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29.诗词五首5——长相思
《长相思》导学案
四、问一问:我要把我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记录下来,以便和同学讨论交流。
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决: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2、词人的思乡之情,藏在哪个句子中?
3、这首诗是借哪些景来抒情的?
拓展:搜集表达思想情感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长相思》导学案姓名: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
教师
王娟
课型
预习展示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古诗,感知大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用词的准确。
3.能有感情地吟诵。
重点
难点
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
思乡诗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
教学流程
导案
学案
步骤
时间
预习提示:
一、读一读:我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不懂的字词。
二、查一查:我能通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并能给生字及读不准的字词注上音。(把最容易读错的、写错的字词写在下面)
注音榆()关那畔()行千帐()灯风一更()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情境
导入
,明
确目
标
10-
分
钟
长相思 导学案
5、《古诗词三首》----长相思(第3课时)【预习案】预习要求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词《长相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我能用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词。
3、整体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与不同。
预习检测1、搜集我们了解的古词。
题目:2、了解《长相思》的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存词三百四十二首,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
3、我会听写这些词语:洛阳、榆树、湖畔、耳畔、蚊帐、营帐、帐篷4、我能把《长相思》这首词读通顺,并读得有感情。
5、我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那畔:聒:【导疑案】1、交流预习成果。
①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词。
②交流关于诗人的资料。
③检查《长相思》的朗读情况。
2、指导有节奏地朗读《长相思》。
3、结合课文插图,边读古词,边依据注释理解意思。
4、讨论交流:“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什么?“千帐灯”说明了什么?②读了这句诗,你能想象出将士们露营的情景吗?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晚,会想到什么呢?“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风一更,雪一更”说明了什么?“故园”指的是什么呢?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故园”?他会想到故园的什么?如果如果诗人此时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③哪些地方最能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5、朗读并背诵《长相思》这首词。
6、再次品味三首古诗词,交流三首诗词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训练案】1、我能有感情地朗诵《长相思》,并能默写出来。
(),(),身向榆关那畔行,()。
(),(),聒碎乡心梦不成,()。
此首词的作者是()朝词人()。
2、我能写出以下诗词句的意思。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按要求填空。
“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是指,“声”是指诗句中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导学案教学目标: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5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作者名叫纳兰性德,复姓纳兰,跟我一起读他的名字---纳兰性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
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出示词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作者什么意思?3、检查朗读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正读音)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指名朗读(两名以上同学)教师评价:字正腔圆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
指名朗读。
评价: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
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1、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长相思导学案
长相思(第周第课时总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一、新课导入清代有一位满族词人,其词颇具李后主遗风,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
王国维曾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这“一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
二、解题1、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
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
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2 、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
途中写下《长相思》。
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三、诵读诗词,感知内容1、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2、白天,这支队伍走了一程又一程,到了夜里,他们驻扎下来。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夜深千帐灯壮观、苍凉3、作者心在哪儿?心系故园4、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看着征途中的作者,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风雪交加、帐篷里的士兵思念亲人,无法入睡。
小结:该词写羁旅思乡之情,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
上片借“山一程,水一程”以表明词人远离故乡,下片借“风一更,雪一更”来渲染作者羁旅中之孤寂情怀;风雪聒碎了词人的思乡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长相思》导学案(通用15篇)
《长相思》导学案(通用15篇)《长相思》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体味天涯羁旅之思及“容若词自然真切”的特点。
重点难点:1、巩固有关知识2、把握羁旅之思的情感,体味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三蕃之乱平定。
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
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走进纳兰-------------------“我是人间惆怅客”1、有感情的吟诵两首词。
2、内容理解(限时3分钟)榆关更聒疏窗被酒赌书消得泼茶香你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情感表达上看《长相思》抒发《浣溪沙》抒发。
感受纳兰------------------“一片幽情冷处浓”4、用化的语言改写其中一首词,充分体会其情感。
(限时5分钟)品味纳兰----------------------“一往情深深几许”5、纳兰一满清贵胄、能够对汉族文化,特别是掌握并运用得十分精深,那么这两首词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词人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请至少找出三种)(限时8分钟)6、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评价纳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据此并结合词句概括纳兰词在语言和抒情上的特色。
(限时8分钟)感悟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7、“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令无数人黯然伤神••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遗憾?说说你的故事。
(限时10分钟)附:1、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纳兰性德画像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长相思》导学案
长相思导学案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长相思》一文的基本信息与阅读要点。
•读者可以从本文档中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故事梗概、文学特色及阅读建议等内容。
•本文档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长相思》,同时也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辅助参考。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汉族,福建福州人,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
其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多情应笑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满江红·登高》等。
辛弃疾遗愿就是将其诗词集成书,名为《稼轩长短句》。
作品背景《长相思》这篇文章是辛弃疾在北方的时候所写,当时辛弃疾在大名府任职水部员外郎,负责管理和修治河道,南渡后晚年记述自己北渡时的点点滴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下这篇《长相思》。
故事梗概《长相思》主要讲述了辛弃疾与妻子的离别和思念,文章前半部分写妻子离去前的情景,后半部分则是辛弃疾思念妻子的感受。
文章用词简洁、含蓄,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恋和思念之情。
以下是《长相思》的部分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声在何处?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文学特色1.情感真挚:《长相思》情感真挚,笔触幽美,用寥寥数语,凝练画出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凄美图画。
2.意境深远:文章运用大量的夜、月、道、山、水等意象,营造出辛弃疾思乡的深切情感,表达了他脱离尘世、追寻仙境的意境。
3.艺术手法独特:《长相思》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象征”、“对仗”、“排比”等方法,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美感。
阅读建议读者可以逐字逐句地揣摩辛弃疾的词句,用心感受其纯真而深情的情感。
同时,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1.作品的主题:探讨文学经典作品的主题是阅读重点之一,可以思考《长相思》的主题是什么,如何表现的。
2.古诗文的艺术特点:《长相思》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如何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一、课标内容2.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8扩展阅读面。
3.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4.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特点,运用阅读教学法,读准诗词字音,把握诗词节奏,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逆雪之声的。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课文。
但总的来说,语言表达、综合归纳能力还有所欠缺,在教学时要有导有放、放扶兼施。
五、教学目标1.学会“榆、畔、聒”三个生字,学会“更”这个多音字。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1.能在自主学习中通过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多种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2.体会作者的思乡怀家的思想感情,七、教学策略运用阅读法、观察法、想象法让学生体会诗情,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八、教学时间一课时。
九、教学媒体多媒体、PPT课件十、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那些关于思念家乡的诗词,古诗或者现代诗都可以。
2.大屏幕出示:古往今来说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
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
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
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
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3、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4、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深入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音乐、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活动设计: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忆交流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长相思3、解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三、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四、出示学习目标五、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通。
同桌合作互相练习诵读,注意读出节奏。
(抽生读,相机指导)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
(讨论交流)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
《长相思》(学生版)导学案
《长相思》导学案主备人:张新颖审定人:高二语文组备课时间:3月17日授课时间:一、学习目标:①提高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②理解诗人的情怀,领悟诗词的意蕴③③学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①提高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②理解诗人的情怀,领悟诗词的意蕴2、学习难点:学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进纳兰1、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
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
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2、众家话纳兰:①徐乾学《纳兰性德墓志铭》:清新隽秀,自然超逸。
②顾贞观《纳兰词评》: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
③周之琦《箧中调》: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④梁启超: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二、写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
作者出关时冰雪未消,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导学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导学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文,以诗歌形式表现了人们在思念中所承受的煎熬与愁苦。
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感细腻表达,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执着与痴迷。
在此导学案中,我们将针对《长相思》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纳兰性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
第一部分:诗歌背景解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长相思》这首诗的背景。
纳兰性德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逝世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
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同时也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进士。
《长相思》是他在文学创作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二部分:诗歌解析接下来我们将对《长相思》这首诗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长相思,在长安。
屠苏颂,明月松。
:作者通过"长相思"四个字表现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长安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古都,代表了遥远的距离。
"屠苏颂"和"明月松"则是作者用来描绘思念之情的景物,以增强诗歌的意境。
青衫湿,纵歌叹。
:"青衫湿"表现了作者深情的忧伤之情,"纵歌叹"则表明了作者在思念之中所承受的苦痛和无奈。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几句诗通过描绘伤心桥下的春水、白发渔樵等景物,展现了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无奈。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后一句则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命运的洒脱表达。
无论历经多少风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成为笑谈。
第三部分:诗歌主题分析最后,我们需要总结《长相思》这首诗的主题。
通过诗中对远方思念、时光流逝、人生风雨等多种感情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情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通过这首诗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纳兰性德的诗歌魅力,也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感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5 古诗三首 :长相思》 优质课导学案_0
《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知道诗人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难点:1、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知道诗人写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二)介绍词。
Ppt(三)解诗题。
Ppt1、了解长相思是个词牌名,并知道这个词牌多讲相思之情。
(四)知诗人。
1、了解作者纳兰性德。
ppt2、了解写作背景。
(师口述)(五)明诗意。
1、自由读,正音。
2、个别读,划分节奏,把握停顿和长音。
ppt3、指导朗读,师范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有的同学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同学们,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首词,看谁能读出味道来。
(对学生朗读给出评价)4、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中找到的重点字词。
ppt出示教师总结的重难点字词。
5、通过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6、ppt出示词的大意,帮助学生完善学习。
学习要点:A、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2、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长相思导学案
班级:姓名: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课
编号
课题
29诗词五首(长相思)
主Hale Waihona Puke 人审核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词的写作背景。2、朗读词,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3、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词的内容。4、体会词的意境,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
朗读词,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
快速朗读词《长相思》,完成预习自测题并思考自学交流中的题目。
预习自测
1、掌握作者纳兰性德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朝代)词人,字,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其词多伤感情调。词集名《》。
2、背景介绍
步骤:1、带着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读。
2、组长组织各小组讨论:这首诗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要读出怎样的意境?
3、小组内轮读,组长要组织各组成员做好评价。
4、班级内展示读,可以小组成员集体展示或推荐一名进行展示。
(二)读中悟
要求:再读诗歌,根据课文注释及参考书疏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翻译全词(不要简单翻译,要展开想象)
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3、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展示质疑
小组针对组内分配任务合作交流,并分工展示。
在展示时,各组应用心倾听,大胆质疑、纠错、补充。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导学案:29 长相思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
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
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
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
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三、朗读课文1、正音2、注释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
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
聒,嘈杂。
四、感知理解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
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五、学生诵读过关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诵读情况二、赏析加点字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三、感悟课文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
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
长相思导学案
《长相思》导学案年级:五学科:语文编号:本周习惯:别人讲、我倾听,抒己见、会点评课题:精读长相思课型:精读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我会写读写生字“榆、畔、帐”2、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并能结合注释、资料等用自己的话说出词大意(重点)3、我能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还有作者的写作方法(难点)【学法指导】结合注释朗读感悟合作交流感悟、提出质疑等方法【时间预设】课前预习3′理解词意10′再朗读2′背诵及交流10′抒发体会10′检测5′【课前预习提示】1、我会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读通课文2、我能结合上下文注释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内容用红笔批注。
(打?)学习流程教与学预习目标1、我会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榆、畔、帐”,并会写。
2、我会结合文中注释读通课文,扫除文字、生词障碍。
3、我会结合其他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
理解大意1、我要结合上下文与文中注释,说出每一句词的大意,会给同学讲出全词大意。
2、我会在理解词的大意之后,更充满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也会背诵整首词。
体会感悟3、我能在朗读、会背之后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4、我还能体会到作者写法的特点,并讲给大家听。
写作特点是:。
勇敢展示1、我会向大家展示学后体会,并提出我发现的疑问。
我的疑问:。
交流后我明白:。
2、我会努力去评价同学们的发音或课堂展示内容。
拓展延伸1、我会找到表达战士思乡之情的诗词,并展示给大家。
这首诗或词是:生完成预习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大意。
师点评,引导。
生朗读并背诵师指导,组织小组内竞争。
师指导组内交流展示。
师引导点评生提出疑问互相解答。
师主持引导生展示师指导、点评。
2、我会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表达一种思乡(念)之情。
我的小作品达标检测:1、我会给生字加拼音并组成新词。
榆()()畔()()帐()()洛()()2、我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词的大意。
3、我知道了这是一首诗。
4、我会用本课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作者的“身”在那里?⑵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
长相思纳兰性德导学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导学案长相思,纳兰性德,导学案纳兰性德(1683-1730),清朝著名文学家,诗人。
其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
而今我们以其作品《长相思》为题,来导学。
长相思,写的是对远方亲朋的思念之情。
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亲友的思念,表达了寂寞、远方和思念的忧伤之情。
那么,本导学案将围绕《长相思》这首词展开,带领读者深入拓展其诗歌内涵。
首先,本导学案将介绍《长相思》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历史。
纳兰性德,字元普,号独山。
父亲是康熙年间进士,母亲是才女。
性德自幼聪颖,天资过人。
与康熙皇帝有一面之缘,曾被册封为翰林待诏。
然而,他并不喜欢官场生活,辞官归隐。
在后期的生活中,他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持创作,并创作出了许多不朽之作。
《长相思》即是其中之一。
接着,本导学案将深入解析《长相思》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这首词以“汴水流”为开头,通过“汴水流”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忧伤的吐露。
“岸芷汀兰,萋萋兮秋去兮。
”这句话描写了沿着河边长满槐荫的荷兰花丛,顿时使读者感到一种幽静、深沉的境界。
接着,“萋萋”这个词更是强调了秋天的离别之美,将徐娘半老的悲哀融入其中。
这种细腻的描写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随后,本导学案将详细分析《长相思》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在这首词中,纳兰性德巧妙地运用了对景物的描写,并融入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家国、亲友和生活的感慨。
同时,纳兰性德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拟人手法,使整首词更加立体生动,充满诗意。
最后,本导学案将总结本文内容,并对《长相思》这首词的重要性做出评价。
《长相思》作为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阅读和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
长相思,不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感的表达,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
《长相思》导学案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长相思》授课人:杨剑海学校:永德县乌木龙中心完小学习目标:1、通过多读,体会词的大意。
2、把握羁旅之思的情感,感受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的意境。
重点难点:把握羁旅之思的情感,体味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导学过程:一、导入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诗人图片,教师介绍诗人。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
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
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
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
3、学生自由读词,思考并完成问题。
(1)、这是一首(词)?(2)、你都知道哪些词牌名?(如梦令,西江月,卜算子,忆江南······)(3)、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儿?(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4)、注释:榆关(),那畔(),聒(),无(),故园()·····三、再读感悟1、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想象一下当作者身在征途的时候,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他经过了崇山峻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2.作者心系故园,如果身在故园,你们眼前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四、体会感情1、《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孤独、思念、伤感。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29、诗词五首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3、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一、课前准备:1、给下面生字注音:荒秽.()荷.锄()草木长.()涵.虚()舟楫.()南山陲.()殷.勤()谩.()蓬.舟()那畔.()风一更.()聒.碎()2、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并写在语文书上。
3、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了解诗词内容并能翻译,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朗读中感受形象。
二、合作探究:(一)、赏析《归园田居》1、学生自读诗文,注意诗歌的节奏,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4、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5、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二)、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诗人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4.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赏析《终南别业》1、怎样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2、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四)、赏析《渔家傲》1、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2、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4、请分析一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一下与本词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长相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过程与方法
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走进作者: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兰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嵩并称“清词三大家”。
三、预习检测:
指名学生前四首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全诗,回答: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五、合作探究:
1、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2、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六、精读品析:
1、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2、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七、拓展延伸: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