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考研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考研桥梁系在李国豪教授最初建立的传统研究方向:桥梁空间分析和桥梁稳左与振动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向新兴边缘学科转移,目前已形成了覆盖而较大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桥梁抗震、桥梁抗风、桥梁汁算机辅助设计及专家系统、桥梁健康监测及状态评估、桥梁空间分析及大跨度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与组合结构桥梁、桥梁施工技术与工程控制。
桥梁抗震研究抗役规程(主要包括现有规范的修改,超大跨桥梁结构抗震指南以及重大工程安全性、耐久性设置标准等):结构或构件的破坏模式、延性性能:桥梁减丧、隔箴及结构控制研究: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大跨桥梁空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桥梁抗震CAD系统,大跨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振型耦合:现有桥梁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
七十年代末开始结合1976年厲山大地箴进行桥梁抗震研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20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主要有:“斜张桥抗风和抗震研究”(城乡部重点科研项目)子项目、“大跨度桥梁非线性稳立分析及抗震抗风设计方法研究”(交通部“七五”重点项目)子项目、“公路工程抗丧设计规范专题研究”(交通部项目,编写组副组长)、“城市高架桥装配新结构的研究及模型试验”(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一“橡胶支座连续梁桥非线性地箴反应分析”、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及上海测港大桥、天津永和斜张桥、九江长江大桥、广东九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内环髙架桥、杭州钱江三桥、广东汕头海湾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广东虎门大桥等我国绝大部分大跨度桥梁的抗鳶研究项目。
近年来,年均承担科研与咨询项目经费100多万元。
该方向先后获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集体荣誉奖、建设部科技二等奖、交通部科技二等奖等。
该方向目前已成为国内桥梁抗爲的研究中心。
现学术带头人为范立础教授(博士导师)。
桥梁抗风颤振分析方法研究(包括状态空间法、有限元分析法等);顾振理论研究(主要为颤振的概率分析理论);抖振理论研究(包括素流风场中气动导数的识別、气动导纳的识别方法、抖振选型方法、抖振响应谱方法、非线性抖振的时域分析方法、抖振分析的实用工程方法): 风洞试验技术研究(包括大气边界层风场模拟、髙频测力天平技术的应用):风振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研究被动TMD对桥梁抖振、颤振、涡振及驰振的控制、半主动控制理论):大跨桥梁抗风设计方法研究(主要是直接为工程实际服务):高层建筑、髙耸结构、大跨屋盖结构的风致振动研究及抗风设计方法研究。
李国豪:矢志桥梁 心系教育
李国豪:矢志桥梁心系教育作者:康华明胡贵勇汪先平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2期李国豪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杰出教育家、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7年任国家科委力学、建筑学科组组长。
1958年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1977年“文革”结束以后,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他以无私无畏的勇气,迅速恢复了学校教学秩序。
他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学生桃李满天下。
他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同济大学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在国家重大课题的决策与咨询上,他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生潜心中国桥梁事业1913年4月,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梅县。
16岁时,他来到了上海的同济大学。
1938年7月,为了学到更多本领报效祖国,他远赴德国留学深造。
1940年,李国豪的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次理论(变位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在德国的《钢结构》杂志上发表,轰动德国桥梁工程界,人们称他为“悬索桥李”。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获得工学和特许任教工学两个博士学位。
李国豪一生潜心中国桥梁事业,开拓了桥梁结构理论和桥梁抗震、抗风理论,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和桥梁结构工程领域的先驱,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李国豪曾对学生说:“我一生梦寐以求的,就是在祖国的长江大河上建造中国跨度最大的悬索桥。
”虎门大桥、南浦大桥规划建造之初,都曾考虑过国外的设计方案。
李国豪强烈呼吁,中国人可以自己建大桥,最终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
李国豪教授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国桥梁结构理论的开拓者。
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李国豪的名字,镌刻在众多赫赫有名的桥梁上。
即便是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对祖国、对事业的热爱,依然坚持科研工作。
为了解决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出现的桁梁桥晃动问题,在没有资料、计算工具和图表的不利条件下,他硬是凭着个人记忆,用笔算自编一本常用数学用表,用每天报纸的页边和中缝进行演算。
“悬索桥李”:国际土木工程界的明星──记李国豪院士
“悬索桥李”:国际土木工程界的明星──记李国豪院士
佚名
【期刊名称】《学会》
【年(卷),期】1997(000)0Z1
【摘要】“悬索桥李”:国际土木工程界的明星──记李国豪院士1996年6月上旬,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于北京召开。
在这次会上,八位院士荣获我国享有崇高声誉的第六届陈嘉庚奖。
这八位获奖者中,有一位我国著名的桥梁结构力学家、土木工程学家和杰出...
【总页数】2页(P63-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6
【相关文献】
1.李国豪院士心系嘉大土木教育 [J], 梁昌俊
2.要把《岩土工程界》办成最具吸引力的期刊——访原建设部总工程师,现詹天佑
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管委会主席、建设部科技委顾问、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许溶烈 [J], 许溶烈;苗国航;;;
3.国际土木工程界对未来工程师教育的若干关注点 [J], 陈以一
4.建筑学院士与易学家对话——齐康院士与李书有教授会面记 [J], 李林(整理)
5.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豪院士逝世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国豪 书写新中国的桥梁传奇
|大家|◎编辑|任红雨李国豪书写新中国的桥梁传奇神州大地的每一座标志性桥梁,无不与这位大师的名字紧密联结在一起。
. All Rights Reserved.李国豪院士。
图|深圳百事通无论是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浙江钱塘江大桥,抑或汕头海湾大桥、虎门珠江大桥,都镌刻着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李国豪。
这位从广东省梅县走出的造桥大师,毕其一生,都在书写新中国的桥梁传奇。
世界同样认可李国豪的卓著功勋,早在198l年,李国豪就当选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进入该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
—————————————————寒门骄子“悬索桥李”名震欧洲—————————————————1913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
生为寒门之子,李国豪却志向远大,16岁时,正在读高一的少年只身来到上海,顺利考入当时以医科和工科名世的国立同济大学。
1936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而毕业前夕的一段实习经历,最终决定了他未来的事业方向:他到杭州钱塘江桥工地上干了一个月,从此,桥梁设计占据了他人生的首要位置。
“从字面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
”这是李国豪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他的人生传奇从此围绕着桥梁次第展开。
毕业后,李国豪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
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课程,这成为他其后几十年桥梁科研、教学与工程实践之路的起点。
1938年秋,李国豪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前往德国达姆施塔德工业大学进修。
该校历史悠久,土木工程系在德国高等学府中名列前茅,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
留学期间,李国豪一如既往地勤奋刻苦,保持着优等生本色,他的表现与潜能很快引起土木系新到任的教授克雷伯尔的注意。
克雷伯尔是德国钢结构协会负责人,身兼著名的《钢结构》杂志主编一职,爱才心切的克雷伯尔破例将他招至门下攻读博士。
伯乐很快就庆幸地发现,这是一匹天赋异禀的千里马。
1939年春,李国豪结合当时拟在汉堡修建的一座主跨800米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工程,开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
《学习院士精神的后感》
《学习院士精神的后感》——观院士精神有感我只是一片没有断线的纸鸢,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线在故乡的手中,飞得再远,我的心依旧爱你。
——前言近日,我们学院组织了我们学习梅州籍的二十八个院士的精神,沐浴在他们的爱国爱乡的精神里,备受鼓舞,感动良久。
他们知识渊博,他们有着非常专业的技能,他们为社会和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也许离开了梅州,也许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也许离开了这个他们热爱着的世界,但是他们的拼搏和不忘本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在弘扬社会公德的社会里,在金钱弥漫的拜金主义的红尘里,这种精神更加难能可贵。
学习院士精神,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为了理想而只身前行的勇气和毅力。
观看了二十八位院士,钦佩他们的功成名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背后的艰辛和奋斗。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每一段成功史都是一部奋斗史,每一段奋斗史都是可歌可泣的。
没有日以继夜的恒心,没有不厌其烦地从事自己的工作的毅力,怎么可能会有所成功。
古来圣贤皆寂寞,真名士者留其名。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我们要善于拒绝一些诱惑,安心学习,安心做学问,沉醉于知识海洋中,并扬帆前行,用水手的勇气,敢于去实践,敢于去搏击海浪,这样才能安心地活在这个社会上,不惊不扰,不忿不怨,不卑不亢。
学习院士精神,就要学习他们的专注的认真的精神,学习他们抛弃一些杂念,去做自己喜爱着的事。
这个世上,如果不能认真地做事做人,必是那种不负责任的,懒散的,没有什么追求的人,这种人得过且过,这种人是不会成功的,至少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二十八位院士,与科学为友,与知识为妻,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他们最爱的事业,这种认真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许没有他们那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可以学着优秀,以后用认真负责的精神去对待每一件事,只要我们认真了,只要我们努力了,收获会有的,我们也会成功的。
学习院士精神,学习他们不忘本的精神,爱国爱家,无论走的多远,仍然记得我们的根,仍然记得是中国人。
悼念李国豪会长
悼念李国豪会长陶嫄【期刊名称】《今日科苑》【年(卷),期】2005(000)003【摘要】当本刊编辑同仁得知中国老科协第一届会长、两院院士、我国著名桥梁力学专家李国豪先生于2005年2月23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的噩耗后,心情皆万分悲痛。
我们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南》一书中:得知他的一份简历,概括了李国豪先生一生为我国科技事业所做出的卓越成就。
李国豪,广东省梅县人。
1913年4月13日出生。
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
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
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9年11月,李国豪先生当选为中国退(离)体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中国老科协前身)会长。
本社社长、中国老科协第一、二届秘书长陶嫄写了一篇题为《悼念李国豪会长》的文章,追忆了李国豪先生在担任中国老科协第一届会长时鲜为人知的故事。
【总页数】2页(P4-5)【作者】陶嫄【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9【相关文献】1.悼念我们的老会长 [J], 杨顺华2.沉重悼念我会名誉会长钱信忠同志 [J],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3.献给方老在天之灵——悼念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同志 [J], 陈仲豪4.继往开来的集邮领路人——本文原载《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珍藏版)》,本刊谨以此作为对奚益培老会长的追思和沉痛悼念! [J],5.沉痛悼念中国修辞学会会长、本刊顾问王德春先生 [J], 本刊编辑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缅怀名誉校长,弘扬同济之魂
缅怀名誉校长,弘扬同济之魂
佚名
【期刊名称】《同济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正月十五元宵夜,乌云遮月朔风寒。
这一天,对于同济人来说,是一个
悲伤的日子,同济人所敬爱的名誉校长李国豪院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华东医院,走完了他91年坎坷而伟大的人生。
李校长的辞世,不仅是同济大学的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和科技界的巨大损失。
【总页数】2页(P91-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1.2
【相关文献】
1.“同济魂”:李国豪与洪堡的大学理念——兼谈“很工程”的同济人能否“亦洪堡”? [J], 章仁彪
2.晚来香馥郁竹帛着斯人——缅怀敬爱的名誉校长吴贻芳 [J], 归鸿
3.弘扬中医特色,奏响中西医结合治病救人的和谐乐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简介 [J],
4.弘扬中医特色,奏响中西医结合治病救人的和谐乐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简介 [J],
5.弘扬中医特色,奏响中西医结合治病救人的和谐乐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家与客家文化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姓名:陈裕达客家与客家文化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所以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政界,商界,文化界,军界都不乏成功者。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客家人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正气歌。
在历次风云变幻的伟大时代,客家人总是冲锋陷阵,勇当排头兵。
在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个优秀民系,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文武将才、英雄豪杰、政界精英、商场巨子、文坛泰斗、科技奇才……从古至今,一个个客家名人活跃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
说到客家名人和客家骄子,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想到这些人的名字在政界和军界的有: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新四军军长叶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司令刘亚楼,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以及南宋承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近代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清代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清代抗日保台义军副统帅丘逢甲,首任驻日本国公使何如璋,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在文化界和科学界的有:唐代诗人、文学家张九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病理学家梁伯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化学家黄子卿,两院院士、桥梁专家李国豪,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黎尚豪,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伟松,国际着名化学家潘毓刚……在海外的有: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现任总理李显龙,泰国现任总理他信,印尼华族领袖吴能彬,香港着名实业家曾宪梓,香港着名实业家田家炳,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等等。
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逝世
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逝世
吴为民
【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常委、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23日
17时37分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总页数】1页(P54)
【作者】吴为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78.1
【相关文献】
1.我国著名机械工程和特种加工专家余承业教授逝世 [J],
2.我国著名电力电子技术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兆安教授逝世 [J],
3.我国著名苹果栽培专家温树英同志逝世 [J], 无
4.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豪院士逝世 [J],
5.我国隐身专业领域开创者、著名飞机气动力专家李天院士逝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国豪
李国豪李国豪,1913年4月出生,梅江区人,桥梁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38年至1945年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专攻桥梁工程和结构力学,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工学博士和特许教博士学位,发表的重要论文有“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弹性平衡分支充分差别准则”及“桁架和类似结构分析新方法”等,被誉为“悬索桥李”。
1946年夏回国后,李国豪任上海市工务局工程师,同时担任同济大学教授,1956年任同济大学副校长,1977至1984年任校长,此后任名誉校长。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任职期间,他为同济大学在培养人才、学科建设、发展科学研究和重建与德国的合作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在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同时,坚持科学研究工作。
50年代从事桥梁的稳定和振动的研究,并发表开创性论文“斜交各向异性板的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逆境中研究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和南京长江大桥的稳定问题,撰写出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与此同早,致力于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并写成专著《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初版及再版)。
后从事地震工程、防护工程与风工程的研究,主编出版了《工程结构搞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还撰写出版了专著《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初版和再版),《桥梁与结构理论研究》,并在国外出版了研究成果——英文版专著《箱梁和桁梁桥的分析》。
在耄耄之年仍发展了公路曲线桥和斜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的分析理论。
李国豪密切联系工程实际。
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应聘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主任委员。
从80年代开始,他力争上海南浦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并担任这两座桥和汕头海湾大桥等专家顾问组组长。
进入90年代后,他又主持长江口交通通道和杭州湾交通通道的设计研究,担任琼州海峡交通通道初步设计的高级顾问和伶仃洋大桥工程首席顾问等。
李国豪教子故事
李国豪教子故事尊重理解加言传身教----李国豪教子故事身为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李国豪先生早在60年代就已是弛名中外的桥梁专家。
他一生想的是桥,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完工之后,他希望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架起更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斜拉桥和悬索桥。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李国豪的理想不能如愿,但他很希望他的子女中能有人继承他的事业,在将来某一天能造出他梦寐以求的悬索桥、斜拉桥。
但是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父亲,更懂得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他不勉强他的子女去走自己的路,而是让4个子女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的志愿。
大女儿李归华喜爱医学,以后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成了治病救人的医生。
长子李沪曾中学毕业后,考取了炮兵工程学院,以后又到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自始至终学的是机械制造。
二儿子李乐曾自己无论是中学时期的爱好,还是以后读华东师大、复旦大学以及留学德国攻读学位,一直是研究历史。
小儿子李平曾进的是北京大学,后留在北大工作,从事的是无线电通讯研究。
姐弟4人无一继承父亲的事业,从事桥梁建筑专业。
对此,一生钟爱桥梁建筑的父亲却从未引以为憾。
他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为好,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尊重孩子的志愿,勉强孩子学自己不愿学的或无兴趣学的东西,那只能扼杀孩子的天赋,浪费孩子的青春,使孩子一事无成。
他认为,这种不符合教育原则的事,作为家长是绝对不能做的。
文革中,李国豪的3个儿子分别到了农村,李沪曾在江西宜春军垦农场,李平曾在贵州插队,而只有17岁左右的李乐曾落户在淮北泗县许柯公社老徐大队。
对于面对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李乐曾曾感到前途暗淡,这时的每一封家书都成了他最珍贵的精神食粮,信一到,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以后李乐曾回到一个去队办学校当乡村教师的机会,为此他思想上斗争了几夜。
乡村教师在当时插队的知识青年看来已是一种很理想的工作了,不仅可以不下田,而且体现了组织的关心与重视。
同舟共济(关于同济的校史,新生都要看的~看了会淡定很多,什么破大学排行~)
关于同济(给刚进校的同学看)同济今日艰难,未来学科规划及发展以前的同济不提。
仅自改革开放至985一期,同济得到的国家投入就比负担、叫大少30多亿,但两校并没有把同济甩开!95年时,同济的科研经费仍高居上海第一、全国第三,同济的院士数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与两校比仍不相上下!而同济的建筑、土木、环境、交通等学科的实力与声望可以说当时全国无出其右者!相对而言,负担、叫大并没有什么居全国顶尖的、声誉卓著的学科。
这就是为何同济一直是公认的名牌的原因。
但就全国而言,无疑复旦的名气最大,同济名气更胜交大一筹。
但上海本地人一直认为交大最好,同济只不过是“造房子”的!真正给同济沉重打击的是“985工程”及多次并校!98年后,全国热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进入985重点资助高校行列,无疑是高人一等的标志,而同济被无情的扔到一边。
旋即众多媒体、各类排行榜的大肆炒作,同济的声誉迅速下滑。
而屋漏偏遭连阴雨,在差不多同期进行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评比、两院院士评比中,同济又连吃败仗,堂堂的建筑学竟然评不上国家级重点学科!强大的结构工程领域,沈祖炎、王肇民等连年不能当选院士,牛气冲天的环境工程专家高廷耀(90年代初即为欧洲最高环境奖亚洲唯一提名人),竟由于与同济另一环境工程牛人×××窝里斗而失去了早就可以当选院士的机会!还有一位更倒霉的牛人(搞大型结构提升的),偏偏在紧要的时机,其负责的项目出了人祸:砸死了教授、博士后、博士、硕士、职工等数十人!而此时的同济,又忙于应付更大的灾祸——并校后遗症,根本无精力去加强学科建设!各兄弟院校恰在此时,乘风破浪、迅猛发展,远远甩开了同济。
只要回头看一下不太远的几年前,交大和同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还是一对难兄难弟,差不多位列全国20位以外,而如今,叫大已仅次于清华!如今的同济,领导层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但多年的沉疴已是积重难返!你在快速奔跑,可别人在展翅飞翔!况且,别人还有国家光天化日的巨额资助及偷偷摸摸的大量夜草!985二期,负担、叫大同获16亿重金资助,而同济一档的高校,教育部只投入4亿,料想上海市也只会出4亿,和985一期一样,同济依旧是它们的一半。
桥梁基础类型的选择
桥梁根底类型的选择㈠概述任何建筑物无不修建在地球外表的地层上,建筑物的全部重量最后无不传递给地层,由地层来承受。
支承建筑物的地层通常称为“地基〞。
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构造自重和所承当的荷载传递到地基上的构件或部分构造即为建筑物的“根底〞。
地基、根底和上部构造是建筑物的三个组成部分,三者的功能不同,但在荷载作用下,它们是彼此相关,共同作用的整体。
在设计和施工时必须统一考虑,尤其在设计计算时,应考虑三部分的共同作用。
为了桥梁的平安,地基不能有超过规定值的变位;而为了控制变位,较为方便的方法便是控制地基应力。
地基和根底乃是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桥式方案比选之中,每一桥式都有其所需的地基和根底;而在水深较大、地质情况较为复杂之处,根底方案的比选更为重要。
大凡一个工程的兴建,困难多在根底工程,尤其是水工建筑工程。
有人说:“修建一座桥梁工程,假如根底修出了水面,就其工程的难度而言,可谓完成了总量的70%〞。
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两院院士李国豪也曾说过:“以建造一座跨越江河海峡的大桥为例,只要桥墩修出水面了,建桥工程师便如释重负感到桥已建成了一半。
〞修建根底工程为甚么如此困难?道理亦很清楚,主要是修建根底时,未知因素太多,诸如水文、地质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平安和工期。
据有关资料,建筑物的失事70%~80%是由根底失败而引起的。
因此,搞好桥梁根底的设计和施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㈡地基承载力1,在任何情况下,根底的破坏和失效都是不允许的。
反之,盲目保守加大费用也是不能承受的。
因此,根底设计﹙根底类型选择﹚最根本的准那么就是科学地尽力地谋求平安、适用、经济三者矛盾的统一。
根底设计是一项含有地基岩土变形的构造设计。
它与一般构造设计不同之处主要表如今地基与根底的共同作用问题上。
亦即根底的应力与变形的大小,不仅随上部构造所传来的荷载的大小、方向与性质而变,而且还随地基的反力分布、沉降大小、均匀与否而变。
因此,从理论上说,地基与根底应视为一个共同作用的整体,而不能分割孤立的进展设计。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作者:戴凤帅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21年第11期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成立,到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
此后,“院士”逐渐成为学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中国院士的故事,向“一生尽瘁,国士无双”的院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人物故事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李京文少时聪敏好学,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被选送到苏联学习。
在学习期间,他聆听到了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那段脍炙人口的讲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从苏联归国后,李京文服从国家的需要,组织安排去哪里,他就去哪里。
1985年,李京文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任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带领团队开启了新领域的探索。
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参与制定了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李京文年届九十时依旧“少年感”十足,聊起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两眼放光。
他每天在家看书,关注最前沿的科技,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思考着最新的问题。
人物解读人生若有梦,不觉岁月寒。
多年来,李京文一直牢记毛泽东主席的教导,永远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充满朝气地奋斗着。
他识大体、顾大局,坚决服从国家的需要,组织安排去哪里,他就去哪里。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心中有梦想、有祖国,才能让生命之树枝繁叶茂。
适用话题家国情怀、牢记嘱托、永葆活力、生命之树长青……人物故事闵桂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
因为家庭贫困,闵桂荣3岁时就被父母忍痛卖给别人做儿子。
“同济魂”:李国豪与洪堡的大学理念
“同济魂”:李国豪与洪堡的大学理念作者:章仁彪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第02期作为同济人的杰出代表,李国豪的70多年的科教人生留给中国高教界和科技界以深远的影响。
文章试图结合德国的洪堡教育思想与大学理念来解读作为大学校长的李国豪的办学理念和作为教育宗师的李国豪的教学教育思想。
同时也通过李国豪与同济大学的办学实践来分析洪堡教育思想与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对洪堡大学理念的再思考。
“同济魂”;李国豪;洪堡;大学理念G640A000110一、学之师表,国之英豪——“永远的同济魂”洪堡否?2015年3月4日农历元宵前夕,春寒料峭。
同济师生代表在校园的李国豪塑像前敬献花圈,随后举行了“永远的同济魂——纪念名誉校长李国豪院士逝世十周年座谈会”。
我因上午3-4节有课,在聆听了家属代表和项海帆院士等充满深情的缅怀回忆后未及发言即匆匆离会。
但座谈会上,已是耄耋老人的孙钧院士回忆了从1952年院系调整时作为交大土木系杨钦主任的秘书随同来同济商洽合并事宜时,就深为已是蜚声海内外的桥梁专家李国豪亲自到校门口热情迎接而感动,而后又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聆听到李校长对青年教师要坚持养成勤勉好学、独立思考和挤时间钻研学问的习惯和能力的谆谆教诲,再到“文革”结束后在李校长举荐下出任教务处长时反复叮咛无论工作多忙都不能放松学术研究的殷殷期望,记忆犹新的是李校长所说的,“推脱没时间而懒得动笔,实际上是懒得动脑子。
哪怕是上卫生间坐在马桶上的时间也可以有所思考和研究的呀!”正是因为牢记着李校长的叮嘱,孙钧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从而屡获学术突破,1991年在中科院“文革”后的首届增补中当选为“学部委员”,谈起这些,老院士至今仍感激万分……老院士的回忆真切动人,老校长的音容风貌栩栩如生。
何谓“同济魂”?同济人之特点何在?2007年同济百年校庆期间,笔者应邀与时任校长万钢教授作客上海教育电视台出席《世纪论坛》嘉宾时,曾试图对同济百年历史作一概括:诞生于东西文明碰撞、中德文化交融之中的同济大学的百年,是同步中国现代高教艰难历程的百年,是伴随中华民族命运跌宕起伏的百年,也是见证了人类科技文明突飞猛进的百年。
桥梁大师李国豪
桥梁大师李国豪1、个人简介李国豪(1913~2005)著名桥梁学家。
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编.1913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梅州一户农民家庭。
1929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土木系,1936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钢结构课助教,1937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因抗战爆发,延至1938年赴德国达姆施培特工业大学留学,1940年获得双博士学位。
1946年6月回国,任工务局工程师,参与了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等工作.1947年兼上海康益工程公司工程师.1948年,任同济大学工学院院长.1949年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大学教授联谊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国家科委力学、建筑学科组组长。
1958年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文革中,被关入牛棚审查.1977年任同济大学校长,1978年任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改任同济大学名誉校长.1983年4月当选为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
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5年2月23日17时37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高龄的他是最后去世的全国第一批桥梁专家。
2、人物履历李国豪出生在中国的“足球之乡”广东梅县,自小喜欢运动,也渴望读书.在中学里,他偏爱数学和外语。
他有个特点,就是绝不死啃课本,而喜欢独立思考.同样读一本书,他的注意点就跟别人不一样。
比如《三国演义》,人家只看到攻城夺池、刀光剑影,他却在琢磨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真怪,为啥机关一开动,它们就能运走如飞呢?李国豪青年时就有一双幻想的翅膀,他崇拜过欧几里得和牛顿,后来又想当一个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
不过,他最钦佩的却还是中国古代的大禹。
他曾立志要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去驾驭那奔腾不羁的黄河。
留学德国1938年,这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年轻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并被破格批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力学和钢结构学家克雷伯尔。
葛耀军:纪念李国豪教授诞生100周年
继往开来的同济桥梁——纪念同济桥梁创始人李国豪教授诞辰100周年葛耀君2013年4月13日是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的创始人——李国豪教授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
李国豪教授的一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建设和科教事业,他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崇高品格,有教无类、爱惜人才的磊落情怀,深深教育和影响了同济学子,成为我国工程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楷模。
李国豪教授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抗震、抗风和抗爆动力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为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许多大桥工程建设担任首席顾问和专家组组长工作,为中国现代桥梁的自主建设开辟一条成功之路,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自主建设的倡导者和精神领袖。
我们怀念李国豪教授,更因为他是同济桥梁学科的创始人。
正是在李国豪教授的积极争取和倡导下,1952年同济大学创办了我们国家最早的“桥梁与隧道”学科之一,开设桥梁教学小组负责有关课程的教学,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征程。
在李国豪教授的直接领导和精神指引下,同济桥梁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学校的兴衰紧密相连,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机构与团队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的发展阶段。
一、同济桥梁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1952年到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为了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利用,按照苏联体制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作。
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同济大学,在创办于1914年的土木工程学科下,由李国豪教授主持设立了“桥梁与隧道”专业,并成立桥梁教学小组,负责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土木系二年级学生中招收第一届“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生,成为我国最早的“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之一。
1954年3月,在桥梁教学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15人的桥梁与隧道教研室,教研室不仅继续专业教学,而且开始专业科研工作;1955年按苏联体制,桥梁教研室在李国豪教授带领下招收了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4名,而项海帆教授成为了他的第一位研究生;此后,应李国豪教授的邀请,苏联桥梁专家依⋅特⋅斯尼特柯教授来教研室指导教学及科研工作达9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转载】网易结构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一李国豪,1913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
父亲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去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小生意。
母亲是个勤劳俭朴的农家妇女。
他5岁在村里上小学,课余帮助母亲做些家务和农活。
13岁时,他插班进入梅县县立中学二年级。
在校3年,成绩优异,还曾获得全校演讲比赛奖,并被选任学生会主席。
李国豪在16岁(1929年)时,未读完高中就只身去上海考入当时以医科和工科著名的国立同济大学。
在学习两年德语预科结束时,他不仅能够熟练地听、讲、读、写德语,还自学提高了英语。
这为他以后的学习、进修和国际学术交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在进入本科时,他选择了工科。
到三年级分系时,又从原来想学机械的打算转向了土木。
他聪明勤奋、学业超群,1936年,以出类拔萃的成绩毕业。
毕业前夕他到杭州钱塘江桥工地实习了一个月,从此在他爱好的结构工程领域里桥梁工程占了首位。
毕业后,他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
翌年,爆发抗日战争,李国豪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课程,这成了他尔后几十年在这个领域锲而不舍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开端。
1938年秋,李国豪由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到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进修。
由于他的大学学习成绩特别突出,德国破例批准他直接考博士学位。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它的土木系居于德国的前列。
1938年秋,年富力强的克雷帕尔(K.Kloppel)来校任结构力学和钢结构(含钢桥)教研室主任,教授原任德国钢结构协会领导,又担任著名的《钢结构》杂志的主编,李国豪的聪敏勤奋引起了教授的注意,顺利地被教授接受做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
1939年春,李国豪结合当时拟在汉堡修建的一座主跨800米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开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
他从悬索桥加劲梁变位理论(二阶理论)的弹性弯曲微分方程悟出悬索桥的受力相当于一个受竖向荷载的梁同时受一个轴向拉力。
由此他延引出从概念到方法都十分新颖的《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并用模型试验加以验证。
不到一年,他就完成了论文,并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这个中国人以“悬索桥李”出名。
当时,他年仅26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李国豪无法回国,他只得于1940年初就任克雷帕尔教研室的研究工作,一直到战争末期。
其间,他除了参加钢结构焊接问题的研究外,对悬索桥、桁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析都作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发表了近10篇重要论文。
首先,他继续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作了深入的研究。
他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承弯矩高峰的优点,这种体系终于在70年代在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上被采用了;他深入分析铁路荷载对悬索桥的动力作用,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
1942年,李国豪参加了由克雷帕尔和赫瓦拉(E.Chwalla)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范的修订工作,他从压杆稳定问题的分析研究中推广概括,提出“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辨别准则”建立了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则。
这年他还以论文《钢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第一个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1943年夏,他又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求比较精确地分析一座90米跨度的多腹杆系钢桁架桥的主桁内力,如实考虑弦杆在节点的刚固连接。
他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思索,设想将桁架这个由杆件组成的离散体系化成为连续体的力学模型,用微分方程去求解,发表了论文《桁架和类似体系的结构分析新方法》。
李国豪和克雷帕尔教授合作多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79年,在他30多年后重访达姆施塔特市时,克雷帕尔在大学里组织了一个聚集联邦德国桥梁工程界人士的盛大欢迎会,会上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他当年取得的突出成就。
在李国豪介绍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桁梁桥扭转、稳定、振动”的报告结束时,全场鼓掌、顿足,克雷帕尔教授更是激动地向他表示祝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国豪偕同妻子于1946年夏,历尽艰难回到祖国,在途经法国马赛时,第一个孩子出世,取名“归华”。
到达上海后,他满怀期望去参加桥梁工程建设,但是并不顺利,于是又回到同济大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同济大学。
1952年,他领导院系调整后学校的专业建设,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并先后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在此领域的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1955年,他开始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后来又出版了《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一书;1956年,他担任副校长,不久创设工程力学专业,并亲自讲授板、壳力学,培养了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而且于1959年组织上海力学学会,任理事长直至80年代,1982年,他还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1955年,他被首批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在此前后,他先后应聘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和主任委员。
他在繁重的教学、行政、学会和顾问工作之余仍坚持科学研究工作,除从事拱桥的稳定和振动系统研究外,最为突出的是1958年所发表的开创性论文“斜交异性板的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
60年代初,李国豪组成结构理论研究室,从事抗核爆炸结构工程的研究,不仅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人才,而且组织和促进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李国豪传记两院院士德语同济大学送鲜花扔鸡蛋引用报告回复TOP论坛元老∙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沙发大中小发表于 2006-8-706:17 只看该作者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二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李国豪以莫须有罪名被囚禁于“隔离室”长达2年多之久。
在此期间,他在隔离室从广播中听到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消息,这使他想起当年武汉大桥通车典礼时出现的晃动现象。
他在囚室中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艰难的研究。
他两手空空,凭着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创造思维和出色的记忆力,参考过去的成功经验,把桁梁桥这种空间离散体系化为连续体模型,建立弹性弯曲和扭转的微分方程组去求解。
他利用仅有的报纸的边角和夹缝,偷偷地推导和计算,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经过近一年的功夫,终于取得了理论分析的初步成功。
接着,在校内监督劳动期间,他在家里做桁梁桥模型和扭转试验,并继续完善理论分析计算,最后于1973年完成了他在多年“囚徒”岁月中呕心沥血写成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它既阐明了武汉大桥的振动问题,又开拓了桁梁桥结构的分析理论,于1983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70年代开始,李国豪还结合工程实际致力于公路桥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写成《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专著出版,受到广泛欢迎。
后来他又将用于梁式桥的方法推广于研究拱桥和曲线桥的荷载横向分布,取得了成功。
这样,他就建立起一个基于同一原理和力学模式,适用于各种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的统一方法。
此外,他还研究拱桥和斜拉桥的空间振动问题,发表了被广泛引用的研究成果。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开始从事桥梁抗震的研究,并带领助手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1977年秋,李国豪出任同济大学校长。
经历10年灾难,学校已是满目疮痍,百废待举。
李国豪在恢复原有的土建类专业同时,果敢地大力筹办数、理、化、机、电和管理等类新专业,并迅速恢复和新建8个研究所、室,开展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
1979年春,他出访联邦德国,为同济大学和波洪鲁尔大学及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同年,设置德语专业,并为一部分新生和教师开设德语课,同时接受教育部委托,设立留德预备部,积极派送教师出国进修和聘请外国学者来校讲学。
仅仅几年时间,李国豪就以宏伟的气魄和出色的组织领导,使同济大学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以联邦德国为重点和先进国家进行广泛合作交流的国际学府。
虽然肩负校长重任,李国豪仍坚持科学研究。
他重建结构理论研究所,领导和参加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的研究工作并指导博士研究生。
1980年和1989年,他先后主持编写出版了《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
与此同时,他组建桥梁研究室,开展桥梁的空间分析、稳定、抗震、风振和车辆振动等方面的研究,培养了大批博士研究生,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地震工程和一个桥梁工程的研究中心。
1983年,他将历年发表的主要论文汇总编写出版了《桥梁与结构理论研究》。
从50年代起,李国豪就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
80年代起,他先后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缆索悬吊桥梁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和顾问等。
80年代初,李国豪作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的技术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在避免一期工程下马和解决工程中的桩基水平位移问题时,分别以其远见卓识和出色的理论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还负责主编《辞海》土建分部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卷。
1983年,李国豪被选为上海市政协主席,翌年,卸去同济大学校长,改任名誉校长。
李国豪以古稀之年从事崭新的上海市政协领导工作,也富于开拓精神,他倡议建立“上海政协之友社”的组织深受广大退任政协委员的赞赏,并迅速在全国设立了相同或相似的组织。
在5年市政协主席任期内,虽然社会活动十分繁忙,李国豪老当益壮,仍继续坚持科学研究,而且成果累累;他发展了大曲率曲线箱梁的弯曲——扭转理论,开创了对斜拉桥颤振后状态的研究,同时在国外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英文版的《箱梁和桁梁桥的分析》。
1985年,他在达姆施塔特市接受了母校授予他的荣誉工学博士称号。
1987年春,联邦德国政府继1982年春歌德逝世150周年纪念之际授予他歌德奖章之后,又授予李国豪大十字功勋勋章,以表彰他发展中德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功绩。
李国豪作为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的常设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组组长,在1981年,被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1987年秋,又荣获协会授予的“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
这一荣誉,是对于李国豪长期为发展桥梁结构理论和培养人才所做贡献的崇高奖赏。
1987—1990年,李国豪在担任中国科协常委期间,倡议和组织领导了重点决策咨询课题《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对国家提出了多项有助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建议。
送鲜花 扔鸡蛋 引用 报告 回复TOP论坛元老∙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板凳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8-7 06:17 只看该作者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三对大跨度桥梁结构中的空间和非线性分析方法以及稳定和振动问题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悬索桥李]——变位理论的实用方法 李国豪在研究悬索桥变位理论实用方法中发现: 1.悬索桥变位引起非线性项相当于将主索的水平拉力直接作用在加劲梁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