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词莫忘语法
(完整word版)通晓诗家语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
通晓诗家语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读懂古诗的难关是诗家语。
所谓诗家语就是古诗中所独有的,一般古代散文中没有或少有的特殊语言现象.因此破解诗家语,才能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
一。
比兴语比兴语即富有比喻象征意味的古诗意象系统.古人作诗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追求含蓄蕴藉,因而多托物言志,借物写情,形成一个意象系统,为诗家所独有。
读懂古诗第一关即是破解比兴语,这样才能品味到古诗含蓄蕴藉的韵味.例一。
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陆游在此诗中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例二.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传说蜀王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后代文人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即悲愁的象征物.白居易借写杜鹃的哀鸣,既写出被贬后不能听到最优秀音乐的痛苦,也烘托出自己被贬后的悲愁心境.二。
省略语由于古诗(尤其是近体诗词)语言高度凝炼,往往压缩省略句子成分,借助意象组合,短短几十个字就有尺幅千里的画面意境。
鉴赏诗词,就需要根据诗词的意境进行再造想象,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才能真正领会诗歌意境。
(一)省主语例一。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可根据题目补出主语:“(蝉)垂緌饮清露,(蝉)流响出疏桐。
(蝉)居高声自远,(蝉)非是藉秋风。
”如果能够这样补充出来,每一句都主语明确,每句都扣紧标题,能够全面理解诗歌。
(二)省谓语宾语例二。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如果根据诗意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就是:“(李白的诗)清新(像)庾开府(的诗),(李白的诗)俊逸(像)鲍参军(的诗)。
"诗意豁然贯通。
(三)意象组合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初中语文古诗语法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语法归纳总结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正因为如此,学习古诗成为了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还应该对其中的语法结构进行透彻的分析,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古诗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古诗。
一、韵律的运用古诗以其独特的格律和韵律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韵律是古诗的灵魂,也是古诗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古诗中,我们常见以下几种韵律的运用:1.押韵古诗多采用押韵的形式,即将同一句或同一句的末尾音节用相同的韵母或相似的韵母表示。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和“霜”押韵。
2.平仄古诗在押韵的同时,还遵循平仄的要求。
平指声调平稳、声母韵尾没有变化的音节,仄指声调起伏、声母韵尾发生变化的音节。
古诗中,平仄相间、平仄结合,以助于诗句的韵律美。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和“河”为平声,而“日”和“入”为仄声。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古诗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语法技巧,通过巧妙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诗句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特点来形容事物,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作地上的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太阳和黄河赋予了人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生动的意象。
3.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表述进行程度上的夸大,以达到烘托气氛的效果。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作霜,夸张了月光的明亮程度。
三、平仄和对仗的运用在古诗中,平仄和对仗是至关重要的。
平仄指声调的起伏和平稳,对仗指诗句中的韵音、韵律的呼应和对比。
诗词语法和词法的特点与应用技巧
诗词语法和词法的特点与应用技巧诗词的语法诗词的语法是关键是诗词提高表达的关键所在之一。
里面包括了诸多的技法,那么大家认真学习在今后的运用中逐渐熟练,知道驾驭纯熟。
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词组,短语,句子和句群的结构规律。
它是语言三要素之一,语音词汇语法之一。
简单说,某种语言的语法,也就是这种语言的组词造句的法则。
中华传统诗词是用古汉语写成的,那么就不能用一些或某些现代的或外来的词汇来写古典诗词。
否则显得极不协调。
比如你不能用 Ilove you 来入诗词吧。
那么,相对现代汉语来说,古汉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单音词占了绝对优势,一字一音没有时态助词,除了之之外也没有其他结构助词。
古汉语没有量词,只有数词。
这与现代汉语是不同的。
比如一人是古汉语,而一个人是现代汉语。
这样,古汉语就相对现代汉语简介明了了。
判断句不用判断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独立成句,除了兮些【这个字古音 suo】以外很少语气词。
诗词的语言是存在这些特点的,相对于古代散文来说,由于诗词的篇幅小,句子的长短有一定的限制,而且要受平仄对仗押韵的制约,因此多用倒装句和省略句。
词类很多是活用的,比如名词活用动词等等。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诗词许多初学者很是困惑,为什么总是炼字不过关?这是因为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诗词语法,学习诗词语法有助于诗词表达,与用字的提高。
诗词很少用虚词,组词方式也是有灵活性的,组词是有一定的技法,而不是造词造词就是晦涩难懂了。
而按照技法组词,是非常完美的,比如春宽梦窄这样的组词是有一定的技法依据的,而不是凭借臆断来造词的。
我们先来讲,诗词句子的构造形式:与散文和其他文体相比,诗词的句子结构有所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下五言诗句,通常是上二下三的结构形式。
具体可以是主谓,联合,偏正,动宾,介宾或者补充等各种结构类型。
比如,文章憎命达--这是主谓,其中文章是主语,憎命达是谓语,然而憎命达里面憎又是动词,与命达构成动宾,而命又是主语与达构成主谓,从整体看这是主谓。
语文诗词鉴赏作文技巧语法要点阅读理解
语文诗词鉴赏作文技巧语法要点阅读理解语文是我们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涵盖了我们的表达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思维逻辑和阅读理解能力。
而诗词鉴赏作文则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的技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语文诗词鉴赏作文的技巧和语法要点,以及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要从基础做起。
在学习诗词鉴赏作文之前,我们要对常见的诗词进行积累和背诵。
通过背诵即可以记住一些经典的句子和词汇,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的语感和修辞意识。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运用这些句子和词汇进行自由组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其次,要注重语法的运用。
写作中,语法的正确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可以使文章通顺流畅,还能提升文章的语言质量。
我们应该注重句子结构、主谓一致、时态和语态的准确使用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此外,还要注重鉴赏诗词的能力。
在鉴赏诗词时,我们应该注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在作文时也可以通过对诗词的鉴赏,采用类似的修辞手法来进行写作,使作文更富有表现力。
最后,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进行分段理解,逐段抓住关键词,理清主题和论证线索。
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对上下文的敏感度,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和推理来理解文章的意思。
这对于写作和阅读理解都非常重要。
总之,语文诗词鉴赏作文技巧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
通过积累词汇、背诵经典句子,注重语法的运用,加强对诗词的鉴赏,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可以逐渐掌握这一技巧,写出优秀的作文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在学习中,我们要保持兴趣和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语文学习中的挑战。
加油吧!。
诗词的语法特点,凡诗词写作爱好者必须一看
诗词的语法特点,凡诗词写作爱好者必须一看诗词教学评论弘扬传统文化,交流诗词写作心得,《诗词教学评论》,你永远的好朋友。
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这里也不必详细讨论,只拣重要的几点谈一谈。
(一)不完全句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
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
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
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
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
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
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
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
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
【诗词微塾】语法结构
【诗词微塾】语法结构诗词微塾语法结构格律诗中句子成分的语法结构,尤其是律诗中的对仗句式,我们今天重点介绍一下。
<一>一句式,就是一个五言或七言的句子里,只有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
一、一句式的主谓型。
1、语法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的主谓型。
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2、语法结构为“状语+定语+主语+谓语”的主谓型。
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语法结构为“主语+状语+谓语”的主谓型。
比如: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李白《送友人入蜀》)4、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补语”的主谓型。
比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二、一句式的主谓宾型。
1、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的主谓宾型。
比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2、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的主谓宾型。
比如: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3、语法结构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主谓宾型。
比如:笙歌却返乌衣巷,部曲皆还细柳营。
(徐铉《从兄龙武将军贬官后重经故宅》)4、语法结构为“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主谓宾型。
比如:岁月已残衰飒鬓,风骚犹壮寂寥心。
(齐己《寄酬秦府高推官辇》)5、语法结构为“定语+主语+谓语+宾语”的主谓宾型。
比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6、语法结构为“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的主谓宾型。
比如: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贾至《早朝大明宫》)7、语法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主谓宾型。
比如: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8、语法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主谓宾型。
比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9、语法结构为“状语+主语+谓语+宾语”的主谓宾型。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一 读懂古诗
[走进任务]古诗鉴赏的根本前提就是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即能疏通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古诗题材、体裁二、古诗结构1.古诗的一般结构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起即起句。
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
是“起”的延伸、拓展。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总结,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仗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鲁迅旧体诗《自嘲》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对待敌人与亲人的两种态度放在一起,对比鲜明。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
读懂古诗——古诗语言特点与章法结构
(4)妙“合”主旨 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 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 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句(联)通常会表明题 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句(联)所蕴含的情感主旨。 3.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 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工整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工 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利用“对仗工整” 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相同”“语意相关”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推知 诗歌中的难点。
读懂古诗
——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复习任务 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情语)与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
读懂启示
全国
欧阳修/ 七言
①从时间上看,多读读唐诗宋词。
《画眉鸟》《画眉禽》宋代
咏物诗
甲卷
文同 绝句
②从体裁上看,多读读近体诗,尤其是律诗(以七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 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 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柳永名作《望海潮》开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 勾勒出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 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范仲淹的《苏幕遮》 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 非常洗练地描绘出一个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 熬、心情惆怅的感觉。
(3) ①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 奉和袭美抱疾
提升关键能力,读懂诗家语 ——对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建议
提升关键能力,读懂诗家语——对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建议王艾高考语文是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的,我们在备考古代诗歌鉴赏时,不能仅依凭背几个答题模板和名词术语,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考试技巧,而要立足于阅读能力提升这个关键,“通过古代诗歌的鉴赏感受文学的意象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甚至语言文字精练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涵育审美修养,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无法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面对机械枯燥抽象的艺术表现方式的讲解兴趣不强、应用能力不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停留在机械答题和自由欣赏脱节分离的状态。
即便是在高三紧张的备考中,我们依然要回到“阅读”本身上来,而这也是2017年增大对诗歌理解考查的目的所在。
如何读懂诗家语,除了要懂诗歌的意象、艺术表现手法外,理解诗歌中的语法现象是关键一步,下面介绍诗歌中常见的几种语法现象:1 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动词的作用不容小觑,诗歌中也常常用其它词性的词语充当动词,继而发生使动和意动,而学生的理解难点也在于动词的确定上。
1.1 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判断时,我们依然要抓住主谓宾语法结构及所处位置,判断词语是否有活用现象,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方位名词“西”,因为有能愿动词“能”的修饰、限制,活用为动词“向西流”。
再如,“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句中的“图”由原来的名词“图画”变成了动词“画”,成为本句的谓语。
这里要注意名词谓语现象。
如果某句诗全是由名词性意象组成,那么这几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整体充当谓语,理解时要增补相应的动词,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两句六个名词既是六幅画面,也是六个谓语,我们要依据画面,前后增补“(将士们)(乘着)楼船(冒着)夜雪瓜洲渡击退金兵,(将士们)骑着铁马(迎着)秋风(收复)大散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整体指导:读懂诗歌诗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整体指导:读懂诗歌诗句语言“变形”是诗歌语言的独特现象。
律、绝、词、曲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有时需要语言“变形”。
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类活用、意象组合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
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借助精练的语言来表现,抓住这些关键字句,就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古诗中的一两个字或诗眼句往往能揭示古诗的情感,这样的字句叫“情感语言”。
抓住了这些字句,就能又快又准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看“变”点1.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会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
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成分技巧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例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李弥逊《春日即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诗句①的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下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
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下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
诗句②的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①省略主语。
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②省略谓语。
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语序倒装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初中文言文语法诗词鉴赏技巧
初中文言文语法诗词鉴赏技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语言表达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的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阅读理解和翻译外,诗词的鉴赏更是其中的一大难点。
下面就是一些初中文言文语法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一、语法基础在阅读文言文诗词时,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1.词性判断:认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的用法和特点,在阅读文言文诗词时能够分辨其词性,进而理解诗词的意义。
2.句子结构: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如并列句、主谓宾句、状语从句等,能准确地分析和理解诗词句子的基本结构。
3.修辞手法:掌握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常见特点,如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经常出现在诗词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二、字词解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古代的字词,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生词遥远,陌生生硬。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诗词时要注重对字词进行解析,特别是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字词。
如“曲”,在古代诗词中可以指“曲调”、“歌谣”等,而非现代汉语中的“弯曲”;“才”可以指“文才”、“才智”等,而非现代汉语中的“天资”或“机会”。
同时,还应注重诗句之间的连贯性,通过对前后句子的理解,掌握上下文词的衔接方式和逻辑关系。
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握整篇诗词的意义。
三、韵律把握古代文言文诗词的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在阅读文言文诗词时,需留意韵律的运用和节奏感的把握。
1.平仄:文言文诗词中常以平仄来衡量字的音调。
平指声调平均,仄指声调上升或下降。
平仄对古代诗词的意义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意研究并理解平仄的规律。
2.韵脚:古代诗词中常以韵脚来押韵,多数采用平水韵,也有少数采用仄水韵。
通过对韵脚的运用,能够体会到诗词的韵律之美。
四、意境欣赏古代文言文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意境而著称。
在鉴赏文言文诗词时,注意欣赏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意义等。
初中语文古诗语法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语法总结归纳古诗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它们以简练、深远的表达而为人所推崇。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也需要了解古诗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针对古诗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诗中的语法规则。
一、对仗结构古诗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是对仗结构。
对仗指的是诗句中的词句之间存在着相似的韵味或形式。
对仗结构往往是通过平仄、押韵和句子结构的对应来实现的。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句“千里共婵娟”,其中“千里”和“共婵娟”通过平仄和押韵来实现对仗。
二、平仄格律古诗中的平仄格律是指古诗句子中的音节的重音和轻音的搭配规律。
平仄格律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
通常,一句诗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仄,也叫五言绝句。
例如,杜甫的《登高》开篇即为“风急天高猿啸哀”,符合平平仄仄仄的要求。
三、典故运用古诗中常常会使用典故来丰富表达的内涵和意境。
了解古代文化、历史、神话故事等对于理解和赏析古诗非常重要。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表达自己凉爽的感受,并借用了床前明月和地上霜的典故,使诗中的意境更加深远。
四、象征手法古诗中常常使用象征手法来寄托情感或者表达主题思想。
象征是通过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来进行意义的转化。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中的“白日”和“黄河”是象征着人生中的渐渐消逝和流逝。
五、修辞手法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也是其独特之处,它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来营造意境和增强表达的深度。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设问等。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有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芳菲和寺院的桃花形容得像人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憧憬和期待。
总结: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丰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人耳目一新。
了解古诗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包括对仗结构、平仄格律、典故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内涵和艺术。
「古诗词语法」读懂古诗要学点语法
「古诗词语法」读懂古诗要学点语法不知童鞋们在学习诗歌时,会不会有这样的难点:老师我读不太懂课外古诗,感觉一句话好像好多东西没有讲。
接着打开度娘,搜索翻译,定睛一看,咦,不对呀,怎么翻译会比原文多出那么多东西,明明原文没有说呀。
如果大家在学习古诗时也有这样的疑惑,说明大家是学习的有心人。
今天呢,小编就来给大家解决这个疑惑,分享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不完全句”。
在古诗词里,“不完全句”特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诗词是精炼的语言,要在规定字数内,表现尺幅千里的画面。
那么就会出现“不完全句”。
(王力《诗词格律》)这个定义,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1.这个定义虽然针对的是“谓语”。
但我们清楚,古代汉语里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古诗词算古代汉语范畴,所以它其实默认了主语、宾语省略现象的存在。
2.古诗还有名词性词组就是一句话的句子。
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这两个例句有谓语动词吗?没有!但我们真的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吗?也不是,就算没有动词,我们也能把一堆名词连缀成完整的画面(这是我们小学时候就会的技能)。
当然,古诗词的难以理解不在于我们能不能把画面拼接起来的问题,而在于某些“不完全句”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妨看下面一首诗: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如果不管上下文和标题直译,就会变成:清新的庾开府,俊逸的鲍参军。
跟“春日忆李白”无关不说,而且顿失诗歌的含蓄美和简约美。
颔联正确理解应该是: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我们看到,这个翻译跟原诗相比,意思上完整很多,既补充了对象“李白的诗”,也补充了谓语结构“既有……也有”。
古诗语法知识点总结
古诗语法知识点总结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语法结构和用词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古诗中,语法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增加诗歌的韵味,表达作者的情感,传达诗歌的意境。
因此,对古诗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美丽和神韵。
一、古诗的句法结构1、平仄格律:古诗句的韵律要求要以平仄相间的方式来构成。
平仄是指字的音调,平指轻声,仄指重声。
在古诗中,每个字都有平仄之分。
在诗句的编写中,要遵循平仄相间的规律,这样才能形成悦耳的韵律。
2、句式的多样性:古诗中的句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对仗句、排比句、押韵句等形式。
这些句式的运用会增加句子的美感和节奏感,是古诗独特的语法现象。
3、省词法:古诗中常常采用省词法,通过省略一些虚词和连词,来达到凝练和简洁的效果。
这种语法现象在古诗中是非常常见的,也是古诗独特的表现形式。
二、古诗的词法特点1、多用双音词:古诗中常用双音词,因为双音词具有音欢、韵味丰富的特点,能够增加古诗的美感。
2、偏正结构:古诗中常采用偏正结构,即通过把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来增加诗句的意境和表现力。
3、借景抒情:古诗中常常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这是古诗的一种典型特点。
三、古诗的语法特色1、多用典故:古诗中常常采用典故和古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意境和情感,这是古诗的一种特色。
2、寓意深远:古诗中常常寓意深远,通过一个简单的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这是古诗的一种突出特点。
3、运用比喻和象征:古诗中常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这是古诗的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综上所述,古诗的语法知识点涵盖了句法结构、词法特点和语法特色等多方面内容。
对古诗的语法知识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诗的美丽和神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的艺术魅力。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古诗的语法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浅谈古诗词赏析中的语法问题
浅谈古诗词赏析中的语法问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以其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独具审美价值的中华古代文化精华。
但初读古典诗歌作品,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
一、省略散文句法中,大量的省略会造成成分残缺,语意不通,但在诗词中,这种省略却如国画中的“留白”,大量合法存在。
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
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再者诗句中常常省略虚词,“之乎者也”很少出现在诗歌语言中。
例如:明月(于)松间照,清泉(于)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山河破碎(似)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海日(于)生残夜,江春入(于)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浅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对特殊语言现象的关注潮州市金山中学教师曾伟金[摘要]目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诗歌的情感教育和思想理解而忽略了语言层面的基本阅读倾向,导致同学们不能细致理解诗歌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不了诗歌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诗词莫忘语法
欣赏诗歌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诸如古典诗歌的分类及特点、诗词的格律和用韵、诗词中的修辞和用典等。
古典诗歌中的语法特点可能是被大家忽略的,其实,它是读懂诗歌的首要条件,不懂得诗词中的语法特点,不但读不懂诗词,还会闹出些笑话来。
一、词序的颠倒
诗词中的词序颠倒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与古代散文一致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现象。
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都是属于宾语前置,前一个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应为“莫肯顾我”;后一个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应为“所思何”“所忆何”。
“肠断白蘋洲”应是“于白蘋洲肠断”,就属于状语后置的情况。
二是为了适应平仄、用韵和对仗的要求而颠倒词序的。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为了平仄而变化顺序的,后一句正确的顺序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是为了与该诗的“秋”“流”“留”押韵而交换顺序的,它的一般顺序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按这种顺序就没有了韵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就是为了对仗而把“纤纤”提前的,上句语法顺序是:擢纤纤素手,意思是摆弄着细巧柔美修长的手。
三是为了强调。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意思是:青山外是客路,绿水前有行舟。
为了强调游子漂泊江南思念故乡的心绪,有意将“客路”“行舟”提在开头两句的前面,让人顿置离愁别绪之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为了强调对明月的追问而将动词“问”的宾语提前,既总领全篇,又把思绪引向了对时空的探究,诗人大醉后,情感蓄积浓烈而突然爆发,一泄千里,高亢旷达,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二、词类的活用
诗词中词类活用与散文是一致的。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中“日”“月”是名词,它们受副词的修饰就活用成动词“用日月来计算”。
“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是个名词,它带宾语就活用成了动词“购买”。
“低绮户,照无眠”中动词“无眠”在宾语的位置上活用成名词,意为:不能入眠的人。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指闲居在这圣明的时代而感到羞耻,这个“耻”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吹绿”。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诗词中同样适用,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中的东和西就是向东、向西。
三、句子成分的省略
主要有主语、谓语、虚词的省略三种情况:
一是省略主语,以省略人称为主,大部分诗词中都省略了第一人称“我”,这基本上是作者自己,如:“东临碣石”的是曹操,“种豆南山下”的是陶渊明,“独坐幽篁里”弹琴的是王维。
有时省略的是诗歌中的人物,如“醉卧沙场君莫笑”中省略的主语就是戍边将士了。
二是省略动词谓语,有的诗句不用谓语,直接将某些事物有机地巧妙地排列组合,形成各种意象,构成形象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后一个分句的每一样乐器前都省略了动词,应为“拉着胡琴弹着琵琶吹着羌笛”,以音乐飘飘的乐景衬托离别的忧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连续罗列了九种事物,全是名词,勾勒出了荒远古道上秋风习习、萧瑟冷清的景象,在理解时都需要补充出动词来。
三是省略虚词,以省略“于”为最常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在“天”后省略了“于”,即天比树低。
此外还有省略事件的,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后句可以推知:你看看那窗外的海棠怎么样了?
四、互文见义
互文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句子结构,就是本应合在一起用的两个词语,为了适应字数的限制而省去一个,在理解时,要将前后文句或词语的意义互相补充,参互见义。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和汉、明月和关,就是互文,不能从字面去理解成“秦朝时的明月汉代时的关塞”,而应理解成为“秦汉时候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塞”。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也是互文见义,
五、被动句的使用
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中“起”是被起用之意。
此外需注意,有的诗句是兼有几种语法特征,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就兼有省略和倒装:傍晚时分,受寒的蝉发出凄切的叫声,我面对长亭,依依不舍。
省略介词的也常常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如“独钓寒江雪”就是“独于寒江雪钓”,即独自在寒江雪地里垂钓。
【小练习】思考下列诗句属于哪种语法现象:
1、日暮乡关何处是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5、中军置酒饮归客
6、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7、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9、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2、西北望,射天狼
13、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4、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5、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参考答案】
1、宾语前置
2、主谓倒置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名词作动词
5、主谓倒置
6、宾语前置
7、宾语前置、主谓倒置
8、省略介词和省略动词
9、互文见义10、省略和宾语前置11、省略动词谓语12、名词作状语13、省略介词及状语后置、使动用法14、名作动15互文见义16、词序颠倒,“天长地久有尽时”,为了平仄相对而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