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国之精华 升华药食同源——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周文泉教授

合集下载

中科时备费钦 千年古方,药食同源!每天坚持喝,解锁清肺新姿势!

中科时备费钦 千年古方,药食同源!每天坚持喝,解锁清肺新姿势!

中科时备费钦|千年古方,药食同源!每天坚持喝,解锁清肺新姿势!众所周知,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之一干燥、寒冷、雾霾,更是堪称肺部健康三大杀手。

寒冬时节,冷空气通过鼻咽部进入肺,会引起气管、支气管痉挛收缩,病毒、细菌也会乘虚而入,引起感冒,甚至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让本来就患有哮喘、慢阻肺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病情更加严重。

疫情爆发以来,更多人意识到:肺很重要,但肺也是人体最容易失守的一道防线。

尤其是冬季,昼夜温差大,空气过于干燥。

不论男女老少,都应该把养肺润肺提上日程,选对合适的方式更是重中之重。

时备·费钦固体饮料,以医圣张仲景的“六味清肺散”为基础,利用数十年临床经验,对现代人进行全方位剖析后,根据中药的阴阳平衡和君臣佐使,科学配伍而成。

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孩童,以及孕期哺乳期均可食用。

时备·费钦不仅能改善肺部功能,让呼吸变得更轻松;还能对全身起到调节作用,轻松咳嗽、大便通畅、头脑更清醒、提高抵抗力……防患于未然。

告别“会呼吸的痛”从中医角度讲,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助心、主治节。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就是肺具有主气、助血、通水道的作用,与气、血、水密切相关。

从西医角度讲,肺的功能主要是通气和换气功能。

然而,长期遭到雾霾、尾气、尼古丁、焦油、空气污染、工业污染、居家污染等问题的残害,娇弱的肺部早已不堪重负!目前我国约1亿人患有慢阻肺,其患病风险高于心脏病2倍、癌症7倍。

60岁以上老人中,每4人就有1位慢阻肺患者;全世界每3个慢阻肺死亡患者,就有1个来自中国。

此外,我国慢性肺病发病率为14.3%,患病人数超1.9亿,每2.5分钟有一个慢性肺病患者死亡,是中国第一大系统疾病。

预计到2030年,慢性肺病患病人群超过4亿。

据统计,我国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26.9%。

过去30年间,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

形势如此严峻,想要降低肺部所受到的伤害,告别“会呼吸的痛”,此前最重要的清肺。

只有保持肺部健康,我们才能正常呼吸,才能正常获取新鲜氧气,保证心脏正常跳动。

食疗本草读后感1500

食疗本草读后感1500

食疗本草读后感1500《中华食疗本草》荟萃历代诸多食疗专家的理论、经验和方法,内容非常实用,为“健康中国,共建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案。

随着健康理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将饮食调养等疗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该书主编严仲铠教授知识渊博,总结了我国常用的药食同源品种,读者可以针对家庭成员某方面体质的弱点或疾病,在平时做饭做菜时做一些有利于食疗的品种,既可以免除药石之苦,又能驱除疾患的痛苦,保证全家的幸福与安康。

一、老骥伏枥,志在中华据了解,作者严仲铠先生196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吉林省中药研究所所长,乃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访问教授,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2000年被中央组织部选为国家高级专家。

在从事生药、中药资源研究工作近五十年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总结、整理、查阅相关文献,比对相关药膳食疗经验,对我国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以其丰富的阅历撰写了《中华食疗本草》,字里行间浸透了严仲铠教授的汗水与心血。

二、百草千药,各具特征药膳食疗的本草也会遇到真、伪、优、劣的鉴别难题。

对药膳食疗的本草而言,由于其基源的复杂性、加工炮制的多样性,市场上混用品和伪品层出不穷,一般人往往很难鉴别。

严仲铠教授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把鉴别药膳食疗本草质量的真伪优劣做了详尽的介绍,让普通人都能很容易掌握。

作为普通人不一定要全部掌握这些药材的性状知识,在实践中有时只要抓住其中一点就可防止诸多伪品、假药的干扰,犹如金庸小说中众多武林高手的绝活“一招制敌”。

如野山参参体上的铁线纹,参须上的珍珠点就是野山参的重要鉴别特征;冬虫夏草全身有足8对,头部3对,腹部4对,尾部1对,腹部的4对较为明显。

西红花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浸入水中,水被染成黄色,其他颜色都不是正品西红花的特征等等。

药材方面的鉴别知识,严仲铠教授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足以保证我们购买到货真价实的食材。

三、药食同治,科学提炼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先祖们在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药膳食疗经验和相关知识。

中和医派基本学术观点

中和医派基本学术观点

j
€中 医 药 六 大 优 势 :临 床 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 务 方 式 灵 活 ,f
I 文化底蕴深厚,创造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 阔 。
j 养生总则三个字:和则安
(f
i 养生要诀三个词:上 善 中 和 下 畅
!
j j 养 心 法 则 三 句 话 :是 非 审 之 于 己 毁 誉 听 之 于 人 得 失
在 直 肠 癌 脾 虚 湿 盛 证 型 的 病 后 营 养 调 理 中 ,何 师 强 调 要 注 意 顾 护 脾 胃 之 气 ,培 养 后 天 之 本 。 何 师 有 广 为 流 传 的 一 土 方 :“用 福 建 浦 城 的 薏 苡 仁 熬 粥 ,再 用 榨 汁 机 将 其 打 成 糊 状 ,作 为 早 餐 食 用 。”长 期 服 用 ,有 益
J
i
$ 养 生 方 法 四 点 :童 心 蚁 食 猴 行 龟 欲
j
〈中 医 药 文 化 核 心 理 念 :以 人 为 本 效 法 自 然 和 谐 平 衡 |
|
A 、济 活
j
j jI < 中 医 医 院 中 医 药 文 化 建 设 三 点 :主 题 是 突 出 中 医 药 文 化
核心价值
关键是充实中医药文化内涵重点是
于 直 肠 癌 脾 虚 湿 盛 证 型 病 后 脾 胃 之 气 的 恢 复 ,又 能 健 脾 祛 湿 ,清 热 排 脓 ,舒 筋 除 痹 ,功 效 之 广 ,令 人 惊 叹 。这 也 很 符 合 《黄 帝 内 经 》中 “五 谷 为 养 ”的 学 术 思 想 。 6 体会
在癌症的治疗中何师倡导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 通 过 平 衡 人 体 阴 阳 ,增 强 人 体 正 气 ,达 到 正 胜 邪 退 的 效 果 。 直 肠 癌 的 治 疗 往 往 也 需 遵 循 扶 正 祛 邪 的 原 则 ,随 证 治 之 ,且 何 师 认 为 ,在 治 疗 中 尤 其 要 注 意 顾 护 脾 胃 之 气 ,培 养 后 天 之 本 。 对 于 直 肠 癌 中 的 脾 虚 湿 盛 证 治 当 健 脾 燥 湿 ,调 和 脾 胃 ,脾 气 健 运 则 气 血 化 源 充 足 ,正 气 强 盛 。此外在扶正的基础上还应佐以清热解毒利湿等 祛 邪 之 法 ,邪 去 则 正 安 。

中华瑰宝之药食同源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延边大学

中华瑰宝之药食同源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延边大学

中华瑰宝之药食同源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延边大学第一章测试1.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为药食同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参考答案:《黄帝内经》2.唐代著名医药学家(),是“以食疗疾”学说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孙思邈3.我国古代“药食同源”理论的大成之作是()参考答案:《食疗本草》4.温补学派创始人()创制的“天麻鱼头”、“槐花酒”等药膳沿用至今。

参考答案:张介宾5.我国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通称为药食同源。

()参考答案:对6.作为食药物质时其标签、宣传信息等可以涉及疾病预防与治疗功能。

()参考答案:错7.药食同源物质的确定需要有征求意见稿并进行经营试点工作。

()参考答案:对8.药食同源物质应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为准。

()参考答案:对9.()属于花类药食同源品种参考答案:丁香;金银花;菊花10.()属于叶类药食同源品种参考答案:荷叶;紫苏第二章测试1.植物昆布属于()。

参考答案:翅藻科2.灵芝中的()成分能够修复受损肝细胞,具有较好的肝保护作用。

参考答案:灵芝酸3.灵芝孢子粉的采收方法()。

参考答案:所有选项都是4.茯苓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所产茯苓质量最佳。

参考答案:云南5.昆布属于褐藻类。

()参考答案:对6.灵芝孢子粉是市售的抗癌药。

()参考答案:错7.三萜类成分作为灵芝孢子粉及其相关产品的定量检测指标。

()参考答案:错8.茯苓霜是一款经典的美白养颜的饮品。

()参考答案:对9.中药昆布的功能与主治()。

参考答案:利水消肿;痰饮水肿;消痰软坚散结;睾丸肿痛10.灵芝常与()并称为四大仙草。

参考答案:何首乌;人参;冬虫夏草第三章测试1.黄芪含有的化学成分()。

参考答案:所有选项都是2.《本草备要》称()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

参考答案:桔梗3.研究表明,()桔梗质量较好,有效成分含量高,可作药用参考答案:2年生4.薤白具有特殊的气味,是因为其挥发油中主要为()。

药食同源里的智慧

药食同源里的智慧

药食同源里的智慧作者:蔡明益来源:《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2014年第03期“是药三分毒”是中国人对药物的一种基本认识,但为了治病只好两害取其轻了。

其实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多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是一样的。

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可以食用。

于是许多药物便是一种食材了,从而打破了“是药三分毒的心理”,建立起了“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这是中医所独有的,体现出中医“天人合一”的大智慧。

唐朝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的就是“药食同源”的思想。

笔者的母亲患便秘十余年,每天都在“不方便”中度过。

去年初有同事介绍一食疗偏方,用两匙黑芝麻调和一匙蜂蜜,每日一次,且佐以每日早晚各一小瓶含益生菌的酸奶,母亲坚持食用不到一个星期就大为“方便”,且都成形,母亲解除痛苦后全家皆大欢喜。

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之说,意即“食疗”。

“食疗”故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

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疗”既是美味佳肴,又可养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我们的祖先把“美食养身”和“防病治病”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能补能治,创造了“中国食疗学”。

“食疗”可称举世无双,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中医食疗无疑是中国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一种表现,包涵了一种洞察万物涵养自然的大智慧。

我于是乎逢人便讲食疗的好处,自己有病也不去医院,就在网上扒一些民间验方,以至于今年过年时因一个小感冒乱吃单方而差点酿成险祸。

就此,我请教我的一位学中医的朋友,才知道虽然很多食物都是药食同源,但并非药食同性,也并非药食同效,食疗有不同于药疗的优点,但不等于食疗包治百病,更不能代替药疗,尤其是急症顽症等。

食疗其实更讲究因人而异,讲究依每人的身体状况用药,这便是中国哲学里的辨证法。

医学课件药食同源话健康

医学课件药食同源话健康

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 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 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 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 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但 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 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 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 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 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 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 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 品。
药食同源话健康
抚顺市中医院 张德放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家庭幸福,社 会和谐,国泰民安的基石。对中国这样一个 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国民的健康,更是一 个实质性的问题。十八大之后,国家把将健 康产业定位“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国民 的福音,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最强 音。
何谓健康,即祛病、强身、健体。中国千 年的生活体验,已经将食物与医药溶成一体, 演化出“药食同源”文化。
药物与食物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防治 疾病。不同点是,药物的治疗药效强,用药 正确时,效果突现,而用药不当时,便出现 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药物 那样突出、迅速,食用不当,也不会立刻产 生不良的结果。
但不可忽视的是,食物虽然作用弱,但 久食,从量变到质变,因食物的性能作用对 身体体质平衡和生理功能的影响,就会变得 非常明显。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作用不亚 于中药。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药食同源的例子:
山药,薯蓣科植物山药干燥根茎。 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 是药食两用的中药材。
山药
[功效]
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

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作者:贾伟来源:《民生周刊》2022年第24期11月10日上午10点,《民生周刊》记者如约来到刘建勋位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实验楼一层的办公室。

房间不大,书架上摆满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书籍,以及他与学生的合影。

刘建勋,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项目审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从事中药学及中药药理学研究40余年,刘建勋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他积极推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及应用、中药药效学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中药新药研发与转化、中药复方功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从中医角度来说,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言:“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于性命者也。

”换言之,气血通畅则身体健康,气血瘀滞则易引发疾病。

气血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还被视为打开人体生理认知、阐述病理变化的金钥匙。

因此,相关研究成为古代医家和现代学者关注的重点。

刘建勋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研究,完成“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研究”,即在中医气血理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基础上,提出气—脉—血相关理论新学说—“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气血交互于脉”。

“我们在理论上,从脉的角度创新性提出‘气血交互于脉’的观点,探索脉在气虚血瘀、气滞血瘀中的作用。

”刘建勋说。

同时,从临床、基础、生物信息学,以及人体、器官、细胞等多维度确证了气、脉、血相关的能量代谢、血管内皮、血小板的基本生物学基础,阐释了气—脉—血的相互作用,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

此外,通过对心力衰竭、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等研究,发现了有效方剂的作用途径与靶点,阐释了气—脉—血论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科学内涵,为心脑血管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擦亮中医文化瑰宝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擦亮中医文化瑰宝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作者:商陆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9年第11期商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博大精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与统一。

助力飞天,航天英雄用中医保健;拔罐走红,奥运冠军青睐中医疗法。

植根于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应用平和模式对抗疾病,走的是“坚盾”的路子。

伴随五千年的文化,中国始终把中医药事业摆在发展的战略位置。

2016年2月,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绘制了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路线图。

2016年12月25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中医药法诞生。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中医药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也占一席之地。

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150条疾病和196条证候条目纳入传统医学章节。

前不久,国际权威期刊《肿瘤学前沿》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研究成果,中医传统的针刺疗法可以为肿瘤化疗药导航,促进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升,针刺治疗肿瘤取得新进展。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既证明了中医药的价值,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增添了最新的注脚。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2024年食药同源演讲稿范文

2024年食药同源演讲稿范文

2024年食药同源演讲稿范文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是XXXX,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食药同源”。

2024年,我国食品药品同源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食品药品同源化,是指在食品和药品中共同存在并能够互相转化的物质成分。

食药同源的理念源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的“食补药补”观念,以及现代科学的验证,旨在将食品和药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食品和药品的双向延伸,发挥出更大的保健和治疗效果。

食药同源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于健康和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食药同源的理念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使人们能够通过日常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更能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以茶叶为例,茶叶既可以作为食品,也可以作为药品。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茶叶就被人们广泛应用于饮食和药物领域。

茶叶中的丰富营养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能够提高免疫力,保护心脑血管,抗氧化等。

同时,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如咖啡碱、茶碱等,也能够起到提神、解疲劳的作用。

茶叶既是一种功能饮品,也是一种有效的药物。

食品药品同源的概念并非停留在理论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

首先,在食品安全领域,我们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的监管,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等物质的使用,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其次,在药品研发和生产领域,我们推动药品创新,加强药品的质量监督,提高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食品药品同源化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技术的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食药同源的原理和机制,发掘食品和药品中的有效成分,提高其提取和利用的效率,开发出更多具有保健和治疗功能的产品。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食药同源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食药同源的理念,使其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食药同源的实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食品药品同源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推动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和协调。

中医养生之“药食同源”

中医养生之“药食同源”

中医养生之“药食同源”“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强大物质基础,占据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健康长寿为人人所向往。

善待生命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养生保健就是保养生命。

下面仅就四个方面对“药食同源”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独特优势加以阐述。

“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强大物质基础,占据重要地位。

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二者相辅相成,突出显示了“药食同源”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独特优势。

“药食同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和人体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发展并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强身健体、抗衰老的最主要的措施。

综观中医典籍所载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之方药,食疗之多,数以千计,主要是健脾补肾二法。

因为扶正固本、调和气血是抗衰老的保养生命的治则。

先天之肾与后天之脾的生理活动协调、平衡,营卫畅达,精髓足以强中,水谷充以御外,自然益寿延年。

“药食同源”与养生保健融为一炉,既有药物与食品的综合作用,又能满足营养与保健的需求。

中医传统的“药膳”开养生保健之先河。

何谓“药膳”?它是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其中包括食疗、食养等。

药膳的特点有4点:①药膳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组方配伍及施膳原则,均以中医基本理论作指导,体现辨证施膳。

诚如《内经》所述“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人以五谷为本”。

并总结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原则。

②药膳是一种特殊食品。

既是药物与食品的综合作用,又能满足营养与保健的需求,具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能治病、强身、抗衰老的特殊食品。

③药膳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用药要求,结合药物性能,应用食品烹调和药物加工炮制技术而成的一套特殊制作方法。

④具有治病、强身、抗衰老的作用,遵循“因人、因时施膳”的原则。

守正创新 让中医药焕发新光彩

守正创新 让中医药焕发新光彩

守正创新让中医药焕发新光彩作者:卫婷婷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20年第04期“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如今,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刻: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首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了中医药文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这昭示着,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而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就成为新时期下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中国中医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副研究员欧阳竞锋就是其中一位。

从业20多年来,他曾远赴“药材之乡”云南研究中药药理;曾在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研究小分子抗癌化合物;也曾漂洋过海在日本东京药科大学探索前沿的多肽研究;最终,他将脚步停留在中医科学院,依托医学实验中心这一优质科研平台,努力将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技术相结合,让这一古老文明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越了解越热爱投身中医药学享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的河南信阳,山清水秀,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这里就是欧阳竞锋的故乡。

“我的祖籍在江西,是欧阳修的后裔,祖上大概是在清道光年间迁徙到河南的。

”采访中欧阳竞锋介绍说。

或许是豫风楚韵的熏陶,也或许是受血脉中文化气质的影响,他一直都很擅长文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但高考时,欧阳竞锋却与心中的大学失之交臂。

“考语文时,因为用钢笔答题,墨水洇湿了卷子,导致试卷背面的题都看不清,但又没有备用试卷可以换,所以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应用药食同源之法提升临床饮食调护功效

应用药食同源之法提升临床饮食调护功效

应用药食同源之法提升临床饮食调护功效作者:李佳慧来源:《中国食品》2020年第14期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有些食物同样也是药物,二者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划分。

在古代许多医学家就已经将中药的“四性”、“五味”这一理论运用到食物当中,并且认为每一种食物也同样具有“四性”、“五味”。

在《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就曾经提到过“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随着后期不断的经验积累与技术发展,药食逐渐被分化开,食疗与药疗也逐渐被人们区分开来。

合理的饮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保持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物质,而在临床上,患者的饮食调节更是十分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病情与身体状况。

一、药食同源在临床饮食调护中的优势1.固本培元,健脾补肾。

从中医角度来看,食疗同样可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许多药材不仅有药用的价值,也可以达到食疗保健的作用。

作为中医养生保健的物质基础,药食同源承载着许多关于养生保健的方法。

众多的食疗主要以健脾补肾为主,对于临床的患者来说,这些药膳刚好可以扶正固本、调和气血,有利于身体的进一步恢复。

2.保健治疗,预防疾病。

要做到养生保健,除了个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精神状况等之外,饮食调节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一切有机体都能够分解外来物质、合成自身物质,排除异己,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以通过药膳可以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调节自身的生理活动,同时还可以预防疾病。

3.符合现代营養免疫学理念。

药食同源有一个重要的功效就是非常符合现代的营养免疫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均衡人体,改善内分泌腺状况,使机体的内分泌功能恢复正常,并且没有副作用,能够起到自然清净的功效;二是能够提供充分的矿物质、维生素以及其他的所需营养来源,从而向免疫系统提供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二、如何正确发挥药食同源在临床饮食调护中的作用1.合理进食,适当忌口。

不同疾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有虚、实、寒、热之分,需要针对患者不同的身体病症来选择更合适的食物。

“药食同源”——生活的健康之源

“药食同源”——生活的健康之源

“药食同源”——生活的健康之源山东省老科协营养健康专委会孟昭玺李琼孟文历“药食同源”中的“药”,是指中药,是我们祖先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逐渐积累并且沿用至今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武器;而“食”,是指食物,是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包括药膳、食疗和食养。

古人通过实践不断的发现一些食物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一些药物也可以作为食物使用,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古人把这样的现象称为”药食同源”。

正因如此,中医药学包括了防治疾病的重要内容——食疗,即用食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的平衡,使人恢复健康,并且强调应以食疗为先,食疗不愈,再用药疗。

中医药学把吃药与饮食结合起来,堪称中国一绝。

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

近年来,保健食品、保健药品、功能性食品大量问世,为了规范药食两用中药,确保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国家卫生部和有关领导部门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下发文件,明确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86种,可以用于食品的中药114种,保健食品中禁用的中药60种。

早在明代成书的《食物本草》中,就有详细的分类记述,载有水740处(味)、谷117味、菜132味、果120味、鳞113味、介45味、蛇虫22味、禽77味、兽61味、味(调味品)72味、草152味、木42味、火10味、金10味、玉石23味、土5味,共1741味。

去除金、玉石、土中的33味,还有1708味。

中药大辞典中,也载有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种类近千种,包括禽、兽、肉蛋、五谷杂粮、瓜果蔬菜、鱼虾龟虫、山珍海味及调味品,这些均可考虑筛选为药食两用物品。

前人总结的经验非常宝贵,为我们挖掘利用药食同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药食同源”是健康之源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很多药物同时又是食物。

神农尝百草与其说是找药,还不如说是找食物。

在《黄帝内经太素》中就有“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的说法,最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不得病——谈谈中医养生与传承发展(上)

药食同源不得病——谈谈中医养生与传承发展(上)

专家谈保健I健康曰专题药食同源不得病谈谈中医养生与传承发展(上)文/施小墨诊所教授施小墨图片提供/站酷海洛J-4-.医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在大众保健、治病 救人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此次新冠疫情爆发,中医界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谈中医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科.中医养生的理念是什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养生,以及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中医养生的理念是什么说到中医养生的理念.我想先从这次疫情说起。

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同样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中医和西医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西医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效果不确切另外.西医把研究重点放在疫苗的研发上.如果研发出有效的疫苗.就能控制住疫情。

而中医则不是把重点放在这些方面.中医的治疗对象是人。

病毒通过感染人体导致疾病.如果人的身体好.对病毒感染就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未来与病毒长期共存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正印证了著名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可以说这就是中医养生理念的核心内容。

西医是循证医学.是精准医学。

我认为.中医与之相应的是整体医学.是''糊涂"医学。

比如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时,中医并不纠缠于病毒到底是什么型的.如何变异.而是着力于培养人体的正气.也就是说,让人们用自身的抵抗力来与病毒斗争.最后将其消灭.或是达到长期共存的状态。

再比如有位癌症患者来找我治疗,他问我开的药方里哪味药是抗癌的。

我告诉他,中医的治疗与西医的放化疗不一样.并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提高身体的抗8 _ 2020.10+凌孑铽達病能力。

如果患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疼痛不适.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减轻这些症状.那么身体的抗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才能将癌细胞控制住。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呢?这就是养生的内容了。

《黄帝内经》开篇即云:"上 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滥用中药材 食疗药膳入误区

滥用中药材 食疗药膳入误区
提供营养还能疗 疾祛病。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将365种中药 材根据药品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品、中 品、下品。上品无毒可食用,比如红枣、人参、 薏仁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经炮制可食 用,比如何首乌、麻黄、芍药;下品有毒,非治 病不用,比如附子、乌头、半夏。即使是上品, 也得根据个体差异,适人用适药。近代医家张锡 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 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甚至,业内认 为,不仅仅食物、药物,乃至“毒”物都是同 源。 2002年,原卫生部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 品的物品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山药等86种 中药材在列。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按 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新增了人参、夏枯草、当归等 15种中药材。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相关说明,列入 该目录的物质需要同时符合多项要求,包括符合 《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在中医药典 籍中有食用记载,未发现毒性记录、具有传统食 用习惯,正常食用未发现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 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符合应 当有的营养要求,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相关法律 法规规定等,而对那些虽然已经列入国家中药材 标准,但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野生动植物 品种的、中药材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违 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饮食传统要求以及其 他不应列入的情形,都不能进入这个名录。而且 卫生主管部门还会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进展适 时对目录进行增加或删减,“是一个动态管理的 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 也走入误区。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 效果造成健康受损甚至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2015年,浙江东阳一男子连续一个月每天服
盲目追捧 食疗药膳成保健标配

浅谈中医“食药同源”理念的起源

浅谈中医“食药同源”理念的起源

浅谈中医“食药同源”理念的起源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

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食药同源的源头和雏形。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

现代有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

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

这些都充分证明食药同源确实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

这种原始的食药同源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食药同源,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

真正的食药同源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

我国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二字连起来使用,形成食药同源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

其中有“母亲调食药同源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

这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食药同源其名。

而在食药同源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食药同源的记载。

《周礼》中记载了“食医”。

食医主要掌握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大膳”、“百馐”、“百酱”的滋味,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师的工作类似。

《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

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

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食药同源知识,出现了从事食药同源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

食药同源

食药同源



平补类:猪肉、羊肉、鱼、蛋等,适于一般性疾病病人、临床 上阴阳寒热偏颇不明显者;
食物的四性
四性 寒 凉 温 功 能
具有清热除烦的作用,适合于炎热的环境及阳热体质者如绿豆、藕、西瓜、 梨、荸荠、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证、 实证。
具有助阳御寒的功效,适合于寒冷阴寒体质者如生姜、大葱、红枣、核 桃、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寒证、虚 证
脾、开胃、滋阴等作用。
禁忌:生冷硬固粘食物 适宜 : 营养丰富的血肉有情之品和五谷杂粮、
青年人
气血旺盛,活动量大
新鲜果菜
禁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
适宜:食清淡、化痰食物
适宜:食滋阴、生津、补血食物
பைடு நூலகம்
体胖 多痰湿 禁忌:肥甘厚补血食物
体瘦 多阴虚
禁忌:辛辣动火伤阴食物
八纲辨证的饮食调护
服用中药的一般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饮食调护亦应遵循此原则。
要做到饮食宜忌必先根据辨证原则进行饮食指导:
表证、恶热无汗者:可适当给予一些热粥、热汤以助其发汗解表,应忌辛辣、油腻、生冷之品, 给予平补膳食;
热证、便秘者:可给予清补膳食,以清淡为宜,并多食瓜果蔬菜,忌辛辣厚味,多饮水;
实证、热淋者:给予平补膳食,以清淡可口,多食水果蔬菜,大量饮水,忌辛辣; 虚症、不寐者:可给予清补膳食,应清淡可口,忌辛辣肥腻及浓茶、咖啡等,晚餐不宜过饱; 里证、水肿者:可给予平补与清补结合膳食,以清淡可口,易于消化,限制钠盐及水的摄人,
四性具体表现
五 味 具 体 表 现
食物的性、味、功效与分类
中医学认为:食物与中药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性能。

追踪溯源研百草 学科交融焕药香

追踪溯源研百草 学科交融焕药香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追踪溯源研百草 学科交融焕药香——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生态研究室副主任袁庆军 宋 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这位跟中医药研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特意提到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潜力及背后的群体:“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当获诺贝尔奖的欣喜逐渐淡去,中医药学的神奇魅力及背后的科学家群体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有这样一群持续奋战在中医药研究一线的科学家,他们致力于将现代科学的力量注入到古老的中医药学研究中,通过学科交叉研究,诠释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生态室副主任袁庆军就是其中一员。

39岁的她放弃公务员工作报考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研究生,43岁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做中药资源博士后,53岁竞聘生态室副主任……袁庆军所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努力只为了她心中“那朴素而倔强”的愿望——将植物进化的理论用于解决中药资源的实际问题。

走进道地药材与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什么是道地药材?什么是分子谱系地理学?对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或许有这样的疑问。

但对袁庆军来说,这两样东西就像一“矛”一“盾”,分子谱系地理学是自己手中持有的武器,而道地药材就是靶标和方向,她所要做的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交叉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这对我来说是工作的重点,是难点,也是创新点。

道地药材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但交叉研究的过程往往容易把中药材作为其他学科的实验材料,而针对道地药材的问题很难找到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

我的目标就是要针对道地药材的实际问题用分子谱系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

”这是一条全新的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模仿,道地药材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分子谱系地理学适不适合?研究的结果能否用于生产实际?这些问题袁庆军一直孜孜不倦地思考着。

药食同源中药抗衰老研究进展

药食同源中药抗衰老研究进展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on Anti-Aging Activity of Medicinal and Edibl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XUE Liying1,2, GAO Li1, QIN Xuemei1, DU Guanhua1,3, ZHOU Yuzhi1,*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reported on the anti-aging activity of some medicinal and edibl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which has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Therefore, medicinal and edibl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have broad
anti-aging activity. Furthermore, we summarize recent studies on the anti-aging mechanism of medicinal and edibl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and we also discus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薛立英, 高丽, 秦雪梅, 等. 药食同源中药抗衰老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7, 38(15): 302-309. DOI:10.7506/spkx1002-
6630-201715047.
XUE Liying, GAO Li, QIN Xuemei, et al.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on anti-aging activity of medicinal and edib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中 医内 科 学 》 《 实 用 中 医
发扬国乏精华 升华药食同源
右 云 心 理 压 力 , 又 有 些 急 功 近 利 , 不 能 静 下心 来 很 好 地 学 习中医 , 更 别 说 研 习 人 的 经验 了 , 这 使 得 中 医 学 界 出 现明显 的人才 断层 。 持 习 年 同

了 深 入 的 临 床
中 央保 健 委 员会 中央 保 健
西
会 诊 专 家。 在 大 量 的 研 究 及
临 床工 作之 余 . 他撰 写学术 论 文 1 6 o余 篇 。 主 编 《 中 国
《中 国 养 生 学 精 粹 》 《中 国 传

医 院
传 统老 年 医学 文献 精 华》 统 养生 术》 等 , 参 与编 著《 实
是 国之瑰 宝 , 是 找 们 中 华 民 医 的 疗 效 欠 佳 , 遭 受 到 越 来 时 间 抽 出 一定 的 时 间 来 学 族最 有 价值 的 “ 原创产品” 。 越 多的质疑 , 并 不 是 因 为 中 _ 1 ] 这 些书 籍 , 刚开 始一 个 / J 、
中医 具有完整 独 特 、 博 大 精 医 药 在 一 些 疾 病 方 【 葡没 有 深 的理 论体 系 , 对 于 治 疗 慢 优 势 , 只 是 缺 少 了 能 够 灵 活 性疾病 、 功 能 性 疾 患 以 及 器 运 用 中 医 药 的 人 , 这 是 中 医 质性 疾患 有着 显 著 的疗效 , 界 正 在 面 临 的 困 境 。正 如 在预 防 、 治疗 、 康复 、 保 健 等 2 0 ( ) 9年 卫 生 部 部 长 陈 竺 在 整 个 链 条 中都 有 重 大 的 应 《 迎 接 中 医 药 的 春 天 》 中 讲 用价值 。 到 : “ 中 医 精 华 在 于 中 医 师
J 霉 I 也庸 巾 愿
2 0 1 3年 1 1月 第 1 1 期
当 §
周 文 泉教 授 简介 : 出 生
于 吉 林 省 吉 林 市 . 1 96 3年 8
月 毕 业 于 长 春 中 医 学 院 . 分 配 到 四 川I重 庆 中 医 研 究 所
(现 重 庆 中 医 研 究 院 ) 从 事
迄今 , 周 教授 仍然 保 着每 天 阅 读 中 医 古 籍 的 惯 。周教 授 认 为 , 现 在的 轻 中医师在搞 好临床 的
矢。 - . T p . 贝 才富
时 需 要 精 读 中 医 四 大 经 典
强 调 经 典 倡 导 师 承
周 文 泉 教 授 认 为 中 医
和 大家的著作 , “ 读 书 一实 践 ” 、 “ 死 记 硬 背 ” 是 学 习 中 医 的 关 键 。而 且 他 强 调 必 须 是 读原 普 , 坚 持 每 天 在 休 息
病 、老 年 期 痴 呆 帕 金 森 氏


病 、 养 生 康 复 医 学 及 中 医 药
膳 方 面 进 行
和 实 验 研 究 。 周 文 泉 教 授 于
1 993 年 起
殊 津 贴
, 1 9 94 年 被 聘 任 为
老年病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周文泉教授 厚 的理 论基 础 , 在 于 中医师 的矢 【 1 识 内涵 , 而不 是所 开处 享 受 国 家 政 府 特 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方 药物 的价 值 。 ” 也就 是 说
。 。 当 。 椎 % 魏 稳 琏 g 。 壤 _ 医 一 薯 。 - | |
经验 医学 , 不 是 单 单 依 赖 中 医院 和四 握的 名老 校所教授 的基础知 大经典 就能够完全 , 自学 固 然 重 要 , 但 中 医提 下 的 继 承
2 0 1 3 年1 1月 第 1 1 期
临 床 研 究 工 作 。 - 7 0 年 代 调
到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西 苑 医
院 , 并 于 1 981年 创 建 了 老 年 医 学 研 究 室 和 老 - f i -病 科 .
先 后 对 中 医 治 - : r y老 年 心 脑
血 管 病 如 冠 心 病 、 高 血 压
1 o
中 医 师 的 培 养 才 是 中 医 发 展 的 关 键 所 在 。但 目 前 的 年 轻 人 承 受 着 巨 大 的 生 活 和
保健 学》 《 清 宫 医案研 究》 等
20 余 部 医 学 专 著 . 先 后 主 持 国 家 级 和 部 级 课 题 等
余 项 , 为 医 学 创 造 了 大 量 的
时 , 循序渐进 , 一 遍 不 懂 再 读 , 结 合 自 己 的临 床 , 长 期 坚持 必有所 得 。 同时 , 周 文 泉 教 授 Nhomakorabea作 为
第四 、 五 批 全 国 老 巾 医 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继 承 [作 指 导 老师, 极 力 推 崇 古 人 师 带 徒 周 教 授 认 为 有 时 候 中 丰 富 的 临 床 实 践 经 验 和 深 的 传 承 模 式 , 认 为 中 医 作 为
鼻譬 庸 咖摩窍
我所 用_ 才‘ 不 丁 使 斟 粹 识 变样 。 掌 周 文 泉 教 授 作 苑 在 医院 老年病 科 的创 始 人 , 也 和 是 国 家 中 医 老 年 病 疗 巾 同时 自 2 ( ) 创新 更为必 要 。 当然 , 周 教 心 的 学 术 带 头 人 , 0年 代 跟 随 陈 可 冀 院 授 认 为 并不 是 每 一 位 年 轻 世纪 8 中 医师 都 有 如 此 的 条 件 能 士整理 挖 捌清 宫 医案 , 更是 亲 耳聆 听 中医 大师 的教 诲 , 住养 生 、 延 缓 衰 老 方 面 积 累 所 以 师 承 并 不 一 定 嘤 随 人 了 很 多 宅 贵 的 经 验 。 他 认 中医学 在 养生抗 哀 方面 师 名家 亲 诊 , 吸 取 他 们 的 科 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