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人物形象再分析(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1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1

《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孔雀东南飞》主题思想新解一.教学设想:《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六课。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对《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我们的教学参考用书归纳为“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超时代、超生活的歧义解读,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解读。

因此,设想运用探究性课堂的形式,指导学生对其主题思想进行回归历史真实的科学解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这首诗的传统的主题思想,并对其命题的真伪进行辨析。

过程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国学的关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产生主题认知歧义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难点:回归历史真实的主题思想的解读。

四.教法和学法(1)互动教学(2)创设情景教学(3)比较阅读(4)启发式教学学法:(1)探究、合作、讨论(2)查阅资料、发表演讲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解说: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初步的认识。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孔雀东南飞》中人物的形象特征;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孔雀东南飞》中人物的形象特征;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资料;
2.准备教学案例;
3.准备录像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让学生观看《孔雀东南飞》中的片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人物形象的特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2.讨论:
(1)请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2)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比如外貌、性格、行为等;
(3)讨论如何通过人物形象来阐释文学作品的主题。

3.总结:
(1)总结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让学生总结如何通过人物形象来阐释文学作品的主题。

五、教学反思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孔雀东南飞》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孔雀东南飞》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和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3)掌握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言语法。

[教学难点]:(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教学时数]:3时[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新: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师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对,是根据《梁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的。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梁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有着让人冲动的美好向往。

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里,本可以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让人心碎。

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民族。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

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绝唱,千百年,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doc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doc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中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重要的媲词、实词。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于法及其衣达效果。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対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让学生充分体会在刘兰芝形象身上体现的精神生命的觉醒和独立意识。

理解人类生命意识中对生和美执着追求的同时所产生的对死亡的超越意识。

教学设想1、全诗的教学围绕二"理”(藥理文言、梳理情节)三“品”(品人物、品于法、品意蕴)來安排,不作过多的拓展,做到目标单一一点,分析集中一点。

2、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充分一点,吸引学生课后思考深入一点,力求课堂教学更紧凑一点。

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1、品味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理解悲剧主人公的生命觉醒与决绝以及死亡的审美意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教学步骤第一课吋一、情境导入,解题明体在导语部分设置研读文本的情境,并介绍汉乐府及《孔雀东南飞》的郴关文学史知识。

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1)要求学生模拟文中某个人物的视角顺序,用现代汉语把《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讲给大家听。

(2)利用小序弄淸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山。

注意序中的“逍” “逼”两字集中农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故事情节的。

2、理清结构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 “发展”“高潮” “结局”梳理情节。

3、概述内容要求对每一部分拟出七字格的标题,如:兰芝忿诉自遣归——夫妻话别难分舍——刘兄相逼再婚配——相约黄泉同殉情——鸳鸳和鸣戒后人再概括为四字格的标题,女II:兰芝遣归——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鸳绮和鸣也可以是两个字的标题,如:自遣——誓别——抗婚一一殉情——化鸟三、整理文言,积累知识1、请同学圈出"相” “自” “见”,解释其含义并归纳用法。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2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2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谈《孔雀东南飞》兰芝遣归的四种可能原因《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一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久经不衰的经典诗篇,被现行的人教版(2006年11月第2版)高中语文教材安排在必修②中。

作为一首汉乐府长诗,它与另一首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上的成就。

该诗描述了汉末建安年间一对恩爱的青年夫妇焦仲卿与刘兰芝在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下遭逢的悲剧命运。

其中,女主人公刘兰芝,一个近乎完美型的女人,却遭逢遣归,多少让人无法接受。

然而,万物有果终有因。

那么,兰芝遣归终因为哪般?本文,笔者试图就此作些粗浅的探析。

一、数年未育,难容焦家这很可能是刘兰芝遣归的致命伤。

婚后数年未育,诗中虽无明确交代,但只要我们稍做分析,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线索。

在这一桩焦母强迫离散的悲剧婚姻中,首先主动提出遣归的却是兰芝本人!而在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自请遣归,应该深知其后果。

那么,是什么让她做出了如此的决定?有人说是她绝不忍辱苟且于焦母的刚强性格使然!可是,一阵痛快之后又能怎样呢?显然这种说法不尽让人信服。

而要说是其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还有些许道理。

而这种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又是针对什么?那很有可能是婚后数年未育,致使自己在焦家陷入尴尬与困境,而今势不留人,自知已无立足之地,与其坐等遣归,不如自请遣归。

就这样,“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的婚姻不意走到了尽头。

离别的时刻终于来临!由“泪落连珠子”、“涕落百余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那种离别的悲残情景。

一桩棒打鸳鸯的离散婚姻中,女子今后最为牵挂的恐怕就是爱人与孩子!今朝遣归日,何年相见时?这种离别的场合,怎能没有和孩子的撕心裂肺的惨别?可是,我们并未从诗歌当中看到母亲与孩子的相拥相抱、难舍难分!只见“上堂拜阿姆”“却与小姑别”而已!而这也不像有孩子的可能。

不论是“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还是“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我们看到的都是刘兰芝那样的决绝,而看不到她对于这个世界的多少牵挂。

高一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高一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高一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乐府的特点以及《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相关的文言常识:通假字、偏义副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相谢适)3.能够顺畅地、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1.能够抓住关键字句分析人物形象;2.学会合作,在讨论中探究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作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毁美好爱情的罪恶;2.在强烈的感动中感受到向上的力量以及悲剧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1.偏义副词、古今异义、相的指代用法的掌握;2.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3.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

教学难点1.多角度阐释刘焦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2.多角度分析人物。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1、出示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请同学说说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神话传说: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或白蛇与许仙)、牛郎与织女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传诵着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有如《静女》般美好的,有如《氓》般悲惨的。

而我们将要听到的这个爱情故事也被人们用文字记载着,用影视表演着,用音符传唱着。

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爱情故事也被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演绎着,我希望我们同学也用话剧的形式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二、文学常识1.《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与北朝的《木兰诗》被宋代文人并称为乐府双璧,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2.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高中语文_《孔雀东南飞》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孔雀东南飞》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通过语言、动作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2、理解课文歌颂爱情、控诉封建礼教迫害的思想感情(难点);3、分析诗中赋比兴手法的作用。

二、回忆全诗结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回顾全诗内容,划分全诗段落层次:1.引子(1):(托物起兴)2.开端(2):自请遣归3.发展(3—12):夫妻誓别(仲卿求情、决心自遣、拜母别姑、夫妻誓别)4.再发展(13—21):兰芝被迫应婚(母同情、兄逼迫、被迫应婚)5.高潮(22—31):双双殉情6.尾声(32):告诫后人三、分析人物形象1、相关国学知识讲解两汉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句式灵活自由,实现了由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过渡;长于叙事,善于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叙事的详略;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2.动作描写;3.语言描写;4.心理描写(剖析心理活动);5.神态描写(侧重于面部表情)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社会环境(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设下铺垫)其中,有关人物描写主要集中在自请遣归、仲卿求情、夫妻誓别、拜母别姑、被迫应婚和诀别殉情几个环节。

2、设置活动请大家去文中这些环节中找一找描写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句子,然后小组讨论,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

3、小组展示分小组对其中描写人物的诗句进行细致分析,尤其是文中大量的语言描写的句子,请同学们分角色带感情朗读,在朗读中分析人物的性格。

四、总结全诗主旨总结诗中分析的主要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来分析诗中难以破解的、横亘在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矛盾,藉由这种矛盾造就的悲剧分析诗歌的主旨:揭露了封简礼教的吃人本质,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五、本课内容回顾1.理解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你理解了吗?2.我们学习诗歌,分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你认识到了吗?3.我们深入文本,重点从语言、动作、直接描写、侧面烘托等角度分析了诗中人物的性格,描绘出一个个鲜明而鲜活的人物形象,你学会了吗?六、活学活用分析《陌上桑》中的人物形象。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7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7

《孔雀东南飞》第七课时:刚烈•专情•绝望•轻生——《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新解现行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的教师教学用书上,依然采用唐弢的分析文章,把《孔雀东南飞》(下简称《孔》诗)中悲剧的罪魁祸首归结到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上。

但笔者认为,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充其量只是造成刘兰芝的被遣和再嫁,从而使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有情人终难白头偕老。

但二人双双殉情的惨剧令人不可思议,太草率、太轻生了。

难道被遣、再嫁的女子只有你刘兰芝吗?那为什么刘兰芝非得去自杀,焦仲卿也随之“自挂东南枝”?女子被遣、再嫁,这在当时是再稀松平常的事了,诗中县令、太守家先后去兰芝家提亲便是明证,刘兰芝的家兄为其操办再嫁事宜,也并不见得就是将其往火坑里推。

刘兰芝心中不愿意这样的亲事,是因为她心中一直装着焦仲卿放不下,焦仲卿更是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话向母亲求情,可见二人的感情笃深。

刘兰芝最终轻赴黄泉,我们就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大批特批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这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态度。

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认识《孔》诗的悲剧成因呢?《孔》诗中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造成的,或者说,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仅仅是悲剧形成的外因,而刘、焦的性格因素则是悲剧形成的内因。

从《孔》诗前的小序中可以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这个时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才刚确立不久(从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封建门阀制度也才只是雏形阶段(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才标志着这一制度的真正确立),也不会就普遍遭到当时人们的切齿痛恨吧?我并不是为这样的制度翻案,因为任何社会制度在确立上升的时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历史发展到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自然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至于这种制度或观念是否能合乎每个人的心愿,那就不是这个制度或观念本身的问题了。

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备课是老师对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预备,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期望能够关怀到大家!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育同学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宠爱。

力气目标:提高同学的写作力气和鉴赏力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教法和学法教法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

我想将这首诗改编成小话剧,并在课内演出,将比较抽象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话剧;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展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化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

主要承受三种〔教学〔方法〕〕:(1)互动教学(2)创设情景教学(3)比较阅读学情分析同学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同学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改编和话剧的表演中,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际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假设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际去不回。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见?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消沉舒缓,特殊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浅薄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提示比较微小,可以激起同学学习本文的爱好,也让同学对本节课的重点有初步的生疏。

(二)课前检查1、对原诗的改编是否忠于原作?2、能否把握根本冲突?3、构造支配是否合理?(三)支配同学表演1、剧本分两局部:刘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其次幕。

《孔雀东南飞》教案(二)高中语文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二)高中语文教案
《孔雀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不讲道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熬煎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相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开展及人物间的冲突冲突,人物形象渐渐显明。如刘兰芝,第一局部只知道她是个机灵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刚好相遣归”,到其次局部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洁,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特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假如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漂亮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打算忙”等句,简那么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譬如?本体、喻体有哪些相像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决,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此时此刻大家想想,第一段与其次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适宜。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终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华蜜生活的憧憬、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抵抗精神是相同的。这一节充溢浪漫主义的色调。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此时此刻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好像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清楚,而且显示了铢 式称。作者否认了一切应当否认的东西,也确定了一切应当确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认或者确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洁的公式,而是通过困难的和详细的描写,示意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特性特点,赐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缔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出色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明显,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软弱的特性,一个比拟和善的白面书生。作者根本上确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验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除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梦想的期盼,并无什么实际方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打算去告知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最终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殊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大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妆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漂亮、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竭力写她的和善和和顺,但在和善和和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抵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必须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微环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刚好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平凡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洁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旧不得不抱着一点梦想,仲卿和她道别,她这样吩咐:“君既假设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详细条件下势必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盼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渐渐更谓之。”最终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马上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行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确定以生命来表示最终的抗议,所以“仰头”答复,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看法是非常沉着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看法是非常沉着的;乃至最终“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迟疑。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察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确实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芒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实的描写,将细微环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根底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珍贵的成就,相反地却汲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开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宏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1954年3月于上海 〔唐弢 选自《唐弢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015年版〕 2.诗句说明。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说明,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幸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推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

《孔雀东南飞》(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孔雀东南飞》(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6.《孔雀东南飞》一、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四、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信息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

南朝陈文学家。

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

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

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

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

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

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

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2.乐府和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4.“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5.《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5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5

《孔雀东南飞》第五课时:《孔》诗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呢那么,《孔》诗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呢?根据“主题产生”的规律来看,就是赞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警示人们应树立封建主义的忠贞观,而且男欢女爱必须以遵守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为前提,否则,再美好的爱情都只能以失败告终。

这是那个时代对男女爱情的道德约束。

也就是说,该诗不是对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进行揭露和批判,反而是为了树立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权威。

得出这个结论,首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请读者放心,这绝不是为早已腐朽的封建主义翻案,只是回归到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其次这个结论没有任何想当然的成分,完全是从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歌描写的实际得出的,这才是符合文艺创作规律的主题思想的解读方式。

《孔》诗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这个时代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乱世形态了,封建军阀割据、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是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为核心统治思想的封建正常统治秩序不能为继的时代;而这首诗最早收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据《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

这是对该诗不是以“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为目的的最好注解。

《玉台新咏》的编录者徐陵生活于南朝,南北不统一,南朝更迭频繁,也正是一个乱世社会,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文人,身处这样一个乱世,应该说尝尽了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不能为继的苦头,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是像大汉、晋朝那种治世社会的回归,而这种治世社会,只能是以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为统治思想的社会,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和时代局限所决定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幻想那时的他们都是反封建的先驱,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主义的急先锋。

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中国不早就进入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了?还要后面的隋、唐、宋、元、明、清干吗?也许有人会说,该诗是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反封建思想。

劳动人民,那也是那个时代受封建统治思想所同化了的劳动人民,他们也不可能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斗士和急先锋。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孔雀东南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 了解作者罗金云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理解诗人对孔雀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的形式与特点。

2. 理解和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抒情表达方法。

2. 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孔雀东南飞》。

2.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导入: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孔雀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Step 1:导入诗歌背景教师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的作者罗金云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并播放一首关于孔雀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孔雀的美丽与自由。

Step 2:整体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孔雀东南飞》,理解诗歌的基本故事情节和写作主题。

Step 3:词语解析解析诗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引起学生疑惑的词语,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意思和用法。

例如,“所向披靡”、“圣手”等。

Step 4:细节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了解文中孔雀的特点和形象。

让学生找出孔雀展开尾巴的原因,进而理解诗人的独特表达方式。

Step 5:探究诗意带领学生探究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对孔雀的赞美之情和对自然的憧憬。

让学生思考孔雀东南飞的隐喻意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联系。

Step 6:诗歌赏析学生就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Step 7: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画画、写作或朗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孔雀的情感和体验。

Step 8:巩固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美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尝试自己写一首赞美自然的诗歌。

Step 9: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4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校本课程《疯狂诗词》之《孔雀东南飞》教案4

《孔雀东南飞》第四课时:回归历史真实的解读——对《孔雀东南飞》主题思想的再认识要挑战“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孔雀东南飞》(下简称《孔》诗)的主题思想,实在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然而,每当读起一些评论家只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大批特批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而摒弃历史,完全丧失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做法,不免有点“耿耿于怀”,有些话不得不一吐为快了。

认为《孔》诗的主题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是“五四”时期的产物,那个时代正是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为了批判早已没落腐朽的封建主义,运用文学评论的方式,教育人们认识封建主义的腐朽性,本来无可厚非,而在当时也只是一家之言,结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却成为统治学术界的“金口玉言”,成为很多评论者的出发点。

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凡是封建社会的东西都是一无所是的,都应该踏上一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那么请问,如果没有封建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没有逐步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怎么会有我们引以自豪的古代灿烂文明?而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也必然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而其产生、发展过程,是其上升阶段,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表现。

那么,《孔》诗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最早收录该诗的《玉台新咏》的编者徐陵生活于南朝,这样的时期,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说《孔》诗的主题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就不值得商榷吗?任何一部文艺作品,特别是名著,所能解读出的思想都不是唯一的,那么,一部文艺作品中所能作出的任何一种思想解读是否都能被称为主题思想?那就很有必要对什么是“主题思想”刨根问底了。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主题”的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百度百科”中对文艺作品主题的详细解释是:“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

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等的一词多义。

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三、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可以分小组,探讨有关问题,以表达自主学习。

五、教学时数:2教时六、课前预习: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听录音磁带,了解X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各小组结合各自研究问题,展开合作学习,准备一人发言。

第一课时一、教师布置探讨问题:〔1〕简述故事情节,指出线索,给出一个诗歌叙事结构图;〔2〕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重点词句。

〔3〕举例说明:X兰芝、焦仲卿、焦母各个人物形象特点。

〔4〕深入探究:●面对一个如此聪明、勤劳、善良、美丽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X 兰芝最后为什么选择了殉情?结合《氓》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婚姻爱情的看法,特别是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如何?●为什么题目、开篇说“孔雀东南飞〞?结合以上问题各小组分工展开研讨,为下节课发言准备。

第二课时二、导入新课: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一提起爱情,我们的头脑里就会闪现出那些最经典的片段:比如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素贞、罗密欧与朱莉叶等等。

这些故事的结局或喜或悲,每一个故事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一段美好的情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孔雀东南飞》讲述的也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

高一《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高一《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高一《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孔雀东南飞》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

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
第六课时:《孔》的人物形象再分析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论据,就是深化诗歌主题思想的结尾,很多现代评论者可能都忽略了。

只顾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表示义愤了,结果就简单地、片面地、教条地得出了该诗主题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的结论。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的情节值得我们玩味。

不是“刘家求合葬”或“焦家求合葬”,即不是两家中的任何一方向另一方求合葬,而是两家达成了高度一致。

这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焦母从内心承认了这个儿媳,否则,她不会让刘兰芝和自己儿子合葬在一起的,况且还把墓冢大加美化一番。

可见焦母还不像封建社会末期那些“存天理,灭人欲”、“以理杀人”的忠实的封建卫道士那样顽固不化。

焦母是从内心深处被这个让自己休弃的儿媳深深震撼了:没想到她能以生命去捍卫对我儿仲卿的忠贞!她是一个比自己还刚烈、忠贞的节妇!那么她妖媚一点、和仲卿恩爱有加给我带来的那点不愉快又算得了什么呢?唉,我不该把他们生生给拆散,还是把他们葬在一起吧!只有焦母有了这种思想转变,才可能有“两家求合葬”的高度一致。

我们假设全诗的主题思想就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的话,那么,结尾就不该有这样令人玩味的情节,而完全可以至“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处结束全文,不更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吗?或者再加一个焦母依据礼法坚决不允合葬的情节,不更让人痛恨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吗?然而却有了这样的结尾,我们就一定要揣摩其深意!对照前述关于“主题产生”中说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来看,该诗能够“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的中心意思、写作意图的,只能是对“刘兰芝对真爱的向往和忠贞”的赞赏,同时又告诫人们:青年男女相互恩爱本无可厚非,但需合乎礼法,尊重长辈,不能只顾自己欢愉而不顾寡母感受。

她因夫妻恩爱太深而“不事舅姑”的“过错”和她宁死不事二夫的刚烈相比,还有什么不能被原谅的呢?所以才有焦母上述思想的转变,才有美化墓冢以示彰显的细节。

但刘兰芝毕竟因“刚烈、专情、易绝望、易轻生”的性格因素(仍见于《刚烈•专情•绝望•轻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焦仲卿也因太爱兰芝不能自拔遂“自挂东南枝”,而这个悲剧最初却是他们不以家长为尊、不以礼教为重才导致焦母执行家长权威的结果;即便如此了,也不必马上就闹出双双自杀殉情的惨剧,这时的礼法还没有逼你到那个地步吧,所以,才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沉痛告诫。

有论者竟想当然地说“合葬”是不可能的,只能按浪漫主义去理解(只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才算是浪漫主义手法),这是没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局限。

正如笔者在《刚烈•专情•绝望•轻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刘兰芝不是太过刚烈而自请遣归,而是能多运用智慧想想为什么,多在焦母面前周旋一下,事情的发展完全可能是另一番结局。

焦仲卿如果先多和母亲交流一下感情,弄清母亲不满于兰芝的原因,然后再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听了媳妇的话就先去质问母亲,进而又顶撞母亲,惹得母亲大怒而无法收拾。

焦母毕竟因长年守寡而性格变得怪异一些,那么做晚辈的就不该体谅一点吗?况且焦母并不像封建社会末期那些“存天理,灭人欲”“以理杀人”的忠实的封建卫道士那样顽固不化呀!难道全都是封建家长及封建礼教“惹的祸”吗?这样一推敲,刘、焦的做法就是放在现代社会恐怕也有不妥的地方吧?可见,上述种种分析都表明,该诗不是以“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为首要目的的,而是另有“所图”的。

如果上述分析还显零散和薄弱,至此,我们完全可从屡析创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洞察其写作意图的角度再进行充分论证,以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首先,诗歌以“兰芝诉苦告状、自请遣归”开头,运用倒叙手法,将兰芝刚烈、受不得
委屈的性格暴露无遗,为后文表现主题打下伏笔,也起到对“兰芝对封建礼教规定的某些妇道之礼淡漠无知”的强调作用;紧接着写焦仲卿立即去质问并进而顶撞母亲,行文干脆、紧凑,表明仲卿根本不做“调查研究”,其淡漠礼法的不孝之举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个“软耳朵”,媳妇一诉苦,他就去怪娘。

这才激怒焦母,下定休弃兰芝的决心:“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这种巧妙的、独具匠心的开头,如不细心揣摩,是很难发现其深意的:一是将兰芝和仲卿不以家长为尊、不以礼教为重的表现展示给大家,以供人们深思,也为造成和文末“戒之慎勿忘”的呼应之势;二是留下一个悬念——焦母为何要给兰芝找“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茬,为何“吾意久怀忿”,以至要休弃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媳?
然后,诗歌描写了二人的语言及情感世界,逐步揭示上述悬念。

其中“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誓不相隔卿……不久当还归”、“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誓言及依依不舍的深情,莫不让人拘泪。

毫无疑问,人们也是从这些描写中窥见了二人恩爱有加的夫妻情深,认为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棒打鸳鸯,实在可恶。

然而,却没有弄明白作者的深意:此步是为了揭示焦母为何休掉兰芝的深层原因的——这二人只顾自己恩恩爱爱、卿卿我我了,而忘记了“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的礼仪,且仲卿“甚宜其妻”,实在让焦母“不悦”。

如果焦仲卿“忘了”,你刘兰芝应该“谨记”啊,不然的话,你会被冠以“不事舅姑”的罪名的!这实际上是乱世社会封建教化不能为继,导致青年人对封建礼法淡漠无知的写照!其间铺陈兰芝遣归前的梳妆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一般的见解以为这是对刘兰芝漂亮、貌美的具体描写,更反衬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罪行,但你没发现这是不是有点过了,有点妖媚了,这正是作者对仲卿“甚宜其妻”,以至“父母不悦”的原因的深层揭示——焦仲卿是从骨子里喜欢这样带点妖媚型的女子(有可怜体无比的贤女秦罗敷为衬)而淡漠礼法,两人太恩爱而没注意言行上的分寸,导致焦母心里极为不爽。

就这,还要“上堂拜阿母”,所以“阿母怒不止”。

人们常说:“死也得让我死个明白呀!”可悲的是,刘兰芝到死也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休。

因为当娘家生母问起“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时,她竟“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对封建礼教中关于妇道的礼仪淡漠无知到如此地步,难怪焦母“久怀忿”且不肯原谅她。

从她回到娘家之后,诗文则重点表现了她如何不受利诱,不能和心爱之人白头偕老就以死以明心志的品质,这是全文的高潮,也是对这个人物身上符合封建礼教的闪亮点的彰显:尽管她有上述不足,但她在“忠贞不二”的大节上却是无与伦比的。

这一部分还表现了创作者对整个社会不以妇女忠贞为尊的批判,从而警示人们应树立封建主义的忠贞观。

还是从诗歌描写的实际出发,诗中以急促的笔法描写县令、太守这样的社会代表人家迫不及待地去向一个刚被休弃回娘家的女子求亲,且刘兰芝已在第一次县令家求亲时就有“结誓不别离”的“宣言”,那为什么你太守家还要去刘家给儿子求婚,刘兄也急催着劝导妹妹改嫁,如果你们都以兰芝“结誓不别离”的意见为重,以封建礼教中妇女的忠贞为重,人家只愿和仲卿为伴,只不过目前出了点意外,只要给人家一点时间,想必人家会有重续旧好的可能(有“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为证),你们何必急急催促人家改嫁呢?结果就弄出这么一出大悲剧。

可见,诗歌所要揭露的是从上至太守这样的士大夫、下至刘兄这样的平民,整个社会都对封建礼教中妇女忠贞观念的淡漠。

同时,也表现了焦仲卿不顾寡母在世身单而“自挂东南枝”的既可恨又可悲之举,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淡漠礼法的不孝之举——这真是一个只顾自己“悦情”,不顾寡母死活的家伙。

最后,对全诗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深化和总结,所以才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和“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深化主题思想的结尾。

特别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更应好好揣摩。

究竟“戒”什么呢?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整理出所“戒”内容:一
戒男女恩爱亲密程度引起父母不悦,像焦仲卿这样的“单亲家庭”更应注意——对家长不尊;二戒刘兰芝不明婆婆不满于她的心思,毫无忍受和担待,反而在焦仲卿面前诉苦告状并自请遣归——又对家长不尊;三戒焦仲卿的不冷静和言辞行为的不当,对母亲采取质问的口气和顶撞的方式——仍对家长不尊;四戒仲卿不顾身后寡母身单死活而自杀——还是对家长不尊;五戒整个社会都淡漠妇女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不是你们都急着催兰芝改嫁,也不至于发生这种惨剧。

如果非要说有揭露和批判,那就是这“五戒”内容,有刘兰芝、焦仲卿不以家长为尊、不以礼教为重的结果,也有整个社会不重礼教的结果。

这种揭露和批判,是对作者生活的乱世现实中不合礼教现象的揭露和批判,而不是根本否定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

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基于历史背景和诗歌描写实际,而不是猜测甚至想当然的结果。

综上所述,该诗的首要目的,就是对刘兰芝宁死不事二夫的忠贞之节的赞赏,尽管她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时,也批评了这两位青年男女不以家长为尊、不以礼教为重的错误,是需要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

他们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封建教化在乱世社会被弱化的结果,从而导致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法淡漠无知,表现了封建乱世人们对以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为核心内容的封建正常统治不能为继的隐忧,渴望重建封建正常统治秩序和这种统治思想的绝对权威。

这才是对《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回归到历史真实的解读,是符合文艺作品“主题的产生”规律的主题思想的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