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对话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

合集下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之义。

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等相关哲学知识,本文将从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析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哲学一、前言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很多人难以把握好时代主旋律。

有关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基本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文章和见解可谓是百家争鸣。

不管是从教育主体或是教育客体角度,还是从教育环体与教育介体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过众多的分析与探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内涵和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受教育者将这些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

因此,内化与外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对象。

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作用下,接受社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

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内化与外化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

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行为实践中形成的;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践受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综合作用和巩固、强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政教育工作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政教育工作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政教育工作的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真谛教育虽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根据这一原理,论证得出教育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

(一)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所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反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教育同样具有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把教育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通过教育来灌输本阶级的思想,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愿意也害怕劳动人民受教育。

“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这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和扭曲。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教育在阶级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把教育同劳苦大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

”现如今,无论是社会的和谐进步还是人的全面发展都对教育有了更新更高的诉求。

教育不仅具有个人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教育可以使人摆脱分工所带来的片面发展,提高和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在促进个人全面的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更高的生产力。

正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意义近代以来的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但是都缺乏对社会宏观规律的深刻把握,缺乏科学的哲学理论作支撑,因而都无法上升到科学教育理论的高度。

哲学社会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大都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和辩护的。

因此,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和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的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客观存在要求必须通过哲学社会科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人們研究、学习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为了认识、改造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及人自身),是为了争得自由。

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哲学根据。

1 哲学社会科学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社会科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思想,离不开科学。

要老百姓不信神,就要有科学的发展和普及。

科学不发展、不普及,敬神在他们是完全需要的。

如果多有几个阿洛夫这样的人物,当然就没有人再敬送子观音了。

有了科学知识,迷信自然就可以打破,没有这一着,他还是要迷信的。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帮助人们克服迷信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帮助人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正确地揭示了世界及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人们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就会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在形成对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就会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五个方面的职责:认识世界的职责,就是认识自然和社会,求得对世界的规律性的把握,以改造世界。

传承文明的职责,就是把人类以往的文明成果传承下去,使人类文明的薪火绵延不绝。

创新理论的职责,就是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不断地提出新理论、新观点,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

咨政育人的职责,咨政,就是为党和政府的政治活动提供咨询,为政治服务;育人,就是教育人,武装人,结合前面江泽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这里的育人,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论科学技术哲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科学技术哲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科学技术哲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科学技术哲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相辅相成,为大学生提供了启示。

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引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科技发展的含义,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科学技术哲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影响、引导、正确看待、社会进步、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启示。

1. 引言1.1 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探讨科学与技术发展、应用以及意义的哲学学科。

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应用,更注重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应用科技,促进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科技发展是一个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进步,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和影响。

科技的发展必须与人类的道德、伦理价值相结合,科学技术哲学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要忽视人类的本质和尊严。

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的发展是受到社会需求、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需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发展。

《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一、引言《真理与方法》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的一部代表作,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该书作为哲学解释学的重要论述,对我国哲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真理”和“方法”这两个核心概念,并通过对它们的深入剖析,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二、全书概述《真理与方法》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真理的本质和意义,伽达默尔认为真理并非客观存在,而是存在于人的理解和解释之中,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语境性。

第二部分讨论方法,作者提出“对话”作为理解真理的基本方式,认为对话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生成性。

第三部分涉及方法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如文学、艺术、法律等领域。

三、具体方法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详细阐述了对话法、诠释法等研究方法。

对话法强调在对话中达成理解,通过倾听对方的声音,发现文本或现象背后的意义。

诠释法则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揭示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内在逻辑。

这些方法旨在帮助学者在研究中更加贴近真理,实现主客观的交融。

四、书的价值和影响《真理与方法》自出版以来,对我国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提出的哲学解释学和对话理论,为我国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同时,书中的观点也对文学、艺术、法律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强调的理解的历史性和语境性,使得我国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背景和历史的传承。

五、结论总之,《真理与方法》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哲学著作。

伽达默尔在书中提出的真理观、方法论以及对具体学科的启示,为我国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该书不仅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思考人生、追求真理的启示。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曹望华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12期摘要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通识课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遵循“理念—思路—方法—手段”的课程思政四维度设计,展开“微观—中观—宏观—动态”的课程思政四方面融入。

在课程教学中,借助思政教学案例融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理论与实践、线上线下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程思政参与度、满意度,提高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对高校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课程思政通识课程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1.12.044Abstract There is a natural coupling between the general cours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 of the curriculum. The general courses of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focuses on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trinity of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 follows the four dimensional design of "idea, thought, method and means", and integrates the four aspects of "micro meso macro dynamic" in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ses, ful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nd run thr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proces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gener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s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eneral courses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列宁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及现实启示

列宁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及现实启示

列宁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及现实启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列宁一直以来都给予充分的关注,对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具体的论述。

这些论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原则和方法。

通过借鉴列宁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体现了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要求,推动了“三个面向”教育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落实,有助于构建高校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标签:列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和导师,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创新,并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其中当然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在列宁时期,无产阶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和更加系统化。

列宁提出了许多关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这对于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对无产阶级进行理论灌输的论述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对社会主义灌输理论做出了经典的表述,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1〕列宁的灌输理论的对象虽然主要是指工人阶级,但是由于青年大学生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灌输理论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指出:“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结果。

”〔2〕这就是要求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使他们成为革命的知识分子以教育人民。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列宁提出要把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当成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实施,并在不同的场合予以强调。

在《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准备的决议草案》中,列宁指出:“所有学生组织、团体和小组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在工作中把培养自己成员的完整而彻底的革命世界观当作首要任务。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对话教学_哲学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对话教学_哲学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对话教学_哲学解释学对话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方式,是人与人沟通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教育领域,对话方式的教学早已存在,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对话教学的典范。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话式教学以它深刻的意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表现。

”目前,对话已经超越了原初语言学的范围,成为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意识和理念。

更加重视对话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双方理解沟通,新课改以来,对话式教学一直在追求这一理念。

无独有偶,理解与对话是当代西方哲学解释学的基本问题,解释学所主张的理解观、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探讨对话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理解与对话:解释学的基本问题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

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

在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理解和对话的关系,理解与对话问题成为现代解释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的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

因此,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模式。

”同时,“理解从来不是一种对于某个被给定的“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被理解的东西的效果历史,这就是说,理解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

”可见,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认为,理解是一种意义创造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理解不是一方一定要抛弃自己的观点而去符合对方的观点与意见。

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视界不断与被理解者的视界交流,不断生成发展丰富,以达到不同视界的融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

视界融合强调各自敞开精神世界,在对话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一过程中,两个视界不断交融、沟通,新的意义得以产生和获得。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及其相应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及其相应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及其相应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在培养人才、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及其相应意义是什么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阐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就有关于“道德修身”,“厚德载物”等思想的探讨,反映了古人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与重视。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方针,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的融合,不断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1、传统思想教育传统思想教育是古代教育传统的一部分,注重发扬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主导了教育,道德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思想准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寓意着在内在的品德修养得到提升后,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职责中都能发挥作用。

因此,传统思想教育强调道德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体化,培养人才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智力、行为规范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象征,强调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思想。

思想教育在其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价值观念等具体的社会产品都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这些社会产品的形成和变迁都受到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受思想教育的人必须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发展规律,努力完善人类思想、政治体制,提高人类文明水平和社会进步的效率。

3、教育学理论教育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强调了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教育学中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常归纳说为“以情感教育为主,渗透教育为辅,以激励和体验来推动教育效果”。

反思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反思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 反思就是 人类精神 反过来 以 自己为对 象而 思之 。 [(o它是哲 学 的思 维 方 式 , 随着 哲 学 的 ”】t) ] o 伴
发展 而 产生 , 而 又推 动哲 学 不 断地 发 展 。加达 默 进 尔 的哲 学解 释学 认 为 , 思 是 理 解 的 内在 结构 , 反 是 人类 自我理 解 、 自我 发 展 、 自我 超 越 的辩 证 运 动 过
— —
基 于 哲学 解 释 学 的视解释 学认 为 , 思是 人 类 自我 理 解 、 反 自我 发 展 、 自我 超 越 的 辩 证 运 动过 程 。哲 学 解释
学 的反 思理论 对 于 高校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教 学具有 重要 的启 示 。 高校 思 想政 治 理论课 教 学应 合理 借鉴 哲 学 解释 学反 思理 论 , 积极 建 构反 思性教 学模 式 , 以提 高其 实效 性 。
释者 的 自 我意识活动 。解释者在对历史文本反思 的经验 中达到理 解。“ 我一你关 系不 是一种 直接 关系 , 而是一种反思关 系。 【(6 加达默尔指 出: ”2 P6 4) J
哲 学解 释学 的反 思 包 含 两 个 相 互关 联 的结 构
模式 。第一个模式体现在解释者“ 与“ 之外 我” 我”
治教 育方 法研 究” G S 0 0 0 ) ( B 2 10 3
1 8 3
界进行反思的时候——这种反思伴 随在主体 间性
对话 的 过 程 中 , 既 是 在 理 解 世 界 , 是 在 理 解 它 又 自身 。在反 思 中 , 理 解 了 自我 , 在 自我 的理 解 人 并
中解 释 了世 界 。每 一个 人 都 在 历 史性 的反 思 中理 解 自己的生活 境 遇 、 解 自己 与世 界 的关 系 、 解 理 理

西方哲学经典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西方哲学经典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西方哲学经典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应用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简称思政课)作为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思政课程在高中教育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西方哲学经典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来改善和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首先,对西方哲学经典进行概览,包括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想以及启蒙运动与现代哲学等内容;其次,分析高中思政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包括其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融入西方哲学经典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介绍西方哲学经典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方法论,包括哲学经典的选取原则与范围、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以及学生参与和思辨能力培养等方面;接着,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学生对西方哲学经典的认知水平评估以及对其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实际效果评估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案例分析和课程改进建议;最后,总结回顾研究内容,并对西方哲学经典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应用进行评价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西方哲学经典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引入这些经典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念。

同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西方哲学经典在高中思政课程中的实际效果,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希望本文能够为高中思政课程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西方哲学经典概览2.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它涵盖了众多经典的思想家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苏格拉底,他提出了无法获得确定知识的观点,并通过对话形式引导人们思考和质疑。

柏拉图则将苏格拉底的思想体系进一步发展,强调真理与理念世界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提出了逻辑学及道德伦理等重要概念。

2.2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运动,也孕育了一批杰出的哲学家。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观”反思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观”反思
关键 词 : 哲 学解释 学 ; 思想政 治教 育 ; 接 受观 中 图分 类号 : D 6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0 9 6 4 ( 2 0 1 3 ) 0 1 — 0 0 4 0 04 -
思想政治 教育效 果取 决于教 育对象 的接受 ,
思 想政 治教 育接 受本 质上 是一种 对具 有 意识 形 态属性 的思想 文化 客体 的深 刻理解 和领 悟活 动 , 这

哲 学解 释 学关 于接受 活动 的基本 思想
哲学解 释学 是 2 0世纪 6 0代 西 方兴起 的一 门
显学 , 是关 于思想 文化客体接受活 动的哲学 理论。 它从本体论 的维度上对读 者的理解活动做 了分析 , 蕴涵着丰富的接受理论。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海德 格尔 , 通过“ 理解是人的存 在方式 ” 和“ 理解 的 目的
第一 , 接 受 主体 在 接受 思 想 文化 信 息 的过 程 中 具有主观能动性。接受主体 已有视野制约着接受活
治教育接受中存在 的一些问题 , 如教育对象拒绝接 受、 不愿接受、 被动接受、 “ 部分接受” 或“ 虚假接受 ”
等 现象无 法得 到彻底 的解 释 。 所谓 思想 政治教 育 “ 接受 观 ” , 是指 思 想政 治 教

40 ・
李 颖 :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观” 反思
与 哲学 解释 学有 着 内在 的契合 。哲 学解 释 学的许 多 冯 契 先生 在 其 “ 智慧 说” 中 曾提 出 “ 化 理 论 为 德性 , 化理论为方法” 的“ 转识成智 ” [ 2 1 4 1 8 思 想 。笔
思想政 治教 育研 究 ・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观’ ’ 反思

浅议对话理论及其教学启示

浅议对话理论及其教学启示

浅议对话理论及其教学启示作者:严优易进来源:《中国教师》2009年第19期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法以及《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师生之间的对话。

然而有关对话的各种理论则是在20世纪中叶前后逐渐形成的。

一、从文艺学角度提出的对话理论1基本理论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

“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关注的是人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和他人的对话建构自己的主体。

没有他人就没有对话,他人是自我存在的前提,自我不是封闭的存在,他只能存在于和他人的对话交往中。

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对话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言语活动;广义的对话则指人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与处于不同时期、地域的文本或观点进行对话,例如书籍、报刊所包含的语言交际因素等。

2教学启示有学者阐释了巴赫金对话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最有代表性的是郑金洲提出的三点内容。

第一,应该强调教学过程主体间对话的平等性。

只有平等才能保证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独立品格,也才能防止一切话语霸权对对话的阉割。

第二,教学中,对话应该体现出一种积极的差异性。

在一种理想的对话教学中,每种声音都以自己的独立存在呈现出来,既独立又可以交流。

平等不意味着相同,平等与独立正是差异性特征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差异性又正是教学中主体生活的丰富性在平等对话中的显现。

第三,教学中,对话还应该是一种思想性对话。

教师的思想、学生的思想以及文本的思想,只有同他人的思想发生对话之后,才能开始显现自己的意义,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思想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

教育对话的本体论解读——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教育对话的本体论解读——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The 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al Dialogue——Hermeneutic Perspective 作者: 冯茁 曲铁华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教育科学
页码: 1-5页
主题词: 对话 教育对话 哲学解释学 理解
摘要: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

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K e r s: a im ;h ma i h o y;su e t nc l g sa du ie st s d oo ia n oiia d c t n y wo d M xs u nt t e r y t d n si ol e n nv r ie ;ie lgc l dp l c le u ai e i a t o
o o ia n o i c le u a i n,b p l i g M a x s h o y o u n t l g c la d p l ia d c to t y a p y n r it t e r f h ma i y,ma i ie h t a i n o x m z s t e mo i to f v
关 键词 : 马克思主义; 人学;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 号 : 8 A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6210 (090—080 17—1120)2 1—3 0
Enl t nm e to a x s he r fhu a t i e gh n fM r itt o y o m niy o ole e i e l g c la d po iia d c to n c l g d o o ia n ltc le u a i n
马克 思 主义 人 学 理论 是 马克 思主 义关 于 人 的
校学生 , 从根 本上说 也就 是人 的 问题 。对人 的共 同
本 பைடு நூலகம் 、 的 价值 、 人 人道 主义 、 的全面发 展 问题 的科 人
学 理论 , 它是 从哲 学 的层面 对人 所做 的一种深 层 次 的思考 。马 克 思主 义 人 学理 论 认 为 : 是 “ 实 的 人 现
关 注这 一 逻 辑关 系 也使 马 克 思主 义 人学 理 论 与 高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

2023-11-08CATALOGUE目录•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概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偏差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应用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未来发展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案例分析01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概述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是一种研究人类思想观念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学科,它着重于探讨人们对于政治、社会、道德等领域的认知过程和规律。

特点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思想认知过程。

实践性:该理论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认知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升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

定义与特点010*******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重要性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正确的思想认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处理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思想认知的统一和提升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推动国家发展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起源于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

在中国,该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

历史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理论体系更加完整。

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历史与发展02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0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把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与主观认知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0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

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塑造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行的关键。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启发思辨精神,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弘扬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启发思辨精神。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经历思考、质疑、思辨的过程,从而形成独立而全面的思想,这是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见识的人的基础。

思考是哲学的核心,大学生应该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重要问题,不断追求真理、追求智慧。

思辨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通过哲学思维的训练,大学生可以开展独立的思考和完善的逻辑推理,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学会辩证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虚心地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避免盲从和极端思维。

批判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分辨真伪,辨别是非,增强自己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只有通过批判思维的锻炼,大学生才能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弘扬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关怀是哲学视角下对人类的理性关怀,它强调个体的尊严、幸福和成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并且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哲学思维可以帮助大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社会问题,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主动承担起这种责任。

通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大学生将能够真正理解人类的尊严和幸福所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成就。

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启发思辨精神,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并弘扬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还能够让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为现实问题和人类幸福作出更多的贡献。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

的 道 德 行 为 。 这 些 都 离 不 开作 为 理 解 者 的 教 师 和 学 生 在 道 德 教 育 巾对 这 一 概 念 合 理 、有 效 的 理 解 。 在 道 德 教 育 叶教 师 和 学 生 互 为 理 解 | 者 存 在 着 。在 道 德 教 育 活 动 中 ,教 师
活 动
理 解是 道 德 教 育 得 以 有 效 进 行 的前
景 。道 德 教 育 是 人 义 的 、丰 富 的 、现 实 的和 实践 的。道 德 教 育扎 根 生 活世
界 是 为 了 让 学 生 敢 于 立 足 生 活 , 勇 于
道德教 育庵 建立 于人 对人 的理解 的
基 础 上 。道 德 教 育 中教 师 和 学 生 作 为 道
解 释 者 ,同 时 也 是 一 个 解 释 者 。
往 中辨 别 是非 、美 丑 、善恶等道 德观
念 , 德 责 任 感 与使 命 感 也 由此 而产 生 , 道 并 且 通 过 在 生 活 实 践 中践 行 道 德 行 为 来 体 验 道 德 生 活 的美 妙 与 高 尚 。
- 、 理 解 对 于 道 德 教 育 的 让 作 为 理解 主 体 的 学生 真 实地 面 对 自 意 义
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的一部分 。对 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工
作 关 系 到 他们 是 否 可 以 真 正 地 成 为 未 来
车广 吉 在 20 0 3年第 2期 的 《白城 师 范 学院学报 》中分析 了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专业 学生的择业观念 ;吉林通化师范学 院政 法 系 的 吕 良在 《 化 师范 学 院学 通
《 赣l l l 。 《

对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选择

对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选择

思想政治工作作者简介杨支才(),男,讲师。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年教改基金课题。

对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选择杨支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关 键 词:对话;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更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性的价值追求。

但自近代以来,建立在主客二分对立基础上的认识论哲学主导下,教育却“目中无人”,在理论和实践中陷入了“人的失落”困境,尤其是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缺失,使得教育促成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应有价值未能真正体现。

作为教育学科体系组成之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未能突破主体性缺失的藩篱,在现实中更多的呈现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象性交往,教育与生活隔离,知性与德性分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

在课堂教学上,思想政治教育更集中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范本,以知识为核心,以灌输为手段的外在的“塑造”。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演化为教师的“表演”与作为旁观者的学生的消极“静听”;教师与学生之间完整的精神相遇和心灵交融异化为纯粹的知识堆积,手段演化为目的,灵魂远离肉体,热闹的“对话”表象无法掩盖主体缺席、灵魂不在场的“独白”实质。

求真、向善、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抽象为师生间单向知识“灌输”的僵化程序,教学课堂鲜活的生命在静态知识传递中枯萎。

反思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的客体化塑造模式,超越“独白”的教育形态,践行交往教学的“对话”形态,就不是课堂教学方式的简单改变,而是“对话”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精神的整体拓展;不是师生交往方式的工具性调整,而是师生交往本体性价值的重建。

“对话”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培育和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时代呼唤。

对话,作为语言学范畴,它是相对于独白而言的一种言语形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与会谈。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话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具有了存在论、认识论意义,可以有社会学、文化学及社会哲学等多角度的不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失真” 象。 现 哲学解释 学的“ 我一 你” 对话既是主体 间性的 , 又是反 思性 的, 为我们重 构高校 思想政治教 育对话意识 , 在新 的时代背景下发展 高校 思想政 治教育提供 了一条现 实而积极的路径。 关键词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解释 学 ; 对话
中图 分 类 号 :4 G- I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8 7 (0 2 0 — 15 0 10 — 4 7 2 1 )3 0 9 - 4
作者简介 : 蒋平(9 l ) 女 , 18一 , 百色学院政治与法律 系讲师 , 士。 博 பைடு நூலகம்金项 目:0 1 广西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课题项 目, 目编号 : 1 K 0 9 2 1 21年 项 1 C S 0 ;0 0年广西教育科 学“ 十一 五” 规划课题 ( 项
目编号 :0 0 6 ) 0 0年广 州大学—— 百 色学院合作科 学研 究项 目( 目编号 : B 2 10 3 的阶段 性成 果。 2 1B 6 - 1  ̄2 项 G S 00 0 )
待等原则 、 作风 、 思想 , 都是对话精神的具体贯彻 和体 现。思 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后 , 不少 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家在理
论研究 和实践 中倡导对话 , 图渗透对话 理念 ; 多教师在 试 很 教学过程 中注重对话 , 主张用对话 的方式来 取代“ 自式” 独 、
“ 注人式” “ 、满堂灌” 的教学模式。它已不仅仅作为一种具体

15・ 9
互叫答 中探 询未 曾料想到的可能性意义 。 在对话 中,每个参 与对话 的主体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 理 解的正确 与否 , 既不是 南解 释者来决定 , 也不是 由文本来决 定, 而是 由对话的双方共 同来决定 。只有对话 双方彼此从 自
是反思性的。 这有利于我们将“ 主体~主体” 系在交往实践 关
对话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 式 , 是人们交流思 想、 沟通感情和探求真理 的重要方式。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
政治 、 伦理 色彩 , 为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 的时代 背景下发
展提供 了一条现实而积极 的路径 。

论研究 和实践一直重视和提倡对话精神 。 党在革命斗争时期 以及建国初期 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倡导官兵一致 、军 民一致 ,
切 理解 和解释都必须通过 对话发生 ,对话是 探索真理与 自 “
, 真理 的敞亮和思想本 身的实现 。在对 是解释者与文本 、 现实与历 史 、 现代 文化与传统文化之 间意 我认识 的途径” 也是“
义联系的纽带 , 有利于主体 与客体 、 历史 与现在 、 与 自然 、 人
人与社会 、 人与人 、 人与 自我之问实现包容性 的同一 , 有利于
提倡民主 、 批评与 自我批评 , 以及要求 官兵 相互尊重 、 坦诚 相

哲学解释学对话理论概 述
加达 默尔在探究“ 理解怎样得 以可 能” 的解 释学经验里
找到了“ 我一你 ” 对话 。 加达默 尔指 出:诠释经验与流传 物有 “ 关。流传物就是可被我们经验之物。 但流传物并不只是一种 我们通过 经验所认识和支配的事件 , 而是语言 , 也就是说 , 流 传物像一个 ‘ ’ 你 那样 自行讲话 。一个 ‘ ’ 你 不是对象 , 而是与 我们发生关 系。”lr5 t 6在加达默尔看来 , ] ) ( a 每一个历史中的流 传物都不再是一个 客观对象 。他将历史文本称之为 “ , 你” 理
的基础上介入 “ 主体一 客体 ” 关系 , 突破传统实践观中所片面
强调 的“ 主体一 客体 ” 模式 , 服传统 的主客二 元对立 的关 克 系, 在社会交往领域建构全面的主体 问性关系 。这有利于我 们不断在历史 、 文化传 统和现实生活 的反思中去理解 和解 释 自身 , 认识到人之 主体性 、 生存 的意义和价值 以及人所 具有 的理性 、 智慧和创造性能力 , 而把握 自身 , 从 并进 而采取 创造
性 实 践 活 动 , 断 自我超 越 不 二 、 校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存 在 对话 “ 高 失真 ”
身的历史性 出发 , 承认对方 并使 自己向对方开放 , 对话才能
真正开始。这意味着对话双方的同时在场与积极参与 , 任何

方都不能以观察者的身份置 身事外 。对话从 问题人 手 , 并
我 与“ 在传统之 中相遇对话。加达默尔认 为 , 理 的教育方法 出场 ,而是 日益升华为一种教育思维方式。“ 对 解 即是“ ” 你”
话 ”也 日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受到关注 。
解总是一种对话 的形式 : 主体 与客体 、 自我与他 人 、 历史与现
共 生” 历时性 ” 的对话 然而, 由于传 统思维方式及教条 主义认识的影响 , 国部分 实之 间在保 持张力基础上 实现 “ 时 I 和“ 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的对话仍 然存在着种种“ 失真 ” 现象。 加 达默尔在解释学 经验 里找到了“ 我— 你” 话——这种对话 对 和交流 . 在对话与交流 的基础上产生新 的“ 并 效果历史” 。一
话 中. 可以发现所思之物 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211 。[ 12 1 -) ( 对话 p
使“ ” “ ” 我 和 你 都超越 自身原有 的视域而进入一种探询新 的 意义的过程 .我” 你” “ 与“ 在对话 中相互开放 , 在相互倾听 、 相
淡化 、 消解主体 中心论 或者人类 中心 主义 , 具有相 当浓 厚的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2 2年 第 3期 01
哲学解释学对话理论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
蒋 平
( 百色学院 政治与法律系 , 广西 百色 5 30 3 0 0)
摘要 : 对话作为人 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 , 是人们交流思想、 沟通感情和探 求真理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离不开对话 。 由于受到传统思维方式及教条主义认 识的影响 , 但 现实 中的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对话存在 着种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