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教材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的发展和较量,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东汉末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在这一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2.教学重点: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3.教学难点:剧情的分析和文学特点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和价值。

2.背景介绍(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图书和其他学习资源,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黄巾起义、群雄割据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

同时,介绍主要人物刘备、曹操和孙权的生平和政治事迹,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主要人物介绍(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研读相关的资料和阅读原著,展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问题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的特点和意义。

4.剧情分析(30分钟)5.文学特点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国鼎立》的文学特点,包括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6.总结和拓展(2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著作和扩展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培养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包括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变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人物关系可能较为混乱。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战争有一定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三国时期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变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变革,学生对历史人物关系和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讲解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历史故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1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屯田制,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新编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所了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的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一篇: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国时期政局变迁的深入剖析,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的“乱局”—有识之士的“谋局”—赤壁之战后的逐渐“入局”—曹丕代汉后的“定局”—三家归晋的结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从三国主要人物的经历得出以下认识:抱负是事业做大的根基、情怀是事业更远的保证,而规划则是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赤壁之战结局的分析【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实物导入】展示从淘宝网购的两个迷你铜鼎,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

告诉学生古代铸造的铜鼎之中,以三足圆鼎为主流。

而鼎的功能则经历了:食器—礼器——政权象征的转变过程。

鼎作为政权的象征传说自禹建立夏朝始,后商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之后鼎又迁至洛阳。

后来秦朝建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而政权象征遂又变成了传国玉玺。

那么鼎跟我们这节课又有何关联呢?由此,过渡到本课,板书“三国鼎立”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三国的相互独立状态对应了鼎三足分立的状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鼎具有政权象征的意义。

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治格局,它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一、乱局】1、因何而乱?乱局是东汉末年各种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结果。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农民起义。

东汉朝廷无法镇压叛乱,便将地方上的刺史升级为州牧,让他们招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导致州牧力量坐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较为熟悉,但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内容主旨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

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一成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分析、对比的能力。

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从地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间的区别。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的过程、影响难点: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反差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展示曹操的《蒿里行》节选,提出问题“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关于东汉的内容。

环节二:教师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情况。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总结曹操为官渡之战进行的准备。

教师通过《通鉴纪事本末》、《三国志》相关材料,对此部分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提到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环节三:教师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授官渡之战的过程、影响。

展示《三国志》对于袁绍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个人素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环节四: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简单讲授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

提出“为什么之前以弱胜强的曹操在短短8年之后,就输给了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孙刘联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师展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情节上的差异,提问“大家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

环节五:教师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建立的魏、蜀、吴三个国家,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对诸侯争霸有一定的了解。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充满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原因,掌握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教学设计4: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4: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曹操所作的诗句《蒿里行》。

提出问题:诗中描绘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东汉末年各路军阀争势夺利,割据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的凋敝【讲授新课】一、官渡之战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出示并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发现以下信息:(1)官渡之战前,曹操所占的地盘。

(2)曹操周围还有许多军阀。

(3)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势力强大。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出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特点和影响。

时间: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特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影响: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

提问: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依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势力日益强大;占据黄河以南的许多地方。

出示曹操的诗歌《步出夏门行》,提出问题:此时,曹操已经年过五十,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二、赤壁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①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对比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②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③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道杰出人物对历史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准确区别正史与小说的记载偏差。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在历史的风流人物中,曹操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曲《曹操》,让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当时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宏大场面。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三国时期这个波澜壮阔、又英雄辈出的时代。

环节二:整体感知1、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和本课子目录思考,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局势,是如何从图一演变为图二的?答案提示: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自主学习:根据上面三幅图片思考,当时社会状况如何?由右图可知,当时北方最大的两个军阀分别是谁?答案提示:军阀割据、烽火不休;袁绍和曹操。

教师指导:根据图片,回顾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黄巾起义等史实,知道这一时期汉室中央衰微的现象。

结合图三以及此前所学废刺史立州牧制度的内容,知道当时地方军阀割据混乱,通过举例说明其中的军阀势力,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英雄人物开始登场,进入“英雄的时代”。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0,填充表格内容。

答案提示:①时间:公元200年②地点:官渡③作战双方:曹操;袁绍④战略: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火烧乌巢⑤结果:曹操胜利⑥特点:以少胜多⑦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曹操是如何以弱胜强,打败袁绍的?答案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制;招贤纳士;采取正确的战术教师指导:通过材料一可知曹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史实,说明曹操通过这一行为获得了政治主动权。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公开课教案_0

拓展:评价曹操。

曹操眼中的曹操: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名人眼中的曹操: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百姓眼中的曹操: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

乱世奸雄,治世之能臣。

你眼中的曹操?
学生发表自已观点。

教师总结,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标准。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

人教部编版2016版七上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6版七上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加来中学郭春理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4.正确评价曹操,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大家刚才听的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大都来源于文学作品或者是影视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历史的角度学习政权分立的开篇《三国鼎立》。

讲授新课一、官渡之战1、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分析东汉末年的形势)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曹操、袁绍)教师:为了控制和统一北方,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官渡之战随之爆发。

2、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的动态形势图,学生讲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3、合作探究:假如你是曹操,官渡之战后,召开新闻发布会。

记者提问如下:(1)记者甲:首先恭喜您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基本情况。

(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以及影响)(2)记者乙:恭喜您能够以较少的兵力战胜袁绍,请您分析一下您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派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给予总结。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来写下了著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学生齐读)。

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他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学生:统一全国)。

二、赤壁之战1、展示“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图片,学生讲述跟图片有关的故事,分析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
1.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2.能列表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回忆思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一、官渡之战
1.创设情境,深入学习:
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问题探究】
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
答案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观察地图,分析问题:
幻灯片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
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3.学生活动:
教师出示教材第74页“官渡之战形势图”,认真读图,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官渡之战的大致过程?
(学生对照地图叙述战争过程,同时说出学习战争的各个要素)
学生回答:官渡之战:公元200元,袁绍与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了解战争,我们要知道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4.小结过渡: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如果你是曹操,统一北方后,你会有何打算呢?(统一全国)
二、赤壁之战
教师点拨:曹操想统一全国,此时的天下大势如何呢?(出示天下大势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主要对手有谁?(刘备、孙权)
提到刘备,曹操评价他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天下看得起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

提到刘备,自然而然会想到谁?(诸葛亮)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大家知道画里面的人物是谁吗?(刘备,关羽,张飞)这幅图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成语呢?(三顾茅庐)
教师点拨:曹操的另一对手是孙权。

他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手下主要将领都有谁?(周瑜等)关于周瑜,我们一起来听听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播放课件和音频)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教师:周瑜少年得志,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

大家再观察地图,此时天下这三方势力中谁最强大?(曹操)面对曹军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该怎么办?(联合起来)孙权和刘备在诸葛亮的积极斡旋之下,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军,于是就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学生活动:
大家已经了解了关于战争、战役的学习方法,请大家自己阅读教材,学习“赤壁之战”,并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后,举兵南下,想一举统一全国,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令周瑜为主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军队共约五万人迎击曹军。

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

曹军将士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于是将战船首尾相连,等待时机发动决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的火攻计,令人写书信给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这天,黄盖率船乘风驶向曹军。

曹军战船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率部北退,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点拨:谁知道赤壁之战前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

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你如何来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并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作品大多是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出发,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现实的情况下进行的虚构,和历史现实是有区别的。

【问题探究】让学生对比表格中两次战役的异同,知道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学生分组讨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提示:可以分别从两次战争中交战双方去分析)
学生1:官渡之战袁绍骄傲轻敌;而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

学生2:两次战争曹操的地位不一样,官渡之战中曹操实力弱,能够听取他人意见;赤壁之战中曹操实力强大,骄傲轻敌,不听别人意见。

教师补充: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骄傲轻敌,不虚心听取部下意见,而曹操却虚心听取了许攸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打败袁绍;而到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兵多将广,处于优势,但是骄傲轻敌,而孙刘联军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联合起来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轻易地打败了曹操。

设问: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经历给同学们带来哪些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骄兵必败”的结论。

三、三国鼎立
教师过渡: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巩固实力,孙权和刘备也分别在江东和西南地区发展自己的力量,每个政权都暂时还不具备统一全国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建立
思考回答:一个政权的建立要从哪些方面去学习?(时间、建立者、都城)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自制关于三个国家建立情况的表格:
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成都
吴229年孙权建业
(学生对照答案,教师补充纠正: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结束)
2.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为了积蓄力量消灭对方,每一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最后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三国时期的治理与开发。

教师设问: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怎样?他们政策的制定有什么特点呢?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特点:能因地制宜)
补充说明: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卫温曾经到达夷洲,即今天的中国台湾。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有紧密的联系,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问题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学生发表见解)
学生1:我认为是历史的倒退,因为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学生2: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虽然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但是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重新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总结:总的来说,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为西晋的短期统一乃至隋朝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

关于本课时内容,我们可以用数字来概括。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两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魏蜀吴
四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9年
第16课三国鼎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