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家教案
语文名家教案(《荷花淀》程少堂教学实录)
语文名家教案《荷花淀》-程少堂教学实录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荷花淀》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程少堂的写作手法和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荷花淀》的阅读与理解1.2.2 分析程少堂的写作特色1.2.3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阅读,使学生掌握程少堂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并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荷花淀》,了解作者程少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3 课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分段阅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分析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分析程少堂的写作手法,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并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4.5 总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并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成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5.2 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关于荷花淀的相关资料,了解荷花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2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资源准备7.1 教学资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荷花淀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跟着名家写结尾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训练(教案)
跟着名家写结尾-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结尾的重要性,认识到结尾对于提升文章质量的关键作用。
2. 通过分析名家名篇的结尾,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结尾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结尾的重要性2. 分析名家名篇的结尾特点3. 记叙文结尾的常见技巧和方法4. 学生练笔和点评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精彩的记叙文结尾入手,引发学生对记叙文结尾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结尾的重要性,分析名家名篇的结尾特点,传授记叙文结尾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3. 示范:教师示范编写一段记叙文结尾,让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学生独立编写记叙文结尾,教师巡回指导。
5. 点评:学生互相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叙文结尾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记叙文结尾技巧和方法的情况。
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名家的记叙文名篇。
2. 相关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资料。
3. 作文纸、黑板等教学用品。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叙文结尾的技巧和方法,能够独立创作出精彩的结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结尾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化的结尾。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名家名篇的结尾,使学生掌握结尾的技巧。
2. 实践训练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锻炼结尾写作能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互相点评,提高写作水平。
八、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记叙文结尾的重要性,分析名家名篇的结尾特点。
2. 第二课时:传授记叙文结尾的技巧和方法,学生练习编写结尾。
3. 第三课时:学生展示作品,点评并指导。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段精彩的记叙文结尾,引发学生对记叙文结尾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结尾的重要性,分析名家名篇的结尾特点。
3. 示范:教师示范编写一段记叙文结尾。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一等奖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一等奖1、《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一等奖【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⑴ 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⑴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3、教学重难点:⑴ 重点: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⑴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学法指导】1、理解──品味──感悟: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
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
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怎么写?看看吧。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名师公开课教案
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
(重点)2.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
3.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
(重点)4.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重点)5.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
6.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重点)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本栏目引导学生围绕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以及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感情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交流。
让学生认识到搜集整理资料的作用和价值,了解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提升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促进对课文所蕴含情感的体会。
2.词句段运用本栏目安排了两项内容。
第一题旨在让学生体会、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学会正确运用;第二题旨在体会顿号的用法,能正确使用顿号。
3.书写提示本栏目编排了书写古诗的两种不同行款。
《示儿》为横向书写,从左到右;《登鹳雀楼》为竖向书写,从右到左。
并点明了古诗书写的格式要求,还点明了单个字书写时的注意事项,旨在引导学生书写时考虑整体性,注意行款整齐,提高书写质量。
4.日积月累本栏目编排了十六个成语,分成两组。
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课文,结合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用上其中的成语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根据各项内容制作课件、准备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选择本单元课文的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
2.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
3.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
4.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我们可以借助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
如,了解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就更能体会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伤痛和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愤慨。
本单元的课文充满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把文章充沛的感情表现出来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究的内容。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
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1、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1一、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挖苦和揭露了资本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故事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剧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剧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局部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三、理解词义1.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4.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5.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6.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张皇:惊慌,慌张。
8.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9.惊讶:觉得非常奇怪、非常惊讶。
10.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四、课文分段第一局部(①—④):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局部(5-19):故事的开展,插叙旧事,采用比照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局部(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局部(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1.唉!假如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这是作者在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3.江南 名师教案(2018年)
(3)出示句子:鱼戏连夜间。鱼儿莲叶东,鱼儿莲叶西,鱼儿莲叶南,鱼儿莲叶北。
①学生反复练读。
②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6.理解“田田”的意思。
(1)出示插图,教师明确:这荷叶是多么的新鲜嫩绿,古人就用“田田”这个词语说出了荷叶的鲜亮嫩绿。
(2)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想象荷叶的鲜亮嫩绿。
学生反复练读
学生借助画面,想象荷叶的鲜亮嫩绿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学生书空
学生在“写汉字”软件里观察“可、西”的书写顺序,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临写
学生描红,临写
学生互动
开火车读
全班齐读
学生在图中找出荷叶、荷花、莲蓬
指导朗读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加上动作读
③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加上动作读。
4.教师:朗读完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人们采莲,鱼儿嬉戏,婷婷的荷花在比美。(板书:人们采莲鱼儿嬉戏)
5.引导想象:如果你是采莲人,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非常快乐。不仅可以采很多的莲,还可以欣赏美景。(板书:快乐)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古诗。
3.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学生自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时小结。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指名朗读课文。
3.教师:除了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课文读出感情,让听的人眼前仿佛一下就出现了江南的美景。你们能行吗?(全班齐读课文)
二、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行。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语文名家教案(《荷花淀》程少堂教学实录)
语文名家教案《荷花淀》-程少堂教学实录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荷花淀》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程少堂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程少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简要介绍《荷花淀》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同学们对《荷花淀》了解多少?2. 教师回答:介绍作者程少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教师回答:简要介绍《荷花淀》的内容和主题。
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荷花淀作为故事背景?5. 学生阅读《荷花淀》第一章。
第二章: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荷花淀》的情节发展。
2. 培养学生分析情节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荷花淀》的情节发展。
2. 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中的冲突和解决。
教学步骤: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简述《荷花淀》的情节发展。
2. 学生回答:概括情节发展。
3. 教师引导:分析情节中的冲突和解决。
4. 学生阅读《荷花淀》第二章。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荷花淀》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荷花淀》中的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教学步骤: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描述《荷花淀》中的主要人物。
2. 学生回答:描述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和动机。
3. 教师引导:分析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和变化。
4. 学生阅读《荷花淀》第三章。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荷花淀》的主题。
2. 培养学生探讨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荷花淀》的主题。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学步骤: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荷花淀》的主题是什么?2. 学生回答: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引导:探讨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4. 学生阅读《荷花淀》第四章。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荷花淀》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
教学内容:1. 总结《荷花淀》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从名家作品中汲取经验:初中语文教案己亥杂诗(其五)的写作技巧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从名家作品中汲取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借鉴名家的写作技巧和思路,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写作难题。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初中语文教案中的名家作品——《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景象,作者从实际出发,选取富有生动色彩的形象,巧妙地运用语言手法,把雪天的印象深刻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极其真实和生动的感受。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己亥杂诗》(其五)的写作技巧:一、选材巧妙,意境深远《己亥杂诗》(其五)的选材非常巧妙,通过富于生机和生动的自然景象,达到了描画冬日特有氛围的效果,达到了境界深远的效果。
作者把自己的视野扩大到大自然的范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妙笔生花的描写,让人在读完这首诗后,也会对这个寒冷的季节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想象丰富,描写真实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作者不但选用了丰富多彩的词汇,更是通过置身于雪景中,凭借着自己满满的想象力,把人们在雪天时的细节描绘得非常真实。
这样的描写更容易让读者进入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就仿佛身临其境,有着强烈的感受和体验。
三、诗歌运用得当,回味悠长《己亥杂诗》(其五)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非常注意诗歌的运用。
如四句的紧凑和单刀直入,让人身临其境,而且此句又是整首诗中的关键句,描写了雪天中人们心境的变化,令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让人回味悠长。
四、语言准确,表达深刻白居易的诗歌,都以语言准确、表达深刻而著名,《己亥杂诗》(其五)也是如此。
作者使用的每一个形容词和名词,都是严谨的选取,这样的精益求精,让诗歌表达出的意境更加深刻,更加深入人心。
《己亥杂诗》(其五)是一首融合了选材巧妙、想象丰富、诗歌运用得当、语言准确等多种特点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见解,发人深省,强烈感染了读者。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从名家作品中汲取经验、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这些经验和技巧将会对我们长期受益,有助于我们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语文教案:真情实感的文笔怎么练?
语文教案:真情实感的文笔怎么练?语文学习中,文笔的训练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对于写作爱好者来说,如何训练出精湛的真情实感的文笔呢?本教案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多读名家文章,感受他们的真情实感读书可以读经典,也可以读现代。
爱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种类多样,涵盖广泛。
在选读时,我们可以多选一些大师级别的名家作品,如鲁迅的《彷徨》,叶圣陶的《背影》,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
这些名家的经典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充满了真情实感的东西。
其中的文字之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思考,给人以强烈的启迪和感受。
二、写真实的人物特征写文笔,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写出真实的人物特征。
让读者感受到每个人物的性格、语言、行动等,具有鲜明清晰的形象特征。
如果是写作散文或者小说,人物的特征就更加重要了,必须要寻找真实性感的材料,并从材料中提炼出感人的故事。
因为真实性感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三、透过人物来展现真实的背景现实的人物是生活中的一个个缩影,他们的故事反映了某一个或某一段时期的现象。
写作的时候,不仅要写出人物的特征,还要通过人物来展现真实的背景。
这样,读者就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人际关系和政治诉求等方方面面,丰富背景的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四、运用细节,提高真实感文笔的细节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细节中包含了很多真实性感的东西。
例如在写园林中的一张照片,通过对花卉、树木、建筑物等细节的描述,可以提升照片的真实性感,也可以更好的表达人物情感。
又如在写校园生活中的故事时,通过细节来描写情形,不仅让人物形象清晰,还可以更好地展现校园生活的真实性感。
五、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增强感性理解比喻和隐喻是文艺写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它们可以增强读者的感性理解。
比如写群众性活动时,可以采用比喻的方式来描述人群的热情和团结,表达真情表达真感。
通过类比推理,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意义。
六、严谨的语言,使文笔更加真实一个优秀的文笔,必须严谨准确,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探究古文《临江仙》中的意象表达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探究古文《临江仙》中的意象表达一、引言《临江仙》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杨万里的作品之一,字里行间充满了丰富的意象表达。
在高中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临江仙》中的意象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受古文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一级段落标题:江河意象《临江仙》的开篇就出现了江河的意象:“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一意象使人不禁想起壮阔的长江景象,给人以宏伟壮丽的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通过这一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意义。
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江河宏大、深邃、奔腾的形象,这不仅是对江河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时间流逝的触动。
这样的思考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意象的敏感性,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感悟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三、一级段落标题:仙山意象《临江仙》的第二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的“仙山”一词也是一处意象的运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使用了仙山意象,以及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或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品味文中的词句,感受到仙山的幽静、秀美和超凡脱俗的神态。
仙山作为一处超越人间尘俗的存在,象征着美好、理想、远离世俗的境地,而项羽不肯过江东,则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景仰和敬佩。
通过这一意象的描绘,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仙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加深对古代文人对仙山向往情感的理解。
四、一级段落标题:游船意象在《临江仙》中,“游船”也是重要的意象元素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何使用了游船意象,以及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或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到游船轻巧、流转、自在的形象,这一形象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欢愉、自由和惬意。
“游船”的选择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更传递了一种追求自由、畅想美好的情感。
通过与江河、仙山等意象的结合,游船意象进一步展示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
五、一级段落标题:意象的辅助手法除了以上分析的意象元素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辅助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这些手法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意象的理解。
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3 1.会认37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古诗。
抄写指定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纸的发明2 赵州桥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 综合性学习 3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语文园地 2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文学名家与作品简介与鉴赏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文学名家与作品简介与鉴赏高中语文备课教案文学名家与作品简介与鉴赏【引言】文学是开启人们心灵的窗户,留下了无数名家的佳作。
在高中语文备课中,了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的背景与鉴赏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本教案将为您介绍几位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简介与鉴赏,供备课参考。
【一】李白李白(701年 - 762年),唐朝时期的杰出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作品以豪放狂傲、奔放深情而著称。
其中代表作《静夜思》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一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以其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被广泛传诵。
鉴赏李白的作品时,要注意他写作时的背景与情感,深入理解他的豪情壮志与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杜甫杜甫(712年 -770年),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刻的思考著称,其作品以抒发社会不公与对人民苦难的关注为主题。
《登高》是杜甫的名篇,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辽阔景色,表达了作者厌恶尖锐现实与对人民命运的深思。
鉴赏杜甫的作品时,要关注他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他那种对命运充满希望但又不乏悲凉的态度。
【三】苏轼苏轼(1037年 - 1101年),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豪放狂傲、诙谐幽默为特点,是古代文人风度的代表。
《水调歌头》是苏轼最为人所知的一首词,以其艳丽的描写和婉转的情感而广受赞誉。
鉴赏苏轼的作品时,要体味他那种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四】鲁迅鲁迅(1881年 - 1936年),现代中国文学与思想界的巨擘,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思考使其作品充满力量与震撼。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悲苦生活,饱含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呐喊。
鉴赏鲁迅的作品时,要关注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与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部编版九上语文14 故乡(名师教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四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所选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如《孤独之旅》),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如《我的叔叔于勒》),或话及与少年好友的深厚情谊(如《故乡》),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不妨随着情节置身主人公的少年时代,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经历成长的苦涩和无奈,从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以及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解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的主题。
研读《故乡》侧重于感知叙事手法以及对比写法的作用;悟读《我的叔叔于勒》要在把握叙事技巧之时,不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读《孤独之旅》先要理解标题的诗化含义,进而借助旁批训练自主探究的能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小说,学习虚构故事,尝试创作小小说。
同时训练缩写,了解“简”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内容课时 教学要点 14.故乡3 1. 凭借阅读经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结构或情节发展脉络,理清线索,能概括小说艺术构思上的巧妙精要。
2.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精美传神的语言,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思想探究并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丰富情感体验。
4. 了解缩写及其注意事项并强化训练,培养整体把握文章要点和思路的能力;了解“简”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提高概括表达能力。
15.我的叔叔于勒2 16.孤独之旅2 写作 学习缩写 2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2(设计/鲁修贤)14 故乡【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语文教案)《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
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奉献。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根底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
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
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说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
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1、介绍作家作品: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下《12名家小传三则》word教案 (3)
《名家小传三则》教案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
2、了解小传的特点。
课文分析(一)《韬奋自述》:1、作者介绍了哪些方面的情况?第一段:开篇直述写这篇小传的原因。
第二段:表明自己写传的态度。
第三段:介绍自己工作生活的简要经历。
第四段:介绍家庭情况和自己的性格特点。
2、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第三段说自己还是个孩子,能感觉到作者的一种自嘲,一种看待自己的机智。
“目前被推任本店经理,也是出乎意料”,袒露不慕功名的平常心态。
最后一段写到自己性急,牛性发作时容易得罪人,体现他不屈的气节。
(二)《著者略历》1、这则小传介绍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成果。
2、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忠厚善良,幽默不功利的人。
3、语言特点:朴实而且富有幽默感。
“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
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三)《贾平凹小传》1、这篇小传介绍了哪些内容?第一段介绍了自己的名字;第二段介绍了家庭境况;第三段介绍家乡的情况和自己的志趣;最后一段介绍了经历和著作情况。
2、体现出作者坦率、谦逊的思想品格。
3、语言特点:朴实、深沉,具有醇厚的风俗气息。
“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
”质疑:1、作者贾平凹在第五课页下已经有注释,所以这里就省去了,而老舍在以前和本课都没有做注释,十分不妥。
2、课后题三给词语注音、释义应明确重点字音及解词。
3、三则小传都是作者的自传,容易误解小传只能写自己,实际写自己写他人都可以。
教学设计:1、从文章语言入手,做比较阅读分析,体会作品语言风格及人物思品,比如,这三篇文的共同特点都是言志,表现作者的“潇洒机智幽默”,区别在于《韬奋自述》带有隐讳,如“性急,牛性发时容易得罪人”隐1936年曾因进行抗日救亡运动被国民党逮捕入狱;《著者略历》中“不求甚解”“往往吃亏,亦不后悔”“甘于寒贱”等表现作者温厚幽默;《贾平凹小传》中“祖孙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等体现醇厚的风俗气息。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探界者”钟扬》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探界者”钟扬》教案以下是一份关于《“探界者”钟扬》的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教材: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课时:第四课主题:探索精神与勇气教学目标:1. 了解探索精神与勇气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2. 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的意思与信息;2. 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课件、教案、相关课文;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或讲述探索者的故事来引出本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阅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分组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钟扬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他的探索精神和勇气有哪些表现?探索精神和勇气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Step 3: 协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探索者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经历和贡献。
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4: 思考与写作(1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写作练习:1. 你觉得自己有探索精神和勇气吗?请举例说明。
2.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探索精神和勇气的培养途径有哪些?3. 请用100字以内的文字,表达你对探索精神和勇气的理解。
Step 5: 总结与展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探索精神和勇气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进一步研究另外一个探索者的经历和贡献,并写一篇关于他们探索精神和勇气的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探索精神和勇气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程少堂(深圳市教研室)时间:2002年4月11日14:40——13:40地点:深圳中学班级:高一(11)班记录、整理:邹玲(翠园中学)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
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
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
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
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生:Thank you!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
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
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
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
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
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
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
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
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
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
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
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着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流派叫荷花淀派。
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
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
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
”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
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他说他们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他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
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
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
(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师: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是世界几大文明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所以随便说这种文化不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我们刚才说了,孙犁的小说,西方人说读不懂或者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这篇小说,从情节来看,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
在2000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铁是钢铁的铁,木是木头的木。
写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一个铁匠和一个木匠。
大家有兴趣,课外去买来看看,书店有卖。
一个作家被选两篇作品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
我们以前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得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什么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什么丑恶现象等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怎么样等等。
这些东西也是要的,但是我们今天将用另外一种眼光,把这些东西融合进去,在文化的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
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以后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眼光来读小说,既要钻进小说读小说,同时要跳出小说读小说。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1段到第3段写自然风光的部分,齐读一下。
“月亮升起来”,预备读。
生:齐读1~3段。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读得很好。
因为我听了很多公开课,有的是着名特级老师上的,同学们都不肯读,叫读读不起来。
深圳中学的同学是深圳最好的同学,读得很好。
下面我请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一读第1段。
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有位叫张晶的同学读得不错。
张晶,你来读一下第1段,老师用的教学参开资料,已经印给了大家,上面说这篇小说有诗情画意,是诗化小说。
张晶,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张晶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地读第1段)老师:你的朗诵水平很高。
你是哪里人啊?张晶:祖籍天津,也算是深圳人吧。
师:但稍快了一点,如果你节奏稍慢一点,那就更好了。
你再读一遍。
(张晶放慢节奏,充满深情地又读了一遍。
听课师生鼓掌)师:很好很好!听说前几年龙岗区教研员钱老师的女儿从深中考到北京广播学院去了。
你的素质很好,可以考广播学院,当播音员或主持人。
(笑声)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1~3自然段,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
不是说像诗一样的美吗?你们仔细品味它怎么样像诗,怎么样美。
生:(自由朗读)师:好的,大部分同学读完了。
昨天晚上,我在家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
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排成诗的样子。
(老师放投影,第1段被改写成了诗歌)张晶啊,你带领大家读一下,领读。
张晶:(带学生逐句读诗)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
(笑声)后来慢慢慢慢的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
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
有人说,前面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必要写它,我认为是要的,不能不要的。
这个等一下再说。
这三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
(老师板书:“人与环境(风光)”)写的什么呢?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的很美。
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读了半天以后,请大家简单地说一下。
哪位同学?首先说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不想交流就不交流,自愿,不想交流,就思考一下。
好,这位同学,你报一下姓名。
生:王一杰。
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嘿,很好!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老师插话:地灵人杰)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她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是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那么,在这里,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深了一点。
(学生议论纷纷)好,你说。
生1:和谐。
生2:融洽。
张晶:我觉得好象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
它这里好象那种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
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
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
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板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她没有说到这个词,但意思说出来了。
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
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
(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好。
(笑声)好,你来背。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
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
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
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
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
”(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
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
(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