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考真题体验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A
B
C
1、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C 地 ; 2、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林。
B
地进行植树造
案例探究2
山 谷 风
白天山顶增温快,山谷增温慢。故山 谷气温比山顶低,气压比山顶高,风从 山谷吹向山顶,为谷风。
山谷风
夜晚山顶降温快,山谷降温慢。故山 谷气温比山顶高,气压比山顶低,风从 山顶吹向山谷,为山风。
C
B
地 面
D
A
C、等压面: 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高空
900hpa
2 1 B A C
1000m
1100hpa
500m
地面
等压面变化:高压处向上凸,低压处向下凹 3
等压面 2000米
高1
低 2
4
A
B
地面
1>3>4>2 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_______
2、热力环流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
活动
课堂练习
例1、若下图是北半球某区域水平方向上高空的气 压分布图,请在图中做出该区域的风向。 N
500/hpa
495/hpa
490/hpa 例2、若下图是南半球某区域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的 气压分布图,请在图中做出该区域的风向。 N 500/hpa
495/hpa
490/hpa
补充: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 B>C>D>A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B
(hPa) 1010 1020
1030
A 我们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气压梯度。
B
风向
(hPa)
1010 1020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 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 气压梯度力。 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 做水平运动,形成了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为⼤家整理的⾼⼀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总结⽂章,供⼤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第⼆章地球上的⼤⽓;第⼀节冷热不均引起⼤⽓运动;⼀、⼤⽓的组成及氮、氧、⼆氧化碳、⽔汽、臭氧和固;氧--⽣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化碳--光合作⽤原料;保温作⽤臭氧--地球⽣;⽔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杂质:凝结核⼆、⼤⽓;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降低②⼤⽓对流;三、⼤⽓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第⼆章地球上的⼤⽓第⼀节冷热不均引起⼤⽓运动⼀、⼤⽓的组成及氮、氧、⼆氧化碳、⽔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低层⼤⽓组成:稳定⽐例的⼲洁空⽓(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汽、固体杂质氮--⽣物体基本成分氧--⽣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化碳--光合作⽤原料;保温作⽤臭氧--地球⽣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杂质:凝结核⼆、⼤⽓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降低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度升⾼②⼤⽓平稳有利于⾼空飞⾏③包含臭氧层三、⼤⽓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的受热过程(⼤⽓的热⼒作⽤)--太阳晒热⼤地,⼤地烤热⼤⽓3、⼤⽓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三种形式及各⾃现象(⽤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点选择性⼩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的主要原因:太阳⾼度⾓(各纬度削弱不同) 4、⼤⽓对地⾯的保温作⽤:了解地⾯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的过程:⼤⽓强烈吸收地⾯长波辐射;⼤⽓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图⽰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温差⼤⼩的⽐较)保温作⽤的意义:减少⽓温的⽇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地势、⼤⽓透明度、太阳⾼度四、热⼒环流1、⼤⽓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环流(图⽰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垂直运动 4、⽔平⽓压差:⽔平⽓流由⾼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平压差(或⽔平⽓压梯度⼒)6、影响风的三个⼒:⽔平⽓压梯度⼒;地转偏向⼒;地表磨擦⼒风向的决定:1⼒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压指向低压.2⼒风(⾼空风)--平⾏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平⽓压梯度⼒的⽅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道⽆偏转③近地⾯受磨擦⼒(⽅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的风向是⽓压梯度⼒和地转偏向⼒两⼒共同作⽤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的风,受⽓压梯度⼒、地转偏向⼒和磨擦⼒三⼒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环流:⽩天(郊区→城市、海风、⾕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风)9.热⼒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冷热不均⽽形成的空⽓环流,成为热⼒环流。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F2(地转偏向力)摩擦 和F3(____
力)共同影响 斜交 与等压线_____
[温馨提示] (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 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 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 偏,南半球左偏。
(1)力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d ________。 (2)a 力的指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其方向由________指向__________________。 (3)若无 d,只受 a、c 影响,b 最终将与________平行。 (4)在实际大气中,b 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__________。
风向与等
压线有一 个夹角
压;南半球反之
二、风向的应用 1.判断气压的大小:顺着风向,气压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 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的 关系: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 4.判断高压和低压: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中心位 于其右后方,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左后方。
方法技巧很重要
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地点风向的方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 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 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 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 ~45° 角,画出实线箭头,即 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单位 hPa)所示。
2.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 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秦安二中高一级地理备课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2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提问引导:1、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2、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基础巩固1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A。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C。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

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答案:C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AB.BC.C D。

D3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

A B。

B C。

C D。

D解析:第2题,A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D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

第3题,结合上题的分析,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答案:2.D 3.C4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右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F处气压比G处高B. E处气压比H处低C。

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G是市区,H是郊区D。

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G是陆地,H是海洋解析:地球表面任何一点,低空气压均比高空气压高,相对G处,F 处为高空,故A项错误;相对H处,E处为高空,故B项正确。

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故H是市区,G是郊区。

若G 是陆地,H是海洋,仅考虑热力环流,一年中,沿海地区冬季时大气环流与图示相符,夏季相反;一天中,夜间时大气环流与图示相符,白天相反.答案:B5下面四种局部环流形势图中,不正确的是()解析:A图是局部热力环流图,地面受“热”点,气流应膨胀上升,反之遇“冷”点,则气流收缩下沉,故A图不正确;B图反映白天,吹谷风;C 图表示海滨夜晚,吹陆风;D图则表示城市与郊区之间,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答案:A北半球某地气压(hPa)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正确的是()A.甲B。

(山东专用)2018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考真题体验 必修1

(山东专用)2018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考真题体验 必修1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016·山东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城市热岛”指城区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现象。

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城市夏季午后近地面气温分布状况。

据此回答1~2题:1.城市热岛形成了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下面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该环流方向的是( )2.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在城区扩大( )A.工业区B.商业区C.住宅区D.公共绿地解析:1.A 2.D 第1题,市区的人口、车辆等较多,温度高于郊区,则市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

市区上部的气压高于郊区上部的气压,气流运动从市区上部流向郊区上部。

近地面郊区气压高于市区气压,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

第2题,缓解热岛效应,就是减少人为热的排放,增加公共绿地,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同时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调节区域内的小气候,使温度降低。

(2017·全国文综I,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回答1~3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析:1.B 2.C 3.D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昼夜温差大。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

第2题,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热力环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城市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能够画出热力环流形成后等压面的变化,并比较不同地点气压值的高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推导能力,学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通过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理2.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变化与不同地点气压值高低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1.启发性讲授法2.探究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内容设计【导入】情景1:你如何感受到大气的运动及其运动方向?(预设)树叶被风吹动,烟、旗的飘动,云在动等等;它们的飘动方向即大气运动方向。

情景2:住在乍浦的一位市民说,乍浦人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

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预设)可能是白天风从海洋吹来,夜晚风从陆地吹来。

【过渡】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环节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1.预备知识(师)为了更好进行下面的学习,我们储备一些必要知识。

(教师讲授)①预备1:气压(单位面积上受到的从该点垂直向上到大气上界的大气柱的重力)(师)大气压有一个公式:P=ρgh,可见气压的高低和空气密度与大气柱高度有关。

给出甲、乙、丙三点,它们的气压值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生)。

(师)所以大家发现了规律: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预备2:等压面(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同一等压面以上的点气压低于以下的点)③预备3:空气的两种运动方式(水平运动,即平时说的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垂直运动:有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受热较多会膨胀上升,空气受冷较多会收缩下沉)2.原理推导①假设1:地表冷热均匀,空气会如何运动?a:受热均匀,无空气垂直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16·山东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城市热岛”指城区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现象。

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城市夏季午后近地面气温分布状况。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热岛形成了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下面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该环流方向的是( )
2.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在城区扩大( )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公共绿地
解析:1.A 2.D 第1题,市区的人口、车辆等较多,温度高于郊区,则市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

市区上部的气压高于郊区上部的气压,气流运动从市区上部流向郊区上部。

近地面郊区气压高于市区气压,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

第2题,缓解热岛效应,就是减少人为热的排放,增加公共绿地,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同时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调节区域内的小气候,使温度降低。

(2017·全国文综I,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1.B 2.C 3.D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昼夜温差大。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

第2题,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第3题,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