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论文报告: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一、中外银行信贷管理方式的不同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在银行信贷管理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针对此问题,可以从中外银行所借贷资金的来源、银行资金利用方式、银行业务流程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贷款资金的来源方面,中国的银行主要依靠对外发行债券、增发股票、销售理财产品等方式来获得资金,而发达国家的银行则更多地采用对客户存款的吸纳以及拥有独特的自营交易的方式来获得资金。
这种差异意味着中外银行在处理信贷管理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在银行资金利用方式方面,中国银行主要通过加大对于大型企业和政府平台的信贷投放,增加高风险行业的信贷扶持等方式来实现资本收益,而国外银行往往会提供更多的小额贷款、贴现业务等为它们带来较低的利润,发现新的业务机会。
在业务流程的处理方面,中国在借贷业务管理上缺少多元化的服务。
而发达国家的银行则在业务流程上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为更多业务提供服务。
例如,小企业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中也可以通过信贷渠道获得贷款。
二、中外银行信贷管理方式的差异带来的启示中外银行信贷管理方式的差异带来了一系列的启示。
从中外银行的信贷管理方式的不同之处,可以发现,中国银行在依靠大型企业和政府平台的信贷投放上过度依赖,在其他行业的发展上不够注重。
对于中国银行来说,需要从以下方面提升自身的信贷管理水平和修补其在业务流程上的不足。
首先,要增加言传身教的力度,在收集和分析信息源时更加密切地与客户接触。
二是宣传贷款政策,面向市场和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加强银行的业务流程,提供更多元化和灵活的贷款业务服务,能够更好地反映客户的需求。
四是拓展新客户渠道,通过吸纳更多的客户存款等方式,加强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管理。
特别是,在对于小型客户的服务上,可以向国外银行学习,引入较低利率的小型贷款项目,从而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中外银行信贷管理案例分析1. 中国银行的信贷管理案例:北京市某区小企业餐饮业想借贷50万元,可获得的贷款方案为“助梦人扶持计划”等贷款产品。
中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比较研究
中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比较研究正值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快速发展之际,风险也接踵而来。
如何快速、有效地规避风险成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文阐述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在借鉴国外消费信贷成功模式基础上,提出合理防范风险的办法。
标签: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国内外比较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信贷也逐渐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到世界各地,我国的消费信贷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市第一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作为一个新名词进入我国居民的视野,但其发展进程却不如西方国家那样迅猛,犹如昙花一现便结束了,而且业务也仅仅限于住房信贷这一项;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世界经济处于大萧条状态,我国的国内需求也急剧下降,为了摆脱经济困境,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消费信贷自此以后在我国蓬勃发展;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再一次撼动了全球的经济命脉,我国的出口导向性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因此,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复苏的必经之路,这为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再次创造了契机;时至今日,我国的消费信贷正像一条巨龙一样快速前进在世界银行业的的跑道上,种类也在逐渐增加,除了房贷、车贷外,还包括耐用消費品、信用卡等其他创新型消费信贷品种。
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准。
作为低于世界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庞大消费市场,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如今的消费信贷市场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借一还的市场,WTO、EU、APEC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消费信贷风险也因此增加。
按照主体不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大致可分为市场风险、银行自身风险、消费者风险三类。
1.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价格风险和法律风险。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启示与借鉴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启示与借鉴【摘要】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上的做法,为国内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对于商业银行今后努力的方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建立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及完善信贷业务流程,实现风险动态管理。
【关键词】风险管理计量稽核1.独立审批人制度的建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商业银行开始高度重视银行的风险管理。
各类商业银行都设立三类风险管理部门,分别派遣高级管理人员负责。
风险管理委员会会有很好的独立性,直接对银行的董事会负责。
此外,他们三者相互合作,共同监控,为银行提供了稳健的、有效的风险监管体制。
目前国内银行正着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实行授信集中审批,风险分类集中审核,建立了专业独立审批人制度,加强授信发放审核和贷后管理工作,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和处置力度。
2.信贷业务风险日常管理的主要经验信贷风险管理关键是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业务人员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就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
2.1强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日常管理在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新加坡的商业银行基本上形成共识,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程序,银行对于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遵循三个步骤,即“了解相应政策——分析财务报表——贷款分类管理”。
2.2重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消化和处理在对问题贷款的处理上,新加坡实行贷款分类管理程序,具体操作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控制企业的资金往来,将给于企业的贷款存放在特殊账户,由银行统一支配,综合管理,并且建立抵押品账户,及时观察抵押品的贬值与跌价。
其次,信贷业务人员根据引发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并通知主管负责人风险的现实状况,以及可能解决的措施。
再次,凡是欠息在六个月以上,贷款逾期在三个月以上,如果抵押品的价值已经不足以覆盖本息,则应立即停止借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损失。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一、中外银行信贷治理制度的主要差异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治理体制和内部操纵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操纵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操纵了信贷风险。
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治理机制日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
主要表示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治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纳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治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治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操纵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
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治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治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治理部门等等。
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彼此沟通、协作又彼此监督。
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要害操纵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
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治理部门和风险治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需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
分行长主要起协调治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
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殊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治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本色性的变更,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治理机构,表示为治理负责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治理。
与外资银行比,纵向治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治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治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负责,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
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小额信贷发展模式,探讨对我国小额信贷业务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小额信贷在我国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国际小额信贷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接着比较了微信信贷、孟加拉Grameen、肯尼亚M-Pesa和巴西联邦储蓄银行等国际模式,以此为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最后总结出对我国小额信贷业务的建议和展望,强调推动小额信贷业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启示、微信信贷、孟加拉Grameen、肯尼亚M-Pesa、巴西联邦储蓄银行、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展望。
1. 引言1.1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重要性小额信贷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对资金需求较大,而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服务,小额信贷可以填补这一缺口,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小额信贷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较多,他们往往缺乏基本的生产资金,无法开展经济活动。
小额信贷可以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开展生产经营,摆脱贫困。
小额信贷也是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其规模较小、信用记录不足等问题,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支持。
小额信贷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弹性贷款服务,支持其发展壮大,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小额信贷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国际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在国际上,小额信贷业务已经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各国在小额信贷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信贷需求。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作者张坚红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积重难返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中、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调查分析与差异比较提出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新型银行制度的对策建议一、中外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主要差异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臵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臵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臵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艿玫浇崩 庖苍谝欢ǔ潭壬献萑萘瞬涣即 畹牟 ?/P(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臵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臵于死地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臵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臵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四)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谨慎经营和审慎会计原则的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和冲销制度近年来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仍不能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累积风险因此尽快改革我国银行业呆账准备金制度已刻不容缓首先可适当提高普通呆账准备金水平可以规定按银行年末贷款总余额1%—3%的范围实行差额提取在浮动范围内由各银行根据经济发展、贷款总量、构成、构成以及预计损失情况等自主决定提多提少其次在提取普通准备金的基础上分类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人民银行应要求各银行在统一的分类指导原则下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对各类不良贷款提取适度水平的专项呆账准备金在尚未获取经验数据的初期可参照国际标准对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分别计提25%、50%和100%的呆账准备第三放宽呆账核销条件简化呆账核销程序逐步建立呆账准备自主使用机制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协商制定“银行业贷款呆账核销办法”将呆账认定核销权力还给银行同时对已核销呆账的管理作出严格规定对股份制银行贷款核销则可由其信贷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提出内审部门审核认定董事会批准即可。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_金融学论文完整篇.doc
分析与差异比较,提出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新型银行制度的对策建议。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
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
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
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
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
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
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
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
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外银行信贷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其启示和发展趋势。
首先介绍了中国银行信贷管理的特点,包括政府干预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接着分析了外国银行信贷管理的特点,如市场化程度高和创新性强。
在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中发现,中国银行偏重于安全控制,而外国银行注重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文认为,中外银行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加强风险控制,并推动信贷业务的创新。
结论指出,未来中外银行信贷管理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科技创新和风险防范,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中外银行信贷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经验。
【关键词】银行信贷管理、比较、启示、发展趋势、借鉴经验、风险控制、创新、中外对比1. 引言1.1 背景介绍银行信贷是银行业务中的核心业务之一,是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贷款来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信贷管理在金融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银行信贷管理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与此各国外国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也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经验。
通过比较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异同之处,可以为中国银行业提供借鉴和启示,进而推动中国银行信贷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本文将围绕中国银行信贷管理特点、外国银行信贷管理特点、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启示以及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趋势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比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特点,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分析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可以帮助我国银行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信贷管理状况,从而加强风险控制,推动信贷业务创新。
通过研究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为我国银行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策略提供参考。
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小额信贷是指向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的金融服务。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小额信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针对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可以为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出发,探讨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在国际上的情况,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际小额信贷发展模式概述1.发展历程小额信贷最早起源于孟加拉国,由于孟加拉国拥有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他们的融资需求,因此198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小额信贷机构——格拉米恩银行(Grameen Bank),并采用了“无抵押品、小额贷款、高利率、逐级放款”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发展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传统的合作性信贷、互联网金融、信用合作社、担保机构等多种模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金融发展水平、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小额信贷模式,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信贷需求。
1. 合作性信贷模式合作性信贷是传统的小额信贷模式,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借款人组成小组,相互担保,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方式进行贷款,并且由借贷双方自行管理和监督,相对来说风险较小,成本较低。
2. 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小额信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平台上推出了“借呗”和“花呗”等小额信贷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信用评分模型等手段,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小额信贷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信用合作社模式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比较常见,通过成立合作社,由社员共同出资并相互担保,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成为了当地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担保机构模式担保机构模式主要在拉美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建立信用担保基金,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或者直接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摘要】这篇文章将对中外银行信贷管理进行比较与启示。
在将分别探讨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历程、制度比较、风险控制比较、技术应用比较和监管机制比较。
在将总结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经验借鉴、发展趋势展望和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差异和共同点,为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银行信贷管理、中外比较、发展历程、制度比较、风险控制、技术应用比较、监管机制比较、经验借鉴、发展趋势、启示。
1. 引言1.1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中外银行信贷管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制度框架、风险控制、技术应用和监管机制也存在差异。
通过比较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可以帮助我国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系,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我国在信贷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也为国际金融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启示,为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互相借鉴和学习,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历程一、起步阶段:随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银行开始涉足信贷业务。
最早的信贷活动主要集中在对实业的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扩张。
二、规范阶段:20世纪中叶至末期,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银行信贷管理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规章,信贷业务逐渐规范化。
三、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信贷管理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改进信贷流程,提高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分 公 司) ,而且 中国 的商业 银行并 不像美
国 的商 业银 行那 样对 借 款人 发 行 的债 券
评 级, 对借 款人评级 。 只
1引 言
行 在 货 币 政 策 的 执 行 和 银 行 间 同 业 拆 借 和 同 业 债 券 市 场 上 的 交 易 有 一 定 的 监 管 权 利 。银 监 会 、 监 会 、 监 会 和 中 国 人 民 证 保 银行在 各省 市都设 有分局或 分支 机构 , 来
美 国商 业银 行 的 业务 部客 户 经理 不
但 要 做 好 贷 前 调 查 工 作 , 而 且 需 要 对 企 业 的 财 务 状 况 进 行 分 析 。 风 险 管 理 部 主
配合总会 或总行 的监管要求 。
相 比 美 国 的 双 重 银 行 体 系 , 国 的 银 中 行 体 系缺 少 自 由度 , 要 体 现 在 商 业 银 行 主
的各分 支 机构 是 由所在 地 的 中国人 民银
行 分 行和 银 监 局 监 管 , 这 些 监 管 分 支 机 且 构 没 有 很 多 自主 的 监 管 权 , 人 民银 行 总 受 行 和 银 监 会 的 集 中 监 管 。 此 外 , 国 的银 中
险 管理 的部 门还 包 括 贷款 复核 部 。 贷款 复 核 部是 专 门 负 责贷 后 管 理 的 部 门 , 其
用评 级 。评 级机 构 将根 据 它们 在过 去一
段 时 间 内 的 财 务 和 非 财 务 状 况 , 对 债 券 发 行 人 的 支 付 能 力 、 付 意 愿 、 押 物 状 支 抵 况 和 信 贷 契 约 限 制 等 方 面 进 行 系 统 的评
和 美 国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制 度 和 体 系 比 较 和 分 析 . 现 中 国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过 发 程 中的 不足 之 处 , 从 中得 到 几 点 启 示 。 并 关键词 : 业银 行 ; 用风险 管理 ; 商 信 比
中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制度比较
中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制度比较中国商业银行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产物,仍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并带有较强的不健全性和过渡性;而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其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管理制度也更健全和完善。
二者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贷风险功能管理机制。
信贷风险功能管理机制足商业银行总行管理层对全行信贷风险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宏观管理和控制,进行宏观风险评估和判断,制定接制风险和资产质量的控制范围、策略和政策的机制,是全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决策中心。
在美国的商业银行管理架构中,信贷风险功能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由以下四个委员会组成和承担:一是董事风险政策委员会。
该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从宏观上监察、判断全行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贷、巾场、业务运作风险,并对此类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制订政策和控制程序。
是全行风险控制的决策中心。
二是风险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董事长办公室和其它高层行政主管办公室的有关人员组成,对“董事风险政策委员会”负责,负责监察、分析全行的信贷业务情况、同业动态及本行信贷资产风险组合情况和趋势,监察商业银行将风险资本回收率最大化的策略,全行风险资产组合情况及主要业务部门的业务状况,对所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是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主要负责贯彻、落实、执行董事会制订购信贷风险控制范围、策略和政策,是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具体化,包括制订审批全行范围内的信贷政策和程序,以确立全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环境,负责包括债贷风险资本、国家风险、信贷额度在内的资源分配;对全行报出的新产品、新服务的内在风险进行判断和评估,并对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制订相应的政策;监察、检查全行资产组合优化策略的执行情况及资产组合中的风险趋势;直接监管银行内问题较严重的不良资产和管理相应呆坏帐储备;与监管部门沟通不良资产事宜。
四是单项业务信贷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与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相同,但后者是整体业务,前者更侧重于莱一具体业务,按照金融的主要业务来划分设立,如全球银行业务、中级市场、消费信贷产品等,由分管该业务线的行政主管负责。
消费信贷的国际比较及启示探讨
消费信贷的国际比较及启示探讨尽管存在众多有利于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条件,我国国内消费信贷却仍未能蓬勃发展,发挥其对拉动经济增长应有的作用。
将比较中西方国家国内消费信贷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差异,探讨国内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并得出启示。
标签:消费信贷;国际比较;启示1 中西方国家消费信贷发展制度环境的差异1.1 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二战后,消费信贷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迅猛发展,这些国家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消费信贷市场的各种行为。
一方面制定一类法律法规保护银行等贷款机构的利益,防止消费信贷过程中产生大量坏账烂帐给这些机构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制定一类法律法规保护有借款动机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
而我国关于消费信贷方面法律体系的构建是相当落后的,至今仍无一部完整的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
没有对整个消费信贷的行业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出统一规定的法律,致使各个银行的行为缺乏统一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借贷双方的交易行为有了后顾之忧,更使某些心怀不轨的人有了可乘之机,这也是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启而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全程度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个人信用的基础上。
在这些国家,个人信用与个体一一对应起来,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单个消费者过去经济生活的状况,凡是信用状况劣迹斑斑者将不会得到信用帮助,这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消费信贷业务夯实了基础。
个人信用制度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这项内容都是空白。
个人或企业恶意拖欠贷款产生大量坏账烂帐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极大地打击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消费信贷的积极性。
我国信贷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存在数量少、规模小、信息来源狭窄的问题。
没有广泛运用高科技的征信机构的辅助,个人信用资料没法得到确认,银行等机构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发展消费信贷只能是有心无力。
信贷风险的中外比较及防范
【信贷风险的中外比较及防范】[摘要]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西方商业银行的某些信贷风险的防范技术并不适用于我国并展望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未来演进。
[关键词] 信贷风险中外比较防范未来演进信贷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终点和中心环节也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直接关乎其总体经营的成败。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献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比较、防范及化解信贷风险的制度设计等方面。
一、中外信贷风险管理比较目前国内已有的文献(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20__;黎力20__;刘非20__;熊霞20__)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 1.在组织结构上西方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架构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管理体系。
信贷业务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体现在贷款的审查审批上就是贷款的审查审批人员不在乎他是否是部门负责人但他必须是同一项工作方面的专家是被授权人员。
行长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并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
而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只是实现了西方商业银行的“形似”但实质上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结构。
2.在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西方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较少进行行业研究、地区市场分析和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
3.在信贷人员管理手段上西方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中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差异与比较借鉴 本科毕业论文
经济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论文题目:中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差异与比较借鉴以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为例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金融0902班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2月24 日中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差异与比较借鉴以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为例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比较花旗银行,对中国工商银行经营管理进行了分析。
经实证检验本文得出结论:造成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经营管理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状况欠佳,业务拓展能力不灵活,金融创新能力过于单一,人力资源管理不够合理是经营管理差的重要原因。
最后,本文就如何提高中国工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与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公司治理结构金融创新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Domestic andForeign Commercial Banks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and CitibankAbstractBy comparison , Citibank , the management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were analyzed. Concluded by the empirical test in this article : caused by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and Citibank management gap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imperfect ; poor business conditions , business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and flexible financial innovation capacity over a single ,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not reasonable. important cause of poor management . Finally, the article on how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rais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Financial innovation序言 (1)一、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1)(一)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两种模式的差异 (1)(二)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2)二、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经营状况差异 (4)(一)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总体规模和人均指标的差异 (4)(二)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财务杠杆比率的差异 (4)(三)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收入来源和经济效益的差异 (4)三、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业务拓展能力的差异 (5)(一)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差异 (5)(二)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行外汇交易业的差 (5)(三)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差异 (6)(四)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差异 (6)(五)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渠道的差异 (7)四、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差异 (7)(一)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个产品创新的差异 (7)(二)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服务创新的差异 (7)(三)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体制创新的差异 (8)五、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9)(一)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人员结构的差异 (9)(二)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差异 (9)(三)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对员工的激励约束的差异 (10)六、改善中国工商银行经营管理的建议 (10)(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组织结构 (11)(二)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 (11)(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13)(四)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14)(五)全面提升综合服务、业务创新,创建核心竞争力 (15)参考文献 (16)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在宏观上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质量。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中外比较
和银行两 方面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问题 的对策。 关 键 词 : 小企 业 信 贷 融 资 银企 关 系 中
支付 效 率 不 得 不在 多 家银 行 开 立 账 户 。 由于 中小 银行 的主 要客 户 是 众 多 的支 付 数 额相 对较 小 的 中小 企 业 ,而 中小 银行 基 本 没 有跨 城 市 1 国外 中小 企业 信 贷 融 资 的现 状 的 网 点 , 客 户 的跨 城 小额 结算 往 往 要 通 过其 他 银 行 的 代理 , 算 效 其 结 11 长 期 的 、简 单 的银 企 关 系 银 行 了解 的 中小 企 业 的信 息 , . 主 率很低 , 因此, 提高中小银行在支付体 系中的效率也非常有必要。 要 是从 对 企 业 账 户 的收 入 和 支 出情 况 分 析 而 来。 企业 的账 户 中 , 从 银 22 中小 银 行发 展 缓 慢 , 中小 企 业 信 贷 支 持 力度 不 大 加 快 发 . 对 行 能够 获 得 的 信 息主 要 有 : 业 主 要 的购 货 渠 道 ; 业 是 否 有 大量 应 企 企 展 中 小银 行 是 缓 解 中 小企 业 融 资 困 难 的 一个 重 要 的金 融途 径 。 国外 付 账 款 ; 业 的销 售 数 量 与对 方 的付 款 方式 ; 企 企业 部 分 管理 费 用 的支 的 经 验和 理 论 都 表 明 , 中小 银行 有 很 强 的 对 中 小企 业 贷 款 的倾 向。 对 出; 企业 的销售增长情况 : 已有的流动资金的大致规模等。这些信息 于 中 小银 行 的发 展 , 们 应 当 从 发展 和 完 善 金 融体 系、 进 国 民经 济 我 促 的获 得通 常都 需 要较 长 的时 间 ,对 于 业 务频 繁 、经 营 较 为 活 跃 的企 发 展 的 战 略高 度 予 以考 虑 。 目前 , 发 达 国家 的金 融 体 系 的 变化 中 , 在 业, 银行 可 能 需要 两 年 才 能 获得 大 致 完 整 的信 息。 于 经 营 不 活 跃 的 同时 存在 着 两 个 倾 向 :一是 金 融 业 尤 其 是银 行 业 兼 并 的趋 势 越 来越 对 企 业 或 者现 金 流 入和 现 金 流 出间歇 性较 强 的 企 业 ,银 行 则 可 能需 要 强: 二是 各 国 的 中小 金 融 机 构 在 市 场 竞 争 中 , 靠 市 场 细 分 , 特 定 依 在 更 多的 时 间获 取 信 息 。这 样 , 果 企 业 和 银 行 之 间 的关 系 不稳 定 , 如 当 的地 区 和 业务 上 也 具 有 了竞 争 优 势 。在 我 国 近 2 0年 的金 融 改 革 中 , 企业 在 多 家银 行 开 立 账 户并 进 行 结 算 时 , 对任 何 一 家 银 行 来讲 , 所 它 我 们 曾经 试 图通 过 新 建 市场 化 的金 融 机 构 , 成 金 融 改革 的 推 动 力。 形 获得 的该企业 的信息都是 不完整的、 片面的。 但 是 , 由于 我们 在 新 建 金 融 机构 中 片面 强 调 金 融机 构 的 国 有化 和 国 为了避免决 以上问题 ,国外的大部 分中小企业都指定一家 “ 基 有控 股 要 求 , 多 中 小 金融 机 构 在 建 立 之初 , 许 就存 在 着 公 司治 理 结 构 本 ” 行 为其 提 供信 贷服 务 , 与 之 保 持 长期 关系 。 基本 银 行 通 常 是 银 并 不 良 , 算 约 束 等 一 系列 体 制和 技 术 方面 的弊 端 。 0世 纪 9 代 中 预 2 0年 指被企业确定 为其提供诸 如贷款、支票 结算和其他 金融服务 的银 后期 , 许多中小银行面临着 内部管理混乱、 良资产成堆、 不 资不抵债 、 行。 支付 危 机 频 现 等严 重 问题 。 这 种 情 况 下 , 理 当局 不 得 不 对众 多 中 在 管 1 中小银行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信 贷 银企 关系讨 论的核 . 2 小银 行 实行 以关 闭和 重 组 为 特 征 的整 合 措 施 。 心 内容 之 一 ,就是 大 银 行 和 中 小银 行 比 较谁 更倾 向于 为 中小 企 业 提 3 促 进 我 国中 小 企业 信 贷 融 资 发 展 的对 策 供 贷款 支 持 。 国外 实 证 分 析证 实 中小 银 行更 倾 向于 为 中小 企 业 提供 31 中小 企 业 应 努 力和 银 行 建 立 长 期 稳 定 的 关 系 中 小 企 业 应 . 贷 款 , 大型 银 行 向 中小 企 业 提供 贷款 的倾 向 较 弱 。 而 从银 行 向 中小 企 努 力提 高 自身信 誉 ,取 得 银 行信 任 。企 业 首 先 要 大力 提 高 经 营者 素 业 贷 款 占银 行 总 资产 的 比例 以及 银 行 向 中 小企 业 贷 款 占对 全 部 企 业 质 , 提高经 营管理水平 , 特别应加强银行在检查时重点 关注的资金使 贷款的比例两项指标来看 , 中小银行的比率要高于大型银行的比率 。 用 、 转 和 财务 核 算 等 方 面 的 管理 , 应 经 常 主 动地 向银 行 汇 报企 业 周 还 造 成 这 种 现 象 的 原 因 , 中 小 银 行 的 角 度 来 看 , 以下 几 点 第 的 经 营状 况 , 积 极 配 合 银 行 的调 查 。 从 有 并 许 多 国家 的银 行 监 管 当 局都 要 求银 行 向 某一 家企 业 提供 的贷 款 此外 , 小企 业 还 可 以申请 银行 派 员 进 入 企业 董 事 会 , 与 其经 中 参 不 得 超 过 其 总 资产 或 资 本 金 的一 定 比 例 , 5 如 %或 1 % 等 。 有 时 一 营 决 策 。 行 可 以深 入 了解 企 业 的经 营运 作 情 况 、 0 银 管理 层 水 平 和预 测 家大 企业 的资 金 需 求量 就 可 能 超过 监 管 当局 所 规定 的 比例 ,对 单 一 企 业 发 展前 景 , 从而 客 观 而 准确 地 判 断其 信 用 水平 , 免现 有 信 用评 避 客户贷款数量 的限制会约束 中小银行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 第二 , 估 系 统 的 不足 ; 中 银行 可 以对 企 业 施 加 重 大影 响 , 放 款 后 有效 监 督 资 在 小银 行 向 大型 企 业 贷款 方面 的 市 场 竞争 力 比大 银 行 弱一 些 。在 竞 争 金 运 作 ,避 免企 业 随 意 改 变 资金 投 向 ,并 督促 企 业 合 理控 制现 金 流 这类客户时, 中小银行经常处于劣势 , 其原 因是中小企业可能无法提 量 , 从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当市场状况、 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时 , 银行 供 某 些 大 企业 所 需 要 的服 务 ( 国际 汇 兑 业 务 、 同 币种 间 的套 利和 如 不 作 为大 股 东 和债 权 人 , 帮助 企 业 及 时调 整经 营策 略 , 效 提高 银 行 可 有 套期 保 值 、 率 互换 业 务 )第 三 , 中 小 企业 贷 款 有 利于 中小 银 行 分 利 。 对 自身 的资 产质 量 , 降低 呆 、 账 。 坏 散风 险。 择 向 中小企 业 提 供 贷 款 , 以使 中小 银 行 将信 贷 资 产 分散 选 可 从 长 远 来 看 , 改善 银 企 关 系 的一 个 可 行 办 法是 建 立 中小企 业 集 到众 多 中小 企业 信 贷 中 ,而 避 免 因向 大企 业 提 供 贷 款 可能 产 生 的 非 群 。 小 企 业集 群 比一 般 分散 的 中小 企 业 具 有众 多优 势 , 如 交 易成 中 例 系统性风险引致的风险过高的问题。 本优 势 、 部经 济 优 势 等 。 尤其 引人 注 意 的 是 , 小企 业 集 群在 一 定 外 中 2 我 国 中小 企 业信 贷 融 资 中 的 问题 程 度上 减 少 了逆 向 选 择 与道 德 风 险 。 具体 表 现 为 : 一 , 少 逆 向选 第 减 21 短 期 的 、 . 杂乱 的银 企 关 系 我 国 的主 办 银 行 制度 近 年 来 才开 择 。 中小 企 业 集群 后 , 由于 产 业 发 展 目标 明确 , 营相 对 稳 定 , 经 而且 由 始试行 , 各银行特别是全国性大银行争相争取大企业为基本客户 , 对 于 地理 接近 性 , 行 对 本 地 企 业状 况 比较 了解 , 以 对企 业 要 求 借贷 银 所 中小 企 业还 无 暇 顾 及。 多 数银 行 不 重视 对 中小 企 业 的信 息 收 集 , 的 迫 切程 度 熟 悉 , 而 减 少 了逆 向选 择 。 二 , 大 中 从 第 克服 道 德 风 险 。 区域 在 小企业也无从 了解银行信贷政策的偏好。 这样 , 银行和 中小企业 间缺 内的 商 业信 誉 以及 集 群 中商 会 、 会 的规 范 , 中小 企业 不愿 意 更 改 行 使 乏建 立长 期 关 系 的相 互 承 诺 。 中 小企 业 最 初 是 靠 隐性 的承 诺 关 系确 贷 款计 划 , 而 降低 了银 行 的 信 贷 风 险 , 强从 银 行 贷 款 的可 能 性 。 从 增 定它们的长期关系,希望获得贷款的企业只有相信在未来能够获得 32 银 行 应逐 步解 决 信 贷 管 理 中 的 问题 _ 银 行 贷 款 支持 的情 况下 , 愿 意保 持 和 银 行 的长 期 关 系 。 目前 , 国 才 我 321银 行 要 转 变传 统 的营 销 观 念 比较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导言银行作为现代金融系统的核心部分,承担着储蓄、贷款、支付和金融服务等职能,是市场经济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行业。
信贷作为银行业务的核心之一,不仅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性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比较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差异和共同点,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质量、降低信贷风险、促进经济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概念和内容,随后分别从企业信贷、个人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等方面,对比了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异同,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分析。
最后,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一、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概述银行信贷管理指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和担保能力进行判断,对申请人提出的贷款申请进行审核、批准和落实的过程。
它包括各种信贷业务的规定和实施,如各种类型的信贷产品的设计、风险控制、授信研究和审批流程等。
在银行业中,信贷管理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银行通过信贷活动,实现了对各种客户长期稳定的联系、合作和信任,提高了银行在市场中的信用和声誉,并创造了企业和个人的财富,带动了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
中外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点,例如都要按照法律法规和金融行业的内部规定,对各类贷款进行严格的审批流程。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制度、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中外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也有着很多差异。
下面,本文将分别从企业信贷、个人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四个方面,对中外银行信贷管理进行比较分析。
二、企业信贷方面的比较分析企业信贷是银行业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整个金融市场中重要的资本来源之一。
中外企业信贷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贷不同在信贷方面,中外银行有很大的差异。
国外银行通常会制定统一的信贷,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市场、行业、企业类型等不同建立信贷,以保证信贷产品具有全国性和通行性。
而我国银行则会制定基于省、市、县等地方上的差异性信贷,例如各地银行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调整授信额度、利率和风险控制标准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
但由丁•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积重难返。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中、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调查分析与差异比较,提出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新型银行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中外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主耍差异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
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
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
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
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
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
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
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
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
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
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
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
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
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
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
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
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
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童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
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
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
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
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
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揪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
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
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
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
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
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
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
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而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
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S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
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
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
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
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
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
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0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
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K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
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而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一一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
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S担风险。
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1%—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
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
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子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
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
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
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能得到奖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贷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