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游牧民定居点居住适应性调查浅析
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第一篇: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文化风采的旅游活动和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
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是民族文化旅游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两大优势,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
一、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与现状(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
通过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把握,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应用科学的营销手段,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
(二)、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到2001年为止,我国已经有27处世界文化遗址,居世界第四位(占3.6%)。
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过度注重经济效益,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掘或是低层次利用,甚至有的是破坏利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限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面临旅游客数量倍增、超出旅游地承载力的危机和压力。
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的退化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3、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冲击。
民族特色受到严峻的挑战,旅游文化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4、旅游科技水平低,发展滞后,是造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关于裕固族对民族文化变迁态度的研究
关于裕固族对民族文化变迁态度的研究一、研究主题裕固族对民族文化变迁的态度二、引言前段时间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名叫《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电影,故事发生在甘肃裕固族一个家庭中。
影片中展现了这样一些画面:草原上蜿蜒着一条条灰白的公路,汽车不时地驶过;斑驳的壁画、被遗弃的寺庙、干涸的河流;曾经的黄金牧场也被浓烟滚滚的化工厂所代替……社会发展的同时,裕固族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曾经的游牧文明变成了农耕文明;从逐水草而居变成了定居。
同样是裕固族的主人公们对待文化的变迁却有着不同的态度:爷爷在死前依然眺望着广阔的荒漠唱起了哀伤的民谣;弟弟一直期望着回到那个水草丰茂的家乡;而原本追逐着草原的父亲却成了在黑水河边的淘金人。
由此,我十分好奇在现实生活中,裕固族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变迁到底抱着何种态度。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直以来,中国都对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巩固民族团结十分重视。
在西部大开发的一声令下,西部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局外人的我们看到的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大发展,看到的是人均收入大幅度上升,而作为局内人的他们的看法是否也和我们一样?他们对于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造成的文化变迁到底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些都是本研究想了解的。
这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了解裕固族对于文化变迁的态度,而最终目标却是想了解以裕固族为代表的西部少数民族对于某些政策的看法,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沟通,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点参考。
四、现有的研究成果在看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有裕固族这个民族,然而在知网上搜索裕固族时却能发现大量关于裕固族的研究,可见学术界对这个民族还是很关注的。
在研究方向上说,国外注重裕固族的语言,国内注重裕固族的历史。
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国内相关研究大多侧重历史角度的探源,同时涉及部分宇宙观、语言、民歌、民俗等方面,这些研究,从资料利用上来看,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调查资料为主,另一类以文献资料为主。
如:高自厚、贺红梅等以访谈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对裕固族姓氏、部落和地名进行了考证;江波、钟福祖等以问卷为主要调查形式,对裕固族人的家庭观!社会参与度等作了描述。
西北民族地区牧民定居意愿调查研究
西北民族地区牧民定居意愿调查研究——以甘肃省肃南县康乐乡为例贺卫光/侯晓林2013-03-21 15:55:55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2012年5期【内容提要】为了调查牧民自身定居意愿的状况,研究困扰牧民定居的各种因素,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总结出牧民定居的总体意愿,并从经济、生活、文化、政策4个方面对影响牧民定居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牧民的总体定居意愿不是很强烈,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来源、家庭年收入、语言的传承这些因素与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对牧民定居意愿的选择有较大影响,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生活便利状况、宗教与民俗文化的传承这些因素与定居意愿无显著相关性。
牧民定居意愿是牧民在宏观经济、社会、生态、制度的变迁中,从自身和家庭的微观利益出发,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做出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牧民定居/意愿/影响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众的普遍关注。
为谋求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多赢的发展道路,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牧民定居作为环境保护、摆脱贫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在各地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施。
2010年暑假,笔者走访了肃南县康乐乡牧民定居点,门前就是公路,交通较便利,有崭新的学校,乡政府、卫生院、信用社等服务部门都设立在定居点马路的对面。
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齐全。
如此优越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和条件应该会促使广大牧民走出大山,迁移到定居点,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却得到了和想象完全不同的结果,有很多牧户已经登记搬迁,却迟迟没有行动;搬迁了的,也锁了门,又回到了牧场上;或是定居点的房子只有老人和小孩,家庭劳动主力都依然在牧场上放牧。
通过访问得知,很多牧民抱怨定居地没有经济来源,老人在定居点感到生活空虚,精神压抑,对牧区生活无限眷恋,在定居点有很多不适应。
肃南裕固族聚居区人口结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
肃南裕固族聚居区人口结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儿童、青少年入学率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深化;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不断上升。
由此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务农人数比重下降,农村年龄比例失调。
这些社会问题最终影响到农村的全面发展。
在次以肃南县明花乡双海子村人口结构变化为主要切入点来分析肃南裕固族聚居区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关键词:裕固族;人口结构;原因分析裕固族是西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自治乡。
裕固族主要源于古代回鹘民族和古代蒙古族,在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最终于1954年在中国正式确立了裕固族名称,裕固族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民族生存发展的统一的自己管理自己的行政区域。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裕固族人口为13719人,分布于甘肃的有12962人,占全国裕固族人口比例的94.5%;在甘肃省内分布于张掖市的裕固族有10005人,占甘肃省裕固族人口比例的77.19%;在张掖市内,裕固族人口主要分布于肃南县,共计9328人,占全市裕固族人口的93.23%①。
随着近年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以上三个关于人口比例的数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趋势不明显。
肃南县明花乡双海子村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沿,离县城82公里,全村以裕固族人口为主,占总人数的70%左右,裕固族家庭103户共计700余人。
该村是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村,当地裕固族村民于1999年从莲花乡黄土坡村搬迁至此,开始了由牧转农的定居生活。
据了解,此次搬迁并不是整体性迁移,将近一半的人口至今仍生活在牧区,并且留在牧区的多为老年人。
自1999年搬迁至今将近十多年时间,双海子村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及国家的积极扶持而逐步发展起来,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双海子村的人口结构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
裕固族先民(沙州卫)内迁山东散论
裕固族先民(沙州卫)内迁山东散论一、引言2014年笔者对“裕固学”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认为将某一研究升级为‘学’,除了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成果、研究队伍以及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对象内部要有固有的、持久丰富的相对成体系的研究内容,而且这种研究成果不止满足于研究对象本身,而是具有更广泛的跨民族、跨学科的辐射作用。
”[1]过去,关于裕固族先民的研究以及对史料的关注解读主要聚焦于今日裕固族的形成史,始终处于如何建构一个单一族群的框架内,史料中透露出来的其他信息一般不去关注或忽略不计。
其实“如果‘裕固学’学科成立,其研究成果首先要有辐射其他民族或学科的价值和意义,要与其他民族或学科的研究成果互为文明。
其最终目标是文化共生、民族和谐,人类进步。
”[1]深入系统研究历史上裕固族部分先民融入其他族群,对了解历史上的内附少数民族安置政策,以及先民如何与其他族群在政治上同质化,民族分野上模糊化,这对近日学界热点关注和持续推进的“从周边看中国”研究不谋而合,也对建构“裕固学”具有重要意义。
据学者统计,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裕固族共有3861人,100%分布在甘肃省境内,到1990年也仅有488人散居在甘肃省之外的16个省市自治区中。
但是1999年田自成先生发表一篇题为《裕固族一部族迁徙甘州、山东考》①,此文透露的信息即山东有一支“裕固族”。
对此,笔者很感兴趣,2001年在国家民委有关人员帮助下获得一本《山东省志·少数民族志》(评议稿),此志按照“民族人口分布”“世居少数民族来源与习俗”等篇章进行介绍,其中“民族成分构成”介绍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山东省经民族识别工作认定的少数民族成分有12个。
1954-1986年,国家陆续对一些少数民族名称做了更改。
随着政治经济生活的稳定,山东少数民族成分日趋增多,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达到30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达到38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达到53个。
从游牧到定居:肃南县明花乡生态移民
一
、
从 移 民到 定 居 。 一 种 生 计 方 式 的
转 变
生计方式是人类从生存环境中谋取衣食和居 所 的方法 。是 人类 社会 赖 以生 存下 去 的基 础和前
提 。从 民族 学 角 度 来 解 释其 定 义 是 : “ 居 住 在 相 似 的生态 环境 之 下 , 操 持 相 同生 计 方 式 的各 民族 在历 史上 形成 的具 有 共 同经济 和文 化特 点 的共 同
撒 旭 东
( 陕 西师 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 究院 , 陕西 摘 西安 7 1 0 0 6 2 )
要 :肃南裕 固族 自治县地 处黑河 流域 中游 , 受湿地 草原生 态恶化 , 下游地表 水间歇性 断流 , 地 下水位
快速下降影响 , 当地经济社会 生态可持 续发展 面临严重威 胁。借鉴其他 地 区的生 态治理 经验 , 游牧 民开始生
态移 民和牧 民定居 。本 文 旨在 考察生 态移 民导致 的 生计方 式的转 变, 游牧 与定居 之 间的转换 如何展 现 黑河
流域 各 族 居 民在 生 态 变 迁如 何应 对 等 现 实 问题 。 关键词 : 移 民 定居 ; 生计方式 ; 文 化 变 迁
虽然 , 石羊河、 黑河、 疏勒河三大 内陆河流域 分 布在 河 西走廊 , 但是 , 特殊 地 理位 置使 得该 地 区
技能。 ” 访 谈一 :
受 访人 : L Z S
年龄 : 5 3岁 民族 : 汉族
体。 ” …目 前, 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大致分为三种 类 型: 采集渔猎 经济文化类型 、 畜牧经济文化类 型、 农耕经济文化类型。而黑河流域生态移 民带 给游牧民最大的变化便是生计方式的变化—— 从
定居 , 本研 究 通过 调 查 河 西 走 廊 中段 的 肃 南裕 固
践行科学发展观对牧民定居工作调研报告
践行科学发展观对牧民定居工作调研报告践行科学发展观对牧民定居工作调研报告当前,我国各地区都在加大对农牧民定居工作的扶持力度,并通过践行科学发展观理念,在牧民定居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效。
为进一步探究科学发展观在牧民定居工作中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了调研。
一、定居工作的背景和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农牧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牧民生活的方式一直是养殖和狩猎,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牧民被纳入到了城市化进程之中,像其他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的一些福利,也需要转变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于我们来说,就需要发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农牧民定居工作的实施。
当前,我国的牧民定居工作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如草地承包权的确立、政府对农牧民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大,为农牧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我国西北部的一些地区,政府采取挂牌督办的方式,实施了城市化进程,并在草原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集体农庄,为牧民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促进牧区的经济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对定居工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出现,从根本上转变了我们之前的发展模式,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必须重视人民生产劳动、生活和健康等基本需求,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牧民定居工作中,同样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积极关注和满足牧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对牧民定居工作的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以前的草原狩猎到如今的牧区定居,是一个不断推动的过程,而科学发展观的出现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最重要因素。
科学发展观重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优化,为牧民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得牧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其次,科学发展观对牧民定居工作的实行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科学发展观既注重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考量,也注重经济发展的推动。
现代化背景下裕固族地区生活方式变迁调查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
当今社会正处 于社 会转 型的时期 ,随着社 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 ,对社会 变迁 的研究越 来越
异等因素 ,裕 固族 在与其他 民族 的长 期交往融
合 中,其原有 的民族生 活方 式呈现 出独有 的特
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对裕 固族 的关 注 ,也早早 地进入 了研究者 的视 野 ,引起 了人们新 一轮 的
有 了长足 的进步 ,对促进农业 生产有一定 的促
肃南裕 固族 自治县 地处甘 肃省境 内河西 走 廊 中部 ,绵延 于祁 连 山北麓 。皇城 镇位于肃 南
县城东南 3 2 5公里处 ,因元朝永 昌王 曾建避 署 宫于此 ,故名 皇城 。南 与青海省 门源 回族 自治 县毗邻 ,北接武威 市和永 昌县 ,东 连天祝藏 族 自治县 ,西靠原 山丹 马场。现镇政府 驻地北 极
兰州
7 3 0 0 3 0 )
摘 要 :本研 究以肃南裕 固族 自治县皇城镇 为例 ,从 生 活方式的相关理论 出发 ,试 图通过 定 性和 定量 相 结 合 的 方 式探 讨 现 代 化进 程 中裕 固族 村 民 的 经 济 生 活 方 式和 社 会 生 活 方 式 变 迁 的特 征 及其原因。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描 述所研究对象在 劳动方式、消费方式、闲暇 方式、居住 方式、
式 的研究 几 乎是 与社会 学 的重建 同时 开始 的 ,
裕 固族作为是我 国古 老 的游牧 民族 ,对裕 固族的研究很 早就 引起 了国 内外学 者 的关注 。
在改革开放前 ,裕 固族 大多数 过着逐水草 而居 的生活 ;改革 开放后 ,由于社 会制度 、文化 差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6— 0 4
交通 方式等方面的主要特 点和表现 ,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 。对生活在皇城镇 的裕 固族 生活方式 变化 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尝试提 出一些解决的对策和方法。期望通 过对肃南裕 固族 自治县皇城镇裕 固族社会 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能够丰富对裕 固族的实证研究。
定居_牧民生活以及适应策略_以雀尔沟镇哈萨克族为例
2009年9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Sep.2009第30卷 第5期I N NER MONG OL I A S OC I A L SC I E NCESVol .30 №.5定居、牧民生活以及适应策略———以雀尔沟镇哈萨克族为例聂爱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昌吉学院 中文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新疆牧民定居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定居的层次和水平有所不同,但牧民基本实现了定居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牧区的经济类型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向牧业和农业并行发展,并呈现向经济生活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我们在对新疆呼图壁县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牧民定居的适应策略并试图分析其形成的外部推动力。
[关键词]定居;适应策略;移动;未来发展[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81(2009)052013020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新疆牧民定居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定居的层次和水平有所不同,但牧民基本实现了定居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牧区的经济类型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向牧业和农业并行发展,并呈现向经济生活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在这一文化转型过程中,牧民面对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是如何适应新的环境的?我们在对新疆呼图壁县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牧民定居的适应策略并试图分析其形成的外部推动力。
一、地区、牧民及其定居雀尔沟镇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是呼图壁县两个牧区之一。
呼图壁县共有居民2636户,其中有哈萨克族牧民213万多人,雀尔沟镇共有居民2504户,2004年末,全镇总人口为12516人,哈萨克族1164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3.2%。
雀尔沟镇辖雀尔沟、霍斯铁热克、克孜勒塔斯、西沟、独山子等五个行政村,位于天山北坡中段,距呼图壁县城南67公里,面积为2018.4平方公里,草场二轮划分统计可利用面积731608亩(不包括后山和北沙窝)。
裕固族游牧民定居点居住环境调查浅析-安斐
裕固族游牧民定居点居住环境调查浅析安斐1,赵敬源2(1.长安大学,西安 710064;2.长安大学,西安 710064)摘 要 :裕固族是居住在祁连山北麓一线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游牧民族。
近年来,基于国家游牧民定居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的大力扶持,裕固族游牧民传统的居住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本文从居住环境的角度,通过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比较裕固族游牧民传统民居和定居点新民居在生产方式、居住质量、建筑环境等方面的气候适应性差异和文化适应性差异。
在此基础上,对已建成的裕固族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了目前定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性建议。
关键词:裕固族 定居点 问卷调查 建筑热环境我国广大牧区都地处主要的生态区,要解决好生态区的生态问题就必须转变解决好牧区的问题。
为此国家出台了大量相关优惠政策,对牧民予以了大力扶持。
游牧民定居工程就是其中推广力度较大的一项。
此项工程自实施以来,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牧民的定居情况,对人数较少的裕固族游牧民定居点居住情况的调查研究鲜有看到。
1研究背景和历史沿革裕固族是我国22 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
大多数居住在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肃南县境内。
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七世纪唐朝时候居住在今蒙古国的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在元代,被称为撒里维兀尔。
在清代,被称为黄番。
至1953年7月经本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族称,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
裕固族游牧民自古过着“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生活。
这种完全依赖自然的游牧生产方式给牧民的生产经济及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03年起,当地政府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引导下,逐步开展了游牧民定居工程,使牧民过上了由从游牧散居到集中定居的生活。
裕固族游牧民定居工程至今已开展了十一年,集中定居给当地游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怎么样的改变,定居点的居住质量和建筑环境如何等问题都应加以回顾研究。
关于牧民定居工作的思考
关于牧民定居工作的思考
胡阿提·努开依
【期刊名称】《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中,重点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畜牧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中央和自治区出台优惠政策后,牧民定居步入要务之列,怎样提高定居牧民的收入也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章重点阐述牧民定居工作所取得成绩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定居牧民创业之路等.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胡阿提·努开依
【作者单位】中共哈巴河县委党校,新疆,哈巴河,836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牧民定居从游牧到惠牧转变的富民工程——对塔城地区牧民定居实践的调研和思考
2.当游牧文明遭遇现代定居——对若县牧民定居工程的思考
3.“牧民定居”视野下新农合实施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对四川藏区牧民定居点的剖析
4.黄河赴康定、道孚两县牧民乡村调研牧民定居工作
5.北方游牧民业的起源与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与思考
2018年1月第1期(总第188期)草食家畜(双月刊) 10.16863/ki.1003-6377.2018.01.009新疆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与思考郭飞1,戴俊生2*(1.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要:随着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大力推进,关于游牧民定居的课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关注。
本文对国内外及新疆的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总结,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游牧民定居工程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还有很多的方面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18)01-0041-05游牧民族指的是以自己转场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民族。
他们为了适应高原、寒冷及干旱的气候条件,终年进行集体流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在长年累月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由国家实施,旨在通过建立固定居所、人工草场等基础设施以改变流动养畜游牧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工程,也是一项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的挑战性工程。
千百年来,牧民一直过着四季转场、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迁徙生活,沿途搬家数十次,导致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游牧民成为自我发展能力极弱的群体;同时,未定居游牧民四季游牧的流动性和远离城镇的分散性,也决定了其用水、用电、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难以享用社会公共服务。
另外,游牧民的大部分牲畜无固定棚圈,造成牲畜抗病、抵御天灾能力低下,幼崽死亡率高,导致游牧民收入极不稳定。
这些现象都说明游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不符合现代畜牧集约化的发展理念。
为了改变游牧民极其落后的生活和生产状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实现半定居、定居与舍饲相结合发展思路。
关于牧民定居工作的思考
[收稿日期]2010-08-28[作者简介]胡阿提·努开依,男,哈萨克族,新疆哈巴河县委党校教师。
20104No.42010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三农问题研究[内容提要]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中,重点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畜牧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中央和自治区出台优惠政策后,牧民定居步入要务之列,怎样提高定居牧民的收入也成为热点问题。
本文章重点阐述牧民定居工作所取得成绩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定居牧民创业之路等。
[关键词]牧民定居提高收入建议思路[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0.04.027[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0)04-0075-02近年来,哈巴河县委、政府根据党中央十七大和各级会议精神,积极响应自治区号召和地委、行署的安排,以科学发展为本,将牧民定居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全力以赴开展工作,对随草而居的牧民给予极大关怀。
今年投入资金1.131亿元,分别在6个点定居960户牧民,已有778户牧民选择面积为60平米的住房,182户选择80平米住房。
定居点饮用水、路、林带、院墙及围栏铁丝网由政府统一配套建设。
参加定居的牧民,可在保持原有的草场使用权的前提下,为每户新定居牧民再分配草场和耕地。
以前,游牧群众为了购买粮油煤柴等生活必需品,租车跑30-40公里。
而如今定居点的商店里应有尽有。
为定居牧民创造了宽敞明亮、舒适的生活环境。
以往牧民分散居住在河谷、山脚、沙漠中、低矮的土坯房,夜间点油灯照明的日子一去不返。
为牧民创造了能收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看书,就医,舒适而便利的环境。
在每个新建定居点都可以看到小学学校和双语幼儿园,为适龄儿童及学前儿童创造了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同时也为素质教育奠定里坚实基础,受到广大定居牧民一致好评。
一、推进牧民定居工作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1、依据权威专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制定科学的定居计划,避免行政命令式的工作安排,才能达到久居目的。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旅游调查研究
乡村旅游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旅游调查研究张文静,常尔娜,陈晓兰,罗燕莉,周 莉(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其森林草原之广袤、沙漠山地之空旷,旅游资源之丰富,让人向往。
但由于生态系统脆弱,该地旅游业的发展饱受争议,政府与群众对发展旅游业也是褒贬不一。
通过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发展旅游业和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肃南;调查[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1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概况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以裕固族为主体,还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13个民族,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中段,平均海拔3200m,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
境内有170.93万hm2的天然草原,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142.2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21.8%,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冰川总储量达159亿m3,有33万hm2的水源涵养林。
该县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景观有银白的祁连雪峰,无垠的草原,茫茫的大漠戈壁,生机勃勃的绿洲平原,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飞流直下的瀑布,幽静的河谷溪流和高山海子,拥有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诡秘的怪坡,七一冰川。
人文景观有雕塑艺术精妙绝伦的马蹄寺、文殊寺保存完好的壁画,及红西路军奋战祁连山的征战遗址、石窝会议会址。
获得“中国民俗文化摄影基地”的称号。
肃南县是中国仅有的裕固之乡,登山、赛马、祭鄂博、摔跤、顶杠子等民俗活动异彩纷呈。
这些都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2 研究背景2.1 生态旅游概述“生态旅游”顾名思义是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旅游活动的开展相结合的一种旅游新模式。
生态旅游的开发一方面在于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当地人民居住地,另一方面展现以特色生态环境和独特人文生态为景观的旅游,满足游客体验生态,融入生态,感受自然的需求。
《牧民定居点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牧民定居点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缘,面积5550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09个行政村,有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总人口7.3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山区县。
全县共有20个乡镇、45个村实施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其中,阿科里乡、毛日乡为纯牧区乡,共辖10个行政村,***县首批3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分别设立在阿科乡的阿科里村(1个示范型,海拔4300米)和毛日乡的毛日村、热它村(2个标准型,海拔3700米)。
二、前期准备工作202x年,在团州委的统一部署下,我委配合“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申报了全县首批牧民定居点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共3个并获批准。
(一)精心选点,科学设计。
我委综合考虑牧民定居点自然条件、牧民生产生活习惯、青少年文体活动开展现状等因素,以解决牧区青少年最迫切、最直接的需求为宗旨,选择海拔较高、交通不便、青少年活动硬件条件较为薄弱的3个村进行申报,并以充分发挥活动中心“组织、服务、培训、关爱和文娱”五大功能为原则制定了《***县牧民定居点青少年活动中建设实施方案》,为科学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二)合理布局,资源共享。
青少年活动中心均依托当地牧民定居点工程而建,设在各村村部,由村团支部书记负责管理。
各村负责落实一间不少于50平米的房屋作为活动中心室内专用场地,用于安置电脑、电视、音响、乒乓球桌等设备和保存图书、音像等资料,满足青少年室内学习、活动的需要;同时与该村已建成的村民活动中心共用篮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1+1>2”的效果。
(三)充分准备,措施到位。
为确保物资、器材运抵***后能迅速转运到各村进行安装调试、尽快发挥效用,我委在供货单位与实施乡、村之间充分发挥了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一方面,积极与供货商联系确定物资运抵的时间,安排志愿者做好接车和物资清点准备;另一方面,鉴于供货商的大型货车无法直接到达各村,通知各实施乡、村安排好转运车辆和人员,督促其认真做好接收物资的前期准备工作。
甘肃省裕固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甘肃省裕固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甘肃省裕固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摘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本文从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发展前景入手,详细研究了甘肃省裕固族的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况、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西北地区;裕固族;开发和保护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1. 民俗概括地说就是民间风俗或民俗风情,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所服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
与之相对应的是流行文化,它代表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居民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各自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与惯例、规矩,从而有了各自多彩的民俗风情习惯。
2.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1)民俗风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在旅游的过程中,既带来了游客所在地区的民俗风情,同时也认识了目的地的一些民俗内容,游客充当了民俗文化交流的使者。
(3)了解民俗是做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旅游接待者一方面要熟悉本地的民俗风情,以回答游客可能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了解主要客源地的相关民俗,以避其忌讳。
二、西北地区民俗风情概况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从居住到饮食:一个牧区内部的社会文化变迁分析--以肃南裕固族自
在历史上 ,裕固族地 区大部分地区以游牧或者住牧为 主要生产方式。 自从 2 O世纪下半叶以来 , 裕 固族地 区的生产方式在逐渐 开始发生变迁 。 当前诸 多游牧 环境 面临着水 源枯竭 、草 场退化 的状 况 ,很多地 区出现了农业化 的趋 势。当地人 民也不得 不接受 和面对 这一严 峻的现实 ,这样就使 得 民族文化发生 了变迁。本文 以甘肃 省肃南裕 固族 自治县康 乐乡为 例 ,用 笔者采 录 的第 一手 资料为 依 据 ,从居住文化和饮食文化两个方 面分析裕 固族传 统社会 文化 变迁 的原 因 ,并 就存 在 的相 关 问
摘
要:裕 固族地 区的牧业 生产在今 天 面临 着水 源枯 竭 、草质 退化 、草 场 沙化等 诸 多危 机 ,
人 们在 当地 生活不得不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 实,使得裕 固族 的民族 文化也 一直处 于 变迁之 中。本文
就以甘 肃省肃 南裕 固族 自治县康乐 乡为例 ,以笔 者采 录的第一手 资料 为依 据 ,从居住 文化和饮 食 文化两个方面分析裕 固族传统社会 文化 变迁的原 因,就存在 的相 关问题 进行 思考 ,为裕 固族 地 区 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 :裕 固族 ;社会 文化 变迁;牧 区;居住 ;饮食 ;康 乐 乡 中图分类号 :G 1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0 5 2 0 ( 2 0 1 4 ) 0 4— 0 0 1 4—1 0
成果 。
作者简’ r :韩 杰 ( 1 9 6 0 一) ,男,藏族 ,甘 肃肃 南人 ,副教授 ,河 西走廊 民俗 民族 文化研 究 中心研 究人 员,
传统游牧调研报告
传统游牧调研报告传统游牧调研报告一、引言游牧生活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已经存在数千年。
传统游牧是指以牲畜为生,依靠迁徙寻找适合放牧的草原和水源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报告旨在调研传统游牧的现状,了解其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传统游牧的现状、游牧族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社区对游牧的态度。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1. 传统游牧的现状:调研发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很多游牧民族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逐渐从传统的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寻求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
此外,城市化也对游牧地区的草原资源造成了压力。
2. 生态环境的影响:传统游牧的搬迁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尽管游牧民族注重环境保护,他们的放牧行为还是有时会对草原造成损害。
随着人口的增长,牲畜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草原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退化。
3. 社区对游牧的态度:走访和调查显示,社区对游牧的态度存在差异。
一些人认为游牧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需要保护。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游牧生活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逐渐被放弃。
四、讨论与建议1. 存在的挑战:传统游牧面临许多挑战,如城市化、草原退化和年轻一代对定居生活的追求。
这些挑战使得传统游牧生活方式越来越边缘化。
2.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了保护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社区和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改善游牧民族的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草原保护和管理措施,促进可持续的放牧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和传统游牧。
3. 文化保护与传承:除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还需要注重传统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培养青年游牧领袖和记录传统知识等方式,可以帮助传统游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五、结论传统游牧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它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城市化、草原退化和社区对游牧态度的变化。
但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传统游牧的重要性,同时,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来解决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