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性审核检查表
过程审核检查表范例
德信诚培训网
过程审核检查表
6 生产
6.1 人员/素质
6.1.1 是否对员工委以监控产品质量/过程质量的职责和权限?
(选择具备相应岗位素质的人员,使其保持应有的素质以及进一步培养成具有
其他岗位素质的人员。例如:自检、过程认可、点检、设备点检、首件检验、
末件检验、过程控制等。)
规定了员工监控产品质量的职责和权限。10
6.1.2 是否对员工委以负责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的职责和权限?
(整齐和清洁、进行、报请维修与保养、零件准备、贮存、进行、报请对检测、
试验设备的检定和校准等。
规定了生产员工生产完成后进行设备保养。10
6.1.3 员工是否适合于完成所交付的任务并保持其素质?
(过程上岗指导、培训资格的证明、产品及发生缺陷的知识、对安全生产、环
境意识的指导等。
车间员工均为培训合格,对产品缺陷了解,安
全操作熟知于心,已对检验员进行资格授权。
10
6.1.4 是否有包括顶岗规定的人员配置计划?
(在人员配置计划中要考虑缺勤因素(病假/休假/培训)。
有人员配置计划,缺勤人员工序有顶岗工作。10
6.1.5 是否有效地使用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方法?
(通过绩效考核宣传,促进员工的投入意识,并以此来提高质量意识。例如:
改进建议、对质量改进的贡献、自我评定等。
激发员工提合理化建议,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的方法,对于车间内部生产挑出废料进行奖励
等方法以激励员工。
10
6.2 生产设备/工装
6.2.1 生产设备/工装模具是否能保证满足产品特定的质量要求?
(重要参数要强迫控制、调整、在偏离额定值时报警,例如:声光报警,模具、
设备的保养维修等
供应商质量审核检查表
供应商质量审核检查表
Supplier Na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
Addr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定人签名: 日期:
Auditor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ate:_________________
资格性和符合性审查表
资格性和符合性审查表一、申请人信息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二、申请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描述:
项目地点:
项目预算:
项目时间表:
三、资格性审查
1. 申请人是否符合资格要求:
2. 申请项目是否符合资格要求:
3. 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证明文件是否齐全:
4. 申请人提交的资料是否真实有效:
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四、符合性审查
1. 申请项目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法规:
2. 申请项目是否符合申请要求:
3. 申请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
4. 申请项目是否符合资金使用规定:
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审查结论
经过资格性和符合性审查,申请人提交的项目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删除不适用的选项),建议XXX部门给予XX处理。
六、审查人员:
审查时间:
备注:
可追溯管理体系外审检查表及审核记录
可追溯管理体系外审检查表及审核记录
引言
可追溯管理体系外审是对组织的可追溯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审核,通过审核来评估系统的有效性和符合性。本文将探讨可追溯管理体系外审检查表及审核记录的相关内容,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可追溯管理体系外审检查表的目的
可追溯管理体系外审检查表用于对组织的可追溯管理体系进行外部审核,通过检查表中的细节和要求,以评估组织的可追溯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该检查表包含了组织的各项可追溯管理活动,包括流程、文件、记录等的规范性和符合性。
可追溯管理体系外审检查表的内容
可追溯管理体系外审检查表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可追溯管理体系规范性
•检查组织是否建立了完整的可追溯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政策、目标、组织架构等。
•检查组织是否建立了可追溯性和变更控制的相关制度和程序。
•检查组织是否对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变更进行了及时的追踪和反馈。
2. 可追溯性的流程和程序
•检查组织的各项流程和程序是否具备可追溯性,能够追溯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过程、产品销售等。
•检查组织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记录和文档,用于追溯和证明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
3. 可追溯管理体系的培训和意识
•检查组织是否对员工进行了相关的可追溯管理体系培训,使其能够理解和应用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检查组织是否建立了相应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促进员工对可追溯管理体系的参与和改进意见的反馈。
4. 可追溯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检查组织是否对可追溯管理体系进行了定期的审核和评估,以确保其持续有效性。
•检查组织是否建立了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措施,针对问题进行纠正和预防措施。
ISO9001审核检查表
ISO9001审核检查表
②查阅程序文件,了解记录发布前的批准、评审与更新后的再次批准、修订状态的规定,以及记录的使用处的获得、保持清晰、外来记录的控制、作废记录的标识等。
2、了解受控记录的界定范围是否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全部记录(包括五类记录)?是否纳入受控?
①与部门负责人交谈;②查阅纳入受控的证据,如记录控制清单等。
3、了解记录在发布前是否得到批准?①抽样检查5-10份记录批准的证据,审批权限是否符合规定。
②抽样检查3-5份经批准的记录,查看其内容是否充分与适宜。
4、了解进行记录评审的时机?是否根据评审结果需要对记录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①与部门负责人交谈;②抽样检查3-5份修改的记录,查看经再次批准的证据。
5、了解记录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是如何得到识别的?
①与部门负责人交谈;
6、了解是否能确保在使用处获得适用记录的有关版本?抽样检查3-5份记录发放的范围,与规定是否相符,评价其是否能确保在使用处获得适用记录的有关版本。
②抽样检查3-5份记录,去发放现场看其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7、了解记录是否能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8、了解外来记录是如何得到识别的,如何控制其分发?
9、了解对作废记录是如何控制?
二、去相关部门实施审核:
1、了解现场所使用的记录是否经批准?
2、了解现场所是否获得适用记录的有关版本?
3、了解记录是否能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4、了解现场是否有非预期的作废记录使用?
5、了解相关部门是否获得外来记录?
抽样检查3-5份记录(含2份经修改记录)去相关部门查看批准情况、修改后的更新情况。
内审检查表
部门质量管理部负责人龙心义审核员李道源日期07月28日页次第1页共11页ISO9001
章节号
审核要点审核记录
4.2.3 文件控制1审核到的“文件控制程序”和程序文件的符合性;
2抽查质量体系文件是否经审批,是否有受控标
识;
3需要文件的部门和场所是否得到适用文件的有
效版本;
4外来文件是否有识别并受到控制,是否发放到需
要的部门和场所;
5文件更改控制的符合性;
6作废文件控制的符合性;
出示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
文件都列入受控文件清单,并符合使用规定。
4.2.4 记录控制1审核到的“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和程序文件的符
合性;
2抽查到的质量记录名称、保存期限,以及质量记
录控制符合与不符合质量体系要求的客观证据。
出示了本部门的“记录控制清单”。
查发生的记录使用、归档管理等符合要求。
5.4.1 质量目标1质量目标的内容;
2是否分解;
3是否包括产品要求的内容,并可测量。
出示了质量目标分解表,本部门的质量目标进行了分解,有考核方案。
5.5.1
职责和权限1组织内各级人员的职责是否有明确规定;
2各级人员清楚这种规定。
考核检验员对其职责清楚并能认真执行。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1审核到的产品名称、标识方法、标识内容等;
2可追溯性标识实施情况;
3检验、试验状态标识的执行情况。
产品检验、试验状态采用区域管理、车间划有“合格品”、“不合格品”、
“待检品”、“待判区”、“隔离区”等区域,并能按其区划进行管理。
7.6
监测装置控制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符合与不符合质量体系
要求的客观证据。
出示“检测设备台帐”、“检测设备校准计划”和“检测设备校准报告”。
内审检查表(带完整审核记录)
ISO9001:2015 版内审检查表(完整记录)
受审核部门审核日期审核员
审核准则ISO14001、体系文件、适用法律法规
符合说明○”符合;“?”观察项;“△”一般不符合;“×”重大不符合※不符时记入证据、事实。
审核发涉及条款审核内容、证据及方法审核记录
现范围 1. 组织 QMS覆盖范围和过程是否有缺失?无缺失、覆盖全面√
2. 组织 QMS对标准条款是否剪裁?如有,所剪裁条款中生产和服务的设计不适用,此不影响公司提供满足法律法规及顾客要求的产品
过程确凿没有?
4.1 1. 组织是否确定与其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其实最高管理者应确定与本公司质量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是
否对这些相关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期结果的各种内部因素(公司的价值观、文化、知识、绩效等相关因素)和外部因素(国
际、国家、地区和当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文化和社会因素等)。这些因素
可以包括需要考虑的正面和负面因素或条件。
本公司定期对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以确保其充分和适
宜。
4.2 1. 组织是否确定了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相关公司应确定:√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方?是否对这些相关方制定相关要求并进行了监视和
评审?a)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这些相关方的要求;
公司应对这些相关方及其要求的相关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以便于理解和持续满足相关
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考虑以下相关方:
--顾客;
--最终用户或受益人;
--法人,股东;
新版ISO9001-2015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准则符合说明涉及条款范围ISO9001-2015、体系文件、适用法律法规
○”符合;“?”观察项;“△”一般不符合;“×”重大不符合※不符时记入证据、事实。
审核内容、证据及方法
1.组织QMS覆盖范围和过程是否有缺失?
2.组织QMS对标准条款是否剪裁?如有,所剪裁
条款中过程确凿没有?
审核记录
无缺失、覆盖全面
生产和服务的设计不适用,此不影响公司提
供满足法律法规及顾客要求的产品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与本公司质量目标和战
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
结果的各种内部因素(公司的价值观、文化、
知识、绩效等相关因素)和外部因素(国际、
国家、地区和当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
竞争、文化和社会因素等)。这些因素可以
包括需要考虑的正面和负面因素或条件。
√
审核发现
√
4.1 1.组织是否确定与其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
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外部和内部
因素?是否对这些相关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本公司定期对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以确保其充分和适宜。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1.组织是否确定了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相
关方?是否对这些相关方制定相关要求并进行了
监视和评审?
公司应确定:
a)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
b)这些相关方的要求;
公司应对这些相关方及其要求的相关信息
进行监视和评审,以便于理解和持续满足相
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考虑以下相关方:
--顾客;
--最终用户或受益人;
--法人,股东;
--银行;
--外部供应商;
--雇员及其他为组织工作者;
--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关;
内审检查表
审核准则: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体系文件、适用法律法规
审核日期:
审核员:
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
检查内容
适用
参考
文件
备注
一体化
条款
ISO9001
条款
ISO14001
条款
OHSAS18001条款
检查记录
检查结果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2.是否有确定重大环境因素?
3.是否有在各层次和职能间沟通其重要环境因素?
4.是否对本部门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否有汇总?
5。重大危险源是否有辨识?
6。是否整理了本公司的环境因素及重大环境因素?
7。是否对环境因素进行了评价和控制?公司的是否有汇总?
6。2.1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3。工作环境中人、物、场所配置与结合是否满足员工的工作需要?是否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建立、保持安全、文明的工作现场?
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
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
1.销售部是否明确产品实现过程中所需的监视、测量要求,并为此配备必须的监视和测量资源?
2。监测设备的监视和测量能力是否与监视和测量要求相一致?
8。5。4
防护
投标人资格性审查及符合性检查表(格式)
投标人资格性审查及符合性检查表(格式)
项目编号:
备注:1.表中填写“○”表示该项符合招标文件要求,“×”表示该项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
2.在结论栏中填写“通过”或“不通过”。
3. 如对本表中某种情形的评审意见不一致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为评审委员
会对该情形的认定结论。
评委签名:日期:年月日
符合性审核检查表
5.现场诊断记录是否已反映检查表内容已经检查?对不合格客观事实描述是否清楚、可证实、可追溯?
6.对现诊断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开具不合格项,并经受诊断部门确认?
7.对诊断发现的不合格,是否采取措施,确保消除并能防止其再发生?对措施的有效性是否进行验证,并有验证结果的报告?
7.5.5
产品防护
原料在使用前是否妥善保管?
8.3
不合格品控制
原料经试用或生产过程中证实不合格时,如何处理?
产品交付后发现不合格时一般如何处理?
有没有制定相关的措施(文件)?
处理记录?
8.4
数据分析
是否定期整理销售产品的质量信息?
是否与质量管理部门沟通这些信息?
是否建立供应商档案?
是否定期统计采购物料(不)合格百分比/趋势
3.起到了哪些作用?
8.3
不合格品控制
1、原料经试用或生产过程中证实不合格时,如何处理?
2、产品交付后发现不合格时一般如何处理?
3、有没有制定相关的措施(文件)?
4、处理记录?
8.4
数据分析
1.是否定期整理销售产品的质量信息?
2.是否与质量管理部门沟通这些信息?
3.是否建立供应商档案?
质量体系内审审核检查表模板
部门负责人审核员
涉及活动检 查 方 法判定结果
4.1总要求*与总经理交谈有关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及持续改进
*查看文件化质量体系(题问并查阅)
4.2.1文件要求*询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那些?
*查阅体系文件
(题问并查阅)
4.2.2质量手册查阅质量手册的批准签字及相关内容,是否包括了: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和理由
b.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题问并查阅)
5.1管理承诺询问建立和改进质量体系的承诺能够提供那些证据?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交谈并询问公司领导对
于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
理解及如何做到
质量手册xx/QM-2010由最高领导批准发布。手册内容包括了: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物业管理和餐饮服务过程的提供,包括了ISO9001:2008
标准7.3条款删减的理由;
b)还包括了对程序文件的引用;
c)还有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总经理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
提供证据。
1、通过会议、内部培训向公司员工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
性;
2 、总经理负责组织管理层制订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批准。在各个部门
进行了质量目标的分解。查有20xx年公司总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
3、总经理按照策划的时间(12个月内至少1次)主持召开管理评审会议,确保质
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有2013年度管理评审计划)。
4、总经理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能获得必要的资源。
证明对标准的符合性
日期:2004年10月14日ISO 9001审核实践组指南
证明对标准的符合性
(“按照标准条款进行审核”与“按照受审核方的过程进行审核”) 在评价对标准的符合性时,审核检查表可能是不充分的
在审核结束时,审核员应当能够知道标准的所有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为了试图证明对标准的符合性,人们常常求助于检查单,这样审核员能够对标准的要求逐一进行检查,确保审核覆盖了所有要求。这种填写检查表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确保审核检查了标准的所有要求的简单作法。但是,考虑到ISO 9001:2000所提供的方法,按照通用的检查表进行审核可能妨碍审核员收集过程之间有效衔接的证据。
在有些情况下,完全摆脱检查表(或审核问题清单)也许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组织需向第三方(例如监管机构、合格评定机构)提供符合标准的证据时。
因此,重要的是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使用检查表,也就是把检查表作为帮助审核员明了需要审核的标准要求的工具。
什么是充分的抽样?
没有统计公式或数学公式来确定审核中抽样的正确数量。规定一个为确认符合性而需要抽取的样本数量(例如,针对一个特定要求抽取1个、5个甚至更多个记录)不是有效的做法,而且并不能确保符合性。当然,增加抽样数量会使审核员对QMS实施的真实情况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事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充分的”抽样,是指审核员在现场进行面谈和检查记录时抽样的程度足以使审核员相信受审核方所描述的
QMS实施情况。
IAF对ISO/IEC导则62的应用指南附件2阐述了多场所抽样或对一个组织内部的多个部门的抽样,并规定了相应的现场审核时间和多场所抽样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购
1.是否编制采购计划?
2.是否按程序要求验证原材料?
审核员
时间
2010 年 9月 2 日
受审部门
生产部
签名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王绥武
标准条款
审核内容
审核记录/结果
7.5.1
运作控制
1.设定了哪些过程,对其实施的监控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2.设定了哪些控制点,监督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产品放行、交付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7.5.2
特殊过程控制
1.确认了哪些特殊过程及对其有无评审和规定准则?
2.对设备和人员资格是否鉴定?
3.是否制定作业指导书?
4.记录的要求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1.是否在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对产品进行标识?
2.当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控制和记录了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7.5.5
产品防护
1.是否明确了需实施防护的产品类别和要求?
审核员
时间
2010 年9月2 日
受审
部门
总经理、管理者代表
签名
叶学强
标准
条款
审核内容
审核记录/结果
4.1
总要求
1.如何理解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
2.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形成文件,有效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
4.2.1-4.2.2
文件要求
质量手册
1.质量手册是否包括:管理体系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
2.本厂对所设置的测量或监控点,是否针对过程要素,特别是过程支配性因素进行测量或监控?这些测量或监控活动能否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成为确保产品符合性的基本手段?
3. 当测量或监控发现过程策划结果未满足要求时,是否针对不合格本身采取了可行、有效的措施?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以防止不合格再发生。
8.5
5.6
管理评审
1.最高管理者如何认识管理评审的重要性?
2.是否进行管理评审?
3.管理评审输入和输出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6.1
资源提供
1.采取了何种途径确定所需提供的资源?
2.为满足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提供了那些资源?
3.提供的资源是否能确保提供的产品达到顾客满意?
审核员
时间
2010 年 9月 2 日
2.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3.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4.质量手册是否受控?
5.1
管理承诺
1.对其建立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能提供哪些证据?
2.如何认识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3.采取了那些相应措施将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员工?
2.是否与质量方针给定的框架一致?
3.是否具有可测量性?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1.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
5.5.1
职责和权限
是否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
5.5.2
管理者代表
1.管理者代表是否有授权
2.管理者代表是否明确职责和权限
5.5.3
内部沟通
1.是否对内部沟通作出规定?
2.内部沟通使用了那些工具?
5.本厂有哪些硬件、软件?这些硬件和软件配置是否充足、适当,得到维护和控制?
6.本厂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是否确定、完整、快捷、准时,且本厂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支持性服务得到有效维护?
6.4
工作环境
1.是否对工作环境进行管理?
2.对工作环境的管理有效性如何?
7.2.1
产品评审
1.是否参与合同的评审工作?
2.质量目标达成情况?
5.5.1
职责和权限
抽查了解部门人员是否明确其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5.5.3
内部沟通
如何进行沟通?
6.2
人力资源
1.是否识别了从事影响质量活动的各类人员的能力?
2.是否对人员能力的胜任情况进行了考核?
3.是否按需求安排了培训?
4.是否评估了培训的有效性?
5.是否保存了培训记录?
改进
1.组织利用了哪些过程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2.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如何?
3.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文件化?
审核员
时间
2010 年 9月2 日
受审部门
生产部
签名
王绥武
标准条款
审核内容
审核记录/结果
5.3
质量方针
1.如何理解组织的质量方针?
2.如何体现质量方针?
5.4.1
质量目标
1.是否清楚质量目标?
8.本厂是否编制内审报告,对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并实施改进?
9.内审首、末次会议是否召开?有没有会议记录?与会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10.诊断用工作文件是否齐全、规范、正确,并得到整理、保存?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1.在产品实现过程,本厂设置了哪些测量或监控点?针对关键过程,本厂是否实施了有效的测量或监控活动?
4.诊断员的选择和诊断的实施是否确保了诊断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没有诊断员诊断自己工作的现象?诊断员是否经过专门培训、授权,具备相应资格?
5.现场诊断记录是否已反映检查表内容已经检查?对不合格客观事实描述是否清楚、可证实、可追溯?
6.对现诊断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开具不合格项,并经受诊断部门确认?
7.对诊断发现的不合格,是否采取措施,确保消除并能防止其再发生?对措施的有效性是否进行验证,并有验证结果的报告?
5.2
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
1.如何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愿望?
2.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要求的形式是什么?
3.如何证实顾客需求转化为相应要求并得到了满足?
5.3
质量方针
1.质量方针是否文件化?
2.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3.是否为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4.采取什么措施达到质量方针?
5.4.1
质量目标
1.质量目标的设定是否在相关的层次上得到分解,分解是否适宜?
6.3
基础设施
1.本厂为实现产品符合性,必须具备哪些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否得到维护,能够持续满足运行要求?
2.基础设施选址、布置是否适宜,有利于确保本厂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3.本厂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有重要影响的建筑物、工作场所,是否足够(如面积)、适宜(如位置)?
4.本厂有哪些过程设备?这些过程设备的技术状态和技术性能是能够确保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本厂通过哪些维护方式、手段、过程来确保关键设备的技术状态良好?
受审部门
总经理、管理者代表
签名
叶学强
标准条款
审核内容
审核记录/结果
8.2.2
内部质量审核
1.本厂是否根据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了内部诊断程序?
2.根据规定的时间间隔,本厂是否编制了诊断计划?该计划有没有覆盖所有部门、主要场所、过程?
3.根据诊断计划规定的诊断对象,是否编制了检查表?这些检查表是否覆盖了标准要求?是否覆盖了所诊断对象主要职能?是否反映了推进内部管理的需要?是否突出了诊断区域的重点?是否可操作?是否根据诊断准则(特别是本厂文件)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