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是一种情怀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安徽省阜阳市语文高三上学期试题及解答参考

安徽省阜阳市语文高三上学期试题及解答参考

安徽省阜阳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守候在岁月的渡口》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人是匆匆过客,有些人是永恒的守候者。

他们或静默地守护,或热情地奉献,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而在这众多的守候者中,有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一段历史,守护着一种精神,他的名字叫王世襄。

王世襄,一个普通的老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一生。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便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成年后,他投身于文物收藏和保护事业,成为了一位文物学家。

然而,在他的一生中,他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王世襄老人常说:“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精神象征。

”他深知,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历史,守护文化,守护民族的精神。

因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份事业。

在王世襄老人年轻时,他曾亲眼目睹了许多文物的流失。

那些珍贵的文物,在外国势力的掠夺下,被运往异国他乡。

这让他深感痛心,也激发了他守护文物的决心。

于是,他开始四处奔波,收集、修复和保护文物。

岁月如梭,王世襄老人已经年过八旬,但他仍然坚守在文物的岗位上。

他每天都会来到博物馆,亲自整理、修复文物。

他的手,已经布满了老茧,但他从未抱怨过。

因为他知道,他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文物,更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游客来到博物馆,好奇地询问王世襄老人:“您为什么这么老了还这么辛苦地守护文物呢?”王世襄老人微笑着回答:“因为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民族,爱我的文化。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们的文物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位老人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游客。

他明白了,这位老人不仅仅是在守护文物,更是在守护一种精神,一种对祖国、对民族、对文化的深深热爱。

1.下列关于王世襄老人事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世襄老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便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感伤是一种情怀阅读答案感伤是一种情怀图片

感伤是一种情怀阅读答案感伤是一种情怀图片

感伤是一种情怀阅读答案感伤是一种情怀图片怀图片十二、(2012年江西)感伤是一种情怀田德政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

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

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

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

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

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

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

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

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

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

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

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

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

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感伤的艺术(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感伤的艺术(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感伤的艺术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感伤的艺术)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感伤的艺术的全部内容。

感伤的艺术我一直以为,摄影,是一门制造伤感的艺术。

只要取景器里,有人,有事,随着斗转星移,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忆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因为,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尽管只是一瞬间的事,可立刻就成为已经消逝的过去,成为永远也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人,不可能第二次重涉第一次渡过的河。

所以,越是发黄褪色的照片,也就越多伤感意味。

银子,在怡红院里,是麝月用小戤子称量着,作货币用的。

纹银是什么样子的,现代人已不可能得知.只有看戏或者听说书,才有什么几百两纹银的说法.或者前一阵子街头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向过路人兜售银制的首饰.或者在商店里,有那种豪华的镀银器里,诸如餐盘呀,咖啡具呀,这种贵金属,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

其实不然。

若千年前,我读到一条信息,某新闻单位从废弃的显影液里,提取了不少白银。

从那才知道作为贵金属的银子,其用途,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联系的,正是西方人发现了溴化银的这种作用,我们才从慈禧太后开始,直到每个人,可以把好看的,难看的,或自以为好看,其实令人恶心的种种形象,永远留在相纸上。

无论照片冲洗出来后,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就把你和那一刻的时光定格了。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4 灯笼◎文化自信: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怀念往昔生活时引发的激越的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语言。

(重点)一、导入新课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

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2.目标任务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村头挂灯慰路人 ②元宵灯笼看不够 ③挑灯名将表宏愿◎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面对花卉的生长与凋零,宝玉总有对女性命运的颇多思考和感叹。

第二十七回,黛玉在山坡葬花的行为及其哀叹,触动了宝玉对女性命运的整体思考。

第五十八回,写病后初愈的宝玉,在园中看到杏树花落叶稠,不由得感叹“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

不觉已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

由此,他想到邢岫烟已经定婚,从此“又少了一个好女儿”,想到杏树子落枝空,进而想到邢岫烟会红颜枯槁,不免陷入无限感伤。

在这里,自然花卉的生长规律,与女性命运构成一种平行对照关系,让宝玉看到了女性命运的浓缩,这是人和花卉受制于同样自然规律的必然认识。

尽管认识这种规律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常常会在意识中屏蔽类似的感受,而宝玉却常常让自己的感觉世界充分打开,并自觉展开联想,显示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小说也借花卉传递和取舍,写出了宝玉与女性的情感维系,折射了宝玉与女性的品性特质。

第五十回,写诗社在雪天联句,宝玉不善于此。

李纨就责罚他去栊翠庵向妙玉讨要红梅。

众人都赞这样的责罚高雅有趣,而宝玉也是欣然前往。

但耐人寻味的是,雪里红梅带来的彻骨寒与扑鼻香的感受张力,其实也贯通了李纨和妙玉的为人习性。

妙玉出家为尼和李纨居家守寡,应该都是清心寡欲的。

李纨抽取的花签是一枝老梅,也对此有所暗示。

但李纨直言讨厌妙玉之为人,却又喜欢她庵里的红梅,这正是分层描写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处。

第五十二回,薛宝钗送一盆水仙花到潇湘馆,林黛玉转赠给宝玉,说不是不喜欢,而是屋子终日煎药,怕花香和药香串味。

宝玉却求之不得,说屋子里花香药香各种香都要有。

前者求纯粹,后者求齐全,由此看出两人的不同趣味和处世风格。

比较特殊的是,小说写花卉,写出了① 。

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写香菱和荁官玩斗草游戏,香菱拿出的是夫妻蕙,荳官拿不出对应的草,于是就笑话她思念出门很久的丈夫薛蟠,所以才编造夫妻蕙这样的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释】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

②羽翰:翅膀。

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2.“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4.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①戏作辛弃疾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

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②。

第04讲鉴赏诗歌情感价值观(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04讲鉴赏诗歌情感价值观(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首诗写杨巨源委婉劝 告有人白居易不要因贬 谪而消沉,身处盆浦江 仍要豁达乐观。
这首诗写杜甫赞赏郑炼 的诗作,为与友人离别 难以再见而悲伤,同时 表达了诗人为国家战事 担忧的情感。
这首诗是韩驹赠给后学 赵伯鱼的,全诗较长, 节选部分以谈诗为主, 除肯定赵伯鱼勤奋好学 、方法正确外,韩驹阐 明了他学诗的方法,那 就是“学诗如初学禅” 。
③修饰词,指对诗词中的意象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词语。找到这些词语,对把握诗词的情感内容也会 有很大的帮助。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无边”,给我们营造了阔大雄浑的意境;2020 年全国Ⅱ卷“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中的“岂”“独”二字,强调了作者对“史书”的态度, 认为史书不过是故纸堆,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2019年天津卷“我生苦飘零”中的“苦”字, 写出了作者飘零他乡的哀痛。
从诗歌意象角度 体会思想情感
3.看意象、炼字 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读诗就是要抓关健词。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是一首诗的“诗 眼”。这里的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 外在的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一个是作者在组织意象的时候, 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这两个方面都是读懂诗歌的要素, 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 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高考命题者考查的 地方,又是解题的要素。
二、诗歌情感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江西省历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历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江西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答案在后面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厄运(è牟取参差不齐(cī顾名思意B、哂笑(xī隔膜迥乎不同(jiǒng吹毛求疵C、喑哑(yīn沉湎草长莺飞(yīng海誓山盟D、濯洗(zhuó征兆怡然自得yí因地治宜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

B、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绝不庸俗,虽然简朴却别有用心。

C、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它距离每一个人并不遥远。

D、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苦痛与无奈。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

B、能否阻止大脑中炎症分子的释放,是减轻痴呆症状的关键。

C、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沂门目连戏可谓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D、在那条河上,当地渔民至今仍保留着单脚划船。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B、⑤④②③①C、⑤④③②①D、④⑤①②③5、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最能表达贝多芬内心痛苦的一项是(2分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B、原来他完全聋了。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浓浓的秋,斜斜的雨,倘.若你披一件雨衣,向rén jì hǎn zhì的草原深处走一走,你会发现秋雨中的草原是一幅忧郁的画,一首感伤的诗。

那绿茵茵的草丛静静地mù yù在秋雨里,叶子微微下垂,带着缠缠绵绵的忧伤和湿漉漉的凄迷;花开始变得qiáo cuì,花茎攲.斜,花瓣窸窸窣窣落下来,带着怅.然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与夏雨duō duǒ bī rén的气势不同,淅淅沥.沥的秋雨浸润着草原的空气,雨丝凉凉的,鼻子里、肺里也凉凉的,草腥味雨腥味,浓得呛人,满眼一片扑朔迷离,倒是很写意。

1.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倘.若(tāng)攲.斜(qǐ)怅.然(cháng)淅淅沥.沥(lí)B.倘.若(tǎng)攲.斜(yǐ)怅.然(cāng)淅淅沥.沥(lí)C.倘.若(tāng)攲.斜(yī)怅.然(zhǎng)淅淅沥.沥(lí)D.倘.若(tǎng)攲.斜(qī)怅.然(chàng)淅淅沥.沥(lì)2.文中拼音处所填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人际罕至沐欲憔瘁绌绌逼人B.人迹罕至沐浴憔悴咄咄逼人C.人迹罕致沐浴憔悴咄咄逼人D.人迹罕至沐浴憔瘁绌绌逼人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邻居王奶奶非常爱美,每天都打扮得花团锦簇....的。

B.放假后,大学城校园里的人已经很少了,真是人声鼎沸....。

C.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各得其所....,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D.我们读书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不求甚解....,要反复读才能真正领会。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部电影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原因是融入了特有的爱国情怀的缘故。

B.中华文化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基础巩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基础巩

三、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在诗
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
关注点 特征
标题 意象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一般是单纯的某物(如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 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 咏。
史来谈,往往意蕴深厚,典雅含蓄,耐人寻味。 ①对自然山水人性化的观照,折射诗人内心的思考。②对人生困 情感 顿的理解与领悟,产生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③在日常的生活 图景中蕴含深刻的思辨,思想情感冲淡平和。 ①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②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③借助景物 技法 描写和比喻。④主要运用典故、对比、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 表达作者的哲思。
关注点 特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赠”“奉和”“酬”“酬赠”“答”“见赠”“寄”等字。
①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安慰和答谢;②借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由的 情感 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
闷。 常用技法:①比兴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往往含有比兴之外的深 技法 意。②对比。今昔对比,自己和友人的对比等。 常用抒情手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解析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解析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诗句中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诗人情怀差别最大的一项是()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B.河流大野犹言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案】D【详解】A.句意为: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觉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B.句意为: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

“犹嫌束”“不解平”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黄河、秦岭以人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C.句意为: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D.句意为: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A、B、C三项都表现诗人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D项表现出的是对个人身世和时代变化悲叹和感慨。

故选D。

2.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教学范文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教学范文

[标签:标题]篇一:《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原创学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导学案(原创)【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方法】“三品”:(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品赏+品议。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部分1.请同学们提前详细查阅《临安春雨初霁》的相关背景等资料。

早自习多诵读,疏通字句,初步弄懂诗歌大意,以已学的鉴赏知识试着去赏析本诗,然后与《书愤》作对比阅读。

2.〖知识回顾〗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

3.〖陆游·作者名片〗(详见《导学案》P27或《学习指导》P17)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公元1210年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示儿》,至死不忘北定中原,收复失地。

诗风雄浑豪放,慷慨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一)【书愤·背景】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载,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现实情况:壮志难酬,年华空老)1、本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提示:联系典故的内容回答)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歌凝练,含蓄,曲折,而不直露。

2、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采用了“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手法,遂成千古佳句,请简要用分析此手法妙在何处?(提示: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雄伟,壮阔(丽)的战场画卷。

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1)-【教考结合】

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1)-【教考结合】

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1)(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是平静的叙述,与《蜀道难》以饱含激情的感叹句开头的写法迥然不同,“见说”显得很委婉。

B.诗歌颈联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描绘了一幅瑰伟的蜀道山水画。

C.诗歌中间两联对仗精工严整,颔联语意奇险,颈联描写纤丽,笔力开阖,富于变化。

D.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通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景象。

16.比较《蜀道难》诗与本诗在体裁、主旨和艺术风格上的不同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忆江上吴处士贾岛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说,朋友吴处士坐着帆船前去福建,时间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B.颔联说,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自己所在的长安已落叶遍地。

C.颈联回忆送别情景,当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使人感到一阵寒意。

D.诗作巧用修辞,首联中“蟾蜍”代月亮,尾联中“兰桡”喻指船只。

★★(比较阅读题型)16.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本诗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都运用了这种技巧,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白居易的诗歌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情怀,他的诗句反映出他的怀旧
之情和伤感之情,抒发他对往昔的追忆和怀念。

白居易的诗歌,
特别是在战乱时期,充斥着他深深的感伤、悔恨和思乡。

例如,《冬夜读书示弟》中,白居易用一种无的伤感来表达他对
过往的挂念,对流逝岁月深深的惋惜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满
目山河空忆往,千里草木尽体旧。

家书惟是梦中信,山水且共客
中留”,他表达了对流逝岁月和原始景色的惆怅,希望借以相抚
的家书能带来梦中的安慰,以客中的景物抚慰他的思乡之心,让
他的思乡情感更加深刻。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里充满了一股悔恨的情绪。

例如,《赠汪伦》,他在诗中深深地自责:“将谋事抛破浪,潦倒於世无能”,
表露出他从政时的失败;他也曾誓过要“此生不渝尽登山,一去
劳碌归玉门”,但事与愿违,只能在宫中囚徒般苦思冥想,因此,他落寞地对自己开心行政、不留多余惆怅之心的事业遗憾,抒发
着他弥留的难过情绪。

此外,白居易也怀念他在过去把持过的公职,他曾写过一首诗
《早发白帝城》,“府库空经年,薄暮故国梦”,是对他曾经把持
着重任的恍惚之爱;又有“鸿雁几时到,江湖犹自乱”,以及“问客
易起舞,何人推琴弦”,这些诗句也隐含着他对已往公职事业无
奈失望的痛苦,谈及到他那特有的失情感,使他不免感到懊悔。

总之,白居易的诗歌充满了悔恨的情感,让人不免熟悉他的失物
之痛和流年之恨。

他的语言和诗句,都把他内心深处惆怅而悲欢,历尽风雨的感伤抒发得淋漓尽致,实乃一种痛人的情怀之歌。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精讲精练专题五、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三高考一轮复习精选题组层级快练 专题六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2)

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三高考一轮复习精选题组层级快练   专题六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2)

题组层级快练(七)专题七仿用、变换句式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花红柳绿,秋叶飘零,催万物促轮回,大自然拥有神奇的魔力。

材料:奇特奇妙雄奇显生机竞自由展辽阔状雄伟积微渺汇壮阔瑰丽山河积土成山种子发芽聚水成涓浩瀚大海鲜花开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种子发芽,鲜花开放,显生机竞自由,大自然拥有奇特的魔力。

②瑰丽山河,浩瀚大海,展辽阔状雄伟,大自然拥有雄奇的魔力。

③积土成山,聚水成涓,积微渺汇壮阔,大自然拥有奇妙的魔力。

解析从示例来看,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连续两个短语,一个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连动句,还有一个是具有完整主谓宾的句子。

从句式来看,“大自然拥有……的魔力”是一个固定句式,需要填充的是“魔力”前的定语。

从语意上看,第三句的两个动宾短语的内容分别对应第一和第二句,第四句则由此生发对大自然魔力的感慨。

于是,从“显生机竞自由”的内容来看,“种子发芽,鲜花开放”应放置在此句之前,后面对应的应该是“奇特的魔力”。

从“展辽阔状雄伟”的内容来看,“瑰丽山河,浩瀚大海”应放置在此句之前,后面对应的应该是“雄奇的魔力”。

从“积微渺汇壮阔”的内容来看,“积土成山,聚水成涓”应放置在此句之前,后面对应的应该是“奇妙的魔力”。

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采菊东篱,寄情山水,享清闲喜恬淡,中国文人持有闲适的情怀。

材料:苦闷雄壮感伤怀愤懑诉愁苦存慷慨显激昂寄孤苦抒忧愁送别友人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留取丹心报国无门矢志报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怀愤懑诉愁苦,中国文人怀有苦闷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感伤是一种情怀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之后,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
感伤是一种情怀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

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

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

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

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

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

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

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

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

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

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

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

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

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

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

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

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在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

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

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

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

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

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

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优,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

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

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

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

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

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4分)
2.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4分)
3.文章在论及感伤的文化艺术汇总的作用时,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这些作品汇总的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请简要概括。

(3分)
4.根据文章结尾段填空。

(2分)
真正的感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作者由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出的感伤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3.这些作品将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其中,感染了读者,使他们心酸、惆怅,达到了煽情的目的。

4.真正的感伤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是大悲悯大苦闷;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这篇感伤是一种情怀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