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 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 项或4 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 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 小时。
(二)证候诊断1. 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 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 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6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中医调理疲劳综合征的方法
中医调理疲劳综合征的方法疲劳综合征是指长期出现的疲劳、乏力等身体不适的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秉持着“阴阳平衡”、“整体调理”等理念,对于调理疲劳综合征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调理疲劳综合征的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疲惫的状态。
一、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调理各类疾病。
对于疲劳综合征而言,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达到缓解疲劳症状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内关等,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选择哪些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在调理疲劳综合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接受针灸治疗时,需要找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二、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调理疲劳综合征的常见方法之一。
中药具有温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可以辅助人体恢复疲劳状态。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当归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量食用或煮水喝服,以助于恢复体力和提升免疫力。
然而,中药调理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疲劳程度来确定具体使用哪些药材,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三、中医食疗中医食疗是中医调理疲劳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调理身体。
根据中医理论,疲劳综合征通常与脾胃虚弱有关,因此食疗的重点在于健脾益气。
常用的食材有山药、百合、莲子等,可以煮粥、炖汤等方式食用。
此外,饮食方面还应避免过多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等,以免加重疲劳症状。
四、调节作息中医调理疲劳综合征还强调调整作息时间和作息规律。
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点起床,确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来恢复疲劳。
此外,要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和放松,保持身心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调理疲劳综合征的方法包括针灸疗法、中药调理、中医食疗以及调节作息等。
这些方法强调整体调理,关注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改善疲劳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对于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方法疲劳综合征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它的主要症状包括长时间的体力或者精神上的疲劳感,导致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帮助缓解和治疗疲劳综合征。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对于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一、精神调养中医强调身心相互关系的平衡,精神调养是治疗疲劳综合征的重要环节。
根据中医理论,疲劳综合征往往与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等因素相关。
因此,通过舒缓心情和调整精神状态,可以帮助恢复身体的活力。
1. 中药调理:针对不同人的体质和症状,中医师可以开方给予适当的中药调理。
例如,对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的病人,可以使用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如熟地黄、黄连等。
2.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通过调整饮食也可以帮助缓解疲劳综合征。
常用的具有益气补虚作用的食物有枸杞、红枣、山药等。
二、脉络调理脉络调理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脉搏是反映人体脏腑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调理脉络可以改善身体的机能,增强抵抗力,从而缓解疲劳综合征。
1. 针灸疗法:中医经络理论认为,针刺可以改变气血运行通畅,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于疲劳综合征患者,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气海等。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通畅气机,增强体力和精神状态。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推、拿、按、揉等。
三、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安排对于缓解疲劳综合征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指导人们按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1. 睡眠调节: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是缓解疲劳的关键。
中医提倡早睡早起,按照自然界的阳光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物钟。
避免熬夜和睡眠不足,保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时间。
2. 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改善体力和精神状态,增强抵抗力。
中医推崇一些柔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身体来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证候诊断1。
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推拿科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痛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门诊患者。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ICD-10编码:F48.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2.患者适合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
2.以疲劳为主要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慢性炎症性疾病、肿瘤等,药物副作用所致的疲劳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血沉、血糖、电解质;(4)甲状腺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X线片、心电图、B超、肿瘤标志物、免疫学检查、便常规、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评定量表、MRI、CT等。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分析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分析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综合症状,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综合征、疲劳、咽喉肿痛、肌肉酸痛、关节肿痛以及各种低热或自觉发热。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疲劳发热的症状。
目前,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代医学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撑,对于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休息和服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性药物为主。
对于小部分重度患者,医生还会开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我科室在2014年-2015年,应用中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治疗方案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患者76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46例,患者年龄在24-61岁,平均年龄37.4岁。
患者病症最短的为3个月,最长的为4年。
其中小于半年的为22例,0.5-1年的为40例,其他为14例。
患者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制定和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具体标准为:1.不明原因的发热或疲劳,持续3个月,在得到充分休息后症状未有明显好转。
患者的活动量较健康状况下下降50%以上。
2.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
3.患者出现颈部、咽部或腋窝部位的酸痛或接触痛;4.患者出现统统程度的肌肉痛;5.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肿痛;6.患者有1月以上的睡眠障碍;7.患者出现持续的劳累;8.患者出现阵发性的头痛或偏头痛;以上标准,只要满足4条以上,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疲劳以外,均可以判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二、治疗方法中药组方为黄芪、党参、山楂、白术、陈皮、青皮各30g,当归、茯苓、大枣各45g,浮小麦、熟地黄各20g,砂仁5g,炙甘草15g,以上处方,在砂锅里煎煮2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分三次服用。
方证加减辩证:对于烦躁易怒的患者,加入10g合欢皮、柴胡、郁金各5g;对于失眠患者加生牡蛎、黄连、肉桂各7g;对于低热患者,加入地骨皮2g;对于咽喉痛的患者加入玄参、白薇各4g,肌肉和关节肿痛的患者加入桂枝10g,葛根15g;肾阴虚加入枸杞20g、山茱萸10g;肾阳虚患者加入鹿角15g;以上药物组方10天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又称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障碍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Immune Dysfunction Syndrome, CFIDS),是一种以持续性疲劳和体力、认知功能等多系统症状为特征的复杂疾病。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是脾胃失调、气虚血瘀、肾虚等多元因素引起的,因此在中医诊疗方面,主要采取调理脾胃、益气补血、滋养肝肾等方法,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诊疗方案。
1.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依靠四诊合参:望、闻、问、切。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腻等;闻诊主要听取患者的自述症状,如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问诊则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日常生活习惯等;切诊主要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状态等。
2.中医治疗方法:(1)调理脾胃:脾胃失调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常常采用健脾理气的方法,通过调节饮食、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增加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机体的气血状况。
常见的健脾食疗方案包括糯米红枣粥、薏米粥、山药粥等。
(2)益气补血:气虚血瘀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另一主要病机。
中医常常采用益气补血的方法,通过药物调理,提高机体的气血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熟地黄、当归等。
(3)滋养肝肾:肝肾虚弱也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常见病机。
中医常常采用滋养肝肾的方法,通过调理生活作息,减少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对肝肾的伤害,同时使用滋肾安神的中药,如枸杞子、山药、龙眼肉等。
(4)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常采用埋针、腕针、温针等方法,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5)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在中医诊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常被使用。
中药汤剂常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程度等来调配,常用中药有六味地黄丸、四物汤等。
3.中医养生建议:(1)合理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重要的。
中医药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
中医药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长期疲劳感和身体虚弱感。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并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概述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体力和精神疲劳的综合症,其特点是体力活动能力显著下降、疲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并且无法通过休息和睡眠来缓解。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多因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如免疫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紊乱等。
二、中医药治疗原理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恢复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从而缓解疲劳症状。
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配方。
三、中医药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气海、太冲等。
2. 草药治疗草药治疗是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草药有人参、黄芪、当归等。
这些草药具有补气血、益肾脏、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3. 隔日取药法隔日取药法是一种特殊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适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
该方法通过间隔一天取药,能够减轻药物对患者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
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验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医药治疗案例以下是一个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案例。
患者是一位30岁的女性,主要症状是长期疲劳和失眠。
经过中医医生的详细问诊和观察,确定该患者是气虚血瘀。
医生开出了一副草药方剂,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草药。
同时,针灸疗法也被应用于治疗。
经过数次治疗后,患者的疲劳感和失眠症状明显减轻,并且精神状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五、总结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中医对疲劳综合征的治疗
中医对疲劳综合征的治疗疲劳综合征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健康问题。
许多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经历持续的疲劳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法,对于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中医调理等方面。
一、中药治疗疲劳综合征中医认为,疲劳综合征与人体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 补气药物中医认为,疲劳综合征多与气虚有关。
常用的补气药物有黄耆、党参、丹参等,这些药物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缓解疲劳状况。
2. 益肾药物肾虚也是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常用的益肾药物有淮山、山药、枸杞子等,这些药物能够滋补肾脏,提高肾脏的功能,从而改善疲劳综合征。
3. 养血药物气血两虚也是导致疲劳的原因之一。
中医常用的养血药物有当归、白芍、红枣等,这些药物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感。
二、针灸疗法治疗疲劳综合征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法之一,对于缓解疲劳综合征有着明显的疗效。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穴位刺激、拔罐疗法等。
1. 穴位刺激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有多个穴位与疲劳综合征相关。
常用的穴位有合谷、太冲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循环,改善疲劳综合征。
2.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利用罐子在特定穴位上产生负压,通过吸引和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这种疗法能够消除疲劳综合征的症状,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三、中医调理疲劳综合征除了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调理也是治疗疲劳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的调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于疲劳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建议合理搭配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
2.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感。
中医建议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例如散步、太极拳等,能够有效改善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门诊患者。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ICD-10编码:F48.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慢性疲劳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
2.以疲劳为主要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慢性炎症性疾病、肿瘤等,药物副作用所致的疲劳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血沉、血糖、电解质;(4)甲状腺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X线片、心电图、B超、肿瘤标志物、免疫学检查、便常规、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评定量表、MRI、CT等。
(八)治疗方法1.推拿治疗2.针灸治疗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健脾益气,调肝解郁。
(2)心脾两虚证: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中医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是一种以长期持续的疲劳感为主要症状的复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常用中药治疗方案以及辅助治疗方法等。
一、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心肾不交、情志失调等。
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医师会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常用中药治疗方案1. 补气养血药物治疗气血不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常见证候,中医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补气养血。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当归、熟地等,这些中药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健脾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疲劳感和生活质量。
2. 健脾益胃药物治疗脾胃虚弱是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病机,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健脾益胃。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白术、陈皮等,这些中药能够提升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从而增强体力,缓解疲劳感。
3. 补心肾药物治疗心肾不交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另一个重要病因,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补心肾。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枸杞子、茯苓等,这些中药具有补益心肾、安神益智的作用,可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改善疲劳综合征的整体病情。
三、辅助治疗方法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常常结合其他疗法来辅助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
这些疗法能够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和身体平衡,减轻疲劳感,促进康复。
四、中医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的优势相比于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中具有以下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综合调理:中医药一般采用综合调理的方法,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全面提升患者的康复水平。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6 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中医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辨证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长期持续的体力和精神疲劳,常伴有体力活动明显减低、睡眠障碍、关节痛、乏力等症状。
目前,尚无明确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西医常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则注重辨证施治,追求疾病的根本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病因辨证和病证辨证两个方面。
1. 病因辨证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密切相关。
常见病因包括情志失调、劳累过度、不良饮食习惯等。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史和临床表现,中医可以辨证分型,如气虚型、阴虚型、湿热蕴结型等,以指导后续治疗。
2. 病证辨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中医可以判断病证的类型。
常见病证包括气虚体倦、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可以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结合具体病证进行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四海”、“三阴交”等。
通过调理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改善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等症状。
2.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通过益气补血、健脾养胃、清热解毒等作用,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疲劳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有积极的疗效。
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疲劳和乏力感,改善睡眠质量。
除了以上方法,中医还可以结合艾灸、拔罐、中药浴等疗法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预防与调理除了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进行辨证施治外,中医还注重个体的预防与调理。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6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
(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
(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6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等。
4.肝肾阴虚证:形体虚弱,神疲无力,腰膝足跟酸痛,潮热盗汗,头晕头痛,耳鸣眼涩,心烦
易怒,失眠健忘,口干咽痛,午后颧红,大便干结,遗精早泄,月经不调。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等。
二、治疗方法
(一)推拿治疗
1.常规手法操作
头面部:患者取仰卧位,闭目。
医者位于患者头侧。
以一指禅偏锋推眼眶,分抹面额及头部;按揉百会穴、太阳穴,5分钟左右。
腰背部:患者取俯卧位,腰背部覆盖治疗巾,医者站于一侧,沿两侧膀胱经用滚法上下往返治疗5分钟左右;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施于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肾俞、命门等穴位;然后用右手食、中二指指腹循督脉经自大椎穴向长强穴轻抹三遍;后行捏脊法在背部膀胱经反复提捏多次,以皮肤略红,稍有温热为度;最后以擦法擦督脉、命门。
腹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立于一侧,用手指按揉胸腹部任脉及胃经各约1分钟,然后以腹部为重点,沿顺时针方向揉腹、摩腹约3~5分钟,最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拇指点按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穴位约5~8分钟。
四肢部:患者分别取仰卧位和俯卧位,覆治疗巾与上、下肢部,医者站于一侧,施滚法于四肢部,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配合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施于曲池、内关、合谷、神门、血海、伏兔、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
2.脊柱关节调整手法
根据病情需要,对颈、胸、腰骶椎出现小关节紊乱征象的患者,可施以脊柱关节调整推拿技术,尤其要重视枕寰枢、骶髂关节、颈胸交界处的脊柱调整。
(二)针灸治疗
1.针刺:辨证选用百会、印堂、大椎、膻中、气海、关元、内关、神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行间、太溪等腧穴,气虚明显用温针灸,肝郁加太冲或期门,肾虚加肾俞或命门,脾虚加中脘或脾俞,头痛加太阳或风池等。
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2.灸法:循经灸督脉及背俞穴,分别选取大椎、至阳、心俞、膈俞、肝俞、脾俞、命门、肾俞等穴,用艾条循经按腧穴位置自上至下分别于各穴施回旋灸至局部皮肤发红,患者觉发热为止,各穴施术3~5分钟,隔日一次。
3.拔罐疗法:沿背部督脉及膀胱经行拔罐治疗,每次5分钟,可酌情予以走罐及闪罐治疗。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调肝解郁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茯苓、当归、白芍、白术、薄荷、生姜、郁金、川楝子、厚朴、枳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等。
2.心脾两虚证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地黄等。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中健脾,益肾壮阳。
推荐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制附子、肉桂、山药、白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炙甘草等。
中成药:右归丸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龟板、鳖甲、枸杞子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四)运动疗法
适当进行有氧训练,根据个人特性、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选择,如快走、慢跑、骑车、太极拳、导引等。
(五)健康指导
1.披风喊,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
2.调饮食,戒烟酒,少食辛辣厚味生冷不洁之物。
3.慎起居,适劳逸,松弛有道,适当节制房事。
4.舒情志,少烦忧,积极的心理疏导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疗效指数(尼莫地平法)=(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100%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临床针状、体征均有所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1.评价时点
第一次治疗当天以及治疗14~21天,可选用“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症状评分标准”或“疲劳评价量表”等进行评价。
2.评价量表
根据“疲劳评价量表”评价。
疲劳量表即FS-14量表,是1992年由英国King’s College Hospital 心理医学研究室编制。
评价方法: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目后,根据最适合本人的情况选出“是”或“否”。
除第10,13,14个条目为反向记分,即回答“是”记为0分,回答“否”记为1分;其他十一个条目都为正向记分,即回答“是”记为1分,回答“否”记为0分,计算出总分值。
总分值越高反映疲劳程度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