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

合集下载

44系统精讲-消化系统-第六节 小儿腹泻的护理

44系统精讲-消化系统-第六节 小儿腹泻的护理

1.小儿腹泻的发病年龄多见于A.7岁以上B.6~7岁C.3~5岁D.2岁以下E.6月以内【答案】:D【解析】:考察小儿腹泻的好发年龄。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小儿。

2.小儿,8个月。

近3天来腹泻每天达10多次,为黄绿色稀水样大便,且伴呕吐就诊。

医生诊断除腹泻外,尚有酸碱失衡,需住院治疗。

婴儿腹泻时,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是A.代谢性碱中毒B.代谢性酸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答案】:B【解析】:考察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

其中代谢性酸中毒是较为常见。

3.小儿,8个月。

近2天来腹泻每天7~8次黄色稀水样大便,家人带其就医,诊为轻型腹泻。

对轻型婴儿腹泻患儿的首要护理A.管理好粪便及呕吐物B.加强口腔护理C.详细记录出入量D.加强臀部护理E.调整与限制饮食【答案】:E【解析】:考察轻型腹泻的临床表现。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推出护理措施。

4.1岁的小儿,因腹泻引起脱水需静脉补液,每250ml葡萄糖溶液中加10%氯化钾溶液最多不得超过的量是A.6mlB.6.5mlC.7mlD.7.5mlE.8ml【答案】:D【解析】:考察补钾原则。

氯化钾要稀释成0.15%~0.3%的浓度才能使用,最高浓度是0.3%。

那么250ml中含氯化钾最多是0.75ml,10%氯化钾溶液7.5ml才能达到0.75ml。

5.9个月的小儿,腹泻2天,每天3~4次,大便呈黄绿色、稀糊状,内有奶瓣及泡沫,闻之有腐臭味。

为防止患儿发生脱水应采取的方法是A.少量多次喂温开水B.少量多次喂米汤水C.少量多次喂服ORS液D.静脉补充5%葡萄糖溶液E.静脉补充0.9%氯化钠溶液【答案】:C【解析】:考察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口服ORS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而无严重呕吐者。

一般每1~2分钟喂5ml(约1小勺),稍大的患儿可以用杯子少量多次饮用。

若呕吐,可停10分钟再喂,每2~3分钟喂5ml。

6.高渗性脱水的临床特点错误的是A.烦躁,面色潮红B.血清钠>150mmol/LC.惊厥D.口渴极明显E.血压明显下降【答案】:E【解析】:考察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

中医小儿腹泻试题及答案

中医小儿腹泻试题及答案

中医小儿腹泻试题及答案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对于中医来说,可以通过观察症状、辨证施治来判断病情。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试题及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小儿腹泻的中医诊疗方法。

试题一:请列举导致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

答案:导致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1. 饮食不当:如过量食用生冷食物、进食过多肥油、食用腐败变质物等。

2. 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如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3. 食物过敏:对某些食物过敏反应导致的腹泻。

4. 预防接种后反应:儿童接种疫苗后可能引起暂时性腹泻。

5. 消化道问题:如消化道功能紊乱、胃脆弱、肠道发育不良等问题。

试题二:列举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方法。

答案: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施治:中医根据小儿腹泻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辨证方法有望闻问切和脉象判断等。

2. 中药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药方剂治疗小儿腹泻,如黄连汤、藿香正气水等。

3. 饮食调理:中医会根据小儿的体质和腹泻症状,给予相应的饮食调理,例如少食寒凉食物、禁忌辛辣食物等。

4. 中医推拿:对于小儿腹泻,中医还会使用推拿疗法来帮助缓解腹痛和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

试题三: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有何优势?答案: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有以下几个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在治疗小儿腹泻时能根据不同儿童的体质和症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触诊常用:中医通过观察舌苔、脉搏和腹部按诊等方法,可以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有效指导治疗。

3.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小儿腹泻通常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施治,如辨证施药、食疗调理、推拿疗法等,综合施治可提高治疗效果。

4. 无毒副作用:中药治疗小儿腹泻时,药物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药副作用小,适应症广。

以上是关于中医小儿腹泻的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了解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所帮助。

在治疗小儿腹泻时,建议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治疗。

小儿腹泻的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的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的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俗称“拉肚子”或“拉稀”,是儿童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

以大便性状改变(稀便、水样便、黏液及脓血便)、大便次数(每日≥3 次)比平时增多为特点,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功能不够完善,肠黏膜的防御功能差,且因儿童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消化系统的负担较重,加之正常的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容易出现腹泻。

小儿腹泻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是造成小儿
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小儿腹泻的信息,建议咨询儿科医生或查阅儿科医学书籍。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有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

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易感因素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

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消化道负担重。

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胃肠道sIgA 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牛乳中虽含部分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具极易被污染,所以说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二)病因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

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一)腹泻的临床表现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日大便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较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2024年小儿腹泻(带目录)

2024年小儿腹泻(带目录)

小儿腹泻(带目录)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更为常见。

腹泻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蠕动加快,使肠道内容物通过加速,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的一种病症。

腹泻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小儿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因1.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如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也可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不当、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药物副作用、消化系统发育不良等。

肠道功能紊乱、气候变化、精神因素等也可能诱发小儿腹泻。

3.免疫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导致腹泻。

二、症状2.粪质稀薄或水样: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有时伴有黏液或脓血。

3.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4.全身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5.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表现为口渴、尿少、眼窝凹陷、皮肤干燥等。

三、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维持肠道功能,预防并发症。

1.饮食疗法:调整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严重腹泻时,可暂时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抗感染治疗:针对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病毒感染所致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补液治疗: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

4.药物治疗: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药物,以保护肠道黏膜,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5.对症治疗:腹痛可给予解痉药,发热可给予退热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预防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 儿 腹 泻

小 儿 腹 泻


疗 Treatment
静脉补液:
适应症:中度以上脱水,经口服补液不见 好转或呕吐、腹胀严重者 ★ 三定:
补液总量 补液种类 补液速度

疗 Treatment
★静脉补液的原则: 三先: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
三见:见尿补钾、见抽补钙、见酸补碱
合理选择抗生素
水样便患者:一般不用抗生素,当明显中毒症
稍差
明显 低 精神萎靡
极差
不明显 很低,易休克 嗜睡 昏迷或惊厥
尚可
极明显,烦渴 正常或稍低 惊厥 肌张力增高
不同病原所致腹泻的大便特点
大便特点
轮状病毒肠炎 致病性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 真菌性肠炎 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 蛋花汤样或水样、含有粘液 大便呈粘液脓血便,有腥臭味 由黄色水样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 暗绿色似海水样,含粘液和伪膜, 脓血便 稀黄,泡沫较多,可见豆腐渣样细块
非感染性----各季节
腹泻分类
感染性 非感染性
急性 迁延性 慢性
按病因 按病程 按病情
腹泻 分类
轻型 重型
☆腹泻病因
腹泻
1.婴幼儿消化系统 发育尚不成熟 细菌感染 上感、肺炎 2.生长发育快 致腹泻大肠 中耳炎等 3.机体防御能力差 杆菌为主要 4.肠道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 病原
肠内 感染
肠外 感染
易感 因素
饮食 因素
气候 因素
【发病机制】
肠道功 能异常 渗出性 渗透性 分泌性
临床上不少腹泻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病机制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 渗透性的物质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小儿 腹泻)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频繁的大便次数、稀烂的大便 质地和腹部不适感。本演示将带您了解腹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小儿腹泻的定义和症状
小儿腹泻是指儿童大便次数增多、稀烂或水样,并伴有腹痛、腹胀或其他消 化道症状。积极的症状管理和寻找主要病因是治疗的关键。
频繁的腹泻可以导致尿布疹, 需要采取适当的尿布护理和保 护措施。
注意卫生
定期洗手、清洁环境和注意食 品卫生是预防腹泻并减少传染 的重要措施。
常见的小儿腹泻病因及分类
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 毒和寄生虫。细菌感染常 由食物中毒引起,而病毒 感染通常是通过接触传播。
营养不良性腹泻
由营养不良、乳糖不耐症 或其他饮食缺陷引起。通 过纠正饮食问题可以缓解 该类型的腹泻。
过敏性腹泻
与食物过敏或过敏症状有 关,可引起肠胃道炎症和 腹泻,适当的饮食管理可 以缓解症状。
预防小儿腹泻的措施
1
卫生习惯
定期洗手、净化饮食水源、烹饪食物和保持环境清洁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
2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预防腹泻的重要措施,母乳提供了宝宝所需的营养和免疫保护。
3
疫苗接种
接种相关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和霍乱疫苗,有助于预防特定类型的腹泻。
小儿腹泻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脱水Βιβλιοθήκη 尿布疹腹泻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丧失, 需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水分摄入 和电解质平衡。
小儿腹泻的流行病学数据
小儿腹泻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每年有数百万儿童因腹泻而死亡,而腹泻是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
小儿腹泻的诊断和检查方法
症状评估

儿科-小儿腹泻

儿科-小儿腹泻

七、预防
1.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2.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集体儿童机构应注意消毒 隔离 3. 食欲不振和发热初期减少奶或其他食品摄入量 4. 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 5. 积极治疗感染性腹泻患儿 6. 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7. 轮状病毒肠炎口服疫苗的接种
复习思考题
• 简述小儿腹泻病的病因。
3)真菌性肠炎 ①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2岁以下婴儿多见 ②常并发于其他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时 ③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④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 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细块(菌落) ⑤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病因复杂,感染、营养物质过剩、酶 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畸形等 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 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人工喂养、营养 不良小儿患病率高。
小儿腹泻 (Infantile diarrhea)
定义: 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 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 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一、概述
•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 •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 半数。 • 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 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肠道内感染多见 急 较重 多>10次/天 明显 明显 明显
急性腹泻
重型腹泻的表现 1)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 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 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 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①脱水 ②代谢性酸中毒 ③低钾血症 ④低钙和低镁血症
补液方案
• 方案一(适用于无脱水者) ORS液服用量 每次腹泻后 应提供 ORS液 ORS液的量(ml) 的量(ml) 50-100 500 100-200 1000 能喝多少给多少 2000

小儿腹泻课件ppt课件

小儿腹泻课件ppt课件

经济负担
治疗腹泻可能需要花费较高的医疗费 用。
对社会的影响
01
02
03
公共卫生负担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传 染病,可能对公共卫生造 成一定负担。
教育影响
腹泻可能导致患儿缺课, 影响其学业进展。
社会经济影响
腹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增加医疗资源的 消耗,对社会经济造成一 定影响。
小儿腹泻的预防
03
饮食调整
规律饮食
确保宝宝饮食规律,避免 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01
生长发育迟缓
腹泻可能导致营养吸取不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02
心理影响
长时间的腹泻可能导致患儿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03
并发症风险
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影响患儿的 健康。
对家庭的影响
护理负担
心理压力
家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照料腹 泻的患儿。
家长可能因为孩子的病情而感到焦虑 、担忧。
食物选择
提供新鲜、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和刺激 性食物。
适量饮水
鼓励宝宝适量饮水,保持 身体水分平衡。
卫生习惯
勤洗手
教育宝宝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 和上厕所后。
餐具消毒
定期对宝宝的餐具进行消毒,确保 餐具清洁卫生。
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算 和消毒家居物品表面。
疫苗接种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 关疫苗,预防小儿腹 泻及其他传染病。
其他疗法
益生菌
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缓解腹泻症状。在医生的 建议下选择合适的益生菌。
腹部按摩
轻柔的腹部按摩有助于缓解腹痛和促进肠道蠕动。但请确保按摩时 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

小儿腹泻小讲课

小儿腹泻小讲课
刮至皮肤出现红斑或出痧。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天枢:
脐旁2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
Thank You!
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产生腹泻症状外,有时 病原体(主要是病毒)亦可同时感染肠道。
(三)非感染因素
• 1.饮食因素

主要包括(1)食饵性腹泻。常因喂养时间不定时、饮食量不当、食物种类改变太快以与食物成分不适宜,
过早给予淀粉或脂肪类食品引起。给予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产生高渗性腹泻;给予肠道刺激物如调料
排出体外,并能加强胃肠粘膜屏障功能,促进肠粘膜修复。 注:补液疗法的目的: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补液是应确定补液的量、
性质和速度,补液重量包括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三个方面。同时补液时应遵循“先盐 后糖,先晶后胶(指电解质浓度)、先快后慢、见尿补钾(不超过0.3%)、抽搐补钙”的原则。
治疗方案
• 方案1 :② 给患儿足够饮食以预防营养不 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若治疗3天内出现:腹泻次数量增加,不能给你正常进食,明显口渴,大便带血回到医院就
诊。
方案2:轻、中度脱水:ORS.
脱水最初4小时ORS量75ml/kg,4小时后评估,纠正→方案①,仍有些脱水→方案②。
治疗方案
方案3:重度脱水→静脉补液。 肠粘膜保护剂(思密达)适用于急性水样腹泻与迁延性腹泻,给药后吸附病原,固定毒素,然后随大便
①摄入食物量过多或食物 质发生改变,食物不能被 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 肠上部. ②未消化的食物发生腐败 和发酵造成消化功能紊乱、 肠蠕动亢进,引起腹泻、脱 水、电解质紊乱。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案正文教案附页3-4个月增多。

由于新生儿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低,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六、肠道细菌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出生后数小时细菌经口、鼻、肛门进入。

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十二指肠和上部小肠也较少,结肠和直肠细菌较多。

单纯母乳喂养的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着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占比例几乎相等。

七、健康小儿粪便1、胎粪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称胎粪。

多数生后12小时排便,总量为100-200g,2-3日过度为黄糊状粪便。

如24小时无胎粪排出,应引起注意。

2、人乳喂养儿的粪便为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每日2-4次。

3、人工喂养儿的粪便淡黄色。

较干厚,有臭味,呈中性或殓性反应,每日1-2次。

4、添加辅食后的粪便外观褐色,添加谷类、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的大便,接近成人,每日1次。

第二节口炎口腔黏膜的炎症(stomatitis)。

大多由病毒,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引起,在小儿时期较多见,尤其婴幼儿。

可单独发病或继发于急性感染、腹泻等其他疾病。

介绍一个溃疡性口炎(ulcerativestomatitis)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及口腔不洁等条件下。

主要有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感染引起。

一、临床表现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舌、唇内和颊黏膜处,可蔓延至唇和咽喉部。

开始充血水肿,随后出现溃疡,有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物形成假膜,常呈灰白色或黄色,边界清楚,易拭去,露出溢血的创面,但不久又被假膜覆盖,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

局部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常有发热,可达39°C-40°C,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轻者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逐渐痊愈;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或酸中毒。

二、治疗要点控制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作好口腔清洁及局部处理;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疱疹性口炎(herpeticstomatitis)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全年可发病,1-3岁小儿可多见,传染性强。

《小儿腹泻》课件

《小儿腹泻》课件

《小儿腹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儿科学》教材中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的第二节“小儿腹泻”。

详细内容包括腹泻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儿腹泻的定义、分类及病因。

2. 掌握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3. 培养学生关爱儿童健康,提高对小儿腹泻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儿腹泻的病因、病理生理及诊断。

教学重点:小儿腹泻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病例,引发学生对小儿腹泻的关注。

2. 理论讲解:a. 简要介绍腹泻的定义、分类。

b. 详细讲解腹泻的病因、病理生理。

c. 分析腹泻的临床表现。

d. 阐述腹泻的诊断、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腹泻的诊断和治疗要点。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儿腹泻》2. 内容:a. 定义、分类b. 病因、病理生理c. 临床表现d. 诊断、治疗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小儿腹泻的分类及病因。

b. 论述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儿腹泻的其他相关问题,如预防措施、家庭护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1. 病因的讲解:应详细阐述不同类型腹泻的常见病因,如感染性、非感染性等。

2. 病理生理的阐述:需深入解析腹泻引起的生理变化及其对小儿的影响。

补充和说明:病因讲解时,可结合具体病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病因导致的腹泻特点。

在病理生理部分,通过图解或动画形式展示肠道黏膜损伤、水电解质失衡等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病理生理变化。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重点关注细节:1. 知识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便于学生掌握。

《小儿腹泻》课件

《小儿腹泻》课件

病因与分类
病因
感染、过敏、乳糖不耐受、抗生素使 用不当等。
分类
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等 。
病程与预后
病程
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腹泻病程通常在1-2周内,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可能持续数 月甚至更长时间。
预后
大多数小儿腹泻预后良好,但长期腹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02
小儿腹泻的危害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案例二:反复腹泻的小女孩
总结词
反复发作,季节性腹泻,易感染
详细描述
小女孩每到秋冬季节就容易发生腹泻,反复发作。经医生诊断为季节性腹泻,可能与气 候变化、病毒感染有关。通过预防感染、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措施,病
情得到有效控制
突然发病,水样便,脱水症状
VS
详细描述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降低病毒和 细菌滋生的机会。
05
小儿腹泻的常见误区
腹泻就是着凉了
总结词
腹泻不一定是着凉引起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消化系统 问题。
详细描述
着凉只是腹泻的一个可能原因之一,而并非所有腹泻都是由 着凉引起的。腹泻可能是由于感染、过敏、肠胃功能紊乱等 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将腹泻简单地归咎于着凉是不准确 的。
腹泻可能导致小儿对维生素和 矿物质的吸收减少,增加营养 不良和贫血的风险。
腹泻可能导致小儿对蛋白质的 吸收减少,影响身体的生长发 育。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腹泻可能导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衡,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腹泻可能导致小儿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如肺炎、心脏疾病等。
长期腹泻可能导致小儿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增加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

小儿腹泻小讲课课件

小儿腹泻小讲课课件

小儿腹泻小讲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十二章“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具体内容为第三节“小儿腹泻”。

本节内容包括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措施。

重点解析各类腹泻的特点、护理要点及居家照护指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本方法。

2. 学会针对不同类型小儿腹泻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的能力,提高居家照护指导的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措施。

难点:各类腹泻的鉴别诊断及针对性护理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挂图、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小儿腹泻患儿的就诊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及护理问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1)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各类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3)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两个典型案例,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给定病例提出护理措施。

5. 互动环节(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提出拓展延伸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分类。

2. 各类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3.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某患儿,男,2岁,因腹泻就诊。

大便呈水样,无腥臭味,每日10余次。

请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护理措施。

2. 答案:(2)护理措施: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口服补液盐;②合理调整饮食,给予易消化、低脂肪的食物;③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尿布皮炎;④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加强学生对小儿腹泻护理措施的实践操作训练。

小儿腹泻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指的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是由于消化系统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日常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或粪便性状改变,伴有腹泻、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

1. 腹泻:指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性状改变,通常为水样、软稀状或拉丝状。

2. 小儿腹泻:指婴幼儿的腹泻,多发生在12个月以内的儿童。

3. 日常排便:指每天至少有一次正常的排便行为。

4. 细菌性腹泻:指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的腹泻,如大肠杆菌、嗜血杆菌、沙门氏菌等。

5. 病毒性腹泻:指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如腮腺炎病毒、嗜血病毒、轮状病毒等。

6. 寄生虫性腹泻:指由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如鞭虫、蛔虫、毛虫等。

7. 其他原因:指由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营养不良、肠炎、肠道功能紊乱等因素而引起的腹泻。

8. 伴随症状:指腹泻伴有发热、腹痛、腹胀、脱水、乏力、皮肤斑丘等其他症状。

9. 预防:小儿腹泻这种消化道疾病,可以采取遵守卫生措施,加强室内通风,保证婴幼儿吃饭清洁,定期检查,避免食用污染食物等预防措施。

10. 治疗:小儿腹泻病情轻重不同,治疗手段也不同,一般采取应用抗生素,补充营养,控制发热,消除病毒,预防传播,以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治疗。

小儿腹泻的4大误区,用药治疗首选不是止泻!

小儿腹泻的4大误区,用药治疗首选不是止泻!

小儿腹泻的4大误区,用药治疗首选不是止泻!(夹江县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小儿腹泻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实际生活中在不同病原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小儿出现大便形状出现变化和大便次数增多等典型的腹泻症状,并且这种疾病在一年四季中都有可能发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小儿相比,两岁以下婴幼儿的腹泻发病率更高,如果小儿发病后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将会影响到患儿的营养状况,进而阻碍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甚至会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的过程中对于药物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患儿的腹泻时间,并避免出现药物副作用对小儿造成意外的伤害,进而有效的提高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

1 小儿腹泻的4大误区 1.1过度强调止泻在治疗小儿腹泻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为小儿补充水分,而不是一味强调止泻。

使小儿体内保持足够的水分营养,有利于小儿腹泻的治疗,能够促进小儿更快的康复。

这一点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儿科专家的普遍认同。

治疗腹泻类似于大禹治水,不能一味的采取堵的方法,而应该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使洪水慢慢退去。

治疗腹泻也是一样的,一味的使用止泻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会导致患儿无法排出体内的分泌物炎症因子、致病细菌以及病毒,这样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反而有可能导致患儿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1.2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1)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这种疾病是由一种病毒引发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如果滥用抗菌药物会使某些相关的细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那么到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就会导致无法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胃炎。

小儿患急性胃炎后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血液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大幅增加。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儿患急性胃炎之后会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而呕吐属于一种急性的应激反应,会导致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增加。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引言: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发挥一定的疗效。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成药及其合理使用方法。

一、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辨证施治是治疗腹泻的基本原则,中成药可以起到辅助疗效。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黄连素、安宫牛黄丸、太和消食片等。

黄连素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适用于湿闷热病因所致的腹泻。

安宫牛黄丸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病因引起的腹泻。

太和消食片可以理气消食,适用于气滞病因引起的腹泻。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适当调整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造成药物依赖或药物不良反应。

二、小儿便秘小儿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起到通便润肠的作用。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小柴胡汤、大承气汤、麻仁丸等。

小柴胡汤具有调肝气、和胃降逆的作用,适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便秘。

大承气汤可以通利肠胃,适用于气滞病因引起的便秘。

麻仁丸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肠燥便结所致的便秘。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便秘的病因,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辅以饮食调理和运动,提高治疗效果。

三、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调理胃肠功能,促进消化。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香砂养胃丸、保和丸、六神丸等。

香砂养胃丸具有健脾和胃、调理肠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保和丸可以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消化不良。

六神丸可以调理胃肠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消化不良。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提高治疗效果。

四、小儿胃炎小儿胃炎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成药可以起到抗炎、镇痛等作用,辅助治疗胃炎。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胃舒宁片、安胃痛胶囊、胃乃安片等。

胃舒宁片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胃炎的治疗。

安胃痛胶囊可以缓解胃痛,适用于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在肠腔中释放2 细菌在肠腔中释放2种肠毒 素,一种为不耐热肠毒素,与小 一种为不耐热肠毒素,与小 肠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致使三磷酸腺 苷(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 (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 (CAMP),CAMP增多后即抑制 (CAMP),CAMP增多后即抑制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 Cl- 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l-; 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l
2)重型: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 2)重型: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 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 中 毒症状。 1)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有呕吐, 1)胃肠道症状:
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使 每日1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 每日1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 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 血便。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①脱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水。②代谢性酸中毒: 低钾血症: 水。②代谢性酸中毒:③低钾血症:④低钙 和低镁血症
正常:成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 正常:成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粪便 不超过200g, 婴儿粪便量10g/kg/d 不超过200g, 婴儿粪便量10g/kg/d 以下。 以下。 腹泻:大便次数增加, 腹泻:大便次数增加,粪便量超过正 常界限,粪便含水量超过80% 常界限,粪便含水量超过80%
世界: 世界: 发病率:10亿/年,其中5亿/第三世界, 发病率:10亿 其中5 第三世界, 死亡率: 死亡率:肿瘤 (WHO) 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 腹泻 腹泻:第三世界小儿第一位死因。 腹泻:第三世界小儿第一位死因。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导致腹泻的机制有: 导致腹泻的机制有: 1.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 1.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 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2.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2.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3.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 3.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 4.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等。 4.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等。
1.病毒性肠炎各种病毒侵入肠道 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 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 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排列 紊乱和变短,致使小肠粘膜回吸 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 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
2.细菌性肠炎 2.细菌性肠炎 (1)肠毒素性肠炎:各种产生肠毒素的 (1)肠毒素性肠炎: 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弧 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弧 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空肠弯 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 杆菌等。病原体侵入肠道后,一般 仅在肠腔内繁殖,粘附在肠上皮细 胞刷状缘,不侵入肠粘膜。
High Childhood Morbidity
1.3 billion episodes / year in <5y children
High Childhood Mortality
3.2 million deaths/ year in <5y Children
Diarrhea
Malnutrition
( 2)空肠弯曲菌:致病菌直接侵入空 2)空肠弯曲菌:致病菌直接侵入空 肠、回肠和结肠粘膜, 肠、回肠和结肠粘膜,引起炎症性、侵 袭性腹泻, 袭性腹泻,某些菌株亦能产生肠毒素。 (3)耶尔森菌:除侵袭小肠、结肠壁细 (3)耶尔森菌:除侵袭小肠、结肠壁细 胞外,并产生肠毒素, 胞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 泌性腹泻。 (4)其他:沙门氏菌(主要为鼠伤寒)、 (4)其他:沙门氏菌(主要为鼠伤寒) 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 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中国 发病率: 8.36亿人次 亿人次/ 发病率: 8.36亿人次/年, 21省市 省市) 岁以下2.98亿人次/ 2.98亿人次 (21省市) 5岁以下2.98亿人次/年 岁以下0.86 3.9次 0.865岁以下0.86-3.9次/人/年 平均2.5 2.5次 平均2.5次/人/年 农村2.9 2.9次 农村2.9次/人/年 省市) (8省市)每年两个高峰 致泻性大肠杆菌、 7、8、9,致泻性大肠杆菌、痢疾杆 10、11、12, 菌10、11、12,轮状病毒
分泌性腹泻:肠毒素性肠炎 渗透性腹泻:病毒性肠炎; 非感染性肠炎。 渗出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肠道功能异常:非感染性肠炎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具有相似 的临床表现,但各有特点。 (一)急性腹泻(病程〈2周) 急性腹泻(病程〈 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 (1)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 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 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4.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 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 群时、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 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 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 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 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 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 乳喂养儿。
2)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菌 2)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菌 粘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 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和耐 热肠毒素引起腹泻。 3)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致病菌 3)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致病菌 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 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 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 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 疾样腹泻。
据此可将腹泻分为“ 据此可将腹泻分为“分泌 性,渗出性,渗透性,和肠道 功能异常”等 功能异常”等4种类型。 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并非由 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 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一)感染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食物 或饮水进人消化道,亦可通过 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 菌者传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 起肠道感染,决定于宿主防御 机能的强弱、感染菌量的大小 及微生物的毒力。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2.细菌感染 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细菌感染(
(1)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能引起腹泻的 (1)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能引起腹泻的 大肠杆菌的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 已知的菌株可分为5 已知的菌株可分为5大组。 1)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最早发现 1)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最早发现 的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菌侵入肠道后, 粘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导致肠粘膜微绒毛破坏,皱褶萎缩变平, 粘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 道。
2.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2.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轮状病毒场炎:又称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场炎:又称秋季腹泻;
①9—12月发病;②发生在6~24个月的 12月发病;②发生在6~24个月的 婴幼儿, 婴幼儿,〉4岁较少见;③起病急伴发上 呼吸感染症状;病初即有呕吐, 呼吸感染症状;病初即有呕吐,常先于 腹泻; 腹泻;④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多,黄 色水样或蛋花样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⑤常并发脱水酸中毒;⑥血清抗体一般 在感染后3周上升。用ELISA法检测病 在感染后3周上升。用ELISA法检测病 毒抗原, ELISA法检测病毒抗原,PCR 毒抗原,用ELISA法检测病毒抗原,PCR 及核酸探针技术检测病毒抗原
小儿腹泻
潍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刘长云
定义 易感因素 病因 1、感染因素;2、非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 、 1感染性腹泻;2非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
点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或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或 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 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 便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 便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 月至2 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 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 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Major Contributor to Malnutrition
If: Diarrhea + Malnutrition
In Malnourished Children the RISK of DEATH form Diarrhea is:
4 fold
that of well nourished children
病因: 病因:
(一)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 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1.病毒感染、80%腹泻由病毒感 1.病毒感染、80%腹泻由病毒感 染引。20世纪70年代国外证明了病 染引。20世纪70年代国外证明了病 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rota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rotavirun),其次有星状和杯状病毒、肠 virun),其次有星状和杯状病毒、肠 道病毒、诺伏克病毒、冠病毒。
另一种为耐热肠毒素,通过激 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 (GTP)转变为环磷酸鸟苷CGMP), CGMP增多后亦使肠上皮细胞减 少Na+和水的吸收、促进Cl- 分 泌。两者均使小肠液总量增多, 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发生腹 泻, 导致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侵袭性肠炎: (2)侵袭性肠炎: 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渗透性 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渗透性 腹泻如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侵 袭性大肠杆菌等均可直接侵袭小 肠或结肠肠壁,使粘膜充血、水 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 疡等病变。结肠不能充分吸收来 自小肠的液体, 自小肠的液体, 而发生水泻。
(二)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 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 食物不能被充 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 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使 肠腔内酸度降低, 使食物发酵和腐败, 肠腔内酸度降低, 使食物发酵和腐败, 使消化功能更为紊乱。分解产生的短 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 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渗透性 腹泻), 腹泻), 剌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 泻、脱水和电解质系紊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