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脊柱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方法,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凸等。
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这种长时间静卧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手术术式、患者年龄、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等。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的预防措施。
本文旨在通过对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术后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防治该并发症,以提高脊柱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2000字】1.2 问题意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成人脊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DVT的发生率高达30%,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虽然有一定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深入研究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以及有效的预防对策对于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成人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旨在提高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通过分析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术后早期康复护理、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成人脊柱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策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_护理
弹力袜
医用循序减压弹力袜在脚踝 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顺着腿 部向上逐渐递减。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弹力袜的 长度:
中统袜(膝下 长统袜(及大腿) 连裤袜(及腰部)
间歇性空气动力挤压装置 (IPC devices )
(三)术后
1. 术后危险因素评估 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症较
术前、术中更常见。其诱发危险因素包括:①既 往有血栓形成病史,术后卧床过久,活动受限; ②某些特殊部位手术:如骨科大手术(全髋关节 置换、全膝关节置换、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 伤,脊髓损伤等;③术中使用骨水泥不当,或长 时间使用止血带;④术后体内液体不足,利尿脱 水治疗不当;⑤术后止血药物或脂肪乳剂使用不 当;⑥术后DIC 救治不当等。
(2)中、高度危险有血栓者:在上述预防措施基础上,维持血 流动力学稳定,严格控制止血带压力及使用时间,及时给予防止 血小板积聚的药物,合理控制容量。如术中发生VTE,及时给予 溶栓治疗:如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3)术中全麻病人及特殊体位病人:应高度关注麻醉恢复期及 体位变动。
2. 常用检测方法 静脉造影:准确率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 有无血栓、血栓的部位、大小、范围、形
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评 估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目前仍是诊断下 肢DVT的金标准。可在导管室或复合手术 室进行,超急性期使用须谨慎。 静脉成像:术中不可及。 核磁静脉成像:术中不可及。
3、围术期VTE的防治 ——术中干预措施
继发性因素:
包括后天获得的多种病 理生理异常
如: 蛋白C缺乏、 抗凝血酶缺乏等
如: 手术局部操作、药物及止血带等因 素,使血管壁损伤; 围术期活动减少、卧床、制动及体 位固定使血流缓慢; 创伤后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 系统激活等因素导致凝血系统激活, 使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等
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
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但危害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在手术中。
术中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血管内血液淤积,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旦形成血栓,不仅会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为了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中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预防方法包括积极控制手术患者的卧床时间,定期进行下肢被动活动,避免血液淤积以及使用抗凝药物等。
护理人员在术中还需注意患者的体位、穿着弹力袜等细节,以提高预防效果。
针对术中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护理。
定期评估患者的症状,根据情况调整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开展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研究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预后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和措施,评价其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护理策略和预防措施。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展的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工作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和管理措施,确保患者在手术中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和更快的康复速度。
1.3 研究意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在手术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领域,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静脉内 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液高凝 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疾病和药物
某些疾病和药物可能导致血液高 凝状态,如恶性肿瘤、炎症性疾 病和激素类药物。
02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机械性预防护理
弹力袜
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 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和疼痛。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 护理措施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 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 • 术后护理与观察 • 总结与展望
01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血流缓慢
01
02
03
长时间卧床休息
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 休息,导致下肢肌肉松弛 ,血流速度减慢。
制动
骨科手术后,为了减轻疼 痛和防止骨折移位,患者 需要制动,这也会减慢下 肢血流速度。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麻醉和药物 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循环系 统,导致血流缓慢。
静脉内皮损伤
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 操作可能会损伤静脉内皮 ,导致血栓形成。
静脉注射
术后为了治疗和镇痛,患 者可能需要接受静脉注射 ,这可能会对静脉内皮造 成损伤。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能够减轻患者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降低 治疗成本。
分析现有护理措施的不足与局限
缺乏个性化护理方案
01
现有的护理措施往往缺乏个性化,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
求,影响护理效果。
护理人员培训不足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集的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结果109例患者中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
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及溶栓治疗后好转出院。
结论为了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加强用药观察及溶栓后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由液体转化为固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1]。
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特别是对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发病率更高。
深静脉血栓的急性期并发症是患者死亡或截肢的主要原因;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使患肢丧失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
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
总结我院骨科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1年4月下肢骨折术后患者109例,男性76例,女性33例。
年龄45~94岁,平均年龄65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65例,冠心病13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11例,糖尿病10例,肾功能不全1例。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0~76岁,平均70.5岁。
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
经选择性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住院天数10~25天。
2 预防DVT的预防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与药物联合预防。
2.1基本预防措施,应对患者进行临床血栓风险评估分组后给予个体化干预方案。
2.1.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2.1.2规范使用止血带。
2.1.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2.1.4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探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
6 例 患者 中 , 2 例 , 6 , 龄 3 ~7 岁 , 均 6 . 岁 。 0 女 4 男3 例 年 4 2 平 4 5 骨 科手术后 2例 , 切除术后4 , 3 脾 例 胃肠 道 肿 瘤 手 术 后 1 例 , 列 腺 5 前
手 术 后 6 , 内血 肿 术 后 1 。 生于 右 下 肢6 , 下 肢 5 例 , 例 颅 例 发 例 左 1 双
【 关键 词 l 下肢 深静 脉 血栓 防 治 护理
【 图分 类 号 】 R 中 4 7
【 献 标 识 码 lA 文
【 章 编 号 】 6 4 7 2 2 1 )3b一0 6 - 2 文 1 7 —0 4 ( 0 0 () 1 2 0 2
下 肢深 静 脉 血 栓 (e p v n u h o o i, V 形成 是 外 科 d e e o s t r mb s D T) s
药物的作用; 戒烟酒 , 防止血管痉挛 ; 对患者进 行相关健 康知识宣
教, 让其 了解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原 因 和 临 床 症 状 , 引起 患 者 和 家 属 的 重 视 , 好 的 配 合治 疗 和 护 理 。 更 3 2 抗 凝 及 溶 栓 治 疗 的 护理 .
免 下 肢 静 脉 的 穿 刺 ; 影 结 束 后 将 患 肢 抬 高 , 励 病 人 多 饮 水 加 造 鼓 速 造 影 剂 排 泄 ; 意 穿刺 部 位 有 无 渗血 及血 肿 、 察 患 肢 温 度 、 注 观 色 泽 变 化 及 动 脉 搏 动情 况 。
2 3 防 止 血 液 高 凝 状 态 . 由于 术 前 及 术 后 禁 食 水 、 吐 、 量 出汗 、 液 量 不 足 等 原 因 呕 大 补
命 , 造成血栓后综合征 , 期影响生活质量 。 或 长 外科 手 术 后 可 使 下
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术中护理
麻醉药物可能导致周围血管扩张 ,降低肌肉泵作用,进一步减缓 下肢血流。
静脉壁损伤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可能直接损伤 静脉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和血栓形 成。
止血带使用
止血带的使用可能导致局部静脉压升 高,损伤静脉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 成的风险。
高凝状态
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可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 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结词:重要参考
详细描述:参考文献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术中护理的重要参考,它们 提供了关于该主题的最新研究、实践指南和专家意见,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最新 的护理方法和技巧,提高护理效果。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 栓预防的术中护理
• 引言 • 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 术中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 • 术中护理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目录
Part
01
引言
研究背景
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围术期常见的 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 复和生活质量。
02
术中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 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Part
05
结论
术中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
降低术后并发症
术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 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率,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
患者的康复质量。
保障手术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能会影 响手术效果,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通过术中护理的预防措施,可 以确保手术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减轻患者痛苦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患者下 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甚至可能 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通过 术中护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
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论文
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体会[关键词]下肢静脉; 血栓; 护理; 预防[中图分类号] r54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65-01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yombosis,dvt)形成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是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手术后长期卧床,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肢体活动减少,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淤滞而形成。
dvt常发生于手术后的2—5天。
有研究显示,患者术后绝对平卧6h,存在着dvt的隐患,但是要经积极有效预防可以降低发病率。
使用抗凝药物和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主要的预防方法,而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可以通过护理工作进行干预的。
1 临床资料2008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手术病人术后患者986例。
其中,胃癌根治术2例,胆囊及胆道手术,456例,肠道手术128例,其它400例,发生下肢静脉栓塞3例。
2 dvt形成的危险因素1856年,virchows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生dvt的3个主要因素。
近年来,崔继芳等人又进一步提出,危险因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最常见的原发性危险因子包括v因子突变、蛋白c、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缺乏等;继发性危险因子包括骨折、创伤、手术等。
3 dvt预防护理3.1 病因预防3.1.1 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容易发生静脉血栓。
护士在临床操作中应注意保护血管,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如必须反复穿刺抽血,可选择一处血管采用留置套管针,穿刺后用肝素钠盐水封管。
同一静脉持续输液时间不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使用造影剂的患者,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在注入20ml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1—2min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麻醉科中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麻醉科中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栓形成在静脉内,尤其是在下肢深静脉内的一种疾病。
在麻醉科领域,术后患者的DVT预防与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科普的方式介绍麻醉科中术后DVT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一、DVT的预防术后DVT的预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预防措施如下:1. 术中使用药物预防:在手术中,可以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来减少DVT的发生。
常见的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
具体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的类型来确定。
2. 术后早期活动:术后早期进行主动活动对于预防DVT非常重要。
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进行肢体运动以促进静脉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弹力袜的使用:使用弹力袜可以有效地增加下肢的静脉回流,减少血栓的形成。
4. 液体管理:保持患者的水平衡对于预防DVT也很重要。
术后患者需要充分补充足够的液体,以维持良好的循环状态。
二、DVT的处理如果患者出现DVT的症状或疑似症状,及时处理十分重要,以避免严重的后果。
处理方法如下: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DVT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用于溶解血栓、阻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展和防止再次形成。
2. 牵引治疗:对于某些患者,特别是有较大血栓负荷的患者,牵引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该方法通过施加适当的牵引力,帮助血栓溶解和排除。
3. 静脉过滤器:对于不能使用抗凝剂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静脉过滤器。
静脉过滤器可以过滤掉形成的血栓,防止其进一步移行至肺部引起肺栓塞。
4. 外科手术:对于部分患者,特别是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来清除血栓。
总结:麻醉科中的术后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及时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发生率和减少并发症风险。
在术中使用药物预防、术后早期活动、弹力袜的使用以及液体管理等措施都是预防DVT的重要手段。
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发表时间:2015-10-21T15:34:26.84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作者:刘娟[导读]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 DVT形成后轻者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除积极治疗外,护理也相当重要。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
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DVT的三大主要病因。
DVT形成后轻者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除积极治疗外,护理也相当重要。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66-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患病率达30%~50%,我国患病率为26%。
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肺栓塞等致命的并发症。
因此,术后卧床患者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我科近年来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49岁。
长期卧床者6例,外伤3例,手术后7例,感染原因2例,住院天数10~15天。
本组患者均于发病后1~2周内入院,入院时患肢较健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经10天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后均达到满意效果。
2 预防措施2.1防止血流缓慢骨折患者手术后卧床、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在术后除做好一般护理外还要帮助患者翻身、排痰。
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指导患者定期做下肢床上主、被动运动,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
2.2保护静脉血管保护下肢静脉血管,避免因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而发生静脉血栓。
聊一聊下肢骨折后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
聊一聊下肢骨折后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发布时间:2021-09-01T16:33:43.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作者:刘常胜[导读] 下肢发生骨折后活动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会出现很多并发症,而最为严重也是比较多发的是深静脉血栓。
刘常胜泸州市江阳区福音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下肢发生骨折后活动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会出现很多并发症,而最为严重也是比较多发的是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症状不明显,常会发生漏诊和误诊等,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因素,更是医院非预期性死亡的多见因素,被称为“沉寂的杀手”。
深静脉血栓如此危险,能够预防吗?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一、什么是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指的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发生了异常凝结,而且阻塞了静脉腔,血液无法正常运行,静脉回流出现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血栓若发生脱落还会造成肺动脉栓塞。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1、血液循环速度变慢:由于手术或者长时间需要卧床修养,发生骨折肢体不能随意活动,特别是骨折部位,这些都会使血液循环速度变慢,静脉出现淤血,局部组织会出现缺氧,当细胞被破坏后,就会释放出大量血清、组胺和凝血酶等,引发血栓的形成。
2、血管壁发生损伤:静脉内壁的细胞层中含有多种抗凝物质,比如肝素、前列腺素和蛋白质C等,这些物质有效避免血小板发生黏附,如果血管壁受损,这些抗凝物质也会受到损害,内源性与外源性的凝血途径被激活,形成血栓。
3、血液发生高凝:受到创伤后,手术失去了大量血液与水,组织和细胞受到损害,或者服用的药物等,都有可能使血液发生高凝状态,形成血栓。
三、深静脉血栓有哪些症状?1、疼痛:疼痛是最早的一个表现症状,多发生在小腿腓肠肌处,大腿或腹股沟也会有疼痛感。
很多病人感受到的疼痛呈一种痉挛或者紧张感,在活动后情况加重。
适当休息后或者将患肢抬高一些,疼痛感会得到缓解,当出现疼痛感后多会持续性加重,并持续数天。
2、肿胀:下肢肿胀是最明显的表现,有个别会因出现深静脉血栓而引起双下肢肿胀,多数都是患侧下肢肿胀。
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易患于长时间坐卧不动、手术后和严重创伤后的患者。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1. 早期活动早期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基础也最简单的措施之一。
长时间不活动会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减慢,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手术后或长时间久坐后,尽量早期起床活动,可以通过走动、活动脚踝等方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 使用弹力袜弹力袜是一种常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用品。
它通过对下肢施加适度的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的发生。
在手术后、长时间乘坐飞机或长时间久站久坐后,使用弹力袜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3. 远程航空乘乘机远程航空乘机是一种常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的情况。
在长途飞行中,乘客会长时间保持静坐状态,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长途飞行时,乘客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经常活动:尽量起身走动,活动脚踝和腿部。
•略施压力:在起飞和降落时,可以踮脚、放松,变换坐姿,促进血液循环。
•使用弹力袜:佩戴专用的下肢弹力袜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4.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一种有效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常用的药物预防包括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剂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可以阻止血液凝结,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的形成。
然而,药物预防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早期活动、使用弹力袜、远程航空乘机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及药物治疗。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危害与防治一、形成的原因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如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二、危害静脉内血栓会脱落栓子阻塞血管腔,栓子随血流运行可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栓塞。
不同大小的栓子对机体影响程度不同。
少量的中、小栓子多栓塞肺动脉的小分支,一般无严重后果,若栓塞前肺有严重的淤血可导致出血性梗死。
大的血栓栓子栓塞肺动脉主干或者大分支,可引起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猝死。
栓子小但数目多广泛栓塞肺动脉多数小分支,也可引起右心衰竭猝死。
正常情况下栓子的运行情况有以下三种:1、静脉系统和右心栓子:下肢静脉内血栓脱落的栓子随血液运行→静脉系统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右肺动脉,引起静脉系统的栓塞或者是右心栓塞。
2、主动脉系统及左心栓子:下肢静脉内血栓脱落的栓子随血液运行→静脉系统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右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小动脉,引起脑、脾、肾、肺等栓塞以及左心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通常发生在下肢的深静脉中。
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因此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管理DVT非常重要。
以下是针对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1.患者教育:教育患者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选择,以及警告患者关于可能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2.风险评估和筛查:对于高危患者(如手术患者、长时间卧床、脱水或有家族史),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和筛查,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活动促进: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如尽早床上活动、站立或行走,以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压力和肢体抬高:对于有肢体肿胀或疼痛的患者,教育他们使用弹力袜或压力绷带,以促进血液循环,并保持肢体抬高以减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压力。
5.及时更换体位: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鼓励及时更换体位,每2小时移动一次肢体,以避免长时间的压力。
6.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识别和控制: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采取措施控制这些因素。
7.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或已确诊DVT的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
护士负责监测患者INR(国际标准化比率)或凝血酶时间等相关指标,以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8.使用抗血栓药物:护士需要监测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的剂量,监测有关使用的血液疗法(如丙种球蛋白和逆转剂)。
9.外科干预:对于严重或危及生命的DVT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护士需要提供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包括手术感染控制、止血和伤口护理。
10.疼痛管理: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护士需要进行评估,并提供合适的疼痛管理措施,如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1.转运和康复:对于需要转运的DVT患者,护士需要确保适当的安全措施和康复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再发。
总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风险因素、病情和治疗选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2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2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第一篇:原因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常见于长时间不动、长时间站立或坐着、缺乏运动、手术后、受伤后等人群中。
其原因分析如下。
1.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久站或久躺不动会导致肌肉活动减少,血液循环不畅,从而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 静脉瓣膜功能障碍:静脉瓣膜是维持正常血流的关键,在长时间站立或其他情况下,腿部静脉血液会逆流,导致血栓形成。
3. 外伤或手术:外伤或手术后,组织损伤会引起血流减慢,静脉内血栓的形成机会增加。
4. 高龄和肥胖:老年人和肥胖者由于机体代谢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易造成下肢血栓。
5. 孕妇或卧床休息:孕妇和卧床休息的人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液循环不畅,增加下肢血栓的风险。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多进行体育锻炼: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提高肌肉活动和血液循环,减少下肢血栓的风险。
2.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如果需要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可尝试定期活动双腿肌肉,如抬腿、踮脚等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
3. 常穿压力袜:压力袜能有效提高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速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4. 饮食调节: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食物。
5. 定期旅行时活动肌肉: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时,定期活动肌肉,如定时站立、进行踏步动作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第二篇:预防对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预防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四肢肌肉锻炼: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特别是下肢的肌肉锻炼,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可以有效提高血液循环,减少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
2. 避免久坐或久站:对于长时间久坐或久站的人群,应定期活动肌肉,如抬腿、踮脚,或者在工作间隙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以保持血液畅通。
3.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的工作或者久坐不动,应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注意适时休息和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骨折手术后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手术后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术后患者面临着诸多潜在风险,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就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那么,骨折手术后该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为什么骨折手术后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骨折本身会对血管造成损伤,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失血以及术后的卧床休息,都会使血液流动变得缓慢。
此外,身体在受伤和手术的应激状态下,血液容易处于高凝状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大大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活动是非常关键的。
患者在术后应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肢体活动。
例如,在床上进行屈伸脚踝、膝关节的运动,或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站立、行走。
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肌肉收缩,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的淤积。
物理预防方法也不可忽视。
比如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它通过对腿部施加由下而上逐渐递减的压力,促进静脉回流。
还有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对下肢进行周期性的充气和放气,模仿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
药物预防也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低分子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它可以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但使用药物预防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等因素,权衡利弊后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在饮食方面,骨折手术后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均衡饮食。
增加水分的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其中富含的维生素 C 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
同时,要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避免血液变得过于黏稠。
另外,对于骨折手术后的患者,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其身体状况。
包括观察下肢是否有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异常情况,定期测量下肢周径。
如果发现异常,会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健康教育
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健康教育下肢骨折由于手术前的创伤及应激反應特别是制动状态等作用,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手术后3~5d[1]。
DVT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的相关知识宣教尤为重要。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护士有计划、有目的的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我们针对下肢骨折患者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并发症这一特点,对2014年1月~6月所住院的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下肢骨折患者208例,男110例,女98例,16~91岁,平均53岁,其中踝骨骨折57例、胫腓骨骨折63例、股骨骨折32例、股骨粗隆骨折30例、股骨颈骨折26例。
文化程度文盲18例,小学48例,初中~高中80例,专科以上62例。
2 健康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2.1入院宣教入院后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结果引起患者的重视以便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责任护士应耐心地告诉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的特点和肢体制动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鼓励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同时教给患者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疼痛,当患者病情好转,患肢肿胀减轻时增加了信心,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2.2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教育内容下肢骨折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跨度比较大,接收信息的能力差异也很大,而且配合程度、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针对以上现象,对于不同患者宣教的内容也应有针对性,使其能完全理解并掌握。
2.3做好心理疏导患者多由于外伤造成,严重的身体创伤给患者身心造成了极大痛苦,加之对手术及预后的过分担忧,患者多数伴有焦虑、恐惧心理。
护士应根据患者每个人实际的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诚挚的安慰和鼓励,消除思想顾虑,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制定健康活动计划,术后指导并鼓励患者主动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预防措施(2)
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预防措施(2)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预防措施(1)抗凝疗法。
(2)溶栓疗法。
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t PA。
3.2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落。
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
给予吸氧提高PaO2,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同时应维持心肺功能,抗休克和纠正心率失常。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令;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可使纤维蛋白溶解局限于血栓部位,而不至于出现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4、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与护理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科学有效的机械护理、健康教育。
4.1 密切观察严密观察术后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等情况,如活动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大汗、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立即给予平卧、吸氧,并报告医生及时行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病人卧床期间,应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
重点观察下肢肿胀的程度,每天做2次小腿腓肠肌实验检查,阳性者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应视为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症状,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发生DVT后,由于组织缺血缺氧,皮肤温度可逐渐由暖变冷,肤色苍白,觉冷,尤以肢端为重。
皮肤出现青紫花斑,此时需采取保暖措施,受累肢体可用湿热敷,温度宜在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切忌挤、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及时应用抗凝、溶栓疗法等4.2基础护理4.2.1①术后返回病房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仰卧及麻醉术后卧床牵引制动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临床医护人员可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对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患者的常见问题,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现将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骨科手术后DVT 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骨科术后并发DVT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4~78岁;其中左下肢21例,右下肢9例;其中股骨干骨折术12例,股骨颈骨折术10例,胫腓骨骨折术6例,膝关节置换术1例,关节置换术后1例;合并糖尿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8例,脑血栓病史5年以上2例;术后出现DVT时间为1~12 d。
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亮,患肢持续肿胀并逐渐加重,伴行走困难。
2治疗及转归
本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病程不超过72 h者给予溶栓治疗,尿激酶8万U溶于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10 d;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4000 IU),脐周皮下注射,2次/d,持续5~10 d。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入复方丹参20 ml静脉滴注,1次/d。
本组30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讨论
3.1 DVT的发病机制
1956年就有学者把DVT的原因归为: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液淤滞三种因素。
血管壁损伤:正常血管壁是血小板凝聚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壁损伤后,血小板便黏附其上。
发生凝聚,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凝聚,促使血栓形成。
手术、创伤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很多。
一方面与手术有关,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
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的疾病有关:高龄、肥胖、吸烟、既往血栓形成病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静脉血液淤滞:患者高龄且合并多脏器生理退变和器质性疾病,心输出量减少。
静脉回流减慢,均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加上术后患肢长期制动,使血流进一步减慢、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而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
3.2 DVT的防治
DVT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若并发
肺栓塞则可危及生命。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膝关节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并说明其重要性,使患者能主动进行;指导患者进低脂、适量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告知患者禁止吸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细胞的损伤。
DVT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溶栓可使静脉血栓快速溶解并恢复静脉血流,还可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病程不超过72 h者可溶栓治疗,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生成纤维蛋白酶,发挥溶解血栓作用;抗凝用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主要防止血栓形成;祛聚疗法: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密达类、潘生丁和丹参等,以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流,减低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作用。
抗凝和溶栓联合应用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术后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色、皮温、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
对疑有DVT形成者,禁止热敷、按摩和患肢反复穿刺。
总之,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仰卧及麻醉术后卧床牵引制动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临床医护人员可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对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陆芸.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
[2]海拉提·托呼提.尿激酶溶栓治疗骨科术后急性下肢静脉栓塞22例疗效观察.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8):742.
[3]Choi BY,Huo MH.Venous thromboembolism follow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J Surg Orthop Adv,2007,16(1):31.
[4]唐泓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52(8):631.
[5]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实用骨科杂志,2007,9(9):153.
[6]肖秀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