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作者:林贵云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

“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在《离婚》中,张大哥绝对是一个守礼仪,爱排场的典型代表,他乐于助人,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洋溢,是“一切人的大哥”,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介绍婚姻”和“消灭离婚”。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热心的人导致了老李的痛苦:当老李整天愁眉不展时,张大哥立即就想到是他婚姻出了问题,并且细心的察觉出老李有“离婚”的意向时,于是就开始拯救老李婚姻的计划。然而热心的张大哥并未理解老李婚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只是自作主张地让老李把李太太接过去,他认为这样便万事大吉了,可他不明白对老李来讲无爱的婚姻是不够“诗意”的。而李太太的到来并没减轻老李的烦恼,反而使他更加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家中儿女琐事的烦扰,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李太太无休止的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使老李心中那仅存的“诗意”幻想也破灭了。同时,张大哥也是一个爱排场讲面子的人:当他费尽周折好不不容易把儿子救出来时,老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请客”,宣布他的儿子不是“共产党”,因为儿子回来了,一切都变美好了,“小赵是最值得感激的人了”,而“请小赵自然得请同事们作陪”。可他却忽略了当初在他最需要人帮助和安慰时,他的同事邻居都像躲瘟疫一般避开了他,而“最值得感激的”小赵却在那时趁火打劫,看上了他的女儿秀珍,想借此纳她为妾。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一辈子子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他甚至习惯于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正义感,“宁可吃亏,而绝不带着

怒气应付任何事。”正因为此,他即使在便衣侦探肆行滋扰时也满脸堆笑地待之于礼:请这些“哥们儿”喝茶。祁老爷爱面子,讲排场绝不亚于张大哥:在北平沦陷之际他任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寿席”,做了亡国奴还要庆寿。张大哥和祁老人自有他们存在的环境。《四世同堂》有这样的描写:正月初五,亡了国的北平人竟然蜂涌北海,参加节庆习俗性的化装滑冰比赛:有钱的,没钱的,都努力的吃过饺子,穿上最好的衣裳;实在找不到齐整的衣服,他们会去借一件;而后到北海——今天不收门票——去看升平的景象。他们忘了南苑的战士,会被炸弹炸飞了血肉,忘记了多少关在监狱里受毒刑的亲友,忘记了他们自己脖子上的铁索,而要痛快的,有说有笑的,饱一饱眼福。北平人——中国人,确实是多礼而宽厚的,但是这种“温良恭俭让”却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丧失了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从而也使他们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尊严,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形成了麻木不仁,苟且偷安,奴性十足的民族性格。

然而,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礼义,爱排场,我们不得不提到“食”,因为“食”是这种传统文化礼义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几乎写遍了北平的特色饭馆:九和居、翠华楼、全来凤羊肉馆、全聚德烤鸭店……中国人的“吃”一直是他不吝泼墨之处。但老舍对中国人的饮食描写不仅仅揭露他们讲礼仪,爱排场,爱面子的虚伪性,更重要的是通过饮食的描写来揭露这种礼仪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使人丧失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离婚》中的张大哥的“生命观”便是“肚子里有油水生命才有意义。上帝造人把肚子放中间,生命的中心”。而张大哥整个生命里似乎也总是和“羊肉大锅、打卤面、年糕……”打着交道。在老舍的笔下,这些北平人似乎就是为“食”而生,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和目标似乎就是吃。而《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中的老张、赵子曰等人则把“食”当成了他们策划阴谋的催化剂。《老张的哲学》里老张、南飞生、孙八等人瓜分“北平市郊自治会”权利的密谋;《赵子曰》中的赵子曰、欧阳天风等人的学潮策划无一不是在酒酣饭饱之际。

本来中国这种传统的礼义文化应该都是民族意识在传承中的外化,它应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应当是爱国主义的文化意识

基础。而老舍笔下的北平人,非但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这些礼仪本身,没有任何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而且无论国家、时代的动荡,还是命运的变迁,似乎都极难分散他们的这些意识的固定指向。

二、敷衍马虎,懒散无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宣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本来是使人崇尚自然,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思想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它逐渐使人养成了养尊处优,舒适懒散,敷衍马虎的处事作风。在老舍的小说作品中我们总是能见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处事为人一贯奉行的真理就是敷衍对付,得过且过,他们只生活在自己封闭的狭小的圈子内,“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对其他事都采取麻木冷漠的态度,而自己则是苟且偷安的活着。

在老舍作品中,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二马》中的老马先生了。老马代表老一派的中国人,他不怎么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他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马老先生的年纪至多不过五十,可是老故意带出颓唐的样子,好像人活到五十就应该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一天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似乎都于理不合。”从这一小段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马老先生就属于那类养尊处优,舒适懒散的老派市民。而他在生活上更是贪图安逸舒适:“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此时马老先生唯一能想到的事便是“酒”。在做这种舒适安逸的环境中马老先生总会“不知不觉的便微笑了”,因为他感到知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足常乐”早已在他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处事行为方式:当他初到英国是,住在温都太太家里,第二天因为晚起而没热水洗脸时,他满肚子的怒火,本想搬家,他看了看箱子,心想:“东西太多了搬着太麻烦!”可等过一会,他气少了,又想到:“现在这儿忍着吧,有合适的地方再搬吧!”后来,等他气全消了之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从生气想“搬家”到“嫌麻烦”再到“忍着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