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期待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6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6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6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6是我国中学教育领域的重要文件,它对中学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和要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6明确了中学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它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一总体目标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发展性,强调了语文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6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它要求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文化传承等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既注重了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欣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

再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6对教学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它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它还要求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6在总体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6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浅析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再思考

浅析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再思考
21 - 2 o1 g1 # 期考 试 周刊
浅 析 - 语 文 新 课 标 的 再 思 考 x , J高 中
周 惠 丽
( 昌市 第 二 高 级 中 学 , 南 许 昌 许 河 新 课标 实施 是 历 史 和 时 代 的必 然 新课 标 是 我 国基 础 教 育 的 又 一 次课 程 改 革 。作 为 一 名 语 文 教 师 , 是非 常盼 望 进 行 语 文 课 程 改 革 的 , 然 以往 的 教 改 我 虽 似 乎 并没 有 收 到 特 别 明 显 的效 果 , 绝 大 多数 情况 下 , 师 还 在 老 是 那 样教 , 学生 还 是 那 样 学 , 是 为 了 高考 。 次 的 课 改 , 于 还 这 处

切 实 可行 地 操 作 , 可 能走 老 路 。 课 标 的 实施 是 历 史 和 时代 就 新 的要 求 。 1课 程 理 论 的 发 展 向教 育 实践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课 程 是 . 知识 . 程是经 验 , 程是 活动 , 程理论 在不断地 发展 、 课 课 课 丰 富 , 应 地 . 求 在 实 践 上体 现 出来 。 相 要 2社 会 发展 对基 础教 育提 出 了新 的 要 求 。 育 的 目的 , . 教 从
七 次 ,变 革 是 一 个 过程 ” “ 。在 过 程 中 不 断 上 升 、 进 , 是 课 改 前 这 的 价 值 所 在 。 而 且 , 的 世 纪 赋 予 了 它 更 丰 富 的 内 容 , 它 得 新 使
到更 多 的关 注 。 二 、 课 标 实 施 的 客 观 局 限 新
世 纪 之 初 , 赋 予 了 更 多 的 意 义 , 被 史 大 程 度 地 关 注 , 是 被 也 这 件好 事 。 课 标 如 果不 能给 人 耳 目一 新 的感 觉 , 师 生 能 够 新 让

对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期待

对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期待

对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期待作者:张毅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年第08期2011版新课标的修订与实施,总结了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标准。

从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角度讲, 2011年版课标重在根据时代需求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民族精神、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重视传统知识,在回归传统知识的前提下,强调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使教与学更具有操作性。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该如何领会新课标精神,如何贯彻新教材思想,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为此,本刊特设“字斟句酌话课标”专题,广邀教育工作者一同参与话题讨论,为贯彻新课标“新”精神出谋划策。

(策划人:赵悦刘金华)【摘要】“语文”作为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的名称存在着种种问题,几十年来,在惰性思维等因素作用下,许多人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或主动规避。

语文教育泡沫化现象的产生与课程名称缺陷不无关系。

“语文”不适宜作为单一课程的名称,应作为“语文教育学习领域”的名称而存在。

课程名称问题继续搁置必会阻碍课改的深化。

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归正为“国语”,必将引发课程建设和一线教师教学策略根本意义上的改变。

【关键词】名实不符;科学理性;更名;国语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22-0034-03几十年来,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以“语文”命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名实不符,二是释义模糊,三是民族标识缺失、种属概念逻辑混乱。

我国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已于2014年5月启动,新的课标将于2016年出台。

对于这一新课标,我们寄予厚望,希望彼时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能够归正为“国语”。

一、“语文”教学挤泡沫与“语文素养”之核心含义的确定泡沫,往往被引申为人事的空虚和幻想,或比喻某一事物存在的表面上兴旺而内里虚浮不实现象。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6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6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对高中语文新课标再思考论文

对高中语文新课标再思考论文

浅析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再思考【摘要】对于新课标,应建立一种理性的认识,既不能把它当作是无数次无足轻重的课改而无动于裹;也不能盲目崇拜追随,唯新课标是从。

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切合教育地域特点,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新课标的大旗下迷失自己,茫然不知所往。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教师权利近一两年来,新课标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宣讲、展开。

不同的地区。

城市和农村,都对新课标寄予了很大的关注。

并且。

随着各级机构的推动。

新课标已逐渐深入人心。

自然,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执行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的倾向。

有的是盲从,有的是抗拒,当然,更多的是结合自身,进行比较合理的消化。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认为应该用另一种目光来看待,用另一种方式来操作新课标。

一、新课标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新课标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次课程改革(第八次)。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是非常盼望语文课程改革的,虽然以往的教改似乎并没有收到特别明显的效果。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还是那样教,学生还是那样学,高中学生还是为了高考。

这次的课改,处于世纪之初,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也被更大程度的关注,这是一件好事。

新课标如果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师生能够切实可行的操作,就可能走老路。

不管怎么说,新课标的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

1.课程理论的发展向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本质由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到课程是活动,课程理论在不断的发展、丰富,相应的。

要求在实践上体现出来。

2.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目的,从社会本位上来说,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发展社会的人才。

新课标提出了新世纪的人才标准。

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3.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与发展潮流的要求国外,都提出了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方向。

其中如“提高国际意识”,“交往,信息技术,共同操作”。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一、引言高中语文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锻炼。

而《课程标准》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方针,它对高中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现状《课程标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任务等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表述,是以中小学课程为对象的一个必要文件。

《课程标准》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指导方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的旧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教材的更新却不尽人意。

很多教材内容、知识点都是多年前的,已经不能完全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实情况。

2.教学质量不稳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不同,有些教师与学校实现质量上佳的成效,反之一些学校和学生学习成效即低。

这意味着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成效受到了教师的影响。

3.学生对语文教学兴趣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有很多新的娱乐方式,这些方式往往与学习无关,导致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兴趣低下,影响了学习效果。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教育界和学生考虑最多的,怎么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课程安排,认真学习高中语文是当务之急。

三、如何改进1.教材更新将高中语文教材向现实情况靠攏,保证其内容的独立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师培训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教师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掌握高中语文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学动画和视频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综上所述,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针对目前存在的教材旧化、教学质量不稳定、学生对语文教学兴趣不高等问题,可以通过教材更新、教师培训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解决。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些建议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些建议

且 学生所处 年龄段可塑性 强 , 伟 人 的感 染 力 、 教育 力 . 学 生 与 大师为伍 、 与 伟 人 为 伍 的 时候 , 很 多教 育尽在不 言 中, 一 旦 养 成习惯 , 学 生 就 会 终 生 受 益 。从 应 试 来 说 。 也 有其现实意义 。 3 - 3 动 手 的 习惯 。 即写 的 习惯 。 很 多 学 生 背 诵 了不 少 。 口中 的话 滔 滔 不 绝 如 绵 绵 的 江 水 , 可 是 写 的时 候 却 如挤 牙 膏 一 般 , 那 么 平 常 就 写 写 日记 , 有话 则长 , 无话则 短 , 通 过 日记 可 以 看 出 一个 学生 很 多 方 面 的 问题 。 不 要 以为 大 作 家 都 了不 起 。 其 实 还 不 是 都 写 出来 的 。 4 . 加 强 开 放式 教 学 开 放式 的 教 学 可 以充 分 开 发 学 生 的 创 新 潜 能 .增 强 学 生 思 维 的变 通 性 与创 造 性 。 教 师 要 对 教 材 进 行 适 当的 加 工 处 理 , 把 教 学 重点 放 在 让 学 生 经 历 有 关 的 实践 活 动 上 .这 就 要 求 教 学 设 计 既有 一定 的 难 度 ,又 为 大 多语 文 生 所 接 受 ;既 要 隐含 “ 创新” 因素 , 又 要 留有 让 学 生 可 以从 不 同 角 度 、 不 同 层 次 充 分 施 展 聪 明才 智 的余 地 。 教 师 应 注 重 调 动 学 生 的 积极 性 , 充 分 提 供 给学 生从 事 教 学 活 动 的 机 会 。帮 助 他 们 在 探 索 和 合 作 交 流 的 过程 中 真 正 理 解 和 掌 握 基 本 的语 文 知 识 和 技 能 、语 文 思 想 和方法 . 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 5 . 课 堂提 问要 注 意 设 置 台 阶 . 梯 度 上 升 比 如对 于 文 章 的 主 旨一 般 很 难 一下 子 就 分 析 明 确 .这 个 时 候 就 需 要 设 置 一 些 小 问 题 将 主 旨这 一 大 问 题 具 体 化 、细 小 化, 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手 。 在分析《 雨巷》 这 首 现 代 诗 歌 的 主 旨 时 。我设 置 了 这 样 三 个 问题 :作 者 描 述 了一 个 怎 样 的 “ 丁香一样的姑娘 ” ? 为 什 么 要 突 出 描绘 这 个 “ 丁 香 一 样 的姑 娘” , 作者是否仅仅 为了这个“ 丁香一样的姑娘 ” 而 表 现 他 的情 感? 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 , 前 两 个 问题 为最 后 一 个 问 题 的提 出做 铺 垫 ,最 后 一 个 问题 是 前 两 个 问 题 的 必 然 延 伸 和 深化 。 这 样 提 问 给 了学 生 充 分 而 逐 层 的 思 考 空 间 , 有 利 于学 生 通 过 自主探 究 充 分 了解 本 文 的 内容 和作 者 的思 想 感 情 。 般 的文 章 都 有一 些很 特 殊 的句 子 及字 词 如 总领 句 、 情 感句 、 中心句 、 过渡句 及文 眼 、 诗眼 等 , 若 能 关 注 它 们 并 能

我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感悟

我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感悟

·中学教育·56我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感悟河北省巨鹿中学 杨立娟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语文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语文学习是影响人的一生、 贯穿人的一生、与人的生命相始终的。

著名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学习母语,不是一般的技巧问题,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也赞成专家们所说的语文教学就是母语教学。

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语文教学以魅力,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务实求真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习注重积累,理解和运用,而任何能力的获得多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努力,就像吃饭与喝水是无人代替的一样,语文学习也是无人可以代替的。

其次要科学的进行语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学生怎么学老师就怎么教,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为学生着想,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再次要真情地面对学生。

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情的交流,使学生成为有理性的人,成为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学生才能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

二、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文教学要有新的时代特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目的。

语文是一门最具时代特色和创造活力的学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与时代同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品味的追求,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少一些陈规陋习,多一些新鲜创意。

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时代,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教育的主体。

2016年新课程标准

2016年新课程标准

2016年新课程标准2016年,我国教育系统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2016年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2016年新课程标准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提升。

这样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2016年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科整合和跨学科教学。

新课程标准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把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再次,2016年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2016年新课程标准注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注重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提高。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2016年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和意义,积极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关于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断想

关于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断想

11II中学语文•教材探究关于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艮教材的斷葱g张波一、新的课标、教材,要有真的“新”东西、新的“真”东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17年版)》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较为亮眼的是“语文学习任务群”。

此版内容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而成。

研读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其思想的顶层设计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由此推演,学生的核心素养则应该是“立德树人”中的“德”,以“德”为魂,则能“修身”,有德方能“成己”“达人”,方能服务于社会。

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尤能促成学生顺利地养成这个“魂”,而这“魂”是由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位一体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濡染渐塑,而其核心素养则需要通过学生践履“语文学习任务群”来淬炼养成的。

学习任务群则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比较新旧课程标准,两者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完全—致的,即自主、合作、探究;而两种标准下编制的教材体系,一个是学习任务群,一个是单元体系,相似度也较高。

虽然“学习任务群”的篇目可能更利于比较鉴别,更利于训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透视视角。

但是篇目的作者何以养成其独特的视野,作者何以成就其经典,这倒是我们读者、求学者很少关注、更少探究的地方。

在这一点上,新旧课程似乎没有迥异之处。

而恰恰这一点,似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具有启发性。

因此,新课标要“真”、要“新”,新教材体系也应与之相匹配。

因此,笔者惶恐,两者主要学习方式相同,新旧教材体系的组篇相似,只是“学习任务群”内篇目内容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来学习,这样比较能够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但似乎与单元体系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即两者在思维深度、广度、密度上也不见明显的区分度。

二、学生有所敬畏尊崇一哲学思想该重视的问题哲学能训练人的思维深度,也能拓展思维的广度密度。

因此,哲学的启智功能不该被忽视。

西方许多国家的高中生甚至是八九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哲学了。

对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期待

对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期待

“ 语 文 ”一 词 的 本 义 是 “ 语 言文 字” ,其 中的 “ 语 言 ”指 口语 , “ 文 字 ” 则 包 括 作 为 书 写 符 号 的 文 字 和 连
深化 我 国 “ 语 文”课 程改 革 ,必须解 决一 些悬而
未 决 的 问题 ,课 程 名 称 问题 就 是 其 ~ 。 笔 者 认 为 , 广
第 1 6章 讲 的 就 是 “ 从符 号学 的立场看 中国语 文” , “ 语 文 ”前 的 国 别 限 制 非 常 清 楚 。 再 如 , 2 0 0 0年 9月 台 湾 地 区 公 布 了 《国 民 中小 学 九 年 一 贯 语 文 学 习领 域 暂 行
常识课 本 》等 ,书籍 有郭绍虞 的 《 语 文通 论 》 、 《 语文通 论续 编 》和曹伯 韩 的 《 通俗 文化 与语文 》等 ,文章 类
二、 “ 语 文 ”的 本 义 以及 目前 我 国 通 用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课 程存 在 的 名 实 不 符 问题
从我 国语 文教育 史的 角度看 , 2 0 1 1版 义 务 教 育 课 程标 准修订 稿 以官方 的立场将 “ 语 文 ”诠 释 为 “ 语 言 文字 ”是对 有着百 年历史 的 “ 语 文 ” 一 词 本 义 的 正 式 回 归。 使 用 “ 语 文”一词的最早文献是 1 8 8 7年 张 之 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缀成 篇 的文字 。叶 圣陶先 生考虑 到 “ 书面 语言 ”本 身 已含书 写符号 ,遂将 “ 语 文”解释 为 “ 口头语 言和 书 面语 言” 。不过 ,由于汉语 的意会性特点 以及长期 以来
缺 少语 义梳理 ,几十 年来 “ 语 文 ” 一 词 早 已发 展 成 了

义的 “ 语 文” 已不适 宜作单 一课程 的名称 ,参 照香 港

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几点认识

人 文 性 的 体现 新课 标 在 强 调 语 文 工 具 性 特 点 的 同时 .更 强 调 了 其 人 文 性 的 特点 , 它 更 注 重 学 生 思 想 和个 性 的培 养 , 进 一 步 强 调 了 学 生 的 主体 、 中心 地 位 。 如 : 它 明确 规 定 要 满 足 不 同 学 生 的 不 同 学 习 要求 。要 培 养 和 尊 重 学 生 对 社 会 和 人 生 的 自我 感 受 和思 考, 甚 至 在 对 学 生 的评 估 中 , 也要尊重 学生的个体差 异 . 不 能 以分 数 论 “ 英雄” 而提倡发展性评价 . 要 更 多 地 看 到 学 生 的 动 机、 兴趣 、 情感 、 态度 、 意志 、 性 格 等非 智 力 因素 作 用 的一 面 , 要 促 进 每个 学 生 健 康 发 展 。 这 样 更切 合 了语 文 学 科 的 本身 特 点 。 因 为语 文 就是 一 门 以触 动 人 的 心 灵 而 影 响 人 、 培 养 人 的学 科 , 它 必 须更 贴 近 人 、 更关 心人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关 注 每 个 学 生 的情 感体验 、 关 怀 每 个 学 生 的 心 路历 程 , 这 样 才 能 达 到 育 人 的 最终 目的— — 培养 健 全 的精 神 世 界 。


二、 时 代 性 的 体 现 新课标在 “ 教 学 目的 和 内 容要 求 ” 一栏 中. 明 确 要 求 学 生
要 关 心 当代 文 化 生 活 . 尊重 当代多样性文化 . 提高 文化品位 , 要求 学 生 关 注 社 会 进 步 和 科 技 文 化 的 发 展 .关 注 社 会 热 点 和 生 活 热 点 ,甚 至在 对 教 材 的编 排 上 也 要 求 注 意 联 系 当代 社会 和学生生活 , 要 求 教 师把 身边 的 自然 风 光 、 文物古迹 、 风 俗 民 情、 学 生 家 庭 生 活 和 日常 生 活都 作 为语 文 教 学 资源 , 体 现 出语 文无时不在、 无 处 不在 的普 遍 性 、 丰 富 性 和 时 代性 。 确实。 当今 时 代 风雨 变幻 无 穷 , 奇妙世界丰富多彩 . 学 生 对 此 岂 能 两 眼 不 望、 充 耳 不 闻 ? 我 们 要 时 时记 住 “ 向生活学习 、 像 时 代 汲 取 营 养” 这 一 朴 素 而 又 真 切 的 道 理 。 另外 , 其 时 代 性 特 点 还 体 现 在 要 求 学 生使 用 现 代 化 信 息 手 段 和 工 具 ( 如 因特 网 ) 查 找 搜 索 资 料, 并 要 求 会 用 电 脑 写作 。 当今 时代 是 信 息 时代 、 网 络 时代 , 对 共 享 的 资 源弃 之 不 用 , 无 疑 将 成 为 时 代 的落 伍 者 。 三、 能 力 性 的 体 现 旧 的课 标 也 强 调 了能 力 培 养 的重 要 性 ,但 新 课 标 与 之 相 比, 对 学 生 的 能 力 培 养 要求 更 高 、 范 围 更 广 。例 如 “ 教学 目的” 栏, 新大纲把以前的“ 提 高 学 生 正 确 理 解 和 运 用 祖 国语 言 文 字 的 水平 ” 改为“ 全 面 提 高语 文素 养 ” 。 “ 语文素养” 不 仅 包 括 理 解 和 运用 语 言 文 字 能 力 ,更 多 的 是 指 一 种 需 要 长 期 积 累 和 感 悟 而 形 成 的素 质 和 涵 养 , 包括从 知识到能力 、 过 程 与方 法 、 情

《高中语文新课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开放性育人的目标。

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崭新的眼光、豁达的襟怀和气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程氛围以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

这必然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持续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读书是提高专业知识和更新技能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只有读书,知识才不会老化;只有读书,才思才不会枯竭。

读历史,可以观照我们的现实;读哲学,可以引发我们的睿智;读文学,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感,内化为深厚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很难想象一个缺少文学素养的语文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出滋味、上得精彩。

絮絮叨叨的提问,匠气十足的淦释,扼杀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泯灭着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激情。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整体的人”,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教育应当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建构人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的阅读和鉴赏目标明确指出:“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叶圣陶也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

”①健全的公民首先要求他们的人格状态、人道情怀、审美情趣合乎当下社会的规范准则。

反映当下生活的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民主自由精神以及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审美情感,是青少年形成“健全公民”,“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养料之一,在培养国人的现代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亲密的关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意志的要求。

一、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材当代文学走进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选材的优良传统。

中学语文教材与时代同步发展,吸收了当代作品中的优秀之作。

《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中指出:教材内容要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

浅析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再思考

浅析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再思考
读 写算
21年 0 研 究
浅析 对高 中语 文新课标 的再思考
周 伟
(思南县塘头 中学 贵 州 思南 5 51 9) 6 0
【 要 埘 于新 课标 , 摘 应建 立 一种 理性 的认 识 , 既不能 把 它 当作 是 无数 次无 足轻 重 的课 改而 无动 于 裹 ; 也不 能盲 目崇 拜追 随 , 唯新
课标 是从 。 为 教 师 , 作 要不 断 更新 观 念 , 把握 时代脉 搏 , 掌握 学 生心 理特 点 , 合教 育地域 特 点 , 切 发挥 自己的个 性 . 进行 创 造性 的教 学 活 动。 有这 样 , 不 会 在 新课 标 的大 旗 下 迷 失 自 己, 只 才 茫然 不 知 所 往 。
【 关键 词 文 新课 标 教 师权 利
近一 两 年 来 , 新课 标 在 全 国轰 轰 烈烈 的 宣 讲 、 开 。 同的 展 不 地 区 。 市和 农 村 , 对 新课 标 寄 予 了很 大 的 关注 。 城 都 并且 。 随着 各 级 机 构 的推 动 。 课 标 已 逐 渐 深入 人 心 。 新 自然 , 对 新 课 标 的 理 在 解和执行过程 当中, 不可 避 免 地 出 现 了 不 同 的 倾 向 。 的 是 盲 有 从 , 的 是 抗 拒 , 然 , 多 的 是 结 合 自身 , 行 比 较合 理 的 消 有 当 更 进 化 。 者 经过 一段 时间 的思 考和 实 践 , 着 实 事求 是 、 笔 本 因地 制宜 、 以人 为本 的 原则 , 为 应 该 用另 一 种 目光来 看 待 , 另一 种 方 式 认 用 来操作新课标。 新 课标 实 施 是 历 史 和 时 代 的 必 然 新 课 标是 我 国基 础教 育 的 又一 次 课程 改 革 ( 第八 次 ) 作为 一 。 名 教 师 , 名 语 文 教师 , 非 常 盼 望语 文课 程 改 革 的 , 然 以 往 一 是 虽 的教 改 似 乎 并没 有 收到 特 别 明 显的 效 果 。 绝 大 多数 情 况下 , 在 教 师 还 是那 样 教 , 生还 是 那 样 学 , 中 学 生 还是 为 了高 考 。 次 学 高 这 的 课 改 , 于 世 纪之 初 , 赋 予 了 更 多 的意 义 。 被 更 大 程度 的 处 被 也 关 注 , 是 一 件 好 事 。 课 标 如 果 不 能 给 人 耳 目一 新 的 感 觉 , 这 新 让 师 生 能够 切 实 可 行 的操 作 , 可 能 走 老 路 。 就 不管 怎 么 说 , 新课 标 的 实 施是 历 史和 时代 的要 求 。 I 课 程理 论 的发 展 向教 育 实 践 提 出了 新 的 要 求 课 程 本质 由课程 是 知 识 , 程 是经 验 到课 程 是 活动 , 课 课程 理 论 在 不 断 的 发展 、 富 , 应 的 。 求 在 实 践 上 体 现 出来 。 丰 相 要 2 社会 发 展 对 基 础 教 育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教 育 的 目的 , 社 会 本 位上 来 说 , 培 养 适 应 社 会 需 求 , 从 是 能 发展 社 会 的 人 才 。 课 标 提 出 了新 世 纪 的 人 才标 准 。 则 , 育 新 否 教 就 失 去 了它 的价 值 。 5 世界 各 国课 程 改 革 与 发 展 潮 流 的 要 求 国外 , 日本2 0 年 提 出的 新课 程 , 国2 0 年 的课程 标 准 , 如 02 美 00 英 国1 9 年 的课 程 标 准 , 加 坡2 0 年 的课程 标 准 , 提 出 了新 99 新 01 都 世 纪 的 人 才培 养 方 向 。 中 如 “ 高 国 际 意 识 ” “ 其 提 , 交往 , 息 技 信 术 , 同 操作 ” “ 于 获 取信 息 ” “ 所 学 校 办 出 自 己的特 色 与 共 。善 ,每 标新 立异 ” 都值 得 我 们 思 考 和 引 起 迫 切 感 。 等 4 我 国课 程 改 革 的继 续 推 进 我 国 的课 程 改 革 已进 行 了七 次 , 新课 标 是 在 新 世 纪 对 它 的 次 有力 的推进 。 变 革 是一 个 过 程 ” 在 过 程 中不断 上 升 、 进 , “ 。 前 这 是 课 改 的价 值 所 在 。 且 , 的世 纪 赋 予 了它 更 丰 富 的 内容 , 而 新 使它得到更多的关注。 二 . 课 标 实 施 的 客 观 局 限 新 新 课标 正 全 面 展 开 , 是在 不 同地 区 、 同学 校 、 同学 生 但 不 不 那 里 。 会遇 到 一 些 现 实 的 障 碍 。 而 影 响 它 的 实 施 。 因主 要 却 从 原 有 以 下一 些 ; 1 观 念 落后 经历 了多 次课 改 的 教师 。 特别 是 比较 传统 的 教师 , 能不 能 可 下 子 理 解 到它 的精 髓 。 后地 区 的学 校 可能 还 不 会 意 识 到 课 落 改 的 意 义 所在 。 们 可 能 更 关心 学 校 的 条 件 设 施 、 他 资金 等 问题 。 2 师 资不 齐 全 国教 师 的 水 平差 异 很大 。 从 学 历 来 说 , 初 中的 教 师 , 单 教 有研 究 生 。 有 中师 生 。 况 。 师 对 工 作的 态度 也不 一样 。 非 也 何 教 并 都 能视 之 如生 命 。 少 人 只是 当作 一个 弃 之 可惜 的 职业 。 样 的 不 这 教师 , 新 课 标 是 不 会 有 太 大 兴 趣 的 。 对 3 学 生水 平 不 一 学 生 差 异也 很 大 。 是 同 一地 区 、 就 同~ 学 校 、 一班 级 也 存 同 在这 个 问题 。 是 人 人 都 可 以达 到 新 课 程 的 标 准 的 。 不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看法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看法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看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几点看法:1. 突出素养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

这一特点符合当代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并且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2. 关注批判性思维:标准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评价和判断文本,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并培养他们具备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能力。

3. 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该标准注重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理解,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现当代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心。

同时,也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关注当代文化问题,培养反思现实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

4.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该标准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

除了传统的考试方式,还鼓励采用课堂表现、作品评价、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5. 强调课程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该标准对课程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

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实施高质量的语文课程,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这对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非常重要。

总体而言,我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坚持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反映了语文教育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注重教材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确保标准的落地落实,并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学生需求。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作者:刘新华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推行语文新课标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园地真可谓是千姿百态。

在教学教学方法上,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偃旗息鼓,有的横冲直撞,有的精疲力竭,有的装疯卖傻,有的兜售时髦的概念,有的还是坚持传统的教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以及教学实践,特对以下几个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思考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现在很流行一些时髦的教学模式,到底什么样的模式能够为我们所用,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所用呢?用这些模式到底好不好?能不能对我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呢?时下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将每堂课的教学流程固定化,第一步干嘛、第二部干嘛……明明白白印在“讲学稿”或者“导学案”上,教师清楚,学生清楚,听课的也清楚,了无新意,当然也没有惊喜。

但如果从教学的价值去思考,这样的流程是不是符合教学规律,是不是有违教学常识呢?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尽管许多时候都是平淡的,但是生活在许多时候却是富有变化和充满乐趣的。

现实的课堂作为师生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如果总是这样了无新意、没有变化,那给学生带来的就会是单调与枯燥,这样的生活谁会喜欢呢?立足于生活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尊重认知规律的问题。

教学流程的设计既要符合认知规律,又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有所调整。

一堂课总应该有点节奏感,即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还要有适当的休止与延长。

实际上,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视休止与延长,一个问题抛出来以后,几乎不给或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请学生出来回答或者板演。

试想一下,当别人给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吗?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我对课堂教学设计有一个“火车皮学说”:教学设计就像一列火车,总是由一节一节的车厢组合起来的,加一节是完整的,拿掉一节也是完整的,一般情况下只有施教者知道,学生和听课的同行都不知道。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6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6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6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语文教学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和学习呢?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
学科,它既包括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包括了文学、修辞、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而忽视了文学、修辞等内容。

只有将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次,新课程标准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语文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的学科,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上,而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演讲等方式,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另外,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
二的,他们的兴趣、能力、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潜能。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
识到这一点,不断探索适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语文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铺平道路。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建议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建议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建议实施新教材以来,我的感触较多,获益匪浅,更新了语文教学的观念,使学生处于“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的“大语文”学习环境中。

现谈谈我对语文教材的肤浅体会。

一、新教材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新教材强调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在渗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同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使语文学科更具有科学性。

还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健康个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新”,为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教材淡化了以往教学中繁琐的分析和强制性的训练新教材主张对学生要“科学地训练”,将学生从被动的“题海”中解脱出来。

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主动学习,自主领、理解,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致力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在每单元结束后,就请学生们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篇等,为写作积累素材,做好铺垫。

三、新教材提倡多读多背多写新教材要求学生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课外阅读不得少于推荐的10部中外名著,拓宽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辐射型的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网络结构。

特别是教材后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目的在于趁初中生记忆力好时,多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今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逐步吸收内化,达到“心悟”的境界,这种文化积淀,将会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受益终身。

四、新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美文、时文,可读性很强,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刚从小学升人初中的学生们来说,第一、二单元课文都体现了童真、童趣,因此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很喜欢读,并能结合自己遇到的类似情况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36000)赵文汉(特级教师)一、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见和建议“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是一种“学科特质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具有排他性。

不然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造成“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一片混沌”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不但不符合科学分类的规则,也摘不清各自的责任,弄到最后,不知道到底该由哪个学科来完成了。

这是讨论问题的前提。

1.“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提法不妥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有语言教学就不可能不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

但是把它说成“核心素养”恐怕就会成为问题。

作为物质外壳的语言是“核心素养”这肯定没问题,但是“物质外壳”是“核心”时,是不是就意味着外壳之下的内容就一定也是核心呢?恐怕这不是必然的逻辑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的“核心素养”,那么,就不是其他学科的素养了吗?其他学科就没有“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的任务了吗?哪一个学科不需要“发展与提升”其学科的“思维”呢?尤其是数学学科,不更应该“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吗?“思维”这一概念太大了,太大就容易无当。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各个学科的一个公共任务,把一个“共有”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学科的“核心”,恐怕不妥吧?再一个来说,假如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完成这样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手中的载体是什么?靠阅读教学吗?如果把阅读教学上成思维训练课,恐怕有悖于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吧?不是阅读教学,那是什么呢?如果完成这一核心素养的载体不能明确,恐怕“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提法就不太合适了吧。

总之,把本来一个“共有”的“素养”说成是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恐怕是值得商榷的。

语文学科不能“唯我独尊”,语文学科不能“独霸天下”。

语文学科中的“唯我独大”的这种观念要不得,不能把“共有”的任务全部揽到自己家来,把自己弄得不伦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期待作者:张毅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年第08期2011版新课标的修订与实施,总结了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标准。

从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角度讲, 2011年版课标重在根据时代需求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民族精神、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重视传统知识,在回归传统知识的前提下,强调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使教与学更具有操作性。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该如何领会新课标精神,如何贯彻新教材思想,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为此,本刊特设“字斟句酌话课标”专题,广邀教育工作者一同参与话题讨论,为贯彻新课标“新”精神出谋划策。

(策划人:赵悦刘金华)【摘要】“语文”作为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的名称存在着种种问题,几十年来,在惰性思维等因素作用下,许多人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或主动规避。

语文教育泡沫化现象的产生与课程名称缺陷不无关系。

“语文”不适宜作为单一课程的名称,应作为“语文教育学习领域”的名称而存在。

课程名称问题继续搁置必会阻碍课改的深化。

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归正为“国语”,必将引发课程建设和一线教师教学策略根本意义上的改变。

【关键词】名实不符;科学理性;更名;国语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22-0034-03几十年来,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以“语文”命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名实不符,二是释义模糊,三是民族标识缺失、种属概念逻辑混乱。

我国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已于2014年5月启动,新的课标将于2016年出台。

对于这一新课标,我们寄予厚望,希望彼时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能够归正为“国语”。

一、“语文”教学挤泡沫与“语文素养”之核心含义的确定泡沫,往往被引申为人事的空虚和幻想,或比喻某一事物存在的表面上兴旺而内里虚浮不实现象。

如泡沫经济,是指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造成表面繁荣的现象,但虚假的繁荣终究会像肥皂泡一样破裂。

近年来,我国的整体文化环境充满了浮躁之气,教育界亦不能免。

“语文素养”被无限放大,说者力不从心,听者不知所云,教学中的“泛语文”、“假语文”的倾向非常严重,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上成自然常识课、伦理道德课的大有人在。

另外,到处“树旗号、提主张、造模式”的“XX语文”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不禁感叹“乱花渐欲迷人眼”。

2013年,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发微博称:“某老师讲课文《怒吼吧,黄河》:先放五分钟音乐(音乐课),再问听出什么感情(大而空),老师配乐朗诵另外的诗《五月的鲜花》(个人炫技型的艺术指导课),让学生念冼星海和光未然生平(音乐理论课),反复讲爱国达十多次(思品课)等,要命呵,是所有课独非语文课。

要命的语文就是假语文!”王旭明先生所指的“假语文”在中华大地绝非个别现象。

美丽的泡沫并不能掩盖“语文”课教学内容的空洞,当前,在应该教什么语文知识以及怎样把握好本体性教学内容都成了大问题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社会母语”能力的提升作用实在有限。

王旭明先生2013年10月23日在微博中激愤地表示:“继北京之后,据说各地都将推出以降低英语权重、增加语文权重内容的高考改革方案。

不错,但须明确以当下语文教育之糟糕可不能再増加考试内容了。

打个比方,以现行语文和英语比,还不如考英语呢!”应该承认,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的种种问题与很长一段时期里“语文”课程目标性质定位模糊不清有关,也与长期以来学界对“语文”的释义模糊直接相关。

义务版和高中版课标实验稿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未厘清“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

我们注意到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版中“语言文字”这一短语出现了16次(实验稿为3次),这可以说是修订版最大变动之一。

修订稿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意味着官方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回答,这样的官方阐释就为旷日已久的“语文”释义之争划上了休止符。

对“语文课程是什么”,修订版也作出明确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此外,此修订稿中“语文素养”一词出现了13次(在义务版和高中版实验稿分别出现10次和13次),也是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

此修订稿的阐述无疑表明:“语言文字运用”的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可以期待的是,2016年将推出的高中语文新课标亦应进一步明确“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语文”的本义以及目前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存在的名实不符问题从我国语文教育史的角度看,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稿以官方的立场将“语文”诠释为“语言文字”是对有着百年历史的“语文”一词本义的正式回归。

使用“语文”一词的最早文献是1887年张之洞所呈的《创设水陆师学堂折》,张之洞才是真正的“语文”之父。

事实上,解放前,“语文”一词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早已广泛使用。

例如解放前的课本就有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编的《蒙文国文对照初级小学语文常识课本》等,书籍有郭绍虞的《语文通论》、《语文通论续编》和曹伯韩的《通俗文化与语文》等,文章类则有朱自清的《〈语文零拾〉自序》、汪馥泉的《〈语文琐谭〉七则》、何颂旦的《评〈语文论战的现阶段〉》等大量文献。

“语文”一词的本义是“语言文字”,其中的“语言”指口语,“文字”则包括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和连缀成篇的文字。

叶圣陶先生考虑到“书面语言”本身已含书写符号,遂将“语文”解释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不过,由于汉语的意会性特点以及长期以来缺少语义梳理,几十年来“语文”一词早已发展成了一个歧义丛生遮蔽性很强的词语,严重影响了业内从教者对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判断。

诚然,官方(辞书和课标)通过明确释义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释义混乱的状况,但由于“语文”作为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名称存在着内在缺陷,只靠重新诠释“语文”难以解决课程的内在问题。

我国现有“语文”课程事实上包含着三种不同的内容(即由“官话”和“中国文字”、“中国文学”演变而成的重视语用的言语教育,由“中小学堂读古诗歌法”和五四新文学教育演变而成的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人生、重精神陶冶的文学教育,以及由读经讲经课的变体而形成的重义理策略运用的国学文化教育)。

从课程的外延角度看,用“语文”作为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名称,存在着名实不符的问题。

所以,本着笃实守正的态度,更名和分科应成为课改进入深水区后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然,笔者以为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虽然需要归正为“国语”,但“语文”一词(狭义)仍然应保留作为这一课程及其教学的关键词,这是因为语文性正是我国国语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我国国语课程的本质属性应是民族性和语文性)。

叶圣陶先生1940年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指出:“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重视”,1942年他又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再次强调:“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

”叶老当年的反复强调,不就是在说这门课程本质属性之一就是“语文性”吗?三、“国语”归来,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的诸多问题是否可以迎刃而解“语文学科”这个术语在解放前的国家正式教育文件中并未使用(1923年新学制中学课程纲要曾设过“言文科”,下含“国语”和“外国语”),只在教学界和学术界用过,在逻辑上,“语文学科”是一个上位概念,其下统“本国语文科”和“外国语文科”,“本国语文科”又下含“国文”、“国语”科和其他少数民族语科。

但由于当时学者的粗疏和指称的不便,使用中常常出现潜在的逻辑错误。

应该承认,1949年后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对于“语文”一词的运用恐怕更符合逻辑要求。

例如,1968年赵元任在《语言问题》一书的第16章讲的就是“从符号学的立场看中国语文”,“语文”前的国别限制非常清楚。

再如,2000年9月台湾地区公布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语文学习领域暂行纲要》,这份纲要就涵盖了本国语文及英语,本国语文又包括了国语文、闽南语文、客家语文及原住民语文。

深化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必须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课程名称问题就是其一。

笔者认为,广义的“语文”已不适宜作单一课程的名称,参照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做法,应该作为“语文教育学习领域”的名称而存在(“语文”可以作上位名称),这一学习领域包含本国语文科及外国语文科,本国语文又下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及各族群语言文字科。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可以简称为“国语”,“国”为“国家通用”之标识,“语”则含口语和书面语。

更名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作为反对的论据去否定更名的意义本身则是错误的。

语言强国需要大国思维,中华民族有着足以自豪的思维特点,正因如此,应充满自信地继续培育尚嫌不足的科学理性精神,不断提高全民的科学思维品质,这是语言强国战略之必需。

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界“历来如此”、“古已有之”、“大体如此”以及“为尊者讳”的思维和习惯尚存,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在一场辩论中,当一个问题说不清辩不明时,争执方如果各执一词一味地僵持下去绝非良策。

这就需要辩手不失时机地跳出圈外,即从原有的思维中摆脱出来,换一种方式或换个角度看问题,另辟蹊径,开辟新话题来阐释观点,以找到打破僵局的新契机来扭转乾坤,而切忌在一个问题上纠缠浪费时间。

与此同理,我们的“语文”教学界几十年来在课程的性质等一些问题上百般纠缠下去也只能令人生厌。

我们不禁感慨:在当前的“语文”教育界还有太多的教条,而这些条条框框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僵化了我们的思维,抑制了我们的创新活力。

难道“语文”之名真的就不可撼动吗?回避更名,其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民族心理惰性的一面。

如果我们将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归正为“国语”名称并在中学阶段另设“文学课”、“文化经典课”的话,是不是还有那么多的“语文”释义之争和课程性质之争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强调“培植科学理性精神”,要求学生表达时注意“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预计2016年推出的高中新课标对于科学理性精神培养会有更多的强调。

对科学理性精神培养的倡导,要收上行下效之效,我国教育界的顶层设计必须有着科学的态度,而课程名称的逻辑归正就成了应有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