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性与宗教性 四
2021年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试题库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项比较试题库中西文化性格比较(一)1.拜伦哪部诗剧对尼采影响很大?A、《唐璜》B、《审判幻景》C、《曼弗雷德》D、《该隐》对的答案:C2.普通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对的答案:√3.道性格可以看作哪两种?A、无有B、先后C、盛衰D、阴阳对的答案:D4.鲁迅先生一贯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式文化,她曾经对西方文化阳刚进行过深刻抨击。
对的答案:×5.哪一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式思维方式特点:A、局部B、直觉C、推理D、阳性对的答案:B中西文化性格比较(二)6.下列不能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中和思维是?A、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C、求同存异D、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对的答案:D7.尼采以为,人类没有了什么就会软弱?A、有德行君王统治B、有雄才君王统治C、战争D、对比对的答案:C8.尼采把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上升到什么高度?A、比较文化学B、神话人类学C、形而上学D、形而下学对的答案:C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石以宗教为主线文化。
对的答案:×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主线是:A、宗教和审美B、伦理和宗教C、伦理和审美D、理性和伦理对的答案:C11.阴历是出于对什么观测:A、太阳B、月亮C、星星D、地球对的答案:B12.鲁迅《奔月》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故事演变成一出揭露现实功利悲剧。
对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比较(三)13.孟子精神中有较刚强一面,例如她所说“舍生取义”就是一种代表。
对的答案:√14.佛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播时内部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儒教辅助。
对的答案:√15.哪一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性格特性:A、进取性B、袭击性C、安宁性D、冒险性对的答案:C16.如下谁学说与其她相比更具备阳刚精神?A、孔子B、老子C、庄子D、墨子对的答案:D17.如下不属于儒家三不朽是?A、立德B、立功C、立言D、立行对的答案:D18.孔子反对刚勇,反对尚武,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阴柔是一脉相承。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的一种意识形态。
宗教在社会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宗教中也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宗教与伦理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一生下来便会与他人产生关系,在这个关系之中便有了伦理关系。
因而,在宗教中,信徒之间也有一定的伦理关系。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宗教伦理是以宗教思想为指导的伦理行为,也可以说是宗教道德,信教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
宗教主要是讲人与神的关系,那么宗教伦理就是建立在信仰神的基础上调节人与神的关系,其次调节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这也是将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进而走向世俗伦理的过程。
一、宗教与伦理的关系宗教和伦理之间并不是发生学的关系,伦理是道德的起源,不是宗教产生了伦理,同理,也不是伦理产生了宗教。
对于道德的起源,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儒家对此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被称为“法天说”,在《中庸》中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也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说,上天启示我们诚信是根本的德性,人类应该效法。
第二种称为“人性说”,在《孟子》中提到:“仁义礼智,非外所为,固有之也。
”就是说,仁义礼智这些德性不是由外物所产生的,而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东西。
第三种说法是“社会需要说”。
在《礼记》荀子理论篇中讲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主要是说,道德礼法产生于社会的纷争。
在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例,有“神奇道德伦”的说法,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契约,宗教是伦理之源,是宗教发生伦理。
在基督教看来,神的启示分为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
一般的启示是对所有的人类来讲的,特别的启示是对教徒和信众来讲的,所以被称为是自然法与神奇法的启示。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后作业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一)1【单选题】哪一项不是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特征:· A、分析· B、整体· C、综合· D、直觉我的答案:A2【单选题】哪一项不是西方文学的性格特点:· A、理据性· B、确定性· C、逻辑性· D、朦胧性我的答案:D3【单选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于哪一部古代经典?· A、《庄子》· B、《易传》· C、《道德经》· D、《中庸》我的答案:B4【判断题】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我的答案:√5【判断题】鲁迅先生一贯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曾经对西方文化的阳刚进行过深刻的抨击。
我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二)1【单选题】阴历是出于对什么的观察:· A、太阳· B、月亮· C、星星· D、地球我的答案:B2【单选题】以下思维倾向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A、中和· B、协调· C、逻辑· D、忍让我的答案:C3【单选题】以下哪位心理学家认为民族的文化性格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想象? · A、弗洛姆· B、荣格· C、弗洛伊德· D、华生我的答案:B4【判断题】武则天在上位后排斥道教,推崇佛教。
我的答案:√5【判断题】从四书五经的文化倾向上来看,中国的月亮文化也非常讲究功利和权力。
我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三)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A、天人合一· B、克己奉公· C、清心寡欲· D、顺其自然我的答案:B2【单选题】哪一项是中国的性格特征:· A、进取性· B、攻击性· C、安宁性· D、冒险性我的答案:C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儒家的三不朽的是?· A、立德· B、立功· C、立言· D、立行我的答案:D4【判断题】孔子反对刚勇,反对尚武,这与中国文化的阴柔是一脉相承的。
论孔子伦理理性的宗教意蕴——兼评孔子思想的理性与宗教性的矛盾说
周人 将至 上神 称 为“ 。他们 对天 的崇拜 更 加理 性 化 。天 不再 是 喜 怒 无 常 的 , 是被 赋 予道 天” 而 德 的属性 , 具有 奖善 惩恶 的道 德评 判 能 力 。“ 它 皇天 无 亲 , 德 是 辅 ”2 (蔡仲之命》 , 对于 君 王 惟 [ ]《 )天 的庇 护是可 能改 变 的 , 切取 决 于君 王是 否具 有崇高 的道 德品行 。周人 还把 人 道和 大道统 ‘ 一 起米 ,
天 意被看成 是 民意 的终极 支 持 者 。天总是 照管人 民 的福利 ,
责任关心人 民的福利 。《 尚书・ 泰誓》 :天视 自我民视, 说 “ 天听 自我民听”“ 、天佑下 民”“ 、天矜于民” ; 《 尚书・ 洪范》 天子作 民父母 ” 说“ 。周人认为夏和商原先都受到老天爷的信任和保佑 , 后来 因为违背
了天 道 , 就丧 失 了天命 。“ 古先 民有 夏 , 也 相 天迪 从 子保 ; 面稽 天若 , 时 即坠 阙命 。今相 有殷 , 今 天迪 格保 ; 面稽 天若 , 今时 即坠 阙命 。 []《 ”2 (召诰》君 王祭 天 , 方 面表 明 自己的 权 利 “ ) 一 受命 于 天 ” 另一 方 ,
收 稿 日期 1 0 —0 0 2 6 5— 8 0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6 Z05 国 0 B J1)
作者简 介 : 徐朝旭 (96 , , 15 一) 男 福建福 州人 , 厦门大学哲学 系教授 。
・
4 ・ 9
维普资讯
No. () 5 2X6
G n r e i o.7 e ea S r l N 17 l a
论 孔 子 伦 理 理 性 的 宗 教 意 蕴
— —
兼 评 孔 子 思想 的理 性 与 宗教 性 的 矛盾 说
犹太教的核心教义解析信仰敬拜与伦理
犹太教的核心教义解析信仰敬拜与伦理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信众遍布全球。
它是犹太人民的信仰系统,其中包括了一系列教义、仪式和伦理准则。
本文将解析犹太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信仰、敬拜和伦理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信仰教义1. 上帝的存在和独一性犹太教坚信上帝的存在,并将其视为独一无二、永恒和全能的。
犹太教将上帝称为雅威(Yahweh),并遵守十诫作为对上帝的敬畏。
2. 犹太人的选民地位犹太教认为,上帝选中了犹太人作为自己的选民。
这个选民地位赋予了犹太人民独特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必须世代传承信仰并遵守上帝的戒律。
3. 摩西的法律犹太教的法律体系基于摩西接受上帝的启示,将其写成所谓的《摩西五经》。
这个法律体系包括神圣法典、戒律和指导原则,犹太教徒要遵循这些法律并通过它们与上帝建立联系。
二、敬拜仪式1. 犹太教的礼拜堂犹太教的敬拜仪式通常在犹太教堂(犹太会堂)中进行。
这些教堂内部布置简朴,通常包括祭坛、圣櫃和犹太教经的存放处。
2. 安息日的庆祝犹太教的安息日(星期六)是信仰和敬拜的重要日子。
犹太教徒在这一天停止劳动,前往教堂参加宗教仪式,读经和祈祷。
安息日的庆祝是犹太教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3. 节日和仪式犹太教有众多的节日和仪式,其中包括逾越节、收获节、赎罪日等。
这些节日和仪式都有特定的仪式和庆祝活动,通过它们犹太教徒表达对上帝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三、伦理准则1. 遵守戒律犹太教的伦理准则建立在遵守上帝的戒律和法律基础上。
这些戒律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对上帝、他人和自己的尊重、爱和关怀。
2. 社会责任和善行犹太教强调社会责任和善行的重要性。
犹太教徒被要求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做善事,并推动社会公正和道德价值的实现。
3. 家庭和家庭价值观犹太教重视家庭和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家庭被视为教育和传递信仰的重要场所,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在犹太教伦理准则中占有重要地位。
结论犹太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拥有丰富的信仰教义、敬拜仪式和伦理准则。
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之三----法与宗教伦理:伦理化与宗教性
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之三:法与宗教伦理:伦理化与宗教性在法律文化系统中,法与宗教伦理是关系到法的制度、秩序与意义的基本问题。
从这一视角出发,比较中西法与宗教伦理的关系,透过其关系,可以对中西法律文化的类型有更好的认识。
正如我们所知,在人类文明史上,法律与宗教和伦理道德长期处于混同状态。
这种情况即是英国法学家沃克所说的:“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习惯、宗教教条、禁忌以及具有强制力的道德信条等行为规范之间,没有多少区别。
因此,作为特定的社会共同体日常生活中的准则,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起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习惯与信条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信条用以区别善与恶、正确与错误,习惯则演变为具有强制力的规则,而不管其被认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很显然,沃克对法律与宗教和伦理道德在早期社会阶段的混同现象及其共同起源的说明是正确的,但他关于习惯与信条的分离及其演变的解释,却过于依赖西方经验而致简单化了。
验之中西法律文化发展的史实,可以发现,在古代中国的青铜时代,法律与宗教伦理并无严格的区别;至春秋战国时期,法律与宗教伦理有了一定的分离;但从西汉起,法律与伦理又开始融合;尔后,儒家伦理的精神与原则日益规范着法律的变化和发展,至隋唐终使中国法律完全伦理化;这一情形延至清末而无变化。
同样,西方在古希腊及罗马王政时代,法律与宗教伦理亦是混同的;但到罗马共和国及帝政时期,伦理从法律中分离出来并有了独立的发展,而宗教依然是法律的一部分;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宗教转而控制了法律,宗教法有了独立而迅猛的发展;虽然近代西方的社会革命促成了政教分离,法律在整体上脱离了宗教的束缚与控制,但宗教对法律仍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总之,西方法律相对于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则具有强烈的宗教性。
论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与社会伦理道德的互补
论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与社会伦理道德的互补*导读:一般而言,宗教是一套完备的信仰体系,包含了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和对宇宙存在的解释。
在人类社会现象中,宗教存在久远,分布广……一般而言,宗教是一套完备的信仰体系,包含了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和对宇宙存在的解释。
在人类社会现象中,宗教存在久远,分布广泛,影响深远。
步入 21 世纪的今天,宗教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消逝;而是从其自身的变革,比如对科学做出让步和对世俗社会的妥协等,做出世俗化的变革,既保持着它的传统,又顺应时代要求走向复兴。
宗教以各种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它是一种具有强大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它的复兴也必然会从各方面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何正确地对待宗教、把握当前宗教在社会存在中的意义与作用是我们需认真看待的问题。
*一、20世纪宗教复兴的表现*(一)、社会变革与转型背景下的宗教复兴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宗教复兴的狂热。
究其原因,文献[2]一文指出:人类社会在 20 世纪所经历的变革,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世纪。
变革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生普遍的转型,社会变革与转型促成了这场全球宗教复兴。
从历史上看,在人类社会的所经历的若干重大变革,宗教受着社会的变革与转型的巨大冲击,影响着宗教的衰退与兴盛。
对宗教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研究,各国学者一直给予了高度关注,力图分析这场宗教复兴的原因。
本文认为全球化的社会变革与转型,是这场宗教复兴的背景和推力之一,其复兴的原因本文不作分析。
*(二)、从宗教信徒人数的增长来看待宗教发展的现状据《国际宗教研究学报》发表的《2001 年度世界宗教工作统计表》统计,见(表 1.图 1.):表 1 和图 1 对 1900 年、1970 年、2000 年三个阶段全球总人口以及各宗教信徒人数做出统计;并依据人口发展趋势,宗教发展趋势对 2025 年的宗教信徒人数做出了预期计算。
从图表的趋势来看,各宗教的信徒人数的增长与全球总人口的增长具备一定的线性关系,宗教伴随人口的兴盛而繁荣着,从这可说明在现代社会宗教的已经复兴。
伦理学中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
伦理学中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研究,涉及到人类行为和价值判断的问题。
在伦理学领域中,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宗教信仰对于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道德规范也是许多宗教信仰的核心。
本文将介绍伦理学中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的关系,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对伦理观念的塑造宗教信仰是一种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它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起到引导作用。
不同宗教对道德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是它们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例如,基督宗教教导人们要爱他人如同爱自己,伊斯兰教倡导施舍和援助弱者,佛教强调慈悲和不伤害他人。
这些宗教信仰中的道德规范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德规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道德规范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也影响了宗教信仰的发展。
宗教组织需要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来规范信徒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例如,大多数宗教都谴责诚信的缺失、暴力和不公正行为。
这些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教信仰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然而,一些道德准则也可能受到宗教信徒或组织的解读和解释,导致不同宗教在特定道德问题上产生分歧。
三、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个体因素宗教信仰对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宗教提供了一种信仰体系,为信徒们提供了道德的基础和行为的指南。
宗教信仰可以培养人们对善与恶的判断力,引导他们在人类行为的伦理准则下生活。
宗教信仰也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良心的觉醒,对个人心灵的成长和价值觉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社会因素除了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也对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产生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会对宗教信仰产生塑造和影响。
在世俗化趋势盛行的社会,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可能减少,而社会道德规范成为主导。
然而,宗教信仰仍然扎根于许多社会中,通过与道德规范的互动和影响,为社会提供一种基本的道德框架,成为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支撑。
试论儒家伦理的宗教性
儒学 是否 儒教 , 儒家 伦理是 不是宗 教伦 理 , 一 直 作 为前沿 和 热点 问题 被广 大学 者关注 及讨论 。笔 者 认 为儒 学是 否宗教 问题 属 于 中 国宗 教史 上 的大 事 ,
面 是 与 之 相 反 的 。然 而 , 这 只 是 从 形 态 或 形 式 上 对
宗教 伦理 的解读 , 如果着 眼 于宗教理 念 的维 度 , 可称 之为 宗教 伦 理 的 超 越 维 度 , 可 以 呈 现 出 另 一 种 蕴 意, [ 1 即宗教 性 的伦 理 问 题 。现 就从 以上 三方 面 来 看 儒家伦 理 的宗 教性 问题 。
第 3 5卷
第 5期
青 海师 范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Qi n g h a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0 s 0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合一 的伦 理模式 。
盛行 了 。夏铸 “ 九 鼎” 的一 个 重 要 目的 , 就 是 表 示对 祖 先 的崇 拜 , 并 借 以守 护住 自己得胜 者 的地 位 。殷
人具有 浓厚 的宗教 意识 。殷商 的宗教 观是 以对祖 宗
一
宗教 伦 理 是指 在宗 教 形 成和 发 展过 程 中 , 为 了
调整 信教 者之 间 、 信教 者 与不信教 者 、 人 与终极 实在
以及 俗界 与圣 界之 问的关 系称 。通 常 , 人 们将 宗 教 伦 理 理
元神 的崇拜 为其 特征 的 。殷 人认 为鬼神世 界有 一
个至 高无上 的神 , 即“ 帝” 或“ 天” 。通 过殷 墟 甲骨 文 的研 究证 明 , 殷 王并不 直接祭 祀上帝 , 而 只祭 祀 自己 的祖先 。殷 人还认 为 只有 殷 王 死 后才 “ 宾 于帝 ” , 所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性与宗教性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性与宗教性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性与宗教性在法律文化系统中,法与宗教伦理是关系到法的制度、秩序与意义的基本问题。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和西方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不同的法律文化特征。
具体而言,中国的传统法律渐趋为伦理性,而西方的法律则渐趋宗教性。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伦理的互动性所谓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性,并不是说法律在实体意义上以“伦理法”的形式存在,也不是说法律在规范形式上有什么变化,而是指以礼教为中心的儒家伦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精神和原则上支配着法律的变化发展。
它一方面是法律的伦理化,表现为儒家伦理成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并外化为具体的法律原则和制度。
另一个是伦理的法律化,即法律的内容以及关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渗透到儒家伦理之中。
但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性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一)夏商周时期:法律与宗教伦理并存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法律与宗教伦理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人们习惯于神灵中解说法,将法看做是神灵意志的体现。
神权政治与宗法家族政治的融合是它的突出表现,继而表现为神权与王权和族权的结合。
在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假借天意和神旨实施司法制裁,通过强化神权法和神权法思想,达到神化王权巩固统治的目的。
(二)春秋战国至秦代:法律与宗教伦理开始分离在春秋战国至秦代,法律与宗教伦理开始出现分离,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人的地位的提高导致神的地位的下降。
“礼乐崩坏”压倒“天命”观念,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被打开,神权政治和神权法进一步崩溃。
其二,法家思想和法家系统的法律制度成为主要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法家的重刑主义严重排斥儒家及西周遗留下来的礼制,提倡“严刑峻法”,至此,西周以来的礼刑结合被打破。
性教育解读性与宗教的关系
性教育解读性与宗教的关系性教育是指为了帮助青少年了解身体、情感和性行为等相关知识,培养积极健康的性观念和态度,提供有关性健康问题的咨询和支持的教育过程。
而宗教则是一种信仰体系,通常涉及到对人类的起源、目的、伦理准则等方面的思考。
性教育与宗教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冲突,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性教育与宗教的关系。
一、宗教对性教育的态度宗教对待性的观念和态度与宗教的不同有关。
有些宗教强调婚前禁欲和性纯洁,认为性只能在婚姻关系中进行,而其他宗教可能更加开放,承认性作为一种身体和情感表达的自然需求。
因此,在宗教文化中,对性教育的态度也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宗教对性教育内容的影响由于宗教的存在,性教育在不同地区和社群中的内容和程度也存在差异。
一些宗教团体可能对性教育内容进行限制,强调婚前禁欲和道德规范,忽视或排斥有关安全性行为、性少数群体权益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情况下,性教育可能仅限于婚姻和繁殖方面的知识,忽略了性健康、性平等和性少数群体的权益。
三、平衡性教育和宗教信仰在实施性教育时,需要平衡不同社群和家庭的宗教信仰。
对于那些宗教信仰较为保守的家庭,可以通过提供性教育的选择性,让家长根据自己的信仰决定是否参与。
同时,针对宗教团体对性教育内容的限制,需要进行多方沟通和互相尊重,不断协商达成平衡。
四、促进性教育与宗教的融合为了实现性教育与宗教的融合,有必要加强对宗教领袖和宗教团体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向这些领导传递正确、科学的性教育知识和观念,可以促进宗教团体对性教育的认可和支持。
而宗教教义中普遍强调的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原则,也与性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契合。
五、性教育在宗教群体中的重要性性教育在宗教群体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性教育,可以提高信徒对性健康的认知,预防性疾病的传播,促进婚姻质量的提升。
同时,性教育也有助于增强宗教群体对性少数群体的理解和包容,减少歧视和偏见。
六、培养宗教兼具性教育的专业人才为了更好地推动性教育与宗教的融合,需要培养具备宗教和性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
宗教性视阈中的生存伦理
宗教性视阈中的生存伦理论文《宗教性视阈中的生存伦理——以基督教和儒家为范型》有两个主题性的思想元素,一个是理论的,就是构思一个关于“宗教性生存伦理”的基本观念和解释框架;一个是历史的,就是关于“基督教”和“儒家”两个范型的观念史解读。
文中力图使二者融贯在一起,一方面依据宗教性生存伦理的观念和框架去深入解读基督教和儒家,使之呈现出作为“同”一种宗教性生存伦理又具有“不同”的各自独特的思路和模式,这是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直接目的;另一方面又以对基督教和儒家各个基本观念环节的思想史解读来呈现和印证关于宗教性生存伦理的理论构想,这是论文的深层意图和间接目的。
宗教性生存伦理是这样一种思路和观念:既是对宗教伦理予以生存论的定位,将宗教伦理理解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存性伦理;也是从宗教性的视阈出发去理解人类整个伦理性生存,将宗教性与人类的生存本性打通,进抵人性存在的内在结构和生存状态。
这样一来,宗教伦理不再是某种特殊形态和特殊领域的伦理,而是人的整个生存伦理;反过来说,人类的生存伦理在根本上就是一种宗教性伦理。
而这有赖于哲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形而上学的统一视阈,文中将两者融合为“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视阈。
在这一视阈中,一切高级而成熟的宗教形态就客体而言都是对某种至上者的终极性观照,就主体而言都是对人性有限性的超越性观照。
因此“宗教性”的生存伦理关涉的乃是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具有某种普遍的形而上学意义的价值生存模式,将人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生存秩序引向某种终极性之维,同时也就获得了突破当下生存限度的超越性之维。
宗教性生存伦理是这样一种思想观点:首先,宗教性生存伦理的起始观念(也是复归目标)是生存性、宗教性、伦理性三者同构的原发之域及其整体观念,这可以视作为由“存在的领会”而开启的直观。
借助海德格尔关于家园的存在论诉求和基督临在的信徒经验的分析,将本源生存性与神圣宗教性打通,再借助海德格尔关于伦理的源始意涵(即近神而居)的开显,将伦理-宗教-生存全部打通。
伦理与性伦理的关系与争议
伦理与性伦理的关系与争议引言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的学科,而性伦理则是伦理学中与性相关的准则和价值判断。
伦理与性伦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
性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涉及到许多道德和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伦理与性伦理的关系,并讨论相关的争议点。
伦理和性伦理的定义伦理学是关于什么是好和坏、对和错的研究。
它旨在研究道德实践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并提供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指导。
性伦理则是伦理学中特定于性的领域,涉及道德、价值观和规范与性行为、性关系和性文化之间的关系。
伦理和性伦理的关系伦理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包括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包括政治伦理、环境伦理、生物伦理等。
性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个特定领域,专注于对性行为和性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研究。
伦理学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思考性行为的伦理问题,同时性伦理也为伦理学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来研究人类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
性伦理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一系列的话题,包括性教育、性与权力、性与自由等。
性伦理不仅探讨性行为是否道德,还关注性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性权利和性自由等问题。
伦理和性伦理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伦理学的一个子领域,即性伦理。
性伦理研究的是性行为和性关系的伦理问题,同时也受到伦理学其他领域的影响。
伦理学提供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被应用于性伦理的研究中,帮助我们思考性行为是否道德,性关系是否正当等问题。
伦理与性伦理的争议伦理与性伦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毫无争议的。
在性伦理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争议和分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争议点:1. 性行为的道德性性行为的道德性是性伦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对性行为的道德性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文化和宗教认为只有婚内性行为是道德的,而其他形式的性行为是不道德的。
然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性行为是私人领域,不应受到道德评判。
2. 性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性教育是性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性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有些人认为性教育应该包括性健康和性关系方面的知识,以帮助人们做出负责任和自主的决策。
《浅析托尔斯泰小说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
浅析托尔斯泰小说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简介本文将探讨俄国作家莱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
托尔斯泰是一位深受宗教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通过描绘人物和情节来探索人类存在、道德理念和信仰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将从他的主要作品中挑选几部来分析,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1.托尔斯泰对基督教有着深厚的信仰,他试图以圣经中耶稣基督所传达的爱、仁慈和无私为指导原则。
2.托尔斯泰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反对教会权威以及形式主义的宗教实践。
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个人心灵上与上帝的联系。
伦理观念在托尔斯泰小说中的体现1.托尔斯泰的小说展示了对人类道德行为和责任的关注。
他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来探索个人选择、对他人负责以及善与恶之间的冲突。
2.小说中描写了不同角色面临道德选择时的挣扎,如主角们在道德准则与欲望之间的抉择。
3.故事中常出现对社会不公义行为和不道德做法的批判,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正确行为准则。
托尔斯泰小说中宗教与伦理互相影响1.宗教思想在托尔斯泰小说中起到指导道德选择和人生意义方面的作用。
通过宗教信仰,主角们得到启示、改变并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方式。
2.反过来,伦理观念也影响着角色对宗教信仰的处理。
一些角色将自己寻求真理和信仰途径中的困惑或矛盾看作是伦理观念上的挑战,并试图找到新的解析。
结论莱夫·托尔斯泰是一位重要而深思熟虑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强调了宗教思想和伦理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描绘人物的道德挣扎、宗教信仰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揭示,托尔斯泰探索了个体在伦理和宗教领域中如何寻求真理、参透存在本质和建立品德上更高层次的思考。
这些主题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字数:287)。
第六讲 法与宗教伦理:伦理化与宗教性 第二节 西方法律的宗教性
第六讲法与宗教伦理:伦理化与宗教性第二节西方法律的宗教性一、早期基督教在罗马法律中的地位在西方,宗教对法律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这种影响不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不能与儒家伦理对传统中国法律的影响相提并论。
尽管西方法律在思想、制度及其实践的某些方面(特别是中世纪时期),都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和宗教性质,但从它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似乎还不能说它已完全为宗教所控制和规范。
因此,相对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西方法律具有宗教性,但还没有达到宗教化的程度。
这里所说的宗教是指基督教,它是唯一对整个西方法律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所以,西方法律的宗教性实质是有关基督教对西方法律影响的问题。
基督教对罗马国家和罗马法真正产生影响是在公元4世纪初,在此以前的古希腊法和古罗马法只是受到了本土的原始宗教的影响,甚至在最初的时期,与影响它们的宗教融为一体。
博登海默说:在古希腊的早期,法律和宗教没有多大区别。
在法律和立法问题中,人们经常援引特耳非( Delphi)的圣理名言——他的名言被认为是阐明神意的一种权威性意见。
宗教仪式渗透在立法和司法的形式中,祭司在司法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认为国王作为最高法官,其职责及权力是宙斯亲自赐予的。
古希腊法和古罗马法在其形成的早期阶段,不仅与各自的原始宗教融为一体,亦和道德、习惯相混合。
梅因认为,梭伦法和是道德的各种命令,至于把法律从道德中分离出来,把宗教从法律中分离出来,则非常明显地是属于智力发展的较后阶段的事。
在古希腊,这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因为当时希腊的哲学和思想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化,哲学从宗教中分离了出来,希腊古老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彻底的批判,人们渐渐地不再把法律看做是不可改变的神授命令,而认为它是一种完全由人类所创造的东西,为便利而制定,并且可以随意更改。
把法律与宗教分离开来,在古罗马要比古希腊晚得多。
公元前5世纪中叶诞生的《十二铜表法》,仍然是一部与宗教相混杂的法典。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尔雅答案修订无错版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一)1哪一项不是西方文学的性格特点:A、理据性B、确定性C、逻辑性D、朦胧性正确答案:D2道的性格可以看作哪两种?A、无有B、先后C、盛衰D、阴阳正确答案:D3拜伦的哪部诗剧对尼采影响很大?A、《唐璜》B、《审判的幻景》C、《曼弗雷德》D、《该隐》正确答案:C4《中国思维偏向》的作者是?A、鲁迅B、林语堂C、郭沫若D、张岱年正确答案:D5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正确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二)1哪一项不是常用的历法:A、阴历B、阳历C、阴阳历D、阳阴历正确答案:D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中国文化并不以宗教为根本。
B、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阴柔化的过程。
C、禅宗重视直觉和悟性,它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D、在中国菩萨的地位低于佛陀。
正确答案:D 高旭东教授认为能提供中国文化的阴柔性、西方文化的阳刚性的证据不包括:A、神话B、历法C、宗教D、建筑正确答案:D4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理与审美。
正确答案:√5从《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两个神话,可以看出中国人喜月厌日。
正确答案:√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三)1以下谁的学说在秦汉后就失传了,但仍对中国文化有一定影响?A、孔子B、老子C、淮南子D、墨子正确答案:D 2 以下不属于儒家的三不朽的是?A、立德B、立功C、立言D、立行正确答案: D 3 以下不属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是?A、圣父B、圣义C、圣子D、圣灵正确答案:B 4 自谁之后西方哲学就分裂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A、笛卡尔B、康德C、黑格尔D、尼采正确答案:C5“朝闻道夕死可矣” “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中国文化阳刚的一面。
正确答案:√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四)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把以下哪种人赶出去?A、举重运动员B、掷铁饼者C、智者、画家正确答案:D2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指向意志的是?A、纯粹理性B、实践理性C、判断力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3哪一种形式不被中国古代诗人用来写他们与那些怨郁的的女子具有同样的遭遇与情怀A、宫怨B、闺怨C、春怨D、秋怨正确答案:D4西方文化性格具有一种侵略性和攻击性。
宗教与伦理道德的相互作用
宗教与伦理道德的相互作用当人们思考宗教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常常会困惑于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彼此的影响。
宗教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并对我们的行为、价值观和个人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宗教作为信仰体系,通常包括一系列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们被视为超越世俗界限的东西,是人们通过信仰来寻求精神满足和指导的来源。
宗教内涵丰富多样,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教义和价值体系。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和行为产生影响,也对社会的运作和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它是建立在人类普遍道德共识基础上的规范体系。
伦理道德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它以人类互动为基础,旨在促进公平、正义和善良。
伦理道德覆盖了众多领域,包括人际关系、社交行为、职业道德等等。
它强调尊重他人、保护弱势群体、维护公共利益,与人们的内在道德感知相辅相成。
宗教和伦理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宗教可以为人们提供道德指导。
宗教信仰和教义中的价值观强调善良、慈悲、公正等等,这些原则能够被视为道德的核心。
通过宗教信仰,人们从上帝或神灵那里接受道德指导,以此来解决道德困境、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同时,伦理道德也可以对宗教产生影响。
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宗教组织和信徒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保护环境等。
伦理的观念促使宗教教义和行为与时俱进,避免与社会价值观相悖。
例如,许多宗教在面对社会变革时必须调整立场,以适应当下的伦理要求,避免在道德上与社会格格不入。
然而,宗教和伦理道德之间并不总是完美地相互配合。
有时候,宗教信仰可能会导致极端主义和偏见的产生。
历史上曾出现过宗教战争、宗教迫害等,这些行为背离了伦理道德的原则,危害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因此,宗教和伦理道德之间存在紧张和复杂的关系,需要人们审慎思考和理性对待。
在当今世界,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相互作用变得更为复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和行为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
谈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从本体观、伦理观和宗教观的一致性上
0c .0 6 t20
V0 . 2 No 5 13 .
谈斯 宾诺莎 的伦理思想
从 本 体观 、 理观 和 宗教 观 的一致 性 上 伦
韩秋 红 , 步蓬 勃
( 东北师 范大学 政 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 00 ) 30 0
[ 摘
要] 追求生命 的永恒是世代哲人追求 的永恒的 思想主题 。斯宾诺 莎以本体观 、 观和伦理观 的一 宗教
合一致 , 而获得 心灵 的安 宁与平静 , 进 而且一经 获 得, 便可 以永远享受无上的快乐 , 也就是精神上的幸
福。在斯宾诺莎看来 ,幸福不是德性 的报酬、 “ 而是 德・ 身 ”【 这也正是斯宾诺莎所认 为和所 追求 t i自 。 ] 2 的至善 。当人达到了至善 , 即人对神的理智的爱时 , 人也就达到了人的最高境界 , 在这种境界中, 完全实
理思想研究 ; 步蓬勃( 94一)男 , 17 , 黑龙江省泰来县人 。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 院伦理学专业硕 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西方 伦理思想
研究 。
・
8 ・ 5
维普资讯
们意志转移 的普遍 的自然规律 , 这样 , 神便达到 人、 了和合为一 。这种趋利避害 , 追求个人利益的人性 正 是斯宾 诺莎伦 理学 的基础 。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 自保 , 而人追求 自我保存 的这种意 图体现在人 的身心方 面就是情 感。他认为情感就是由外物与肉体相接触而引起的
肉体状态及其观念 , 并且情感是混乱的、 局限的, 当 它与人的模糊观念关联在一起 , 并指导人的行动时, 这种情感就成了被动情感 , 人就被套上人生的枷锁。
诺莎看来就是对 神的理智 的爱。斯宾诺莎认 为人
“ 心灵的最高德性在于认识神” 人只有对神的永 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