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高一地理下期第二章第一节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
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
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人口急剧增长。
低。
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
开始减缓增长。
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
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A.美国、加拿大B.澳大利亚、韩国C.巴西、埃及D.中国、新加坡8.自然增长率迅速提高的人口增长阶段是()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C.“增长减缓”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9.在新的世纪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A.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C.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10.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问题C.失业问题D.居住条件差的问题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编写:陆其勇审稿:刘龙华考试要求考点人口迁移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人口迁移1、概念:指人口在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地理2第一章第二节导学案(新)03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编写人殷敦齐审核人李映泓审批人【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理解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2.了解我国及世界的人口迁移史事,如新大陆的发现、美国的南北战争、安史之乱、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边疆等史事。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案】第一课时一、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以________、大批移民为主。
主要从欧洲迁移到______、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2)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从_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_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人口大量流向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地区。
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受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__________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a.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流向:由东部向______________、东北地区。
b.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家__________政策的影响,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由__________向东部。
【课堂探究案】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范文文档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范文文档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1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人类认识的宇宙学案导学学习知识要点(1)解释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掌握天体的系统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重难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学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内容。
其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结构是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运动变化的基本内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思路:[问题] 什么是宇宙?。
[问题] 宇宙中的物质通称为。
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它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问题]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有何运动关系将天体系统层次用简图表示:[问题] 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数据完成(1) 在示意图中标注九大行星名称、小行星的位置(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及轨道,参比公转和自转的周期。
(3) 按结构把九大行星划分为类地、巨、远日行星,它们各有哪些?。
[问题]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阳系中其它的行星,为什么?(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讨论活动[问题] 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收集关于UFO、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资料,批驳一些伪科学言论)[问题] 人类如何好好保护自身的家园---地球?同步练习:完成基础训练P2-4知识检测:(省会考纲要)1. 什么是天体:2. 用简表区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3.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说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2城市空间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
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高中地理 必修二 导学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前探究】要求:请认真阅读教材P2—7页,回答以下问题,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答案在教材中进行标注。
1.世界7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3.读图1.2,回答以下问题。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2)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情况大致是怎样的?(3)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口数量变化与农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4)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又有明显加快,这是为什么?4.读图1.4,回答以下问题。
(1)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是哪个大洲?(2)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个大洲?(3)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情况是怎样的?(4)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5.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6.人口增长模式和哪些因素有关?7.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分别是什么?8.试着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情况。
9.以欧美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处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处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世界处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我国处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课堂探究】探究点一1.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那么,这一年会增长多少人口?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若降至1.7%,到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2.对比十年前后的新增人口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明白了什么道理?探究点二1 2 31.读上图,如何确定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什么下降开始的?3.在3段后期,为什么人口死亡率出现略有上升的趋势?【课后探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前探究】要求:请认真阅读教材P8—11页,回答以下问题,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答案在教材中进行标注。
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性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零。
当人口基数一定时,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越快,反之越慢。
2.世界人口增长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
3.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1)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负增长,有些国家已经接近零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2)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的。
2.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
1) 高-高-低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 高-低-高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 低-低-低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模式时间: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奴、封和资)、工业社会。
三、人口金字塔示意图的判读:右图中:1.扩张型和收缩型金字塔对应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2.目前,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型”,尽管人口数量庞大,但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
3.人口问题主要涉及老龄化和高-低-高型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4.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最慢的大洲是。
5.人口结构的概念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和家庭人数等因素。
6.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指标。
7.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而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8.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9.中国的人口容量约为亿,而人口合理容量约为亿,这是根据资源估算的结果得出的。
10.人口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等。
11.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即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不能超过其最佳人口规模,而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自然等条件和科技水平下,人口容量也会不同。
高一地理教案必修二第一节
第一课时:人口分布的特点一、课标解读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二、教材位置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1课时)三、教学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从世界和中国这两个区域的视角认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通过收集整理不同区域(如世界和中国)的重要信息,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2.结合图、表和其他资料,通过活动探究,认识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从多角度、多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能够结合时空的变化,对人口分布的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性解释,培养综合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区域范围的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难点:人口分布特点中的“趋向性”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口吗?那么这些人口在全球又是怎么分布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人口的分布特点2.新课讲授(1)人口分布的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2)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在区域内的实际分布状况。
(3)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均衡性:通过图展示四大人口稠密区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有趋向性:①、北半球人口稠密,南半球人口稀疏;②、中纬度地区人口稠密,低、高纬度地区人口稀疏;③、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④、海拔500米以下的人口稠密,500米以上的人口稀疏;(用PPT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看人口分布图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分组讨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4)中国的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①、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性因素:___ _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可大于0或等于0,也可小于0,大于0时人口呈正增长,人口总数增加;等于0时人口总数不变;小于0时,人口呈负增长,人口总数减少,一般而言,当人口基数一定的时候,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越快,反之越慢)。
(注: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小于0,自然增长率可小于0,用于作业或者考试时正确判断三个率所表示的曲线示意图)2.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快速增长。
3.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____增长,如;有些国家已经接近零增长,如;甚至出现__ _增长,如。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等等,但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于。
二.人口增长模式★★★★★1.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__率、________率和____________率三项指标构成的。
2. 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高-高-低型→高-低-高型→____ __型。
(1)高-高-低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
(2)高-低-高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
(3)低-低-低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
三.人口金字塔示意图的判读: ●右图中:◆扩张型金字塔对应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收缩型金字塔对应的人口增长模式为四.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五.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但是因 大,所以人口增长依然较快。
2.人口问题与对策:(1)一般将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量达到或者超过 %或者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量达到或者超过 %,就算进入老龄化社会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
这份导学案主要涵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册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重要概念都被详细列出,并配以相关题和实践活动。
该文档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提供给教师备课时参考。
全书分为以下八个单元:
1. 地球与地图
2. 人口与城市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4. 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
5. 区域差异及其调整
6.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
7. 人文地理环境
8. 全球环境问题
每个单元按照如下结构进行导学:
-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问题激起学生对即将研究内容的兴趣;
- 精讲知识点,详细介绍该单元的重要概念、知识点并配以样例图示,对于一些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 运用知识,通过各种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 自主探究,提供大量的题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自主研究。
总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是一份完备的教学辅助资料,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学科水平的提升和共同进步。
师说高中同步导学案高一地理
师说高中同步导学案高一地理
第一课时:地理学科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理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了解地理学科的分类和研究内容。
3. 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
1. 地理学科的分类和研究内容。
2.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地理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同时引出本课时的话题。
二、讲解
1. 地理学科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人类和自然现象的学科,起源于古代,现代地理学起源于欧洲,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2. 地理学科的分类和研究内容
地理学科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在空间上的活动和影响,如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等。
3.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实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模拟仿真等。
地图是地理学家的主要工具之一,同时还有遥感、GIS等技术相辅相成。
三、小结
通过对地理学科的概述,让学生了解到地理学科的分类和研究内容,以及其研究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作业
1. 阅读地理学科相关资料,了解地理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搜索并阅读一篇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高中地理 第1-4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咸阳市实验中学“链式高效课堂”课时导学案【师】①工业革命之前,增长缓慢②工业革命后,持续增长③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甲乙丙【总结】甲图对应过渡模式中的高增长阶段,乙图对应过渡模式中的增长下降阶段,对应三低模式。
甲图带来的社会问题: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快,人口数量大,人口压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咸阳市实验中学“链式高效课堂”课时导学案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反馈训练】读“1985年7月至2011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表”,回答下列问题。
原因分类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性别比经济原因工作调动11、5 268、4 分配录用5、9 243、5 务工经商24、3 223、8 学习培训12、9 149、7 退休离职1、6 603、9咸阳市实验中学“链式高效课堂”课时导学案、理解合理人口容量的含义。
人口数值估算要依据产能力数值特征同不确定性、相对性异警戒值合理值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依据措施控制人口增长a控制人口增长b大力发展经济c提高科技水平d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e提倡适度消费【反馈训练】(以抢答的形式进行)1、下列有关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有(AB、人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是无限的,所以未来世界不会超出CD答案:C2、下列关于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的共同点是在考虑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兼顾考虑了社会经济条件B、合理人口容量体现的是人口生物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承载力体现了人口在“发CD、根据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相同的,那么我们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容纳多少人口时,除了了解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外,更应推算合理人口容量答案:D3、分析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的有关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表1-3-3年份1949 1957 1971 1982 人口(亿) 5、4 6、4 8、4 10、3 人均耕地(公顷) 0、18 0、156 0、12 0、10____________⑵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严重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了两个基本国策是:①⑶实行计划生育咸阳市实验中学“链式高效课堂”课时导学案、有关该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可能位于南美大陆的西岸、所处的气候区最可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①地多吹偏东风、所在地区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
学习目标:1.明确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化;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
学习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习难点: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预习教材,按要求完成预习自测题,教材助读:1、 城市指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和用地规模,第二、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2、 城市形态取决于地形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道路网结构等因素,其基础框架是交通线和水系,空间轴线对城市形态的规划也具有重要影响。
预习自测: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____________、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____、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城市功能区(1)形成: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_。
(3)常见功能区①住宅区⎩⎪⎨⎪⎧ 形态:城市中 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特征: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化②商业区⎩⎪⎨⎪⎧ 位置:多位于 、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形状:呈点状或中心商务区: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③工业区⎩⎪⎨⎪⎧ 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 而形成分布:交通比较 的地带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城市主要功能区及特点阅读教材及图2.1 图2.2 图2.3 图2.4分析1、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质疑探究:读图2. 5完成活动题:1、分析香港有哪些功能区?2、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归纳空间分布特点或者不同功能区的位置关系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据图回答1~2题。
1.若数字①~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①最有可能是( )A.住宅区 B.商业区 C.绿化带 D.工业区2.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流向是( )A.西北风、向北流 B.东北风、向南流C.东南风、向南流 D.西南风、向北流读下面“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 ,回答3~5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导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二[学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学案(2)【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布局因素及特点。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历史因素(形成基础)——试举例说明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济因素:(影响显著)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 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其愿意付 出 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和 两个方面。
右图中的ABC 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 。
①、交通通达度: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 ;反之就 。
城市内部不同区位土地②、距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 ,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 。
因此商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_______________和地租次高峰的 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 ;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 。
3、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的分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政策二发展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功能用地布置。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的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我的疑惑1.2.3.探究问题一: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什么?探究问题二:分析评价我国北方某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布局的两种方案。
【课堂训练】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最有可能是()A.扇形模式B.同心圆模式C.楔形模式D.多核心模式2 R1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A.交通通达度低B.环境质量差C.地租昂贵D.服务设施差3 R3区域主要属()A.工业区B.商业区C.住宅区D.绿化区4.北京城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并以皇宫为中心形成一条南北向中轴线。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属性,掌握常用地图的制作方法,以及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还应该了解地球形状的变化及其对不同场景的影响,重点掌握地图上的元素、符号及其含义,熟悉不同比例尺的含义,并通过绘制等方式进一步掌握地图的要素。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与变化,引导学生探索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方法。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概况、气候变化、生物资源、地理环境问题等方面。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多种类型的图表并掌握其表达方式和含义,了解不同地域气候特征,熟悉动植物的适应性变化,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等。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情况、演变历程以及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和城市问题,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法。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知识,掌握各种人口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统计方法,分析人口发展趋势,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式等。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理论,并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了解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掌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等。
第五章中国的工业和交通-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工业化和交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认识工业和交通发展的影响,掌握中国工业化和交通现代化的规划方案。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中国工业化和交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工业和交通发展的互动关系,掌握建设现代工业和交通的方法和对策。
总结- 通过对以上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内容。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基本思维方法、调查资料的获取与处理技能、以及基本的地图技能。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导学案定版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生使用时间: 2018年10月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1.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解释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3.说明大气的保温原理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难点: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基础知识梳理:(阅读课本第28页,完成填空)1.大气的一切物理过程的能量来源是( )。
2.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 )。
3.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 ),对地面辐射吸收得较( )。
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被( )吸收。
4.读图,完成以下各环节:(填入正确的辐射名称。
)①为( ) ②为( ) ③为( ) ④为( )A 、B 、C 三个过程的正确顺序为( )。
特别注意:四种辐射;三个过程;两个作用;两个来源。
三.问题探究:【合作探究1】材料: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BCA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探究:作为一位环保工作者,你如何向公众解释,CO2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合作探究2】材料:天气预报:北京,10月25日,天气:晴,气温:3~18℃;10月27日,天气:多云转阴,气温:8~17℃。
探究:作为一位气象工作者,你如何向大家解释晴天昼夜温差大,而阴天昼夜温差小这一现象?【合作探究3】材料:秋冬时节出现的霜冻,常常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农民伯伯在霜冻来临前点燃,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等物质,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一般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
这种防止冻害的方法就是熏烟法。
探究:作为一位成功的果农,你如何向同行解释熏烟法的原理?【合作探究4】深秋、冬季和初春,在晴天的夜晚,往往会出现霜冻。
探究:作为一个靠谱的地理老师,你如何向小伙伴们解释冬半年,晴天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生使用时间: 2018年10月一.课时目标要求、重点、难点:1.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
导学案经典练习
教案一:天体运动与地理位置
1. 导学案:介绍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何影响地理位置。
2. 水平检测:通过填空和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地理位置的理解程度。
3. 教学设计:介绍地球的运动形式及其对地理位置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与季节、地形、气候等的关系。
教案二:地球运动与地理季节
1. 导学案:通过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的原理,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水平检测:以图表和实例,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理位置的季节变化。
3.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地理位置的气温、降水、植被等特点。
教案三:中国的地理分区
1. 导学案:介绍我国地理分区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标准,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多样性。
2. 水平检测:以地图和问答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分区的掌握程度。
3. 教学设计:详细解读中国的地理分区,让学生了解每个区域的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等特点。
教案四:人口与资源
1. 导学案:了解人口与资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口对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影响。
2. 水平检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人口增长与资源变化之间的关系。
3.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认识人口增长对资源供需关系的影响,研究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典练:提供一些典型的练题,涵盖以上所学内容,供学生巩固知识和检验研究效果。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的内容,通过教案和导学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
位置、季节变化、中国的地理分区以及人口与资源等重要概念和知识。
【KS5U推荐】第二单元 第一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新课标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1同步教学导学案(全册)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二单元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貌形态第一课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2017版)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江苏课程调整方案(2018版)本内容为“说明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教学中要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第二单元到是讲解了各个圈层,但不够细致。
建议采用《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体例,一次性讲完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学情分析知识学情:学生一般能感知到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但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感知较少,需重点阐述。
班级情况:高一(1)至高一(4)班学生普遍反映脑海中基本没有此方面知识。
学习目标1.人地协调观2.综合思维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地球的内外圈层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水循环、地貌形态知识做铺垫。
3.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说出各圈层的大致范围以及特点。
4.地理实践力学生可以借助新闻视频、图表数据等方式,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示意图法、启发式问答法学习重点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学习难点 1.利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三层结构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诵读预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教师可自主的印制一定的诵读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
展示导入教师自行选取合适的文字、图形、动画等材料,自然导入本课。
预习与填空(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备注与笔记(此圈层结构图采用课本P26的图2-1-2.这里只是略图)(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及波速变化:代码名称波速A波(横波) B波(纵波)C 莫霍界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 古登堡界面完全消失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导学案
出题人:吴印审题人:罗雨来使用时间:2月—日
使用班级:高一文科班批阅时间:月日—日类型:课堂检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和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2、学会举例说明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3、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过程:
读图2-3-1,指出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它们是如何分布的?
注:各功能区之间并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区为,也可能
其他功能。
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行政区等。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
①城市的历史背景可能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重大影响
如上海市中心商务区就体现出了继承历史的基础上的创新。
把浦西的(传统的商务中心)和浦东的(新建的金融贸易区)联结起来共同成为上海的现代化的商务中心。
②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可能完全改变
讨论: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城市以前建在市中心边缘的高级住宅区到现在多破落成为贫民区?
2.经济因素
①不同功能区的支付能力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能力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相交处,形成;在地租较高的两侧形成;而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
总结:
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最急剧,直线最;工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不敏感,表现在图中直线最;居住活动则位于两者之间。
因此如果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由城心向外就可依次成、和工业区。
②影响土地租金的因素
a.通达度。
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
b.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课堂练习:
在城市中,不同地段担负着不同的职能,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不同的功能区形成的区位条件不同。
据此回答第1—5题。
1.在下列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中,一般来说地价最高的是()
A.成片住宅区 B.中心商业区
C.大型绿地区 D.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
2.关于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工业用地
B.工业区内部产生了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C.重工业区往往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下列关于商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分布在城市中心,呈块状分布 B.在交通干线上都形成了商业区
C.对交通通达度的要求最高 D.只是从事商品交流的中心
4.下列关于城市低级住宅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工业区紧邻 B.与文化区紧邻
C.与商业区紧邻 D.与花园绿地紧邻
5.有关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工业都应远离居住区以避免污染
B.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居住区最小风频的上风
C.工业区的交通主要用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与居住区关系不大
D.为了工人上、下班的便利,居住区应尽量接近工业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举例说明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
、、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
其中,不同是主要原因。
此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举例、讨论)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和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城市建筑和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读图2-3-11和图2-3-12,思考:
美国与巴黎的建筑是否相同?差别说明了什么?
课堂练习:
1、城市功能区是指()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
B.城市内由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带
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建设区
D.城市人口统计区
2.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是()
A.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经济活动频繁
B.高楼林立,地价便宜
C.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D.终日人流密集,交通便利
3.工业区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的原因正确的有()
A.便于接近消费市场 B.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C.便于工人上下班 D.便于分享集聚利益
4.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唯一因素
B.收入的不同是导致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因素
C.种族和民族因素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无关
D.知名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分布
5.关于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叙述错误
..的是()
A.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与市中心的距离
图2-1-2 B .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C . 城市是第一、二产业集中的地方
D . 城市是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都比较发达的地方
6.城市的地域形态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大 ( )
A .经济因素
B .地理环境因素
C .文化因素
D .人文因素
南京夫子庙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至1983年,重建的夫子庙地区融建筑、饮食、戏剧、商业、旅游等文化于一体,满足了人们游憩、娱乐、消费、考古等多层次需求。
据此回答第7—8题。
7.南京夫子庙地区的建设历史说明 ( )
A .早期建筑风格对现代城市建设会有较大影响
B .城市早期的活动与后期城市发展没有联系
C .早期土地利用对日后城市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D .城市历史对现代城市建设没有影响
8.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对南京的建设应当注意 ( )
A .城市建设要全盘继承历史遗产和风格
B .城市建设需要创新,不应受古城的影响
C .城市建设要在保持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新
D .城市建设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历史因素
9.读图2-1-2“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 图中表示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的三条曲线,
D 为 ,
E 为 ,
F 为 。
(2) A 区是 活动付租能力最高;B区是
活动付租能力最高;C区是 活动付
租能力最高。
(3) 工业选择C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4)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 的影响最大。
A
区内是否会出现住宅? 。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