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授课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三节授课年级:全日制普通高中二年级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需达到较高的应用水平。
本小节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四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在之前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物质不同于能量。
在学习物质循环时,学生难以联系光合作用、食物同化、腐败、呼吸作用等过程,对完整的物质循环过程对腐败过程的物质转换、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两方面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
本小节的重点内容是碳循环及物质循环概念。
教材首先通过一个讨论题: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都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把主题带入课堂,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是本小节的难点,教材首先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概括地指出;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接着辩证地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关于探究性实验,课本中分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引导并设计了两个案例供参考,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本节内容与“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为之后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下基础,在生态系统内容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描绘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过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学习,能够对自己已学知识进行对比并归纳表达;〃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能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与联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四、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五、课前准备〃准备展示的生态瓶,并提前15天准备一个小生态瓶、碳循环贴纸〃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习得新知——科学引导,探索新知解答疑惑——回归情境,解决问题情感提升——联系社会、升华感情练习旧识——对比分析,加深理解总结提升——系统小结,练习提升延伸课堂——课后探究,启发兴趣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九、课后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3)
生充分思
物体中的呢?这是一个什么生理
考,培养
过程?
学生观察
3)玻璃瓶中的小鱼虾体内是否也
和实验总
存在 C14 呢?为什么?
结的能力
3.给出幻灯片图片:
1)将上述实验中的金鱼取出,放 置在充满 O2 而没有 CO2 的密闭鱼
缸中,过一段时间用仪器检测鱼
缸中的空气。
2)同时将将上述实验中的水藻放 置在一个密闭的不含标记 C 的容
精品文档
第 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理解物质循环的物质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2.通过对相关图像、过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比分析、师生交流,能够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器内,光照,过一段时间,用仪 思考回答问题
器检测容器内的空气。
提问:
检测结果是什么呢?这个结果是
经过什么生理过程完成的?
4.过渡语:从上述实验中我们知道 了,无机环境中的 C 通过光合作
用被生物群落所利用,生物群落
又通过呼吸作用将一部分 C 还给
了无机环境。可是有些植物并没
有全部被动物所摄食,如枯枝落
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 页温室效应示 应用学过
循环有何影响?
意图。思考,并 的知识解
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人类 积极讨论并回 释生活中
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 答问题
常见的现
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什么影
象,学会
响吗?
理论联系
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人类活动干
实际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必修 3 第 5 章第 3 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a.以碳循环为例,剖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b.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建立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看法模型。
3.感情目标a.关注碳循环均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b.经过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学会用辩证一致的看法去剖析事物。
二、教课重点剖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三、教课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课流程教课教师活动学生流程活动环节让学生阅读教材“问题商讨”资料,剖析回答以下问题,导入课题。
察看、一:课生态系统依赖太阳不停供给能量,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议论、程导入地球供给的。
回答。
议论:保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批物质,比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余物质,都是由地球供给的,为何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费完?环节一、碳循环察看、二:讲1. 让学生察看剖析教材“碳循环模式图”,回答以下问题:剖析、授新回答。
课设计企图温故知新,情形导入。
剖析碳循环碳元素的来龙去脉,通过建构模型进一步( 1)碳在无机环境中和生物群落存在的主要形式?明确CO2和碳酸盐(石灰岩、珊瑚礁);在无机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碳循在群落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环过( 2)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门路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以什么门路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程。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 3)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传达?模型食品链和食品网。
建构。
4.碳是怎样分别出入生产者、花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经过哪一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 )? 请用重点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议论的结果。
【典型例题】以下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表示图, A、 B、 C、 D 是生态系统的成分,请据图回答:操练作答。
掌握( 1)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 A、 B、 C 之间的传达是以________ 形式进行的,( 3)图中 D → C 过程是经过作用实现的, C → D 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 B → D 过程是经过 ______ 作用实现的。
人教版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内容
课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 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 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温室效应还和近代人类对森林的大量采伐有关,森林在维持生物圈的碳循
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开展大力植树造林活动,这些植物能大量吸 收已有的二氧化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还应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 放。
现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它们之间具有 什么关系?让我们用表格总结一下。
(学生回答)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能量并不能重复 循环的利用,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不断运转,就要不断有能量输入,对于 生物圈来说,源源不断的太阳能为它提供了能量。但是生物圈中的物质却只能 来自地球,生态系统运转过程中,亿万年来生物圈中的物质并没有减少或耗尽,
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本节课,我们讨论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 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基本元素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复。关于碳循环,要明确其形式是 二氧化碳,循环的过程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实现的,物质 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要注意其区别和联系。
生回答,教师补充)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
环,且循环的范围具有全球性。现在我们尝试用模式图的形式把碳循环的过程 表达一下。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和过程。
2. 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够诠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并能够将其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准备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案例,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讨论。
3. 准备一些土壤、水和大气样本,以便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4. 准备一些关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础知识,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补充。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教室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自行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观点和过程。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教室效率。
2. 新课导入:起首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接着提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什么?其过程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3. 知识讲解: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氮循环、碳循环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流动和转化的。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室小结:在教室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室上,老师应该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学 生 思 考 并 培养学生归 总 结 物 质 循 纳总结的能 环的特点。 力。
活动 5: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那
么二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阅读课本 P103,完
成导学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师生集体订
第2 页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评价设计
目标一评价: 通过小组代表的成果展示及解说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
习情况,通过抢答情况评价学生掌握碳循环知识的程度;
课堂提问结合典型例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
点的掌握情况。
目标二评价:通过学生能否正确填写“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表
格进行课堂评价。
目标三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针对温室效应的危害能否提出
根 据 已 学 知 通过构建碳
识,构建碳循 循环模型,
环模型,完成 加深对碳循
导 学 案 活 动 环知识的理
3
解。
物质 循环
活动 4: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
屏幕展示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引导学生从“物质”、
“循环范围”两方面归纳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并分析
物质循环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C、 H、 O、N 等元素
②碳在生物体的存在形式
通 过观 看 碳
③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
循 环 的 模 式 培养学生自
④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
图 , 归 纳 总 主分析问题
⑤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结,完成导学 的能力。
活动 3:根据已学碳循环的知识,学生自主构建碳循
案活动 2
环的模型,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
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进行评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时进行点拨。 力。
①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
②碳在生物体的存在形式
通 过观 看 碳
③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
循 环 的 模 式 培养学生自
④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
图 , 归 纳 总 主分析问题
⑤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结,完学生自主构建碳循
.
学 生 分 析 碳 达成本节课 循 环被 打 破 的 情 感 目 的原因,通过 标,培养学 观 看 视 频 理 生的环保意 解 温 室 效 应 识,倡导学 的 成 因 、 危 生进行低碳 害,并探讨温 生活。 室 效应 的 措 施。
精品文档
下面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来学习一下温室效应的成
因、危害,并分析解决的措施。
培养学生阅
正答案。
学 生 阅 读 课 读、总结、
本 P103,完 归纳、比较
能量流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成 导 学 案 中 的能力,理
动 与 物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全球性 的活动 5
解能量流动
质循环 的关系
范围 联系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
生物圈
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与物质循环 的关系
能量的固定、 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的合成和分解。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动力。
温室 效应
活动 6:感知温室效应的危害 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的速率和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 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碳 循环的平衡被打破,对照碳循环的模式图,分析哪些 活动可能造成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碳循环的平衡被 打破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3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3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关于碳循环过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构建模型,使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有所回忆,并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形象生动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物质循环失调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学情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衔接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这一功能,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的学习做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尽管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并不陌生,但由于学生对碳循环的认识仅停留在零散、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所以想要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温室效应)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多个视频,通过探究式教学,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建构性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本节的重点,对于物质循环我们以碳循环为例,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难点:说明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碳循环的过程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视频导入
通过视频展示 :地球的形成,变迁,生物的进化。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高中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2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课标要求学生能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本节课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以学生了解又熟悉的温室效应引出碳循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阅读课本,构建碳循环简图,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碳循环的图解,并及时巩固,做到一点一练。
之后以碳循环为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产生误解,故把知识问题化,以帮助学生理解。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比较难以理解,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跟踪练习。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200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它的稳定性等知识。
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也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教材以学生身边的例子,呼出CO2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运行的把主题带入本节内容,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并且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介绍了人类的活动打破了正常的碳循环引发的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之后阐述了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必修一第五章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基础知识做铺垫,但是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同时构建碳循环的模型。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能力目标(1)、关于碳循环过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构建其模型,使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有所回忆,并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2)、对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和解决,与学生一起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探讨一下其他的环境问题。
(3)、通过探究实验来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4)、通过讨论、列表、构建模型、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物质与能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关注由物质循环失调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科学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具准备PPT、自制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讲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
第2课时,完成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以生态葬导入新课。
生回答(略)。
师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得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推进新课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师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问题讨论,想想怎样回答。
(学生看书、思考)师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并不能重复、循环地利用,但生态系统却仍旧保持稳定,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提供。
但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却只能来自于地球本身,那亿万年来为什么没有被地球耗尽呢?生我想物质和能量不同,应该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 的。请学生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 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 循环利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自己所做的假设
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7)表达和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实验方案,结果以及得出的结
论进行交流,教师需进行有效的点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出的问题,即做出假设。
(4)制定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本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小组成员通过讨论、
整理出完整的实验方案,特别要注意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即遵守单一变量原则)
以及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注意事项。
(5)实施实验方案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课后完成,学生要做好有计划的观
察和记录,并派代表将情况及时向老师反馈。
八、板书设计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概念
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碳循环
形式: CO 2 无机
过程: 环境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生物 群落
特点:全球性循环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九、教学反思 本小节内容虽不多,但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能量流动及其他章节的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1.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3.输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板书]: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板书]: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学生阅读]:P101第二自然段。
[学生讨论]:1.什么叫“物质循环”?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师生归纳]:1.概念:P101(略)。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过程: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
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板书]:二、碳循环[学生阅读]:P101“图5-11碳循环模式图”[学生练习]: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是“碳循环”模式图,大写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小写字母表示生理过程或行为。
请在上图的相应位置把图补充完整。
2、无机环境中C的存在形式:3、生物群落中C的存在形式:4、C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以形式循环。
5、C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形式。
6、C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渠道:。
7、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以C02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8、如果大量砍伐森林,对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有什么影响?9、如何保持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请谈谈你的想法。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方法与过程.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以致用,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习,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教法导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基于已学的知识,学生并不难理解“碳循环”的内容,但教师应把握:(1)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4)通过碳循环的实例,提示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学法建议首先理解好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其循环的形式、途径,搜集些相关的资料,分析物质循环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名师课堂(一)名师说课(1)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4)通过碳循环的实例,提示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温室效应”是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存在。
对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讨论,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精品教案导入:以教材中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教材中的讨论题。
碳循环教师讲解: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呈现碳循环模式图,学生阅读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生态系统?4.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5.物质在何种之间进行循环?6.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7.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何种形式传递?8.连通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生态类群是什么?9.产生CO2的途径有哪些?10.什么叫温室效应?1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12.温室效应会导致什么后果?13.如何减轻温室效应?14.物质循环有何特点?讲解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而我们以碳循环为例,了解一下物质循环的过程。
观察课本上“碳循环模式图”,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C02、碳酸盐;有机物)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3.碳通过哪些途径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且循环的范围具有全球性。
现在我们尝试用模式图的形式把碳循环的过程表达一下。
(板图)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碳循环主要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大,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大,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的途径。
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间一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氮循环的过程(教师讲解、板图)在生态系统中,其它物质的循环过程和碳循环类似,长期以来,各种物质循环都是保持稳定的,所以地球上各种物质的含量基本稳定,但是工业发展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其中的碳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这样二氧化碳来不及转化,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形成危及整个生物圈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还和近代人类对森林的大量采伐有关,森林在维持生物圈的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开展大力植树造林活动,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还应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现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用表格总结一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4)
1.问题探讨,导入新课2.分析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阅读思考教材100页(问题探讨)阅读教材100页(思考与讨论)分组讨论并尝试用示意图完成碳循环过程比较并思考如何更清晰的表示碳循环过程补充未完成的碳循环图解思考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提出问题:物质循环是如何进行的?与能量流动有什么关系?选取学生完成的示意图展示,评价教师小节示意图的绘制方法:选取关键词,加上方框或线段,用箭头标出循环方向。
从能量流动内容导入到与之相关的物质循环内容,易于接受,为后续学习打下伏笔。
充分运用好教材设计的(思考与讨论)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技能知识检测、矫正认识碳循环的全球性,为理解物质循环概念做铺垫。
3.剖析物质循环的概念阅读教材101页物质循环的概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出示未完成的碳循环图解提出问题:碳循环在什么范围内进行?小节: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碳循环伴随着氧循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提出问题:煤炭、石油是物质循环概念中所说的“物质”么?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例如池塘,能维持碳的循环么?强调概念中“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和“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内涵,澄清认识误区。
环与能量流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表述两者的区系?述的能力精品文档板书设计一、碳循环1.概念: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形成的反复运动。
2.循环形式:二氧化碳3.循环途径: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4.温室效应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表格教案-文档
课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安排:1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物质循环失调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过程与方法: 关于碳循环过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构建模型,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形象的认识;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过程及特点。
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明确其中的关系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沿食物链进行流动,从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流动表现出什么特点?能量并不能重复循环的利用,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不断运转,就要不断有能量输入,对于生物圈来说,源源不断的太阳能为它提供了能量。
但是生物圈中的物质却只能来自地球,生态系统运转过程中,亿万年来生物圈中的物质并没有减少或耗尽,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特点1、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让学生阅读教材101页,说出物质循环概念,并回答三个问题, 重点理解其概念的三个要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谓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2、特点: 反复循环全球性二、碳循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101页,用箭头和文字完成碳循环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将结果展示.根据碳循环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碳循环的形式:(2)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动动手:学生根据碳循环过程,建立碳循环的模型简图温室效应:1、成因:CO2增多: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2、温室效应的危害: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没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开发新能源、增大植被面积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请写出其中包含的食物链能量流动特点:物质循环特点:虫子靠什么获得能量?能不能只吃能量?如果没有太阳,碳能不能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无机物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循环,全球性联系(1)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个人采集整理- 仅供参照第五章第 3 节生态系统地物质循环一、教材剖析在《课程标准》地详细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地条目是“剖析生态系统中地物质循环地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 因而可知,学生对本节内容地掌握需达到应用水平 .本小节内容包含四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物质循环地看法;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地关系;四是研究“土壤微生物地分解作用” .对于物质循环地看法,教材第一经过一个议论题:为何保持生态系统所需地大批物质,比如氧、水、氮、碳和很多其余物质,亿万年来都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把主题带入讲堂,接着经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地看法 .对于碳循环,这是本小节地要点内容 . 教材第一用碳循环模式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碳循环地过程,紧接着,精粹地叙述了碳循环地形式和范围,教材用较长地篇幅,用“温室效应”地形成与危害叙述了人类对碳循环地影响 . 对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地关系,教材第一站在生态系统地角度归纳地指出;两者是生态系统地主要功能,接着争辩地剖析了两者地关系,对于研究性实验,课本中分步骤进行了详尽地指引并设计了两个事例供参照,帮助学生打破这个难点 .本小节内容是以“生态系统地构造”“生态系统地能量流动”以及第三章中新陈代谢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为基础,本小节是第九章《人与生物圈》地基础,本小节对生态系统地内容拥有承前启后地作用.二、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地看法;<2)识记、应用碳循环地过程;<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地关系.2.能力目标:<1)学会剖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地方法;<2)经过剖析“温室效应”地形成与危害,培育学生地推理,联想,思想迁徙地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地关系”教课过程,培育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看法地总结表达能力.<4)经过研究性实验,培育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经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地影响,培育学生环境保护意识<2)累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地世界观三、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剖析生态系统中地物质循环.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地关系.四、学情剖析学生对于这节课地学习,重难点是在碳循环地过程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地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会较难掌握,依据这一情况,对于这部分内容,能够多经过练习看学生地掌握状况.对于研究性实验地设计是学生地一个短处,也是学生难掌握地地方,经过事例剖析加以指导,成立优秀地评论体制,总结出实验设计地一般方法 .五、教课方法1.叙述与学生练习、议论相联合2.教案导学:见后边地教案.3.新讲课教课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研究、精讲点拨→反省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教案、部署预习六、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查找相关全世界性温室效应付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地资料;底稿纸;笔 .教师:课件制作,包含光合作用表示图、呼吸作用表示图、碳循环文字图解表示图、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比较表格七、课时安排: 1 课时八、教课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学生地预习状况并认识了学生地迷惑,使教课拥有了针对性 .<二)情形导入、展现目标.生态系统依赖太阳不停供给能量,而生态系统中地物质却都是由地球供给地 . 请学生议论:为何保持生态系统所需地大批物质,比如氧、水、氮、碳和很多其余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 <由于这些物质能够被循环利用)教师评论:回答得很好,接下去我们第一来议论碳循环地过程.<三)合作研究、精讲点拨.研究一:碳循环地过程第一请学生阅读P100-101 碳循环部分及图5-11 ,教师出示“光合作用”投电影,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地碳是如何传达地? [] 接下去教师出示“细胞呼吸”投电影,请大家说出有氧呼吸过程中碳是如何传达地?[] 而后,请大家剖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虑以下问题:<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光合作用、化能合无机环境生物群落<有机式存在? <有机碳化合物) <3)碳在活力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动物、植物、微生物形式循环? <CO2)[ 师生归纳 ]最后,请学生独立得出碳循环文字表示图,教师将学生地答案投影并通过议论纠正,得出正确地结果并投影:总结、归纳物质循环地看法,剖析碳循环地特色教师发问;<1)我们所讲地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2)除了碳之外,还有没有其余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请同学们归纳物质循环地看法,并指出这里地物质是什么?<构成生物体地基本元素)循环地过程是如何地?<循环地范围有多大? <全世界性) <3)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地,那么,物质循环有什么特色呢? <全世界性周而复始)研究二:商讨、剖析温室效应形成地原由,对人类地危害以及解决地方法教师发问: <1)物质能够被循环利用,那么地球上地资源是否是用之不停地呢?请大家思虑问题:人们乱砍滥伐丛林,对生态系统地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地大批焚烧,对生态系统地碳循环有何影响? <化石燃料焚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批地开释出来,丛林砍伐又使绿色植物汲取地 CO2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地均衡使大气中 CO2含量增添,致使温室效应 . )<2)温室效应将带来哪些危害呢? <加速极地和高峰冰川地消融,致使海平面上涨,从而对人类和其余很多生物地生计构成威迫 . )<3)我们应当如何尽量防止温室效应地发生呢? <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地焚烧,开发新能源 . )教师投影: <先投影空表格,再增补)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形式以无机物形式过程沿良物链 <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来去个人采集整理- 仅供参照范围特色联系循环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世界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世界性周而复始①能量地固定、转移、开释离不开物质地合成与分解②物质是能量沿良物链 <网)流动地载体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周而复始地动力研究三:研究“土壤微生物地分解作用”< 小组合作研究,议论交流)<1)介绍背景资料第一介绍落叶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地时间是不一样地,并剖析哪些要素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地分解作用.<2)提出问题依据小组内沟通平常察看到地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地问题,并对提出地问题进行剖析,确立是由什么要素惹起地,从而确认实验地变量.<3)作出假定小组内成员依据自己地知识和生活经验,试试回答本组提出地问题,即做出假定.<4)拟订实验方案经过对课本上两个事例地剖析,小构成员经过议论、整理出完好地实验方案,特别要注意实验中变量地控制< 即恪守单调变量原则)以及实验地可操作性和安全注意事项.<5)实行实验方案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课后达成,学生要做好有计划地察看和记录,并派代表将状况实时向老师反应.<6)剖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剖析,与自己所做地假定进行比较,得出相应地结论.<7)表达和沟通每个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地实验方案,结果以及得出地结论进行沟通,教师需进行有效地址评.教师组织学生反省总结本节课地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企图:指引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地反应纠正.< 讲堂实录)<五)发导教案、部署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地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地信息传达是如何进行地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生态系统地信息传达.这节课后大家能够先预习这一部分,侧重剖析信息地种类和作用 . 并达成本节地课后练习及课后延长拓展作业 .设计企图:部署下节课地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稳固提升. 教师课后实时批阅本节地延长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十、教课反省本小节内容虽不多,但与生态系统地成分、构造、能量流动及其余章节地联系很密切,教课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解说物质循环看法时,多给学生时间理解:物质——构成生物体地基本元素,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地周而复始.<2)碳循环地形式、特色、过程地归纳,要用好投电影,直观地理解各个环节地生理变化,加强知识点在习题中地应用.<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地关系,运用表格地形式既能够节俭时间,也相当于自学纲要,有益于学生有序地思想活动,真实起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地相助作用.<4)研究性实验可否的确达成是一个问题,千万不可以走个过场,学生学了以后仍是不会做实验设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地一般方法以及一定恪守地原则,落实到位 .在本节课地最后,教师应以小结地形式归纳本小节内容,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地物质循环形成一个完好地知识系统,培育学生对学习地兴趣与学会学习地方法 .声明:全部资料为自己采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首先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概念进行了剖析,帮助学生对其循环范围、参与物质和循环 过程等进行了整体理解,从而得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两个特点——全球性和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并 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进行了比较、强化。接下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碳循环,先利用碳循环过程示 意图,详细分析了碳的存在形式、碳的循环形式、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大气中 CO2 的来源,并结合 教学 例题帮助学生学会碳循环相关图解的识别方法,再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巩固,学生的掌握效果很好。然后 反思 由学生分析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和缓解措施,由于是现实问题,学生回答很积极,最后老师总结。从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 由于碳循环和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所以学生的参与度高, 学习效果比较好。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物质是循环的) 如果物质是循环利用的,那它就会不断的消耗和再生,从而实现生态系统 的正常运转,例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 吸收水分,把它们变成了有机物和氧气,动物和其它生物的呼吸作用又把有机 物和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再如,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环境中的一些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生 产者被消费者捕食后有机物进入消费者体内,生产者和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最 后又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 由此看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 环。 这里的物质指的是元素还是化合物? (学生回答) 我们把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称 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每一个生态系统吗? (学生思考) 比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但是其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 以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 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面我们以碳循环为例,了解一下物质循环的过程。观察课本上“碳循环 模式图”,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何种形式存 在?(CO2、碳酸盐;有机物)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 成作用) 3.碳通过哪些途径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燃烧)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 生回答,教师补充)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
项目 课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教学
内容 修改与创新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 目标 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 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 1、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重、 2、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难点 课时 1 课时 安排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沿食物链进行流动,从一个 教学 过程 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流动表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能量并不能重复 循环的利用,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不断运转,就要不断有能量输入,对于 生物圈来说,源源不断的太阳能为它提供了能量。但是生物圈中的物质却只能 来自地球,生态系统运转过程中,亿万年来生物圈中范围具有全球性。现在我们尝试用模式图的形式把碳循环的过程 表达一下。 (板图)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碳循环主要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无 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大, 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大, 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返 回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的途径。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复 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间一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 能量的驱动。 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氮循环的过程(教师讲解、板图) 在生态系统中,其它物质的循环过程和碳循环类似,长期以来,各种物质 循环都是保持稳定的,所以地球上各种物质的含量基本稳定,但是工业发展以 来,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其中的碳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这样二氧化碳来 不及转化,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 形成危及整个生物圈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还和近代人类对森林的大量采伐有关,森林在维持生物圈的碳循 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开展大力植树造林活动,这些植物能大量吸 收已有的二氧化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还应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 放。 现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它们之间具有 什么关系?让我们用表格总结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小结:本节课,我们讨论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 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基本元素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复。关于碳循环,要明确其形式是 二氧化碳,循环的过程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实现的,物质 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要注意其区别和联系。 一、物质循环 1、概念: 2、范围: 板书 设计 3、碳循环: 4、氮循环: 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