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群体行为的社会学思考

合集下载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作者:袁建勤田鸽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在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民众呈现出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社会心理预期明显增强,群际关系呈现交互与冲突等精神特质。

反映出社会情绪化波动,民众利益需求获得感不强,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心态。

为此提出了完善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优化民生问题及培养民众的共享价值观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问题心态;分析思考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8)02-0063-0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社会转型就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置和来自社会各方面形态的变迁。

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时期,我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尤其是问题心态的呈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民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必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目标实现。

因此,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分析民众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有效措施,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精神特质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特点和心境状态。

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趋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

当前民众呈现出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如下:(一)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社会变化瞬息万变,这一世态给民众带来太多的未知。

然而,也正是这些未知因素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定势。

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

社会学中的社会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学中的社会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学中的社会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社会转型是指从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当今社会,社会转型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更是一个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在社会学中,社会转型理论成为了研究和探讨社会转型的重要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理论社会转型理论是社会学家对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换过程的研究和探讨。

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被视为社会学理论的“第二个大转型”。

社会转型理论主要关注社会转型的原因、特点、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转型理论有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后现代理论等。

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转型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落后的因素。

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出现了现代工业、城市化、教育普及等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与传统社会形态发生冲突,导致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

全球化理论则注重强调社会转型的原因在于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加,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加深,导致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全球趋势所影响。

后现代理论则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型。

传统的理性、现代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型。

二、社会转型现实意义社会转型理论的研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并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转型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现实意义政治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

在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政治体制的转型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扩大人民参与政治和迈向法治社会已成为重要任务。

社会转型的政治现实意义在于为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政治制度开辟道路,使政治制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文化现实意义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转变。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性别、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文化挑战。

转型期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对策研究

转型期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对策研究

过程 中的串联 、 聚集等活动 ” 。这一定义较 以前相 比, 实际上是 实执行 的话 , 反而会加 剧贫 富差距 , 从而 矛盾可 能被 激化进而
对事 件 所 谓 的“ 会危 害性 ” 淡 化 。于 建 嵘 所 作 的定 义 为 :有 导致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发 生 。 社 的 “

定人数 参加 , 通过没有法 定 部 行 政腐 化 , 害 了党 和 政 府 的 形 象 , . 损 公众
影响的事件 ” 。当前我 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群体性事件是在人 对政府部门存在信任 忧患, 特别是对基层政府 的公 正性产生质 民根本利 益一致 的前 提下产 生的人 民内部矛盾 ,不 具有对抗 疑 ( 从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把矛头指 向基层政府可 以看 出这点) 。 性, 是具体 利益 主体需求上的差异 。社会群体性事件实质上 是 孟德斯鸠说: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 “ 绝对的权力 群众对社会公 正的集 体诉求 , 并且绝大 多数是经济利 益矛盾所 导致绝对 的腐败 , 不受制约和 监督的权 力是腐败的祸根 。当前

社 会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概述
中共 中央办公厅定义 的群体性事件 ‘ 由人 民内部矛 盾引 衡就很可能引起群体事件的发生。例如, 经济适用房 的分配过 发、 群众认 为 自身权益 受到侵害 , 过非法聚集 、 通 围堵等 方式 , 程 中一 些地 区的腐化 分子利用职权 非法剥夺挤 占弱势群 体 的 向有 关机关或单位 表达意 愿, 提出要求等 事件及其酝酿 、 形成 资源 。国家二次分配是为 了缩小贫富差距, 但如 果不能得到切
所 以 , 府 如 何 有 效 地 应 对 群体 性 事 件 已成 为 亟待 探 讨 和 研 究 化 ; 同地区、 政 不 行业之 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 产生了不 同的利

转型期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转型期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走 向差 异 . 利 益 主体 多元 、 利 益 获取 渠 道 多元 、 利
益 视 角 和 利 益 观 念 多 元 的 时 代 特 征 日益 凸 显 。 利 益 主体 和利益 关 系不断 分化 、 组合 的现状 . 在 激 发 主 体
创造 性 、 释 放经 济活 力的 同时 , 不 同群 体 、 区 域 间 的 利 益 差 别 与 结 构 失 衡 所 引 发 的 各 种 社 会 风 险 也 逐 渐 显现 , 人 民 群 众 内 部 的 利 益 矛 盾 日渐 凸 显 . 多 元 化 的 利 益 立 场 、价 值 观 念 和 思 维 方 式 之 间 的 矛 盾 冲 撞 也 日益 频 繁 。 诸 如 征 地 拆 迁 问 题 中 居 民 、 房地产 商 、 地 方 政 府 之 间 的利 益 分 歧 。 . [ 资 待 遇 问 题 中 劳 动 者 与 公 司 企 业 之 间 的 利 益 冲 突 等 .反 映 出转 型 期 利 益 格 局分 化和 利益 冲突经 常化 的现状 。 新 旧 体 制 交 替 、利 益 分 化 进 程 中 出 现 的 礼 会 共 有认 同分 裂 、 话 语意 义系统 缺乏兼 容 性 , 是 导 致 群 体
整 的 时代 背 景 下 , 透 过群 体性 事件 规模 扩 大 、 诉 求 复杂 、 组 织 程 度 增 加 的 诸 多表 象 , 利益 分化 与 利益 表 达 、 参
与诉 求 与制度 现 实、 矛 盾 纠 纷 与 疏 通 渠道 、 弱 势 群 体 与 社 会 保 障 以及 贫 富 分 化 与 社 会 公 平 之 间 形 成 的 深 层 次
有 制 经 济 获 得 培 育 和 壮 大 , 按 劳 分 配 和 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相 结 合 的 多 元 分 配 方 式 普 遍 推 行 ,传 统 工 农 为 主体 的社 会 结构 发 生改 变 , 个体户 、 私营 企 业 主 、 中 介 组 织 从 业 人 员 、 自r # j 职 业 者 等 新 的利 益 群 体 和 阶 层涌现 。 在 体制转 轨 的新 的历史 时期 , 社 会 成 员 的 利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归因及预防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归因及预防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归因及预防群体性事件是困扰世界各国的社会难题。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也呈增长之势。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找到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方法,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学疏导,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困扰社会的难题。

标签:群体性事件;心理归因;预防引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由此导致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也层出不穷,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利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群体性事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者减轻群体性事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伤害。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简称,根据《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公发【2000】5号)的第二条,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一、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归因分析社会心理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社会或者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态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①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的变化都会反映在部分群众的社会心理上,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累积到一定量时就会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通过分析,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集群心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以从众心理和去个性化因素为特征的集群心理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②一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是不容易采取极端、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而在群体中的个体容易受群体行为、情绪的感染而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他们更可能会遵守团体的规范而不顾其他社会规范。

”③在群体中个体之间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从而变得惰于思考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从而失去个体的个性。

同时由于群体的存在起到了掩饰个性的作用,平时心中压抑的想法就会集中爆发,而极少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导致行为的危害性进一步加大。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最新年精选文档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最新年精选文档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之,人类社会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历史架构中向前发展的。

在宏阔的历史境遇中,社会整体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接榫、磨合、调适的进程中向前推进的。

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期间也伴随着社会转型。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社会由传统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发展模式裂变、分化、转换、跃升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现象凸显――社会呈现分层化和断裂化趋向。

在学理意义上,“分层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发达工业社会里阶级、地位和声望层级轮廓争论的历史。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和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及其整体知识总量的积聚,映射在社会或人类整体的发展中,社会发展并非在整齐划一的态势下运行――在实然意义上,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平等、不同步发展的现象――在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称“社会分层”是从社会角度的某些重要方面,把组成一定社会体系的人类个体及他们之间在待遇上的相对优劣分成不同等级。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社会面临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就处在一个不断分化的转变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甚――中国的社会分化日益呈现为一种不断加剧的态势。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较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局面开始严峻;阶层结构出现“固化”倾向,社会中间阶层比例较小,阶层利益呈现“多元化”、“碎片化”之特点。

据此,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宏阔的时代境遇,对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现状进行深度探究,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社会分层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分析和有效应对当前的社会分层问题有所助益。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心理及行为问题分析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心理及行为问题分析
心 理 变化 。
[ 关键 词] 体 性 事 件 ; 体 心 理 ; 体 行 为 ; 群 群 群 防控 对 策 [ 图 分类 号3 6 文 献 标 识 码 ] [ 章编 号] O 9 2 4 20 )5 07 一0 中 D 3[ A 文 l 0 —2 3 (0 90 — 0 O 2
群 体 即 社 会 群 体 , 是 社 会 学 中 的 基 本 概 念 , 指 一 原 泛 3 研 究 群 体 心 理 及 行 为 问 题 , 助 于 我 们 以 社 会 群 体 . 有
有 ‘ 们 属 于 这 一 群 体 的 心 理 感 受 等 等 特 征 的 人 与 人 之 间 我 的 人 群 集 合 体 。 n 群 体 性 事 件 不 仅 仅 蕴 含 着 复 杂 的 社 会 矛 ” 盾 , 时 还 蕴 含 着 复 杂 的 心 理 因 素 , 理 作 用 下 的 行 为 选 择 同 心 也 成 为 影 响 群体 性 事 件 的重 要 因素 。
革 , 会 结 构 深 刻 变 动 , 益 格 局 深 刻 调 整 , 德 观 念 深 刻 社 利 道 变 化 , 革 开 放 在 广 度 和 深 度 上 已经 涉 及 社 会 所 有 领 域 , 改 这 种 空 前 的 变 革 给 我 国发 展 进 步 带 来 了 巨大 活 力 , 时 也 带 同 来 了 各 种 矛 盾 和 问 题 。目前 , 群 体 性 事 件 为 代 表 的 社 会 冲 以 突 , 成 为 威 胁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进 程 的 重 要 不 稳 体 心 理 及 行 为 问题 作 为诱 发 、 进 群 而 推 体 性 事 件 发 生 演 化 的重 要 动 力 之 一 , 的 不 断 演 化 一 定 程 它 度 上 也 增 加 了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治 理 难 度 , 切 需 要 对 其 规 律 迫 的研 究 。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成因解析——基于利益的视角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成因解析——基于利益的视角
参 政的愿望与 日俱增 。“ 中国公 民社会 的雏形初 步形 成 在
1开益受损 : .U 群体 性事件发生的根本 原因 社会转型势必带来社会 资源的再分配过程 , 由于社会 资源的有限性 与人 的欲望的无 限性必然会产生矛盾 , 而且 不同主体利益需求在一定程 度上会有极大 的趋 同性 , 又 这 使得原本 稀缺 的需求实现 条件更 加匾乏 ,加剧 了彼此 矛 盾。有关研究表 明,群 体性 事件” “ 往往 直接起源于群众利 益被侵害 。“ 份公开材料显示 , 一 在过去 的土地 征用 中, 一 些地方政 府 占有土地 利益 分配 的 2 % ~3 %,开 发商 占 0 0
这 些 问题 如果 没有得 到及时有效 解决 的情况 下往 往 引发 群 体性 事件 。 ‘
增长到 8 万起 , . 7 并且其 中 9 %以上的群体 事件是 由民众 9 利益受侵 害引起 。” 益 矛盾 已经成 为群体性事件发 生的 嘲
主旋律。
3 益表达受挫 : . 利 群体性事件发生 的重要原 因 随着社会转 型不 断深入 ,群众 的民主意识 不断增强 , 维权及政治参 与意识 日益旺盛 ,对 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 ,
作 者 简 介 :唐伟( 92 )男, 1 8- , 新疆喀什人 , 南大学 20 级研 究生, 究方 向: 海 07 研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l e y Res ar Th or e ch l
I学 嘲 麟 嘲 黼 埋 黼 嘲 论 l
可 以给各级领导造成压 力 , 能较快解 决问题 , 使本来 能在 法律程序 中得到解决 的矛盾逐渐演化成群体性事件 。 二、 积极构建利益调节机制预 防群体性事件 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里 , 同社会 阶层具 有不同 不 的利益需求 和价值偏好 。因此 , 平等的利益主体间出现利 益 冲突和失衡在所难免 。 群体性事件作 为社会运行 中一个 不 和谐 的音符。 要使社会变得和谐 , 消除不和谐的因素, 需

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

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初级社会群体一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群体。

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和合作的群体,包括家庭、邻里、游戏伙伴、儿童伙伴群等。

初级社会群体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功能。

积极功能为: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如情感交流、安全感、精神寄托等;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

消极功能为:在特定条件下,初级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而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发挥着负功能。

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主要表现为四点:(1)进入或退出初级群体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有所增加,典型的如闪电结婚和闪电离婚;(2)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初级群体的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随着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许多原来由初级群体承担的功能正在逐步移交社会组织。

以家庭为例,在传统社会中,家庭的功能是最全面的,它集生产、消费、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功能于一身。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承担专门社会功能的各类组织的出现,家庭的生产功能由工厂、公司等经济组织承担,教育功能由学校、幼儿园等组织取代.社会福利组织则正逐步取代家庭的赡养老人的功能。

(3)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日趋松懈。

由于初级群体的功能外移、社会流动的加速、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等,人们参与初级群体活动减少,初级群体成员间发生的联系减少,彼此的依赖程度降低,交往的时间缩短,造成初级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变得松散。

例如,家庭更趋小型化,核心家庭更为普遍,亲戚关系变得淡漠。

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使得现代社会人们比过去拥有更多的正式关系,并通过它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 三 )突发 性
直 接 争 取 和 维 护 自身 利 益 ,或 发 泄 不 满 、制 造 影
响, 因 而 对 社 会 秩 序 和 社 会 稳 定 造 成 重 大 负 面 影 响的各种事件 。 群体性 事件不 同于其他 的社会事件 , 其 具 有
虽 然 说 群 体 性 事 件 从 酝 酿 到 爆 发 通 常 有 一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1 0 - 1 9 一
作者 简介 :梁斌 ( 1 9 8 7一),男,陕西省成 阳市人 ,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侦 查学和治安学相关理论与实践。
48
梁 斌 :社 会 转 型期 群 体 性 事件 的特 点 、成 因及 对 策
个过 程 , 但 是 这 个 过 程 经 历 的 时 间 却 是 非 常 之 短 暂 的 。况 且 群 体 性 事 件 何 时 、何 地 发 生 ,其 规 模
从 目前 许 多 案 例 来 看 , 群 体 性 事 件 已经 有 了
向严 密 的 组 织 性 发 展 的兆 头 , 事 情 的 发 展 直 接 受 指挥 者的控制 和左右 。 随着 诱 发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因 素 越 来 越 多 ,其 参 与 人 员 也 越 来 越 复 杂 ,群 体 性 事 件 越 来 越 成 为 考 验 我 们 党 政 机 关 和 人 民 警 察 的棘 手 事 件 之 一 。
群 体 性 事 件 最 为 主 要 的特 征 就 是 群 体 性 ,由 于 事 件 的 发 生 通 常 必 须 要 有 一 定 数 量 的 群 众 参
题, 群 体性 事件就是其 一 。 近 年 来 的群 体 性 事 件 ,
已成 为 党 政 机 关 面 临 的棘 手 难 题 。 要 很 好 地 把 握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体制性思考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体制性思考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思考摘要: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表面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秩序的重新排列组合使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从体制的角度看,这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体制氛围变化、行政体制的功能短缺、体制性官僚主义和腐败有密切关系,把握这些症结点有利于我们认清社会安全阀门的漏洞,从而建构有效的社会协调控制体系。

关键词:社会转型;群体性事件;体制思考;改革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11-04追求和谐安定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也是人类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由传统到现代的阵痛式现代化转型,社会结构的重置导致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

表1是1993-2011年中国群体性事件统计表,统计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近6万起,2004-2009年每年的群体性事件都在7万起以上,2010-2011年是群体性事件高发时期,其数量达到惊人的18万起,有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第一个高峰”。

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

本文试图从体制角度对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及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超出传统社会规范约束,具有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它是一种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超出了政府的常态管理能力,要求政府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张力表面化的体现,其表现形式具有多种多样,如集体上访、游行示威、堵路、围攻党政机关、暴力对抗、集体罢工怠工、破坏公共秩序等等。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群体性事件一般具有自发性、复杂性的特点,且具有极端化的苗头。

浅析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群体性事件

浅析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群体性事件

浅析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群体性事件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频发、易发的趋势,这些群体性事件不仅扰乱了民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聚焦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办法,以期能为社会和谐有所帮助。

标签:群体性事件;特点;存在问题;防治对策一、引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不断地推进,面临着市场经济转型,利益格局调整等现实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增多。

群体性事件就是这些诸多矛盾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高发、频发、易发的趋势。

1993年到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由最初的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

〔1〕2005年超过6万起,〔2〕2007年超过8万起,2009年群众各类上访事件仍然继续上升。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从普通群体事件到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群体性事件,从原来的寻求解决问题到现在更多的参与者借此发泄不满情绪,群体性事件逐渐变得复杂。

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

群体事件干扰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成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障碍。

如何解决群体性事件问题,越来越考验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成为地方及中央在维稳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二、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特点(一)目标指向转移化这些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事件发生之初往往只是一些比较小的矛盾纠纷,涉及的相关人员之间只存在利益摩擦,但由于相关部门处理的态度不明确、处置不及时或不妥当,导致一个具体事件甚至很小的事件,可能变成社会冲突的导火线。

这样导致很多“打抱不平”的群众加入。

在部分社会成员参与后,关注的目标很可能会转向社会存在现象,如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或社会不公等,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普遍要求逐渐地成为凝聚各个阶层的共同力量。

群体性事件的哲学思考及预防路径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哲学思考及预防路径分析

辩 证唯 物主 义认 为在 社会 发展 的过 程 中,矛 盾 无时无 刻不 往 充满着 各种 社会 冲突 和动 荡” 。 在, 每 一对 矛盾 都是 既对立 又统 一 的。 主要 矛盾 和矛 盾 的主 要 方 面 决定 了事 物发 展 的方 向 。当今我 国 的主要 矛盾 是人 民 日益增


群体 性事 件 的社会 影响
矛盾 , 不仅给 社会 稳定造 成 极大冲 击 , 并 且可 能被别 有用 心的境
群 体性事件 , “ 指 由某 些社 会矛盾 引发 , 特 定群体 或不特 定多 内外 组织煽动 , 引发 更大 的骚乱 和破坏 , 演 变成 敌我性质 的矛盾 。
数 人聚 合临 时形成 的偶 合群 体 , 以人 民内部矛 盾 的形式 , 通 过没 有 合法 依据 的规模 性聚 集 、 对社 会造 成 负面影 响的群 体活 动 、 发 ( 二) 物质 和意识 的辩证 关系原理 辩证 唯物主 义认 为 , 物质 决定 意识 , 意识 对物质 具有 能动 的
革 开放三 十 多年 , 经济 发展 已取 得 了巨大 的成 就 , 人 民的观 念也 往往 都是 由看似平 常 的事件 引发, 而相 关管理 部 门没有 及 时妥 善 产生 了很 大 的变化 。 在 社会转 型期 , 民众更加 重视 对物质 利 益和
处理 导致 愈发激 烈 , 最 终酿 成严 重后 果 。在现 实生活 中 , 有些地
( 一) 矛盾 原 理

由于政 治制度 化 水平低 , 不 能容纳 这种参 与 , 结果造成 政 治的不 稳定, 甚 至出现 了所谓 的“ 参与 危机 ” , “ 一个 高度传 统化 的社会 和

个 已经实 现 了现 代化 的社 会 , 其社 会运 行是 稳定而 有序 的 , 而 个处 在社会 急剧 变动 、 社会 体制转 轨 的现代 化之 中的社 会 , 往

社会转型期集体行为的特点、原因及评价

社会转型期集体行为的特点、原因及评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集体 行 为 的 定 义 及 特 点
有 关集体 行 为研 究 的理论 视 角 , 经历 了从 古典 理论 ( 以社 会 心 理学 的解 释 为主 )到 主流理 论 ( , 资源 动 员取 向 ) 到 新 的综 合 ( , 再 社 会建 构论 ) 这样三 个发展 阶段目 以社 会心理 学 的解释 为主 的古典 理 0 论几 乎都具 有很 强的保 顷向,不但 过 分强 调集 体 行 为 的负面 效 应, 而且 把发动 和参 与集 体 行为 看作 是 非理 性 行 为 , 勒朋 的感 染 如 理论 、 尔德 的模 仿理 论、 鲁默 的循 环反应 理论 、 尔的相 对剥 夺 塔 布 格 感、 斯梅 尔塞 的基本条件 说 、 以及 紧急 规范 论和 匿名理 论。 以资源 而 动 员取 向为 主的主沛理 论却 强调参 与集 体行 为是 人们 的理 l选择 , 生 是理 性行为 。资源动 员框架 的两 个核 , 段设 是 : 会运动 活动 并非 社 是 自发的和 无组织 的 : 社会运动 的参 与者 并 非是非 理 性的日 他们 认 。 为集体行 为参 与者 的非 理 l特征 是 反感 集体 行 为 的学 者 的主观 评 生 价 而非集 体行 为参 与者本 身 的属 性 。在 描述 集体 行 为 参 与者 的动 机 时 , 们采用 利益 、 他 兴趣 等带 有理 性 选择 意涵 的概念 。 从2 O世纪 6 年 代 以来 , 西方 国家 爆发 了规模 大小 不等 , 0 在 各 自的利益 诉求各 有不同 , 式多样 的社会 运动 , 如 民权 运动 、 平 形 诸 和 运 动、 宗教运动 、 反核运 动、 同性 恋运动 等等 。 时至 今 日, 会运 动在 社 西方国家如 此普遍 , 以致一 些西 方学者 提 出了“ 社会 运动 社会 ”s — ( o ca m v m n ce ) 念来 刻 画这种 现象 应 当指 出的是 西 方 il e e t0 i v 的概 s t 国家基于 “ 民主权 ”“ 国 、天赋人 权 ” 的理 论 , 偏重 于形 式上 的 民主 、 自 由气 氛的维护 , 为一定 限度 内 公共利 益 的损失是 维护 弱势群 体 的 认 必要代价 , 此类活动 的观 念 比较 宽容 和开 放。尽 管我 国现 在是越 对 来越 重视个体 利益 的保 护 , 维护 社 会稳 定仍 是 头等 的大事 , 但 因此 在亟需社 会稳定 的转型 时期 , 集体行 为持 谨慎 的态度 。 对 学 术 界 对集 体 行 为 (01 t eb h v r的称 谓 不一 , 集 合 c 1 ci e a i ) e v o 如 行 为、 大众行 为、 体行 为。不 同 的研 究者 从 不 同的 角度 对其 进行 群 了定 义。本 文将集体 行 为界 定 为 : 许 多个体 参 与 的 、 有很 大 自 有 具 发性 的体制 外行 为。 前所 述 , 同 的研 究视 角对 集体 行为 的认识 如 不 有着 很 大 的差异 ; 因政 治 制度 、 本 国情和 历 史 传统 的差 异 , 国 基 各 对集 体行 为的认 识和 态度有 所偏 倚 。 管西 方社 会被 称 之为 “ 会 尽 社

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的社会学研究引言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是社会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关注的是人们在社会中的移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变动,而社会变迁则涉及较广泛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调整和变化。

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流动的定义与类型社会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条件、认同等方面的变化。

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流动体现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例如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

从群体的角度看,社会流动体现为不同群体之间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化和转换。

社会流动主要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不同领域之间的流动,例如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搬迁到另一个地区等。

垂直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动,包括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向上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低社会地位向高社会地位转变,例如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向下流动则是指相反的情况,个体或群体从高社会地位向低社会地位转变,例如失业、财富损失等。

社会流动还可以分为隐性流动和显性流动。

隐性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化没有被明确记录或认可,例如个体的职业改变、财富的增减等。

显性流动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化被明确记录和认可,例如通过考试进入大学、获得晋升等。

社会流动的原因与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因素、教育因素、技术进步、制度变化等。

经济因素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经济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从而引发社会流动。

教育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会导致社会流动的不平等。

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也会引起社会流动,例如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导致部分职业的消失,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职业机会。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社 会 转 型 期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利 益 根 源
定 社 会 背 景 下 . 利 益 受 到 损 害 或认 为 自 己 利 益 受 损 , 因 在
找 不 到解 决 的 途 径 或 得 不 到解 决 的 情 况 下 . 许 多 个 体 参 由 加 、 有 很 大 自发 性 的 体 制 外 行 为所 产生 的事 件 。 当前 的 群 具 体性事件主要 表 现 为 : 法集 会 、 行 、 威 . 体 请愿 , 非 游 示 集 罢 工、 市、 罢 罢课 . 围 冲 击重 要机 关 、 门 和 要 害单 位 . 塞 交 包 部 堵
[ 中图分 类号] C 1 . ; 9 4 [ 9 2 6C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7820 )300— 0843(060—01 4 0
我 国 正 处 于 社 会 转 型 期 . 体 性 事 件 频 发 。 据 统 计 . 体 性 事 件 发 生 。群 体 性 事 件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威 胁 到 了政 治 稳 群 19 9 3年 全 国 发 生 群 体 性 事 件 870起 .9 4年 发 生 1 0 定 、 会 安 定 和 经 济 发 展 , 引 起 党 和 政 府 高 度 重 视 以 及 社 0 19 o0 0 社 已
引 发 的 群 体 性 事件 将 是 我 们 不 得 不 面对 的 问题 。 我 们 应 该 理 性 看待 社 会 转 型 期 的 群体 性 事 件 , 采 取 理 性 的 方 并 式 处 置 社 会 转 型 期 的群 体 性 事 件 。
[ 键 词 ] 群 体 性 事件 ; 益 冲 突 ; 关 利 理性
化 . 使 部 分 群 众 的利 益 受 损 . 政 府 的 政 策 和 措 施 产 生 不 致 对

关于转型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关于转型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缘 由往往 会采取冷 漠的态 度 。但是 当利益 受到严 重伤害 时 , 象 ,成 为引发农村群体 『 生事件的 “ 导火线 ” 。 人们 的情 绪又容 易转 变为 政治 躁 动 ,乐 于服 从 、遵从 、盲 3 、农 民政 治参与 的渠道 不够畅通 。政治 参与是公 民权
所谓农村群 体性 事件 ,是指在农村社会 ,农 民由于利益 强烈撼动社会秩序 ,破坏社会稳定 。一 般而言 ,矛盾从最初 受损或其它 原因而引发的矛盾冲突 ,形成一定规模 ,干扰正 出现到最终爆发 ,都要经历一个过程 。在这 个过程中 ,一些
常 的生产秩 序和社会秩序 ,对农村社会 的稳定造成 一定影响 矛盾 会表现得相对明显 ,而一些矛盾 则会相对隐蔽 。 的事件 。农 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转型 时期社会 冲突的重要表 ( )对抗性和破坏性 三
蕴涵 的能量超出现有农村社会秩序 的所能容纳能量的 “ 极限 的 重要 区别在 于对科 技不 需过 分依赖 ,更多地 依赖 经验 传 阀”时 ,矛盾便会 以农村群体 性事件 的形式瞬 间爆 发出来 , 统 。因此经验性 思维 及其决定的保守哲学积淀成 为人们根 深

76 一
I 民 问麓 l 农
【 民问 寇 1 农 。
农韭经济
2 11 026
关于轱型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范


要 :当前我 国转型期 农村群体性事件频繁发 生 ,并呈现 出利益性 、突发性 、对抗性和破 坏性 等特征 。对政治统 治、
社会秩序 和经济发展造 成 了重 大的 负面影响 。农村 群体性事件 的引发 原 因较为复 杂 ,因从 发展农村 经济、重构基层政府 权 威 、畅通农民言路 、提 高农民综合素质 、构建预警和应 急处理机制等 多方面积极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 生。 关键词 :转 型期 农村群体性 事件 理性思考

对社会转型时期贵州几起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思考

对社会转型时期贵州几起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思考

对社会转型时期贵州几起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思考勾朝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社会发展正加快转型,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正在导致社会秩序的打破与再次构筑,现阶段我国还处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正在起步之中,在由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主义走向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双转过程中,社会矛盾有的地方或部门可能出现对某些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以致造成某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一名政法一线干警,有必要透过这些群体性事件结合执法工作分析事件所反映出的一些本质问题,认真学习、努力思考,为更好地开展执法工作作一些必要的思考与探索。

事件:1、2008年6月28日16时至29日凌晨3时左右,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部分群众和中小学生,因对一名女中学生死因的鉴定结果从怀疑到对公安机关的不满,聚集到瓮安县公安局和县人民政府请愿,围观群众骤然聚集达2万多人,极少数不法分子趁机鼓噪,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打砸烧……2、2011年7月26日,在贵州安顺西秀区因为城管执法不当,发生了上万人聚集的群体性事件,造成大量财产损毁。

3、2011年8月11日下午因城管执法问题引发数千人在黔西县成聚集,发生8.11群体性打砸烧事件,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省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

4、近期贵州毕节市发生了因个别乡镇以收取计生社抚费为学生报名入学条件,引发部分群众聚集到市里游行的事件分析:无论是瓮安的6.28、安顺的7.26、黔西的8.11事件,还是毕节市因个别乡镇征收社会扶养费引起的游行事件。

尤其是6.28事件,事发偶然,也是必然。

从这几起事件中,我们可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6.28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偶然中的必然。

6·28”事件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情节恶劣,破坏严重,造成了极大的财产和经济损失,影响了全省稳定和贵州形象。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的集体行为、社会交往和社会结构。

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揭示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性。

下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几个典型的社会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家庭问题。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核心。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家庭可以揭示人们在家庭中的社会角色、亲密关系的形成及维系方式等。

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在家庭中通过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化。

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关系的破裂、婚姻的稳定性等问题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家庭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其次,让我们来关注一下教育问题。

教育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之一,它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教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对个体的塑造作用,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以及其影响。

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探讨教育制度、教育机构、教育流动等方面的问题,以期改善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

再次,让我们来审视一下社会不平等问题。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不平等包括财富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权力不平等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研究社会结构中的阶层、社会阶级等问题,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以及其背后的根源。

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可以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问题。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社会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迁方式不同。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变迁可以揭示社会的规律和趋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向。

通过对社会变迁的研究,可以为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社会学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社会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环境 污染 问题讨要说 法 。后 部分人 员冲入 浙江 晶科 能源
无从 上达 , 政府官 员对市 民不承担利 益责任 , 以及 执政党政 治决策与下层 利益诉求分离 , 国家对各阶层 的利益配置严重
失衡 等这样一些 情况 ” 结果带来 的是强势 群体更强 , 。 弱
公 司, 将停 放在公 司内的 8 辆汽车掀 翻 , 造成部分办公用品及 财物受损 。再 比如 2 0 年 6 1—2 0 8 月 7 0日湖北石首 的人命 案 , 几万 民众打退 上千武警 的恶性 事件 同样也是 暗示与模 仿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利 益主体 多元 化 的今天 , 利益 表达 , 特别是集 体上访 者的利益表达 , 已经是一个无 法回避的问题 。利益表达渠道 不畅通 , 策可能变 形 , 政 执行可 能乏力 , 机制 可能扭 曲 , 机构 形 同虚置 , 腐败依 旧盛行 ,具 体表现为下层市 民的利益诉求 “
袁花镇 红晓村 5 0 0 余名群 众聚集在浙 江晶科能源 公司 门前 ,
致 的。它具有 突发性 、 以感知性 、 难 破坏性等特点 , 它无处不 在, 涉及的领域较多 。其 中较 为突出的就是群体 陛事 件 。从
二 、 会转型 期群体 行 为的社会 学分 析 社
群体行 为作 为一 种众多人的一致行动 , 的前 提是要有 它
19 年到 20 年间 , 国群体性事件数量 已由 1 93 03 我 万起增加到 6 万起 , 参与人 数 由7 万人增加 到约 3 7 3 0 万人 。2 比如 ,0 1 2 1
许 多人 , 为一个共 同感兴趣 的问题而 聚集在一起 , 并发 生直
接的接触 。正因为接触 的紧密性 , 能够 产生激烈 的互 动 , 容
易造成思想和情感 的一致且不易接受其他刺激 , 不去考虑有 关的事情 , 以群体行 为的发生就有 了坚实的基础。 所
( ) 一 暗示和模仿
大量的有关研究表 明, 社会 互动是人的社会行为 的主要 表现形式 。暗示和模仿是社会生活 中最基本 的 、 最普通 的一 种互动 方式 。暗示就是采用含 蓄的方式 , 一种 意见 、 将 态度
确定性 , 从而及 时调整 自身的行为 以适应 变化 了的环境 。聚 群 者希冀在 集合 中寻找到共 鸣点 , 并力 图补充缺 陷 , 达到志 趣 相投 、 知能互 补 。 群体行 为 的出现充分说 明 当弱 势群体 的利益 表达渠道不通畅 , 语权较小时 , 话 他们倾 向于合作 、 结 群, 希望通过 “ 集体 的声音 ” 引起 当权者对其 利益的关注 的倾
析并提 出解决群体 行为的有 效路径 ,对于社会 的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 [ 关键词 ] 社会转型 ;群体行为;社会 学 [ 中图分类号 ] C 1 93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 宫敏燕 ( 9 8 ) 1 7 一 ,女 ,博士研究生 ,讲师,研 究方向为社会学。 当前 , 中国社会 正处 在大变革 、 大转 型时期 。所谓“ 社会 转型期 ” 是指 中国社会正 处在从传统社 会 向现代社 会转变 , 和过渡的时期 。社会转 型” “ 所表现 出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结 构的转换 , 而且 表现为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的整体性重 大变革 。在社会转 型期 , 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发生碰撞 和 摩擦 , 导致 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群体行 为就是 这些矛盾不断激化 的典 型表 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 群体行 为 ( l ci e air通常被称 为集群行为 。美国社会学 Col t e B h v ) e v o 己的处 境与某种 标准或某种 参照物相 比较而发现 自己处于 劣势 时所产生 的受 剥夺感 , 这种感觉 会产生 消极 情绪 , 以 可 表现 为愤怒 、 怨恨或 不满 。社会转 型期 , 体制 的改 革一方面 使人 丧失 了传统 社会条件下 的既得利益 ; 另一 方面 , 人们期 望得到 的改革收益却没有 实现或者很少 实现 。正是这种“ 现 实 与期待 的负面差距” 加剧 了人们 的“ , 忿忿 不平 ” 。特别是 改革 开放 以前 , 计划 经济调控下 的贫富分化 不大 , 而改革 开 放 以后 , 无论在经济领域 、 政治领域 还是社会 领域 , 社会底层
社会规范空缺或规范 冲突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 这就是社会学
新的价值 观和行 为方 式 。群体 行为的 出现 便是转 型期的必
然产 物。 ( ) 一 社会 变迁催生 了社会风险的增多
从中国当前社会总体变迁 的形势看 , 整体平稳 的同时存 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 。特别是处于转 型的过 渡时期 , 这种社 会风 险愈加频发 。从来源 的角度看 , 社会 风险主要有 三类 : 来 自自然界 的风 险 ; 为的风 险 ; 与 自然 的综 合因素引发 人 人
就是 由于 当地 的党政机 关反应 迟钝 , 处措失 当 , 且滥用警 并 力, 致使 事件火 上浇油 , 最终酿 成几万 民众打退 上千武警 的
人类 行为 的一个重要 特点就 是趋 向于合群 。社会 生产
方式 越发达 , 活方式越 先进 , 生 各类人 员 的趋 群意识 和结群 倾 向就越强 烈。面对社会 的巨大变 革和发展 , 社会 聚群现象 普遍存 在的 、 经常发生 的 , 发生 的原 因 、 情况 和结果也是多种 多样 的 。这 种随意性 、 自发的 、 无拘无 束 的聚群现象无 所不 在 。它 的启 动原 因之一 是 出 于人 们最 基 本 的交 换 信 息需 要 。这一需 要最原始 的生物 学价值是 减少对 周 围环境 的不
局部利益 , 甚至 只为 了官员个 人利益 , 而去集 权 、 揽权 和弄权
— —
这 已成为相 当普 遍的官员本 能” 所 以, 。 解决转 型期 的
群体行 为 , 关键在 于疏通 其利益表达渠道 , 遏制腐败的滋生 ,
而 湖北“ 石首事 件” 的解决方 式给我们 提供 了解 决群体行 为
剧 , 会价值观 与社会行为 方式会 随之发生变化 , 生许 多 社 产
会 秩序的转变。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 范凸显 。最为明显的 失 是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 尚未形成 , 旧的 道德观念又失去 了对社会成员 的有效约束力 , 使得社会成员 的行 为缺乏明确 的社会 规范约束 , 成社会规范权 威失落 、 形

然后又落在地上。 ”
种集 体心理 由此形成 。这时 , 意外 事件一 旦发生 , 度刺 高
三 、 决 社会 转型 期集 群行 为 的有效 路径 解
( ) 通 利 益 表 达 渠 道 , 制 腐 败 滋 生 一 疏 遏
激就 打断 了人们 的正常 秩序 , 于是情 绪相互 感染 , 产生 冲动 和狂热 。在这种 高度情感 的支配下 , 相互 间的暗示 冲淡 了人 们 的理 智 , 而不假 思索 的模 仿则使人 们失去 批判 的能力 , 从 而发生共 同的行 为把激动 的情绪发泄 出来 , 完全不 考虑行为 的后果 。比如在 2 1 年 9 1 0 1 月 5日晚7 3 分许 , 时 0 浙江海宁市
论 的最好佐证 。 ( ) 二 趋群性是人类的本性
势群体更 弱。群体行为者往往是社会 的弱势 群体 , 当其利益
诉求渠道 受阻甚至表达无望的时候 , 抗议或暴力 冲突等非 常 态 的群体行 为就会 出现 , 这种 情况在转型期 的社会 已经屡 见
不鲜 。比如发生在 2 0 年 6 1—2 0 8 月 7 0日湖北石首 的人命案 ,
家帕克在其 12 年 出版的《 91 社会学导论》 中提 出 , 集群行为是 在集体共 同的推 动和影 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 , 是一种情绪 冲 动 。 群体行 为往往难 以预测 , 而且往往会导致一定时期内的 社会失范与混乱 , 因此它也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似 乎都成 为各 强势阶层盘剥的对象。随着这种差距的扩大 , 社会 底层就会觉 得 自己“ 被剥夺 ” 得越 多 、 厉害 , 越 无形之 中 挫折感 和敌 意就会 上升 , 而群体行为又常常是发泄这种挫折
Vo .5 No6 1 2 .
J n2 1 u .0 2
社会转型期群体行为的社 会学思考
宫敏 燕
( 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 阳,7 2 0 ) 10 0
[ 要] 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大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各种利益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中的各类矛盾日 摘
益显现 出来 ,由此 引发 了群体行 为的屡屡 发生。阐述群体行为产生 的必然性 ,从社会学 的角度对群体行 为进行 了深入 的分
的一 个 反 面教 材 。 ( ) 变 执 政 理 念 。 整 利 益格 局 失衡 二 转 调
社会 转型期 必然带来 社会各 阶层 和个 人经 济利益 的变 动 。在此过 程中 , 一部分 人受益 和一部分人 受损 , 部分地 区 受益 和部分 地区受损 以及不 同行业受 损或受益 已成为社 会 经济转 型期的主要特征 。然而 , 社会公平则是调 节社会 矛盾 与 冲突 的基 本准则 , 是一个 社会凝 聚力 、 向心力 和感 召力 的
感 和敌 意 的最 有 效 的 途 径 。

群体 行 为产 生的 必然性
社会转 型期作 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 社会 结构变动加
( ) 三 社会失范导致人们行 为的无所适从
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 , 是社会 由传统 型社会 向现代型社
会 转型 的过 程 , 种社会转 型不是社会性 质 的转 变 , 这 而是社
第2 卷 第6 5 M 2 1 年6 02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h n cu iest f cec n eh oo y (o il ce csE io ora C ag h nUnvri o S inea dT cn lg S ca i e dt n) o y S n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