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宋辽战争宋军失利原因分析
北宋灭亡的原因
北宋灭亡的原因对导致宋朝319年的兴衰到最后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起来原因有:一、统治者的无能。
宋徽宗就是一个不学无术,丝毫没有治国之本的野心,只知道贪图享乐。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在制度上的问题,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朝皇帝毫无进取心,也没有高明的国家治理策略和国家发展战略,只求自保,能坐稳朝庭。
国家逐渐失去凝聚力,民心、士气逐渐低落。
在国防上,朝廷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军事战略作指导。
连年战争失利,耗费大量钱财,岁岁进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也大大损耗国家实力。
二、贪官污吏当道。
宋朝时期,奸臣、贪官层出不穷,他们有的阴险奸诈、谄上媚下、挑拨离间,有的专权擅国、陷害忠良、投降乞和,有的荒淫奢侈、误国害民。
终此整个宋朝,贪官、奸臣不断,奢靡之风盛行。
宋仁宗时期宋朝经济、文化发展达到最高水品,此后连年下滑,在奸臣贪官把权自重下,宋朝逐渐走向衰落。
三、过重的徭役赋税。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税收名目最多的朝代之一。
正税之外,朝宋地方政府往往以各种方式和名目“增税”,想尽办法从老百姓身上榨取,各地增税的形式不一,各地方政府的法外加税更是多不胜举!几乎无事不税、无物不税。
在宋朝,由于中央榨取地方太过,促成地方再去压榨民间,各地方设置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花样之繁、负担之重,在中国历史上位列前茅。
同时,不严谨的财政管理制度,也让许多地方官员趁机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四、军队建设缺陷。
由于“重文轻武”的指导思想,武将、士兵虽然待遇很好,但没有明确的军功奖励,士兵、武将几乎没有升迁的希望,军队地位下降。
由于没有良好的管理措施,没有严格、系统的作战训练,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军队反应迟钝,效率低下。
士兵素质差,单兵作战能力低下。
多数士兵参军是为了谋生,灾民、流民、甚至市井流氓无赖充斥其间,还有很多冒名吃空饷的。
在一个缺少严格军事训练、军队纪律的环境下,禁军的士气不高,实际战斗力很低。
历史解密君子馆之战简介:因天气导致宋朝北防线溃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君子馆之战简介:因天气导致宋朝北防线溃败?导语:君子馆之战发生于986年(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冬,在宋辽战争中辽军攻宋瀛州(治今河北河间),于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大败宋军的一次作君子馆之战发生于986年(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冬,在宋辽战争中辽军攻宋瀛州(治今河北河间),于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大败宋军的一次作战。
宋军在天冻无法使用弓箭的情况下被辽军击败,刘廷让的部队“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
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宋与辽岐沟关之战后,宋军撤至高阳(今河北高阳东)、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代州(今山西代县(一线布防。
宋太宗赵光义命李继隆为沧州都部署,杨重进为高阳关部署,刘廷让为瀛州兵马都部署,田重进为定州都部署,张齐贤知代州,分兵扼守边郡要地,以御辽。
辽乘宋转取守势,发兵大举进攻。
而辽朝则便准备大举南征,停问细务,专治甲兵,准备工作十分细致。
同年十一月初八日,辽圣宗耶律隆绪在南京御正殿,大劳南征将校。
于十一月十二日即大举南伐,军次狭底埚,萧太后亲自检阅辎重兵甲。
十三日下诏以于越耶律休哥为先锋都统,对宋发动攻势。
又以北院大王蒲奴宁驻奉圣州(今河北诼鹿县),与节度使蒲打里共决山后五州军政事,以防备宋河东驻军。
二十一日,契丹在诸部中设置都监,使各部各守营伍,勿相错杂混乱;二十三日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二十七日,命驸马都尉萧继远、林牙谋姑鲁、太尉林八等人严守封疆,不得漏掉宋朝间谍;还严禁军中无故驰马,防止大军行动被宋朝知悉。
君子馆之战是宋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它与岐沟关之战一道成为北宋对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的分水岭。
君子馆惨败,使北宋立国之初所培植的禁军精锐丧失殆尽,也让一心要廓清北患的宋太宗生活常识分享。
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研究
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研究【摘要】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失误。
主要包括统筹考虑不周、战略目标设定不明确和军事指挥失误等方面。
这些失误导致了联军未能有效地消灭辽国,给北宋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通过对这些失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教训,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北宋、联金灭辽、政策、失误、研究、背景、意义、制定、分析、统筹、考虑不周、战略目标、军事指挥、教训、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北宋王朝面临着来自北方的辽国和西方的西夏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正是在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北宋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最终未能实现战略目标。
对于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决策和军事战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通过对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进行分析,可以为今后类似情况下的政府和军事决策提供借鉴和警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对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为:在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研究中,探讨北宋在外交和军事上的失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宋朝时期的国家政治和外交战略,引起我们对历史教训的警醒,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分析北宋的失败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遍适用的管理和决策原则,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中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宋金辽三国关系的理解,丰富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对中国古代外交和军事史的深入研究,对现代国家的政治决策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朝灭亡原因
宋朝灭亡原因宋朝灭亡原因一、是宋朝没有完整的长城防线,无法防守北方强大的骑兵。
(唐朝之过,丢尽河套,拢右,辽东,冀北之地。
)二、是宋朝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敌人,并且一伙强与一伙(唐朝的SB怀柔政策)三、是宋朝接手的是一个国内四分五裂,动乱了二百多年的烂摊子(唐朝之过,等到宋朝统一全国了,恢复国力了,辽国也度过最 ... 的时期了,国力达到巅峰了)四、是宋朝的敌人接连不段,一个敌人刚刚把野蛮战斗力衰退下去。
另外一个更加凶狠强大的敌人又崛起了。
(这还是唐朝的SB怀柔政策)五、是偏偏强大的敌人崛起之时,刚好是宋朝主昏臣庸之时。
以强大对手英明君主统帅的强大铁骑。
对付宋朝昏庸君主的军队。
军队再英雄十倍,也只能多付出鲜血。
再坚强的军队,被一只绵羊统帅,也只能以战死的方式报答自己的国家。
(这是无法避免的,任何朝代都有昏君,宋朝的昏庸是历朝历代最少的,宋朝君主的昏庸体现在对战争把握的无能上,至少没有屠 ... 百姓)六、宋朝是民主国家,民主国家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有利。
但是偏偏却是在冷兵器时代。
宋朝发达的科技,经济无法与军力呈现正比。
有钱买不到战马,买不到强大的骑兵,买不到飞机坦克,买不到原 ... 。
(这不是宋朝的过错,在人类历史上,先进不敌落后,文明不敌野蛮,在科技时代以前是常事)七、北方人 ... 狼,屠虎,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这个时代,人们天天面临 ... 戮与死亡,这个时期的人们是最凶狠的。
而宋朝的人们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社会,凶狠比不上这些野蛮人(这不是宋朝的过错,是宋朝的不幸)八、做 ... 对钢铁的技术要求比做火炮的要求要高的多,因此人类历史上是先发明火炮,然后再发明火枪。
宋朝发明了火炮。
但是火炮只能有效的用于攻城。
没有火枪,无法对抗蒙古铁骑。
而蒙古铁骑不但有最凶狠最野蛮的嗜血本性,更有先进的技术。
相当于今天,假如有一个国家的人,不但有 ... 人不怕死的精神,更有和美国人一样先进的原 ... 。
北宋变法运动失败原因分析
北宋变法运动失败原因分析北宋变法运动是北宋朝廷在11世纪后半叶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旨在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然而,尽管变法运动在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果,最终却宣告失败。
本文将对北宋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陈胜、吴广变法的前车之鉴北宋变法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和短暂政权建立运动。
陈胜、吴广在安史之乱后,针对封建统治者的贪腐和剥削纷纷进行了农民起义。
然而,他们的运动终究以失败告终,北宋的统治者们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吸取教训。
二、政治体制的制约北宋变法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体制的制约。
北宋朝廷的政治体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推崇礼仪和等级观念,限制了变法的发展。
朝廷多数官员来自士族大家庭,他们固守传统观念,抵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和挑战,造成了变法运动的困难。
三、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北宋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富有和贫穷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
贵族地主通过非法手段侵吞土地,使农民陷入困境,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变法运动试图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却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
一方面,贵族地主不愿失去利益;另一方面,农民缺乏组织和力量,无法真正改变自己的处境。
四、军事上的失败北宋变法运动虽然推行了一些军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了很多挫折。
北宋军队在军制、武器和军事训练等方面与外敌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而且,北宋朝廷长期重视外交,对于草菅人命的战争不够重视,导致了军队的衰退。
这使得北宋变法运动在军事上遭遇到很大的困难,无法真正改善国家的安全形势。
五、经济问题的困扰北宋朝廷在经济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由于税收制度的落后和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同时,农业生产力的不断下降也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北宋变法运动试图通过改革经济制度和鼓励商业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面临了来自官僚和地主阶级的巨大阻力。
总结:北宋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政治体制制约、阶级矛盾尖锐化、军事上的困难以及经济问题的困扰等多个方面。
萝卜换汗血宝马的历史典故
萝卜换汗血宝马的历史典故萝卜换汗血宝马的历史典故汗血宝马,是经过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最古老、纯正的马种。
每一匹汗血宝马都有血统护照,可上溯至前五代,每匹马价值百万元左右。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萝卜换汗血宝马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萝卜换汗血宝马的历史典故北宋初期,宋辽之间战争不断,虽有杨家将等镇守边关,但面对以骑射着称的辽人,宋军仍处于弱势。
这年冬季,杨六郎细细揣摩了宋辽之间的兵力,觉得宋军处于弱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辽人长期游牧骁勇善战;二是辽兵的马匹膘肥体壮,而宋人一直过着农耕生活,马匹少不说,能训练成战马的马匹更是稀缺。
此时正是战争年代,辽国对马匹管控很严,要想从辽国私运马匹过来,真是难如登天。
晚上,一筹莫展的杨六郎闷闷不乐地在营帐中拿起书卷,心神不宁地胡乱翻着。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细细看了起来,而后丢下书卷,研墨执笔修书一封,派通信兵连夜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令杨六郎眼睛一亮的是书卷中的几个字:汗血宝马。
书卷中记载,汗血宝马产于西域,奔跑极快,耐力很强,并且极其耐渴,一天可以只喝一次水。
这对于在战场上连续不断厮杀的将士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通信兵一路马不停蹄,将这封信送到京城的时候,适逢早朝。
接到前方加急来信,大宋皇帝坐在龙椅上将信看完,询问起满朝文武对这封信有何看法。
朝堂之上很快形成了两种声调:一是认为汗血宝马虽古来便有记载,西域也曾在汉朝时进贡过,但这种马作战能力恐怕被夸大描述了。
何况就算记载属实,汗血宝马在西域的数量也并不多,又怎么能够弄到那么多的马匹充实军队?因此杨六郎的想法虽好,却不符合现实,当下之急还是考虑如何防御辽兵进攻为好。
而另一些大臣认为,既然史书有记载,那绝对不是夸大。
就算汗血宝马没有那么多,即使只能弄到几匹,作为主要将帅的坐骑,也能多斩几名辽将于马下。
两种声音在朝堂上激烈争论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嘈杂的争论声中,一个名叫张立的大臣朝前迈了一步,垂首对龙椅上的皇帝说:“依微臣之见,争执不是办法,何不派人前去探访?能带回宝马更好,即使是带回混了血统的西域马,那也比我朝的土马强!”张立的话得到了皇帝的赞许,皇帝捻须点了点头,说道:“那就照张爱卿说的办吧,朕就封你为特使,带人前往西域,务必多带些神马回来为我将士添翼!”张立接了圣旨,不敢延误,带上随从便朝西域进发了。
北宋灭亡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
北宋灭亡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也是每一个王朝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通常民族关系处理得当,、经济和文化也会处于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处理不当则往往会处于的境地,甚至陷入危亡之中。
宋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从现有研究看,过去所说的积贫积弱观点已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反思。
李裕民先生认为宋代无论经济还是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唐代相比,均有过之而不及,谈不上积贫; 而就积弱来说,宋朝与辽、金、西夏以及后来的蒙古在军事上也是旗鼓相当,才不致很快被灭亡。
①可是从对外政策来看,宋庭绝大多数情况下奉行的是保守的以进为退的防守策略。
在与辽、西夏和金乃至后来的蒙古人的战争中,胜少败多,这样的结果要说民族自信心不受影响很难令人信服,一个不自信的民族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就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也为其最终的失败买下了伏笔。
北宋政府面对的最大危险主要是来自于辽、西夏和金。
辽和西夏互相借重对方势力来胁迫北宋答应他们提出的议和条件。
宋也往往通过重赏和贿赂等政策来瓦解夏辽同盟,乃至于后来兴起的金人往往借机趁火打,而面对金人的步步紧逼,宋庭又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
末期的北宋犹如沉疴在身的病人,积重难返。
北宋就在这样一种被动防御、的尴尬处境中被金人结束了160 多年的统治。
具体而论,北宋灭亡既有客观方面难以克服的困难有关,也有主观方面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原因造成。
一、客观原因(一)都城偏居开封,对西部、北部鞭长莫及宋朝都城远在开封,整个西北乃至北部的广大疆域均被西夏和辽及后来兴起的金占领,导致中原地区时常危机四伏。
1004 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割幽云十六州给辽,宋北鄙失去屏障,辽人遂能长驱直入,如骨鲠在喉,长期受辽掣肘。
所以钱穆认为: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
藩篱尽撤,本根无庇。
[1]531不仅对东北显豁呈露,易受威胁。
浅谈北宋灭亡的原因
浅谈北宋灭亡的原因发表时间:2010-04-16T23:59:52.200Z 来源:《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供稿作者:高文波[导读] 宋金往来初期,金朝对宋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在女真人的眼里,宋朝是十分强大的有关北宋的灭亡,历来争论颇多,代表性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腐败亡国,一种是没能权衡好内忧外患的分量,宋太祖重文轻武所致。
第一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北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官僚、大地主占有广大的土地,官僚可以减免赋税,而地主通过各种手段隐瞒土地数额少纳税,致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发生严重困难。
北宋初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官俸和军费开支与日俱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土地的集中造成矛盾激化,官僚机构臃肿导致腐败盛行,北宋已经彻底腐朽了,军无斗志,战斗力极弱,真是不堪一击了。
在金军的包围下,东京汴梁饿殍遍地,各地军民畏于金军势大,勤王兵根本不敢驰援,导致东京城被困数月,一支勤王军也未到城下,北宋便彻底没有力量抵抗了。
第二种说法的理由是,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派文臣治理地方。
这不但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作用,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
宋太宗把国家的外忧比作是边事,而将内息则比作是心腹之疾,想尽办法抑制内部的叛变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则妥协退让、屈辱求和。
这种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和外交上的妥协退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辽和西夏的气焰。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辽和西夏更结成掎角之势,步步要挟,随时侵犯。
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办法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
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他们更加贪得无厌。
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这两种说法各有千秋,也是能得到普通认可的理论,但是我认为,这两种说法只是表面现象,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宋辽军事制度比较
撰文/武 威宋辽军事制度比较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大多数时期都与北方的辽朝并立。
北宋与辽,特别是在著名的澶渊之盟以前,时常发生军事冲突,大多数战役都是以辽胜宋败的结局收场。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两国的军事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文章通过宋辽军事制度的对比,来讲辽胜宋败的原因。
北宋与辽在澶渊之盟以前,主要是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时常发生军事冲突,其中的多数战役都是以辽胜宋败而结束。
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双方军事制度的不同。
宋辽军事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建立的原因背景北宋建立之前,中原和南方地区处在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跌宕频繁,战事纷乱不止。
经历过这段动荡时期的北宋建立者,深刻体会到社会动荡带来的灾祸,所以北宋开国国君宋太祖赵匡胤一心想要避免五代十国乱世的发生。
他总结乱世产生原因,认为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地方上将领权力过大造成的。
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王朝不久,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一批重要将领的兵权。
随后,赵匡胤以及后世的宋朝皇帝陆续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以文治武,限制削弱将领权力为主要内容的变革。
宋王朝确立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
这一点和其他封建王朝没有区别。
但是,北宋统治者认为,之前的封建王朝,尤其是唐朝,将领的权力过重,特别是地方上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几乎成了一地的军阀,这是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并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正是在手下将领“黄袍加身”的行动下登基成为皇帝的。
所以北宋统治者,在制定军事制度时,想方设法地压缩宋辽时期形势图将领的权力,束缚将领的手脚,以防止将领,特别是地方上有威望的军事统领拥兵自重,威胁皇帝的权力。
因此北宋王朝的军事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以削弱将领权力,维护中央皇权,防止将领造反为核心内容建立起来的。
反观辽王朝,它是由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
契丹族是游牧民族,所以辽王朝刚建立时,它的军事制度有着浓厚的游牧民族色彩。
北宋灭亡的原因
北宋灭亡的原因1.为防兵变,“重文轻武”。
因出风头,“精兵简政”。
“陈桥兵变”夺权之后的宋太祖赵匡胤当即“杯酒释兵权”开始实施“重文轻武”国策。
架空了武将的势力范围,转而宣扬文臣治国、忠君,也即达到了前所未有空前高涨的地步。
这一朝代贯通始末的治国之道也就是“排除异己”,完全与之前历朝历代推行的“求同存异”思想背道而驰。
因而,宋朝少有赫赫有名的武将。
2.变法失败,贪污成风。
政见不和,冤狱似海。
北宋宋神宗时期,丞相王安石主张“保甲法”、“青苗法”等一系列变革措施因触及地方官僚切身利益而受到歪曲。
同时,王安石对以苏轼为首、反对他变法的高官除了被随意处置并谪贬以外,且广为实行放逐和压制。
王安石两次变法均失利后,全国税赋加重,地方官吏横行,百姓负担加剧,致使国力日渐衰退。
3.奸倿ning当道,民不聊生。
妖魔缠身,君当朝政。
宋朝时期潘仁美、童贯、蔡京、高俅、张邦昌、秦桧、贾似道等卖国求荣的大奸臣相继当道,精忠报国的众将帅受到猜忌和排斥。
南宋宋高宗时期,宗泽、李纲、岳家将、韩世忠等等一干坚决抗金的将领均遭到排挤、迫害。
4.内忧外患,南北分裂。
头重脚轻,上下失调。
南宋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因宰相秦桧一贯附和金国而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原则致使南宋南北分裂,军事实力大打折扣。
“金灭辽”后,黄河以北的地区及中原沦为金国管辖的地盘。
5.文化科技,难以安邦。
愚民政策,无法定国。
宋朝长期实行“愚民政策”,致使虽然宋代已拥有“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科技文化发达却未广泛应用于军事,反被周边愚昧、野蛮的国家所征服。
6.四国大战,“三足鼎立”。
一箭双雕,两脚踏空。
战败后连年向辽、西夏、金称臣纳贡白银、粮、布、绢等若干,致使原本富足的经济得不到缓解日渐衰退。
联合蒙古灭金国后,宋朝再无力组织强大的兵力抗衡蒙军入侵。
蒙古灭金后乘机又获取了金国占领的长江以北地区,南宋却在灭金胜利后无所斩获。
7.将帅失和,用人不当。
边关失守,知情不报。
关于南宋灭亡的一些思考
关于南宋灭亡的一些思考在论坛上看到一些关于南宋灭亡问题的思考,其实很多网友说的都有道理!在此我也把自己的看法说一下,就算是抛砖引玉吧!有不恰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就整个宋朝的历史而言,宋朝确实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都达到顶峰的一个鼎盛时期!其成就很多历史书上都有记载,在此就不再赘言了!但是那么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为何又衰败得如此之快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宋朝建国之初即留下的无法避免,乃至导致最终灭亡的生死之患!在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幽云十六州的等战略要地的丢失使得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进攻的一道重要屏障!在宋朝建国之初不是图强而是守业!宋朝建立以后应该在得到应有的休整之后即拿下北方一系列的战略要地!也许有人会说,宋朝有那个实力吗?答案是有!请大家查阅关于宋初两次对辽用兵的史料!从我查到的史料来看,北宋初期的两次对辽用兵在初始阶段皆取得了很大战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但两次用兵又皆因指挥失误和各路兵马作战行动无法协调一致而导致最终的失败!经过这两次作战之后,宋军终于无力在向北进取!从而失去了北方的防御屏障和消灭北方强敌的机会!二、宋朝军事制度的失败!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吸取唐朝因地方军阀座大而招致灭亡的教训,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军事将领们的兵权,而把军权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
造成军中“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荒唐局面,这不可避免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而军权又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谁又能保证宋朝的皇帝都是军事指挥的天才呢?三、治国方略的失误!在唐宋以前,普通百姓获取功名的方式主要是军功!这样的晋升方式,把中华民族造就成为一个既崇文又尚武的优秀民族!而“皇袍加身”的赵匡胤,由于获取帝位的不合理性,造就了其既不相信文臣也不相信武将的多疑性格,并且这样的心理一直贯穿宇宋朝统治者的意识或潜意识之中!正是对文人的极端不信任,才有了使用科举制度牢牢抓住文人的做法!当人们都忙于埋头苦读、求取功名的时候,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就这样消失了!四、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宋朝对外战争的连连失利,带来的是无尽的赔款!(注:那种赔款被称为岁币,意既每年一次,以1042年为例:岁币为:银10万两、绢10万匹。
北宋灭亡的教训和措施
北宋灭亡的教训和措施北宋灭亡的教训和措施一、前言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教训,也提醒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二、北宋灭亡的原因1. 政治腐败北宋时期,官员们普遍腐败,贪污受贿现象严重。
这导致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剧,并最终导致了政治危机。
2. 农民起义北宋时期,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这些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却给朝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 外族入侵在北宋后期,辽国和西夏两个外族国家开始频繁侵扰中国领土。
这使得北宋朝廷不得不分兵应对外患,在内忧外患之下逐渐失去了统治优势。
三、北宋灭亡的教训1. 建立清廉政治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治腐败。
因此,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发展中注重建立清廉政治,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防止官员腐败现象的发生。
2. 重视农民问题农民起义是北宋灭亡的另一个原因。
我们应该重视农民问题,关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并采取措施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3. 加强国防建设外族入侵是北宋灭亡的最后一个原因。
我们应该加强国防建设,提高自己的国防实力,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四、北宋灭亡后应采取的措施1. 推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一项战略决策。
我们应该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和进步。
2. 加强教育培养教育培养是提高人才素质和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培养,提高人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 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五、结语北宋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教训。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相应措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宋朝辽金战争与和议
宋朝辽金战争与和议辽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发生在宋朝和辽金两个国家之间。
这场战争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地缘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双方通过军事斗争和外交手段,最终达成了和议,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
本文将对宋朝辽金战争的原因、经过以及和议的过程进行探讨。
一、辽金战争的起因辽金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宋朝绍圣年间。
当时,辽国(耶律大石)和西夏(李元昊)联手进攻宋朝。
绍圣年间的战争虽然以宋朝胜利告终,但辽国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打击。
随后,在宋徽宗即位后,辽金战争再度爆发。
辽金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矛盾的民族关系、经济矛盾和领土争夺。
首先,辽族与汉族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辽金战争可以看作是这种矛盾的延续和表现。
其次,宋朝和辽金在经济上也存在着竞争与矛盾。
辽金两国在东北和华北的经济利益交织并冲突,致使双方难以和平共处。
最后,辽金战争也是为了争夺领土,特别是对东北地区的争夺。
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腹地,控制该地区可以对整个辽东半岛以及辽河流域产生重要影响。
二、辽金战争的进程辽金战争的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期的辽兴战争和后期的辽河战争。
辽兴战争发生在绍圣五年(1098年),由于辽军进攻辽东,宋朝出兵辽东战胜辽军,重新夺回了失去的土地。
随后,辽河战争于绍圣六年(1099年)爆发。
宋朝调集大军对辽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经过几年的激战,宋军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攻占了辽金的重要城市和要地,使辽金国内陷入了严重的动荡和危机。
三、宋辽和议的达成面对连连失利,辽金面临灭亡的危机。
同时,宋朝也深感战事持续给国家带来的负担与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决定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矛盾。
绍圣十年(1101年),双方开始进行和平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代表围绕着国界划定、商贸往来以及贡使交往等问题进行协商,终于在绍圣十四年(1105年)达成了和议。
和议内容主要包括:1.辽金承认辽东归属于宋朝,返回原来的辽境。
2.辽金向宋朝支付战争赔款。
宋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是一面镜子——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发表于:2012-08-21 13:40:23•作者:停车作爱枫林晚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积分:1104从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起,至公元1279年陆秀夫背负赵昺投海自尽,宋朝结束,其间一共319年。
必须承认,在我国历史上,宋朝其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纵观宋朝兴衰,让人惋惜而又警觉。
对宋朝的迅速亡国,各史学专家、历史爱好者各抒己见。
笔者考据了大量史实,对导致其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北方强敌虎视;二、国家政策失误;三、最高领导无能;四、外交政策失误;五、奸臣贪官当道;六、官员腐败、党争不断;七、严酷的税收制度;八、军队建设缺陷;九、严重通货膨胀。
一、北方强敌虎视北方游牧民族,经过多年的的经营,改变了过去单一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效仿中原地区,逐渐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建立起了真正的国家体制,并实行游牧+农耕的生活方式,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国力也逐渐增强,国土面积、资源积累都达到相当高水平。
辽、西夏、金等国家的建立、强大,对北宋王朝造成极大的威胁。
蒙古帝国的崛起,是大自然和人类本性合作产生的意外。
人类自然史上,十三世纪是一个“小冰河期”,北方气候严寒,处于北方的辽、金,降雨量减少、粮食减产、国力大大降低。
而仍然处于游牧生活方式的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面对不断缩小的草场,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同时,金国对蒙古族部落的压迫,促使他们更加团结,应运而生一个伟大的领导人——成吉思汗。
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匮乏,北方不能再负担众多的人口生存,强悍的蒙古游牧民族,在灭金后,逐渐向西、向南进发,占领、掠夺所有可以征服的地方,富庶的宋朝,是蒙古王朝朝思暮想要征服占领的最大目标。
虽然在盛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向唐朝臣服,但几百年的积累,在几乎与北宋建立的同一时期,其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顶峰时期。
各部落之间领土、资源的争夺,连年征战,各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
北宋与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
北宋与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两宋灭亡,从表面上看,极为相似。
北宋之亡,起源于北宋政府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金。
怎料想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金国在占据了辽国故地后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
而一百年后,蒙古在金国背后兴起,南宋政府竟然再一次与蒙古结盟,共同灭金。
此后凡四十年间,兵连祸结,最后在蒙古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南宋终于灭亡。
有道是:“聪明的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从这个标准来看,宋朝君臣显然不很聪明。
于是有论者说两宋实在过于执著于收复失地,而看不清真正的战略利益所在,如果当时不是联金联蒙,而是援辽援金,则宋可保存。
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却并不全面。
两宋的灭亡,虽然看似相同,但也只是表象,其实是不一样的。
不错,北宋的确念念不忘燕云十六州,南宋的确念念不忘北方故土。
但是其败亡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不能与夙敌够捐弃前嫌,共御外侮,而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错误,再加上不敢发动群众,不敢主动出击所致。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相当奇特的王朝。
一方面,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她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外懦弱无能的王朝。
北宋自太祖以下就实行强干弱枝抑制武将的政策。
直接后果就是将不知兵,兵不能战。
空养着百万大军到了打仗的时候却一触即溃。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不得不采取花钱买和平的方针,对辽夏金输送岁币乞求平安。
这种状况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
汉人的朝廷一向以“天下共主”自居。
只有万方来朝,哪有向蛮夷进贡的道理。
就算是大分裂的南北朝,大家也是两面分治,没有谁向谁交保护费的问题。
然而事实又是这样的无情,对于北方的蛮夷来说,宋的地位只不过比藩属高一点。
这对于宋朝的君主来说,自然是极大的讽刺。
所以到了辽、金穷途末路的时候,宋朝的任务不单是收复失地,更重要的是要恢复中华上国的地位。
两次都做出同样的选择也就可以理解了。
然而要与强者合作,自身也必须要有强者的实力。
北宋是怎么灭亡的
北宋是怎么灭亡的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而北宋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军事和外交因素。
以下是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
1. 北方民族的入侵:北宋时期,辽朝是北方的强大势力,与其保持一种复杂的和平关系,但辽朝并未放弃对北方领土的要求。
在1125年,金朝兴起并灭掉了辽朝,进一步威胁到北宋的边境地区。
2. 内忧外患:北宋时期,政权内部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危机。
官僚制度腐败,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
同时,财政困难也使得北宋政府难以应对外患和维持军备。
3. 军事失败:北宋在抵御辽朝和金朝的侵略方面多次失败。
1127年,金朝攻破了北方的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虏了北宋的皇帝赵构,迫使北宋政权南迁至臣服于金朝的南方地区。
4. 外交失误:北宋曾试图通过与金朝和辽朝的外交手段来缓解紧张局势,但未能实现长期的和平。
一些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北宋与金朝的关系恶化,并最终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综上所述,北宋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涉及到外部的军事
压力和侵略,也与内部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外交的失误有关。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覆灭。
宋神宗军事改革成败得失及原因(下)
宋神宗军事改革成败得失及原因(下)改革的影响及成败原因宋神宗旨在强兵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改变了军队指挥体制和编制体制。
“将兵法”实行后,军队主要实行将、部、队的编制,用兵规模较大时,有时也临时组编成军,从而形成了军、将、部、队新的四级编制。
“别置将官”后,将和副将有了对所属部队进行统驭、训练和指挥的权力,将得专其兵,初步改变了以文制武的旧制,武将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是初步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力量部署。
原屯驻京师数十里、占全国军队总额之半的京畿军队,经过缩编而大为减少。
所谓“翊卫京城之兵营,十无一存者矣。
今之贵臣强宗则为别馆园圃,与夫道宫释守宇者,皆昔之营地者。
”与此相反,为了对付辽、夏,宋将大量兵力集结于河北、陕西边防地区,从而扭转了此前内重外轻的兵力部署格局。
三是军队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战斗力有所提升。
经过整编,将野战军(禁军)编成92将,根据任务分布各地,其中河北边防和纵深地区37将,西北地区42将,东南地区13将。
同时,又普遍设置了诸如指使、巡教使臣、教头、都教头、训练官之类的军官和军吏,专门负责训练事宜,从而使军队作战能力得到提高。
1071年8月宋廷设洮河安抚司,以王韶为长官开始经营河湟地区(即今甘肃临洮、兰州至青海乐都和西宁一带,及其以南沿洮河的一些地方),随即又在古渭寨(今甘肃陇西)设通远军,经过一年多的进军、剿抚,王韶率军拓地2000余里,占领5个州,招抚控制大小蕃族30余万帐,基本达成了斩断西夏右臂之战略目的。
此役体现了军事改革的成效。
四是武学的设立确立了中国古代军事教育体制。
从北宋设立武学开始,表明我国已开始有了军事学校的雏形。
虽然在当时并未能扭转宋军事人才匮乏的现实,但它所创立的军事教育体制,到南宋时得到进一步健全,并由中央普及到地方,且为后来的明清两朝所继承,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被近代新式军事学堂所取代。
同时,宋还颁行了《武经七书》,标志着中国传统兵学的定型。
为什么宋朝会打败仗
为什么宋朝会打败仗引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历史时期亦称为南宋。
在宋朝的统治下,中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开创了科举制度、推动了经济繁荣等。
然而,宋朝统治者在与外敌的战争中却屡屡败绩。
那么,为什么宋朝会打败仗呢?本文将从军事、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军事原因宋朝打败仗的首要原因之一是其军事系统的弊病。
首先,宋朝军队的装备和训练并不足够。
由于经济繁荣和长期和平的影响,宋朝对军事的关注程度下降,军队在武器装备更新和士兵训练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军队的整体实力下降。
此外,宋朝军队的指挥系统也存在问题,军事统帅缺乏战略眼光和决断力,在战场上缺乏灵活应对敌军的能力。
另外,宋朝军队中存在内部腐败和腐败。
官员们常常将自己的家族成员安插到高层军事职位上,而不是通过实力和能力选拔最合适的人才。
这导致了军队中高级军事官员的能力不足,战斗力下降。
2. 政治原因宋朝政治体制的弊端也是导致打败仗的重要原因。
首先,宋朝实行的是官僚制度,政府高层官员普遍是经由科举选拔而来,以文化才能为主,缺乏战略眼光和军事经验。
此外,宋朝政府中的权力分散现象严重,统帅和将领在作战决策中往往受到政治势力的干扰和制约,难以采取灵活的军事策略。
另外,宋朝政府还存在对于军队的压制和限制。
由于统治者对军队的不信任,宋朝政府搞了一些控制军队的制度,如将军制度、内外廢机构等,这导致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3. 文化原因宋朝的文化环境也对其军队的作战能力产生了影响。
首先,宋朝尊儒遗风影响深远,注重和平治理、文化教化,导致了军事实力的下滑。
儒家思想推崇和平而厌战,宋朝文化中对军队的期许也更多地是为保家卫国,而不是追求军事胜利。
这种文化思潮对于战争中需要的决断力和强硬姿态形成了制约,影响了宋朝军队的作战能力。
4. 外交原因除了内部原因外,外交政策也对宋朝的军事胜败起到了影响。
宋朝的外交政策偏向和平,追求缔结亲善关系和避免战争。
历史解密靖康之耻发生的原因 北宋和辽国同时衰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靖康之耻发生的原因北宋和辽国同时衰落导语:宋朝内部的腐朽和北方金国的崛起,是靖康之耻背景中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因素。
在宋朝内部,由于宋徽宗任用童贯、蔡京等奸臣,国势日益衰落...宋朝内部的腐朽和北方金国的崛起,是靖康之耻背景中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因素。
在宋朝内部,由于宋徽宗任用童贯、蔡京等奸臣,国势日益衰落,并由此引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运动。
虽然最终宋朝平定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对宋朝的国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宋徽宗不仅没有反思造成这两次运动的原因,反而以为童贯平寇有功,依旧对蔡京等人予以重用。
与此同时,北方女真族的势力开始崛起。
在女真族内部,对待宋朝的态度也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完颜阿骨打为首的亲宋派,一派是以完颜晟为首的攻宋派。
不过当时宋朝和金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辽国,因此为了消灭辽国,宋朝和金国之间结成了短暂的联盟。
史称“海上之盟”。
为什么称海上呢?之前提到,宋国和金国当时并不接壤,他们只能坐船在海上结盟。
结盟的内容,是打败辽国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宋朝,而原先辽国的土地归金国,当然此前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此后也要全部给金国。
这个看似不平等的条件,在宋徽宗眼里看来,却是无比诱惑的。
因此燕云十六州自从唐末五代十国起,就不复为中原所有,当年宋太宗企图收复燕云,也功败垂成。
如果燕云可在宋徽宗手里收复,那是不世之功。
结盟结成之后,金国和宋朝从两面出兵,夹击辽国。
辽国首先和金国交战,被金国打败。
残兵败将退到燕京,遭遇了宋国的军队,经过交战,结果宋国被打得打败。
虽然最后辽国还是在宋金两国的夹击下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初期宋辽战争宋军失利原因分析
作者:任倚步
来源:《牡丹》2016年第21期
宋辽战争,一般指始于公元979年(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宋朝北伐以来,终于公元1004年(真宗景德元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一系列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
在此期间,宋军败多胜少,国力损失惨重,于公元1004年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时北宋国内的矛盾、北宋初期的军政、宋辽两军战争成本的差异,来进一步解释宋军失败的原因。
一、宋辽战争的历史背景及过程概述
五代后期,辽国扶植北汉从中原攫取了幽云十六州,并以此为基地屡屡南侵。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北宋后,为实现统一,赵匡胤在实施先南后北进军方略的过程中,曾寻机分兵攻取北汉,试图收复燕云,但每次进攻均遭辽国援军阻挠而未果。
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汉辽州,辽遣耶律挞烈率军6万往援,是宋辽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
开宝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汉,兵围太原,辽又出兵援北汉,被宋军击退。
直至开宝末年,不仅未能灭北汉,反使宋辽间冲突迭起,矛盾日深。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率大军攻北汉。
先败辽援军,继破太原灭亡北汉,兵锋直指燕云。
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余的宋辽战争。
其间宋辽双方各有胜负,真宗上台后,辽大举犯宋,一度兵临黄河北岸的澶州,最终以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而告终。
二、宋军失利原因分析
与汉唐和明清不同,宋在建立之初即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在宋辽战争中其虚弱更是暴露的一览无遗。
造成宋军在战争中失利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大致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宋初激烈的社会矛盾
宋初社会矛盾激烈,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的土地政策兼并了大量的土地,激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全国各地先后爆发了数量繁多的农民起义。
宋初各路置转运使,“不务科敛,不抑兼并”,或谓“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宋朝的土地制度,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放任对土地的买卖,“不抑兼并”,这是引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土地兼并的形式,分为通过权力兼并和通过买卖兼并两种,宋朝的土地兼并多属于后者。
如在“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中,宋太祖赵匡胤对重兵在握的石守信等人说:“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
”给钱让他们去市买田宅,与直接赐予田土有很大不同。
这使得北宋初年出现了大量的土地兼并现象,逐渐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状况。
但在
古代,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加深,农民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如宋太宗初年川蜀地区的王小波起义以及真宗初年的王均起义等。
频繁的镇压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宋朝的有生军事力量,也耗费了大量的饷银辎重。
没有稳定的内部环境,无法集中力量投入与辽国的战争中,为宋军在战争中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二)宋初的军政
军政在整顿军队风气、提高战斗力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甚至会影响国家发展的整体态势,下面我们分析宋初军政的特点及其对宋军的影响。
其一,常备军数目异常庞大。
宋朝在一百余年里一直实行“养兵”政策,认为扩大军队既可减少农民的反叛,又可使其为国卖力,是治国良策,于是便造成了“冗兵”现象。
北宋兵种众多,包括禁军、厢军、乡军、蕃军,其中禁军守京师、备征戍,为朝廷的正规部队,数量最多,并且在受灾之年还不断将流民编入军队,致使军队数量与日俱增。
太祖时禁军约有19.3万人,太宗时猛增为35.8万人,真宗时又增至43.1万人.以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禁军的整体素质,也随着数量、待遇的增长而节节下降,在战争中多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其二,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所有军队的主要部分都驻守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
宋朝在高粱河之战惨败后,将其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防止内部发生兵变、巩固中央集权上,对外则采取被动防御的策略,这使得宋军的边防力量羸弱不堪,抵挡不了辽国大军的进攻。
因此,一旦辽军突破宋军边防,即可攻至京城附近。
其三,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
在宋朝统治者的眼中,每一个武将都是潜在的反贼,不得不防。
为了防止军队为武将私有,根除武将专横叛乱的根源,严令“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
”以习勤苦、均劳逸为借口,使京师与外地驻军更换驻扎地点,不让禁军将领久留一地。
将士频频调换,关系疏远,形成“将不识兵,兵不识
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局面,使将士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形成牢固的统属关系,滋生了反叛中央的行为。
遇有将帅出征,宋朝也准备了一套防范武将专权的措施,临阵作战,往往由皇帝投以阵图。
将士只能按图行事,不能临场随机应变,发挥指挥才能,这就使得宋军宛如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与向心力,作战灵活性差、战斗力薄弱。
其四,宋朝的军队绝大部分为步兵,而辽国则以骑兵为主,機动性强,灵活多变。
宋辽战争的主要战场,主要集中于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地形皆以平原为主,十分有利于辽国的骑兵作战,宋国的步兵就要吃亏很多。
(三)战争成本
战争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文主要从狭义的战争成本来分析宋军失利的原因。
狭义的战争成本,指直接在战争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宋军在战争中的成本,主要分为后勤补给和士兵建设。
后勤补给,主要指粮草辎重方面的开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中原王朝战争的一大特点,也正是这一点,极大地加重了战争成本。
宋代的军队,常备军数目异常庞大,就粮食消耗而言,既包括对粮食数量上的需求,还包括运输粮食的费用。
以10万军队、人均消耗六斗粮食举例:宋代1斗米=10升=6.7公升=11斤,六斗就是66斤。
10万士兵,战争一年,所需要的后勤运输开支是510万贯,占一年财政收入的10%,且宋初与辽国之间爆发的都是大规模的战役,动辄就需调动数十万精兵,其战争耗费可想而知。
如遇上连续的阴雨天气,道路泥泞还会拖延粮食运送的速度,甚至贻误战机。
而辽国士兵世代以游猎为生,民风彪悍,逐水草而徙,出征之时,只需身上带一些盐,天上与地下的猎物便是他们的军粮。
与之相比,宋军粮食消耗方面负担甚重。
士兵建设,即指在士兵身上消耗的费用。
宋代军费开支较大的一部分为养兵费,养兵费的主要项目即为士兵的饷银,宋朝的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据学者统计:
骑兵:军饷55贯,养马费用56贯,一年合计111贯。
(每人)
步兵:军饷55贯(每人)以宋初维持的40万常备步兵、5万骑兵的数量来算,军饷一年合计约2 750万贯,大约占宋初年财政收入的15%。
并且,宋代的军制往往也养育,让军士和家属一同住在军营内,这不仅加大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还给行军作战带来了诸多不便。
相比之下,辽国没有固定的军饷,其南下攻宋的目的之一即在于劫掠中原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而这也成为他们在战争中奋力冲锋的动力。
三、结语
结合以上分析,导致宋军在宋辽战争中失利的原因,包括国内激烈的社会矛盾、军制的不合理以及高昂的战争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并这三方面因素都源自宋朝建国以来一直推行的政策或理念,已深入国家的肌体之中,难以在短时间内革除。
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空前繁荣,国民生产总值居当时世界之首,但只过了短短一百多年便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很大原因就在于宋初在以上三方面所形成的积弊,并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加深。
这其中隐含的纷繁复杂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