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和对策

合集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可能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分离焦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往往会产生分离焦虑。

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但却无法得到满足,导致情感上的空虚和不安全感。

2. 自卑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自卑感。

他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离开而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缺乏自信心。

3. 忧虑和焦虑留守儿童常常会面临对未来的忧虑和焦虑。

他们担心父母在外工作受到欺负或遭遇意外,担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4. 社交问题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社交困难。

他们可能会缺乏朋友,有时甚至会被同龄人孤立或排斥。

5.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可能缺乏引导和约束,导致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诱惑和负面影响。

二、对策1. 提高大众的关注和关心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关心,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留守儿童的处境,并且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健康。

2. 家庭教育对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保持和孩子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从而缓解他们的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

3. 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政府和社会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怀。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缓解焦虑和忧虑。

4.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积极支持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资源。

比如建立留守儿童的关爱中心,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辅导,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5.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自在农村留守,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出发,对其进行浅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心理问题分析1. 孤独与无助感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导致孤独感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问题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对外界的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

2. 情感缺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的情感,容易产生情感缺失的问题。

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3. 情绪不稳定长期的孤独和无助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4. 社交问题由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沟通,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容易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表现为内向、孤僻等。

二、应对策略1. 家庭关爱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得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爱力度,鼓励父母亲回乡创业或就近务工,尽量减少与孩子的分离时间,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

2. 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共同合作,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问题,树立积极的心态。

3.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组织志愿者进入农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4. 扶持教育扶持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是留守儿童走出心理困境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技能。

5. 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和关爱留守儿童。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务工等原因长时间不在家,留守在农村家中的未成年子女。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随着农村转型的加速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孤独感与身份认同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

他们往往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因而缺乏关爱和情感支持。

当他们和其他同龄人交往时,常常感到形单影只,缺乏归属感。

由于长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他们的身份认同感也变得淡薄。

2. 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一些留守儿童在精神上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与挫折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 行为问题长期的留守状态容易促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过度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性、不愿与人沟通等问题。

有的留守儿童在与其他人交流时缺乏合作意识,易产生冲突与争斗,甚至有的出现攻击性行为。

4. 学业问题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教育,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普遍较差,学习动力缺乏,对未来的规划模糊。

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和关爱,长期留守的儿童易陷入不良的学习行为和不良的生活习惯。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1. 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保护机制,包括设立乡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等,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心和学业规划,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 加强家庭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父母的教育意识,引导父母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增强亲子沟通,建立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降低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

3. 加大留守儿童关怀力度政府可通过增设农村留守儿童关怀中心、农村留守儿童夏令营等形式,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许多农村家庭为了谋生,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多。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备受关注,值得深入研究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重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陪伴,导致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与父母缺失的陪伴和亲情,使得留守学生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空虚和孤单。

2. 自卑感强父母长期外出工作,留守学生往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照顾自己的责任。

而在学校环境中,他们也可能会因为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受到歧视,从而产生自卑感。

长时间的自卑感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影响。

3. 学习压力大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可能因为学业不如意而产生挫折感,甚至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4. 沟通障碍多留守学生与父母长时间分离,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很难获得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由于孤立自闭的心理状态,也会面临着与同学之间的沟通障碍。

1. 家庭关爱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引导父母关注和照顾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鼓励父母在假期回乡探望留守儿童,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和家庭氛围。

2. 学校关怀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帮助,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门组织和团队,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关注,在心理健康领域提供更多的援助。

可以成立志愿者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关爱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

4. 提高教育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改善学校教育条件。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增加和改善教师队伍。

使农村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学习机会,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定义及现状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一些幼儿被迫留守在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照顾。

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面临着诸多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高达数百万,他们长期生活在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的环境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二、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1. 孤独与失落感:缺乏父母陪伴导致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失落,缺乏安全感。

2. 自我认知与自尊心: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指导和鼓励,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往往较弱。

3. 社交能力不足:缺乏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交往机会,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对外界认知和适应能力有限。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压力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三、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1. 家庭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农村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父母的亲子教育能力,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幼儿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3. 社会关爱机构的支持:政府和社会应建立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和项目,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服务。

4. 网络社交的促进:在农村地区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网络连通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社交交流的机会。

四、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个人观点针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应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情感和心理支持。

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行动,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

五、总结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的下一代成长。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注和努力,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创造更好的环境。

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迁徙到城市或外地务工,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乡由亲戚或祖父母抚养和照料的儿童。

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9000万人。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照料和关爱,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安全感缺失: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2. 情感需求不足: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易产生孤独和抑郁情绪。

3. 社交能力欠缺: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互动机会,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欠缺,不善于与人沟通,容易产生自闭和内向的情绪。

二、对策建议1. 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2. 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加强家庭教育,教育父母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回家探望孩子,增加亲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活动和游戏,帮助留守儿童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增强其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5. 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鼓励他们与同龄人、师长、亲人进行交流,增强亲和力和社交能力。

三、结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希望通过本文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

也呼吁广大家长,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要珍惜亲子之间的陪伴时光,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等原因,而将子女留在农村故乡的儿童。

这一群体面临着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压力,特别是3-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不足,更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政府、学校和社会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 分离焦虑:3-6岁的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料以建立安全感,然而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表现为回避、哭闹等。

2. 自我认同问题: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我认同问题,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份,难以建立自信心。

3. 学习和行为问题:缺乏家庭教育和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行为发展受到影响,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不稳定、行为不端等问题。

4. 社交困难:缺乏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受到影响,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

二、应对措施1. 家庭关怀:政府应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关怀服务,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帮助父母改善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2. 学校支持:学校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心理疏导。

3. 社会资源整合:借助社会资源和力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开展家访和心理辅导等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4. 政策倡导: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结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3-6岁的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不足,更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为了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家庭关怀、学校支持、社会资源整合和政策倡导,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保障,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出发,探讨应对策略,为关注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建议。

一、心理问题1. 孤独感: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陪伴,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2. 自卑感:由于家庭状况的影响,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

3. 抑郁情绪:长期的孤独和无助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4. 焦虑情绪:担心父母的安全、担心未来,留守儿童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5. 学习压力: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监督和指导,容易产生学习压力。

以上这些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关注和帮助。

二、应对策略1. 加强社会支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提供心理咨询、社交活动等服务,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2. 家庭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和帮扶工作,引导父母亲身离家务工的也要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3. 学校干预: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等服务,鼓励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

4. 心理咨询: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5. 建立亲子活动:在留守儿童的家乡社区或学校,开展亲子活动,吸引父母亲返乡参与,增进他们和孩子的感情,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关爱和陪伴。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应该齐心协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和教育,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是怎样的呢?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候,孩子们会幻想自己的父母是在外打工赚钱给他们买礼物,这种幻想让他们更加渴望父母的陪伴。

2. 自卑感较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较大。

这使得他们在与城市孩子交往时,容易产生自卑感。

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容易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

3. 情绪波动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且,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这些负面情绪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从而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是极大的伤害。

4. 学习成绩下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督,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

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接触到的信息有限,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

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最终可能导致辍学。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1. 完善政策体系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家长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随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为了谋生而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这就产生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近9000万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数字引起了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焦虑、自卑、孤独等问题成为了留守儿童正常成长的障碍。

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所改善。

1. 自卑感: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鼓励,容易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

2. 孤独感: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

3. 焦虑情绪: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担心父母的安全和自己的未来。

4. 学习压力: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较大,缺乏家长的督促和教导。

5. 交往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交往能力和社交技巧较差,和其他孩子交往不和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主要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逐渐显现。

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1. 加强心理教育: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2. 增加关爱陪伴:学校和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关怀力度,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加孩子们的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爱。

3. 增加家长陪伴时间: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父母减少外出打工时间,增加与孩子的陪伴时间,多和孩子交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4. 完善支持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建立健全的支持体系。

5. 建立爱心家园:政府、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提供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学习辅导等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一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占全国未成年人的21%。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焦虑等。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自卑心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他们在学校表现不佳,成绩普遍较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和担忧。

他们还可能因为长相、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挤,进一步加重自卑感。

2.孤独心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缺乏亲情关爱和陪伴。

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他们还可能因为与同学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而感到孤独。

长期的孤独心理可能导致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3.焦虑心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他们不仅要承担学习任务,还要照顾年迈的祖父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兄弟姐妹。

这种生活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心理,对未来充满担忧。

他们还可能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保护而感到害怕,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恐惧。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建议1.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意识。

家长要学会关爱和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还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3.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为了谋生需要而留在农村,而将孩子送到城市或他处寄宿学校生活的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而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并制定对策,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焦虑抑郁、行为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尊心问题等。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在外地生活的留守儿童往往面临不适应新环境的压力,感到孤独和孤立,长期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为突出。

一些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管教和照顾,形成了较差的行为习惯,比如缺乏自制力、孤立、自闭等问题。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爱,留守儿童较容易产生学习上的问题,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还面临着人际关系问题和自尊心问题。

长期与家人分离,使得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时缺乏信任和亲近感,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孤僻和内向。

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认可,可能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负面影响,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需要从多个方面制定对策。

家庭教育需得到重视。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水平,引导家长重视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

可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庭提供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教育也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

学校应当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一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他们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留守在农村,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资源,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入手,分析其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与焦虑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孤独感和焦虑感成为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孤独感使他们缺少安全感和依恋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

2. 自卑与自我价值感缺失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教导和关注,留守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3. 行为问题部分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情感指导,容易表现出学习不积极、自控能力差、缺乏责任感等行为问题,甚至出现偷窃、打架等不良行为。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心理压力和孤独感容易导致留守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育。

二、对策1. 完善家庭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意识,尽可能减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

2. 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应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留守学生提供定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3. 加强社会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和帮扶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建立亲情帮扶团队,提供给予实际帮助。

4. 拓展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更多的扶贫教育资金和项目,扩大农村教育覆盖面,提高留守学生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5. 强化学校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和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使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努力学习,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等。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在外打工,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在性格、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孤独感。

(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应对能力,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研究2.1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村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积极开展关爱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和生活帮助。

2.2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1)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2)社区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2)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三、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措施,我们相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得到有效改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引言咱们农村的孩子们,有的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在地里干活,有的则是跟着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家务。

这些孩子,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所以被称为“留守儿童”。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咱们关注的焦点。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感。

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人跟他们分享快乐和痛苦。

有时候,他们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们,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2. 自卑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

比如,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心理问题。

3. 焦虑感留守儿童长大后,面临着一个问题:父母什么时候能回来?这个问题,让他们时刻保持着紧张和焦虑。

他们担心父母的安全,担心自己无法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这种焦虑感,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压抑和无趣。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家长还应该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珍惜生活,积极面对困难。

2.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让孩子在学校里感受到关爱和尊重,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可以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陪伴。

四、结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这些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种转移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青少年的增多。

据统计,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已达到数千万人。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一年中只有寒暑假能回家与父母团聚,平日里则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

这种特殊的家庭状况,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卑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自卑感较强。

他们对自己的家庭和身份产生疑惑,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缺乏自信心。

二、焦虑和抑郁父母长时间不在家,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安全感和依恋感,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一些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害怕、孤独和无助,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三、行为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可能存在问题,比如不良习惯的养成、品行不端等,甚至还可能受到家庭暴力或性侵犯。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形式,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二、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给留守儿童关爱和帮助。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家庭服务、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三、加强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提高他们的育儿意识和教育水平。

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帮扶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四、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

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杜绝留守儿童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未成年子女长期留守在农村家乡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家庭其他成员照料,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挑战。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1. 孤独与孤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关爱,无人陪伴,面临孤独与孤立的心理问题,社交能力较差,心理调适能力差。

2. 安全与保护由于长期无人照看,农村留守儿童易受到环境、社会、甚至家庭成员的伤害和侵犯,容易产生安全感不安全感。

3. 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

4. 教育和成长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学业不良、行为问题等,影响教育和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1. 家庭关爱建立健全的家庭关系,加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是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2.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健康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3. 社区关爱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4. 政府政策加强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和健康。

四、结语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

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助力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

接下来,我们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孤独与孤立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不得不将孩子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这就是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他们往往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长期以来导致了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

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1. 孤独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工作,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缺少亲情关爱,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心理上产生障碍。

2. 自卑感:在和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会感到自己和别人有很大的差异,产生自卑感。

3. 学习压力: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往往缺乏家庭的指导和鼓励,长期独立学习容易导致学习压力过大。

4. 人际关系问题:缺少与父母亲密的交流,使得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在农村,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形式,因此要加强对爷爷奶奶、亲戚等家长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亲情关爱。

父母在外打工,应该利用假期和节假日回家,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传递对孩子的爱和关心。

2.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要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心理辅导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

这样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孤独和自卑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内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学会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通过课堂教育、心理测试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增加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认识。

4. 家庭访谈和社区帮扶教育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访谈,了解家庭的情况,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帮扶措施,比如为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的帮助,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概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在家,导致孩子长时间单独在家或由长辈照看,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尤其是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和劳动力外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面临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通常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不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长期缺乏父母陪伴也容易导致他们与同龄人的交流困难,社交能力欠缺,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只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确保这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走出心理困境,积极融入社会。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1.2 介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时间在农村家乡生活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与父母的分离让他们面临着心理问题的困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依恋感,心理上易感到孤独和沮丧。

受到外界环境影响,部分留守儿童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攻击性和冲动行为。

长期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规矩意识和自律能力,易受不良风气和负面影响,增加了他们走向犯罪的风险。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强心理援助和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他们由于长期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孤独和焦虑感。

在学习方面,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和缺乏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和成绩往往较差,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孩子们面对亲人的长期离家,缺乏安全感和依恋对象,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稳定和抑郁情绪。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村级组织
父母/监护人
学校教育
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实施帮扶制度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个别辅导3. 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需求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学校
社会支持
1. 政府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制定相关政策2. 动员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提供物质与精神帮助3. 村级组织关注留守儿童成长,搭建服务平台4. 推进城乡服务保障体系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人际交往能力
与人交往能力不足,社交圈狭窄
普遍现象,影响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问题
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儿童
二、教育对策
对策方向
具体措施
实施主体
家庭教育
1. 父母或监护人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式教育2.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成长变化3. 关注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疏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描述比 Nhomakorabea/情况孤独感
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导致情感缺失
普遍现象,约43.8%的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情感交流少
自卑感
因家庭状况、父母不在身边等原因产生自卑心理
普遍存在,影响性格发展
心理压力
担心家庭经济、学习压力等
较高,影响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岁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和对策作者:张春丽
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年第11期
【摘要】在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幼儿园的孩子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学龄前留守幼儿。

学龄前留守幼儿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引导,让他们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辅导策略
“我喜欢过年,过年爸爸妈妈就能回来,我也不喜欢过年,过完年,他们就走了。

”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更何况落后地区的弱小学龄前留守幼儿。

一、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基本现状简介
民族贫困地区县内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无大型支柱产业。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家庭收入太低,许多年轻的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发达地区务工挣钱来改善家庭状况。

父母外出务工后,有的留守幼儿被托付给知识水平低下、教育观念落后又溺爱孩子的老人,有的被托付给暂没外出打工的叔姨,更有的小小年纪就上了寄宿制幼儿园,周末则被送到无血缘关系的寄养家庭。

二、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幼儿常见留守类型及心理表现
(一)常见留守类型
1. 单亲家庭型。

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

这种家庭的孩子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是相对稍好型。

2. 隔代抚养型。

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形成了隔代抚养。

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老人的溺爱。

3. 旁系亲戚照管型。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这种也较为常见。

这种家庭有一定的负担和压力,家长也要劳作或打工。

和留守儿童的沟通较少,对他们的关爱经常力不从心,孩子同样缺乏关爱。

4. 寄宿+寄养型。

还有小部分留守幼儿,周一至周五上寄宿制幼儿园,周末到寄养家庭找“周末父母”。

但当前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制幼儿园还很少,满足不了大多留守家庭的需求。

(二)心理影响
1. 单亲家庭型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

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 隔代抚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自尊心强,内心敏感,很自我,爱斤斤计较,自理能力差。

3. 旁系亲戚照管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自卑封闭、不合群,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

4. 寄宿+寄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

(下转32页)
(上接30页)
三、心理健康问题是民族贫困地区幼儿园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使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幼儿心理的健全发展受到了影响。

很多学龄前留守幼儿有非常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厌学情绪、性格内向,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明显不如父母在家的学龄前儿童。

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让学龄前幼形成任性、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

心理健康问题是民族贫困地区幼儿园教育的特殊问题,由于学龄前留守幼儿小小年纪就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

因此,在意学龄前留守儿童被尊重与爱的需求,关注我省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四、关爱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幼儿的详略
1. 确立学龄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要点,制作问卷并调查。

2. 制定学龄前留守幼儿成长跟踪记录,定期关注其心理曲线动态和发展状况。

3. 多与学龄前留守幼儿和监护人电话联系,找到突破口。

4. 利用幼儿园日常教育监测记录学龄前留守幼儿心理要求,并有效干预心理不健康的儿童。

5.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真实便捷的把幼儿在园生活分享给父母,增加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了解,增进亲子关系。

6. 通过正规平台呼吁更多有爱之士关爱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幼儿,筹集一些关爱项目的活动经费。

7. 定期对学龄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评估,对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幼儿多加关注。

【参考文献】
[1] 马彬彬,郭培培.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M]. 长江丛刊,2017(6).
[2] 张荣伟. 留守儿童教育与思考[M]. 课程教育研究,2017(15).
[3] 张瑞,张少华. 留守儿童带来的思考[M]. 中华少年,201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