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宋代元宵词的时代表现性

合集下载

宋代词派的特点与创作风格

宋代词派的特点与创作风格

宋代词派的特点与创作风格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宋代词派的出现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在创作风格、意境表达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1. 叙事性强与唐代唐诗注重言简意赅、抒发情感不同,宋代词派更注重故事的叙述。

他们通过细腻描写人物形象、情节推进以及对事件结局进行描述,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性强的特点使得宋代词派在创作中具有鲜明而细腻的笔触。

2. 借景抒怀宋代词派善于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们经常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色来抒发个人情感,以此增加作品中纯美意境并加深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共鸣。

3. 比兴运用比兴是宋代词派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比拟,词人能够突破表面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得宋代词派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形象性。

4. 婉约文风宋代词派注重内涵与外形的结合,追求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他们擅长运用细腻而曲折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情感。

通过采用这种婉约文风,宋代词派作品给人以温柔而深沉的感触。

5. 文学联璧在宋代,有很多具有杰出才华的文人墨客相互交往并合作写作。

他们通常会进行文学联璧,即一首词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

这种形式不仅充分展现了个体才华,也进一步丰富了词作品的层次和魅力。

总之,宋代词派以其故事性强、借景抒怀、比兴运用、婉约文风和文学联璧等特点成为中国古代词的重要流派。

他们的创作风格丰富多样,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社会背景下的宋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社会背景下的宋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社会背景下的宋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导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词被誉为“诗中之王”,其中辛弃疾是宋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

他以其激昂豪放、情感深沉的作品而备受推崇。

其中《青玉案·元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节日时人们相伴欢庆,同时也映衬出社会变迁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困惑。

本文将通过解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探讨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社会意义。

二、社会背景:宋朝和元夕节1. 宋朝简介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高峰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时期。

2. 元夕节与节庆文化元夕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

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赏灯、猜灯谜、吃汤圆等等。

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解读1. 内容介绍《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作者在元夕之夜游弋于花街灯市之间,目睹了欢庆的场景,并抒发出对逝去岁月与亲友相隔之情的思念。

2. 情感表达与意境构建(1) 淡定寂寥中流露的哀怨词中以冷峻凄迈浑然天成之态度来表现作者困顿清苦生活的苦心和深沉愁绪。

(2) 叙事手法与抒发情感通过叙述节日喜庆场景和亲友相聚离别之间的对比,辛弃疾展示了他内心深处复杂而纷扰的情感和思考。

3. 社会意义分析辛弃疾笔下所描绘的元夕映照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家国情怀的深远影响和个体遭遇的无奈。

他以自己的创作投射一种社会现实,并通过对过去年月和亲友隔别之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示了当时社会百姓世态炎凉、物欲横流的生活状态。

四、结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以其凄美的词调和对社会背景下人际关系与命运困厄的思考,让这首词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作品通过描绘元夕之夜中人们相聚和离别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愁苦和思绪。

张灯·狂欢·交游——浅论宋女性元宵词反映的两宋民俗

张灯·狂欢·交游——浅论宋女性元宵词反映的两宋民俗

No6 .
NO . 0 V2 1 1
d i1 . 6 /is. 0 - 6 42 1 .60 6 o:03 9 . n1 7 5 7 . 1 .0 9 js 0 0 0
张灯 ・ 欢 ・ 游 狂 交
浅论宋女性元宵词反映的两宋民俗
李 明
( 吉林 师范大 学 文 学院 , 吉林 四平 16 0 ) 3 0 0
词 始 于 唐 而 盛 于宋 , 楚 辞 、 赋 、 语 、 诗 、 与 汉 骈 唐 元 曲 , 并 而 誉 , 之为 “ 代之 盛 ” 交 称 一 …。 然 而 , 的 意 词
鬼 》: 打 鬼 本 西 域 佛 法 , … … 亦 所 以 禳 除 不 祥 也 , “
… …
都 人 观 者 甚 众 ,有 万 家 空 巷 之 风 。 … … 打 鬼 日
色 彩 浓 厚 的 张 灯 夜 游 、 民 狂 欢 、 女 交 游 所 覆 盖 或 全 男 替代 。 两 宋 佳 节 最 重 元 宵 。 宵 节 是 宋 代 官 定 的 、 热 元 最 闹 的节 日之 一 。 宵 词 也 是 节 序 词 中 较 多 的 一 类 . 元 据
日还 有 元 旦 、 春 、 元 、 食 、 明 、 午 、 夕 、 立 上 寒 清 端 七 中
材 料 。节 序 词 中元 宵 词 居 首 位 , 这 些 词 作 中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民 俗 的转 变过 程 性 元 宵
词 , 现 出 了浓 厚 的 张 灯 夜, 、 民狂 欢 、 女 交 游 的娱 乐 色 彩 。 表 游 全 男 [ 键词 ] 女词人 ; 宵词 ; 关 元 民俗 [ 中图 分 类 号 ] I0 .3 2 72 [ 献标识码 ] A 文 [ 文章 编 号 ]07 5 7 (0 10 — 0 1 0 10 — 6 4 2 1 )6 0 2 — 3

请简述宋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请简述宋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请简述宋代文学的时代特征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宋代文学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时代特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而繁荣的时期。

其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较为重视修养和才德。

这种政治制度的安定和强大,为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同时,宋代的政治制度也给了文人更多的思考和探讨的空间,文学作品中政治题材的广泛涌现,对社会和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二、对理学思想的扩展宋代是理学思想全面展开的一个时期。

理学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主张对人性、道德和宇宙进行深入的思考。

文学作品在这一背景下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注重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探讨和宣扬。

例如,陆游的诗文中表达了对理学的反思和对世道的悲悯,辛弃疾的辞章中抨击了世俗社会的腐败和虚假。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宋代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很高的意识。

他们在作品中常常引用和模仿古代文学作品,注重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和借鉴。

同时,宋代文人还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整理和编纂,出版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史书籍,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宋代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多样,在形式上更加工整和完善。

四、民间文学的兴起宋代是民间文学兴起的一个时期。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普及,民间文学开始在社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其中包括故事、传说、民谣、戏曲等形式,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

民间文学丰富了宋代文学的题材和风格,增添了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和实在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五、女性文学的涌现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女性文学兴起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表达自我的空间相对扩大,大批女性文人开始以各种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她们的作品以细腻、柔美而富有个性的特点,反映了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如李清照的词,以其情感细腻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被后人称为“词中之魁”。

六、文人士族的兴盛宋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文人士族的参与和推动。

辛弃疾的咏元宵节词《青玉案·元夕》赏析

辛弃疾的咏元宵节词《青玉案·元夕》赏析

辛弃疾的咏元宵节词《青玉案·元夕》赏析今天是元宵节。

元宵节古时也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所谓“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

元宵节历史悠久,文化意蕴浓厚,历代文人雅士诗咏不少。

我最喜欢的是南宋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的《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描绘了元宵灯火的活生生动态。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作写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

论北宋汴京上元节娱乐活动及其影响论文

论北宋汴京上元节娱乐活动及其影响论文

论北宋汴京上元节娱乐活动及其影响论文论北宋汴京上元节娱乐活动及其影响论文上元节,也称作元宵节或元夜、元夕,北宋时期的上元节发生了一些变化。

“三元张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燃灯,宋因之……后增至十七、十八两夜”,上元节由原来的三日增至五日。

其次,太平兴国六年,“燃灯五夜著为令”,正式形成了东京上元五夜灯的制度。

最后,北宋上元节活动呈现出了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征。

《旧唐书》载睿宗“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

而北宋时,普通百姓“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以至于上元节这天万人观灯游玩,出现“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 的热闹景象。

一、上元节的娱乐活动在宋代,人们都积极投入到节日的气氛之中,使得上元节的娱乐活动丰富精彩。

北宋上元节的节日庆祝活动,主要有赏灯,游戏和各种歌舞表演及观看奇能异术。

( 一) 赏灯元宵赏灯是上元节最为精彩、热闹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都会举办大型的灯会活动,山棚是元宵节最为盛大壮观的灯景。

据《东京梦华录》所载: “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面北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神仙故事。

”“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护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神仙。

”不难发现灯展的规模十分浩大,场景气势恢宏可以想见。

除了灯山,城中的大小寺院也是人们观灯的主要场所。

和尚们自腊月开始就“教化上元灯油钱”。

等到了上元灯会,各寺院竞出新奇用以招揽和吸引香客游人。

其中,尤以大相国寺的灯展最具特点。

寺院中的诗牌灯,是用木牌所制,木牌上雕刻着文字,外面用绢纱罩着,里面放烛点灯,相次排定,供人猜测。

“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 ,使得游人无不驻足观看,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

各地元宵灯会也独出心裁斗丽争妍,苏州“灯最盛,而菜园罗帛尤壮观”,成都府“游赏几无虚辰,使宅后圃名西园,春时纵人行乐”。

宋朝诗词歌赋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的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炼简洁:宋诗以精炼简洁为其最大特点之一,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使得每
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1
2.抒发情感:宋词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社会
现实等各种事物的描写和反映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各种情感。

3.意境深远:宋词以其意境深远而著称。

4.音乐性强:宋词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具有高度音乐性,韵
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

2
5.审美观念多样化:宋代诗词的审美观念多样化,包括南宋文人所追求的高洁与雅致、北宋文人所强调的实在与真诚,以及女词人所关注的生活与情感。

3
6.叙事手法史诗化:在叙事上更是采用了史诗化的手法,以史为鉴,为后人提供了重
要的历史资料。

7.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
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之作。

宋代诗词
的文学风格开始崭露头角,文笔简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抗金情结与词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例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抗金情结与词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例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抗金情结与词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例1. 引言1.1 概述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在其词作中展现了浓厚的抗金情结。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和战乱频发的时期,而辛弃疾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生活和创作的。

本篇长文主要研究辛弃疾在词作中对抗金情结的表达,并以他的词作《青玉案·元夕》为例进行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论述:- 第2部分将讨论新文化运动对辛弃疾的影响,包括背景、启示以及辛弃疾对新文化运动的回应与反思。

- 第3部分将探讨抗金情结在辛弃疾词作中的体现,包括抗金背景与历史意义、辛弃疾的抗金情结以及《青玉案·元夕》中抗金情结的诗歌表达和象征手法分析。

- 第4部分将分析《青玉案·元夕》中其他主题与情感表达,包括爱情与离别主题解读、怀揣理想与坚守信仰之冲突呈现,以及词人对社会变迁和个人际遇的反思和思绪流露等。

- 最后,第5部分将总结抗金情结与辛弃疾词作的关系,评价其审美价值和意义,并展望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辛弃疾在宋代抗金情结中所表达的悲壮意识形态,并通过对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多重主题与情感。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作品中融合了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的特点,并凸显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魅力。

2. 新文化运动对辛弃疾的影响:2.1 影响背景:在辛弃疾创作词作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新文化运动的激荡。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目标是推翻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拥抱现代性和西方思想。

这个时期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与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它打破了传统文人的束缚,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新文化运动给辛弃疾带来的启示:新文化运动对辛弃疾产生了启发和冲击。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范式,使得辛弃疾能够将自己的词作与当时社会发展相联系。

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

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

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时期,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宋代的文化现象:一、文学艺术繁荣宋代文学艺术成就辉煌,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均有突出表现。

苏轼、欧阳修、李清照等著名文学家活跃于这个时期,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为世人传颂。

此外,宋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当时达到了巅峰,柳永、辛弃疾、晏几道等词人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词作。

二、学术思想多元宋代学术思想繁荣,儒家、道家、佛教等各种思想体系共存。

儒家学说在宋代发生了重要变革,以义理之学代替了汉唐时期的传注之学。

儒家经典在这一时期得到重新审视,许多文人对汉唐以来的经典专著提出怀疑。

这种学术思潮促进了宋代自由解经的风气。

三、科技成就辉煌宋代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均在宋代得到改进和应用。

此外,宋代的医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也有重要进展。

沈括、苏颂等科学家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书法绘画兴盛宋代书法绘画艺术独具特色,欧阳询、颜真卿、米芾等书法家各具风貌。

绘画方面,南宋四大家(马远、夏圭、刘松年、陈容)和北宋四大家(范宽、李成、郭熙、李公麟)的作品成为后世传世之作。

此外,画院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五、民间风俗丰富多彩宋代民间风俗丰富多彩,如庙会、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

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形式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宋代民间风俗的繁荣,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的多样性。

六、宗教信仰多样化宋代宗教信仰多样化,道教、佛教、儒家、伊斯兰教等宗教共存。

各宗教在宋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遍布全国。

宗教文化的繁荣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宋代文化现象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这些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皇权与世俗,文人的挣扎——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赏析》

《皇权与世俗,文人的挣扎——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赏析》

皇权与世俗,文人的挣扎——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赏析1. 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不禁面临着皇权和世俗之间的挣扎。

其中,辛弃疾作品中的《青玉案·元夕》被视为他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该词进行深入赏析。

2. 辛弃疾及其作品背景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备受推崇的爱国词人之一。

他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沦陷、民族苦难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的关切之情。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晚年所作,描写了一个官场之士在元宵佳节中内心挣扎、追求真情实感的故事。

因为表达出了对权势和享乐世俗的拒绝,此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青玉案·元夕》内容解读《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抒发内心触动和挣扎的词,通过表达主人公在宴会中感慨世态炎凉、追思纯真之爱情,并最终选择了超越世俗的回归。

该词开篇即以"银灯照花半掩门"描述了一个闲居于官场之士眼中沾满皇权光晕的神秘房间。

接着描写了庭院中的舞者、歌声和酒宴,再将焦点转至主人公身上。

他被这些美景所吸引,却感到自己无法完全融入其中。

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拒绝与内心挣扎,成为整个词的核心。

同时,在亲身经历过胜败与离乱之后,主人公体验到了世态炎凉。

他怀念起一段已经逝去的真挚爱情,并以此对比现实社会中虚伪、欺骗和权谋之德行。

这种对于纯粹爱情美好回忆的追求体现了辛弃疾对于人性至善之渴望。

随后,主人公在词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表达出归隐返璞、回归纯真的倾向。

他坦言自己并非完全无欲无求,但确实想要回避那些权谋与金钱的诱惑。

他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虚荣名利和官场政治束缚,重新找回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

4. 辛弃疾作品特点探讨辛弃疾以其超凡而又浪漫的才情吸引了无数后世读者和研究者。

《青玉案·元夕》作为辛弃疾晚年中期的作品之一,展示了他酷爱传统文化、视庙堂权谋为俗世纷争之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宋词的艺术魅力与时代背景分析

宋词的艺术魅力与时代背景分析

宋词的艺术魅力与时代背景分析1. 引言1.1 概述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倾倒。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宋词继承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宋词的艺术魅力与时代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言、宋词的历史背景、宋词的艺术魅力以及主题与人物形象分析。

引言部分将介绍论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历史背景部分将对宋词产生和发展背后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氛围和思潮以及对于传统文学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而在论述宋词的艺术魅力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其中技巧与表现手法、感情表达与意境塑造以及语言之美与音律之妙等方面内容。

最后,在主题与人物形象分析部分,我们将探讨宋词中士人情怀与对世态的反思、爱情观念与女性形象描绘以及自然景物描写与禅意寓言意蕴等方面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宋词艺术魅力与时代背景的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通过对于宋词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找到其中蕴含的实践价值和艺术欣赏方式,并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长文撰写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具体例子和详实论证,力求准确阐明宋词所承载的艺术魅力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

2. 宋词的历史背景2.1 社会政治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宋代前半期是北宋(960年-1127年),其政权中心在东京(今北京),后半期为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迁至临安(今杭州)。

由于北方较为平原,南方水网交织,交通和经济发达。

北宋时期,社会结构基本稳定,士大夫阶层得到充分尊重和支持。

科举制度得以建立并完善,这使得士人成为社会精英。

朝廷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政策,鼓励文化艺术的发展。

南宋时期,金朝入侵导致北方沦陷,中原地区无法统一整齐,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赏析

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赏析

青玉案《青玉案·元夕》是南宋词人贺铸的名作,词中所描绘的元宵节夜晚的情景,以及对妻子的深情之情,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一、词曲背景1. 青玉案介绍青玉案是指元宵节时候用来赏灯祈愿的翡翠玉案,一向都是古代词人们钟爱的题材之一。

2. 《青玉案·元宵》的创作背景贺铸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在壮年时期,去世的妻子名是李植,因此在词中经常以此对妻子表达思念之情。

在面对丧妻之痛时,他写下了这首《青玉案·元宵》。

二、词曲内容分析1. 词曲的情感《青玉案·元宵》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贺铸对已逝妻子的深情祝福之情。

词中作者借助元宵节的夜景,将内心的悲伤与思念融入了文字之中。

另外,词中也反映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以及游人赏灯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2. 文学手法的运用在文学手法方面,贺铸借鉴了李煜《浪淘沙》的体裁,运用了临行密密缝,意迟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他还大量使用了夜景的描写,通过言谈间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的眷恋。

三、词曲的艺术价值1. 文学价值《青玉案·元宵》通篇词意深切,情感真挚,是我国古代地位崇高的传世之作。

其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耐人寻味的美感。

2. 文学影响贺铸是南宋时期的重要词人,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玉案·元宵》的问世,使得元宵节这个古老的节日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学内涵,也使得贺方回韵成为了词文学中的一大创作形式。

四、结尾总结贺铸的《青玉案·元宵》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表达感伤之情的也融入了社会风情和儿女情长。

这一古代作品,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传颂不衰,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五、词曲的文化意义1. 文学承载情感与寄托情怀《青玉案·元宵》不仅是对已故妻子深情的怀念,更是贺铸内心深处对家庭、对亲情的热爱和向往。

在当时社会较为封闭的背景下,词人的情感往往是难以直接传达的,而《青玉案·元宵》巧妙地利用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使得表达情感的途径更加巧妙与深刻。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欢迎阅读!艺术特点生活的变迁是影响李清照词创作的主要因素,她的词作由靖康年为界线分成的两个阶段。

她前期词作是在无忧无虑的童少年时期及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所影响下创作的,内容大多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

词人用明快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相思的刻骨铭心写得朴素深刻。

作品风格多为“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清新俊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南渡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痛苦,其词作多为诉说迭遭丧乱的凄惨心境,内容多为伤时念旧和对国破离乱的慨叹。

词人用一个个充满凄苦的意境,将故国之思、家亡之恨融入个人的愁思愁绪之中,形成了“易安体”的特殊格调。

观其一生的创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在于她能够在书写语言和口语的基础上锻炼出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富有创造性地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语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音律声调明白流畅。

李清照的描写本领,是能够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

这是李清照词主要特色,用浅近易懂的“寻常语”来表达清新、深刻的情思。

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几乎都是口语,不用译读,人人都可以读得懂。

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作者却将相思之情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

李清照词善用“寻常语”,但这寻常语却又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正是由于这些“浅俗”之语所包涵的无穷韵味与情思,使她的词简单易懂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以才赢得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青睐。

宋代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分析

宋代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分析

介绍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作品激情澎湃,充满着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热血赞歌。

《青玉案·元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描绘元宵节来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这首词进行鉴赏和分析,探讨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背景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元夕,又称为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一天是人们欢聚一堂,品尝元宵,放放烟花和灯笼等活动的日子。

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写下了这首词,描述了元夕夜晚的景象以及他思念故乡的情感。

内容分析第一段:元夕的景象《青玉案·元夕》的开头,辛弃疾以瑰丽的辞藻描绘了元夕夜晚的景象。

他用“青玉案”,“宝炬高炉”来形容繁华的场面。

令人感受到元夕夜晚的灯火辉煌和热闹喧嚣。

此外,他还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灯笼飘扬和烟花绽放的场景,令人感受到元夕的喜庆氛围。

通过这样的描绘,辛弃疾让读者们感受到了元夕的热闹和欢愉,仿佛身临其境。

第二段:思念故乡然而,在这繁华喧闹的背后,辛弃疾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用“玉砌罗绮”。

描述了故乡的美丽景色。

他回忆起了自己童年时光里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元夕,这使得他对故乡更加思念。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词语出自辛弃疾的描述故乡的地方,表达了他在他人热闹玩耍的时候,却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起伏难平。

第三段:对亲人的思念随后,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他用“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样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离亲人太远无法相聚,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元夕是家人聚集的日子,然而,辛弃疾却无法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这使得他更加思念亲人,情感之切实难言。

第四段:国家命运的忧虑在此之后,辛弃疾开始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写道,他曾在北方为国家戍边,现在却一直在南方追求他残留的青春之美,思考着自己在国家事务上的作用。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宋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960—1279年)发展形成。

宋代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诗尤为突出,因其朴素淡雅、婉约恬淑、抒发深情而不失热情的写作风格和诗情画意的表达形式,被中国读者视为最具魅力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体之一。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宋诗的特点和原因。

首先,宋诗以节奏韵义平缓自然、形象思维丰富神奇、话语美感凄美伤感、抒
发沧桑正气慷慨等特点,影响了后世诗词艺术。

比如,辛弃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玉窗琼楼,芙蓉帐暖度春宵。

”这句诗体现出了宋人表达思想的细腻,富有对自然景物的向往和热爱,把圆满的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其次,宋人崇尚重仁义,普及文化,改革经济,宋代文学道、学术思想得到较
为深入的发展,反映出知识分子思想境界的提高。

这不仅体现在诗文中对内容的重视上,也表现在作家对词语表达用法的深入研究中,众多宋词家精心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动人诗篇,令人折服的遣词造句。

最后,宋人热衷于自然,把自然视为最完美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们充分利用自
然的美丽丰富了自己的诗文内容,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思想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生活和情感,使宋诗在中国文化中展示出独特的丰富性。

总之,宋诗之所以如此流传古今,因其朴素淡雅、婉约恬淑、抒发深情而不失
热情、节奏韵义平缓自然、形象思维丰富神奇、话语美感凄美伤感、抒发沧桑正气慷慨的等特点的具体体现,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

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

欢声笑语
游客们或三五成群,或携 家带口,沉浸在节日的欢 乐中。
盛装出行
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欢度 佳节,展现出浓厚的民俗 风情。
欢歌笑语
歌舞升平
舞台上表演者载歌载舞,为观众献上 精彩的演出。
民间艺术
欢声笑语
观众们兴致高昂,不时发出阵阵喝彩 声和欢笑声,共同营造欢乐祥和的节 日氛围。
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杂耍、魔术等, 让观众目不暇接。
文学价值
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视为宋词中的 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感表达
作品在情感表达方面给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借鉴,使 得情感表达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语言运用
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对后世文学语言的运用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总结与感悟
人生感慨
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感慨,让读者深刻感受 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描绘夕阳的色彩变化,从热烈 的金色到柔和的橙色和红色。
描绘夕阳与周围景物的相互映 衬,如晚霞与远山、水面和建 筑物的相互辉映。
熔金之感
描述夕阳的余晖给人一种温暖、 舒适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被
金色的光芒所笼罩。
描绘夕阳的余晖与周围环境的融 合,如金色的阳光与建筑物的轮 廓、树木的枝叶和人物的轮廓相
互交织。
描述夕阳的余晖带来的情感体验 ,如温馨、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情景交融
描述夕阳的余晖与元宵节的氛围相互融合,如灯笼、烟火和人群在金色的阳光下显 得更加热闹和喜庆。
描绘人们在夕阳余晖中欢度元宵节的场景,如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传统习俗 。
描述夕阳余晖与人们心情的相互影响,如人们在金色的阳光下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同时也更加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的团聚时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节日民俗与文化传统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节日民俗与文化传统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节日民俗与文化传统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民俗与文化传统。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幽默而温情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元宵节丰富多彩、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庆祝活动。

本文将以《青玉案·元夕》为主线,通过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节日习俗和文化传统来探讨元宵节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重要角色。

首先,在文章开头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并提出“什么是元宵节”的问题引发读者兴趣。

接着,我们可以详细描述一下辛弃疾在词中描写的各种节日习俗和庆祝活动。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提到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阶夜色凉如水”等景象,这些都是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古代人们过年时观赏花灯、欣赏月亮和游园游乐的情景。

我们可以详细描述其中的传统元宵灯谜会、赏月、猜灯谜等活动,以及人们舞龙灯、放烟花等庆祝方式。

随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辛弃疾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节日习俗和文化传统背后蕴含的意义。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话表达了时间流转不息、世事更迭的哲理。

同时,通过描绘团圆美好与离愁别绪并存的场景,辛弃疾也抒发了对故乡和亲友之间深厚感情以及对逝去时光悄然离去之感怀。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可以探讨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例如,在这个节日里常见到汤圆这种食物,并有“团圆”的象征寓意;同时,“元宵”二字还暗指着万象更新、生机勃勃之意;而花灯则代表着人们希望家庭幸福和平安顺利等吉祥寓意。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元宵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元宵节不仅是人们欢度新年之际团聚和狂欢的时刻,更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祝福与希望等情感需求。

通过庆祝元宵节这一民俗活动,人们能够共同分享喜悦、增加社会凝聚力,并世代相传提升文化认同感。

解读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解读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解读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引言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南宋时期是其辉煌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出现,他们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之作。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广受赞誉,被后世称为“词中之龙”。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既有情感的表达,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本文将对这首词进行解读,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辛弃疾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一、《青玉案·元夕》的背景1. 元夕的意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元夕的背景和意义。

元夕即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

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燃放烟花,共度团圆时刻。

元夕是一个寓意祥和、团圆和美好的节日,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

2. 辛弃疾的社会背景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南宋的政治局势严峻,战乱不断。

他亲身经历了北方的战场和南京的陷落,这种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他以其激情澎湃、思想深刻的作品脱颖而出。

二、《青玉案·元夕》的主题与情感1. 爱情与乡愁《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既包含了爱情的渴望和乡愁的思念。

诗中的女子寄托了对远方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这种融合了爱情和乡愁的情感让诗歌更加动人。

2. 对战乱的思考辛弃疾在诗中反复写到了战乱的景象,描绘了军队的行进和战火纷飞的场景。

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他对战乱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他用诗歌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追求社会的安定。

三、《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1. 精妙的写景描写辛弃疾在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夕的夜景,形容了明亮的明月、璀璨的烟花和欢乐的氛围。

他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元夕的喜庆气氛。

2. 抒发真挚的情感《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情感真挚动人,充满了对亲人、爱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团圆的期盼之情。

辛弃疾借助词的婉转和音乐的美妙,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

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

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导语:《青玉案·元夕》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景象,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写元宵节的诗词赏析,欢迎阅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译文】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凤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流转。

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解析】时代稍晚于李清照的辛弃疾处于国家内忧外患更加严重的历史环境下。

《青玉案·元夕》就是描写在如此政治形势下的一个上元之夜。

上阕写元宵节的火树银花,车马、鼓乐等一派繁华热闹,用了“宝”、“雕”、“凤”、“玉”之类种种丽辞,铺排出一个欢腾的元夕场景,正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令人根本想象不到这竟是边患不断的南宋朝廷的元宵之夜。

以南宋诗人陆游为代表的民俗节日文化略谈

以南宋诗人陆游为代表的民俗节日文化略谈

以南宋诗人陆游为代表的民俗节日文化略谈以南宋诗人陆游为代表的民俗节日文化略谈引导语:众所周知,陆游是宋朝最高产的诗人,他一生当中至少写了两万首诗。

关于以陆游为代表,宋代诗人词家笔下的民俗节日文化略谈,我们一起来学习。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至今,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夜了。

这天,是家人团聚守岁,辞旧迎新,也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除夕向来有放爆竹的习俗,并且该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关于爆竹,除了王安石的《元日》中描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外,范成大的《爆竹行》写得最详细,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食残豆粥扫尘罢,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浙江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曾师从陆游学诗,其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

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如其《除夜》: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夕夜打扫茅舍,涤除尘土,准备守岁迎新,“一炷清香拜九霄”,寄托作者的美好祈愿。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这里的“轰鸣竹”即是燃放爆竹;“颂椒”为赞美酒香。

椒,用椒浸制的酒。

《荆楚岁时记》:“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芳,故采花以贡樽。

”同样反映了除夕守岁饮酒、放炮竹的生活习俗。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也写过一首别样的《除夜》诗: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元宵节在宋代是最受重视的节序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词人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并引发了元宵词创作的繁荣。

词人们往往会将他们对时代、社会的感触融入其元宵词作中。

文章通过对生活柳永、李清照、刘辰翁三位词人的元宵词作进行分析、比较,意在展现元宵词作中渗透着的鲜明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元宵宋词柳永李清照刘辰翁
元宵节作为宋朝人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所蕴
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作家提供了写作素材。

词人们往往将
他们对时代、社会的感触融入其中,使我们可以透过词人的词
作,清楚的看到宋代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

一、承平之北宋
经过唐末五代动荡纷争之后,宋朝定都汴京,建立起了统
一的王朝。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北宋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
居乐业。

这就直接导致了此时期的元宵词作中繁华节日胜景
的出现。

北宋词人柳永是一位长期生活在下层社会、混迹于
勾栏瓦肆之间的“人民艺术家”,他的词作中总是洋溢着鲜活
的大众气息,他的两首元宵词作《迎新春》和《倾杯乐》是其著
名的元宵词作,来看它们所描绘出的首都汴京过节时的喧闹
和繁华: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三
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
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
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
野多欢民康阜。

随分良聚。

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
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
蒨。

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

对咫尺鳌
山开羽扇。

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

向晓色、都人未
散。

盈万井、山呼鳌抃。

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长于铺叙的长词慢调进行了细致广泛的描绘,在我们眼
前尽情的展现出一个华灯闪烁的节日夜晚。

使我们看到了北
宋时期国家的太平、都城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富足。

正如
黄裳《书乐章集后》中写到:“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枯中
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

是时予方为儿,
犹想见其风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咸若。

令人歌柳
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

呜呼,太平气
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世之脯藻,岂可废耶?”柳永
通过其词作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将北宋社会之承平清晰
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缅怀之南宋
经过北宋末年的大战乱,宋朝成为偏安于东南一隅的小
朝廷。

丢失了半壁江山的南宋国力大不如前。

稍稍安定下来
的人们,面对着国土的沦丧和自己家园亲人的流离失散,用他
们的笔记载下了内心难以名状的伤痛。

这时期最著名的一首
元宵词当属李清照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
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寓居于南宋都城临安之时。

此时的
词人心情是凄凉孤寂的,即使在欢闹的元宵节,词人也感受到
“次第岂无风雨”。

遥想从前元宵节时自己出游是何等的愉
悦,而如今“风鬟霜鬓”,反倒害怕出门去了,一句“不如向、帘
儿底下,听人笑语。

”真是道尽了诗人自身的沧桑和悲凉。


于中年前生活美满的她来说,故乡是何处的痛苦绝望充塞心
灵,在曾经充满欢愉的佳节之日,词人感受到的只能是加倍的悲伤。

三、流离之宋末宋末是一个悲惨的年代。

眼见元军入侵,软弱的南宋朝廷却放弃抵抗俯首求和,爱国的文人士大夫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家最终灭亡,痛心疾首的他们从心底发出又悲又愤的叹息。

宋末的刘辰翁作过大量的元宵词,且先来看他的一首著名元宵词作《永遇乐》: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李清照集笺注.第三十七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