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老舍的文学风格与思想观点解析
老舍的文学风格与思想观点解析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且深受当
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同时,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也具有一定
的时代特征。下面将对老舍的文学风格及其思想观点进行深入解析。
一、老舍的文学风格
1.鲜活的人物形象
老舍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刻
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人物形象。例如,在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既有对命运的
抗争又有对现实的追逐。
2.生动的语言描写
老舍的语言描写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他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环境背景,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
品中的情感和氛围。例如,在他的话剧作品《茶馆》中,通过对京剧
演员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3.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老舍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疾苦。他以犀
利的笔触,直面社会现实,呈现出广大劳动者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不
公平现象。例如,在他的小说《四世同堂》中,通过对一个大家庭的
描绘,展现了封建家庭制度下女性的困境和个体的命运。
二、老舍的思想观点
1.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老舍在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他批判了以封建礼教为代表的旧文化观念,对封建迷信和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主张要摒弃过时的传统观念,追求个体的解放和自由。例如,在他的小说《寒夜》中,通过对一个女子追求自由、摆脱家庭束缚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
2.对人性的关注
老舍对人性的关注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有着鲜明的层次感,既有善良和正义之举,又有自私和道德缺失。例如,在他的话剧作品《祝福》中,主人公自甘屈从的形象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老舍作品分析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基本主题,那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鲁迅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新的特色。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长篇中,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如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
《猫城记》中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身上的毒瘤,其剖析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
《离婚》中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与官府的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骆驼祥子》《月牙儿》对地层贫苦市民的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个侧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
《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层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鲜明强烈的“京味儿”。
1、写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风俗,北京的景观和地理风貌。
2、“京味儿”表现在语言上,老舍小说的语言在北京口语基础上的提炼,简短生动,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语。
[专题]浅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批判意义
浅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批判意义
【内容摘要】《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芦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时期小羊圈胡同里几户人家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日寇铁蹄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揭示了愚昧的顺从、麻木的忍让只能任人宰割,用血和泪反抗才有出路这一道理,批判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北平文化中丑恶、麻木、愚昧、忍让等方面对民众的毒害,歌颂了慷慨救世精神高扬下人们为维护民族自尊而血沃沙尘的人格魅力。小说通过几类人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局,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价值批判体系,应该说这种尝试是很成功的。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文化批判;
《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大的长篇巨构,全书80万言:分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这部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的被征服者的通史,在反映全民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也是老舍创作历程中一块高耸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巨大成就。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背景材料,将整整一条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的居民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以四世同堂的祈家的生活、命运为线索展开故事,以祈家为主,冠家为辅,而钱家则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小说通过人物去观照整个北平这一特殊地域文化上的国民性,进而去观照所有在日寇铁蹄下挣扎的国土上的民众。小说中的人物涉及十七、八个家庭和一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六十多人,如中学教员、诗人、洋车夫、棚匠、教授、布店长贵、剃头匠、巡警、寡妇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代表了北平中下层人民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全面的概括性,作家精心挖掘的正是这家家户户、
从文化批判视角谈老舍小说艺术
从文化批判视角谈老舍小说艺术
作者:程缨淇
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1期
摘要:老舍(1899-1966)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有着独特地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也是一名“人民艺术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离婚》等都为人所熟悉。他以独特的平民视角和幽默生动的语言,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展开细腻描写,借助文化的尺度将社会分层定型,展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图卷。本文试从老舍的身世背景分析他文化观念的由来,以及由此展开的他笔下独特的市民世界,还有形式上独具风味的语言和“以笑代愤”的幽默,和他对文化批判和国民性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感悟老舍作品特有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趣味。
关键词:中西视角平民意识文化批判京味儿幽默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1-0-02
一、“文化过熟”的挽歌和两种文化的关照
老舍文化批判的独特視角与他的身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他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旗人家庭。父亲靠做满清皇城的护军艰难的维持着生计,父亲阵亡在八国联军侵华的炮火中后,老舍一家人的生活愈发艰难,全靠母亲给人缝洗衣裳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大杂院里艰难的童年生活为老舍提供了与广大市民阶层的接触机会。正是这样特殊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同时,老舍“满族”、“旗人”的身份在他的创作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老舍的祖上属于满族的正红旗。清末,“八旗比丁”等严苛的旗族制度以及八旗生计问题像枷锁一般沉重地束缚着当时的旗族弟子,“苦楚”与“压迫”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辛亥革命提出的“种族革命”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推翻少数民族政权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热潮,风行于市的“排满”情绪使得旗人的社会地位进一步降低,满人大多靠拉车、做小生意甚至沿街乞讨来度日。老舍是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动荡局势现实中泡大的。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是一些经历了社会变迁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首先,在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多数是地位较低的人物,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经历过贫穷和苦难。这种形象反映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同时也呈现出中国社会文化中关注弱者的传统。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通常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这些人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比如在饮食、婚俗等方面。这种文化气息不仅为人物形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传承。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还体现出了一种批判精神。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受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和压迫,但他们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抵抗。这种精神反映出老舍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改变命运的启示。
综上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形象,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1 -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批评意义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批评意义
作者:黄霜霜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5期
黄霜霜[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阳550025]
摘要:老舍的京味小说视角独特,他从自己熟知的北京和北京市民入手,用文化的尺度
把北京的市民世界划分为“旧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底层市民”四种不同类型,探讨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并在中西对比中审视传统文化的优劣。他的文化批判以国民性为
基点,在情感上表现为一种双向逆反的复杂文化心态。
关键词:老舍市民世界国民性品文化批判
中国近现代都市的市民阶层是在漫长的封建经济制度中逐渐形成的,他们的身上浸润着相
当浓厚的封建意识。当西方侵略者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西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急遽
侵入,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曾经的封建都市开始带上了半殖民半封建的色彩。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主流文学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把市民进行阶级划分时,老舍另辟蹊径,他
用文化的尺度把北京的市民世界划分为“旧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底层市民”
四种不同类型,探讨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并在中西对比中审视传统文化的优劣,由此展开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国民性的探讨。
一、老舍笔下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传统文化在北京和北京人身上保存最为完好。长期生活在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氛围的皇城帝都,老北京市民在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上都固守传统,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温驯善良、本分、重礼的民族性格。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
的旧礼教旧思想又将他们荼毒成麻木自私、保守苟且的傀儡。他们因循守旧、顺天由命,身陷
论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
老舍 是一 位具有 自觉 的文化 意识 的现 代作
方 文化 , 在礼 赞 的同时对 “ 拜 金 主义 ” 、 “ 享 乐 思 想” 以及 严重 的殖 民主义 色 彩 等弊 端 进行 了批
判。
家, 他将 深厚 的文化 底蕴 , 清醒 的文 化反思 融人
创作 中。这在 他早期 旅英 的创 作 中表现得 很鲜 明, 回国后 由于受 五 四新 文化运 动 的影响 , 与 当
2 0世 纪初 , 中西 文化 的不 断 碰撞 在 中国这 片古 老的 土地上 留下 了鲜 明的印记 。在英 国的 几年 生 活 中 , 老舍 以敏锐 的 观察 力 审视 了中英 两种 文 化 , 他深 深 地感 受 到 了 中 国传统 文 化 的
作 的许 多方 面 趋 于 一致 。他 与 左 翼作 家 一 样 ,
问题 , 其小 说通 过对 市 民形 象 的塑造 和描绘 , 以
开 阔的视 野对 中 国的 历史 、 文化 、 道德、 人 性 等 方 面进 行 了揭 露 和 批 判 , 老 舍 也 因 此 被 称 为 “ 北京 市 民社 会 的 表现 者 与批 判 者 ” 。 [ ¨ " ’ 与 此同时, 他 还 对社 会 的黑 暗进 行有 力 地 控诉 和 批判 。正 是这 种文化 批判 和社会 批判 双重 批判
着 复 杂 的心 情 , 但更 多 的是 站 在 世界 先进 文 化
简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及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简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及其创作的文
化批判视野
此题可从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底层市民和理想市民等四个方面来概括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的基本内容。
对每一个系列的人物形象,应从代表人物有哪些,出自哪部作品,表现了老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对老舍文化批判视野的阐说,首先要注意老舍与主流文学的外在差异,了解当时的主流文学注重对现实社会做阶级剖析,而老舍则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重视“文化”对于人性及人伦关系的影响。其次要注意的是老舍既批判传统文化,又谨慎对待现代西方文明,以及由此而来的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留恋和美化传统文明的民粹主义倾向,了解老舍文化批判视野的复杂性。
注:《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也是底层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
摘要:本文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方面探求老舍小说独特的艺术个性。分析了他对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二者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文化批判重在对落后国民性的展示,西方文化批判重在对病态的市民性格作揭露。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
引言
老舍传承新文学启蒙精神,继续弘扬鲁迅开拓的“国民性批判”的宏大主题,其小说最终精神指向落在“人”身上。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传统文化的丧失,老舍怀着复杂的心情,惋惜、无奈;但更多的是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负面因素的批判,另一方面,他也批判了西方文明中金钱、物欲对人的心灵的腐蚀。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远远大于文化认同,从而使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力量远远大于其他作家。老舍对市民的批判是通过发掘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来达到的,文化在老舍那里是充当精神批判的武器。文化批判不过是手段,而通过批判揭示市民性格,并进而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才是最终目的。老舍的这种文化批判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但这两种文化批判的侧重点不同,传统文化批判重在对落后国民性的展示,西方文化批判重在对病态的市民性格作揭露。
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曾经哺育了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世世代代的人们,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并常常在民族、历史的严重危机关头转化为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但是,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断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话语权在传统文化中加进去许多糟粕。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于封建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也毕竟显出“老相”,逐渐丧失阐释当代问题的能力。老舍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可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加以审视:
老舍文学思想赏析
老舍文学思想赏析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号舍予居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作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老舍的文学思想深刻而富有独特性,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老舍的文学思想出发,对其进行赏析。
一、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老舍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
剖析和批判。他的小说《骆驼祥子》就是对旧中国社会的生动写照,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命运,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残酷和无情。在小说中,祥子为了生存不惜偷盗,最终却因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老舍通过小说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无奈,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此外,老舍的剧作也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他的代表作《茶馆》就
是对当时社会的生动写照,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和各种各样的客人的对话,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剧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性思考深入人心。可以说,老舍的作品无一不在反映和批判当时社会的现实,这也是他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老舍的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也是一大特点。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和矛盾,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小说《四世同堂》中,老舍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剧作《雷雨》中,老舍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的并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老舍的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注和理解,也是他文学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分析
学年论文
题目: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
姓名:王艳
班级:120901
学号:120901124
学院:人文学院
指导老师:藏文静
2014年6月30日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
摘要: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市民形象,这些市民形象都被作者以文化批判的视野所关照。人物极具个性,富有真实性,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百态人物所塑造出来的,都被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烙印,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这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视野“市民世界”民族国民性
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话剧,诗歌等作品,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尤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市民世界”。在他所构建的“市民世界”里, 他以文化批判的视野,幽默而尖锐的笔调,独特的个人审美趣味。使丑恶、愚昧、堕落、滑稽、善良、侠义、勤劳充斥其间,并在人物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强烈的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一,老舍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批判视野
1,老舍的人生经历
老舍是一位满族旗人,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皇城
护军,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满族贫妇。他本来有“3位哥哥,4位姐姐,活下来的却只有四人,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1他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是在31岁时生下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差点死去,而他也因为寒冷差点被冻死。它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出生的,连一向脾气暴躁的姑母也惊讶于他的出生,“难道是我们祖坟上要冒青烟了?”○1老舍一家子的生活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来维持。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父亲在那场战争中战死,留下老舍的母亲带着一大家人艰苦度日,这些在年幼的老舍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可以说母亲对于老舍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等到老舍9岁时遇到了“阔善人”刘寿锦,并借其帮助走上了求学之路,也因此结识了刘寿锦的女儿,彼此心生爱慕。但不幸的是,刘寿锦后来因家财散尽,出家做了和尚,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也因为此出家做了尼姑。后来刘姑娘遭人践踏,多次打胎。这些在老舍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他后来的出国,远赴英国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经历后来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都被展现了出来。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的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批判;北平文化;老舍小说
论文摘要:老舍始终关注着“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的批判,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学科,对“文化”的界定各有不同。总体来说,文化应该包括社会风俗、个体趋同性的行为习惯、个体内在的心理以及反映这些风俗习惯的物质形态。文化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可分为物态文化、规范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老舍始终关注“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他的小说在表现北平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作品中,老舍真实地描摹世态,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老派市民”的精神惰性与病态。
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1 饮食文化
物态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饮食文化。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对饮食的过分重视和依赖,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市民文化心理——存在是为了饮食,似乎生存仅仅是为了吃的实现,生命中许多时光虚掷在“食”上。这种畸形心态带来了种种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化现象。老舍在小说中尽情地展现这些文化现象,解剖批判了仅仅以“吃”为人生目的的饮食文化观。
在老舍笔下,与“食”相关的东西可谓洋洋大观。例如,《离婚》中令老张沉醉的“羊肉火锅,打卤面,年糕”;《老张的哲学》中饭店的“老字号的酒,冬天的黄瓜绿豆,隔岁的炸年糕,压阵的烧鸭或焖鸡”;《四世同堂》中的“小白梨,白海棠,海棠木瓜,香槟,枕形西瓜,……肥嫩的羊肉,高粱红的河蟹”;《正红旗下》写到“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一点黄花的王瓜……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的大樱桃”。 人生活中所追求的物质性的东西最能从侧面反映这种文化的特征。从北平底层百姓所津津乐道的东西可以看出这个群体似乎全沉浸于吃的构思制作品尝当中,生活的粘糊迷住了他们的
老舍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及历程演变
关键词 : 文化 批 判 ; 舍 ; 说 创 作 老 小
中图 分 类 号 :2 6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9 3 (0 1 0 —0 30 I0 . A 10 —2 3 2 1 )20 2—3
老 舍是 中 国现 代 文 学史 上 一个 独 特 的作 家 , 他
关 注 。他 的作 品 承受着 对 转型 期 中国 文化尤 其 是俗
老 舍 文化批 判意识 形 成 的第二个 因素是 五 四运
动 的影 响 。鸦片 战 争 以后 , 国人 在 观 照 西 方 文化 中
的 同时 , 也从 经济 、 治等 方面 审视 自身 。洋 务派是 政 以经济 改革 为 中心 的“ 技术 现 代 化 ” 维 新 派 是 以政 ; 治 改革 为 中心的 “ 制度 现代 化” 。他们 的道 路探 索相 继 失败后 , 四时 期 的启 蒙 思 想 家 们 把 目光 转移 到 五 思 想文 化层 面 , 望 能在 中西 文 化 的 比较 中 找 到病 希 根 。他们 以“ 民主 ” 科 学 ” 和“ 为旗 帜 , 破 旧传统 , 打 批
骨子里的孤高 , 使老舍形成 了宽厚却不乏刚强, 好骂
世但 又不失 同情 心 的性 格 特 征 , 影 响 了他 一 生 的 并
收 稿 日期 :0 01-4 2 1- 10
作者简介: 李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剖析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作者:林贵云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
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浅论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浅论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论文关健词:老舍市民文化批判建构
论文摘要:平民作家老舍广泛细致地描写了市民生活,本文围绕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市民文化情惊,从形成原因、内容层次及建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索。
出身市民阶层的老舍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写小说,其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而且因其小说中体现的独特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建立在对下层人民深刻理解上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力。老舍成了说不完的老舍,至今魅力长存。
传统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作家对于生活的体验,因此探索作家外在环境,可以阐释其内在心里及其潜意识依据。
老舍独特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首先源于幼时的生活环境。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旗人家庭,父亲是一名下级旗兵,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战死,父亲死后,一家六口人靠母亲为人拆洗缝补,艰难维持生计。老舍曾这样谈到他的家庭情况:“我还不到两岁,父亲即去世,一家更穷了,天天吃棒子面与咸菜。因为穷,九岁才在宗月大师资助下得以上学,这样贫穷的身世经历一开始就将老舍置于底层社会物质匾乏中。正如《昔年)诗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这首诗正是对他前半生忧患经历形象的写照。这些艰辛和不幸正是老舍一生写作的感情切入点,他将笔触伸到城市底层的贫民领域,“他所提供的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无人堪与比拟的,他描绘了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诸如车夫、老人、暗娟、巡警、教员、拳师、土匪、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都有栩栩如生的刻画,都市古风、市井俗态无不穷描极绘。·一老舍作为小说家最杰出的贡献,就以他广阔的审美事业,提供一部古都社会新旧更迭期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百科全书。”
【doc】论老舍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论老舍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论老舍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唐霞
摘要:家庭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之地,更是情感和精神的皈依之所.在
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足以成为对于传统文化近现代命运的认知与反省.老舍以多重视角,既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
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又对旧有丈化的优质部分认可
而且推崇,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老舍文化反思家族意识文化批判
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一位坚持不懈地反思民族传统,对
国民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作家.和鲁迅相比,深受
"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老舍,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不是特
别系统与深入,因此对旧的家庭制度,家庭伦理进行的反叛
更为激进猛烈,从而把对家族伦理的批判在文学上推向高
潮.与鲁迅相比,老舍能较为坦荡地看待自己在精神上,心
理』二无法摆脱的对家的情感眷恋,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
看待家族文化的优质部分,甚至对某一部分还持肯定的态
度.他在新旧文化的对比中更深地切入了中西方文化冲撞的
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
中国民族文化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
体思维和广阔视野中,既透视了民族心态的各个层面,义触
及了东西方不同种族之间要求心灵沟通的愿望和这种愿望与
现实之间的矛盾,并企图在中西方交流中以现代精神对传统
素质进行调整.重塑国民灵魂.这种审视的新角度,是对鲁
迅以来新文学创作解剖国民性主题的拓展,从中透视出了老
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作者:林贵云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
“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在《离婚》中,张大哥绝对是一个守礼仪,爱排场的典型代表,他乐于助人,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洋溢,是“一切人的大哥”,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介绍婚姻”和“消灭离婚”。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热心的人导致了老李的痛苦:当老李整天愁眉不展时,张大哥立即就想到是他婚姻出了问题,并且细心的察觉出老李有“离婚”的意向时,于是就开始拯救老李婚姻的计划。然而热心的张大哥并未理解老李婚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只是自作主张地让老李把李太太接过去,他认为这样便万事大吉了,可他不明白对老李来讲无爱的婚姻是不够“诗意”的。而李太太的到来并没减轻老李的烦恼,反而使他更加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家中儿女琐事的烦扰,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李太太无休止的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使老李心中那仅存的“诗意”幻想也破灭了。同时,张大哥也是一个爱排场讲面子的人:当他费尽周折好不不容易把儿子救出来时,老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请客”,宣布他的儿子不是“共产党”,因为儿子回来了,一切都变美好了,“小赵是最值得感激的人了”,而“请小赵自然得请同事们作陪”。可他却忽略了当初在他最需要人帮助和安慰时,他的同事邻居都像躲瘟疫一般避开了他,而“最值得感激的”小赵却在那时趁火打劫,看上了他的女儿秀珍,想借此纳她为妾。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一辈子子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他甚至习惯于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正义感,“宁可吃亏,而绝不带着
怒气应付任何事。”正因为此,他即使在便衣侦探肆行滋扰时也满脸堆笑地待之于礼:请这些“哥们儿”喝茶。祁老爷爱面子,讲排场绝不亚于张大哥:在北平沦陷之际他任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寿席”,做了亡国奴还要庆寿。张大哥和祁老人自有他们存在的环境。《四世同堂》有这样的描写:正月初五,亡了国的北平人竟然蜂涌北海,参加节庆习俗性的化装滑冰比赛:有钱的,没钱的,都努力的吃过饺子,穿上最好的衣裳;实在找不到齐整的衣服,他们会去借一件;而后到北海——今天不收门票——去看升平的景象。他们忘了南苑的战士,会被炸弹炸飞了血肉,忘记了多少关在监狱里受毒刑的亲友,忘记了他们自己脖子上的铁索,而要痛快的,有说有笑的,饱一饱眼福。北平人——中国人,确实是多礼而宽厚的,但是这种“温良恭俭让”却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丧失了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从而也使他们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尊严,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形成了麻木不仁,苟且偷安,奴性十足的民族性格。
然而,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礼义,爱排场,我们不得不提到“食”,因为“食”是这种传统文化礼义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几乎写遍了北平的特色饭馆:九和居、翠华楼、全来凤羊肉馆、全聚德烤鸭店……中国人的“吃”一直是他不吝泼墨之处。但老舍对中国人的饮食描写不仅仅揭露他们讲礼仪,爱排场,爱面子的虚伪性,更重要的是通过饮食的描写来揭露这种礼仪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使人丧失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离婚》中的张大哥的“生命观”便是“肚子里有油水生命才有意义。上帝造人把肚子放中间,生命的中心”。而张大哥整个生命里似乎也总是和“羊肉大锅、打卤面、年糕……”打着交道。在老舍的笔下,这些北平人似乎就是为“食”而生,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和目标似乎就是吃。而《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中的老张、赵子曰等人则把“食”当成了他们策划阴谋的催化剂。《老张的哲学》里老张、南飞生、孙八等人瓜分“北平市郊自治会”权利的密谋;《赵子曰》中的赵子曰、欧阳天风等人的学潮策划无一不是在酒酣饭饱之际。
本来中国这种传统的礼义文化应该都是民族意识在传承中的外化,它应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应当是爱国主义的文化意识
基础。而老舍笔下的北平人,非但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这些礼仪本身,没有任何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而且无论国家、时代的动荡,还是命运的变迁,似乎都极难分散他们的这些意识的固定指向。
二、敷衍马虎,懒散无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宣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本来是使人崇尚自然,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思想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它逐渐使人养成了养尊处优,舒适懒散,敷衍马虎的处事作风。在老舍的小说作品中我们总是能见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处事为人一贯奉行的真理就是敷衍对付,得过且过,他们只生活在自己封闭的狭小的圈子内,“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对其他事都采取麻木冷漠的态度,而自己则是苟且偷安的活着。
在老舍作品中,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二马》中的老马先生了。老马代表老一派的中国人,他不怎么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他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马老先生的年纪至多不过五十,可是老故意带出颓唐的样子,好像人活到五十就应该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一天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似乎都于理不合。”从这一小段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马老先生就属于那类养尊处优,舒适懒散的老派市民。而他在生活上更是贪图安逸舒适:“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此时马老先生唯一能想到的事便是“酒”。在做这种舒适安逸的环境中马老先生总会“不知不觉的便微笑了”,因为他感到知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足常乐”早已在他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处事行为方式:当他初到英国是,住在温都太太家里,第二天因为晚起而没热水洗脸时,他满肚子的怒火,本想搬家,他看了看箱子,心想:“东西太多了搬着太麻烦!”可等过一会,他气少了,又想到:“现在这儿忍着吧,有合适的地方再搬吧!”后来,等他气全消了之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从生气想“搬家”到“嫌麻烦”再到“忍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