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 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 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1.形成:隋朝在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革,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 制;唐朝加以完善。 2.职能、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② 门下省 (负责 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具体分工)。
2.改革内容
经济 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政治 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推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文化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作用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 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加,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 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 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 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清单
基础梳理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① 黄河流域 后,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 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面临统治危机。 (3)掌握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积极推 动北魏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进行改革。
3.作用: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 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是封建中央集 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此制度。 三、唐太宗 1.主要功绩: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客观上:隋朝经济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 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律,颁行 《唐律》,肃清吏治。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期第11讲中国古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期第11讲中国古

第11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交流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2.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选择性必修1第11课·P60~66】(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郡管理。

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2)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

(3)屯戍政策:汉朝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和对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辽、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6.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7.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提督四夷馆。

(1)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

(2)互市贸易: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3)机构设置:在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设置不同形式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8.清朝:设立理藩院(1)对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等手段,巩固了北部、西北边疆。

(2)对西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3)对西南地区: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配套K12】[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

【配套K12】[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

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综合训练(三)一、选择题1.(2017·厦门二模,26)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长,远过东汉。

此举主要是为了( )A.开发江南地区B.加强控制地方C.强化君主权威D.顺应民族融合答案 B解析题目中并未说明郡县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州郡县是地方行政制度,讨论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是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中央君主和宰相的矛盾,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州郡县的设立牵涉到少数民族,顺应民族融合之说不成立,故D项错误。

2.(2017·银川一中三模,25)《隋书·食货志》提到,南梁时中国内地大多数地区交易用铜币或实行物物交换,只有在“交、广之域(今两广、海南等地),全以金银为货”。

被贬官到潮州的韩愈也记载说:“五岭买卖皆用银。

”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A.地处偏远,政府无力掌控B.分裂局面之下币制混乱C.经济发展水平全国最高D.外贸发展,有金银外币流入答案 D解析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因此不可能对五岭地区缺少掌控,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考查五岭地区使用金银的原因,未体现当时币制的混乱,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这一地区,并无比较,不能说全国最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当时交、广之地,金银为货,说明这一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导致金银外币流入,故D项正确。

3.(2018·厦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

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可知唐朝初年政府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说明当时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为风俗,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门阀士族的打击,不是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的打击,不是说明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当时皇室仍是大族,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21年北京新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021年北京新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①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了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②开创和完善了 科举选官制度;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①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②制瓷技术进步,制 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③唐朝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 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四、唐太宗 1.主要功绩: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客观上:隋朝经济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 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律,颁行《唐 律》,肃清吏治。 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文教:发展隋朝③ 科举制 ,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考点三 “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
一、“三教合一”
背景 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有了新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① 三教并行 的政策,即尊 道、礼佛、崇儒
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北魏贾思勰的②《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 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末Leabharlann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二、阶段特征 1.魏晋(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阶段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A.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2.明代,督抚是出于督察地方军事的需要设置的。

到了清代,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等权力于一身,同时需把地方情况反馈给中央。

这一变化说明()A.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缓和B.地方行政效率大大降低C.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3.据史料记载,清代,皖南地区宣城、南陵二县姜的品质优良,植姜面积较广,姜类非常畅销,“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

这表明,当时皖南地区()A.经济作物开始大量种植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4.《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

”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5.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

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

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A.经济形式不同B.国家制度不同C.对外政策不同D.思想文化不同6.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

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时间永乐8年2月出发永乐9年春出发永乐12年3月出发永乐10年冬永乐20年3月出发永乐13~18年冬永乐21年7月出发永乐18年前后永乐22年4月出发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7.据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魏晋至隋唐单元综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魏晋至隋唐单元综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 A.汉赋夸饰的特点 B.《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C.楚辞的浪漫风格 D.骈体文的浮丽风格
解析 答案
考向7 史学方法:历史古籍中的科技信息 (2017·大连二模,26)《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 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 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A.中层的变化 B.中下层的整合
C.上层的分裂 D.上下层的缓和
解析 唐代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大量的社会中层人员通过科举制进 入国家政权中,所以唐代最恰当的标题是中层的扩大,故选A。
解析 答案
考向3 论从史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 (2017·武汉五月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 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 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一、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3)唐代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转变。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1)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针对训练]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为唐代过所与公验制度的比较。

据此可知,唐代( )A.工商业的兴旺繁荣B.路证勘查权责不明C.人身控制较为严格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C[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与工商业是否兴旺繁荣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勘发机构信息来看,过所由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公验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说明路证勘察权责明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发放过所与公验与藩镇割据无关,故D项错误。

]二、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变革1.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

(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魏晋至隋唐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魏晋至隋唐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 挑战。
易错易误 “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 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只是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2)书法 ①阶段:魏晋前处于 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②成就
类别
特征
实用
价笔值 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楷书 _____
审美高价值
楷书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
草书
纵情,

代表人物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朝 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东晋王颜羲真卿之、王献之;唐 旭、怀素等
兼具 行书
的规矩和
的放纵, 东晋王羲之、唐朝_____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 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 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 的产物。
史料实证 1.论从史出
汉唐时期地方政治中心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 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时间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区域
黄河流域
765
669
结论 东汉后期,长县江城主流要域集中在黄河流3域4,2 长江流域数量较6少11;唐朝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考纲解读考点考纲主要内容高考示例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朝藩镇割据2017课标Ⅰ,26 2017课标Ⅱ,25 2017江苏单科,3 2016课标Ⅱ,25 2015四川文综,2 2015广东文综,13 2014江苏单科,21(1)(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1)曲辕犁;翻车、筒车;均田制(2)灌钢法(3)柜坊和飞钱;坊市制度;市舶使2017课标Ⅱ,262017课标Ⅲ,262016江苏单科,32016海南单科,62015江苏单科,42014重庆文综,3“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1)“三教合一”(2)雕版印刷术、火药、《齐民要术》(3)书法成为艺术;绘画理论形成(4)唐诗2017北京文综,142016课标Ⅱ,242016课标Ⅲ,262014课标Ⅰ,252014江苏单科,32014天津文综,2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较少,不单独列入目录,相关知识放入本单元。

分析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中国古代文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隋唐时期(581—907年),中国古代文明到达了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隋唐文明传播四方,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命题规律:(1)从题型看,多为选择题,科举制方面有可能命制非选择题。

(2)从内容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曲辕犁、火药、书画艺术等属于考查的重点,尤其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多个省份曾多次考查,复习时要尤为注意。

(3)从形式看,原始材料、图片、表格的运用较多,多以此创设新情境。

(4)从难易度看,本单元没有太多难点,考查内容也相对简单。

备考建议:本单元内容相对琐碎,注意归纳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基本线索和内容,紧扣“成熟”这一特征,把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期第10讲中国古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期第10讲中国古

第10讲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3.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4.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择性必修1·P44~47】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①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②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③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们寻找治国新思想。

(2)法治①早期国家已有法律。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②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4)德治与法治之争的抉择①儒家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宜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3)唐朝①《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③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制度:即重视“律”,又重视“例”。

《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2)儒学发展: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阶段提升 新人教

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阶段提升 新人教

┃解题示范┃
定位知识
东晋王羲之的பைடு நூலகம்法艺术
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 关键信息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
从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到唐朝连西州幼童模仿王 羲之的书帖可知,书法艺术受到时代的影响,故选C项;“ 辨析选项 决定”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 能全面概括题干,排除B、D项。
[考情分析]
模块
命题角度
考频
考情说明
政治 (2016·全国Ⅱ,25)考查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5年 1.从模块内容看,本专题为高考
的高频点之一。政治、思想等
文明 (2013·全国Ⅰ,41)考查汉、唐地方行政变迁的趋势 2考 都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思想考
经济 (2015·全国Ⅱ,26)考查农业技术与唐宋经济重心南 5年 查比例较高,政治、经济相对
鉴真东渡)
现象、经济现象及思想文化现
(2014·全国Ⅰ,25)考查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
象的特点、影响及出现的原因 等。
[解题支招]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 【典例】 (2016·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
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 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 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文明 移的因果关系
1考 较少。
(2016·全国Ⅱ,24)考查魏晋时期文字的演变
2.从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
都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政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

预测2 关注热点——唐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史学家许倬云在《历史分光镜》一书中探讨了中国历 失,列出了下面的一系列标题: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 ——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那 标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层的变化 B.中下层的整合 C.上层的分裂 D.上下层的缓和
答案 A
解析 唐代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大量的社会中层 入国家政权中,所以唐代最恰当的标题是中层的扩大,故
答案 C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
解析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 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 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材料并未 职权扩大,排除A项;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只是 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这样的官员并未得到晋升 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 排除D项。
预测3 完善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唐朝兵制改革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 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的建议,募兵13万,充 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 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D.削弱了当时唐朝的边防实力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打破世袭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社会流动, 等、竞争等理念。 ②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发展。 ③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 ④选官方式为其他国家借鉴,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2)消极影响 ①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②促成“官本位”思想。 ③禁锢思想。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 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单元高效整合课件北师大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单元高效整合课件北师大版
单元高效整合
栏目 导航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 学科思维︱研史识 悟史法 史论探究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认读导引】 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大主题: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曲 折历程。 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 四项原则,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 好环境的创设。突出的事件有: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关注邻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动向等。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认识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左” (4)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 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 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第二次是 20 世纪 70 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 开外交新局面,具体体现为与日、美建交。
三、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中外关联]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为 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议会制度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 础之上, 是维护资产阶级私 有财产的工具 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 级本质相适应, 服务于资产 阶级专政

最新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单元高效整合教案

最新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单元高效整合教案

第3单元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一、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三、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1.经济新现象(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3)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5)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四、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1.李贽自称为异端,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2.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做学问一要在儒家六经的范围内,二要切合时务,反对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经世致用”。

4.王夫之反对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在治学上,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在哲学上,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且不断变化,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五、明清进步思想的出现折射出的政治、经济特点明清时期以李贽、黄宗羲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将矛头直指理学,反传统、反教条,批判封建专制,主张学以致用、“工商皆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考纲解读考点考纲主要内容高考示例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朝藩镇割据2017课标Ⅰ,26 2017课标Ⅱ,25 2017江苏单科,3 2016课标Ⅱ,25 2015四川文综,2 2015广东文综,13 2014江苏单科,21(1)(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1)曲辕犁;翻车、筒车;均田制(2)灌钢法(3)柜坊和飞钱;坊市制度;市舶使2017课标Ⅱ,262017课标Ⅲ,262016江苏单科,32016海南单科,62015江苏单科,42014重庆文综,3“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1)“三教合一”(2)雕版印刷术、火药、《齐民要术》(3)书法成为艺术;绘画理论形成(4)唐诗2017北京文综,142016课标Ⅱ,242016课标Ⅲ,262014课标Ⅰ,252014江苏单科,32014天津文综,2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较少,不单独列入目录,相关知识放入本单元。

分析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中国古代文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隋唐时期(581—907年),中国古代文明到达了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隋唐文明传播四方,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命题规律:(1)从题型看,多为选择题,科举制方面有可能命制非选择题。

(2)从内容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曲辕犁、火药、书画艺术等属于考查的重点,尤其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多个省份曾多次考查,复习时要尤为注意。

(3)从形式看,原始材料、图片、表格的运用较多,多以此创设新情境。

(4)从难易度看,本单元没有太多难点,考查内容也相对简单。

备考建议:本单元内容相对琐碎,注意归纳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基本线索和内容,紧扣“成熟”这一特征,把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

命题探究五年高考考点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 C2.(2017课标Ⅱ,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3.(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 C4.(2016课标Ⅱ,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D5.(2015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6.(2015广东文综,1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 C7.(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 A8.(2014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9.(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2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用书专用10.(2016北京文综,13,4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 B11.(2015北京文综,13,4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 A12.(2014北京文综,15,4分)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答案 C13.(2013福建文综,17,4分)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 C14.(2013安徽文综,37,6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6分)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

考点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土地规模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2.(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3.(2016海南单科,6,2分)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 A4.(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5.(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 B6.(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