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0.2《石头城》《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第五专题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诵作品,赏析精妙语句。
2.了解作者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诗歌主题。
课前预学:1.关于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
805年,参加“永贞革新”。
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
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
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2.时代背景1)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
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
3.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
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探究:1、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哪两个字用得好?2、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包含有怎样的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抒情手法将它表现出来的《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诵读诗歌,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与深刻寓意。
2、抓住关键词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自主完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慨古叹今的情怀.【学习重难点】复诵读诗歌,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与深刻寓意。
体会诗人慨古叹今的情怀.【学习情境】以前同学们学过“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都属于咏史怀古诗,作者是刘禹锡,侧重写昔盛今衰的感慨,从而讽喻统治者。
下面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西塞山怀古》。
此首怀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
【自主预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人称“咏史大家”。
他与白居易交往甚密,白居易曾推崇他为“诗豪”。
他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
西塞山,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
王浚传》)。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石头城》高效导学案
《石头城》高效导学案本节课题《石头城》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刘禹锡及其生平。
2、过程与方法:分析这首诗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这首诗所抒发情感。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境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1、简介:刘禹锡(772-842),汉族。
字梦得,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
唐代文学家。
《旧唐书刘禹锡传》误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其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宽阔,风格上吸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实美丽的特色,清爽自然,健康活泼,布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2、写作背景:《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洲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
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富强荡然无存。
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目睹金陵残缺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
3、关于石头城:石头城:在南京的凉爽山西麓,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屹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由于石头城的军事地位非常突出,三国时孙吴也始终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
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斗,往往以夺取石头城打算胜败。
经过六朝富强,唐初高祖武德元(626年),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西塞山怀古导学案刘禹锡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
历任夔州、和州刺史。
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
刘性格倔强,信奉佛教。
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
故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诗风清峻明朗,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
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民歌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刘梦得文集》。
二、诗词故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
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来观赏桃树。
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
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
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
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
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心中有几分悲凉,却又不失其信心。
前度刘郎也演化为一成语。
三、文题背景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诫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
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
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
”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
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看了此诗,感叹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
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育目标1. 了解西塞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掌握李白《将进酒》和杜甫《春望》的诗歌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西塞山的历史文化背景;2. 李白《将进酒》和杜甫《春望》的阅读;3. 学习并模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西塞山的壮丽景色,引入文章的话题。
带领学生联想西塞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了解西塞山的历史文化背景(20分钟)让学生了解西塞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名胜古迹。
通过图片、影像和网络等多种形式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地方的诗意和美感,激发他们的文化情感和审美体验。
3.阅读《将进酒》和《春望》(30分钟)通过朗读、赏析和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将进酒》和《春望》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分析诗歌的韵律、情感表达和美学意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4.学习诗歌技巧(30分钟)通过分析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技巧,教授学生熟练掌握古诗文的构成要素、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技能。
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
5.合作创作(30分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创作一首与西塞山相关的诗歌,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总结反思(10分钟)通过小结和反思,让学生再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教学过程和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四、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西塞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2. 多种方式展示和体验西塞山的历史风貌和名胜古迹;3. 通过文学阅读和写作,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难点1. 教授学生李白和杜甫的古诗词技巧和语言运用;2.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西塞山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塞山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情感的体会。
3. 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的联系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精彩片断进行深入解析。
3.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西塞山怀古》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挖掘深层含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西塞山怀古》李白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塞山怀古》的内涵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楚水实验学校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西塞山怀古时间:2015-4 执笔:张燕审核:沈翠莹班级姓名学号组别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以及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3.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自主积累1.咏史诗的一般特点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
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2.整理介绍(部分参见课本)诗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
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
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
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
其诗凝练委婉,韵味深醇。
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
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唐宋诗词鉴赏西塞山怀古》导学案H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执笔者:黄淑艳审核者:高二语文集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最新【目标导学】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了解刘禹锡生平与诗风,进一步了解怀古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背诵诗歌。
难点: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与深刻的寓意。
【自主领悟】1、查阅资料了解咏史诗的相关常识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历史、历史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多是,“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
咏史怀古诗标题中往往有、名,如杜甫《蜀相》、《赤壁》(杜牧)、《乌衣巷》(刘禹锡);或在古人、古迹前冠以“咏”字;或在古人、古迹后加上“”“咏怀”等,如《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类诗常用、、、(吊古伤今)等手法来①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对历史做理性的思考,如《赤壁》②抒发昔盛今衰的历史沧桑感,如《乌衣巷》③表达壮志未酬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④借古讽今,关注现实政治,如《泊秦淮》等。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刘禹锡,字,唐代家,词人,洛阳人。
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与白居易唱和,世称“”。
诗风爽朗,有“”之称。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0.1《石头城》《西塞山怀古》教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石头城》《西塞山怀古》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怀古诗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构建,预习指导【知识构建】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
贞元九年 (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
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
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
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
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
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
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解题《石头城》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借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
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3. 关于怀古诗:■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等•(4)语言:含蓄蕴藉、深沉感慨、豪放浑厚、沉郁顿挫•(5)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运用典故、对比、反衬、抑扬、讽刺……•(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概念: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一、背景介绍西塞山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南郊,是一座素有“东南第一名山”之称的名山。
它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对于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导学案将带领你们一起怀古,探索西塞山的魅力。
二、西塞山的地理环境西塞山属于浙江的天目山脉,海拔高达1004.6米。
它位于绍兴周边,东临绍兴市区,西接嵊州市,南接上虞市,北临柯桥区。
西塞山的地势险峻,山间深谷纵横,景色壮美,有很高的探险价值。
三、西塞山的历史文化1. 唐代文学西塞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特别是在唐代,有许多文人来此寻找灵感。
著名的诗人杜牧就曾在西塞山写下了千古绝句《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表达了对秋日夜空的惊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
2. 文化名人除了杜牧之外,西塞山还孕育了许多其他的文化名人,如明代的文学家冯梦龙、清代的文人曹雪芹等。
他们借助西塞山的灵感,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四、西塞山的自然景观1. 云海仙山登上西塞山,可以一览云海仙山的美景。
海拔千米的高山上,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般的景色令人陶醉。
漫步在云雾之中,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大自然的神奇难以言表。
2. 瀑布奇观西塞山的瀑布数量众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叠泉”。
这个名字正如其所示,泉水从高山峻岭中不断跌落,形成壮观的瀑布景象。
在夏季的时候,清凉的瀑布水花四溅,是游客们避暑的好去处。
3. 奇峰异石西塞山的自然景观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壮丽的奇峰与奇石。
山势险峻,峰峦起伏,有的峰状如鸡冠,有的如剑气冲霄,形态各异,让人叹为观止。
奇石则是根据天然的岩石形态,形成了各种奇特的造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西塞山的历史故事1. 孙绰登西塞孙绰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但他对西塞山的评价却一直如一。
他说:“千里浩荡低昂陆,云屏烟柳遮城堧。
这是西塞山的壮丽景色,令人难以忘怀。
石头城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石头城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四周的地理环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
以下是整理的石头城高二上册数理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阅!《石头城》教案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赋,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
作者用此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
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刘备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
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五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齐诵全诗。
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达女墙3、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境1所示:群山依然追著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寒心带着心寒的叹息默默退去。
潮水如此,人何以堪?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飞向,“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事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作故中萧条、人生凄惨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令人瞩目。
4、比较阅读: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不同竞技状态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5、译诗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
淮水东边那旧时的天鹅,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6、鉴赏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心境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君主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教师版)西塞山怀古导学案(教师版)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诗歌大意】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梳理探究】一、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可分两块:一是叙事;二是议论。
二、再读诗歌,研读鉴赏1、首联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突出了什么气势?明确:“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参考: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3,颈联中中包含对国家兴亡怎样的观点(兴亡的关键因素)?“人世几回伤往事"是说人事变动,"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说自然的亘古不变,两相对照,以终古常在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的无情见证。
作者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不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乱才起决定作用。
这里蕴含着对于前朝失败教训的总结。
4,尾联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石头城》导学案 教师版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清授课人: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并背诵。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二、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1、背景: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
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2、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
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
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
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把《石头城》翻译为现代汉语: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潮水拍打著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
如今只有那淮水东边的明月,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来照著这座“空城”。
(二)、研读体悟1、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意象?给人什么感觉?——明确:1、四个意象:山——寂寞;旧都——没落;潮水——寒冷;月——凄清。
2、“还”字好在哪里?“还”字的妙处:“还”字,说明月还再来,可是过去的繁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处作者赋予明月人的感情,饶有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石头城》《西塞山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知识构建,预习指导【知识构建】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
贞元九年 (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
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
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
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
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
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
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解题《石头城》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借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
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3. 关于怀古诗:■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等•(4)语言:含蓄蕴藉、深沉感慨、豪放浑厚、沉郁顿挫•(5)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运用典故、对比、反衬、抑扬、讽刺……•(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概念: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2)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等。
(3)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4)常见地名:金陵、姑苏(吴宫)、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幽州台等。
(5)常见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情感类型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乌江》(李清照)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生》(7)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诗歌举例: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用典等。
a、借古讽(伤)今(李商隐《贾生》、杜牧《过华清宫绝句》)b、今昔对比(刘禹锡《乌衣巷》、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西塞山怀古》)c、以景衬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d、用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e、议论(李商隐的《贾生》)f、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预习指导】1、《石头城》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意象?给人什么感觉?“还”字好在哪里?2、《石头城》中,诗人选择题一这几个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主旨)?3、“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4、“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精研诗词,探究提升探究一:分析《石头城》的写作手法。
探究二:诗人在颈联中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其中包含对国家兴亡怎样的观点(兴亡的关键因素)?探究三:《西塞山怀古》诗,“借古”最终是为“喻今”,“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本诗的主旨句,请结合背景加以详细的分析其中蕴含作者“丰富”的“现实”的情感拓展延伸:【高考真题】1、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
(2分)(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4分)【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诗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②,陇上羊归塞草烟③。
回日楼台非甲帐④,去时冠剑是丁年⑤。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⑥。
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
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
陇:通“垄”,陇关。
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
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1、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2.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预习指导】1、明确:四个意象:山——寂寞;旧都——没落;潮水——寒冷;月——凄清。
“还”字的妙处:“还”字,说明月还再来,可是过去的繁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处作者赋予明月人的感情,饶有兴趣。
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
而今夜呢?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2、明确:背景: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主旨:所以,他写这首诗,勾画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萧条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故都萧条没落的伤感之情,并以此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简而言之,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3、明确:“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是指自益州而下,符合历史事实。
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4、明确: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精研诗词,探究提升探究一:明确:(1)句句写景,景中寓情,言外见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2)借月抒怀,哲理与事情融为一体。
寄寓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3)借古讽今,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4)拟人,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
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探究二:明确:“人世几回伤往事"是说人事的变动,"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说自然景物的亘古不变,两相对照,以终古常在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的无情见证。
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不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实际上蕴含着对于前朝失败教训的总结。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探究三:明确: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
“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
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
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拓展延伸:明确:(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用典,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拟人)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赏析】刘禹锡《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