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咬文嚼字》 配餐作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解析

第8课咬文嚼字

朱光潜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2.思维与审美:(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3)鉴赏本文作为随笔的行文艺术。

激趣导入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咬

文嚼字》一文,而它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一个人。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贾岛吟诗②套板反应③达到艺术完美

微任务活动一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

1.“咬文嚼字”的常用义是什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常用义: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2)作者笔下的新含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作者在论述“咬文嚼字”时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各说明了什么?

答案

3.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内有关用字佳话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咬文嚼字”对准确地传情达意的好处;能理清课文思路并对课文质疑进而解疑;能联系自己的语言实践举例说明作者的论断。

过程与方法:(过程)预习—研读—写笔记—讨论—总结应用;(方法)整体感知——课堂研读——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用字佳话实例。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预习任务】预习课文,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撰写习题二的发言提纲。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文中的几个例证再“咬嚼”一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下面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的。

(这句话道出的意思是: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特点的,或有个性的,卢梭对此有更精炼的表达: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又将模子打破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变得千人一面了,给人一种大家活得一样的感觉。这句话表达深刻的原因是:“原创”与“盗版”两词的运用既具有我们现代生活气息,又很形

象生动地表达了我们人正如某些出版作品一样失去个性的特点,从而引发我们思考由“原创”变成“盗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你能猜出下面语句可能表达出的意思吗?此句用语表达有何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高考导航
(2023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 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 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 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 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 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 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 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年10月28日)
10.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3分)( )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 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 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 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索然,没有意 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清沁肺腑: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 不即不离:多指对人或物的关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学 富 五 车 : 语 出 《 庄 子 ·天 下 》 : “ 惠 施 多 方 , 其 书 五 车。”后用“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 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自鸣得意:表示自己很得意(多含贬义)。 下乘:下品,下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联想义
反对套板效应
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咬文嚼字示例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结合自己的体会,从读过的诗文上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
眼 (忍) 看朋辈成新鬼
“忍看”更有悲愤的味道。
红杏枝头春意浓(闹)
——这一“闹”字,可见其杏之红,其红之浓。 无“声”的景象附上了有声的意味。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
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一)第一部分1——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第l、2段为第一层次。 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 作用何在? 对比; 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 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 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 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 合理)就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29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29张
例1: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 地咬文嚼字。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贬词褒用
? 文中义: (学生阅读)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明确: 2、“套板反应”安于滥调,毫不斟酌,无新奇;与创造是死敌,
倾向“套板反应”,与文艺无缘。 3、“套板反应”安于套语滥调,无新奇;而创作是创新,故动
机不相容,是死敌。 4、“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才能不至于滑到套板
反应中,在思想和情感上创新,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实例:
道理:
郭沫若改字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 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 么?请简要赏析。
(2004年高考辽宁卷)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析:“扶”字恰到好处,与“轻”“细”相 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 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 以一种柔美之感。一个“失”字,就勾画了 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 诗的感染力。一字生辉。“轻风”徐来, “细柳”动态不显“摇”“舞”这类较露的 动词不妥。下句中添“映”“隐”也欠妥 帖。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 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8《咬文嚼字》课件68张+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课件68张+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 咬文嚼字 • 说笑
老鼠掉进书箱里
咬文嚼字
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 这个成语的含义:
1、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
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核心考点
(一)识记
1、本文作者及其重要著作。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著有 《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谈文学》《谈美书简》《诗论》等。 2、本文的文体类型 这是一篇文艺专论,选自《谈文学》。
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
长没喝酒写成船长今天没喝酒。
①船长没喝酒
②船长今天没喝酒
船长只有今天没喝酒
韩贾“推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 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
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自掩自推,独往独来,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 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 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 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 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 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 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 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 意境。
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使用怎样 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注意“直”“圆”二字的品味。
退出
课文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咬文嚼字》,感知了作者 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了解了文字和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学们也要有“咬文嚼字”的 精神,并要运用自己从本文中获得的写作启示,提升 自己的写作水平。
布置作业
赏析画线句。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整体感知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 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明确: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 者主要的观点是: ①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 神;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 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 术的完美。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整体感知
郭老改字


苏轼写诗 写
作 套版反应
达到艺术完美
作者的观点
1.运用文字用该有的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合作探究
一、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 理?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这些“道理”?
1.郭沫若改字
实例:
2.王若虚改《史记》
3.韩愈改诗
4.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同步课件:第8课 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同步课件:第8课 咬文嚼字

返回目录
重点八 美文品鉴
咬文嚼字,令文化之花更绚烂 佚名
近年来,《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 作家的作品挑错。在我看来,这一举措会促使文学再次 成为一方净土,还传统文化与正统文化一份本真与圣 洁。因此,咬文嚼字,必然会令文化之花更加绚烂。
返回目录
所谓咬文嚼字,便是认真推敲语言文字,乃至文史 知识方面的运用。试想,倘若就连被尊为经典的书籍当 中也有小儿科的知识性错误,那么谁还会保持对文化原 有的那份敬畏,又有多少人会被误导?由此观之,咬文 嚼字亦是必须。
返回目录
辨用 ①戏曲事业要发展,就推要陈出__新______,要走在 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正确道路。
②嘉靖皇帝在继位之初做了一革些故鼎__新______的工作, 包括起用被降调的官员,追赠被处死的官员,裁革多余 官员,等等。
返回目录
(2)锱铢必较·斤斤计较
辨析 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
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
【品析】 这句话为文学艺术的进步,指出了一条 根本途径,对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整个文艺学界,都 有指导意义。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 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时时求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逐渐
返回目录
重点四 小组合作
作者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在文中前五段

《咬文嚼字》一课一练+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一课一练+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咬文嚼字》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的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

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

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咬文嚼字》(有删减)

朱光潜

①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古今人都赞赏“敲”

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参考习题】《咬文嚼字》(人教)

【参考习题】《咬文嚼字》(人教)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尺牍(dú)斩截(zhǎn) 适宜(yí) 斟酌(zhēn)

B.没镞(zú)鲁莽(lú) 调和(tiáo) 倒涎(yán)

C.骨子里(ɡú) 岑寂(cén) 清沁(qìn) 付梓(zǐ)

D.意蕴(yùn) 锱铢(zī) 累积(jí) 蕴藉(jí)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 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 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D.在巴格达几乎未经多少有效抵抗就迅速落入美军之手后,美国人难免为军事上的优势自鸣得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对象当中。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

①那么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

②区分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

③指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五课件 第8课咬文嚼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五课件 第8课咬文嚼字
第三单元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8课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好诗不厌千回 改,意境多从推敲出。看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诗 人从推敲中独享一番情趣;看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 双泪流”,诗人从斟酌中获得一种体验;读卢延让“险觅天应闷,狂搜海 亦枯”,诗人从咬文中看到一种风景。总览这些诗句,它们无不诠释着美 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 如容易却艰辛”。看来,要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下 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语言知识积累
⑤岑寂( cén ) ⑥意蕴( yùn ) ⑦付梓( zǐ ) ⑧尺牍( dú ) ⑨俗滥( làn )
(2)多音字 狼藉( jí )
①藉 蕴藉( jiè)
晕倒( yūn ) ②晕
晕船( yùn )
含混( hùn ) ③混
混水摸鱼( hún )
住处( chù) ④处 处心积虑( chǔ )
①善用联想的意义:“烟” 与古诗“天上小团月”
定和控制
②套板反应:
美人、才子、离别等
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2.初读感知 通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 答案
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 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 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 须下的功夫。

高中语文必修5(人教版)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必修5(人教版)咬文嚼字

——“绿”较之“到”写活了 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 悦兴奋的心情。
四、苏轼写诗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苏轼: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五、套板反应
——套语滥调,全无新意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 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 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 《文艺心理学》 《诗论》 《谈美书简》。《西方美 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咬文嚼字释义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 质) 。
2.形容卖弄才学。
2.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3.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鲁迅的《祝福》: 1. 祥林嫂,你放着罢! 2. 你放着罢, 祥林嫂 !
二、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红楼梦》
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 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 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 到艺术的完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仁八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配餐作业

2020年10月12日制作人杨盛林编号015

班级姓名

课题《咬文嚼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以传奇、玄幻、仙侠等为故事________,以人气偶像、华丽场景、炫目特效、IP改编等为外在________的古装剧受到青少年尤其是“网生代”的大力追捧,据称仍有不少这类作品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透过如此趋之若鹜的制播风潮,应该对时下古装剧做一些理性的反思。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电视剧亦然,( )。近年的古装剧数量庞大、风格各异、制作考究,有的服饰和道具花费天价,有的在摄影和构图上力争每帧画面都唯美养眼等,主创团队于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的确________。然而,让观众获得视听愉悦之时可伴有“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振和精神荡涤的作品少之又少,甚至空空如也。电视剧应成为________的大众文化,而非不求内涵的快餐文化。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有理有度的奇异想象、匠心独具的美术置景,都可作为艺术手段应用于创意和创作过程中,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材标志可圈可点潜移默化

B.体裁标识乏善可陈润物无声

C.题材标识可圈可点润物无声

D.体裁标志乏善可陈潜移默化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切不可因此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B.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让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C.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D.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立意不明朗、不积极,必定称不上好作品

B.好的作品,必定立意明朗、积极

C.立意明朗、积极,才能称得上好作品

D.不好的作品,必定立意不明朗、不积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谈静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算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能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会沉寂的。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到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脑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4.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他的心界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5.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情与辞

朱光潜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

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限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须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那是“辞溢乎情”。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过尔尔”。拿绘画来打比方,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无论巨细,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改动)

7.下列关于“情与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无法直接用“辞”来表现,不借助事、理、物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这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