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物以游心于丹陈军论道武当山
乘物以游心
乘物以游心摘要:老庄首倡“虚静”思想讲究的“物我同一”。
这一思想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结合,浓缩并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后经历了生发、阐释、改造、与完善,形成了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学创作、美学意识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理论观念而被引入到文学艺术创作的范畴,对文学创作与传达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认真梳理了老庄有关“虚静”的观点及论述,剥离其中的虚无、迷离的消极意识,进而去研究虚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尝试探索文学创中构思阶段的一些独特规律。
关键词:老庄;虚静;文学创作;影响一、老庄“虚静”学说的核心概念先秦时期,老子首倡“虚静”思想,他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强调了惟虚方能容纳万物,使万物自由运行其中。
惟虚怀若谷,方能宽宏大度,容人之过,不责于人。
“守静笃”,讲的是应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守住“静”字不放,这是得道的不二法门。
老子认为只有做到这六个字,才能体认到宇宙本原的“道”,才能保持人的心境永远处于虚静状态。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之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离也。
在《天道》中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虚静,就是要达到一种纯洁无杂、忘物忘我的空彻心境。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虚静状态呢?庄子认为,要?_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于丹《庄子》心得之《大道与自然》
于丹《庄子》心得之《大道与自然》《庄子》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于丹教授认为,这些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于丹教授认为,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每一个人年龄不同、境遇不同、学养不同、出身不同,每一个人走过的历练不同、沧桑各异,所以每个人贴合大道之法,只有你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别人。
庄子最终要提醒人的,是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那么这个人就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当我们为了一个辉煌的目标,或者为了一个诱惑的物质利益,一头扎进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没有退路了。
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想到,来的时候为什么凭着一种激情,凭着一个目标的吸引,而忘记给自己的退路做一点记号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那么人怎么样不丧失?怎么样才能不迷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流光真正进入不废大道的自然呢?庄子的看法认为这个世界返璞归真,也就是说要把外在提倡的道德先都少一点。
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的道理法规,都应该是人们心中最自然的本真,而用不着任何外在的形式,而代表儒家的孔子却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于丹教授认为,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中国人格,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道家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也就是说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庄子所说的自然的大道之中呢?庄子说,虚无恬淡,乃何天德。
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静下来,不慌乱,这就合乎天德。
于丹教授认为,无论是西方的哲言,还是东方的智人,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研究论文:探析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133463 旅游管理论文探析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一、武当山道教文化相关旅游资源分析1.文学与艺术著名教授于丹曾在武当山太极二胡盛典上现场品评《庄子》“自然人格,乘物以游心”。
承道家而来的武当道教,其中有众多的道经为了便于朗诵、记忆、传播,全部或部分采用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不仅如此,道教还创造了游仙诗、步虚词和青词等新的文学形式。
2.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渊源于武当道教,道士在修炼学道时,常常伴以练习武功。
武当道士张三丰创立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
武当武术,源远流长,玄妙飘灵,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它以静制动,尚意不尚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
武当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1]。
3.武当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其道教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有号称“万古之奇观”的八宫二观、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外加一条长达七十余公里的登山神道,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
武当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整个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4.道教民俗武当道教民俗主要包括旧时朝山进香习俗、道教斋蘸活动、敬神礼仪等方面,重要的还有庙会,这些庙会往往以道教传统节日为依托,道教仪式和道教中神话传说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5.武当道教养生医药及养生特色饮食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道教医药单、验方154 首,分门类归纳为养生保健方、内科杂病方、妇科杂病方、骨伤科方等 6大类,其中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等名贵中药材闻名遐迩[2]。
药膳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内容。
道教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其饮食往往利用当地天然食材精致而成,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同时,武当非常著名的道教茶饮为武当茶,深受一些教外人士的喜爱。
乘物以游心
乘物以游心作者:谢印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0期摘要:乔治·莫兰迪的作品,用只属于他的艺术语言,在看似相同却又总是不同的画面上,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理想。
他长期钟情于他的静物,凭借不同排列组合的这些形状单纯的瓶子罐子,描绘出平凡人眼中所未曾发现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莫兰迪;形而上;乘物以游心;真实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57-02一、莫兰迪的“乘物以游心”乘物以游心:“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庄子·人世间》以物养心,顺势应势,乃理之必然,情之至妙者也。
这是庄子的处世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也是庄子待物的审美情趣。
“乘物以游心”,就是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象应当摆脱物象对人的束缚和支配,摆脱表面的型与颜色的诱惑,不是用平常实用的目光去关注见到的事物,而是从特定的时空中移出物象而使景物与自身交相契合,追求景物及内心本质的型。
即要去除一个对立、冲突、异己的对象,通向一个亲近、浑融的物。
而乔治·莫兰迪,正是用自己的绘画完美的诠释他的艺术与庄子审美态度的不谋而合。
在莫兰迪的作品前,观赏者的大脑中会闪现一系列疑问:这是我常见的瓶子、罐子、盒子吗?如果是瓶子,那怎么没有它们应该有的造型、色彩跟质感,甚至于没有画面应有的参照空间呢?但如果不是瓶子,为什么我们的确感觉到画面中的瓶子呢?莫兰迪正是通过这种不似之似的造型,乘心以游物,表达内心里本质的行。
让观者感受宇宙的复杂,借助普通的瓶子表达出他对世界的感情。
二、“形而上”的莫兰迪“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形而上:即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越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
“形而上”是指比较抽象的、理论化的、哲学的东西,特别是上升到“道”的层次的东西。
既是指哲学方法,也是指思维活动。
乘物游心
乘物游心【导读:在呼唤迭代的当下,当置换与丢弃越来越迅速,器与物也常常带着记忆早早被闲置,被替代。
浪掷,不知不觉成了时代的一种质地……】书案上,零零落落的两三花器,昔日朱门今夕遍生青苔般的静寂,像一截嶙峋的人间,每在沉卷之时,举目可见。
于是,打算用一种极简的思路,要让它们旧瓦澡新雪——择一枝筋骨的六月雪,伴两粒矢车菊,配一眼青瓷,叶是紫藤。
在案头,就是一节短小明目的诗。
一丛老竹,两穗雀麦,一颈清璃,竟有瘦去人间烟火的风姿。
若要取名,应叫“东坡瘦”!花期将过,紫鸢尾不得不黔驴技穷,可终究往事太过盛大,即便只剩空旷,也有苍苍莽莽之气。
于是,给它一穗雀麦来颔首,盛在粗泥之中。
在园中见过这样的一幕:琼树被拦腰伐斷,袒露的横切面粗犷、苍凉,几束细枝却拔地而生。
于是,便要在白瓷中还原:生命,可以有挫折,但不应屈服。
麦蓝菜常被误识为满天星,这种一开就是千言万语的花,极难让人拎出一句重点。
于是两页皱叶椒草就有了可读性,再让它们“写”上锈罐,恣意与披靡便被勾兑成恬淡与平和。
紧着朴素的审美和郑重的心思,把寻常草木照搬在花器之中,不想,却成为案头最经读的句子。
离开母体的草木依旧自力更生,直至“江郎才尽”。
事实上,从陌生到熟稔,时间把人和万物都宠得霸道,荣枯之交,已然把曾经盛大的铺垫作了定格。
我的案头,就曾收留过这样一枝山茶花:开过荼蘼,却依旧泊在枝头,成了一团悠悠的红褐岁月。
生命,无关荣枯;美,也无关新旧。
草木如是,器物如是。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
这一乘,是身在物外,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是,方可达到游心。
不以物喜,不是拒绝所有美好事物的小确幸,而是不把欢喜一一物化;不以己悲,也不是忽略所有内心的涟漪,而是不把一切的情绪一一己化。
器物,不过是径,终归还是要落实在心。
有人说,器,若失去了使用价值,便也就失去了美。
器,美在其形,但终需功在其用。
器之道,不在求其形,而在尽其用,这用,也不是拘泥固有程式,却当是对生活态度的承载。
化蝶逢庄周,乘物以游心
化蝶逢庄周,乘物以游心近日阅读了《中国哲学简史》,粗略领阅中国的哲学发展历史。
似乎看见千年时光波涛汹涌,无数哲人音容乍现。
中国的哲学史带给一个粗读者的最大感悟是多变不定却又时时绚烂如曼珠沙华。
千年时光匆匆,白驹过隙,哲学史似海,看似沉默汹涌得让人敬畏,却又平静内敛地包容一切。
似暴风雨,看似冷酷无情地摧毁一切,却因此看到了月明。
似岸,看似隐藏在海岸的另一端遥不可及,却是航海者努力追寻的彼岸。
似云,洁白冰冷一尘不染就这么挂着不动,明白了才知道原来如此轻柔......《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
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处处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当之无愧是史与思的结晶。
特别是先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
读书过程中,无数哲人的思维火花与渺小的我碰撞,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
其中最记忆犹新的当属先生对庄子及庄子代表的道家第三阶段论述。
《中国哲学简史》关于庄子部分摘要: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这一切方法没有哪一个能够绝对保证他不受伤害。
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我们可以说,先秦道家都是为我的。
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
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
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
例如他说:"泰初有无。
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末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
"(《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
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于丹〈庄子〉》心得体会(实用)
The creation of man precedes the creatio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2021年《于丹〈庄子〉》心得体会2021年《于丹〈庄子〉》心得体会1春节期间,我该读一本什么书好呢?我站在书架前搜索。
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庄子心得》上。
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但能记住的似乎太少了。
但总又时时在我的心里缠绕,让我时时回味,时时想再读的冲动。
对庄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还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十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学校或函授期间也只读过两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没读懂。
其它内容更不要说了,连读也读不下去,何说理解圣人之意。
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风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召唤着我。
我捧着书再次读了起来,读的那么认真,那么真诚,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课。
我于梦中随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生平,《史记》中记载的'是战国时候宋国蒙地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
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
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
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道教园林
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故原始道教的寺院皆建于大自然之中,形成自然风景式寺院园林,开我国自然风景式宗教园林之先河。
原始道教之后,许多宫观在选址时仍继承原始道教的传统,这当然同道士追求超凡脱俗的清修生活有关,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
自然风景式园林始终是道教宫观园林的主流。
其常见类型有:第一,高山之巅型:如华山真武宫、泰山碧霞元君祠、青城山上清宫、武当山金殿、茅山九霄万福宫等。
第二,山坳山麓型:如终南山楼观台、武当山紫霄宫、嵩山中岳庙、华山玉泉院等。
第三,洞中洞口型:如江西庐山仙人洞、青城山常道观、浙江雁荡山朝阳洞等。
第四,江河湖海型:在平原或海岛上依水而建,如惠州玄妙观、南昌青云谱、庙岛妈祖庙等。
第五,山水兼有型:崂山太清宫背山面海,杭州西湖抱朴道院靠山临湖,陕西佳县白云观建在黄河峡谷的小山上,等等。
除以上五种常见类型外,也有一些宫观建于城镇乡村之外的郊野或农田间。
自然风景式宫观园林置身自然,除依赖山水之势、巧借山水形胜之外,还与附近的人文古迹,以及当地特有的气象、生物现象等,组成景观,扩大宫观园林的范围,丰富其内容。
如泰山八大景、恒山十八景、泰山日出、金顶日出、葛岭初阳台观日、青城山上清宫“神灯”、晋祠朝阳洞、浙江玉皇山福兴观下紫来洞、千山慈祥观扫帚松等。
自然风景式宫观园林不仅借取自然山水,而且还对之进行加工改造。
常见的方式有摩崖造像、摩崖石刻、引水入园、凿地为池等。
当然,有些宫观还结合道教的特点,凿有炼丹井、炼丹池等,令人发怀古之幽思。
除自然风景式宫观园林外,道教也有城镇宫观中的人工园林。
人工园林的含义是在宫观中辟有院落,修建模仿自然的人工山水。
如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香港元朗云浮仙观等均建有人工园林。
宫观园林中多植有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
如晋祠的隋槐,杭州黄龙洞的方竹,云南昆明黑龙潭的唐梅、宋柏、明代山茶花,千山无量观的万年松,青城山天师洞的张天师手植银杏及歧棕,罗浮山冲虚古观的丹桂树,贵溪天师府的千龄罗汉松,崂山太清宫的汉柏、唐榆、宋银杏等,均闻名遐迩。
于丹庄子心得在线阅读
于丹《庄子》心得在线阅读1第1节:庄子何其人(1)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人:庄子。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
大家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
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我们关于庄子的生平能够知道的很少很少,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庄子是战国时候的宋这个国家的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人。
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一个保管员。
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一个时代里。
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据大概的推测,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当然也有一说到公元前275年。
他具体的生卒年月更是无从知道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
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
这就是晋代郭象整理出来、流传至今的《庄子》。
其中“内篇”是七篇,有“外篇”是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现在我们能够确定的是,七篇内篇一定是庄子所做,而外篇和杂篇有可能是他的门人、学生、朋友以及后世得到庄子思想真传的人写的一些文章。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
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
乘物以游心,解读庄子的人生理想
乘物以游心,解读庄子的人生理想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庄子体道,重在心灵的开拓。
在庄子哲学中“心”字很重要,逍遥游所游的不是肉体而是心,“乘物以游心,不得已以养中”“游心乎德之和”,这里的心就是所游的心灵主体。
庄子讲坐忘,就是使心同于大通,讲心斋,就是要使心虚灵不昧,因此,庄子写心,常用灵台、天府、真宰等词都是把这个真心看作最高境界。
在他看来,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就是努力拒斥这样那样的框限,无止境地追求心灵阔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克服一切心内心外的障碍,摆脱一切束缚,涵养一种包融通脱旷达贯彻的心胸,“游心于大道”。
具体说来,庄子认为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有待”到“无待”。
破除“有待”观念即是克服主体心灵外障,只有从“有待”到“无待”,才能逍遥游。
“有待”与“无待”是庄子哲学特别是其自由观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谓“有待”就是指人受周围环境与条件的制约,指人与周围事物处于矛盾的依赖关系之中;“无待”就是指人摆脱了周围环境与条件的束缚,取消了与周围事物的矛盾依赖关系。
庄子认为,有待不自由,无待才有自由。
《逍遥游》篇以理想人格如何从“有待”达到“无待”进入“磅礴万物以为一”的逍遥自由境界为题旨。
且看大鹏的出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冀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牙向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
这给人以海阔天空的审美感受。
庄子以如椽大笔,用诗化的语言,通过景物观照对宇宙自然本体和人生进行了深切的体认在这里,庄子体验到了道的无穷博大与深邃邈远,自我主体处于现实之中而不受其束缚,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获得了精神自由。
《庄子》的读后感
《庄子》的读后感关于《庄子》的读后感《庄子》的读后感篇1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
之前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特别。
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虽是一个幽默而有涵养的人,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穷到极点,处处求人,等米下锅德地步。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生命需要滋养
生命需要滋养于丹【期刊名称】《老年教育(长者家园版)》【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1页(P54)【作者】于丹【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我喜欢昆曲,是因为昆曲能带来一种生命的从容。
它不热闹,但能让你在一种岑寂之中体会生命的过程,流光的从容被徐徐展开。
从容有什么好处呢?从容了,你就会有时间“玩”。
我身边有很多事业非常成功的朋友,他们再忙也要留出时间来“玩”。
生活不能完全被意义和价值填满,必须留出一段时间来善待自己,腾出专门的时间去滋养生命。
我受道家影响很深,庄子有句话“乘物以游心”,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车马,你做的—切事情包括工作和生活,皆为乘物。
不滞留于此,而是完成一个穿越,乘物最后的目的,就是达到心灵的逍遥游。
如果我们在红尘穿梭、忙碌、承担责任,但没有心游万仞的那种潇洒与恬淡,生命就无法变得美好。
美好的生命是需要滋养的。
我认为,养生、颐养身心最重要的,就是不迷失自我。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颐养身心才能找对适合自己的方式。
人的个体存在差异,养生方式也应不同,不能看别人喝茶我也喝,看别人吃药我也吃,最重要的是要找对适合自己的方式。
在这个世界上,你遇见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人、一段音乐、一处风景、一件衣服,有蓦然相逢的钟情,就是因为其与你适合。
因此,一个内心不清晰的人,就会盲从,在养生上也会随波逐流,分不清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养生也绝不仅仅是养身体,而是养状态,这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最好的状态就是一个人精神饱满,但不紧张;从容自由,但不慵懒。
养生就是要把这种饱满的精神和从容的状态结合在一起。
人不是工程零件,我们颐养的也不是身体的某一个器官,而是综合起来的精气神。
找对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滋养美好的生命,这样,生命才能焕发出更大的价值。
于丹对话泽道法师
于丹对话泽道法师于丹: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值此佳节,有幸能与泽道法师进行一场特别的对话。
我要特别感谢泽道师父,您在闭关期间有所打搅,实在是不恭敬。
又让您舟车劳顿,更是愧疚。
但是师父表示,其他事都可以放下,这次对话一定要来。
在这个时刻对谈,听月观心,是与明月结缘。
泽道法师: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我平时就喜欢赏月,又是天心寺住持,所以一直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于丹:今天想来与您聊一聊,有一个缘起。
我最近要出一本书,是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
一直觉得师父是有大智慧之人,大家建议我与您对谈一次。
在这本书中,我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茶,关于中国人烹水饮茶的历史,引用了《茶经》上的一些典故,以及民间一些关于茶的传说。
二是关于古琴,探讨琴在古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古人在琴中寻觅知音的缘由;分析“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历史由来,以及君子“制琴有术”的道理。
通过琴与人的故事,挖掘古琴背后的义理。
三是关于酒。
此外,书中还写了山水。
茶、酒、琴大多是室内小空间活动,人只有多亲山近水,才能有胸襟和眼界。
写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即与古人相比,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些情趣。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
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
人是动物性的。
记得您以前讲过,《西游记》其实是讲人从兽性走向佛性的过程。
唐僧不如任何一个徒弟有本事,但目标专一,所以修成了佛。
在我看来,红尘是一道法门,法门之中,人心也希望向善,人生也希望美好,但是需要找到载体和路径。
生活在一个热闹的时代里,如果不依赖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
所以,我试图从中国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找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仪式。
此前讲《论语》《庄子》时,多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
我写这本书时,则是希望把思想装在生活方式的载体里,让大家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悟。
《庄子》读后感优秀作文10篇
《庄子》读后感优秀作文10篇《庄子》是庄子一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他本人写的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
庄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庄圆整理后形成的这部传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读后感优秀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庄子》读后感范文一阅读《庄子》是一件赏心乐事。
我从上中学开始就陆续听到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最初的印象都是偏消极的。
人们把庄子说成避世、反智、唯我主义,但是庄子的一些寓言,从梦蝶、鱼乐到大鹏、河泊等,这又让我觉得有一些有趣,到底庄子在想什么?当我认真地阅读了《庄子》,对《庄子》中的话都仔细品味了很多遍以后,恍然大悟,原来庄子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里最聪明的人,司马迁说庄子是“其学无所不窥”,这句话是可信的。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乐在其中。
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羡利禄,甚至对死亡,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庄子说,天有大美丽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全是一些谬悠至说、荒.唐之言……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庄子的智慧是一个万花筒,从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缤纷和瑰丽,同时又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庄子的智慧像是春天里怒放的花朵,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
所以,庄子的身后都是狂草的墨迹,彰显着智慧的轮廓。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庄子所谓的“道”,包含万物,而形成一个整体人生,一无所缺,察觉自己像鱼一样,与万物“相忘于江湖”。
庄子的思想超脱了万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虚构更是奇特磅磅、姿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庇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写人有承云游于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50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庄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慕……总之,所绘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
庄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有着淋漓的体现。
于丹:旅游中遇见从来没有遇见过的自己
于丹:旅游中遇见从来没有遇见过的自己游是个很道家的概念,翻开庄子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庄子也说人生就是“乘物以游心”。
首先,我的概念就是旅和游是两件事,旅可以是一种外在的行程,比如说现在的旅行社也会组织浪漫之旅、体验之旅、夕阳红之旅。
但是我认为游是个人心灵的事情。
我们现在不缺乏旅,但是有时候缺乏游。
游是个很道家的概念,翻开庄子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庄子也说人生就是“乘物以游心”。
把现实空间物质空间,如同乘车一样穿越了,最后达到心游万仞,所以我们不能总在有旅无游的状态。
我们要真正能够完成心灵在景区受到某种激荡,然后想着怎么样能够把这种激荡转化到你自己的一种生命成长中去。
我认为人在旅游中,最高层次的邂逅那就是你突然遇见了你从来没有遇见过的自己。
我现在旅游的时间和机会比起上学时代多多了。
我去各地讲学,除了讲学之外,我一定要去我最想去的就近的地方。
比如4月初我在印度,4月中旬我在北欧,最后从希腊回来。
这种过程就一定是工作吗?我认为既然必须得完成工作,那么可以由旅游和工作达到平衡,反正也要到千山万水之外,何必不去看一看呢?当人的心灵境界和你的世界相匹配时,就不会觉得压力那么大了。
旅游是养心的过程。
所以,我觉得旅游其实就是你生命中一种邂逅,一种相逢,你总会在旅游中邂逅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我把旅游分为三层境界。
最浅的一层:你邂逅了你从没看过的风景。
千山万水、奇异风俗,你能蓦然相逢,这是缘分;比这更高一层的是:你邂逅了一种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方式。
比如,你突然看到了某个地方保持了一种原始质朴的生活,或者一种精致典雅的生活,或者这个地方保持了一种狂欢,那个地方保持了一种天真。
我曾经从巴黎飞到圣保罗,那种感觉就是,你刚告别巴黎那种特别精致的城市,突然到了巴西那种狂欢里面,这就是邂逅了一种生活方式;而第三种,也就是最高的一个层次是:我认为人在旅游中,最高层次的邂逅那就是你突然遇见了你从来没有遇见过的自己。
什么是旅游?旅游就是穿越山水与固有的生活方式,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像孩子一样特别天真快乐。
于丹《庄子》心得-人生至境逍遥游
于丹《庄子》心得:人生至境逍遥游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
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
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
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
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
庄子说,可以。
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
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
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是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
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他非常荣幸,有一天带着国家使命出使秦国。
当时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走的时候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到了那儿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完,得到了秦王的欢心。
回来时,带着上百乘的车马浩浩荡荡,趾高气扬地对大家说,我这个人,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每天织草鞋,做手工,对这样的生活,我恐怕自己没有那种能力。
但是,一看到国君,一看到高职位的人,我只要用几句话就能讨得他们的欢心,我的能力也许大概就是这样的了。
庄子听完此话,淡淡地对他讲,我听说,秦王患病时,尝求遍天下名医。
欣欣然乘物以游心的意思
欣欣然乘物以游心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欣欣然乘物以游心,这句话来源于《论语·雍也》,原文为:“欣欣然乘物以游心,遏规撄方,弗扰以干,赫大不误,依溝叔而不侮,射怀不怨。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心情愉悦地乘坐车马外出游玩,避开规则的限制和方位的拘束,不受干扰而自由自在,充满信心毫无犹豫地做事,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迷失方向,尊重长者并不轻视晚辈,处理事务不留下怨恨。
欣欣然乘物以游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心情舒畅、畅快淋漓地乘载在车马之上,尽情享受旅途的人。
这样的心境,不受外界干扰,没有焦虑和烦恼,只有一份轻松和愉悦。
这种心态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无忧无虑,就像是置身在一片宁静和安详之中,忘却了世俗的烦扰和苦恼。
在现代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保持一种欣欣然的心态,去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去释放心中的烦恼和压力。
欣欣然乘物以游心,也寓意着追求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风景和阻碍。
保持一颗豁达开朗的心态,不被外界困扰和束缚,尽情释放内心的欢乐和激情,去体验人生的各种奇妙和美好。
欣欣然乘物以游心,也意味着要保持一颗宽容、平和的心态。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和人物。
能够保持一颗宽容包容的心,不轻易被攻击和困扰,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不同,才能真正做到欣欣然乘物以游心,享受人生的乐趣和快乐。
欣欣然乘物以游心,并不仅仅是指乘坐车马外出游玩,更是一种积极向上、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宽容开朗的心,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尊重他人,享受生活的美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欣欣然乘物以游心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一颗欣欣然的心,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篇示例:欣欣然乘物以游心,意为心情舒畅地乘坐交通工具游玩。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书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书感悟于丹论语心得的读书感悟《于丹心得》沉迷了一天的网,我不厌其烦地重复播放着出自匈牙利的钢琴曲——《黑色星期天》,这是一首充满魔力的奇异乐曲,凄美的旋律曾经引起一百多位听者厌世轻生,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因而《黑色星期天》被当时人们称作“魔鬼的邀请书”并列为世界禁曲达13年之久。
作为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肯定不会被它的魔力击中,但这反复地倾听让我似乎触摸到作者情怀——无限悲怆,无比感伤。
也许此刻我和他之间有着某种心灵相通的地方……近日的一些遭遇像层层迷雾,像绵绵细雨,让我的心情难以走出阴霾重新归为灿烂,我感叹自己:作为女人,没有满腹经纶的才学,没有国色天香的容貌,没有丰厚的祖辈根基,没有显赫的权势倚靠,一直不过是崇尚自由、追求快乐、活得简单而真实。
然而,不知何因,我依旧是我,而周围人看我的眼神给我的评价却变了!我不得不承认余秋雨说过的:“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
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
叠层架床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百无聊赖的心情如同外在的天气,虽然天高云淡,虽然日丽风清,却始终摆脱不了秋的凉意。
关上电脑,我开始在自家的书房搜寻,我渴望在有限的藏书中找到一位良师益友,在朴素的生活里获得一份心灵鸡汤!《于丹<论语>心得》可谓“应天而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带给人们的还有诸多心灵困惑。
对于我的问题别人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跟于丹学《论语》,汲取儒家精华是心灵保健的良方,倡导儒家精神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我要用《论语》启发心智,让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和于丹共鸣:天地人之道在这里于丹用朴实的语言解说了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她以女人细腻的情感以智者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
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很多,而精神领域呢?检讨自己观察周围:其实精神匮乏、内心浮躁的大有人在!读天地人之道给我的感悟主要是对现实和理想地把握与界定,做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敢于追求理想的天空,不断成长、不断改进,接纳途中千磨万击,无畏前程山高水长,最终达到一个境界“神于天、圣于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物以游心”于丹陈军论道武当山刚才听了陈军老师的《太极琴侠》,我想这样的音乐只有放在这样的地方才能够真正的直指人心到达我们的骨髓里。
今天刚来的时候陈军老师告诉我们说,看,背后就是展旗峰,这是多好的名字呀!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题目是《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里的一句话,在整个道家文化中这种心的遨游可以说是最核心的概念,听音乐是为了乘着琴声的翅膀让我们的心遨游起来,登山临水是为了让山巅水涯给我们一种飞翔的感觉和能力,就是因为今天的大地,给我们的责任和我们的生活都显得有一点沉重了。
今天我们在都市之中远离了这样一种山水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大家说起2009最大的概念就是金融危机,大家会惴惴不安,面临着从就业、到还房贷、到孩子升学的种种压力,有什么力量能够让我们的心遨游天外?道家有这样一句话,《庄子》里有一个概念叫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我们要相信亘古的天地是有精神的,这种万千精神气象属于我们吗?我们当然可以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拥有最繁盛的文明、最发达的科技,但是这一切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的心灵就一定轻盈、一定飞扬。
刚才,在这样的山峦之中,陈军老师的二胡“唰”的拉起来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心中有一种清灵之气直冲头顶。
《太极琴侠》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中国的一个文人的词叫“琴心剑胆”,过去我们理解的“琴”大概都是一些典雅的、细腻的、婉约的,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大家很少感觉到这样一种侠气纵横,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千古文人侠客梦,什么叫做书剑飘零,文人是身上负着书囊,腰间配着长剑去行走天涯的。
所以琴侠这个词摆在这里我们能听出什么呢?能够听出心里的那种豪迈吗?听出那种激越吗?过去大家听二胡,中国演奏家和二胡挂得最紧的一个字就是“阿炳”,我们习惯于《二泉映月》,我们习惯于琴弦上流淌的忧伤,我们习惯于琴弦带出来的是那样一种迷离的、朦胧的、婉约的情绪,它可以细腻、可以缠绵,但是它可以千军万马吗?可以千山万壑吗?可以千古纵横吗?所有这些辽阔的概念,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在一个管弦乐队中能够做到,但是一把二胡能够带出琴心剑胆吗?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能够听得出来,因为这个地方还有千古武当,有背后的展旗峰,所有的这一切都在音乐中。
魏晋时候曾经是一个艺术极其发达的时代,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怎么弹琴?要到山巅之上,一瞬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一个人的琴弦响了这不够,要让千山万壑随着抚琴动操的一瞬间天籁合鸣,这是最好的交响乐。
也许拉动琴弦的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指挥家,他让自己的人间音乐注入天地大美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也是《庄子》上的一句话。
大家知道道家有一个概念叫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们心中那些至高的审美,当你的心飞扬起来的时候,是可以完成超越的。
刚才在这里听琴,我真的能够听见万山合鸣,大家静下来还可以听到唧唧喳喳的鸟叫。
这是多好的音乐啊!什么是好音乐呢?陶渊明当年是一个不解音律的人,生活那么贫瘠。
他从彭泽辞掉那个小小的县令,回到家中的时候,家里穷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四边全都是不遮风、不蔽雨;他自己穿的是“短褐穿结”,家里是“箪瓢屡空”,没吃没喝,就是一个穷日子。
就这样他还弄了一把琴,他给这把琴命名为“素琴”,朴素的素。
怎么个素法呢?一根琴弦也没有,说白了就是一段木头。
他每天抱着这把素琴,有一点钱全买了酒,呼朋唤友来听他演奏素琴。
经常他“涕泗滂沱”,一个人把万千之志都倾注到素琴之上。
喝多了就跟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多了你们都走吧。
这样的一件事几百年后到了李白的手中他真正找到了知音,李白说他为什么能够在素琴上听出心声呢?为什么能够在素琴上得到寄托和宣泄呢?他说:“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从这个人吟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为自己从仕途上招魂归来,辞去彭泽令那一天开始,他已经辛捷茫然太古,他的心已经融合进了宇宙,他已经不仅仅胶着于人间,这样的人“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我们今天在山峦中听的音乐是在听天地的大音,在这种大音乐之中,我们呼吸之间胜境鸟鸣松风,这种初夏的阳光洒下来,一切都是音乐。
所以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我们今天有幸在这里,有陈军老师这么好的琴弦在此,但是人人心中能不能被他唤醒,有一架无弦琴去弹奏自己的音乐呢?所以李白把陶渊明哄客人走说的很狷狂的一句话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给他改了一个字,续写了一句话就显得非常风雅——人都不多,二三好友,对着山峦喝酒,喝得多天真啊!他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们喝到酣畅的时候,你先走吧!明天抱着你的琴再回来。
也就是说古人听琴不是我们今天,到了周末,花上几百块钱上音乐厅买一张音乐票,带着孩子普及高雅的音乐教育时候,我们才去一趟音乐厅、美术馆。
古人的琴是他心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他和自然沟通的一种默契的语言,是他心游万仞的一双翅膀。
从这个地方去理解音乐吧!那么音乐会无所不在。
所以我们听音乐的新会怎么样呢?大家也许会觉得今天的天稍微热了一点,天上是暴晒的,但是如果你真正听进去了陈军老师的音乐,当他的那种激越澎湃冲天而起的时候;当你能够听到一层一层琴弦激荡起来山峦里的古木松风,还有山间的清泉,用它们的音质去进行一个合鸣的时候;当我们能够从琴声上听到一个优雅浪漫,听到一个人他对山中倾诉的情怀时,所有的激荡,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理上是能够给我们一种默契的,是能够唤起我们一种懂得的。
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理解上去懂得世界呢?我们今天可以去学知识、学文化,可以去考文凭、拿证书,这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这不是懂得,真正的懂得是懂得人心、懂得山川、懂得万古风月、懂得一个人自我生命的成全。
道家是什么样的力量?如果说儒家是中国人的大地,那么道家是中国人的长空,每一个人都是在入道间际的格局中行走的,要像儒家那样担当责任、承诺你自己的社会身份去完成自我实现,这固然会崇高,但是只有儒家,没有道家那种生命的超越,你就会活得太沉重了。
可以说儒家实现的是中国人的社会人格、道家成全的是中国人的自然人格,我们都有这两重人格,但是今天名片上列出来的是社会人格、是社会上给你的头衔认可,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受什么尊敬、拿什么薪水,这一切属于社会,我们还有内心评价自己的能力吗?你去看山吧、你去聆水吧、你去听琴吧!在这个时候我们看见的是心里的评价。
什么叫做“乘物以游心”?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一种搭乘,如同车马。
你要想去一个地方的话,比如说我们几个人昨天晚上先坐飞机到了襄樊,然后再转汽车到了武当山下,然后再换上山的车,这个路上你要换不同的交通工具。
我们人这一辈子,从求学到就业,然后大家有很多的朋友,愿意一起出去旅游,然后不停的吃饭聚餐,各式各样的事情,就是你换了几种不同的车马而已,这就叫“乘物”。
人这一辈子是在物质中穿行的,完全否定物质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穿越物质后你能够达到心游万仞吗?这就是道家提出的简单的境界——“乘物以游心”,我们穿越物质生活不是最终的目的,而让我们的心得以遨游飞扬,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永恒目标。
每一个人,大家都在做着相同的事,但是做事的理由各不相同,大家都吃饭,很多人吃饭是为了充饥,但是有些人吃饭是为了品尝美味;大家都睡觉,大多数人睡觉是为了休息,但是有些人睡觉是为了与他的梦境相逢;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对心灵的诠释各自不同。
道家是讲养心的,道家把我们的一颗心看做一个府库,这里用来干什么呢?庄子说了两个字“保光”,用你的心来保持涵养一种生命的光芒。
是什么样的光呢?不太像刚才的阳光,有点像现在,大家觉得这种光挺舒服吧?比刚才舒服。
刚才的光耀眼呀,但是现在很温柔。
老子说了四个字叫“光而不耀”,我们内心保持的光芒,是一直有光明常在,但是不一定耀眼,让所有人都觉得眩目。
做一个光而不耀的人,这是一种温暖而朴素的人格,恰如此刻的光焰,它温柔笼罩,但是不会让你有一种灼伤的疼痛。
在今天世界的争斗之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光芒万丈的,都希望是耀眼璀璨的,但是那一定好吗?我们的心灵保光就是让自己永远有生命的光泽,但不一定要万丈光芒。
想起道家,大家都会觉得很潇洒、很飘逸,这一切都不仅仅是衣袂飘飘,宛然若跹的外在风度,这是一种内心的淡定从容,是内心的飞扬超越,让一颗心乘着琴声的翅膀悠扬起来,这大概是我们听琴能够得到的最好诠释。
我们不能企及自己今生还有陈军老师那样的造诣,可以在琴弦上拉出亘古的声音、拉出自己心里的乐曲,但是我们可以企及陶渊明的那个境界,无弦琴就无弦琴了,因为大音自成曲,我们的心中要有这样的乐曲在流淌着。
什么是道家的观点呢?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也就是说天地中极致的美大美而不言是无法言传的。
“四时”就是春夏秋冬,“有明法而不议”——里面含着明明白白的法则用不着人去议论;“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世万物都有它既成的道理,不必言说,但你要悟透、要懂得。
如果说儒家给人以仁爱,那么道家给人以智慧,这些东西都是今天所需要的,仁爱使我们懂得社会、智慧使我们了解宇宙自然。
如果说儒家解决了我们与人的关系,那么道家就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给我们找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的、更为超越的坐标系统。
怎么样去到大美不言的自然之中发现自己的内心呢?我想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在一个选择最丰富的时代,但相对之下,个人也许来到了一个最为贫瘠的时代。
选择是世界的,摆在那里的,但是我们自己选择了什么呢?古人可能看一看明月就能够举杯相邀,对饮三人;看一座青山,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深情是可以融合的。
也许看一看明月常照古今时,古人赏月时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会让我们觉得人在宇宙中是有依托的。
中国的古人能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今天是贫瘠了还是丰富了呢?所以我想,今天在这样一个地方让我们以琴声作为理由去看到更多的大美不言,去悟到更多的四时明法。
不要认为人的物质已经丰富到让我们足以狂妄、足以蔑视规则;不要让我们相信熬夜以后有美容品、有滋养就可以颠倒事实,人还没有狂妄到这个地步,因为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
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四样东西是大大——天大、地大、道大、人大,这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许道法自然是一个亘古的道理,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一会儿有阳光、一会有清风,悠悠的鸟鸣声音,这一切告诉我们什么叫做道法自然。
人是不能违背自己的,人只能去融合。
比如说一座武当涵养了多少人的心灵,进入到这里来你会感觉是一种融入,是一种自然对人生命的提携,是一种成全。
中国人的概念不会狂妄到这样,大家看看现在,只要是人类登上了某一座山峰,大标题是“人类又征服了多少多少的高度”,中国古人是不讲征服自然的,自然是我们的根、自然是世界的母亲,什么是道?是可以为天地母的,所以我们怎么能够和大道去违背和抗衡呢?所以我想在自然中听琴,让我们的心更多了很多温柔的感恩,其实另一方面也多了人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