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工程学

合集下载

0现代表面工程学导论-表面基本理论

0现代表面工程学导论-表面基本理论

5、典型固体界面
固相之间的分界面, 通常指两个块体相之间的过渡区, 其空间尺度决定于原子间力作用影响范围的大小, 其状态决定于材料和环境条件特性。
按照界面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最常见的界面类型为如 下几种: (1)基于固相晶粒尺寸和微观结构差异形成的界面
贝尔比层 (Bilby层)
抛光金属的表层组织形貌
表界面是由一个相过渡到另一个相的过渡区域。通常可以分 为以下五类: 固—气 液---气 固---液 液---液 固---固
气体和气体之间总是均相体系,不存在表界面。习惯上把固--气、液---气的过渡区域称为表面,而把固--液、液--液、固-固的过渡区域称为界面。
▪固体表面通常指固-气界面或固-液界面,一般由凝聚态
在离表面约5nm的区域内,点阵发生强烈畸变,形成 厚度约1-100nm的晶粒极微小的微晶层,亦称为贝尔 比层(Beilby层),
它具有粘性液体膜似的非晶态外观,不仅能将表面覆 盖得很平滑,而且能流入裂缝或划痕等表面不规则处 。
在贝尔比层的下面为塑性流变(简称塑变)层,塑变程 度与深度有关。例如用600号SiC砂纸研磨黄铜时,其 塑变层一般可达1-10μ m。
材料的表面粗糙度是表面工程技术中最重要的概念之 一。它与表面工程技术的特征及实施前的预备工艺紧 密联系,并严重影响材料的摩擦磨损、腐蚀性能、表 面磁性能和电性能等。
粗糙表面对表面特性的影响
▪粗糙表面的原子比正常的原子具有更高的表面能! ▪粗糙表面影响实际表面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性质! ▪实际比表面积大于表观比表面积! ▪粗糙的表面具有与内部不同的成分和组织!
过共析钢 400x
珠光体 P ,1800×
⑶基于固相宏观成分差异形成的界面
①冶金结合界面

表面工程

表面工程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总计20分)1、表面工程学答:表面工程学是指为满足特定的工程需求,使材料或零部件表面具有特殊的成分、结构和性能(或功能)的化学、物理方法与工艺。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表面改性技术;2)表面加工技术;3)表面合成材料技术;4)表面加工三维合成技术;5)上述几个要点的组合或综合。

2、贝尔比层答:当外力作用于金属表面时,在距离表面几微米范围内,其显微组织有较大的变化。

如在抛光金属的表面组织中,在离表面约5nm的区域内,点阵发生强烈畸变,形成厚度约1~100nm的晶粒极微小的微晶层,亦称为贝尔比层。

贝尔比层具有粘性液体膜似的非晶态外观,不仅能将表面覆盖的很光滑,而且能流入裂缝或划痕等表面不规则处。

3、标准电极电位答:标准电极电位是以标准氢原子作为参比电极,即氢的标准电极电位值定位0,与氢标准电极比较,电位较高的为正,电位较低者为负。

金属浸在只含有该金属盐的电解溶液中,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电极电位,叫做该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

当温度为25℃时,金属离子的有效浓度为1mol/L(及活度为1)时测得的平衡电极电位,叫做标准电极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负值较大的金属都易失掉电子被氧化,而标准电极电位正值较大的金属都易得到电子被还原。

4、化学镀答:化学镀是指在没有外电流通过的情况下,利用化学方法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并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

与电镀相比,化学镀的优点:1)不管零件形状如何复杂,其镀层厚度都很均匀;2)镀层外观良好,晶粒细,无孔,耐蚀性更好;3)无需电解设备及附件;4)能在非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等)以及半导体上沉积。

其缺点:溶液稳定性差,使用温度高,寿命短。

5、金属化学处理答:金属化学处理是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手段,使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膜层的方法。

这种经化学处理生成的膜称之为化学转化膜。

化学成膜处理的机理是金属与特定的腐蚀液接触而在一定条件发生化学反应,由于浓度极化作用和阴极极化作用等,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附着力良好的,能保护金属不易受水和其他腐蚀介质影响的化合物膜。

表面工程学

表面工程学

名词解释:1、表面工程学:为满足特定的工程要求,使材料或零部件表面具有特殊的成分、结构和性能的化学、物理方法与工艺。

2、理想表面:是一种想象的平面,在无限晶体中插进一个平面,将其分为两部分后所形成的平面,并认为半无限晶体中的原子位置和电子密度都和原来的无线晶体一样。

3、洁净表面:虽然材料表层原子结构的周期性不同于体内,但其化学成分仍与体内相同。

4、清洁表面:一般指零件经过清洗(脱脂、浸蚀等)以后的表面。

5、TLK模型:基本思想是在温度相当于0K时,表面原子结构呈静态。

表面原子层可以认为是理想的平面,其中的原子作完整二维周期性排列,且不存在缺陷和杂质。

当温度从0K升到T时,由于原子的热运动,晶体表面将产生低晶面指数的平台、一定密度的单分子或原子高度的台阶、单分子或原子尺度的扭折以及表面吸附的单原子及表面空位等。

6、固体表面的吸附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吸附是固体表面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7、莱宾杰尔效应:因环境介质的影响及表面自由能减少导致固体强度、塑性降低的现象。

8、润湿: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现象。

9、脱脂的方法:化学脱脂、有机溶剂脱脂、水剂脱脂、电化学脱脂。

10、表面淬火技术:采用特定的热源将钢铁材料表面快速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或者AC1(对过共析钢)之上,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并发生马氏体变化,形成表面强化层的工艺过程。

11、受控喷丸:是利用高速喷射的细小弹丸在室温下撞击受喷工件的表面,使表层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下产生弹、塑性变形,并呈现较大的残余压应力,从而提高工件表面强度、疲劳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的表面工程技术。

12、热扩渗:将工件放在特殊介质中加热,使介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工件表面,形成合金层(或掺杂层)的工艺。

13、电镀:是指在含有欲镀金属的盐类溶液中,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以被镀基体金属为阴极,以欲镀金属或其他惰性导体为阳极,通过电解作用,在基体表面上获得结合牢固的金属膜的表面工程技术。

14、化学镀:在无外加电流的状态下,借助合适的还原剂,使镀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并沉积到零件表面的一种镀覆方法。

表面工程学

表面工程学

表面工程技术的特点与意义
• 早在20世纪后期,美国就将表面工程技术 列入影响21世纪人类生活的七大关键技术 之一,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 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 技术并列。 • 我国也非常重视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创 新与应用。
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按照表面工程技术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 • 表面改性、 • 表面加工、 • 表面加工三维成型、 • 表面合成新材料等。
1. 表面改性技术
• 指赋予材料表面以特定的物理、化学性 能的表面工程技术。 • 材料的表面性能包括高强度、高硬度、 耐蚀性、导电性、磁性能、光敏、压敏、 气敏特性等。 • 按照工艺特点的不同,表面改性技术又 可分为①表面组织转化技术, ②表面涂 层、镀层及堆焊技术和③表面合金化技 术等三大类。
表面组织转化技术
表面工程学的内涵
3. 表面合成材料技术:即借助各种手段在材 料表面合成新材料的技术,如纳米粒子制 备过程中的表面工程技术、离子注入制备 或合成新材料等。 4. 表面加工三维合成技术:即将二维表面加 工累积成三维零件的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等。 5. 上述几个要点的组合或综合。
表面工程学的定义和内涵
• 表面工程技术的定义,由单纯表面改性 (surface modification) 扩展到表面加工和合 成新材料, • 实施对象由“结构材料”扩展到“功能材 料”, • 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物理、化学、 冶金、机械、电子与生物领域的有关技术 与科学,交叉学科的特征。
不改变材料的表面成分,只是通过改 变表面组织结构特征或应力状况来改 变材料性能, 如激光表面淬火和退火技术,感应加 热淬火技术和喷丸、滚压等表面加工 硬化技术等。
表面涂镀技术
利用外加涂层或镀层的性能使基材表面性 能优化,基材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涂层的 反应。 典型的表面涂镀技术包括:气相沉积技术 (如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等)、化学 溶液沉积法(如电镀、化学镀、电刷镀)、化 学转化膜技术 (如磷化、阳极氧化、金属表 面彩色化技术、溶胶-凝胶法等)、各种现 代涂装技术、热喷涂和喷焊技术、堆焊技 术等。

表面工程学复习资料

表面工程学复习资料

表面工程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表面工程技术:为满足特定的工程需求,使材料或零部件表面具有特殊的成分、结构和性能的化学、物理方法与工艺。

2.表面工程技术内涵:(1)表面改性技术。

能够提高零部件表面的耐磨性、耐蚀性、抗高温氧化性能,或使材料表面具有特殊功能(磁性能、光电性能)的有关技术。

(2)表面加工技术。

能在单晶硅表面制作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光刻技术、离子刻蚀技术。

(3)表面合成技术。

借助各种手段在材料表面合成新材料的技术,离子注入制备或合成新材料。

(4)表面加工三维合成技术将二维表面加工累积成三维零件的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5)上述几个要点的组合或综合3.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1)表面改性技术:表面组织转换技术、表面涂镀技术、表面合金化和掺杂技术(2)表面微细加工技术(3)表面加工三维成型技术——快速原型制造⑷表面合成新材料技术4.表面工程技术功能:①提高耐腐蚀、耐磨性、耐疲劳、耐辐射性能,表面自润滑性;②实现表面自修复性(自适应、自补偿、自愈合),生物相容性。

第二章表面工程技术的物理化学基础1.理想表面:无限晶体中插进一个平面,将其分成两部分后所形成的表面,并认为半无限晶体中的原子位置和电子密度都和原来的无限晶体一样。

2.洁净表面:尽管材料表层原子结构的周期性不同于体内,但如果其化学成分仍与体内相同,这种表面就成为洁净表面。

3.清洁表面:指零件经过清洗(脱脂、浸蚀等)以后的表面,与洁净表面必须用特殊的方法才能得到不同。

4.典型固体界面分类:(1)基于固相晶粒尺寸和微观结构差异形成的界面(2)基于固相组织或晶体结构差异形成的界面(3)基于固相宏观差异形成的界面:冶金结合界面、扩散结合界面、外延生长界面、化学键结合界面、分子键结合界面、机械结合界面5.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P12 表2-16.摩擦分类(实际工作条件差别)干摩擦,边界润滑摩擦、流体润滑摩擦、滚动摩擦7.固体润滑覆膜分类:(1)粘结固体润滑膜(2)化学反应法固体润滑膜(3)电镀和气相沉积方法形成固体润滑膜8.影响固体材料粘着磨损性能的因素:(1)润滑条件或环境。

《表面工程学》课件

《表面工程学》课件
《表面工程学》PPT课件
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表面工程学的定义、应用领域、基本原理、常见表面 处理技术以及发展前景,希望能为您带来启发和新的知识。
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深入探讨表面工程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为您揭示其在不同行业中的 巨大潜力。
表面工程学的定义
表面工程学是研究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和处理的学科,旨在改善材料的功能性、性能和外观。
表面工程学的应用领域
表面工程学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等行业, 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表面工程学的基本原理
1 材料相互作用
通过控制表面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实现材料性能的 优化。
2 界面工程
通过调整材料与界面之间 的相互作用,改变材料表 面的性质。
3 涂层技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
通过本课程,您对表面工程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继续探索和学习,将为您的事业带来无 限可能。
利用各种涂层技术,增强 材料的抗腐蚀性、耐磨性 和导热性。
常见表面处理技术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利用等离子体反应,对材料表面 进行清洁和改性。
电镀工艺
通过电解过程,在材料表面形成 金属或合金涂层。
激光刻蚀
利用激光束对材料表面进行精确 刻蚀,实现图形和文字的印刻。
表面工程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需求的增长,表面工程学将继续发展,为各行各 业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表面工程学复习

表面工程学复习

表面工程学复习名词解释表面能:材料表面的内能,包括原子的动能,原子间的势能以及原子中原子核和电子的动能和势能。

表面扩散:是指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原子团在固体表面沿表面方向的运动。

当固体表面存在化学势梯度场,扩散物质的浓度变化或样品表面的形貌变化时,就会发生表面扩散。

洁净表面:尽管材料表面原子结构的周期性不同于体内,但其化学成分仍与体内相同的表面。

清洁表面:一般之零件经过清洗(脱脂、侵蚀)以后的表面。

滚光:将零件放入盛有磨料和化学溶液的滚筒中,借滚筒的旋转使零件与磨料、零件与零件表面相互摩擦,以达到清理零件表面的过程。

电化学抛光:电解抛光是以被抛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到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从而达到工件表面光亮度增大的效果。

表面淬火:采用特定热源将钢铁材料表面快速加热到AC3或AC1之上,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形成表面强化层的工艺过程。

表面形变强化:在金属的表面形变过程中当外力超过屈服强度后,要塑性变形继续进行必须不断增加外力,从而在真实的应力-应变曲线上表现为应力不断上升。

等离子体热扩渗: 利用低真空中气体辉光放电产生的离子轰击工件表面,形成热扩渗层的工艺过程。

液体热扩渗:将工件浸渍在熔融的液体中,使表面渗入一种或几种元素的热扩渗工艺方法。

化学镀::在无外加电流的状态下,借助合适的还原剂,使镀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并沉积到零件表面的一种镀覆方法。

复合镀:在电镀或化学镀溶液中加入非溶性的固体微粒,并使其与主体金属共沉积在基体表面,或把长纤维迈入或卷缠于基体表面后沉积金属,形成一层金属基的表面复合材料的过程。

合金镀:在一种溶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离子在阴极上共沉积,形成均匀细致镀层的过程。

堆焊:在零件表面熔覆一层耐磨、耐蚀、耐热等具有特殊性能合金属的技术。

热喷焊:采用热源使涂层料在机基体表面重新融化或部分熔化,实现涂层与基体之间,涂层内颗粒之间的冶金结合,消除孔隙。

材料表面工程学

材料表面工程学

材料表面工程学
材料表面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改变和优化材料表面性质的学科,旨在改善材料的功能和性能。

它涉及到对材料表面进行物理、化学和机械处理,以改变其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形貌和表面能等方面的特性。

材料表面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表面修饰、涂层技术、薄膜制备、层析技术、电化学表面处理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实现对材料表面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防腐性、生物相容性、光学性能等的改善。

材料表面工程学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改善金属材料的耐蚀性和耐磨性,提高陶瓷材料的密封性和耐热性,增强玻璃材料的光学透明度和耐冲击性,改善塑料材料的润湿性和粘附性等。

此外,材料表面工程学还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用于制备生物材料和医用器械,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

总之,材料表面工程学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工艺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性能和功能,拓展材料在各个应用领域的应用范围。

表面工程分类

表面工程分类

表面工程分类表面工程是一门研究物体表面处理和改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如材料科学、化学、物理等。

表面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物体表面的性能,提高其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同时也可以改善物体的外观和触感。

表面工程可以分为多个分类,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常见分类进行介绍。

1. 表面涂层表面涂层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工程技术,它主要通过在物体表面涂覆一层薄膜来改变物体的性能。

常见的表面涂层包括防腐涂层、防划伤涂层、防反射涂层等。

这些涂层可以提高物体的耐腐蚀性、硬度、光学性能等。

2. 表面改性表面改性是通过物理、化学或机械手段对物体表面进行处理,从而改变其性质和性能。

常见的表面改性技术包括表面氮化、表面硬化、表面合金化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物体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3. 表面涂装表面涂装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工程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在物体表面涂装一层保护性膜来提高物体的耐久性和美观度。

常见的表面涂装技术包括喷涂、电泳涂装、粉末涂装等。

这些技术可以使物体具有防腐蚀、防划伤、防紫外线等功能。

4. 表面纳米结构表面纳米结构是一种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物体表面的技术,通过在物体表面形成纳米结构,可以改善物体的性能。

常见的表面纳米结构技术包括纳米涂层、纳米颗粒填充等。

这些技术可以使物体具有超疏水、超疏油、抗菌等特性。

5. 表面浸渍表面浸渍是一种将液体或气体渗透到物体表面的技术,通过浸渍可以改变物体表面的性质和性能。

常见的表面浸渍技术包括化学浸渍、电化学浸渍等。

这些技术可以使物体具有抗腐蚀、抗磨损、抗污染等特性。

表面工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所有行业。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表面工程可以提高汽车的耐腐蚀性和耐划伤性;在航空航天领域,表面工程可以提高航空器的耐高温性和防冰性能;在电子行业中,表面工程可以提高电子器件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

表面工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通过对物体表面进行处理和改性,提高物体的性能和品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表面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更多的应用和发展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表面形变强化技术1.1概述腐蚀、磨损、断裂是机械零部件的三大失效形式,其中以断裂失效带来的灾难与损失最大,而断裂失效中疲劳失效所占比例最高,民用机器零部件约占40%~50%,而军用和航空飞行的零部件则高达90%。

可见,研究疲劳断裂、探索疲劳断裂机制至关重要,表面形变强化处理是提高机器零部件疲劳寿命最为有效的手段。

1.2表面形变强化原理表面形变强化基本原理是通过机械手段(滚压、内挤压和喷丸等)在金属表面产生压缩变形,使表面形成形变硬化层。

此形变硬化层的深度可达0.5mm~1.5mm。

硬化层中产生两种变化:一是在组织结构上,亚晶粒极大地细化,位错密度增加,晶格畸变度增大;二是形成了高的宏观残余压应力。

这两种变化使得金属表面的强度硬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疲劳寿命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1.3表面形变强化工艺分类表面形变强化主要有喷(抛)丸、滚压和孔挤压等三种工艺。

2喷丸强化工艺2.1喷丸喷丸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种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表面强化方法,可显著提高抗弯曲疲劳、抗腐蚀疲劳、抗应力腐蚀疲劳、抗微动磨损、耐蚀点(孔蚀)能力,它具有操作简单、耗能少、效率高、适应面广等优点,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有效方法。

2.2喷丸强化的发展状况1908年,美国制造出激冷钢丸,金属弹丸的出现不仅使喷砂工艺获得迅速发展,而且导致了金属表面喷丸强化技术的产生。

1929年,在美国由Zimmerli等人首先将喷丸强化技术应用于弹簧的表面强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喷丸处理可在金属材料表面上产生一种压缩应力层,可以起到强化金属材料、阻止裂纹在受压区扩展的作用。

到了20世纪60年代,该工艺逐步应用于机械零件的强化处理上。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并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技术效益,如机车用变速器齿轮、发动机及其他齿轮均采用了喷丸强化工艺,大幅度提高了抗疲劳强度。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喷丸处理技术在大多数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铁道机车车辆、化工、石油开发及塑料模具、工程机械、农业部门等推广应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电镀前进行喷丸处理可防止镀层裂纹的发生[2]。

最近几年,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需求,人们对这一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表面处理技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开发了多种新工艺,下面将介绍包括机械喷丸在内的多种新喷丸工艺的原理和特点逐一介绍。

2.3喷丸强化工艺的工作原理喷丸强化是当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一种表面强化方法,它是将大量的高速运动的弹丸(铸铁丸、钢丸、玻璃丸、硬质合金丸等)喷射到零件表面,犹如无数的小锤反复锤击金属表面,使零件表层和次表层金属发生一定的塑性变形、从而在塑性变形层中产生金属特有的冷作硬化,还产生一层残余压应力。

从而提高工件表面强度、疲劳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的表面工程技术。

它已被广泛用于弹簧、齿轮、链条、铀、叶片、火车轮等零部件这个技术的关键是要根据零件的材料和形状特点控制弹丸流的速度和控制零件表面与弹丸流之间的相对运动。

喷丸处理是一种严格控制的冷加工表面强化处理工艺,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球形弹丸高速撞击金属工件表面,使之产生屈服,形成残余压缩应力层。

形成压缩应力层的目的是预防工件疲劳破坏,把易产生疲劳破坏裂纹部位的抗应力转为压应力,从而有效地控制裂纹扩展。

在实际生产中是通过弹丸(尺寸、硬度、破碎率等)、喷丸强度、表面覆盖率、表面粗糙度这4个参数来检验、控制和评定喷丸强化质量的。

(1)喷丸强度影响喷丸强度的工艺参数主要有:弹丸直径、弹流速度、弹丸流量、喷丸时间等。

弹丸直径越大,速度越快,弹丸与工件碰撞的动量越大,喷丸的强度就越大。

喷丸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可以达到零件材料抗拉强度的60%,残余压应力层的深度通常可达0.25mm,最大极限值为1mm左右。

喷丸强度需要一定的喷丸时间来保证,经过一定时间,喷丸强度达到饱和后,再延长喷丸时间,强度不再明显增加。

对于喷丸强度,我们可以采用弧高度试片来测量。

如图所示,其中:h:试片厚度a:测量圆周直径ƒ:弧高度d:残余应力层的深度σ:平均残余压应力(2)表面覆盖率所谓覆盖率是指强化后表面弹坑占据的面积与总强化表面的比值。

喷丸覆盖率的影响因素有:零件材料的硬度、弹丸直径、喷射角度及距离、喷丸时间等。

在规定的喷丸强度条件下,零件的硬度低于或等于标准试片硬度时,覆盖率能达到100%;反之,覆盖率会下降。

在相同的弹丸流量下,喷嘴与工件的距离越长、喷射的角度越小、弹丸直径越小,达到覆盖率要求的时间就越短。

喷丸强化时,应选择大小合适的弹丸、喷射角度及距离,使喷丸强度和覆盖率同时达到要求值。

通常覆盖率要求在100% - 200%,有些零件,如曲轴应用可能要求覆盖率高于200%。

(3)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零件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弹丸直径、喷射角度及速度、零件的原始表面粗糙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零件材料的强度和表面硬度值越高,塑性变形越困难,弹坑越浅,表面粗糙度值越小;弹丸的直径越小,速度越慢,弹坑就越浅,表面粗糙度值就变小;喷射的角度大,弹丸速度的法向分量越小,冲击力越小,弹坑越浅,弹丸的切向速度越大,弹丸对表面的研磨作用就越大,表面粗糙度值就越小;零件的原始表面粗糙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原始表面越粗糙,喷丸后表面粗糙度值降低越小;相反,表面越光滑,喷丸后表面变得粗糙。

当对零件进行高强度的喷丸后,深的弹坑不但加大表面粗糙度值,还会形成较大的应力集中,严重削弱喷丸强化的效果。

喷丸强化工艺适应性较广;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强化效果明显。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有信息反馈监控的喷丸技术已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使强化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如喷丸强化在汽车的螺旋弹簧、板簧、扭杆、齿轮、传动元件、轴承、连杆、凸轮轴、曲轴等组件上均有应用。

2.3.1喷丸强化所用弹丸喷丸强化最常用的主要有钢丝切丸、铸钢丸、玻璃丸三种。

喷丸强化用的弹丸必须具备以下特征:a)较高硬度和强度;b)应考虑弹丸质量、密度及规格大小之间的关系;c)要求弹丸不破碎,耐磨损,使用寿命长;(1)钢丝切丸钢丝切丸是用回火高强度钢丝经切割制成,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用弹簧钢做成的钢丸,它的最适宜的硬度为HRC=45~50。

它的成本较高,因两端由棱角会划伤工件表面,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大量使用预钝化去棱角-磨角钢丝切丸。

预钝化钢丝切丸分为G1、G2、G3三种类型,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一般要求钢丝切丸硬度越高越好,一般应不低于工件硬度。

(2)铸钢丸铸钢丸是将金属熔化后的钢液,经雾化成丸、烘干、选圆、二次淬火、回火筛分制成。

其硬度可根据回火温度不同,获得不同硬度的铸钢丸,组织为回火屈氏体或回火马氏体。

铸钢丸不同于钢丝切丸,他会破碎,从而在循环使用时划伤工件,而且铸钢丸硬度越大,抛丸速度越高,破裂越严重。

为了避免破碎,一般喷丸强化选用硬度为HRC48~52的铸钢丸,喷丸强度较低时可用铸钢丸。

喷丸强度较高时,严禁使用铸钢丸。

(3)玻璃丸玻璃丸由高质量碱玻璃制成,不含铁杂质硬度相当于HRC46~50,外观为实心球体。

使用中破碎率高,造成使用成本偏大。

所以目前仅限用于对表面粗糙度有特殊要求的关键结构零件。

此外,还有陶瓷弹丸、聚合塑料弹丸等。

需要注意的是,强化用的弹丸与清理、成型、校形用的弹丸不同,必须是因球形,切忌有棱角,以免损伤零件表面。

一般来说,黑色金属制件可以用铸铁丸、钢丸和玻璃丸。

有色金属和不锈钢制件则应避免采用铸铁或钢丸进行喷丸强化,因为附着于零件表面的铁粉会导致零件表面的电化学腐蚀。

2.3.2喷丸强化所用设备喷丸强化用的设备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气动式与机械离心式。

(1)气动式喷丸机气动式喷丸机以压缩空气驱动弹丸达到高速度后撞击工件的受喷表面。

这种喷丸机工作室内可以安置多个喷嘴,因其方位调整方便,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受喷零件的几何形状。

而且可通过调节压缩空气的压力来控制喷丸强度,操作灵活,一台喷九机可喷多个零件。

适用于要求喷丸强度低、品种多、批量少、形状复杂、尺寸较小的零部件。

它的缺点是功耗大,生产效率低。

按弹丸运动方式可分为吸入式、重力式、直接加压式三种类型。

a、吸入式喷丸机压缩空气从喷嘴射出时,在喷嘴内腔导丸口处形成负压,将下部贮丸箱的弹丸吸入喷嘴内腔,随压缩空气由喷嘴射出,喷向被强化零件表面。

b、重力式喷丸机、将弹丸提升到一定高度,借助弹丸自重由上至下流入喷嘴,由压缩空气带动,由喷嘴喷向被强化零件。

c、直接加压式喷丸机弹丸与压缩空气首先在混合室内混合,再通过导丸管共同进入喷嘴,由喷嘴射出,喷向被强化零件。

(2)机械离心式抛丸机机械离心式喷丸机又称叶轮式喷丸机或抛丸机。

工作时,弹丸由高速旋转的叶片和叶轮离心力加速抛出。

弹丸离开叶轮的切向速度为45m/s-75m/s。

这种喷丸机功率小,生产效率高,喷丸质量稳定,但设备制造成本较高。

主要适用于要求喷丸强度高、品种少、批量大、形状简单、尺寸较大的零部件。

离心式抛丸机工作原理与重力式气动喷丸机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用抛丸器代替了喷嘴。

2.4喷丸种类2.4.1机械喷丸大量弹丸在压缩空气的推动下,形成高速运动的弹丸流不断地向零件表面喷射,使金属晶体发生晶粒破碎、晶格扭曲和高密度错位,足够长的时间后,以冷加工的形式使工件表面金属材料发生塑性流动,造成重叠凹坑的塑性变形,在生成凹坑的过程中引起压应力并拉伸表面结构,这一变化过程被工件内部未受锤击的部分所阻挡,因此在工件表面和近表面形成残余的压应力,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传统的喷丸强化因其具有提高金属零构件抗疲劳断裂能力而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而影响其发展广度和深度:(1)受零构件的凹槽部位和丸粒不能有效撞击难以达到部位的限制,产生喷丸死角,造成喷丸强度不足;(2)受喷丸强化表面粗糙度的限制;(3)受环境污染的限制。

因此,为满足更高的要求,人们有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新工艺以满足要求。

2.4.2激光喷丸激光喷丸强化是一项新技术。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就开始研究高密度激光束诱导的冲击波来改善材料的疲劳强度。

激光喷丸的机理是:短脉冲的强激光透过透明的约束层(水帘)作用于覆盖在金属板材表面的吸收层上,汽化后的蒸气急剧吸收激光能量并形成等离子体而爆炸产生冲击波,由它引起在金属零件内部传播的应力波,当应力波峰值超过零件动态屈服强度极限时,板料表面发生了塑性变形,同时由于表面的塑性变形使表层下发生的弹性变形难以恢复,因此在表层产生残余压应力。

与传统的机械喷丸强化相比,激光喷丸强化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和优势:(1)光斑大小可调,可以对狭小的空间进行喷丸,而传统机械喷丸受到弹丸直径等因素的限制则无法进行;(2)激光脉冲参数和作用区域可以精确控制,参数具有可重复性,可在同一地方通过累计的形式多次喷丸,因而残余压应力的大小和压应力层的深度精确可控;(3)激光喷丸形成的残余应力比机械喷丸的残余应力大,其深度比机械喷丸形成的要深;(4)激光喷丸使得零件表面塑性变形形成的冲击坑深度仅为几个;(5)适用范围广、对炭钢、合金钢、不锈钢、可锻铸铁、球墨铸铁、铝合金及镍基高温合金等材料均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