“朱”“青蓝”,体会色彩鲜明的特征。
重视段落和句子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不仅体会传统建筑艺术的特征,更要从中感受作者对古代劳动者的歌颂和对古代文明的赞美,从而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 3.后三宫和御花园是如何体现故宫建筑的特征呢?
明确:后三宫通过列举各种带有凤凰的彩画图案来体现故宫建筑的精美。
御花园的布局和环境也体现了故宫建筑的精美。
4.作者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略写其他部分?
明确:①雄伟壮丽――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外观雄伟壮丽。
②内饰精美――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
③位置核
心――三大殿位于“紫禁城的中心”。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
④功用重要――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皇帝行使统治权力的地方,最能凸显皇权的威严。
正是因为太和殿地位重要,又能代表故宫建筑的特征,所以作者不惜笔墨,重点介绍。
这样说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课中小结:①在说明事物时,不仅整篇文章可以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在分说部分,也可以采用总分式,使文章结构严密。
②介绍某个建筑物结构和布局时,可以选取一个立足点,运用方位名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
③在说明事物特征时,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事物来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太和殿部分,梳理结构,理清顺序,学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法。
四、课后作业(略)
五、课堂总结
1.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让学生在文中先画出故宫建筑物,然后了解故宫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布局的特点,步步深入,水到渠成。
2.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讨论太和殿如何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独特风格时,学生能结合平素游览名胜古迹的生活体验,联想到南京明故宫的层层殿宇、雕梁画栋等。
教师也顺势为学生补充了太和殿宝座前陈设的宝象、端、仙鹤、香亭分别象征安定、吉祥、长寿、稳固的知识,勾起了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好奇与向往。
3.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超乎想象。
在解读数据时,教师更多注重从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故宫建筑的雄伟特点的角度。
而学生竟对数字的特殊含义产生了兴趣,有学生提出故宫建筑999间来源于凡间宫殿不可超出天宫1000间的传说,故宫建筑中的数据是否都有着深意呢?学生主动要求课后搜集相关资料,这是预设中没有的。
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收获将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