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 俞孔坚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2007年7月16日零点左右,有人在“景观中国网友”发贴指责:他老人家在国外乱叫,将中国古典园林批得一无是处。
这位网友说的“老人家”就是俞孔坚。
他其实是年轻人,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市的一个小村庄。
类似的嘲笑、指责据说不少,我们且不评说。
俞孔坚1997年头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桂冠回国作了大量调研之后,首先抓住铺天盖地的“城市化妆运动”和仿古园林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和突破口进行工作。
由于敬恭桑梓之心过甚,他采取矫枉过正的方法和言论就难免显得唐突、显得锋芒毕露,让很多人不易接受。
其实他的目的极单一、极明确,那就是要为自己的祖国创立一门新鲜的、他认为最为急需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
笔者以为,这是爱国家、爱人民的表现,是想为这个时代多做些益事。
即便言辞过激,相信世人最终会理解他、原谅他。
当代景观设计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主席佩里·霍华德在2007年第1期《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上撰文说,景观设计学这个词是1828年提出来的,整整过了40年才作为专业术语被应用。
从1909年到1920年,美国官方有纪录称景观设计学是一种为人们装饰土地和娱乐的艺术。
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章程里写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是安排土地,并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娱乐为目标。
1975年协会章程改得较为宽广而全面:景观设计学是设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艺术,通过文化和科学知识来安排自然与人口元素,并考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反过来环境将创造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到了1983年协会宪章修订定义措辞,称景观设计学是一个通过艺术和科学手段来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自然与人口的专业。
这个段落中可以明显的看到:(1) 景观设计学是年轻的学科,连定义都在不断修改、完善;(2) 这个学科的包罗范围正在一步步地放大,然后又高度归纳到土地与人口这样一个大命题上。
在阐述景观设计学的内容时,佩里·霍华德说,它涵盖了景观的保护、发展和适当的使用、可行性研究、工程的成本计算等等。
俞孔坚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生态学家、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
俞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彩演讲。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态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强调,生态设计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生态设计不仅仅是景观设计,更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它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生态设计中,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聆听俞教授的讲解,我深刻认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显得尤为迫切。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要时刻牢记生态设计的原则,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每一个设计项目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生态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详细阐述了生态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尊重自然:在设计中,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景观,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2. 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要关注长远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 人文关怀:在设计中,我们要关注人的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 创新思维:生态设计需要创新,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设计理念、技术和方法,为生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5. 生态修复: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我们要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三、生态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许多生态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使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厂打造成生态景观,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2. 城市公园:运用生态设计理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3. 建筑设计: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舒适性。
对话俞孔坚——大脚走向生态城市
院 院 长 。8 获 得 美 国 景 度 观 设 计 师 协 会 设 计 大 奖 杰 出设 计 奖 ;2 获 得 世 度 界 建 筑 节 世 界 最 佳 景 观
奖 ;2 0 年 获 第 1 届 全 04 0 国 美术 作 品展 览金 奖 ;
大 学 建 筑 与 景 观 设 计 学
他 看 来 ,在 旧的 美 学 和 旧 的价 值 观指 导 下 产 生 城 市 的 “ 脚 之 美 ” ,不 断 地 毁 弃 丰 产 小 的农 田 、 果 园 和 鱼 塘 。建 造 光 鲜 而 娇 嫩 的 草 坪 、 只 开 花 不 结 果 的 园 艺 花 卉 和 养 满 金 鱼 的汉 白玉 水 池 ,把 城 市 整 成 了 畸 形 。 相 对 于 “ 脚 ” 城 市 文化 ,俞 教授 推 崇 的 是 健 康 小
记 者 :俞 老 师 , 您 在 上 一 回 的 对 话 中 ,让 我 们 看 到 , 当今 中 国这 股 裹足 般 的
2 0 获 首 届 华 侨 华 人 专 05 业 人士 “ 出创业 奖 ” 杰
等 。 出 版 著 作 1 部 , 发 7
表论文20 篇 。 0余
“ 市化 妆运 动” ,生产 出大量的 “ 市化 ”和 “ 城 城 城市性 ”价值观 下 的 “ 小脚 ”产
投稿信箱 [ 文稿】 e n hi a h n C N [t, r e c n @ v p.o u. t ar e c n @c i a. O ] a ̄] e n hi a i s h ne -g
失 ,地 下水水 位每 天都在 下降 ,而 中国西 北部 沙漠化趋 势 已经
迫 在 眉 睫 … … 我 们 将 如 何 生 存 ? 看 看 卫 星 拍 回 的地 图上 , 中 国 的 这 片 土 地 是 棕 色 的 !为 什 么 中 国 的 土 地 是 棕 色 的 ? 因 为 我 们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是中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其创作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强调“自然、人文、创新”的整合,注重产品化、市场化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首先,俞孔坚强调“自然性”,认为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基础,融入自然的元素与质感。
他坚持把自然优先,让自然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与灵魂。
在景观设计中,俞孔坚善于运用自然元素,享受自然的美好,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次,俞孔坚注重“人文性”,认为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中心,通过设计与营造,创造人们居住的舒适空间,强调空间与人的互动。
他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人的感受,强调设计的人性化与人文化,使景观设计成为一个引领生活方式、传达文化内涵的载体。
最后,俞孔坚追求“创新性”,认为设计一定要有创意与创新,注重设计的表达性、艺术性与价值性。
他在景观设计中,不断创新,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设计风格,尤其擅长在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让景观设计成为多样性与和谐共生的代表。
园林建筑史第四章
1: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
一:理想模式的寻找途径
1:心理统计的模式
2:艺术家的理想模式
3:风水的理想模式
4:洞天福地的理想模式(宗教模式)
二:理想模式的生态史观
Page 3
第六章 俞孔坚 景观设计
1: 心 理 统 计 的 模 式
Page 4
第六章 俞孔坚 景观设计
1 7 13 19
Page 19
第六章 俞孔坚 景观设计
Page 20
第六章 俞孔坚 景观设计
塞纳维拉· 董事官邸的建筑 设计理念源自20世纪最杰 出的建筑艺术家--法国人 Le Corbusier(勒科比西耶 ,联合国大厦设计者)“别 墅大厦”的构想,有的建 筑单体全部为2-3层的现代 电梯别墅豪宅,室内做到 “无梁无柱”。楼体南向 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 ,造的园林奢华高雅、富 有生气,通过大面积流动 的水系,把社区住户连接 Page 21 起来,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 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Page 30
第四章: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魏晋--园林建筑史
2: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2.1:皇家园林 邺都园林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邺城特色:
俞孔坚和他的“土人景观”
1996年12月31日,已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担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的俞孔坚,突然对妻子宣布“决定回国”!
瞬间,妻子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此时的俞孔坚已经拿到了绿卡,事业蒸蒸日上。然而,俞孔坚却说,“我的追求是,在中国大地上设计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而这一理想,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实现。”
回国后的俞孔坚,面对几乎还是空白的国内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建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
当时,北京大学为其提供了10万元的经费。然而,在购买一部机器和几套软件之后就所剩无几了。俞孔坚清楚,缺乏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于是,他决定创办一个提供景观设计服务的实体,为科研教学筹集资金。
在随后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软件园、丰台科技园的设计大赛和公开招标中,“土人”三次获得第一名,两次中标。
“土人”开始在业内扬名。直到2002年,“土人”终于凭实绩获得了甲级资质。
具有批判精神的理,不是为市长们设计的,不是为机器设计的,而是为生活在城市中普普通通的人设计的。场所或景观不是用来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的。”俞孔坚非常反对建筑业中盛行的崇洋风气,他认为这不仅是设计思想平庸、设计灵感枯竭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的沦丧。
有一次,在湖南,一个开发商找到俞孔坚,想让他设计成白宫似的气派和豪华。“我向他介绍国际上早不流行这种做法了,他听不进去。我说既然这样,那你另请高明吧,我是不能做白宫的!”
身为中国最早提出景观设计概念的人,在俞孔坚的心中,景观设计的最理想境界是“城市越来越走向艺术化”。而他的务实、坚定和自信,正在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一步一步地向着更加现代、科学的方向推进。
……
2003年,国内第一家专门培养城市景观设计师的学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宣布成立;2004年,景观设计职业正式被国家认可;2005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同意北京大学开设景观设计硕士;2006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教育基金成立……
俞孔坚解析
不同水位状况
低水位
lower water level
中水位
middle water level
高水位
an higher water level
场地挑战及对策(2):
古树保护、防洪与挖渠成 岛
Sit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ld tree preservation 、 flood control and the making of an island
3
实例分析
一、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 Zhongshan Shipyard
项目背景:岐江公园是在中
山市粤中造船厂的旧址上建设
的。粤中造船厂是中山市历史
上的重要建筑之一,从中可以
看到中山市时代的发展和历史
建国
大跃进
的变迁,它是城市历史的凝固。
文革
改革
开放
周边环境
周边环境:岐江
公园位于中山市区 中心地带,东临石 岐河,西与中山路 毗邻,南依中山大 桥,北邻富华酒店, 东北方向不远处是 孙文西路文化旅游 步行街和中山公园。 岐江公园总体规划 面积11公顷,其中 水面3.6公顷,建筑 3000平方米。
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岐江公园
设计上遵循场地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生态型 原则、经济型原则的基 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 法将机器、龙门吊等原 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 联起来记录了船厂曾经 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 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场地挑战与对策(1) :变化水位与栈桥式湖 岸Sit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fluctuati ng water level and terraced bridge lake shore
俞孔坚获年度特别贡献奖
俞孔坚获年度特别贡献奖俞孔坚获年度特别贡献奖10月12日,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指导,中国绿化基金会、人民网、绿色中国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2021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2021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各奖项获得者揭晓。
其中,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院院长俞孔坚获特别贡献奖。
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
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成为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
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俞孔坚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三次获世界滨水设计杰出奖,并获2021年世界建筑奖, 2021年ULI全球杰出奖,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为:他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景观设计学家,多次获得全球性奖项;他的作品充满生态和人文的精神,他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
他创办的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不仅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知名设计院,并促成了景观设计师这一新职业的认定,为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俞孔坚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非常高兴,但同时又掩盖不了内心的忧虑,为什么?我看到的是江河在消失,湿地在死亡,地下水在下降,雾霾越来越严重,所以我想用我的知识来唤醒更多人的忧患,用我的技术和技艺来设计我们生态美丽的家园。
俞孔坚简介
硬化的河道
2、建设理念
永宁公园是一个关于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设计 永宁公园 者本着“与洪水为友”的态度和设计理念,把昔日一个以防洪为单一功 能的水泥硬化河道,通过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建设,在滨 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使之成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休 憩地——永宁公园 永宁公园; 该项目将城市雨洪管理、乡土生物保护、居民的 永宁公园 日常休憩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用最经济的途径, 创造出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
4、 结语 黄岩永宁公园于2004年1月全部竣工完成,为黄岩区滨江世纪工程项目 之一。 公园占地44亩,长3公里。以现代、简约为基调,以生态为特 色,以水为主体,环水构建楼阁、绿坡、树阵、竹林,集生态保护、人文 观赏、休闲健身功能于一园,具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乡土风情。公园分生态、 景观两大园区。生态区突出自然元素,绿坡茂林、江堤湿地、栈桥流水、 鹅卵石滩、梯级水瀑、水杉树阵和盒中景观共同构成园区自然风貌。 景 观区以现代、简约的几何形建筑为主,由主题雕塑《创造》以及水晶迪厅、 渔人码头、亲水平台等景观组成。公园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知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先生为《创造》写颂,并为公园内新景点“名人足迹园”题字;中 国书协常务副主席刘炳森、副主席聂成文分别为公园题名、为《创造》雕 塑题字;北京大学俞孔坚博士和黄岩知名文化人士,为公园现代钢结构景 观盒刻石配诗。
3. 反规划理论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 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 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 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 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反规划”是一种景观 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 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 “反规划”的过程是把城市中湖泊、湿地、溪流、森林等关键 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作为“不能动的区域”,优先保护 起来,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序,进行城市的空间发展规 划。
俞孔坚老师出版的著作
俞孔坚老师出版的著作
著作
《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
《回到土地: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建设》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泥土(文明的侵蚀)》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二版)》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反规划途径》
《多解规划》
《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
《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生态技术及经济学》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再造秀美山川的空间战略》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北京案例》
《田:人民景观叙事南北案例》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产业用地再生设计探索.岐江公园案例》
《人民广场:都江堰广场案例》
《台湖展望――中国城乡结合带景观多解规划:北南部案例》《北京生态社区北京市海淀区南沙河区域“反规划”》《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
《曼陀罗的世界:藏东乡土景观阅读与城市设计案例》《浅山区城市发展战略北京西南部青龙湖案例与启示》《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上下册)》
《海绵城市景观工程图集》
《海绵城市十讲》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设计时代:土人景观俞孔坚》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
译著
《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发现乡土景观》
《生态都市主义》。
俞孔坚:麦田里的守望者
Yu KongjIanthe catcher In the rYe俞孔坚:麦田里的守望者文/本刊记者 高雨薇1992年,俞孔坚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怀揣着家乡的泥土踏上了美国的国土。
在那里,他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并很快成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创立了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先后获得四项国际重要奖项;1997年,时年34岁的俞孔坚回到祖国。
他很快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中心和“土人景观”理念。
目前,他是国际上少有的最年轻的景观设计学专家,中国惟一的一名哈佛大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
在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做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及GIS的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设计中心不仅为国内外完成了高品位的30余项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而且被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政府聘为城市建设高级顾问,并向数百名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传播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思想。
冷眼看城市归国后的俞孔坚考察了全国100多座城市,看到的现实却令他感到痛心——我们的城市和文化正遭受破坏。
无论是北方大都市,还是南国小城,无论是新建小镇,还是千年古都,几乎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动人的河流,被残忍地裁弯取直,建起了水泥坝和水泥灌底;美丽的山林,被无知地“三通一平”掉了;大片的粮田,大笔一挥变成了开发区,然后又被撂荒。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在那些气派的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的背后,是肮脏拥挤的小巷和臭气熏天的垃 圾场。
更令俞孔坚愤慨的是,16世纪意大利的广场、17世纪法国的景观大道、20世纪美国的摩天大楼,几乎同时出现在了中国大大小小城市。
“你会突然在郊外稻田里,看见一块花岗石铺地的广场;没有树阴供人遮阳,没有座椅供人歇息,铁丝网将人拒草地之外;为了美化广场,不惜巨资,修建大型喷泉、华灯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机关,但又不堪沉重的日常运行费,不得不闲置或偶尔做做展示。
将户外广场当成室内厅堂来做,金玉堆砌,以贵为美,抛光的大理石和花岗石铺地,比抽水马桶还要光滑……”自己深爱的土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这一切令俞孔坚陷入深深的思索和不安中……他无奈的摇摇头:“去年我到杭州讲课,飞机下降时从1000米左右高空焦点人物FOCUS CHARACTE R学设计研究院的博士。
景观设计博士俞孔坚: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
专业论文景观设计博士俞孔坚: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作者:俞孔坚发表: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评论]一位哈佛博士的景观设计之路,他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给城市带来新的视野和体验。
一个焦点人物的创业之路:他如何实现景观的“白话文运动”;在商界和学界的矛盾之间他如何面对?七年前,当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博士被北京大学隆重请来在学校创建景观设计研究院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学科是干什么的。
而报考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从这个系毕业后出路何在?这位哈佛博士就是俞孔坚。
曾涛:俞教授,您现在是这个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系的教授,那我想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景观设计它究竟是什么。
俞孔坚:我们叫景观设计学院,准确地说是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景观讲的就是,总的来说它是要解决人跟土地的关系,人地关系的协调,所以景观设计学就是协调人跟土地的关系,这叫景观设计学。
实际上就是土地的设计,这个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整体的进行设计,这是景观设计。
曾涛:那您学的,现在从事的这个专业,您觉得当年您和林业大学上大学的时候所学的这种园林是有非常大的差异吗?俞孔坚:应该说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主要是第一:它的指导思想。
应该说大大拓展了,大大的这个开阔了以前我们的这个园林呀。
风景园林呀更偏向于视觉审美的,但是景观设计学这门学科它是在大工业背景下产生的,而我们的园林传统的园林是在农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它是一个经验学科,而景观设计学它是在大工业社会在一个大的现代学科体系下产生的,所以它是一个现代科学。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俞孔坚早年学的是传统的中国园林,在这期间他考察了中国的许多地方,成为在景观地理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青年时期的壮游让他对中国人的传统理想景色观有了深刻的认识。
曾涛:您当时就是在得出这个结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是什么样的?俞孔坚:得出来就是:它是一个基于人类进化,所以一方面它基于人类的进化形成了这种对于桃花源式的一种盆地,一种围合结构,一种盆地的一种偏好。
比如说西方的,西方的教堂为什么选在山顶上?你可以看到西方很多的寺庙它都是高高的尖塔,歌德式的建筑,它都在山顶上。
《俞孔坚:建立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中国环境保护高层论坛演讲实录》
《俞孔坚:建立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中国环境保护高层论坛演讲实录》主办单位:人民日报信息中心演讲人:俞孔坚演讲主题:建立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时间:xx年04月01日地点:北京悦都酒店三层会议室现在大家都在搞城市建设,但是现在主要注重的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修马路、建城市广场、搞水电、管道、高速公路,都是城市的市政基础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骨架。
城市没有基础设施是可能持续发展的,没有高速公路,它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没有供水设施,排水设施,城市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今天在座都是环保方面的专家和领导,今天讲的是另一个基础设施,叫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这是第一次在厦门国际绿博会上提出的,为了城市的发展,应如何来建立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
十大战略,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
最近我写了一篇《哭泣的母亲河》。
大家应该知道你所看到的东西,应该如何来理解,如何来改善。
南方的河,北方的河,都是我的母亲河。
可是她们都在哭泣。
哭什么呢。
我那残酷的儿女们啊,你为什么要捆绑我柔弱的躯体,将我肢解,令我断流。
流动是我的天性,连续是我的生命,从雪山高原到林莽峡谷,从平原浅坡到湖角海滩,我之于生命的地球正如血脉之于人类,也正因为我的流动和连续,才使你有一个美丽的童年,美丽的梦。
这是哭泣河流的,河流,我们天天在肢解我们的河流,天天在用水泥捆绑我们的河流,失去了我们河流原来的连续,原来的生命。
水流是地下唯一的连续体。
因为水是从喜玛拉雅山上流下来的,从黄河的源头一直可以找到长江的源头,直到汇入太平洋,大西洋。
所以地球上,只有水流才是连续的,但是我们现在正在切割这个连续。
正如人的身体是有血脉在连续,而人类很残酷,肢解我们的河流,所以地球之于生命在延续,就面临这危机。
这是第一个,在切割水体的连续。
第二个,河流在哭什么呢。
我那无知的儿女们啊,你们残忍地将我裁弯取直,再用钢筋水泥捆绑我本来自然优美的躯体,令我窒息,如同。
我曾经有浅滩深滩,如晴天响着动人的乐章,肥沃的水草在我身上舞动,青蛙和涟漪唱着黎明日暮的歌,好大的浓荫啊,有成群的鲫鱼在我怀抱里共享自由与欢乐。
俞孔坚和他的“土人景观”
俞孔坚和他的“土人景观”作者:李菡丹来源:《中华儿女》2010年第10期我国内地的景观设计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其中,领军人物就是现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在俞孔坚的心中,景观设计的最理想境界是“城市越来越走向艺术化”。
而他的务实、坚定和自信,正在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一步一步地向着更加现代、科学的方向推进。
今年5月1日,世人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拉开了帷幕。
“野草之美”、“足下文化”、“滩的回归”、“人性的场所”、“工业遗产的价值”……当人们用这些词汇来阐释上海世博园核心区景观设计时,都会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它的设计者——俞孔坚。
身为中国首位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他最早把景观设计概念引入中国,出版著作15部,设计作品遍布海内外,不仅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而且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谈及成就,俞孔坚总是把灵感归结为——土地。
爱土地爱得深沉的“海归”俞孔坚从小生长在浙江金华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家乡的溪水和草滩让他从小对土地就有着独特的感情。
“每当见到大片高高的野草,我就会忍不住去拥抱它们,甚至愿意就那样生长在它们中间,无休止地、时时刻刻体验它们的美丽。
”1980年,17岁的俞孔坚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临行前,母亲从村前的树林里取出一捧土,用红纸郑重地包好交给了俞孔坚,说远在他乡,带着家乡的土就不会“水土不服”。
他双手接过,把这包土小心翼翼地放进行囊,带到了北京。
12年后,当他启程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时,仍然不忘这包家乡土,将其带到了美国,最终又从美国带回了家乡。
1996年12月31日,已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担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的俞孔坚,突然对妻子宣布“决定回国”!瞬间,妻子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此时的俞孔坚已经拿到了绿卡,事业蒸蒸日上。
然而,俞孔坚却说,“我的追求是,在中国大地上设计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而这一理想,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实现。
俞孔坚--景观设计大师(三个案例)上课讲义
Thanks
【天地-人-神】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1)中山岐江公园的场 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 造船厂,特定历史背景 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 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 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2)表现劳动与创造者 的人文灵光
【天地-人-神】
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 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
【设计理念】
白话景观
大众性 —重视人的需求
地域性 --重视本土文化
生态性 --顺应自然过程
“反规划”
景观规划途径
把大地当成一个生 命的机体
优先进行不建设区 域的控制
“天地-人-神”
尊重自然 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敬畏土地
6 Copyright © 2012 Andy Guo. All rights reserved。
【思考启发】
4.最后。。。
简洁,简洁,简洁!!!
【思考启发】
我的看法: 1.对土地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有好的设计; 2.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维护本土资源,因地制宜; 3.服务于人民,明确设计对象,能直观的使大家感受到; 4.有中国特色,有地域特色,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5.少就是多,禁止面子工程,还原真实的环境; 6.师法自然,天下一统
核心思想
用自然的、“野”的底 体现人文的“图”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小结
(1)自然过程的保护和恢复 永宁江水岸恢复自然形态,
形成了一条内河湿地系统; (2)生物过程的保护和促进
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 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 多样化的生境系统。 (3)人文过程
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富 有特色的休闲环境。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必修五1.3《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者介绍 素材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者介绍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3-1995
年任哈佛大学教员,1995-1997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
俞孔坚在哈佛大学,美国SWA景观与城市设计集团从事景观与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多年。
1997年回国后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广场、中山歧江公园、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众多项目。
他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坚持走设计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主持设计项目的同时,领导“土人景观”和北京大学研究群体,开展前沿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8部,译著4部。
设计作品先后获十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奖,并获中国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中国科协、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颁发的多项荣誉奖。
被聘为建设部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杭州市、青海省、山东省、温州市、大连市等十多个省市政府的高级城市建设顾问。
精心校对版本。
俞孔坚:大脚革命,走向生态文明
俞孔坚:大脚革命,走向生态文明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4年第9期张友苏8 月22 日下午,庐山艺术特训营学子期盼已久的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来到万人大教室,在同学疯狂的欢呼中走上讲台,开始了他的精彩一课:刚才,余工陪我去“野泳”,达到了“天人合一”,我愉悦;现在,看到你们这样的精神风貌,仿佛是来到了艺术的延安,我开心;过一会儿,余工要跟我签约,让我成为七十二庄园园主之一,把家安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更多的机会和特训营学子接触,我乐意。
今天我要说的是,在景观设计、乡村建设、城市建设、水利建设等诸多领域,将要爆发一场革命,我称之为“大脚革命”。
你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残害妇女的审美观,要女人从小裹脚,认为小脚是美。
在玛雅文化中,也有过贵族为了显示与平民的区别,自小把男孩的头颅夹扁。
这样的审美观延伸下来,演变成了河里的鱼是不美的,养在鱼缸里的金鱼是美的;农村的黄狗黑狗是不美的,城里养的哈巴狗是美的;山里的参天大树是不美的,盆景里的歪树怪石是美的;乡间的梯田是不美的,城里的草地是美的……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宫廷贵族的庭院欣赏倒无大碍,问题是把这种小脚美的观念延伸到景观设计、城市建设等方面就出了大问题。
比如在城市建设中,有的市长大人下令砍掉树木,换上雕塑树,晚上华灯齐放,宽敞明亮,觉得这样很美;有的水利建设,把弯曲的河道改直,铺上水泥河岸、河床,砌上白玉栏杆,觉得这样很美;在盖房子时,搞“三通一平”,埋很粗的下水道,以为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建设,鱼虾到哪里产卵?污水怎样自我净化?洪水来了全部排走,雨水停了,又是干旱。
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巨物消费”:汽车要大如“悍马”,房子要大如“帝国大厦”,人类不断挤占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把子孙的能源都用完了。
这种追求所谓高雅、高大的文化,这种畸形、病态的价值观、审美观,这些“逆天”行为,耗费了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非涝即旱的格局,导致了许多怪病,产生了许多恶果。
俞孔坚:生态和发展并不矛盾
关注 客座总编辑俞孔坚:生态和发展并不矛盾在当时,我提出生态优先,可以说是个“唱反调”的人。
生态和发展本身不矛盾,但当时生态保护的声音比较弱。
我的理念可以说突破了旧的观念。
新旧观念之间,一定有冲突,这很正常,任何历史发展阶段都会有新旧观念的冲突。
从北京到美国记者:1980年时,您怎么会报考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的? 俞孔坚:我的父母希望我离开农村,他们这一辈都认为农村比较落后,向往城市。
但是我向往的是森林、自然,我最后一个志愿填写了浙江林业大学,后来发现我的高考分数够上重点大学。
当时刚刚搬回北京的北京林学院给我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到北京去读书。
这是北京林学院回京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于是我就去了北京。
记者:您的老师汪菊渊、陈俊愉等人都是园林的泰斗级人物,当时他们是怎么教授学生的?您对他们的印象是怎么样的?俞孔坚:汪菊渊当时是北京林业局局长,偶尔来教课。
除了汪菊渊,陈俊愉、陈有民等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也都是泰斗级的人物。
因为我们是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他们上课特别认真。
还经常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去吃饭,恨不得把所有的都教给我们。
他们给我们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他们是一批真正认真教书的老师。
记者:1992年您是怎么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留学的?俞孔坚:1987年我硕士毕业后,就留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1985年,北京林学院改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那时候我的好多同学都出国了,但是我留校了,有规定工作5年之后才能出国,所以我就认认真真教了5年书,才准备出国。
当时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资料室里能读到比较新的资讯,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个窗户。
读麦克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23年10月荣获奥伯兰德国际风景园林奖。
本期客座总编辑5检察风云 PROSECUTORIAL VIEW2024年第7期哈格的《设计尊重自然》,让我了解到一些国外的设计理念,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
我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园林学不只是设计城市花园的,它可以有很大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本文发表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 ,12(1):10-17)摘要通过心理统计数据和考察中国古代寺庙及陵墓的选址规律,以及观察人们在环境中的日常行为,文章揭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以进化及中国文化发展规律为依据,探讨了这种理想环境模式的深层意义,认为它的原型正是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主要定型阶段所处的整体环境.这种原型环境具有多种生态效应,包括边缘效应、闭合效应和走廊效应,正是这些生态效应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筑了理想环境模式.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美、环境认识、景观生态、景观美学、生态美学、边缘效应一个成功的环境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一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而这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是现代环境设计理论所研究的一个焦点. 本文试图从心理统计、中国人的环境吉凶意识和日常行为观察等途径,来寻找一些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环境的外部特征,然后以人类进化史及中国文化发展史为依据,通过中国原始人类的环境经验和中国文化在其主要定型时期的环境经验,来揭示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的深层结构,为环境设计提供一点启发.1 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模式1.1 统计心理学的理想环境心理统计通过自由答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要求被试者通过平面示意图,用地形,树林,水体,道路和房舍,设计其理想的环境,被试共87人.由于平面示意图的局限性,每个被试还需对其设计的理想环境作一简要的文字说明.最后,由笔者对所有答卷进行整理,归类,得到一些理想环境的典型模式(表1).这些统计结果说明了什么?表1 统计心理学的理想环境模式(部分)TABLE 1 The psychological statistic model of ideal environment for Chines (part)理想居住地景观典型描述选中率(%)A(表1插图A)"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 眼前是草地和宽阔的水面,草地上有许多花,水中有白鸭嬉水,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一条小路穿过水域通向对岸的树丛,曲折幽深,水中可以游泳,草地上可以休息,林中可以散步。
"72.4B(表1插图B)"水在房子和山之间,远可观山丘及树林,近可观水中之倒影,一条小路过桥之后,通向山林。
"10.3C(表1插图C)"一条小路穿过树丛,曲折幽深,来到一水面,开阔舒畅。
"5.7D(表1插图D)"我想让我的小屋背靠山丘。
""我想屋前有片树林…..我想屋前有片小小的空地,我可以尽情地活动;""我想道路弯弯,爬过山丘,通向外部世界;""最好有清清的小溪从门前流过。
"3.41.2 理想"风水"环境模式中国古代寺庙及陵墓的选址,从某种意义上说最能反映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因为,这类建筑的选址受现实生活功利性的制约较小,且多发生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域.无论是寺庙或陵墓的环境,"风水说"都始终强调了这样一个整体环境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一模式的理想状态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1]即建筑选址应在山脉止落之处,背依山峰;面临平原,水流屈曲,入收八方之"生气";左右护山绕抢,前有秀峰相迎(图1,2).这种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风水"环境模式其深层意义何在?1.3 日常行为中的理想环境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公园中散步和选择座椅休息的人,会场上或餐厅里选择座位的人,以及更为日常的行为,我们就会发现一些人们无意中表现出来的对某些环境结构的偏好.诸如对"边缘"环境的优先选择,包括对草地-树丛边缘(图3),水-陆边缘及广场边缘的偏好,对便于了望和庇护的环境的偏好, 以及对走廊和便于"窥视"或"非法出入"的豁口的偏好等等.如果不是为了现实的功利需要,人们所偏好的环境的深层意义何在?2 原始人"满意"的生态环境是现代人理想环境模式的基本原型2.1 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人类祖先离开森林走向大地之后,其生活便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人类进化并遗传下了识别,评价,预测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凭着这种心理能力,人类祖先去选择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满意生态环境".通过古人类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对一些典型的中国原始人长期生活过的"满意生态环境"(表2)作些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表2 典型的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TABLE 2 Some typical "ecologically optimum environments "for Chinese hominid ancestors 原始人类生活环境的整体景观结构元谋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400-170万年)元谋盆地,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化石发现处在盆地东山山麓的小山丘上,相对高度4米,面积仅320平方米;山丘附近地势较高,相对高度150米左右;整个地势由东往西南及西北向倾斜;盆地的西南侧为蚌河,它经龙川江汇入金沙江[5]。
蓝田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100万年)灞河谷地,位于关中盆地的东南隅,东南侧为高峻的秦岭山地,南北两侧皆为陡峭的黄土塬;化石产地为一紧贴秦岭北麓的带状岗垅,前缘高出河床约100米,濒临灞河;灞河东南端深入秦岭山地,西北端通向渭河地堑平原[6](图3)。
北京猿人(直立人阶段,距今约20-70万年)周口店一带,位于华北大平原西北侧的角落中,西北依连绵的高山,东北为起伏的小山丘,南及东南为缓缓南倾的华北大平原;在西北侧山麓的龙骨山,便是猿人居住的直接生境,相对高度约70米,濒临坝儿河,俯瞰大平原;坝儿河经硫璃河与永定河--桑干河走廊相联(图4)。
马坝人(早期智人阶段,距今约10万年)居住地狮子山为一石灰岩孤峰,高约60-70米;位于一山间盆地之一侧,东与滑石山区相临,南、西和北面为山地平原;马坝河蜿蜒于盆地之中,后与北江相连[7]。
山顶洞人(晚期智人,距今约1万年)与北京猿人的环境相同。
2.1.1 边缘结构和边缘效应表2各典型的"满意生态环境"都具有一种边缘结构特征,即它们都处在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边缘带上,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效应:首先,由于边缘地段上自然生境的多样化,导致了植被类型的多样化,因而也是多种草食性动物的集中分布区; 同时,地理景观的边缘带往往是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如食草动物随季节变化而进行的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迁徙,以及由于每种动物对多种生态系统的需求而进行的运动等,这些都为原始人的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第二,边缘地带具有" 了望-庇护"的便利性.在竞争激烈的自然环境中,原始人类必须时刻注视攻击性猛兽的袭击和猎物的运动; 同时,由于人的视域的局限性,他必须确信其看不见的背后是安全可靠的,并能根据情况进行有效的攻击或逃避.背依群山俯临平原的山麓正是"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易攻易走的最佳地形. 第三,对只有20-50人的原始人群体来说,旷野上的围猎和防范都不是一件易事,他们必须防止猎物从任何一个方向逃走或防止攻击从任一方向发生,而在边缘地带,由于山崖/河流等天然障碍的存在,围猎和防范都有效多了.第四,人和其它动物一样,需要在多个生态系统中寻求食物和庇护,边缘环境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这种需求.2.1.2 闭合与尺度及其效应自然环境是无限的,而人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及环境的识别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人的正常活动都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超过这一范围就会有"迷途"的可能,而这对原始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一个"满意"的生态环境必须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尺度适宜的生活空间,山间盆地,谷地或大平原之角隅都是较佳的选择(图4,5). 从表2还可以看出,原始人居住的直接生境,一般并不在大山上,当然也不在空旷的平原上,而是在临近大山而又相对独立的小山丘上,高度和面积都有限.显然,在这样有限的范围内,任何潜在的危险都是可以排除的,使其生活的空间具有确定性和整体感,这对种群的生存和延缓是十分重要的.2.1.3 豁口及走廊结构及其效应一个满意的闭合空间并不是绝地封闭的,它具有一些与外界相联系的豁口,这种豁口沿河流谷地延伸,成为沟通各组邻闭合空间的走廊.它们一方面是动物迁徙的通道,因而是狩猎的最佳场所;另一方面,它们也原始人自身迁徙的必经通道.当部落人口增加或目前空间内的资源枯竭以及因竞争失利而被迫放弃目前的空间时,部落就可以通过走廊向新的空间内扩展,从而保证了部落的延续和发展.,如北京猿人就曾几度放弃龙骨山一带的活动空间,而很有可能就是沿永定河-桑干河山谷走廊,进入河北及山西的山间盆地[3];在不牺牲自身活动便利性的同时,原始人可以利用狭小的豁口和走廊有效地阻止不受欢迎的侵入;当然,作为走廊的河谷为原始人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水源和丰富的采集资源,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2.2 并非偶然的同构现象由以上讨论可见,环境的边缘结构/闭合结构及尺度限制/豁口及走廊结构,对原始人的生存与进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正因为如此,自然选择通过遗传途径,使人类具有对上述环境结构的本能的偏好.当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上述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其原有的生态学的功利意义,但它们却随时都可从环境的审美反应或吉凶反应的形势表现出来.只要比较一下篇首的理想环境模式,就会发现它们与中国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境"具有同构现象,这不是偶然的.依山面水或俯临平原的建筑选址,背靠树丛面向草地或水面的座椅选择;环抱而"透气"的"风水"空间,围合的树林草地;屈曲水流,蜿蜒的道路及走廊等等;都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边缘结构,闭合结构及走廊结构环境整体特征的偏好.值得注意的是,环境的具体成分(如树林或山体,道路或水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的空间结构,正因为如此,上述探讨才更具有普遍意义.由此可见,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正是现代人理想环境的原型.3 主要文化定型时期的环境经验与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如果说中国原始人在其进化过程中的环境经验,具有人类进化史的普遍意义,尚不能充分说明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的形成;那么,我们有充分理由说明中国文化主要定型时期独特的环境经验,对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周代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定型时期,尤其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如宫室,城郭的制度,历代王朝都基本上沿袭了周的传统[4],我国北方传统的四合院,也能在周初期找到其原始模式.被誉为群经之首,并对后代的"风水说"产生较大影响的<易经>之本经也形成于周代(董寿祺,张善文,1987).而周民族发展时期的主要活动地域是以岐山,长安一带为中心的关中盆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周人在关中盆地中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经验,对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之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关中盆地是一个"放大"了的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境"(图6).这里,周人背依秦岭,俯临渭河地堑平原;西北侧的黄土高原与盆地周围的山脉构成了一个闭合性的很强的空间,多条河流谷地是盆地与外部,特别是其与华北大平原联系的走廊.这一环境,对周人来说同样产生边缘效应,闭合和尺度效应以及走廊效应.但这种效应主要表现为周民族在农业上的生态优势和与其它民族竞争上的优势[6].正是这种自然及社会生态上的优势,通过文化"沉积"的途径,强化了中国人对边缘结构,空间闭合结构及走廊等结构的偏好.第二,独特的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边界环境,导致了周人热爱自然和自我庇护心态的强化.从周与其它民族的空间关系上看(图7),其西北为攻性很强的游牧部落,东部及东北部是大国商及其所属部落,可谓三面受敌,残酷的战争频繁发生.而就在周所依据的秦岭山地一侧,却充满了大自然和谐与欢乐的气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与自然交界面上,使周人更到了大自然的可爱,并进而发展为对"肥遁""嘉遁"(见<易>的<遁>卦)的逃跑主义和自然保护主义的崇尚,它们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特别注重建筑的庇护环境这一传统的思想基础.这与欧洲的建筑环境观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因为欧洲文化主要定型地域是在爱琴海的岛屿上,生活在岛上的民族不可能象关中盆地的周民族那样具有可以逃避的天然庇护所,他们必须防止海上任一方向来的攻击,对他们来说,全方位的迎战和进攻便是最好的自然保护,这种情况下,占据制高点是至关重要的.欧洲先民的这种环境经验也影响了欧洲建筑的环境观,对开放性环境及制高点的选址以及对建筑本身的突出,都是其特色.第三,环境的灾害效应促进了周民族环境生态意识的发展.在周人早期活动的黄土高原与渭河平原的边界地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山洪/滑坡及山崩等灾害经验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关系.如对森林,有"森林.贞:吉"(帛书<易><林>卦)的占断,正反映了周人已不仅把森林作为一种可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还把它们作为生态因素加以保护.这些都影响了后人的吉凶观,如"风水说",以山上林木茂密为吉,并通过在建筑环境中种植"风水树"或"风水林"来"聚气".4 结束语中国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由于环境的边缘,闭合及走廊等结构特征对原始人的生存,进化有着至关重要的生态意义,自然选择使中国人对这些环境结构有着本能的偏好.对应于欧洲文化,中国文化主要定型时期的环境经验对中国人独特环境观之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它强化了中国人对天然庇护环境的追求和依赖心态,及对边缘,闭合和走廊等结构的偏好,它也促进了中国人环境生态意识的早熟.在现代西方环境设计理论充塞现代中国环境设计领域时,我们不应忘记我们所要设计的是中国人理想环境.参考文献[1](晋)郭璞.葬书.地理正宗.上海:上海文明书局,(民国15年).[2](计宏祥,1980).蓝田人生活时代的自然环境探讨.考古文物,(3).[3]贾兰坡,黄慰文,1984.周口店发掘记,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4](刘敦桢,1984)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董寿祺,张善文,1987,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俞孔坚,1989).从易经看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易经与现代自然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打印材料),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