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变形特征,探究地球表层和内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地球表层的构造特征。
包括地球表层的构造形态、构造变形与变形机制、构造运动与速度、构造力学等。
2.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包括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内部结构、地幔对流与板块构造、岩浆作用等。
3.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包括地球表层的地貌类型、地貌演化过程、地貌与构造的关系等。
4.地震学。
研究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波传播规律、地震带分布等。
5.构造地球化学。
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
6.构造地质演化史。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构造事件、构造作用、构造变形等,包括地球的演化历史、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动力学等。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演化过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构造地质学也是石油、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学科。
构造地质学 04章-2
㈤膝褶作用:
这类褶皱主要发生在岩性较均一的脆性薄岩层或面理化岩石 中,脆性薄岩层在一定围岩的限制下,受到与层理或面理平行或 稍微斜交的压应力作用,使岩层发生层间滑动,但又受到某种限 制,常常使滑动面发生急剧转折,即相当于轴面的膝褶面折转而 成尖棱褶皱。
第四章 褶 皱
㈤膝褶作用
膝褶中的滑动褶皱作用常集中发生在不对称膝褶的短翼部分, 形成剪切带,称为膝褶带;膝褶带两侧的界面为膝褶面。两个相邻 膝褶带可以互相平行,也可呈共轭相交,形成箱状褶皱或称为共轭 褶皱。一系列两翼等长的对称式尖棱褶皱常组成“人”字型,或手 风琴式褶皱。
第四章 褶 皱
四、褶皱的形成机制
㈢剪切褶皱作用
⒈剪切褶皱作用的概念: 岩层沿着一系列与岩层不平行的密集劈理面(破裂面)发生差 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作用叫做剪切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又称 滑褶皱作用。在这种褶皱作用中原始的岩层面已经不再起控制作 用,而只是作为滑动结果的标志或参照系。
第四章 褶 皱
⒉剪切褶皱作用的 主要特点:
第四章 褶 皱
㈣柔流褶皱作用
在变质岩或混合岩化的岩体中有些长英质脉岩受力作用而形成 的肠状褶皱就是一种柔流褶皱。这在太古代和其它深变质岩中是较 为普遍的一种构造现象,这类肠状褶皱或者是早期侵位的岩脉在围 岩发生变形和变质过程中发生流变而形成;或在强烈变形时期,贯 入到褶皱岩层中的脉岩,后来又与围岩一起变形而成。
第四章 褶 皱
由于层间的这种差异剪切滑动作用,在强硬岩层的翼部可产 生旋转剪节理和同心节理。
第四章 褶 皱
⑶由于层间滑动产生的
上下岩层之间的摩擦, 可 在层面上形成层面擦痕,
枢纽
这些线状擦痕的延伸方向
与褶皱的枢纽延伸方向垂 直。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第二节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和构造层次第三节构造观和褶皱幕问题第四节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第一节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产状第二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第三节软沉积变形第四节水平岩层不整合的构造意义和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第一节应力第二节应力场主要参考文献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主要参考文献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第一节岩石力学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第三节岩石的能干性第四节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第五节岩石断裂准则主要参考文献第六章劈理第一节劈理的结构、分类和产出背景第二节劈理的形成机制和应变意义第三节劈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七章线理第一节小型线理第二节大型线理第三节线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第二节褶皱的描述第三节褶皱的分类第四节褶皱的组合型式第五节叠加褶皱主要参考文献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第一节纵弯褶皱作用第二节横弯褶皱作用第三节剪切褶皱作用第四节柔流褶皱作用第五节关于褶皱作用问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十章节理第一节节理的分类第二节雁列节理和羽饰构造第三节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第四节区域性节理第五节岩浆岩体中的节理第六节节理的野外观测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一章断层概论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第二节断层分类第三节断层形成机制第四节断层岩第五节断层效应第六节断层的识别第七节断层的观测第八节断层作用的时间性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二章伸展构造第一节伸展构造型式第二节伸展构造模式第三节构造反转第四节伸展和挤压两种作用和两类构造对比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第一节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第二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第三节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第四节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第五节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第六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背景及其与滑覆和岩浆活动的关系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四章走向滑动断层第一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应力状态第三节走向滑动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构造第四节区域剪切应力场引发的雁列构造和陆块旋转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五章韧性剪切带第一节剪切带的基本类型第二节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第三节韧性剪切带内的岩石变形第四节韧性剪切带的运动方向的确定第五节韧性剪切带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六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第一节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的测定方法第二节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方法第三节地质图的读图分析第四节基础性地质剖面图的编制第五节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第六节构造主应力方位的确定和古应力大小的估算第七节构造模拟与实验研究第八节计算机技术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
构造地质学 第2章 02讲Lecture-Occurrence
角度不整合
• 上下两套地层 产状不同;
• 上覆岩层的底 部层位覆盖在 下伏岩层的不 同层位上;
• 上下两套地层 经历了不同的 演化历史。
剖面图和地质图上的角度不整合
剖面图和地质图上的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下降、沉积→褶皱等变形、变质、岩浆侵入、 隆起、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 于铅直厚度
• 视厚度(h’)=铅直厚 度(H) ×cos
–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 度
埋藏深度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
• 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出露地表 的水平投影宽度,称为露头宽度。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 整合和不整合 • 不整合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表现 • 不整合的研究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
• 相同相反
“V”字形法则(3)
• 相同相同
特殊情况(1) 岩层倾向/倾角等同 于地形坡向与坡度角
特殊情况(2) 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特殊情况(2) 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研讨一下v字形法则
倾斜岩层的厚度与埋深
• 岩层的厚度(真厚度)、 铅直厚度和视厚度
倾斜岩层的厚度与埋深
• 真厚度(h)=铅直厚 度(H)×cos
2. 生物演化具有不连续性; 3.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沉积间断或从未
沉积,或沉积后剥蚀; 4. 不整合面上常常有因长期风化形成的
底砾岩和一些特殊的矿产(铝土矿等)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 • 不整合面露头界线与地层界线平行
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 蚀→下降、再沉积。
确定不整合的标志
构造地质学 03章
(4)和(6)式为单轴应力状态下,任意切面上主应力s1、 正应力s及剪应力t的关系。
从上可得主要公式 :s= s1/ 2 (1+cos2 a ) t = s1 /2 sin2 a 讨论:⑴ 当a=0 时 ∵(4)式中的 cos2 a =1 4 s= s1 t = s1(sin2 *0 )/2 4 t= 0 结论: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等于主 应力。 结论: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剪应力为零,即无 剪应力存在。
主要公式 : s= s1/ 2 (1+cos2 a ) t = s1 /2 sin2 a 讨论: ⑵ 当a=45° 时 5 cos90=0 4 s= s1/2 5 sin90=1 4 t = s1 /2= tmax ⑶ 当a=-45° 时 s= s1/2 t = -s1 /2 = tmax
结论:
在距主应力面45° 的截面上(即a=45° 的截面上), 正应力 等于主应力的一半。 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 力的一半,并且最大。 在两垂直的截面 ( a=45° 和a=-45° )上 剪应力互等, 剪切方 向相反
根据三角函数关系: ∵ s=sA cosa 并代入⑵ ∴ s= p1 cosa/ Aa 由⑵得p1 = s1 A0 代入∴ s= s1 A0 cosa / Aa ,又 ∵ cosa = A0 /Aa ∴ s= s1 cos2a ⑶ 据倍角公式1+ cos2a =2 cos2a可写成: s= s1 / 2 (1+cos2a ) (4) 剪应力 ∵ t = p1 sina / (sA / cosa) ∴ t = s1cosa sina (5) 用倍角公式sin2 a =2 cosa sina 可写成: t = s1 /2 sin2 a (6)
构造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至2017 学年第 1 学期
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性质:必修
总学时:64学时讲课:40学时实习:24 其它
授课班级:100101E003-01班学生人数:30
任课教师:漆家福(教授)助教:陈石(副教授)
所在院(系、部):地球科学学院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名称:构造地质学(第二版)作者:朱志澄等
构造地质学作者:漆家福等
出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制
填写说明:
1.每上一次课填写一行,节次填写数字“1-5”,一天共分5大节课,例如:一周上三次课填写三行,并在周学时栏合并单元格填写“6”,周一第3、4节,在节次栏中填写2。
2.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
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如有变动,须经课程所属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批准,并报院(系、部)办公室备查。
3.上机、大作业、课堂讨论、外出参观、考试等如占课内学时,在“备注”栏内注明。
4.教学日历由教师自存一份、课程所属系存一份,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内送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并发一份电子版给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有实验和上机学时的须发一份电子版的给实践科sjk@
上课地点:逸夫楼-108#;
实习课程地点:地质楼构造地质学实验室;考试:闭卷统一考试,时间另行安排。
构造地质学
第一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一、简述层理的识别标志。
1.成分变化: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显示层理的重要标志。
2、结构变化:绝大多数碎屑沉积岩层都是由不同粒度、不同形状的颗粒分层堆积而成,根据碎屑粒度和形状的变化可以识别层理。
3、颜色变化:在层理隐蔽、成分均一、颗粒较细的岩层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可以指示层理。
4:层面原生构造: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志等层面原生构造也可以作为确定和识别层理的标志。
二、简述地层层序的主要判别标志。
1、交错层理、粒序层理①交错层理确定岩层面向的判别特征:弧形斜纹层向圆心方向为顶面;斜纹层顶部被截切,与层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逐渐收敛、变缓与底面小角度相交。
②递变(粒序)层理: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如由底部的砾石或粗砂向上递变为细砂、粉砂以至泥质。
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是突变的。
2、层面的原生构造标志:波痕、泥裂、雨痕、冲刷面、底面印模①波痕标志:波峰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弧凹向底面。
②泥裂:上覆沉积物填充,楔状裂缝的尖端指向岩层底面。
③雨痕:雨痕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掩埋并成岩后,岩层面上会留下凹坑,在上覆岩层底面形成凸起印模。
④冲刷面:固结和半固结的沉积层的顶面,会因水流冲刷而成为凹凸不平的冲刷面。
⑤底面印模:冲刷槽被砂质沉积物充填,成岩后在泥质岩层之上的砂岩底面形成的凸起印迹称作底面印模。
3、生物标志三、简述软沉积变形的构造类型及启示。
软沉积变形:指沉积或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变形。
沉积物此时尚未固结成岩,处于塑性或半塑性状态,故称之为软沉积变形。
1、压模与火焰状构造①压模:又称重荷模,一般发育在泥质物之上的砂层底面。
②火焰状构造:与压模密切相关,也是由于重力负荷而引起。
主要表现为下伏的泥质层向尖灭形成一排尖舌,如同火焰。
2、球状与枕状构造多发育于泥岩或粉砂岩之上的砂岩底部。
特征:砂岩层的底部破裂成紧密排列或孤立分布的球状或枕状体。
构造地质学西石大私人整理版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乃至岩石圈的构造—褶皱、断层、节理、山脉、盆地等的形成与形变的科学。
与地层学、岩石学构成了地质学的三大基础学科。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变位,形成的变形现象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构造。
研究内容:①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形式(空间方面:几何学)②演化的进程及形成机制(过程与机制:运动学)③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性质及动力来源(成因:动力学)。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①地质制图②显微构造与组构的几何分析③实验构造地质学次生构造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现象:褶皱、断层、节理、劈理及线理。
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沉积岩、火成岩均具原生成层构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或成岩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如层理、层面构造(泥裂、雨痕、印模等)、结核、叠锥以及生物遗迹等等。
层理:是由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层理三种基本类型: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岩层:由两个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定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沉积岩层)。
层理(面)识别:①成份变化:由成分差异而显示出来的层理;在成分单一的巨厚岩层中,寻找成分特殊的夹层(灰岩中的泥页岩夹层),夹层的层理就代表了巨厚岩层的层理。
②结构构造变化:不同粒度或不同形状的颗粒总是分层堆积的, 从而显示出层理, 观察这些颗粒的变化有助于识别岩层的层理。
③颜色变化:由于颜色的不同显示出层理来④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生物遗迹及其印模水平岩层的特征:①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址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②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限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③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④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确定岩层新老关系未经构造变动的岩层,其正常层序总是上顶下底,即上新下老,但经构造变动后岩层则可直立,甚至倒转,新老层序倒置的现象。
构造地质学第一章
A 、B 、C 和D 为 层系,箭头所 指为细层。
• 层理的组成:
•
(1) 细层: 细层又称纹层, 是组成层 理的最小单位, 细层厚度很小, 常以毫 米计, 同一细层多具有较均一的成分和 结构, 它们是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同 时形成的(a)。 • ☆细层可与层面平行或斜交 • ☆细层可以是平直的也可是波状弯曲的 • ☆细层与细层之间可平行或不平行
三、与孔隙液压效应有关的软沉积变形
• 当饱和水的砂层被不透水层封闭并受到重 压等作用时,砂层中的孔隙水就会产生异 常高压,即异常孔隙压力。孔隙压力可以 诱发近地表砂质层的滑坡,导致柔软沉积 物出现各种滑塌构造,甚至促发大规模的 冲断作用。一些沉积岩中的砂岩墙,就是 饱水砂层被压入裂隙中形成的。
2.粒序(递变)层理: 沉积岩中常由沉积碎屑粒度变化形成粒序层理。 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如由底部的砾石或粗砂向上递变为细砂、粉砂以至 泥质,递变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常为突变 界面。
(一)层面标志
1.波痕:波痕是沉积物表面由于水和空气流动而 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不平的层面构造。主要发育 在粉砂岩、砂岩及碳酸盐岩的表面。 波痕类型很 多,浪成波痕一般为对称型,而流水作用形成的 一般为不对称型。
3.颜色变化:在层理隐蔽、成分均一、颗粒较细的 岩层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可以指示层 理。 4.层面原生构造: 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志等层 面原生构造也可以作为确定和识别层理的标志。
二、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面向
沉积岩层在其形成过程中,顶面在上,底面在下,但现今保存 的岩层形态是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的产物。有些已不是正常产 状,而变为直立或倒转。通常可利用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方法确 定岩层的顶底面。 古生物学方面可利用标准化石、生物的生态、生物的埋藏状 态、钻孔生物的洞穴、爬痕、足印等,进行顶底面的确定。
构造地质学1.9
第二节
糜棱岩
1. 糜棱岩的基本特征 (1)与原岩相比粒度明显减小 (2)具有增强的面理和线理 (3)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
(4)表现出塑性变形、动态恢复、动态重结晶的特点
2. 糜棱岩的类型 (1)据糜棱岩系列:初糜棱岩、眼球状糜棱岩、糜棱 岩、超糜棱岩 (1)根据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
千糜岩、变余糜棱岩、构造片岩、构造片麻岩
巢湖南部 逆冲-推覆构造
宿松破凉亭 逆冲-推覆构造
宿松T3地层褶皱
庐江T3地层
安庆月山J1-2地层
黄梅J1-2地层
合肥盆地前 侏罗系基底 内近东西向 逆冲断层向 郯庐断裂带 附近加强, 显示前陆变 形期郯庐断 裂带同造山 活动现象
• 1.合肥盆地内近东 西向逆冲构造不支 持造山期郯庐是碰 撞边界; • 2.独特的徐淮弧逆 冲-推覆构造指示 曾有向西的挤出点, 推测为造山期苏鲁 造山带与郯庐的交 点; • 3.郯庐东侧受断裂 同造山活动影响的 前陆构造,不但指 示该断裂带的同造 山活动,也指示东 部为造山期的主动 盘.
4. 赤平投影: 以圆球面上的一个极点为发射点,将球面投影投到 赤道平面上的一种投影(下半球投影) 特点: (1)可将物体在三度空间的特征表现在平面上 (2)能定量表现构造的产状要素
(3)不涉及构造的具体位置、大小、距离
二、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1. 空间上任一通过球心的平面,球面投影为一直径
错 开 的 岩 脉 安 徽 桐 城
( )
糜棱岩中的不对称小褶皱(安徽肥东)
S-C面理(安徽桐城)
5. 云母鱼构造: 云母碎片,在斜交(001)解理面的方向上形成 小型犁式正断层,剪切拉断,锐夹角指对盘方向 6. 旋转斑晶: 碎斑及周围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在基质的流动 下发生旋转,形成不对称的形态,常有两种,尾端 指向运动方向: σ型—结晶尾部宽短,中线分别位于结晶参考面 (X面)的两侧 δ型—结晶尾细长,根部弯曲,结晶尾的中线从结 晶参考面的一侧转向另一侧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二、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条件所导致的地质构造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构造解析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直线称(真)倾斜线,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层的倾向。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构造地质学.最全PPT
郯庐断裂带的周 缘前陆变形构 造—— 1西侧出现徐淮
弧形逆冲构造; 2东侧出现受郯 庐影响的前陆变 形,显示主动盘 变化特征,而不
是后期牵引
徐淮弧形 逆冲-推覆构造
淮南地区 前陆逆冲-推覆构造
张八岭东侧 逆冲-推覆构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县地区 逆冲-推覆构造
合肥盆地 侏罗系残 留等厚图
合肥盆地侏罗 纪地震相图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响的前陆变形,显示主动盘变化特征,而不是后期牵引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郯庐断裂带的周缘前陆变形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逆冲构造;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郯庐断裂带的周缘前陆变形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逆冲构造; 郯庐断裂带 同造山走滑运动的 前陆沉积与变形的指示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郯庐断裂带的周缘前陆变形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逆冲构造; 合肥盆地侏罗纪地震相图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响的前陆变形,显示主动盘变化特征,而不是后期牵引 合肥盆地侏罗纪地震相图 郯庐断裂带 同造山走滑运动的 前陆沉积与变形的指示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郯庐断裂带 同造山走滑运动的 前陆沉积与变形的指示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响的前陆变形,显示主动盘变化特征,而不是后期牵引
郯庐断裂带 同造山走滑运动的 前陆沉积与变形的指示
大别山东侧出现 前陆沉降中心带
郯庐断裂带的周缘前陆变形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逆冲构造;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合肥盆地侏罗纪地震相图 郯庐断裂带 同造山走滑运动的 前陆沉积与变形的指示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郯庐断裂带的周缘前陆变形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逆冲构造; 郯庐断裂带 同造山走滑运动的 前陆沉积与变形的指示 郯庐断裂带的周缘前陆变形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逆冲构造; 合肥盆地侏罗系残留等厚图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 朱志澄主编 (2)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简介《构造地质学(第二版)》是由徐开礼和朱志澄主编的一本地质学教材。
本书旨在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壳运动的形成机制。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内容概述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二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本部分介绍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驱动力以及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等。
第三部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震地质学、地磁地质学、重力地质学等方法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部分:地质构造的微观变形本部分介绍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形力学原理和岩石变形的分类及其造山带的形成机制等内容。
第五部分: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包括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缘的特征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等。
第六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应用本部分介绍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内容。
特色与亮点•本书全面介绍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适合作为地质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内容更加全面和准确。
•本书结构清晰,知识点组织紧凑,适合快速学习和理解。
读者对象本书适合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地质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构造地质学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
构造地质学
• 地震:地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突然破裂,释放能量,产生地震 • 火山活动: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表,喷发形成火山和火山岩 • 变质作用:地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地壳和岩石
地壳形成与演变的研究方法
地质观测与描述:通过野外 地质调查,收集和描述地壳 形成与演变的构造现象,揭 示地壳演化的特征和规律
• 地震是地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突然破裂,释放能 量,产生地震波的现象 • 地震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岩石的破 裂、地震波的传播等
火山活动的基本原理与成因:
• 火山活动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表,喷发形成火山 和火山岩的现象 • 火山活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岩浆 的喷发、火山喷发的环境条件等
地质意义:
•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演化,有助于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 分析地球内部构造与地表构造的关系,为地震预测、资源勘查等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地球内部过程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的研究方法
01 地质观测与描述: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收集和描述地球内部的构造现象,揭示构造特征和规律
DOCS SMART CREATE
构造地质学:探索地球的形成与演变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构造地质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和演变的地质 学分支
• 构造:指地球岩石圈的形态、结构和 组成的变化 • 演变:指地球岩石圈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发展变化过程
02 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的演化过程和机制
03
地球物理方法:利用地震波、重力、磁场等地球物理手段,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进行探测和研究
构造地质学 (2).
4. 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地质学科中的地质问题比较复杂, 而地质构造问题更是首当其冲, 所以需要借用和参照其它学科和其它地质学分支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资料来解决遇到的一系列地质构造问题。
例如, 航天卫星照片、航空照片的引进和应用, 扩大了观察分析地质构造的视域, 弥补了野外地质观察的局限性, 使我们更好、更完整地认识地质构造。
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则帮助我们地质构造在地下的发育和延伸情况, 在寻找各种矿产资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材料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的理论, 可以帮助解释地质构造形成的力学成因, 在地质构造的动力学和运动学解析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四、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域的中小型地质构造的变形特征研究, 分析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时间上的演化关系, 为大地构造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最终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地壳运动规律、构造动力来源提供依据。
(二)实践意义构造地质学的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变形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 解决矿产资源的分布、水文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地震问题、环境
问题等。
地壳中的矿产资源是地壳中有用元素聚集成矿的结果, 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既为有用元素的迁移、聚集提供了驱动力, 又为成矿元素的聚集成矿通过了容矿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矿床都赋存于地质构造中的原因。
例如,石油和天然气通常聚集在褶皱的背斜构造的核部以及具有圈闭条件的断层带之中。
搞清这些储油构造的分布规律, 再借助石油地质的分析研究理论和方法, 可以帮助找寻这些人们赖以生存的战略物资。
构造地质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裂谷的形成机制?裂谷是区域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演化时间长,常具地堑型式。
裂谷是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大陆裂解至大洋开启的初始阶段的构造类型,也是岩石圈板块生长边界的构造类型,在陆壳和大洋中脊上均有发育。
洋中脊裂谷带虽经常被转换断层截断错开,但仍明显地连贯分布。
大陆裂谷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两类。
主动裂谷是地幔的上升热对流的长期作用,使大陆岩石圈减薄、上隆而致破裂,然后出现坳陷而成裂谷,如东非裂谷、红海亚丁湾。
被动裂谷则是由于地壳的伸展作用或剪切作用,使岩石圈减薄、破裂而导致裂谷的形成。
如果大陆裂谷能够连续发展下去,最终就会演化成为大洋裂谷。
裂谷是在区域性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演化时间长,常具有地堑型式。
按照裂谷发育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其地质构造特征,可分为大洋裂谷(大西洋中央海岭上的裂谷,在格陵兰出露于海面之上)、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和陆间裂谷(红海)。
它们构造成一个威尔逊旋回。
大陆裂谷的特点:①由一系列地堑、半地堑和地垒组成的复杂地堑系统,通常发育于区域性隆起的轴部,表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的构造-地貌景观,反映岩石圈的伸展作用。
②往往沉积一套巨厚的粗碎屑沉积,常伴有蒸发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③往往是浅源地震带和火山带。
裂谷带内的地球物理场一般表现为巨大的负布格重力异常和负磁异常,或者为负背景值上的正异常。
④有两类岩浆岩共生组合: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也包括碱性玄武岩及其深成侵入岩体;双峰系列,可以是拉斑玄武岩-流纹岩套,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响岩或粗面岩套。
⑤深部结构上,裂谷下地幔升高,地壳变薄,玄武岩层下普遍存在着波速较低的壳-幔物质混合组成的裂谷垫(异常地幔)。
层理和劈理、斜层理和劈理弯曲现象的区别?层理与劈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层理是在岩石形成的时候,由于物质成分、颜色或粒度等的差异而显示出来的原生面状构造,它主要发育在沉积层中,在火山岩中也发育层理。
构造地质学(李中权简明版).doc
构造地质学(李中权简明版)。
《构造地质学》-[·李中权版]结构地质学在研究中的意义回答:理论意义通过研究不同地区中小型地质构造的变形特征,分析它们在形成时期的空间相关性和演化关系,为大地构造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最终探索地壳构造演化、地壳运动规律和构造动力源提供依据。
现实意义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
有利的方面,如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是由某些结构控制的。
大多数矿床产于地质构造中,地质构造为有用元素的迁移和聚集提供了驱动力,为成矿元素的聚集和矿化提供了容矿空间。
地震活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环境地质的保护、改善和利用、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少等不利因素都与构造地质密切相关。
(1)研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了解自然科学的规律,为人类的生存服务;(2)解决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区位空间问题,服务社会发展。
(3)工程地质问题:结构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岩石的强度,从而影响了工程的基础。
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有必要对地质构造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举例说明。
(4)水文地质:水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水资源的分布直接或间接地受地质构造(5)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的控制。
地质结构: 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变形和位移,从而形成褶皱、节理、断层、解理等各种平面和线性结构。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包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构造演化史的研究;A.结构几何学研究b .结构运动学研究c .结构动力学研究d .结构演化史研究。
构造周期:地质历史上的地壳运动具有不断运动、普遍性和回转性的特点。
从平缓的地壳运动到强烈的地壳运动,被认为是一个循环,称为构造旋回或构造运动期。
构造层:地壳运动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化、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在一个构造周期中是一组构造层。
构造世代:主要指在不同旋回或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序列。
在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群是一个世代结构。
沉积岩的原生结构;沉积物堆积和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第二节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和构造层次第三节构造观和褶皱幕问题第四节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第一节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产状第二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第三节软沉积变形第四节水平岩层不整合的构造意义和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第一节应力第二节应力场主要参考文献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主要参考文献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第一节岩石力学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第三节岩石的能干性第四节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第五节岩石断裂准则主要参考文献第六章劈理第一节劈理的结构、分类和产出背景第二节劈理的形成机制和应变意义第三节劈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七章线理第一节小型线理第二节大型线理第三节线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第二节褶皱的描述第三节褶皱的分类第四节褶皱的组合型式第五节叠加褶皱主要参考文献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第一节纵弯褶皱作用第二节横弯褶皱作用第三节剪切褶皱作用第四节柔流褶皱作用第五节关于褶皱作用问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十章节理第一节节理的分类第二节雁列节理和羽饰构造第三节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第四节区域性节理第五节岩浆岩体中的节理第六节节理的野外观测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一章断层概论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第二节断层分类第三节断层形成机制第四节断层岩第五节断层效应第六节断层的识别第七节断层的观测第八节断层作用的时间性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二章伸展构造第一节伸展构造型式第二节伸展构造模式第三节构造反转第四节伸展和挤压两种作用和两类构造对比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第一节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第二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第三节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第四节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第五节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第六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背景及其与滑覆和岩浆活动的关系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四章走向滑动断层第一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应力状态第三节走向滑动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构造第四节区域剪切应力场引发的雁列构造和陆块旋转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五章韧性剪切带第一节剪切带的基本类型第二节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第三节韧性剪切带内的岩石变形第四节韧性剪切带的运动方向的确定第五节韧性剪切带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六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第一节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的测定方法第二节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方法第三节地质图的读图分析第四节基础性地质剖面图的编制第五节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第六节构造主应力方位的确定和古应力大小的估算第七节构造模拟与实验研究第八节计算机技术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
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二、构造尺度构造尺度主要是指构造规模。
地壳和岩石圈中的构造规模相差极大,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为研究方便乃对各级不同规模的构造划分为不同尺度。
构造尺度的划分不仅与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点相关,而且与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关。
各种尺度的构造既表现在空间的组合和叠加,还表现在构造的主次控制关系。
每一构造单元和构造实体,都可划分为不同尺度的构造。
每一级尺度的构造即具有其自身特征,又反映其总体规律。
因此,越是从不同尺度观察和研究构造,对构造的认识也越全面越深入。
关于构造尺度的划分尚无统一方案,一般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和超微型六级。
巨型构造主要是指山系和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如喜马拉雅造山带等。
大型构造造山系等区域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如复背斜、复向斜或区域性大断裂。
一般展布于1:200000图幅或联幅范围内。
中型构造主要见于一个地段上的褶皱和断层,在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质图可见其全貌。
小型构造主要指出露于露头上和手标本上的构造,如各种小褶皱、断裂及面状和线状等构造。
微型构造见于手标本或偏光显微镜下显示的构造,如各类面理和线理。
超微构造主要是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的构造,如位错构造。
上述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范围很大。
不同尺度构造研究的对象、任务、目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各不相同。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小型构造;大型、巨型以至全球性构造则属于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畴。
以中、小型构造为主要探讨对象的构造地质学是各地质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由于中、小型构造与大型构造以至巨型构造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分析讨论中、小型构造时,不得不涉及更大型的构造和更广阔的区域构造背景。
另一方面为了探索构造与其内部组构的关系和构造的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还必须研究微型构造和超微构造。
各级各类构造基本上都是在各级各类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
构造应力场可分为压应力场、张应力场和剪应力场及其过渡和转换型式。
三、构造变形场对于一种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可称之为构造变形场。
根据变形场内的代表性构造及其反映的构造作用和主导应力,构造变形场可概括为六种: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和旋转构造。
简称之为伸、缩、升降、剪、滑、旋。
1.伸展构造伸展构造是水平拉伸形成的构造,或垂向隆起导生的水平拉伸形成的构造,如裂谷、地堑-地垒、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等构造。
2.压缩构造压缩构造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系和逆冲推覆构造。
3.升降构造升降构造是是岩石圈或地幔物质垂向运动的体现,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性隆起和拗陷。
隆起造就了山系和高原;而凹陷则形成各种盆地。
4.走滑构造走滑构造是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直立剪切面可以是区域剪切扭动形成的走滑断层,也可以是区域压缩引起的两组交叉走滑断裂。
5.滑动构造滑动构造主要是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也包括某些大型平缓正断层。
6.旋转构造旋转构造是指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以上六种基本构造变形场,各有其特定构造和力学属性,也存在着各种交叉和过渡型式,规模上也可以分为不同层次。
第二节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和构造层次一、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地壳-岩石圈垂向上是成层的,侧向上是不均一的。
岩石圈可分为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两者的结构、厚度和物质组成、地球物理属性、形成演化和年代截然不同,以下讨论的主要是大陆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地壳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又分为由沉积岩、火山岩和相应中、浅变质岩组成的盖层及结晶基底,后者包含花岗岩类侵入岩和片麻岩、结晶片岩等。
中地壳主要是闪长岩类岩石及物性上相近的片麻岩和部分片岩。
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质的辉长岩类及相应变质岩等岩石。
莫霍面以下的地幔岩石圈主要是超基性岩类。
各层圈的密度、强度、地球物理性质互有差异,层圈内部也是不均一的。
大陆岩石圈的厚度和地壳及其各分层的厚度变化很大。
各层圈的界面及其内部分层界面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急变的,他们不仅是物质组成的划分面,也常常是构造活动面。
近年来,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地震活动性和区域构造分析提出的中地壳低速层引起的地质学家的关注。
中地壳低速层是具有很高塑性的可以发生很大蠕变而表现为韧性的流动层或壳内软层,维尼克将之称之为流壳层。
宋鸿林等认为维尼克模式中的流壳层更相当于一个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
流壳层一般位于地下10~15km处,这一深度的温度相当于绿片岩相的变质环境。
由于分层的不均一性,不同岩性层进入流变限的温压条件各异,所以流壳层不止一个,更可能是一个层组。
中地壳流变层是一重要的构造界面,上地壳中的某些陡倾大断裂可能终止于此面(层),某些犁式大断层则可能向下与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流壳层)连通。
它可以是构造滑脱面、拆离面,并且具有对上地壳伸展和挤压的调节作用。
在盖层与结晶基底之间及盖层内部也存在一些软弱岩系。
这些软弱岩系及其与强硬岩系的界面,往往既是构造滑动面,又是上下层系构造不协调的划分面。
所以在构造研究中,应充分注意地壳-岩石圈的各级层圈性及其构造活动性。
二、构造层次构造层次是与构造层圈性论述的现象近似的一个概念,也是讨论地壳-岩石圈的分层性。
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分层主要是由组成地壳-岩石圈的物质不同和变化引起的;而构造层次主要是因向地下深处温压升高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变化造成的。
在同一次构造变形中,不同深度的各带的变形各具特点和规律,形成特征性构造。
于是,自表层至深层划分成不同层次。
在构造层次划分上涉及以下几个问题:①深度问题。
层次与深度关系密切,但并不严格按深度划分。
不同构造区的同一构造层次有深有浅,同一构造区内同一构造层次也可以有明显起伏。
②温压变化和物态问题。
随着趋向深处温压升高,岩石由脆性转变为韧性以至流变,相应产生不同性质和特色的变形。
在影响岩石物性变化和物态转变上,温度影响比压力影响更大更重要。
③层次的代表性构造问题。
一般,以变形中反应物性、物态比较敏感的褶皱作为基本依据,结合断层和面理进行分层。
④界面性质问题。
有些界面是渐变的;有些是急变的,即不整合面尤其是断层面;也有一些渐变性界面上叠加界面急变的断层。
根据深度变化引起岩石物性物态的变化和相应产出的构造,笔者将构造层次划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和深构造层次(图1-1)。
表构造层次主导变形作用是剪切作用和块断作用,代表性构造是各类断层、断块构造、横弯褶皱和纵弯褶皱。
浅构造层次主导变形作用是纵弯褶皱作用,代表性构造是平行褶皱和各类断层。
中构造层次主导变形作用是相似褶皱作用和压扁作用。
该层次顶面以板劈理出现为界,即板劈理前锋面。
代表性构造是相似褶皱、顶厚褶皱及韧性剪切带和断层。
深构造层次主导变形作用是流变作用和深熔作用,顶面以片理带为界。
代表性构造是柔流褶皱和韧性剪切带,深部发生混合岩化,甚至形成深熔花岗岩。
以上各构造层次一般在造山带内展示比较明显。
由于造山带内地热梯度和构造梯度大且变化显著,所以层次较全,各层次的厚度较小,层次界面变化也大。
由于构造变形幕中地壳的升降及多幕变形的影响,会出现层次的穿插和急变。
在巨大的逆冲推覆等作用下,甚至可能发生层次倒置现象。
第三节构造观和褶皱幕问题构造观是指对全球构造和岩石圈构造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鋳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构造观涉及到对大地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是活动论还是固定论?是灾变论还是均变论?是水平运动为主导还是升降运动为主导?控制地壳-岩石圈构造变形的仅仅是挤压作用还是挤压、拉伸和剪切等多种作用?以及构造动力动力来源、构造旋回和褶皱幕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