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曹丕文论之“诗赋欲丽”

合集下载

从曹丕的诗歌看“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_古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从曹丕的诗歌看“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_古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从曹丕的诗歌看“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_古代文学论文从曹丕的诗歌看“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摘要:曹丕《典论•论文》中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

其中,他把诗、赋作为一种纯文学的文体形式与奏、议、书、论、铭、诔等具有政治功效、道德规范的文体区分开来,提出了“欲丽”的追求。

本文从曹丕的诗入手,讨论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丽”在其中的体现。

关键词:曹丕丽丽而不淫“丽”在诗文中可以理解为语言的华丽甚至是华靡。

《文心雕龙•情采》中“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这里的“丽”是指委婉华美的辞藻和文采。

此外,《小尔雅•广言》解释为“丽,两也”,通“俪”。

在诗文中指句子的对偶或词语的对称,《文心雕龙•丽辞》“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

丽辞,就是讲求对偶的句子。

曹丕诗“欲丽”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华丽辞藻,而且在内容上表现了“丽”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不仅表现在骈俪对偶,而且在形式技巧方面致力于用韵的对称和和谐。

清词丽句的语言、纤丽细腻的情感、绮丽和谐的音韵、骈俪整齐的句式,使曹丕的诗歌呈现出“便娟婉约”①的风格。

一、清词丽句的语言选词、造句和修辞的选用是曹丕诗歌历来备受推崇的重要依据。

《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认为曹丕诗“蓄盛藻”,《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推崇曹丕诗歌的语言是“丽语错出”、“华辞既盛”。

相对于汉大赋的富丽、齐梁诗歌的艳丽以及南朝诗歌的靡丽,曹丕诗歌的“丽”可以形容成“清丽”。

正如吴云认为曹丕的五言诗“语言精醇,又能保有民歌化的特点,具有一种‘清丽’的特色。

”②“清丽”诗风的形成,一方面在于曹丕的诗歌多是从质朴自然的汉乐府发展而来,其中一半以上是沿用了乐府古题(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及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所收,约三十三题四十五首,其中乐府诗十七题二十四首)。

另一方面,“清丽”的特色体现在清词丽句的辞采之中。

《芙蓉池作》的诗句最具有代表性——“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注:①张、蔡:张衡、蔡邕。

②扬、班:扬雄、班固。

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浅论曹丕诗歌清丽的审美特征

浅论曹丕诗歌清丽的审美特征
东 越河 济水 �遥望 大海 涯�
曹丕工于言情 , 其诗歌 描写细腻悱恻 � 抒情 缠绵婉致, 表达出清丽柔美, 清新自然的情思, 不 同于其父曹操诗的苍莽雄壮 � 刚健质朴 �曹操诗 在艺术上古直悲凉 � 通脱自然, 继承了汉乐府 "感 于哀乐, 缘事而发 " 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 有 着明显的叙事性 �而曹丕更多是受 �古诗十九首� 长于抒情的影响,总是回环往复地抒写感情, 不 同于建安其他文人的豪放洒脱, 更多了几分深情 和清丽 �如 �燕歌行� (其一 ) "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妇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溅妾茕茕守 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 用 "慊 慊" 和 " 茕茕 " 这样的柔美之词把思妇缠绵的相思 细腻地描写了出来, 真是忧来而不敢忘, 微吟而 不能长� �善哉行� (有美一人 ) 中对追求 " 美人 " 者 因追求不到美人的内心苦闷的抒写 � �杂诗 � 漫漫 秋夜长� , 通过景物的渲染, 表现出游子的无可排 解的苦闷与忧伤, 清丽自然� 凄楚动人 � 还有 �芙
秋风 萧瑟 天气 凉 草 木摇 落露 为霜 群燕 辞归 雁南 翔 念 君客 游多 思肠 慊慊 思归 恋故 乡 君 何淹 留寄 他方 贱妾 茕茕 守空 房 忧 来思 君不 敢忘 不觉 泪下 沾衣 裳 援 琴鸣 弦法 清商 短歌 微吟 不能 长 明月 皎皎 照我 床
这是写夜游铜雀园的情景诗 �开篇二句写出 游的时间和地点 �夜里乘车出游, 自由自在地漫 步西园, 西园即指铜雀园� 接下来的四句则写铜 雀园的美景: 两条水渠相互贯通, 流水环绕着美 丽的树木, 低垂的枝条拂着车盖, 修长的枝条迫 近苍天 � 写景何其生动! "丹霞 " 四句描写夜空 景色 �结尾四句 "俯仰有情" , 是作者自发的感慨 � 水渠 � 嘉木 � 卑枝� 修条 � 惊风 � 飞鸟 � 丹霞 � 明月 � 华星等在诗人的笔下活现生辉, 形成一幅清丽多 姿� 景象优美的画面 � 难怪陈祚明评论说: " 建安 正格, 后人非不追做, 然正步易似 " ( �采菽堂古诗 选� ) � �于玄武陂� 诗曰: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 经� 黍稷何郁郁, 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 芙蓉 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 向我池边生 �乘诸望长州, 群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 澹澹随风倾 �" 那轻风 明月 � 鸟语花香 � 广田绿水 � 嘉木美黍, 无不充满 诗情画意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称赞说: " 柳垂 有色, 色美在重�群鸟有声, 声非专一, 水光泛滥, 与风澹荡, 佳处全在生动" �许多景物经过曹丕的 描写与渲染, 都形成了一种感人的意境 � 不仅细 密精美 , 而且景为 情设, 情 由景生, 情 景水乳交 融, 这已大大超过汉乐府及汉末文人的比兴或意 象的表现手法, 而达到了浑融一体的意境营造的 高度 �又如 �杂诗二首� (其一 ) "漫漫秋夜长, 烈烈 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 披衣起仿徨 �彷徨忽已久,

名词解释——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论1.曹丕的“⽂⽓”说曹丕提出了“⽂以⽓为主”的著名论断。

他说:“⽂以⽓为主,⽓之清浊有体,不可⼒强不致。

”这就是⽂论史上著名的“⽂⽓”说。

以“⽓”论⽂和⽂⼈(作家),是曹丕《典论·论⽂》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也可以说,曹丕是中国⽂学批评史上提出⽂⽓说的第⼀⼈。

曹丕的“⽂⽓”说主要有以下⼏⽅⾯的含义:第⼀、曹丕所说的“⽓”,主要是指作家的⽓质、才能、个性、禀赋等。

“⽂以⽓为主”,就是强调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这种个性源于天赋,即使为⽗兄者亦难以改变这种不同的天赋。

第⼆、曹丕将“⽂⽓”⼤致分为“清”与“浊”两⼤类。

“清”,多指阳刚之⽓;“浊”多指阴柔之⽓,代表两种风格类型。

曹丕的“⽂⽓”⼆分法,实际上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学风格的先河。

“⽓之清浊有体”,指⼈的⽓质有清有浊,表现出不同的体态风貌。

也就是,由于作家⽓质、才能不同,因⽽构成⽂章特点也各异。

⽂体与⽂⽓的关系,即⽂体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

他所讲的“⽓之清浊有体”,即是论⽂学作品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风格各⾃的特点。

曹丕指出,正是“⽓之清浊”,于⽂学创作便形成了各⾃不同的艺术风格。

作品的风格,多源于作家的性格。

作家性格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作品风格的多姿多彩。

每⼀位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乃是构成其⽂学风格之独特性的基础。

第三.曹丕论为⽂之⽓,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

“⽓之清浊有体,不可⼒强⽽致”,“虽在⽗兄,不能以移⼦弟”。

他认为⽂⽓的不同是因⼈的天赋禀性不同,因⽽⽆法以⼈⼒来改变。

曹丕的这⼀观点,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的⾃觉”及“⽂”的独⽴的时代精神。

2.“四科⼋体”曹丕在论及⽂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本同⽽未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就是所谓的“四科⼋体”说。

“夫⽂本同⽽未异”,是说⽂章基本创作原则相同,⽂体要求不同。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曹丕《典论 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曹丕《典论 论文》原文及译文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注:①张、蔡:张衡、蔡邕。

②扬、班:扬雄、班固。

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诗经语言

诗经语言

表面上看来,这个问题不过是又回到了思想的表达的问题上去了。因为完全可以说,所谓的“指明思想”也就是“表达思想”。可是,如果我们这里所说的是指不与语言发生任何关系的“纯思想”,那么我们将要怎样指明它呢?思想,可以存在于以文字为承载方式的书本里,也可以存在于我们脱口即逝声音里,甚至也可以仅仅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然而无论它遁迹于何处,思想总是和语言相伴随。哪怕只是人类头脑中的默想,也是以一定的语言为形式进行的。因此,所谓的纯思想,是无法指明的。而如若承认思想独立于语言而存在,也无法解答怎样指明思想的问题。因此首先要质疑的是,思想果真能独立于语言而存在吗?
方以智依据“文章即性道”的理论,他将读书事业与道德修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名教寓于迹”、“道德寓于文章”,“名教”即在圣人文章中,“圣人收拾万世聪明人,正在《诗》、《书》、《礼》、《乐》足以养之、化之,鼓舞不倦。”而“学”是将这种外在的“道德”化为内在德性的关键,他说:“外内合矣,合不坏分。外学多,内学一,即多是一,即分是合,见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正以外内交格,一多通贯,而无内外无中也”“外学多”是指除古人文章之外,还包括“寓内之方言、称谓、动植、物性、律历,古今之得失”,大致相当于“博”;“内学一”意指内化文章之道德,大致相当于“约”,“博乃能约”,如果做到“外学多,内学一”,便可达到“内外合一”、“一多相贯”的境界。他批评理学家们“先挥文章、事业二者于门外,天下聪明智能多半尽此二者,不畜之而欧之”,日“本性自足者”,扫除文章,“欲离外以言内,则学道人当先从不许学饭始!”方以智将读书识道喻为人初学吃饭,旨在强调学而后能的道理以及圣人文章对人的道德境界的擢升作用。
他说:“士以读书明理为业,犹农工之刀耜也,志道游艺,外内一致,张弛鼓舞,全以此养之而化之。文章即性道,岂曼语哉。进德必居其业,立诚用在修词,大畜日新。道寓于器,会通典礼。赜不可恶,效天法地,道不远人,所贵振衣挈领,播种培根,一树全仁,何碍葱蔚。”在这段文字中,仅从语言哲学方面来说,他至少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信息:第一是“文章即性道”,意指文章蕴含着圣人对性与天道的思考;第二是“立诚用在修词”,表述了读书对道德修养的作用;第三是“播种培根”,意即学问理应从字词等基础工作做起,因为“一树全仁”,字词之中自有天道在,故不能离器而言道、“偏上以竞高”。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 “立功”为强权如我者所专,而士人只能仅止 于“立言”,才是唯一的既全命避祸、又留名 后世的生存方式。《魏志·文帝纪》裴注引 《魏书》载曹丕《与王郎书》自称:“生有七 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 朽。其次莫如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 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 盖百余篇。”这里就“三不朽”而言,恰恰省 去了“立功”这一具有现实性的内容,可以与 上述《典论·论文》相印证,盖立言只是为了 留名后世,而立功却会影响到现实,要在实际 政治中发挥作用;
❖ 研究者或被迷惑,所以才往往将曹丕理解为“为 艺术而艺术”的代表。建安时期血雨腥风,很难 设想,曹丕会作一篇与现实政治完全无关而纯论 文学的文章,退而论之,即使要论文,其潜意识 流露的也还是政治的谋略,这似乎更符合实情, 对《典论·论文》也应作如是观,这才是对曹丕 其人之“知人论世”。而曹植最终失去曹操的宠 爱,似乎也不在于他酗酒犯规,主要缘于曹植的 政治立场有时偏于士大夫一边,《魏志·陈思王 传》裴注引《文士传》,曹植的亲信丁廙对曹操 称赞曹植“天性仁孝”,相对曹操与曹丕,曹植 的儒家色彩比较浓郁;
《典论·论文》 曹丕
《典论·论文》主旨
❖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曹丕《典论·论文》 极其受人注目。鲁迅先生因而认为:“曹丕的 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 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不容否认,建安 时期“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学创作 表现出与前代经学束缚下很不一样的风貌,但 是创作与理论并非可以划等号,尤其当一些理 论只是准文学理论时,更是如此;
❖ 因此以准帝王的身份,曹丕努力要把士风纳入到 扬、班之士人精神道统中去,士人不是通过“杀 身以成仁”方式,而是以学术文化建树来务求垂 名不朽,士人与己相安于今世,自己偷梁换柱等 勾当,士人尽可视而不见,统治者可以避开士人 当下之锋芒,与承党锢之流风余韵者之执著于是 非原则不同,这可以减少政治风险,却不意鼓励 了王逸所指责的那种“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 的独善思想,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士人精神 状态。曹丕明确指出,士人最佳处世方式是像古 之作者那样“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如扬 雄那般“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 卢照邻《长安古意》),于士人非但可以全 身远祸,而且还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 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真何乐而不为也!

曹丕诗歌的阴柔之美

曹丕诗歌的阴柔之美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J.NORTHWEST MINOR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2.1997曹丕诗歌的阴柔之美裴登峰 龚真国妙善辞赋 的曹丕在诗歌创作中形式多样,诗体大备。

既有四、五、六言和杂言,又有骚体和乐府,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罕见的现象。

他的 燕歌行 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它的产生标志着七言诗的成熟,也正式确立了七言诗体的文学地位。

在中古文学史上,三曹在诗歌创作领域里各有建树,各擅风骚。

操诗古拙质朴、沉郁悲凉、雄浑豪放,植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而曹丕诗最能打动人心的还在于其诗具有的悲婉凄清、低回纤弱、秀雅温柔的风格。

他的诗情感内在、风格含蓄,情感不那么突兀、豪气逼人,呈现出一种恬静柔和的阴柔之美。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达到了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的境界。

一、情感细腻详切、婉曲含蓄、真切感人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一个 情 字,没有情感就没有了艺术。

能够永具艺术魅力、有强烈的审美感召力和艺术震撼力的艺术必然是被情感的浓液铸成的精品。

创作文学艺术的人必定是多情之人。

三曹既是情富之人又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巨匠。

比较而言,操表达感情无所拘碍,一泻无余,植豪放与含蓄并存,而曹丕则悱恻凄楚、温柔婉约,让人获得适情顺性的美感。

曹丕诗歌的题材决定了以抒情为基调,在对景物的渲染中通过抒情主人公心理的独白,着力表现人的心灵世界,情意绵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让人仿佛走进了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听他们倾诉衷情,而这情显得纯真如痴,朴素自然。

主人公表达的情感不是挤出来的,而是压抑不住、汨汨流淌的。

在曼声细语、娓娓道来的丝丝缕缕中,以巨大的情感之力撞击着人的心扉。

主人公表达情感时信口道来,不做作、不喧嚣,以 拉家常 的形式,将人类社会中思乡念亲、情人感念这些最常见、最合理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淡淡的文字中用弛缓的方法包含了浓厚的情感,蕴积了含蓄、深挚的力量,从而将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彳方徨 的处在流落他乡境遇中客子的身不由主、 客子常畏人 的惴惴不安的思乡心理,独守空房、彻夜难眠的思妇细腻委婉、缠绵悱恻、深细入神的思念心理,悼念亡父时言失亲之苦的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的悲哀静约、切肤至痛的深切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愿望不能实现时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的寄托的多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作品介绍曹丕《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

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

从曹丕“文以气为主”到陆机“诗缘情”

从曹丕“文以气为主”到陆机“诗缘情”

从曹丕“文以气为主”到陆机“诗缘情”摘要:曹丕的《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一说,是当时文学自觉意识最主要的体现方面之一,反映出建安文学的慷慨气概与感伤情怀的双重审美性格。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论述文学审美特征的文章,空前的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重要观点,追求形式美和柔性美。

从曹丕“文以气为主”到陆机“诗缘情”,汉末魏晋的文学审美思想经历了层层深入的变迁,反映着了社会心理、情感的变迁。

最终这一时代唯美主义审美思想走向圆满。

关键词:典论论文;文赋;魏晋;文学审美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而魏晋之际就是“这一大转折的关键的关键,是这一大转折的全面启动时期”(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这一时期,文学审美文化逐渐由社会与伦理名教转向自然与性情,因为这时人们开始向自身个性与情感的回归,使得文学由以前的政治工具而真正变为了一种艺术与美。

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审美也是一个逐渐的变迁过程。

曹丕的创作被刘勰称为“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文心雕龙·才略》),就是说他的文采具有壮美与秀丽的双重性格;西晋陆机的作品却被后人认为“矫健之气不复存矣”(沈德潜《古诗源》)。

这一变迁表现在文学思想理论上时,在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中有具体反映。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业性著述。

在曹丕的心目中,文学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他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的文学价值观,突出和拔高了文学本身的地位和功用,对文学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

这无疑突破了前人轻视文学的观点,使文学不再仅是汉代作家眼中的雕虫小技。

然后,曹丕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这是他的文学自觉意识最主要的体现方面。

以“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

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以力而致”。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尚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尚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意思是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

《典论·论文》原文:《典论·论文》曹丕/魏晋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

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辅导。

1.什么是《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说?它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何重要意义?曹丕在《典论·论文》里,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的关系出发,认为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风貌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作家创作的独特个性和不同作家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了“气”的概念,提出了“养气”说,但孟子的“气”是指作家的高尚的道德品格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是最早将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并加以发展,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形成了传统,这当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2.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观点与前代文论有何区别?所谓“文学”,在先秦指文章博学,汉代时常指文献经典,在曹丕以前,文、史、哲一体,统统被称为文章,作为以诗赋为主要体裁的文学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出来,即使是《诗经》,我们现在认为是文学作品,但在古代,很长时间,不被看作是文学,而是“经”。

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体的“四科八体”论,并且指出“四科”各有其文体特点,提出了“诗赋欲丽”的观点。

所谓“诗赋欲丽”,就是说指出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

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浅析曹丕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探因

浅析曹丕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探因

浅析曹丕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探因论文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文学思想乐府论文摘要: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

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

曹氏父子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

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提出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他认为作家专才多,通才少。

他论述了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在的作用,并对当时的文体进行了总结。

东汉末年,人们逐渐从经学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正统观念开始淡化,思想活跃,重个性、重欲望、重感情、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建安士人内心生活的核心。

曹丕擅长作乐府诗歌,所作《燕歌行》2首在七言诗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安后期,陈琳、王粲等文人为曹操所网罗,曹丕、曹植兄弟与之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与吴质书》),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曹丕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中。

一、乐府情结曹丕登上皇帝宝座后,即对当时的“汉乐”进行了大量改制,对此,《宋书》记载: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日《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日《正世乐》,《嘉至乐》日《迎灵乐》《武德乐》日《武颂乐》,《昭容乐》日《昭业乐》,《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日《武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五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大武舞》。

其众哥诗,多即前代之旧,唯魏国初建。

使王粲改作登哥及《安世》、《巴渝诗》而已。

这则文献不仅记载了曹丕诏令改制“汉乐”的具体内容而且对王粲奉命作“哥诗”(登哥)的情况也进行了披露。

在东汉建安与曹魏黄初时期,文人创作乐府诗是有条件限制的。

而曹丕平时所接触之乐皆为朝庭之乐的便利条件,为曹丕创作乐府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与可靠的保证。

除了出征打仗外,曹氏父子三人大都生活于相府与宫室,终日投壶燕射,如云的乐工歌女,构成了其创作乐府诗的一架温床。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10分)。

1、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诗赋欲丽”指的是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

这一主张,一方面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另一方面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三、名词解释:(出处、原文、含义、意义)1、诗格:最早出自《颜氏家训·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某一类书的总称,包括“诗格”、“诗式”、“诗法”。

“诗格”就是作诗的法式、标准,发展出“文格”、“赋格”、“四六格”,它是唐朝特有的诗论样式。

2、诗赋欲丽: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

”诗赋指纯文学的诗、歌、赋,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表现了建安诗人对语言文字美的自觉和对人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的肯定。

3、诗大序:诗大序是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于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

5、诗有六义:“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毛诗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6、佛学方术化:是佛教在东汉流传的特点,佛教的方术灵神化主要是说佛教对中土黄老神仙方术的依附和对灵魂不死、鬼神崇拜等宗教观念和迷信思想的融合吸收,从而在信仰和行政的层面上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开拓了道路。

浅解曹丕文论之“诗赋欲丽”

浅解曹丕文论之“诗赋欲丽”

浅解曹丕文论之“诗赋欲丽”作者:张晟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6期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曹丕赋予了“诗”、“赋”独立的文学意义与抒情体式。

在艺术上,曹丕提出诗赋欲求至“丽”的文学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曹丕文学批评中对于纯文学的审美追求,将对文体的评价与规定性上升到了审美层面。

但曹丕“诗赋欲丽”的文学批评主张有其局限性,与此同时,从整个文学批评史的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又有一定的源流性影响,我们需要在多维度中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定位。

关键词:曹丕文论观“诗赋欲丽” 审美追求文学意义“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典论·论文》)①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那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在文论领域的某种折射,言简意赅,却揭示了文学创作多方面的精辟之论,其中“诗赋欲丽”的文学批评主张作为一个焦点,为历代文人批评家们发扬、继承、再创新,也同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探寻求索的目光。

一在对诗赋地位的界定上,曹丕是将文学作为历史大背景之下的一个宏观上的整体概念加以审视的,赋予了“诗”、“赋”独立的文学意义与抒情体式,渐渐脱离了儒家正统思潮的禁锢。

先秦时期的“诗”,有其特定的经典指向,而中国历来便有“诗言志”的传统,无论是赋诗言之,抑或是引诗喻之,“诗”多是文人用来抒发怀抱的,而此处的“志”,一般充斥着复杂的政教意义,诗体更多地与先秦的礼乐文化交织在一起,而诗独特的抒情性被人们赋予其的“兴观群怨”的社会讽谏色彩所吞噬。

至汉代,随着儒术风尚的盛行,儒家正统思想对社会领域的大范围覆盖,诗歌逐渐成为封建道德伦理的附属,汉人在文学批评中认为诗歌“发乎情”须“止乎礼义”。

曹丕与陆机的文学批评

曹丕与陆机的文学批评

曹丕与陆机的文学批评一、曹丕及其《典论·论文》一生平与思想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魏文帝。

今存《魏文帝集》二卷,《三国志·魏志》有传。

初好文学,写《典论》尚在太子时,颇重己作,曾素书予孙权,纸书与张昭。

后刻石立于庙门之外及太学,凡六碑。

二《典论·论文》所涉及的理论问题1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曹丕根据过去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以往批评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是:a贵远贱今,向声背实。

b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他提出的主张是“审己度人”。

2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广有影响的“文气说”是从《典论·论文》开始的。

但气的运用则有较长的历史。

曹丕的《论文》开始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与作品的不同风格。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

3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共论述文体八种,诗赋外,多是应用文字。

试论魏晋“尚丽”文风的形成与发展——从曹丕到陆机

试论魏晋“尚丽”文风的形成与发展——从曹丕到陆机
・1 3・
从上面论述里不难看出,陆机在文赋中提出 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与曹丕提出的 “诗赋欲丽”如出一辙。陆机对曹丕的继承是显 而易见的。不过,曹丕将诗赋合论,强调诗赋之 同,没有能分辨这两者之间的异同,也没有对 “丽”的内容作出具体而明晰的规定。“持论虽 高,其说未尽”,不免让人遗憾。而陆机把诗赋分 开讨论,注意了诗歌与辞赋之间差别,比曹丕论 述的详细得多了。首先是丽的表现的差别。认 为诗歌的“丽”表现出来是“绮靡”,也就是华丽缠 绵之美;辞赋的“丽”表现出来的是“浏亮”,也就 是朗丽畅达之美;其次是为什么诗赋需要表现 “丽”的特点的原因。陆机认为诗是“缘情”而发, 所表达的情志大多比较细致深隐,自然也就“绮 靡”了。赋大多“体物”,正如《文心雕龙・诠赋》 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侧重直 陈铺叙。表现出来的特点也就“浏亮”了。最后, 在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里, 无论“绮靡”还是“浏亮”,都是可以用来描述声调 音韵的。说明陆机也注意到了诗赋的声调音韵, 在《文赋》后面两句话“暨音声之跌代,若五色之 相宣”也说明了这一点。与曹丕相比之下陆机更 加注重声色之美。“用现代眼光看,陆机注重诗
笺》赞美曹植文章“音义既远,清辞妙句,焱绝焕
炳”。钟嵘《诗品》评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 茂。”汉末及以后,动乱纷纷,面对残酷的现实人 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古诗十九 首》开始优生之嗟不绝于耳。曹丕在《典论・论 文》中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 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 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 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 自传于后”。不难看出曹丕对文章的重视,认为 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更是把“声名自传 于后”作为他著文的目的。当时的社会风气正如 汉末王符《潜夫论・务本》云:“今学问之士,好语 虚无之事,争著雕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曹丕 也不例外,区别是他更加突出而已。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 是他对“丽”的肯定。以赋为例,汉赋大多都表现 出“丽”的特点,可不少赋作家和批评家都对“丽” 有批评。如扬雄在《法言・吾子》说“或问:吾子 少而好赋。日: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日: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 把诗 赋作 为 “ 学 ” 畴 内部 的两种 独立 存 在 的文 并 文 范
体进行 审视 , 奏议 、 与 书论 、 诔并举 ,将诗赋 从政 治 、 理 铭 “ 伦 的附 庸地 位解 脱 出来 ” 。 ② 由此 , 、 诗 赋获 得 了独立 的文学 意
们 发扬 、 继承 、 创新 , 同时 吸引 了一 代 又一 代人 探 寻求 再 也
索 的 目光
义, 它们不再 是作为 为封建 政治 服务 的工具 与附属 . 而有 了
自己个别 化 、 型化的文学地 位。在此处 . 类 曹丕认为“ 文本同 而末异”认识到文学各体在共性特征之下均有其特定 的内在 ,
在 对诗赋地 位 的界定上 .曹丕是 将文 学作为 历史 大背 景之下 的一个宏 观上 的整体 概念 加 以审视 的 。 予 了“ ” 赋 诗 、 “ ” 立 的文学 意义 与抒 情 体式 , 赋 独 渐渐 脱 离 了儒家 正 统思
曹 丕 的《 典论 ・ 文 》 中国文 学批 评史 上 具有 划 时代 论 在
的 意 义 , 那 个 “ 学 自觉 的 时 代 ” 文 论 领 域 的 某 种 折 射 . 是 文 在
言简 意赅 , 揭示 了文 学创 作 多方 面 的精辟 之 论 , 中 “ 却 其 诗
赋欲丽 ” 文学批评 主张作 为一个 焦点 , 历代文 人批 评家 的 为
上也并 非是将其 作为 一个独 立 的“ 学 体式 ” 行学 科观念 文 进 性 的 客 观量 度 。
评上思想 解放 , 理念通脱 的学 术成就 的表现 , 典论 ・ 而《 论文 》
的这一 主张对 于开启 魏晋南北 朝 文学领域 重视诗 赋 的文学 风 尚是具有某种程度 的先声作用 的。
在 艺 术 上 , 丕 提 出 诗 赋 欲 求 至 “ ” 文 学 标 准 . 调 曹 丽 的 强
诗赋 二体 的形式美 。这在很 大程度 上体 现 了曹 丕文 学批评
中对 于纯文 学的审美 追求 , 由此 , 将对 文体 的评价 与规定 他 性上 升到 了审美层 面 。 在这 里 .曹丕 并没有说 明诗 赋作 为文体一 类 的社 会功 用 与风 教意 义 , 而仅 仅是 强 调 了诗赋 “ ” 文学标 准 与艺 丽 的 术追 求 。 注重 诗赋的形式 美。昔者扬雄有 “ 诗人之赋丽 以则 ,

浅 解 曹 丕 文 论 之 “ 赋 欲 丽’ 诗 ’
张 晟
( 山东大学 文 学与新 闻传播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0 0 ) 5 10
摘 要 :曹丕的《 典论 ・ 文》 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具有 划时代 的意 义。曹丕赋 予 了“ ”“ ” 立的文 学意义与抒 情体 论 在 诗 、赋 独 式。 艺术上 , 在 曹丕提 出诗赋 欲求 至“ 的文 学标 准 , 丽” 这在很 大程度上体 现 了曹丕文学批评 中对于纯文 学的审 美追求 。 将对文 体的评价 与规定性上 升到 了审美层 面。但 曹丕“ 诗赋欲 丽” 的文学批评 主张有其局 限性 , 与此 同时 , 从整 个文 学批 评 史的宏观 角度对其进 行审视 , 又有一 定的源流性影 响 , 我们 需要在 多维度 中对其 进行全 面的历史定位 。 关 键词 :曹丕文论观 “ 诗赋欲 丽” 审美追求 文学意义 “ 文本 同而 末异 , 夫 盖奏 议 宜雅 , 书论 宜理 . 铭诔 尚实 . 诗赋欲丽 。此 四科不 同 , 故能之者偏 也 ; 唯通才能备其 体 。” “ 盖文章 , 国之大业 , 经 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 , 荣乐止 乎其 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 未若文章之无穷 。”《 (典论 ・ 文》① 论 )
潮的禁锢 。

规律 , 而诗 赋 , 在对 其进行类 型的定位后 , 也承认它们 有着 区 别于他体的某种内部的规定 , 然而却不离“ ” 文 的共 同本源 。 作 为文学体式的一类 , 它们也渐渐脱离 了传统风化的束缚 . 了 有
独特的抒情体 式与文学体制 内的要求 ,认 为诗赋之 “ ” 丽 与 “ ”理 ”实 ” 雅 “ “ 一样 , 某种文体 的所 需具备 的独有 的内部特 是
征。 由此 , 赋 获 得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独 立 。 这 一 点 可 以说 , 是 诗 就 这 脱胎于这个 “ 自觉 ” 代 的必 然 结 果 , 是 曹 丕 个 人 在 文 学 批 时 也
先 秦时期 的“ ” 有其 特定 的经典 指 向 , 中 国历 来便 诗 , 而 有“ 言志” 诗 的传 统 , 无论 是赋诗 言之 , 抑或是 引诗喻 之 ,诗 ” “ 多是文 人用来 抒发 怀抱 的 , 此处 的“ 。 而 志” 一般 充斥着 复杂 的政教 意义 , 诗体更 多地与 先秦 的礼乐 文化 交织 在一起 . 而 诗独特 的抒情性 被人们 赋予 其 的“ 兴观 群怨 ” 的社会讽 谏 色 彩所吞 噬。至汉 代 , 随着儒 术风 尚的盛 行 , 儒家 正统思 想对 社会领 域的大 范 围覆 盖 ,诗歌 逐渐成 为封 建道德 伦理 的附 属 , 人在文学批评 中认为诗 歌“ 乎情 ” “ 汉 发 须 止乎礼 义” 。而 关于赋 , 事实 上 . 两汉 时期 。 在 人们 并不 是 没有 认识 到 赋体 的文 学特 性 与价值 , 而 , 是 有意 识地 . 多将 它置 于一 然 仍 更 个事关讽 谏政教 的天 平上进 行审 视 。 定与 否 , 肯 在很 大程度
崇 尚 自由个性 的文学趋 向 。文 人批 评家们 的 目光 也 由强调 文学 与社 会政 治逐渐转 向文学 内部 的追 寻。而曹丕 关 于文
学“ 四科 八 体 ” 类 的 文 学 批 评 主 张 . 是 基 于 这 样 一 个 时 分 正
代 背景提 出的 。历代 文学批评是 时代 、 社会 思想在作 品评 价 中的一种 有力 的折射 ,曹丕 的文论 观也是具 备鲜 明 的时代 特征 的。他将 文学界定 为一个 历史 大背景 之下 的宏 观整 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