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教育事业的发展-word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

7、占我国人口85%的地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 年制义务教育是在(D ) A、1978年初 B、1986年底 C、2000年初 D、2001年底 8、 “文革”结束后,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革 和调整,我国形成了( )的高等教育体系 C ①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②培养层次分明 ③办学形式多样 ④学科门类齐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新时期——优先发展
(1)1977年秋,恢复高考
(2)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特点 办学目标明确——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 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培养层次分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 博士后 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民办;普通高校,成 人高校;全日制,非全日制 学科门类齐全——理、工、农、林、医、艺、 人文 教学设施先进——计算机室、实验室
4、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于( D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5、1989年我国实施了一项帮助贫困地区失学 儿童重返校园的公益事业,称为( C ) A、“春蕾计划” B、“ 863” 计划 C、希望工程 D、“211工程” 6、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义务教育法》,我国开始实施(C ) A、六年制义务教育 B、八年制义务教育 C、九年制义务教育 D、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2、这部法律颁布的时间?标志着什么?有何 重大成效? 1986年4月。标志着我国把基础教育纳入 法制轨道,开始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 成效:到2001年底,占全国人口85%的地 区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何重要意义? 不仅给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而且也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2)意义:

高考一轮复习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 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 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 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霞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 了基础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民族的、科学的、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方针 年宪法》 《1954年宪法》: 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年宪法 《关于…》: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于 》 措施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 两种劳动制度” 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 成就: 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成就: 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年初步形成
B
山东莒县四中11月高三期中考 (2007山东莒县四中 月高三期中考)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题卷调查,认为 山东莒县四中 月高三期中考) 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①对教育战 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 面向” 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考点4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点4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温家宝( 温家宝 年 月 日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 样的子孙后代。 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世界教育报告》 年
(2)明朝推行“八股取士”,严重脱离实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明朝推行“八股取士” 严重脱离实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成为愚民政策。有利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发展,对国内政治、 成为愚民政策。有利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发展,对国内政治、军 事均造成不利的影响。( 。(2 事均造成不利的影响。(2分) 原因:科举制度已经走向腐朽,脱离实际, (3)原因:科举制度已经走向腐朽,脱离实际,不能够选拔 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科举制度实行的不是普及教育, 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科举制度实行的不是普及教育,不利于国 民素质的提高。( 。(2 民素质的提高。(2分) 设立学堂”的原因:要求推行普及教育,开启民智; “设立学堂”的原因:要求推行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创办新式 学校,培养合格国民,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通过文化教育, 学校,培养合格国民,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通过文化教育,实 现国家富强。( 。(2 现国家富强。(2分) 影响: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4)影响: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历史性转折的 到来,促进了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到来,促进了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起 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分) 启示:对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否,对国家、 (5)启示:对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否,对国家、社 会进步影响深远。(或答: 。(或答 会进步影响深远。(或答:教育制度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适 时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当今,我国要坚决实施“科教兴国” 。)当今 时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当今,我国要坚决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倡科技创新, 战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倡科技创新,增强我国 的综合国力。( 。(2 的综合国力。(2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基础知识(一)奠基1.确定方向(1)标志: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内容: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3)意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①_____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确定②________的教育方针。

3.建立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和③_________的学校教育。

4.意义(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④________被废止。

(3)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2.危害(1)中国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1.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的措施(1)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2)提出“⑤______”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1)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⑥_______。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3.20世纪90年代三种教育(1)高等教育:实施⑦__________计划。

(2)社会教育:启动“希望工程”。

(3)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自测题1.‘下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B.体现了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2.“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

19.教育事业的发展

19.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邓小平景山学校题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5、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文革前中后期)
1. 措施:
① 1977年秋 邓小平主持下恢复了高考制度识。记
② 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 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始
2. 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始
(1986.4)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
科教兴国战略
第19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1、时间:1986年 2、措施: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9年开展希望工程。 3、成果:到2001年底,全国85%的地区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4、教育方针的转变:
3.成果: 到2001年底,全国85%的地区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4. 教育方针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改革开放以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邓小平景山学校题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5. 义务教育普及的意义: 识记
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探讨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国家的发展靠经济,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

第19课_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19课_教育事业的发展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这是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
1.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 院系调整 。 2.“ 文化大革命 ”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 重破坏。 3. 1977 年,在 邓小平 的主持下,“文革” 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 4.经过20年的改革与调整,我国已形成 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 培训层次分明 、 办学形式多样 、 学科门类齐全 的高等教育体系。
【当堂训练】 1.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D ) A.制定“八六三计划” B.恢复普通高校入学制度 C.实施“五个一工程” D.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我国从何时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D ) A、1954年 B、1956年 C、1978年 D、1986年 3、哪一年,在“文革”中废弃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 ( C) A、1971年 B、1976年 C、1977年 D、1978年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D) A、高等院校的数量大大增加 B、学科门类齐全 C、办学形式多样化 D、国家“统包统配”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
5.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⑴改革目的:适应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 ⑵改革目标: ①优化 ,全面提高 ; 教育结构 和 教育质量 ②理顺政府、 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 社会 高校 ,学校面向社 政府统筹规划和 会 的新体制。 宏观管理 自主办学 ⑶意义: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专 业设置、 、 和人才培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养模式更趋合理,初步实现了 的优 高等教育资源 化配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和完善( D ) A国家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统包统配”制度 C劳动就业制度 D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高校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6、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 出来的( B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7、下列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几件大事,按时间先后 排序正确的是( A ) ①创办京师大学堂②废除科举制 ③恢复高考 ④颁 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6.26教育事业的发展

6.26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事业的发展班别____ 姓名___________【学习目标】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教学难点】分析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知识点】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育事业的发展(1)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表格(2)科举制度的废除: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

年,清政府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考试,存在约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3)科举制被废除的同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近代教育?2、新闻事业的发展(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有:天津的《》、上海的《》和延安的《》。

(3)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有:上海的《》、陈独秀创办的《》、邹韬奋主办的《》周刊。

(4)这些新式报刊的出现有什么作用?3、出版企业的发展(1)近代兴起的出版企业有哪些?A、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年在上海创办的。

B、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

C、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成为出版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作品有哪些?2、如何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3、齐白石的作品有什么特点?4、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涌现出哪些成就?(1)聂耳的名曲有:(2)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及词作者分别是:(3)冼星海的著名作品是:(4)解放区文艺作品有哪些?5、电影事业的发展(1)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2)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3)旧中国时期的电影明星及经典影片有:选择题:.照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之一。

右图照片可以用于考证()A.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发展 B.洋务运动的开展C.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D.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2.“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2017年M一轮复习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017年M一轮复习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栏 目 链 接
出发。
对策:①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 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 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②把基 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和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特别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旧教育全面改造和社 会主义教育的奠基时期。
简述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及对策 方法点拨: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要结合 重大史实的得失剖析,对策要针对当前国家趋势和国 内困境思考。 精讲阐释: (1)发展历程: ①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 1965 年,教育事业 在艰难中前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遭遇挫折:“大跃进”时代,“教育大跃进” 的口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文革”十年浩劫,教育事业濒临崩溃边缘。 ③迎接挑战:“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确 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 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事业迎来春天。
(3)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效建 设,推动了 教育的发展。

90 年代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 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 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 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2)经验教训:①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 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坚持教 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服务。③发展教育事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对策:①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 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 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②把基础教育 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 发展;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和落后地区教育发展 的支持力度。 特别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旧教育

最新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复习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复习 精品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江苏省仪征中学王玉兵(211900)[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结构](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2.内容(措施、方针)(1)过渡时期(序幕):制度与扫盲①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A、《共同纲领》对文化教育方针的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的文化教育。

B、对旧教育的彻底改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C、积极改革学制:完成从向和的转变。

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和识字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方针与探索①教育性质的确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教育的性质。

②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全面教育方针A、内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书上74页。

)B、作用:是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③刘少奇的倡导A、进行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和“”探索。

B、作用: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

3.“文革”前十七年的教育成就(1)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2)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十年教育“浩劫”)1.“文革”对教育的破坏(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作出了贡献,暂时缓解了社会问题;但使大批知识青年失去在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断层,影响国家现代化建设。

(2)“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①学校领导体制:大中学校由“工宣队”管理;农村学校归贫下中农管理。

②教学体制:“开门办学”。

③扭曲高校招生制度:各地纷纷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废除升学考试制度。

2.影响“文革”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一个时期内出现“”、“”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B
A
B
10.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建国初期 B.“文革”期间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11.毛泽东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在 A.1 949年 B.1 954年 C.1 957年 D.1 965年 12.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是在 A、建国后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C.“文革"初期 D、“文革"后期 13.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 再教育"的直接原因是 A、知识青年缺乏劳动知识 B.“文化大革命”的需要 C.面临中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D.劳动人民要求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 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 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 生。十三大后,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 的战略目标 。
2、恢复发展教育的措施
⑴恢复高考(1977年);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 职称等制度。 ⑵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新时期教育 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83年邓小平) ⑶加强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 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 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 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国 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4)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教育法律法规 《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1981年 1986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邓小平亲自抓育,1977 年恢复高考;并提出 “科教兴国”的战略
新时期:优先发展


办学形式多 学科门类全 多层次培养 办学目标明 教学设施好
八十年代,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 现在,大学生已比较普遍,这是为什么呢?
高等教育扩大规模
精英 教育

大众 教育
两基目标的实现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文盲—— 希望工程
山区教室
这些破败的校舍,简 陋的教室,艰苦的环 境,你想到了什么? 贵州正安县贫困学校 应该怎么办?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中等专业学校累计毕业 学生295万人,高等学校毕业学生155万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学连续四年不招生,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颁布时间: 1986 . 4 意义:标志着我国已把基础教育纳入法制 轨道;开始依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对一定年龄 什么叫 的少年儿童实施一这范围的普通 义务教 教育。 育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为教 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人民版必修3).doc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人民版必修3).doc

第二分专题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会考要求】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漳浦一中建校八十周年》(大约4分钟)从视频中我们了解了漳浦一中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一获得了新生“文革”—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一迎来了历史机遇漳浦一中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教学过程】体验教育的重要性“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了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了孙后代。

”一《世界教育报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据此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

(2)措施:改革旧学制,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展扫盲教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首先,改革旧学制,实行小学六年一贯制,中学三三制,大学本科四年制的新学制;改革旧课程,取消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党义”、“公民”、“军训”、“童子军”等反动课程和教材,开设革命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大专院校增开《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课程。

其次,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政府采取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数万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接受了比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类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

再次,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的自主权。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训练: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训练: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训练69: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1952年,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高等学校由211所减为182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55所减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为39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加为32所,农林院校由17所增加为29所。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

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这次高校院系调整( )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仿效了英美高校体系限制人文社会科学C.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作出的举措D.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调整工作的重心答案:A材料中体现了在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中,工科、农林、师范院校增加了,工科院校增加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农林院校增加为了培养农业人才以配合工业化进程,师范院校增加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故这次院系调整是为了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

2.下图是某人收藏的一份识字证书,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说明( )A.“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B.“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答案:A根据材料信息“1958年”“扫除文盲”,可知该识字证书符合“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故A项正确;“教育革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C项错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故D项错误。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该时期我国(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答案:D 到1965年,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系统,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并不等于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排除B项;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才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排除C项;材料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为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宪法保障,故选D项。

八年级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19课教育事业的发展容提要一、义务教育的普与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务教育法》,把基础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到2001年底,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文革”期间,高等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1977年秋,在亲自主持下,“文化大革命”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有了更大的发展。

导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其成就;《中华人民务教育法》“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运用资料理解分析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理解“三个面向”题词的意义,认识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调查研究创新求异通过“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项练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社会调查基本功,形成创新求异思维趋势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自觉性,升华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教兴国意识通过调查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脉络的活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小树立起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和家乡的远想教学重点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教师讲解导入新课联系实际,体会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1重温课本81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

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说明1.考纲:教育事业的发展2.考点:人民教育事业发展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认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要性。

3.重点把握: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曲折发展的原因4.阅读内容:“‘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5.浙江省已考内容:09年高考(选择,文革后恢复高考),12年抽测(选择,建国初教育方针的提出)▲课前基础过关一、教育的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⑴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⑵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文化教育。

⑶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⑷作用: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教育和教育的转变。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重要措施:①内容:向和“开门”(即开门办学)。

②措施:开展和工农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入学。

③作用: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2)教育性质:1954年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服务。

(3)教育方针:①毛泽东:全面教育。

提出:1957年,《》内容:使受教育者在、、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刘少奇:两种制度。

内容:两种教育制度:,。

两种劳动制度:工作,工作。

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思路。

(4)办学体制:多样性。

(5)主要成就: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6)历史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教育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阅读,略)三、教育的繁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教育界拨乱反正:(1)时间:“文革”结束后。

(2)标志:年恢复高考,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2、“三个面向”战略(1)提出:年,邓小平。

(2)内容:教育要面向,面向,面向。

高考历史专题5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练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专题5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练人民版必修3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景问题切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图一(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和图二(希望工程宣传画)。

中国教育由小到大,逐步发展。

1983年国庆前夕,在北京景山学校,邓小平同志挥笔写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

教育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国运兴衰,系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我们该如何看待“国运兴衰,系与教育”呢?学习目标引领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兴办的史实概况。

本课第二目“‘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着重讲述了“文革”期间教育的发展。

本课第三目“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主要讲述了“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以及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

三目关系,图示如下:自主预习梳理【答案】 ①社会主义新型 ②工农子女 ③为人民大众服务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⑤两种教育制度 ⑥国民教育体系 ⑦大中小学 ⑧成人教育 ⑨业余教育 ⑩坚实基础 ○11骨干力量 ○12上山下乡 ○13文化断层 ○14人才断层 ○15文盲 ○16半文盲 ○17全民族文化素质 ○18现代化事业 ○19恢复高考 ○20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 ○21面向现代化 ○22面向世界 ○23面向未来 ○24科教兴国 ○25义务教育法 ○26教师法 ○27多种层次 ○28多种形式 ○29学科门类基本齐全 重难疑点探究1.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2.新中国初期,我国的教育兴办具有哪些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
(一)奠基
1.确定方向
(1)标志: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内容: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3)意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①_____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
确定②________的教育方针。

3.建立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和③_________的学校教育。

4.意义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④________被废止。

(3)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2.危害
(1)中国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的措施
(1)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2)提出“⑤______”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1)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⑥_______。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3.20世纪90年代三种教育
(1)高等教育:实施⑦__________计划。

(2)社会教育:启动“希望工程”。

(3)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自测题
1.‘下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B.体现了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
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

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十二五”规划
3. 1967年,英国《太阳报》发表文章《中国的惊人的技术发展》指出,如果允许“文化革命”在196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继续进行,中国可能蒙受极大的损失,不是由于政治上的不统一,而是由于技术训练的中断。

可见作者()
A.看到了政治错误对科技发展的破坏
B.主张中国继续推行“义务教育”
C.赞成中国实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D.对中苏关系的恶化表现出忧虑
4.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
C.我国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
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5.方针、口号不但能折射时代的精神,而且也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轨迹。

”下列方针、口号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科教兴国
A.①②④③
B.④③①②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材料二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①社会主义②全面发展③半工半读④高考制度⑤科教兴国⑥《义务教育法》⑦211工程
二、自测题
1.D教育的“三个面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83年,邓小平为教育事业提出的方针,体现了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体现了教育领域的“改革”,“面向世界”体现了教育领域的
“开放”,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教兴国”的战略是1995年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C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制定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关于科学和文艺的政策,与题中“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不符,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故C项正确;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A从“中国可能蒙受极大的损失,不是由于政治上的不统一,而是由于技术训练的中断”,可见其认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发展带来破坏,故A项正确。

4.A抓住材料时间“1977年”和邓小平讲话“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故选A项。

5.D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5年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于1977年5月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于1988年提出;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按照时间排序是②①③④,故D项符合题意。

6.答案(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有限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从材料的时间“1958年”可知,这时我国已完成三大改造,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我国又是学习苏联的经济建设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由于对社会主义建
设估计不足,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

文学、教育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所以出现了材料一中的现象。

第(2)问,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

第(3)问,联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回答。

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