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丝劲
陈小旺大师论陈式太极拳缠丝劲
陈小旺大师论陈式太极拳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缠丝劲”在河南方言中又称为“麻花劲”,取其缠绕象形之意,说明多股阴阳劲像麻花形状拧绕在一起,它的运动模式则是根梢(节)拧转,中节随动。
运动时类似“麻花钻”原理,钻头工作时,沿其中轴线螺旋下降,物屑却反方向沿着钻头纹线轨迹同步螺旋上升;身体同时螺旋下沉,手臂旋转上升的动作,在陈式太极拳盘架与推手较技中尤为多见,这就是在其中气贯串中,身躯与四肢缠丝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下面店铺整理了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欢迎阅读。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到此阶段,不但在健身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在技击自卫方面更能达到其奥妙的境界、古人云:“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白长。
”陈式太极拳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1.缠丝劲在健身方面的作用通过太极拳放松性的缠绕螺旋运动,可使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目增多,关节软骨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这就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加大了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柔韧性较好。
螺旋式的缠绕螺旋运动,通过反复拧转绞动,使全身各部肌纤维都参加活动,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
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毛细血管及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都增加。
因而经常练陈式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
过瘦、过胖的人练习陈式太极拳都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一个人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气血都在周流循环,如果血液有停滞现象,人就会生病。
气血在人体走的不是直线,随筋脉走的是曲线。
练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引导内气在体内循经络沿曲线旋转,它能引导气血周流,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疾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也正是水流不腐,户枢不蠢的意思。
缠丝螺旋运动还有助于肠胃有序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消化酶分泌增多,使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更顺利。
所以有助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真言】太极拳的抽丝劲与缠丝劲
【真言】太极拳的抽丝劲与缠丝劲一、“运劲如抽丝”与抽丝劲“运劲如抽丝”不是讲劲的使用问题,而是讲劲在使用之前的准备过程。
这里“运”是运作、运动、筹备、酝酿的意思。
也就是说劲在使用之前,先要运作起来。
在太极拳有关劲的训练与使用中,都有这个过程。
在训练阶段,需要长时间、认真仔细地练习。
首先需要在形体动作方面做到轻、稳、匀、柔、慢、细、长,忌快、猛、断、促、粗、狠,如同从蚕茧中抽丝,不能把丝揪断了,“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次是要做到连续、贯串。
要点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勿使丝毫间断耳”。
在实战阶段,这个过程很短,或者说是隐蔽的,在外形动作上几乎没有明显表现。
功夫水平越高,这个过程就越短。
在实战技击中,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劲。
无论哪种劲,在使用前都有运的过程。
各种劲的运法可能不一样,但是其基本形式是相同的,即需要如抽丝般柔慢轻匀,当然这些都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化。
如果把运劲如抽丝解释为一种具体应用的劲——抽丝劲,显然不妥。
二、缠丝劲缠丝本是陈式太极拳训练中的一种运动形式,是以形体上的缠绕拧裹等运动形式引导体内气与劲力的运行,最终获得被称为“缠丝劲”的劲力以及相应的应用方法。
从名称上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形象、准确地表达了这个技术概念。
如果单从名称上看,这是今天陈式太极拳中所独有的,但是如果从技术角度看,这并不是陈式太极拳的专利,其他太极拳传承中,甚至于其他武术门派中都有类似的技术,只是多数在形式上没有那么明显,没有特别强调专门的练习,理论上也没有太多的讲述。
那么缠丝或缠丝劲为什么是陈式太极拳中所独有的呢?我们知道,除了陈式以外,今天太极拳的主要流派都是从杨露禅、武禹襄等人的传承中衍生出来的。
但是杨、武以及他们的传人都没有直接使用过这个名称,也没有专门的练习方式,甚至在他们所传承的大量拳论中都没有提及。
因此可以断定,至少在杨露禅向陈长兴学艺、武禹襄向陈清萍学艺的时代,这个名称与专门的练习方式在陈家沟与赵堡都还没有形成。
八极拳之缠劲,与太极的缠丝劲一样吗?
八极拳之缠劲,与太极的缠丝劲一样吗?缠丝劲也是八极拳的主要劲法。
很多八极拳爱好者对“十字劲”容易理解。
但是缠丝劲就不那么好懂了。
一般认为,“大缠”、“小缠”是缠丝劲,不错,“缠”是八极拳“六大开”之一,但“六大开”是一种技术法度,并非指的是缠丝劲。
缠丝劲在武术中几乎所有的拳种流派都有搭边,毕竟它的运用广泛,并且也是劲法中最终的呈现之一!在我国传统武术门派中,缠丝拳是运用缠丝劲以柔克刚的拳术。
缠丝拳也称缠拳,在武术门派中称缠门、缠丝门、残门等,有近300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
八极拳六大开最后一个就是缠:第六趟“缠”:缠肘、贴身缠、扑身缠、抱头顶、双背缠、砸抱捶、拥身缠、托枪提、缠臂、缠腕、抱肩缠、捆手缠、迎面掌、回张口。
缠:以腰为轴,通过手、臂、肘、腿等部位,向上(下)往外(内)施转缠绕,运用刁、扣、捋、锁等劲力和手法击打对方都属于“缠”。
例如,“拥身缠”是借助转腰旋臂的动作“以圆破直”,化解对方的攻击,再顺势推撞或崩打对方;“小缠”是用双掌化解对方的抓捋刁扣,同时拧转切压,损伤对方的腕部;“抱肩缠”是以手按臂缠解脱并反击对方的抓肩。
缠字诀.缠丝盘珠之功理∶缠丝盘珠影随形,功法连绵不放松;刚柔虚实窥破绽,六字诀法定乾坤。
解意之论述∶遇强不惧,遇恶不慌,不急躁,不大意,不冒进,不硬拼,要讲究策略与其游击。
避其实而击其虚,避其锋而击其侧。
似蛛缠蜂一般,彼击我不着,我又岂容尔脱去。
待敌力疲破绽百出时,吾即充分发挥六字诀之功理、功法一举而将其歼击之。
缠,性质与顶相同,有具体的着数,如大家所熟悉的小缠、大缠,而本质上是一个“法”,属于“靠”法。
靠,是贴近对家主要以躯体制敌的方法。
以躯体制敌,力的突出点往往在肩在胯,但要点是两个,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借助于强大的惯性冲撞,八极称之为“旱地行舟”;二是不能拙力相向,一定要把握力的传递轨迹,以随机应变,即戚继光所谓“遇巧就拿就跌”。
八极的小缠是一把拿法,有“金丝缠腕”的雅名,其实是个普通招数,各家拳法多有之。
何谓:“缠丝劲”
何谓:“缠丝劲”
何谓:“缠丝劲”
螺旋缠丝劲运动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法,其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的螺旋运动。
缠丝劲的特点是:其柔时,粘住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亦难退,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其刚时,挨着何处何处击,缠绕诸靠我皆依,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浑身上下处处是手,处处咬人。
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太极拳要求虚领顶颈、立身中正、松肩垂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
在这些规矩要求指导下,通过旋踝转膝、旋胯转腰、旋腕转肩以及胸腰折叠运化之劲的引导,形成其根在足行于腿,主宰于腰,贯穿于手的空间曲线螺旋运动,进而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是刚非刚,极为沉重且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似棉花包铁,外柔内刚,这种内劲就叫“缠丝劲”。
太极拳诸劲中的抽丝劲、螺旋劲、缠丝劲的区别
太极拳诸劲中的抽丝劲、螺旋劲、缠丝劲的区别太极拳诸劲中的抽丝劲、螺旋劲、缠丝劲的区别李经梧1964年10月21日抽丝劲:还是以“运劲如抽丝”的提法为确切,这是太极拳运动原则要求之一。
练拳时要做到“式断意不断”,匀、圆、稳、健绵绵不断,既练力更练意。
杨、吴、孙各式太极拳,对此要求是严格的,形象是明显的。
陈式太极拳对此要求也是严格的,这就是陈发科老师谆谆教导的“练拳要塌住劲”。
所谓“抽丝劲”虽然不是用以制胜对方的“劲’,但是,太极拳的实际运用(推手、技击),要求锻炼“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功夫,对此“运劲如抽丝”的锻炼占有重要位置。
作为体育运动,能够掌握太极拳的这一特点,对于身体的健康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螺旋劲和缠丝劲是用以制胜对方的,当然也是平时锻炼的要求。
无疑,对于健身也是甚为重要的。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劲,我是这样体会的:呈螺旋运动发出的劲,只击打对方的一点,令对方失势或仆倒,都可称之为螺旋劲。
这种劲存在于各式太极拳中,以吴式太极拳中的揽雀尾、搂膝拗步等为例,就都有明显的螺旋劲。
缠丝劲则与此不同,首先,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大而方法多变。
与腰转动的同时腹肌的左旋右转,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与意结合,确是缠丝劲的特色。
这就是陈鑫所谓的内劲或称中气。
第二,这样由腰腹发动的劲,经脊背带动大小臂旋转,贯达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是为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是为外缠丝。
缠丝劲就下肢来讲,每一个完成式要求大腿带动两膝往外转,做到所谓“归原”,即:气沉丹田、圆裆和两腿虚实为三、七成,与上肢的缠丝动作相配合。
完成上述的缠丝劲动作,运动量是大的。
其三,缠丝劲与螺旋劲最明显的区别,还在应用。
缠丝劲达于手指之后,并未结束,不以击中对方一点为目的,而是用带有缠丝劲之手、指,缠住对方的手、指、腕甚至肢体,使对方被缠之处,因我之缠绕成“拧麻花”状而失败。
我认为,这就是陈鑫所谓的:“太极拳缠法也”的真义,而这种以缠丝劲为动力的缠法,正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
【经典】冯志强先生精解“缠丝劲”
【经典】冯志强先生精解“缠丝劲”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
缠丝劲是隐于体内、入于骨缝、循经走脉、缠绕运行、流布全身的一种内劲。
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劲方法。
欲求缠丝劲,须外循螺旋之形,内合缠丝之径(内气)。
外则通过腰脊的螺旋运转、胸腹的折叠转化来贯串和带动肩、肘、手、胯、膝、足和颈项的螺旋运动;内则以心神为君,肾间动气,发于丹田,贯于经络,行于血脉,入于骨髓,达于四梢,缠绕运行,使之流布周身而复归丹田,形成一股缠丝内劲。
如此,独特的缠法结合内气的导引,久久练习必然内外相合,使之周身一家。
缠丝劲的运化全在胸腰腹间。
陈鑫云:“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
”五脏藏于胸腹,经络源于五脏,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动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劲之道。
其重要者,即气不离丹田。
缠绕诸靠,身心一家,心息相依,息息归根,根在丹田。
强调“腰脊螺旋缠绕,胸腹开合折叠”是陈式太极拳的又一个特点。
在腰脊螺旋升降运转之中,胸腹相开,肘由里而外为逆缠;胸腹相合,肘由外而里为顺缠。
拳中的每一招每一势皆以躯干的螺旋缠绕、开合折叠来主宰四肢的螺旋缠绕。
或一顺一逆,或双顺,或双逆;或左胸和右腹斜向相合相开,或右胸和左腹斜向相开相合。
意念一动无有不动,腰脊一缠则无处不缠,浑身上下似蛟龙左旋右转,若漩涡湍流急转,像大海之波涛翻滚,连绵不断,缠绕不息。
即缠即引,即缠即进。
待功夫精深,随心所欲之时,临阵交手可制彼如身临漩涡之中,不能自主,无可中定。
通过内缠外绕,五脏得以按摩,经络得以畅通,气血得以流行,新陈代谢得以旺盛。
这也是陈式太极拳之所以具有其独特养生功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论太极拳的缠丝劲
论太极拳的缠丝劲论太极拳的缠丝劲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的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太极拳的缠丝劲。
欢迎阅读!一、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的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
太极拳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陈鑫说:“太极拳,缠法也。
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太极拳图画讲义》第33页)又说:“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不明此即不明拳。
”内气,我国传统医学称之为真气或元气,在陈鑫的著作里,多称之谓中气或丹田气。
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物质,不是呼吸的空气。
内气充沛,则身强力壮;内气不足,则体弱力薄;内气消失,则生命终止。
练习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植和运用内气。
关于内气的产生、贮存和运转,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主要论点是:“周身元气皆出于肾”,“丹田为全体之气归宿处”,“命门为气所出入之门”,“气行骨中,充于肌肤”,“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
概括起来,就是:气生于肾,贮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骨而行,充于肌肤,发于丹田复归于丹田。
划弧转圈和螺旋形的屈伸进退,是太极拳在外形上的特点。
太极拳行功时,手足和身躯都不停顿地划弧和转圈。
有的是顺时针转,有的是逆时针转;有的向前转,有的向后转;有的转正圆,有的转斜圆,有的转椭圆,有的还是像古太极图的转圈。
并且,在手足伸缩进退的同时,既要有以肩肘胯膝为轴作弧形运转的大圈,又要有以股肱骨骼为轴做正反缠绕的小圈。
后者是太极拳缠丝劲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
太极拳缠丝劲是内气收放运转同肢体螺旋形屈伸进退的结合。
真传吴式太极拳讲义之缠丝劲要旨作者:吴公藻马岳梁
真传吴式太极拳讲义之缠丝劲要旨作者:吴公藻马岳梁
缠丝劲要旨
缠丝者,犹丝之互缠。
用之于推手,即彼此互相听劲、互相问劲、互相拿劲、互相化劲、互相争取主动、互相进行包围运动战术也。
缠丝劲有里缠、外缠、上缠、下缠、进缠、退缠等六法。
用之于臂,用之于腿,更用之于腰胯,以至周身连绵运用,如环之无端,连环用之如丝之缠也。
缠之为用即是圈转之法,有前后、左右、上下、进退等方向。
包含粘、连、黏、随、不丢顶之变通,以及掤、履、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中之劲。
懂缠丝劲者感觉敏锐,听劲准确,能随屈就伸,运用自如,易争取主动,不懂者出手多是直出直入,横进横退而欠圆活,且多棱角,多缺陷或多凹凸之处,易受制于人。
运用缠丝劲并非死缠不放或相互纠缠不清,而纯系柔软圆活之运用。
在情势变化之中,运用发、拿、打、化之时,尤须注意顺逆、呼吸、收放、吞吐︰
顺︰从动为顺,是因敌所适之意。
逆︰背驰为逆,是逆转对方动作。
呼︰膨气为呼,是膨腹而应之意。
吸︰收气为吸,是收腹而引之意。
收︰取之于敌,是顺势而取之意。
放︰适可而发,是准备放射之意。
吞︰待敌自投,是设网而伺之意。
吐︰擒而复纵,不厌诈以观其变。
以上四种相对动作,主要在于精神而非气力,是以心意为主,以气力为辅,正如拳经曰︰“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位骨肉臣。
”也。
打太极拳要懂得什么是缠丝劲
打太极拳要懂得什么是缠丝劲
学习太极主要学的是内劲,太极劲有很多劲如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等,内劲说的是缠丝劲。
学习过太极的人都知道,太极要走圆弧,圆形发出来的力,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是太极拳法的劲法术语之一,也可以叫做“螺旋缠丝劲”,
陈王延的《拳经总歌》开首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丝我皆依。
缠丝既缠丝劲。
怎么理解这个浑圆之劲呢,这就要谈到圆,连续,不间断,没有空隙,稳定,圆润的特点。
缠丝劲就是有圆的这些特点,力要做到连绵而稳定。
缠丝劲大体上分为两钟缠,一种是顺缠,一钟是逆缠。
还有就是由顺逆缠分解延伸出来的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
缠丝劲主要运用与整体,所以他力的来源也是源自于整体,这里我们称它为整劲。
想要达到浑圆单靠一个部位一个关节是无法做到的,要运用全身各处的协调才能有缠丝劲的效果。
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论:中指主心,属于火,为手掌指正中央;食指主肝,属于木;无名指主肺,属于金;小指主肾,属于水;大拇指主脾,属于土。
缠丝劲要遵循双腰隙的阴阳规律转换,来进行发力。
五行能相生要运用好器官之间的效果。
拿太极云手来说,太极云手就是正缠丝劲,倒黏耾则相反。
缠丝劲是要经过自身领悟,加上身体上的一些肌肉记忆,需要时间积累。
慢慢的体会太极招式,就会发现缠丝劲的奥秘。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最为注重的,也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
神秘霸道的缠丝劲,众名家谈缠丝劲
神秘霸道的缠丝劲,众名家谈缠丝劲缠丝劲也是八极拳的主要劲法。
很多八极拳爱好者对“十字劲”容易理解。
但是缠丝劲就不那么好懂了。
一般认为,“大缠”、“小缠”是缠丝劲,不错,“缠”是八极拳“六大开”之一,但“六大开”是一种技术法度,并非指的是缠丝劲。
为了彻底弄明白这一劲法,笔者就再费些事,向深里探求和挖掘。
何谓“缠”,《说文》:“绕也”。
缠绕的意思。
《辞海》:“①扎束、围绕的意思。
②缠通躔,行星所践历。
《汉书.王莽传中》:'岁缠星纪。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缠,居也。
星纪在斗,牵牛间。
'”何谓“丝”,《说文》:“蚕所吐也。
”就是蚕吐出的丝。
《辞海》:“蚕丝,引申为一切象丝的东西。
如蜘蛛丝、钢丝、藕丝、头发丝。
”何谓“劲”,有人称劲力,有人称内劲,有人称劲道(八极门练功最终求的是内劲,而不是外力。
这正是本门称为“三大劲法”而不称为“三大力法”的原因。
关于劲与力的区别,笔者将另文详述)。
《说文》:“强也。
”强健有力的意思。
《徐灏.段注》:“强者,弓有力也。
”指的是一种强大的具有弹性的力。
《辞海》:“①象弓弩一样坚强有力的意思。
②象风、雷一样猛烈的意思”。
康戈武(笔者师叔)先生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对“劲”这样定义:“武术的劲,是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融于武术技术的力。
这种力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的有序化配合产生的。
训练有素者,能意到气到,意气到处,肌肉随意识的支配而收缩或舒张(劲到),使肢体产生运动(形到)。
意、气、劲、形的统一,能使全身之内力聚为一整劲,又能使此整劲通过身体某一部位发放出去。
武术劲力训练,强调静练与动练结合、内功与硬功结合。
这种训练常能诱发人体潜能,获得防守不畏强击,进攻时能破坚击锐的超常能力”。
了解了“缠丝劲”三个字的本意,我们可以暂时这样给“缠丝劲”下个定义:它是一种靠意念引导,使象丝一样柔软的肢体强有力地绕住敌人某些部位,使之受制而败。
太极拳的缠丝劲和抽丝劲究竟有什么不同
太极拳的缠丝劲和抽丝劲究竟有什么不同太极拳中的缠丝劲和抽丝劲看起来似乎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而已,但实际上两者有较大的差异。
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两者的不同之处吧!什么是缠丝劲?打太极拳就要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
凡是圆形发出来的东西,它都带有缠丝劲。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在,行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回四梢通七窍,增长内力无穷,使内劲收敛入沽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怯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
什么是抽丝劲?抽丝劲,是一种棉劲。
它就像蚕吐丝一样,表示一种细、长、缓,连绵不断的劲,可理解为抽丝劲。
具体地讲,“抽丝劲”它是太极“对称”理法体现在其盘架子中的一种劲道。
简言之,是体现“对称”的一种劲道。
上与下的对称,总的体现在“顶劲沉气”中;前与后的对称,总的体现在“沉肩垂肘”,内与外的对称,总的体现在“心身相台”。
使“对称”部位间的肌肉,经络、骨骼出现一种对拔对拉的机理效应,极为舒展,内脏也被相应激活,再配合内气运行的酣畅劲儿,真是安逸极了!舒服极了!当这种内里的感觉充分了、经常了、深人了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形之于外的。
在内里的感觉形之于外后,就会给人一种“运劲如抽丝”的感觉。
缠丝劲和缠丝劲的不同之处缠丝者以条形物向另一种物体上缠绕之谓也。
抽丝者由丝束中缓缓向外提取之谓也。
两个词义不同是很显然的。
王、武各家拳论,用“抽丝”而不用“缠丝”,是他们由锻炼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感觉,如果他们的运劲也象陈氏传人所说那样,非“旋转的抽丝”不可,他们早就会写出来“运劲如抽丝”的文章来了。
交易担保太极严选武术比赛表演鞋太极拳练功鞋牛筋底小程序所以我认为抽丝劲是绵绵不断、刚柔相济的弹性劲。
这种劲是太极拳所独有,也是各式太极拳所共有,乃是太极拳劲的总体。
缠丝是太极拳的理论精粹,一动都需要缠丝;以腰为轴做螺旋缠丝。
抽丝是太极拳的理论精典,一动运劲如抽丝。
陈式太极拳核心要领之缠丝劲
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左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复前,目视身体左前方;③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至右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左前方;④松左胯,身体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2.右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微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右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小复前,目视身体右前方;③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至左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右前方;④松右胯,身体右转,右手逆缠外开至右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3.双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由单鞭动作起势,两腿开步成左弓步,两臂展开,立身中正,目视前方;②身体微左转,右手变掌顺缠划弧下沉,合于小腹前;左手变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右掤,左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目视左前方;④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左掤,右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目视右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这样反复循环运转,可练习选档转腰,两手臂左右缠丝,周身协调一致。
4.单手侧面缠丝⑴左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左转,左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左手顺缠向左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左前方;③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左前方。
⑵右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右转,右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右手顺缠向右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
缠丝劲在缠丝拳中的运用
shaolinyutaiji缠丝拳广积太极拳理功法,兼容少林技法精华,外显少林的阳刚,内含太极的阴柔,是以缠丝劲为本的拳术。
缠丝拳是被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的第一个门派。
缠丝劲作为一种功法也称缠丝功,在当今武术文献中有专著讲述。
陈式太极拳、八极拳、阴阳八盘掌、弓力拳等都善用缠丝劲,当然,各门派的练法与运用有所不同。
本文只是浅说缠丝劲在缠丝拳中的运用,供缠丝拳爱好者了解。
一、缠丝劲原理在拳术运动中,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同一平面内沿弧线运动称为转,沿纵向或者横向螺旋或弧线运动称为旋。
上下臂的旋转称为滚动;身体的左旋右转称为转动。
缠丝劲就是武者以腰腹旋转为主,肢体螺旋运动,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一种内劲。
简而言之,螺旋劲运用在四肢就是缠丝劲,劲力要比直线性力强大。
缠丝劲特点:(一)是一种以人体腰腹旋转和肢体螺旋的运动,在动中转,转中动;(二)具有连绵不间断的特性;(三)是全身整体性协调而产生的内劲,而非表面化的硬功。
二、缠丝功的缠法缠丝功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入劲的表现形式,只要搞懂了什么是出劲与入劲,缠法便迎刃而解了。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著名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发表的《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一文对缠丝功的具体缠法就有描述。
首先,人体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大而方法多变,同时腰转动,腹肌亦左旋右转,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与意结合。
其次,由腰发出的劲,经脊背带动大小臂旋转,贯达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为逆(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为顺(外)缠丝。
下肢每一个完成式要求大腿带动两膝往外转,做到气沉丹田、圆裆,两腿虚实为三七比例,同时与上肢的缠丝动作相配合。
再次,缠丝劲达到手指之后,不以击中对方一点为目标,而是用带有缠丝劲的手和指缠住对方的肢体,发劲使对方跌败。
另外,只有做到身法之缠与眼法之缠相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缠丝劲在缠丝拳中的运用,按运动方式和人体部位分类如下:(一)按运动方式分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缠法:1.顺缠丝:顺缠为开,从根到梢,大指引领由内向外缠丝为攻击,呼气发劲,为离心力;2.逆缠丝:逆缠为合,从梢到根,小指引领由外向内缠丝为缠化,吸气蓄劲,为向心力;3.组合缠丝:是指顺、逆缠丝的综合运用;4.走化缠丝:主要是螺旋步、玉环步等步法盘旋,旋身进退,配合身手,退化、闪化、旋化或三化结合运用应敌。
陈式太极拳缠丝精(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缠丝精(缠丝劲)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
《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
'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
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
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
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擖手(现通称为推手。
)技击的重心所在。
学习陈氏太极拳到了相当程度之后,一定要精研缠丝劲,才能登堂入室,达到拳艺的大成。
陈鑫(品三)先生所谓: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亦作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缠丝劲分为顺逆二种。
再配合动作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就形成了立体型态的缠绕圆圈。
缠丝劲是源自中气,中气发于心内(古人之心犹今人之言脑),由肾而生,经命门而出入,动则出,静则入,藏于丹田,入于骨缝,外达肌肤,陈氏谓﹕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
此言缠丝劲的本质及其生发情形。
打拳时是浑身都是缠劲,而用以表现此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缠丝劲的主体是臂与腿。
品三先生著作在单鞭着内咏诗云:东冲西打在单鞭,左右运行玄又玄。
此精〈言缠丝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
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
究研功力真积久,一且豁然太极拳。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如欲浑然穷原象,三五光明月正圆。
照临天下千万物,无物能逃耳目前。
或擒或纵皆由我,头头是道悟源泉。
这首诗是说明了缠丝劲是由心中发而形于股肱为顺逆缠丝;股为腿,肱为臂;他说缠丝劲须要仔细研究,日久功深,豁然贯通,浑身都是太极缠丝劲,动静浑然,敌劲难逃我耳目,擒纵在我,这是因为我明悟了缠丝劲道理,自然而然成了太极浑然之象,无往不利了。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四个分类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四个分类螺旋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典型劲法,想要学好陈式太极拳,就该对缠丝劲有所了解和学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四个分类。
欢迎阅读!简述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四个分类关于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的理解,我们大致可以分为顺逆缠丝、开合螺旋、腰,胯,裆的螺旋运化和身法螺旋这几种。
1、顺逆缠丝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此拳的精华。
陈鑫讲:“拳者,缠法也。
”“不懂缠丝劲,即不懂拳。
”陈照奎先生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
”缠,本义为围绕、缠绕之义。
《说文》中有“缠,绕也。
”因而缠绕即为走螺旋。
诗日:。
人人都会冲一拳,看吾冲拳玄不玄,太极冲拳螺旋劲,缠丝拧出快如电。
”在陈式太极拳中以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和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顺缠;以大指领劲,向掌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与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逆缠。
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对于手指也是有着非常细节的要求的。
当出腿或收腿时,如以脚掌外缘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外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顺缠:如以脚跟里侧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内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逆缠。
无论顺缠还是逆缠,都以螺旋运动为主要形式,再结合手法、腿法,形成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2、开合螺旋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
”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的意思;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的意思。
但是,开合不仅仅是肢体的简单缩放,陈照奎先生讲:“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
”行拳中强调中节开,梢节合,在“单鞭”“懒扎衣”“白鹤亮翅”中讲求两肘相开,两手相合,两膝开,两脚合。
“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腰与胯合,这六个点形成了一个立体空间,把自己重心稳固住。
开合螺旋,需要大家调节后身体四肢部的功能与运用。
在“左右裹鞭炮”中,双腕交叉逆缠略往里转,双拳向前下沉,再以腰为主轴,结合丹田内转带动身体先微向右转,再向左转,同时略上升再下沉再向左转旋转上升,再运用松活弹抖向左右两侧沉肘发劲。
缠丝功功法
缠丝功功法混元太极缠丝功介绍: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
《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
"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
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
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掤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
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色之一,只有陈式太极拳的套路才能表现这个特色,正像开合手能表现孙式太极拳的特色是同一道理。
源于杨式太极拳的简化太极拳,也是不可能表现缠丝劲的。
这不是杨式太极拳或简化太极拳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中把掤捋挤按有机地组成连续动作,应该说是杨式太极拳的特色之一。
作为陈式太极拳在当代的主要传人,冯志强老师将传统的缠丝劲进行归纳,取精去繁,编制出混元太极缠丝功,属混元太极拳内功功法之一。
于2005年完成教学录像制作。
具体练法可参照《网上课堂》视频中的解说词来进行。
1.降气洗脏:缠丝功是调节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
(2)引气上行时,要用眼神,心意引领两手缓缓上行。
(3)向下降气时,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之气由头顶囟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降气路线:以体内为主,体外为辅,两手配合导引,内外合一,绵绵不断的逐渐降气,同时,内外协调一致的松气松身,一直松降至脚底涌泉,将体内浊气排出。
呼吸要顺其自然,降气时,意想大自然混元之气与体内混元气合二为一,似甘露一般自上而下涓涓流淌,如水气一般由里及表沐浴全身,有一种周身通透,极其舒泰的惬意感觉。
24式基本功定步缠丝功详细讲解
24式基本功定步缠丝功详细讲解缠丝劲在太极拳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习拳者都必须掌握的。
缠丝劲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进退的力,又名为“螺旋劲”。
缠丝劲是一个人太极拳内修功力的体现,但是很多人在练缠丝劲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小编就在这里跟你分享一下缠丝劲的掌握技巧。
缠丝劲与螺旋劲的区别缠丝劲指的是柔化缠绕的劲路,丝是很细小的物体,力气大了是不行的,会断的,所以要轻。
要柔,才能用缠丝劲。
如擒拿的小缠丝,等太极拳的反转缠进,柔化搭绕。
螺旋劲指的是呈弧线或螺旋状的运行轨迹的劲路,一般螺旋劲用力要求不见得是柔化搭绕,可以是短促,快速,刚猛。
但是由于我们的古人在择词选字上很准确的选择了缠丝和螺旋;两者分开说还是比较科学的。
缠丝劲和螺旋劲是不同的两个劲路,由旋转动作产生的劲力呈弧线或螺旋状的柔化搭绕是缠丝劲;用大力或刚猛的螺旋力是螺旋劲。
太极缠丝劲练习方法展开剩余64%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立缠,百般缠绕,环环相扣,端端互生。
螺旋缠丝劲是在意识指导下,以内劲作旋转,催动外形的大螺旋式和小螺旋式的组合旋转,随着动作的屈伸变化,连绵不断地缠绕绞转,通过呼吸的动力,将隐于内的丹田之气引出,入于骨缝,循经走脉,缠绕运行四梢,使其遍布全身。
朱天才老师讲:“所谓逆缠,即为动分,是离心力,由丹田劲运至四梢,其序为:由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促足,呼气并发劲;所谓顺缠,即为静合,是向心力,由四梢劲收归丹田,其序为:肩带肘、肘领手、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缠丝劲,完全依据太极图的原理运行,是非常科学的人体运动方式。
要想真正认识缠丝劲,首先,就得了解人体的经络,这个所谓的经络,就是血管、筋脉、韧带、肌肉、骨骼、关节等等之间的空隙;而穴位,就是血管、筋脉、韧带、肌肉、骨骼、关节等,集中或者不完全集中的交汇地方;因此,才有小穴、大穴、死穴等要害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手外缠出劲,自丹田出发沿任脉上行,经膻中过肩井转肩
隅下行缠绕大臂,经手三里,再缠绕小臂转劳宫到指梢。
2.手里缠入劲,自指梢上行经劳宫,缠绕小臂,经手三里,
经绕大臂,过肩隅转肩井下行入膻中回到丹田。
3.手里缠出劲,自命门沿督脉上行,过肩井转肩隅上行,缠
绕大臂经手三里缠绕小臂转劳宫到指梢。
4.手外缠入劲,自指梢上行转劳宫缠绕小臂经手三里,缠绕
大臂过肩隅转肩井,下行回到命门。
5.足外缠出劲,自丹田出发下行,经冲门缠绕大腿,经足三
里,缠绕小腿经解溪过涌泉到达足指梢。
6.足里缠入劲,自足指梢过涌泉经解溪上行缠绕小腿,经足
三里缠绕大腿,经冲门回到丹田。
7.足里缠出劲,自命门出发下行经环跳缠绕大腿,经足三里
缠绕小腿,经解溪入涌泉到足指梢。
8.足外缠入劲,自足指梢上行过涌泉、解溪、缠绕小腿经足
三里缠绕大腿,经环跳,回到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