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第三单元复习
古埃及文明 —— 古希腊文明 —— 古两河流域文明 ——
象形文字 拼音文字 楔形文字
A
B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⑵四处文化源地所处地理环境的主要共同点 都处于大河形成的冲积平原 上,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这说明文化源地的 形成与 自然环境 有关。
A
B
C
D
⑶四处文化源地中,造纸技术产生于 D 文化源地, 楔形文字产 B 生于文化源地,青铜冶炼技术产生 于 D 文化源地,佛教塑像雕刻艺术产生于 C 文化 源地。
一、文化扩散的类型
归纳扩展扩散中三种类型的各自的特点
类型 传染 扩散
等级 扩散 刺激 扩散
特点 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 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 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
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 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
1.在文化扩散方式中,有可能创造新的文化区的是( D ) A.传染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概念 文化系统源地
某种文化现象或文 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 化事物的产生地, 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 也是文化要素源地 系统的产生地
在小比例尺地 呈一个点(单起源) 图上的表现 或几个点(多起源)
呈面状
二者关系
文化系统是由简单的 文化事物 (或 现象)构成。 文化系统 结构更为完整, 特征较为明显。
文化系统源地
1、下列文化景观中违背自然规律的是( C )
A.新疆的坎儿井
C.草原开垦为农田
B.黄土高原上的人工林
D.华北平原上的灌溉排水渠道
2、下列文化景观可能对自然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是( A ) A.围湖造田 C.都江堰水利工程 B.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D.大秦铁路
高三最新地理教案-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 精品
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单元分析文化与每一个人都有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但是高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从理性上了解什么是文化,而增加理性知识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文化源地—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什么地方出现,文化生态—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是什么关系;文化景观—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在产生之后是怎样扩散到其他地方去的;文化区—一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某个扩散阶段分布什么范围。
知识网络:文化与地理标志文化生态发展形成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区物质文化景观生活、生产活动景观文分类精神活动景观化非物质文化景观景空间性反映文化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人观文环境特点及主要特征及意义功能性反映了文化景观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其特时代性反映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性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推知社会文化的发景观的指示意义文化系统的折射物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对物质文化景观作用明显自然影响文化景观科技发展使影响减弱文化景观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有利影响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违背自然规律不利影响扩散文化事象源地文化事象分布区范围有大有小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特点边界有实有虚扩散文化区不一定与文化系统源地文化体系分布区自然区生重合传染扩散扩展扩散(接力式、短距离)等级扩散文化区不断扩大刺激扩散文化空间扩散类型迁移扩散(跳跃式、长距离)可能形成新文化区宗教与地球环境与自然环境(较疏远)与社会发展(主要因素)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为主,多神崇拜宗教与地理宗教的发展、种类民族宗教:偶像崇拜神崇拜基督教世界宗教:主要的世界性神教伊斯兰教佛教学习宗教文化的意义,理解宗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学会观察:身边的文化地理现象总结文化特点了解:自然、人与文化的关系身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与文化扩散特点组成地理文化区人差异发展单元重点: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单元难点:文化、文化景观和文化扩散形式等概念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各方面:第一,本单元有较多概念很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多数中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他们较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区域和生活环境,并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知识指导学习。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之旅(组图)素材 新人教版-新人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之旅(组图)夏天某某西湖断桥旁的荷花竞相绽放(资料图片)五台山庐山云海志愿者环骑西湖庆祝申遗成功6月24日,世界遗产名录上又多了一个中国项目:某某西湖。
此次某某西湖申报的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包括此前的某某庐山与某某五台山和这次新“入遗”的某某西湖,目前中国共有3个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可能有很多人对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这一项不是很熟悉,“文化景观”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属文化遗产。
对于文化景观定义,简单来说就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那样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这么说固然抽象了点,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那就不妨亲身走访,一探究竟。
西湖→人间天堂自由骑行西湖申遗文本中的结尾是这么总结的:“它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是世界独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西湖的景观与人文特别适合细细品味,对于学生来说,骑行是最好的方式。
在西湖的租车点,租辆自行车,就可以开始一趟环湖之旅了。
可以先从玉古路出发,穿过植物园,在绿色的长廊里,往曲院风荷方向骑行。
转入杨公堤后,在梧桐树构成的林阴道上惬意地骑行,一路经过赵公堤、某某花圃、郭庄、丁家山,在八盘岭路口右转接入三台山路,往某某宾馆方向去,到龙井路开始弯道爬坡。
到龙井问茶的牌坊后,直行下坡穿过龙井村。
接着是九溪十八涧的石径,山深林密,峰回路转,更有茶园和溪流一路相伴。
在缓缓下降的弹石路上颠簸,尽可体验山地越野的乐趣。
途中有九道溪流漫过路面,水中的大石头被长年冲刷后非常光滑,不妨推车缓步通过。
过了最后一道溪水就到了九溪烟树的三岔口,往杨梅岭方向去,石板路蜿蜒曲折,道旁是淙淙流水和参天的水杉树,环境无比清幽。
理安寺到杨梅岭村这段缓坡向上,直到翻过村中的陡峭坡段后交汇到满觉陇路,可以继续爬坡翻过翁家山后从龙井路返回,也可下坡经满陇桂雨去虎跑路和南山路。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构成 人教大纲版选修1
●备课资料一、中国的民居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昔日这两地的人都以会做生意而出名。
山西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两个地方。
而在祁县最出名的要数乔家大院。
中国民居的特点之一是外实内静,也就是民居的外围是高大的实墙,而内部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一种外实内静的神韵。
乔家大院外围的砖墙厚实稳重。
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杂声,使宅内保持着安宁恬静的气氛。
乔家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向里倾斜。
这样单坡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性。
山西、陕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这样可以防风。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黟县西递村民宅是徽派建筑的典型。
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蒲城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
它的特点就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州民居的最显著特征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人天井,俗称“四水归堂”,据说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二、“中华民族”族称考田晓岫在详细考察和分析后认为,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
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
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人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
舜名“重华”。
德育渗透方案之3.1文化景观的构成
德育渗透方案之3.1文化景观的构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化的观念,包括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概念2了解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并理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区别和联系2准确把握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其识别方法,了解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2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化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文化,文化景观的概念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2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的区别教学方法1文化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存的衣,食,住,行每一项都是某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中应该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见文化。
2对于文化景观的学习,首先应该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不同之处,也要注意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专题的内容是我们地理学科当中的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简要概况,课文对这一文化地理学的大学科进行浓缩,提炼,取其精华所在,组成一个新的专题内容。
讲授新课第三单元文化景观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我们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文化”或者说“文化”是什么?文化与人类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从文化的概念开始,重点学习文化地理学的几个研究主题,即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和文化区。
本节课我们先从学习文化的概念入手,从理论方面了解“文化”及其构成的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构成本节内容我们主要学习文化的概念,分类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文化的概念请同学门阅读课文。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文化,但是“文化”是什么?要准确说出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了解文化的概念,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三点: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文化的内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学案 人教选修1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学案(旧人教选修1)1.文化依据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景观中的“文化” 指广义文化。
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密切,因而变化节奏较快;精神文化受社会环境影响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守性。
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是物质实体本身,而是物质实体反映的人的观念和意识。
2.文化景观是与自然景观相对的概念,是固定在地表的(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人类创造物,按文化类别可分为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两类。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是空间性、时间性。
前者表现在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其位置相对固定——是判断文化景观的依据;后者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随时代而变化——往往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变迁。
3.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其功能和形态,特别是农业文化景观;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小,往往是间接影响,且主要影响其功能。
4.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自然环境原貌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即指示作用)。
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因而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不断降低。
5.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如城市公交站牌分布的疏密往往反映了城市化水平,从数量的变化能看到城市化进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地名景观,既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区域差异,也反映出民族自治制度的地区差异;一些地方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在加强地方文化认同,宣传地方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文化源地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事物包括物质文化事物(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精神文化事物(如语言、文字、宗教等)。
文化系统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
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即文化系统)组成文化体系。
高二地理 第三章文化景观的构成课件 人教大纲版选修
(指南针、京剧剧照不是文化景观,是文化事物。因为其不是固 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位置不具有相对稳定性)
自然环境
自然景观
人类活动创造物 固定于地表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创造的,因其具有一定功能性与自 然景观相区别。同时,又因其固定于地表某一地区, 又与自然景观相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物都属于文化的内容。区别文化事物与自然事物的依据 就是看地理事物是否为人类所创造,是否具有某种功能 性。判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依据是看其功能主 要属于社会物质存在,还是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与文明:
自人类出现就有了文化,而文明的历史较文化则短了许多, 文明的到来通常其主要标志有: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 城市的形成。
思考:什么是自然景观?什么是文化景观?二者有何关系?
看下图:哪幅图是自然景观?哪幅图是文化景观?两图相比, 根据区别是什么?
由此可见, 文化景观是 人类为满足 某种需要, 利用自然物 质加以创造 的,具有一 定功能;而 自然景观很 少受人类的 直接影响或 未受到人类 影响。
云岗石窟
三、文化景观的构成 1、文化景观概念
文化景观是
人们为了满足某
种需要,利用自
然物质加以改造
的。它们是人类
的文化留在地球
表面上的标记。
如:园林建筑、书 画题记、农田、矿 山、道路、城市、 村落、学校、法院、 纪念碑、等等。
行为艺术 不是文化景观
自然景观
它们是自 然界原有的事 物,很少受到 人类的直接影 响或者未受到 人类的影响。 如:行云飞瀑、 高山流水等
思考:泼水节是文化景观吗?五台山是文化景观吗?
(泼水节因其不是固定在地表的人类创造物,不具有位置 的相对稳定性,所以不是文化景观,只是文化现象。 五台山既有自然景观,也有文化景观。其山体是自然原 因形成的,属于自然景观,而分布其上的寺庙是文化景 观。所以文化景观与景观是密不可分的。)
高中地理 3.1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的构成》教案 旧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文化景观的构成教案★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文化与人类活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环境观。
了解和认识身边密切的文化现象,将含义和分类上升到理论深度,并体会到家乡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文化景观的含义和构成。
★学法建议①联系日常生活体验,理解文化的含义;②联系实例理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
③联系实际理解文化景观的含义和构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文化的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2.狭义的文化概念:专指社会意识形态。
『说明』 (1)国内外学者从各自学科研究角度概括出的文化含义多达几百种;但对广义文化的概念认识相同。
本单元所讲的是广义的文化。
(2)广义文化地理概念基本与人文地理概念相同(高一地理下册内容就属人文地理),其中各个文化层面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因此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社会地理、城市地理、军事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和民族地理等都属于它的分支。
(3)狭义文化地理则将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排除在外,仅探讨语言、宗教、民族、艺术等现象的地理特点和规律。
(4)本单元打破了广义和狭义地理的界线,不是按文化要素逐一介绍,而是从文化地理学研究主题中选出若干个重点内容。
(5)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分别理解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6)狭义的文化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属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7)本单元研究文化的五个主题内容:①文化源地:某种文化事物出现在什么地方?指第四节。
②文化生态:某种文化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指第三节。
③文化景观:某种文化的形态尤其是代表性的物质形态是什么?指第一节和第二节。
④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在产生之后是怎样扩散到其他地方的?指第五节。
⑤文化区:某种文化事物在某个文化扩散阶段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指第四节。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教案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教案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文化景观的构成一、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上的文化——仅仅指社会意识形态。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定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精神财富内容具有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举例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语言、文学、艺术(图34)、宗教(图3)、法律、风俗、制度二者关系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许多精神文化内容也具有物质形式。
阅读比较,说明它们反映的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它们反映的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何不同?二、文化景观的构成(一)自然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就是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注意的问题——不是所有可以看见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文化景观。
如街头流动的艺术表演属于文化现象,由于它没有固定在地表上,就不属于文化景观。
堂提问:阅读教材(图32~图3)找出哪些不是文化景观?为什么?答:指南针、京剧剧照不是文化景观,因为它不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再如傣族泼水节、各种文艺演出等。
云南西双版纳傣家竹楼、龙门石窟佛像是文化景观,它们分别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的产物。
反映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文化景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等。
反映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
32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一、文化景观的功能性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都具有功能意义。
例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许多文化景观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既是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
高二地理选修1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与环境 教案
高二地理选修1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景观的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讨论〗展示不同的农业景观图(草原、平原、梯田和茶园),让学生讨论: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不同的自然环境,例如降水、气温、土壤条件,地貌形态等都对农业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录像〗播放《民居》片断,分析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展示图片〗展示中国虫神庙与明代北方蝗虫频率分布图,分析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提问〗通过文化景观来判断自然环境有什么局限性?
〖媒体展示〗展示都江堰的实景图,相关录像,平面图等。
〖提问〗都江堰的建设体现了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怎样的关系?你还能举出其它例子说明这种关系吗?
二、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
〖提问〗举例说明文化景观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媒体展示〗展示北京天坛祈年殿,唐山抗震纪念碑图片,说明文化景观有哪些重要作用?
三、活动
1.阅读教材“宁夏灵武古城池图”,分析有关文化景观体现了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
2.阅读教材“宁夏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图,分析当地文化的一些特点。
优品课件之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教案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教案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 文化景观的构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定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精神财富内容具有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举例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教材图3.2及图3.3)语言、文学、艺术(图3.4)、宗教(图3.5)、法律、风俗、制度二者关系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许多精神文化内容也具有物质形式。
(教材46页图3.4及图3.5)3.2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3.3 文化景观与环境所在地区自然环境农业土地利用形态内蒙古锡林郭勒温带半干旱草原放牧浙江慈溪沿海东部亚热带季风区、平原水稻种植斯里兰卡热带季风气候、山麓地区种茶菲律宾热带季风气候、缓坡丘陵开辟梯田种植水稻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文化系统源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呈一个点(单一起源地)或几个点(多个起源地)呈面状举例①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教材图3.18)②考古学家在地图上表现世界主要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起源地分布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源地位于东汉都城洛阳一带。
世界部分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分布(教材图3.19)二者关系文化系统是由许许多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现象)构成。
文化系统结构更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
3.5 文化的空间扩散一、文化扩散及其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定义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扩散过程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往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掘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举例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苏格兰威士忌酒、美国牛仔服最初都是由下层社会传入上层。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系统是由上而下。
滑旱冰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龙门石窟
古长城
金字塔
埃及
法老的坟墓
讨论完成“活动1” 辨别明代或清代的民宅, 讨论完成“活动1”:辨别明代或清代的民宅,分析村落布局
重心的变化。(注意观察图例、指向标、 重心的变化。(注意观察图例、指向标、提取图了的地理信 。(注意观察图例 息。) 1. 图中明代或清代民居分别是哪些? 图中明代或清代民居分别是哪些? 2. 村落的布局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村落的布局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村落布局重心由东向西移动,) 村落布局重心由东向西移动,) 3. 从图中文化景观分析,还可反映出哪些文化现象的变化? 从图中文化景观分析,还可反映出哪些文化现象的变化?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4. 从图中村落的分布及变化,推测影响此村落形成和发展的条 从图中村落的分布及变化, 件。 (从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 从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
二、文化景观的空间性
1.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因为任何自然 物质都占据一定 的空间,而文化 的空间, 景观是附加在自 然物质之上的, 然物质之上的, 所以文化景观具 有空间性。 有空间性。
①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是不一样大的
②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
基本特 性 文 化景观
空间性
河南洛阳 龙门山 绵延千里
功能性
宗教(佛教) 信仰功能 军事功能
时代性
宗教功能大大减弱、 宗教功能大大减弱、 旅游功能逐渐上升 军事信息传递功能丧失, 军事信息传递功能丧失, 现在成为旅游观赏的对象 古代作为法老的陵墓, 古代作为法老的陵墓,现在 成为埃及重要的旅游资源
高中地理选修一
第三单元 之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文化景观
宗教信仰功能
当时具有军事信息传递和军事防御功能, 当时具有军事信息传递和军事防御功能, 现在旅游功能逐渐上升 人们居住的聚落, 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 动的场所 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 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美化环境 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小结:人类创造每种文化景观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各种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都具有 某种功能意义,而且许多文化景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功能性
二、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一)文化景观的空间性 1、表现: 、表现:
(1)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且占据的空间是不 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一样大的。 一样大的。 ①同类文化景观所占据的空间是不一样大的。 同类文化景观所占据的空间是不一样大的。 聚落中的城市: 聚落中的城市:上海 雕塑作品中: 雕塑作品中: 杭州 宁波 等
文化景观,它的建筑规模、 (1)长城属于 物质 文化景观,它的建筑规模、工程技术水平反映 了我国古代的 物质 文化。当时建造它的功能主要是 军事防御 。 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已成了民族精神和毅力的象征, (2)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已成了民族精神和毅力的象征,因此也反映 文化,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出我国的 精神 文化,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现在长城已成为我国重 资源。 要的 旅游 资源。 长城除了具有经济、军事、政治、社会等人文意义外, (3)长城除了具有经济、军事、政治、社会等人文意义外,还与我国某 些自然、人文地理的界线比较接近,请举例说明: 些自然、人文地理的界线比较接近,请举例说明 人文意义 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为防御北方游牧部落向南侵扰采取的军事防御措施 , 自然界线 400mm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和半湿润分界线、春小麦和冬小麦分界线。
复习高二地理第三单元 文化与文化景观 人教版
复习高二地理第三单元 文化与文化景观一. 本周教学内容:复习高二地理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1. 文化的概念2. 文化景观的特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3. 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二)难点1. 文化景观的分类2. 文化扩散形式三. 讲课内容:1. 文化的概念文化与每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
因此,理解文化的概念,是理解本单元内容的关键。
对文化概念的正确理解须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文化的内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外延是符合文化定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文化的外延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
因此,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带有人类活动印迹的自然物都属于文化的内容。
第二,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教材中的文化概念是广义的文化概念,三个学生所说的文化内容属狭义的文化内容,即仅指精神文化。
第三,文化与文明不同,由于文化是人类活动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与人类共始终。
而文明的历史较文化要晚许多,文明是以文字、国家和城市的出现为标志的。
2. 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的分类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等等,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应侧重分类,找到分类的依据是掌握概念的前提。
反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景观(如农田、工厂、道路、村落、城市等),属物质文化景观;反映人类精神活动的景观(如学校、法院、纪念碑等),都是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物质,在原始地表上创造出来的景观,属精神文化景观。
精神文化景观又可分为有物质形态的(教堂、法院、学校等)和无物质形态的(地名、音乐风格等)两种,后者又称为非物质文化景观。
如下图: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无物质形态的有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景观物质文化景观____ (2)文化景观的特性文化景观的特性主要有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弄清各种文化要素是否属于文化景观,关键是熟练掌握文化景观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教材分析文化与每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高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从理性上了解什么是文化,而增加理性知识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
目前国外的文化地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地理基本上与人文地理相同,广义文化地理概念中各个文化层面的文化事象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因此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社会地理、城市地理、军事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民族地理等都属于它的分支。
而狭义文化地理则将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排除在外,仅探讨语言、宗教、民族、艺术等现象的地理特点和规律。
教材打破了广义文化地理与狭义文化地理的界限,不是按文化要素逐一介绍,而是从文化地理学的五个研究主题中选出了若干重点内容。
教材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五个研究主题,它们分别是:文化源地──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什么地方出现的;文化生态──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是什么关系;文化景观──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代表性形态是什么;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在产生之后是怎样扩散到其他地方去的;文化区──一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某个扩散阶段分布在什么范围。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
在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宗教与地理等课中,我们始终利用文化景观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产生和扩散的影响程度。
最后回到现实,重新观察身边的文化地理现象。
本单元从概念入手,既介绍了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还从多数中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他们较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区域和生活环境。
例如文化、文化景观和文化扩散形式等概念均比较抽象,它们都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背景、知识范围将会有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本单元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知识为例,同时选用了大量示意图,来形象地说明问题。
本单元除了向学生传输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外,还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教材中所举的例子既力求具有普遍意义,又尽可能地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便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地理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还设计了一些分析自己家乡的活动,通过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家乡的文化看中国的文化,因为各个地区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简单的文化景观都植根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
学生们只有在了解了中国文化后,才能懂得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的现实社会,才能自觉、主动地为中国文化的发扬和光大而努力。
教师欲教好本单元的内容,需要对中国文化、当地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将爱国主义教育以生动的方式贯穿在课堂上。
当然,教材中选用的有些例子是一般人较为生疏的,如虫神庙的分布与历史上蝗灾多发地区分布的关系,教材中选用它的原因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能够简洁明确地说明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完美研究例证并不多,教材中图3.14是陈正祥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查阅了3 000多种地方志后绘制成的。
这张图体现了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态度。
3.1 文化景观的构成一、文化概念是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关键。
由于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每个学生均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于文化概念的正确理解须把握住以下三点。
1.文化的内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符合文化定义的各种事物称之为文化的外延。
根据文化的定义,文化外延所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带有人类活动印迹的自然物都属于文化的内容。
在三位同学的对话中,他们所说的内容当然都属于文化的内容,只是类型不同而已。
学生甲所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属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型文化内容;学生丙所说的“尊老爱幼道德传统”属于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内容;学生乙所说的“街头雕塑”属于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艺术型文化要素。
2.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教材中的文化概念是广义文化概念。
上面三个学生所说的文化内容均属于狭义文化的内容,即仅指精神文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物质文化内容与精神文化内容混淆,甚至错误地认为,精神文化是指抽象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内容。
实际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没有物质形态,街头雕塑就是一例。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要素,小的有种子、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大的有城市、乡村、道路、田地等。
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许多事物既属于物质文化内容,但也可体现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如北京故宫建筑属于物质文化,但是各个主体建筑的屋顶形式(如庑殿顶、歇山顶等)还体现着封建等级思想。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因某种物质文化要素可以反映精神文化,就认为它既不属于物质文化,也不属于精神文化。
3.文化与文明不同。
自人类出现就有了文化,人类的历史有多久,文化的历程就有多长。
文明的历史较之文化晚许多,一个地区文明时代的到来通常有以下主要标志: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城市的形成。
二、1925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他的《景观形态学》一书中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其实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有一些德国学者提出“景观”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没有经过人类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景观为原始景观,原始景观又称自然景观。
原始景观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功能变化)后,就成为了文化景观。
例如,中国西南山地的原始森林为原始景观或自然景观,受人类活动的恶果──酸雨的影响,西南地区原始森林遭受严重的破坏,但是由于森林的功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依然属于自然景观。
生活在西南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过去往往“燎荒辟地”,即将一片原始森林放火烧掉,在烧后的空地上种植作物,这片新辟的耕地就成为文化景观了。
当这片土地的自然肥力耗尽后,人们便会放弃之,弃耕后的这片土地会逐渐长出新的植被,而新的次生植被仍属于自然景观。
文化景观既可以体现物质文化,也可以体现精神文化。
德国学者施吕特尔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表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三、本课“活动”的讨论思路如下。
1.海南岛上虽然有人类活动,但是海南岛不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观。
2.从文化景观的功能性上看,敦煌石窟是宗教文化景观,但是目前它的宗教功能已经大大衰减,旅游功能逐渐上升,因此它只反映兴建它的那个时代的地区文化特点。
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在目前伊斯兰教流行的中国西北地区,为什么分布着许多佛教石窟景观了。
3.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属于自然景观,山上的宗教建筑和旅游设施是文化景观。
设计此题旨在说明,文化景观在空间上是叠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从普遍意义上说,任何文化景观都是坐落在地球表面的。
但是当有些山脉和河流被人们冠以“圣山”、“圣河”、“圣地”的名称后,就容易令人糊涂。
尽管峨眉山是佛教名山,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它是自然之物的性质,所以它属于自然景观。
4.铁路和火车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要素,由于铁路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固定性,所以它是文化景观,而火车是经常运动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观。
3.2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一、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理解文化景观的概念。
弄清何种文化要素属于文化景观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文化景观的特性。
文化景观的特性有很多,教材没有一一列举,只是重点讲述了其中两个重要的特性──空间性和时代性。
在本课的引文中,教材介绍的其实是文化景观的功能性,只不过没有明确点出来。
文化景观的功能性是指文化景观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功能性,它可确定某一自然景观是否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成为了文化要素。
二、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是确定文化要素中何为文化景观的判别标准。
文化景观占据有一定的空间,也纳入了特定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这使得特定的自然景观成为了文化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中以我国南北方农田景观为例说明了文化景观的空间差异,其实农业景观的差异表现还很多,例如法国式的长条地块、美国中西部方格状地块单位、东亚丘陵地弯弯曲曲的水稻梯田等耕地形状,均为不同文化的象征。
再如,同属工业社会,而且同为西方文化的西欧与北美,城市景观却并不相同。
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高耸云霄的摩天大楼,是城市中建筑高度最高处,由此向四周建筑高度逐渐下降;而西欧,城市内的房屋高度则比较均一和谐,间或有些高楼,公寓式高楼往往集中在城市边缘。
至于建筑物的式样,各种文化可以说各有特色,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建筑和其他地方的建筑来说明其空间性。
三、除了空间差异外,文化景观的差异还有时间上的发展与变化,也即教材所谈及的时代性。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化景观,既包括现在人类的文化创造物,也包括过去人类文化创造物。
过去的创造物与现在的相比,只是其保留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例如,从首都北京城内方格街道、四合院和一些古建筑,可以反映出我国城市建设布局中的文化传统。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是文化景观基本特性中最有应用意义的。
人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了解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的变化轨迹。
美国文化地理学家惠特尔西认为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如同文化史层,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恢复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
四、正是由于文化景观具有空间性和时代性等鲜明的特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文化景观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这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的兴趣,同时也可让学生建立通过观察人文地理景观来了解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说明。
《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自学园地”里,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一条街道的“建筑、路面、树木、景物等”,调查当地的文化生活、民俗习惯、经济活动,了解该街道的变化。
在这项活动中,观察或调查的对象(如建筑、道路等)属于文化景观。
有许多民俗活动、文化活动(如社火游行),由于不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也正是由于文化景观的空间固定性,使得它在地区调查中容易观察到。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使得它们可以记录过去的境况。
在《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中曾介绍过地层和化石是地球演化史的记录,那么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人们可以通过新旧文化景观的对比,分析出一个地区社会文化的变化,甚至自然环境的变化。
与文化景观相比,文化现象在反映时代变化方面不明显。
我们观察到的文化现象即便是以往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也一定是经过了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改造,带有新时代的特点。
这就给我们借助文化现象来进行时代对比增加了难度。
五、本课活动的设计是让学生利用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来判断其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