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过程的计算
化工原理.传热过程的计算
污垢热阻Rd的倒数称为污垢系数(dirty factor)
(6)平壁与薄管的总传热系数计算
d1 1 1 b d1 1 d1 Rd 1 Rd 2 K 1 dm d2 2 d2
当传热壁为平壁或薄壁管时,
A1 A2 Am
1 1 b 1 Rd 1 Rd 2 K 1 2
r ─热流体的汽化潜热,kJ/kg;
2.2 冷凝液出口温度T2低于饱和温度TS :
Q qm1 r c p1 Ts T2 qm2c p 2 t2 t1
TS ─热流体的饱和温度,℃。
二、传热平均温度差
1. 恒温传热
饱 和 蒸 汽 液
体
沸 腾 t
t T t t m
无热损失:Q qm1 H1 H 2 qm2 h2 h1
Q ─ 热流体放出或冷流体吸收的热量,W;
qm1,qm2 ─ 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h1,h2 ─ 冷流体的进出口焓,J/kg; H1,H2 ─ 热流体的进出口焓, J/kg 。
1.无相变,且Cp可视为常数
热量衡算式:
dQ3 2 dA2 (t w-t )
对于稳态传热
dQ dQ1 dQ2 dQ3
总推动 力
T Tw Tw t w tw t T t dQ 1 b 1 1 b 1 1dA1 dAm 2 dA2 1dA1 dAm 2 dA2
1 1 dm b 1 dm (4)以壁表面为基准: K m 1 d1 2 d 2
d1 2 近似用平壁计算 d2
(5)污垢热阻
d1 1 1 b d1 1 d1 Rd 1 Rd 2 K 1 dm d2 2 d2
热学如何计算物体的热量传递
热学如何计算物体的热量传递热学是研究热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能量转移和传递的一门学科。
当涉及到物体的热量传递时,热学提供了一些计算方法和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热传导、热辐射和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
一、热传导的计算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由热高处到热低处的传递过程。
有两个关键参数需要考虑:热传导率(λ)和温度梯度(ΔT)。
热传导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傅里叶定律表示:Q = λ * A * ΔT / L其中,Q表示传热量,λ表示热传导率,A表示传热面积,ΔT表示温度差,L表示传热距离。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中传递的热量。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铁棒,长为1米,温度差为10摄氏度,横截面积为0.01平方米,热传导率为80瓦特/米·摄氏度。
那么,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出传热量:Q = 80 * 0.01 * 10 / 1 = 8瓦特所以,该铁棒在这个条件下传递的热量为8瓦特。
二、热辐射的计算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辐射波长范围内的能量传递热量。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热辐射的传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 = ε * σ * A * (T₁^4 - T₂^4)其中,Q表示传热量,ε表示发射率,σ表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5.67 × 10^-8瓦特/米²·开尔文^4),A表示发射面积,T₁和T₂分别表示两个温度。
例如,假设一个黑色球体的表面积为1平方米,发射率为0.95,表面温度为400开尔文,周围环境温度为300开尔文。
将这些数值代入上述公式中,可以计算出传热量:Q = 0.95 * 5.67×10^-8 * 1 * (400^4 - 300^4) = 65.2瓦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黑色球体通过热辐射传递的热量为65.2瓦特。
三、对流传热的计算对流传热是指物质与周围介质通过流动来交换热量的过程。
对流传热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考虑流体的性质、速度和传热面积等参数。
传热与传质最全的计算
传热与传质最全的计算一、传热传热是能量从一个物体或系统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系统的过程。
根据传热方式的不同,传热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1.传导:传热的方式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和分子的碰撞来进行。
传导传热的计算主要依靠温度差、传热面积和传热材料的热导率来计算。
传导传热的计算公式为:Q=-k*A*(ΔT/d)其中Q表示传热的热量,k表示热导率,A表示传热面积,ΔT表示温度差,d表示热传导长度。
2.对流:对流是通过流体(气体或液体)传递热量的过程。
对流传热的计算需要考虑传热系数、传热面积和温度差。
对于自然对流,传热系数可以通过科里奥利数来估算。
对于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可以通过雷诺数和普朗特数来估算。
对流传热的计算公式为:Q=h*A*ΔT其中Q表示传热的热量,h表示传热系数,A表示传热面积,ΔT表示温度差。
3.辐射:辐射是通过电磁辐射传递热量的过程。
辐射传热的计算需要考虑黑体辐射能量和辐射系数。
辐射传热的计算公式为:Q=ε*σ*A*(T1^4-T2^4)其中Q表示传热的热量,ε表示发射率,σ表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A表示传热面积,T1和T2表示两个物体的温度。
二、传质传质是物质在空间中通过扩散机制传递的过程。
传质过程主要包括质量传递和扩散传递。
1.质量传递:质量传递是涉及物质从一个相向另一个相传递的过程。
质量传递的计算需要考虑浓度差、传质系数和表面积。
质量传递的计算公式为:Q=k*A*(C1-C2)其中Q表示传递的质量,k表示传质系数,A表示传质面积,C1和C2表示两个相之间的浓度差。
2.扩散传递:扩散传递是涉及物质通过浓度梯度向更低浓度的方向传递的过程。
扩散传递的计算需要考虑扩散系数、浓度梯度和距离。
扩散传递的计算公式为:J = -D * (dC / dx)其中J表示扩散通量,D表示扩散系数,C表示浓度,x表示距离。
以上是传热和传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计算方法。
当然,实际的传热和传质过程常常是复杂和多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为详细和精确的计算和分析。
传热学计算公式
Nu = 2+0.6(Re^1/2)(Pr^1/3) 。
F=Q/kK*△tm F 是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
Q 是总的换热量。
k 是污垢系数一般取0.8-0.9K。
是传热系数。
△tm 是对数平均温差。
传热学三种传热方式可以分开学。
传热学相较于理论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大学生掌握了高等数学完全可以自学的。
学习传热学必须有耐心,了解几种换热方式和常见的几个常数公式(努谢尔特数、格拉晓夫数、伯努利常数,傅里叶常数,而且常常推导下几个常用常数公式间的关系,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其实不少是远亲的),其实解决传热学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在和导热系数较劲,有时候是直接涉及。
扩展资料:
在热对流方面,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701年在估算烧红铁棒的温度时,提出了被后人称为牛顿冷却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不过它并没有揭示出对流换热的机理。
传热学作为学科形成于19世纪。
1804年,法国物理学家毕奥在热传导方面得出的平壁导热实验结果是导热定律的最早表述。
稍后,法国的傅里叶运用数理方法,更准确地把它表述为后来称为傅里叶定律的微分形式。
1860年,基尔霍夫通过人造空腔模拟绝对黑体,论证了在相同温度下以黑体的辐射率(黑度)为最大,并指出物体的辐射率与同温度下该物体的吸收率相等,被后人称为基尔霍夫定律。
4.4_传热过程计算
dQ KdS (T t )
具体推导如下:
(1)管外对流
T
1 w
dQ dS (T T )
1 1
Tw
冷 流 体 Q
(2)管壁热传导
dQ
2
b
dS (T t )
m w w
热 流 体
对流 导热
tw t
对流
(3)管内对流
dQ dS ( t -t )
3 2 2 w
对于稳定传热
1 1 1 K i o
总热阻是由热阻大的那一侧的对流传热所控制; 要提高K,关键要提高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一侧的。
例4-4:某管壳式换热器由25 mm2.5 mm的钢管组成。热空气 流经管程,冷却水在管间与空气呈逆流流动。 已知:管内侧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i=50 W/(m2· º C); 管外侧水的对流传热系数o=1000 W/(m2· º C); 钢的导热系数=45 W/(m· º C); 求: (1) 不考虑污垢热阻时,基于管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Ko; (2) 考虑污垢热阻时的,基于管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Ko; (3) 考虑污垢热阻时的,按平壁计算的总传热系数Ko。
Q KStm
(4-44)
Ki Ko Si So
(I) 当恒温传热时:传热温度
差不随位置而变的传热
Q KS (T t )
Tm
4-43 (P229)
(II) 当变温传热时:传热温度差随位置而改变的传热
tm与流体流向有关
逆流
并流
错流
折流
(1)逆流和并流时的tm
T1 t1 T2
T1 t t1 T2 t2 T1 t2
dQ dQ1 dQ2 dQ3
传热过程的计算
必须着力减少控制步骤的热阻,才更易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 。
实际计算换热管热流量,可依据管壁内表面积或外表面积写出两个方程 内表面: 外表面: Ql=KlA1 (T-t) Q2=K2A2 (T-t) (6-116)
式中,K1、K2分别为以内、外表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明显两者是不相等的。 但有 K1A1=K2A2 如圆管的内、外直径分别用d1、d2表示,结合式子: K 可导出: K 1
即
Q KAt m
称为传热过程基本方程式
式中
t m
T t 1 T t 2 T t 1 ln T t 2
称为对数平均温差或对数平均推动力。
对数平均推动力
对数平均推动力恒小于算术平均推动力,特别是当换热器两端推动力相差悬 殊时,对数平均值要比算术平均值小得多。 当换热器一端两流体温差接近于零时,对数平均推动力将急剧减小。 对数平均推动力这一特性,对换热器的操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例如,当换热器两端温差有一个为零时,对数平均温差必为零。 这意味着传递相应的热流量,需要无限大的传热面。 但是,当两端温差相差不大时,如0.5<(T-t)1/(T-t)2<2时,对数平均推动 力可用算术平均推动力代替。
qm1CP1dT=q1dA1=dQ (热流体在微元体内放出的热量) 同样,对冷流体作类似假定,并以微元体内环隙空 间为控制体作热量衡算,可得到 qm2CP2dt=q2dA2=dQ (冷流体在微元体内吸收的热量)
2、传热速率方程式 热流密度q是反映具体传热过程速率 大小的特征量。从理论上讲,根据前面 导热或对流给热规律,热流密度q已可以 计算。但是,这种做法必须引入壁面温 度;而在实际计算时,壁温往往是未知 的。为实用方便,希望能够避开壁温, 直接根据冷、热流体的温度进行传热速 率的计算。 如图所示的套管换热器中,热量序 贯地由热流体传给管壁内侧、再由管壁 内侧传至外侧,最后由管壁外侧传给冷 流体(参见 P201 图 6-35 )。在定态条 件下,并忽略管壁内外表面积的差异, 则各环节的热流量相等,即
传热过程计算
dQ K0 (T t)dA0
Km (T t)dAm
Ki (T t)dAi
如无特别说明,手 册中的K指Ko
K0 dAi di Ki dA0 d0
K0 dAm dm
Km dA0 d0
4
1.3 总传热系数(Overall Heat-transfer Coefficient)
一、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间壁传热包括三个步骤:
2
例3-7
结论: 其他条件一定时,逆流Δtm并流大,可节省传热面积。 若有一方恒温,不必考虑流动方向
11
1.4 总传热速率方程与传热平均温差
2. 错流和折流时的平均温差—Underwood-Bowman图算法
tm t tm
tm — 按逆流计算的平均温差
t — 温差校正系数 t f (R、P)
P t2 t1 T1 t1
R T1 T2 t2 t1
通常在换热器的设计中规定,t值不应小于0.8,
否则应考虑增加壳方程数,或将多台换热器串联。
12
1.4 总传热速率方程与传热平均温差
单壳程
13
1.4 总传热速率方程与传热平均温差
双壳程
14
1.5 传热计算应用举例
设计型:根据工艺要求的传热量,确定传热面积。 操作型:判断某一换热器能否满足生产要求,或预测
16
1.5 传热计算应用举例
2.在新工况下
W1C p1(120 T2 ') W2C p2 (t2 '20)
t2 '20 W1Cp1 0.8(a) 120 T2 ' W2Cp2
Q' W1C p1(120 T2 ') 2KAtm '
120 T2 ' KA 10 2tm ' W1C p1 11
传热学公式总结
传热学公式总结在物理学中,传热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研究物质之间热量的传递方式和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传热学公式来计算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本文将对传热学中常用的公式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1. 热传导方程热传导是物质内部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
热传导的速率可以根据傅里叶定律描述:q = -kA(dT/dx)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横截面A传导的热量,k为材料的热导率,dT/dx表示单位长度内温度的变化率。
这个公式说明了热量传导与温度梯度之间的关系,温度梯度越大,热传导速率就越大。
2. 热对流公式热对流是通过流体介质的热传递方式,常见于气体和液体中。
热对流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进行计算:q = hA(Ts - T∞)其中,q表示通过表面积A从物体表面传递的热量,h为热对流系数,Ts为表面温度,T∞为流体的远场/环境温度。
牛顿冷却定律的基本思想是热量传递与温度差和表面积之间成正比,而且逆向传热过程中的温度差往往比较小。
3. 辐射传热公式辐射传热是通过电磁波辐射的方式进行的,不需要物质介质。
具体的辐射传热公式可以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给出:q = εσA(T⁴s - T⁴∞)其中,q为单位时间内通过表面积A传递的辐射热量,ε为发射率(表征表面辐射能力的一种无量纲值),σ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Ts为表面温度,T∞为远场/环境温度。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说明了辐射热量与表面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这意味着一个小的温度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辐射传热率。
4. 复合热传递在实际情况中,热传递往往是多种传热方式的复合过程。
例如,一个物体既有热传导,又有对流和辐射。
在这种情况下,总的热传递可以通过下列公式求得:q = q₁ + q₂ + q₃其中,q₁、q₂和q₃分别表示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辐射传递的热量。
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使用以上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来计算总的热传递。
《化工原理》传热计算
Q = W1·Cp1·(T1-T2 )= W2·Cp2·(t2- t1) + W2 ·r
若热损失为Q损,则:
Q = W1·Cp1·(T1-T2 )= W2·Cp2·(t2- t1) + W2 ·r +Q损
(4)冷热流体均有相变
热流体的放热量 = W1 ·Cp1·(T1-T2 )+ W1R 冷流体的吸热量 = W2 ·Cp2 ·(t2 - t1) + W2 ·r
1 1 1
K
i
o
设 1 10;2 1000 则
K 1
1
10
1 1 1 1
1 2 10 1000
现提高 α2 10000
则
K
1 11
1 2
1
1
1
10 10000
10
若提高 α1 100
K
1
1
1
1
1
1
100
则
1 2 100 1000
若 i o 则 K o
管壁外侧对流传热控制
四、平均温度差的计算
1、恒温差传热
壁面两侧进行热交换的冷热流体,其温度不 随时间及位置而变化。
2、变温差传热
采用对数平均值计算平均温度差(传热平均推 动力)。
(1) 并流
冷热流体流动方向相同。
tm并
t1 t2 ln t1
T1
t1 T2 t2
ln T1 t1
t2
T2 t2
(2) 逆流
Q热
T
TW 1
α1 S1
Q壁
TW
b
tw
λ Sm
Q冷
化工原理.传热过程的计算
管内对流:
dQ2 b dAm (Tw tw )
dQ3 2dA2(tw-t)
对于稳态传热 dQ dQ1 dQ2 dQ3
总推动 力
dQ T Tw Tw tw tw t
T t
1
b
1
1b 1
1dA1 dAm 2dA2 1dA1 dAm 2dA2
总热阻
dQ T t 1
KdA
第五节 传热过程的计算
Q KAtm
Q — 传热速率,W K — 总传热系数,W /(m20C) A — 传热面积,m2 tm — 两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0 C
一、热量衡算
t2 , h2
热流体 qm1, c p1
T1, H1
T2 , H 2
冷流体 qm2, cp2,t1, h1
无热损失:Q qm1H1 H 2 qm2 h2 h1
变形:
dQ dT
qm1 c p1=常数
dQ dt
qm2c p2=常数
d (T t) dT dt 常数 dQ dQ dQ
斜率=dt t1 t2
dQ
Q
由于dQ KtdA
d(t) t1 t2
KtdA
Q
分离变量并积分:
Q KA t1 t2 ln t1 t2
tm
t1 t2 ln t1
t2
讨论:(1)也适用于并流 (2)较大温差记为t1,较小温差记为t2 (3)当t1/t2<2,则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
tm (t1 t2 ) / 2
(4)当t1=t2,tm t1=t2
结论: (1) 就提高传热推动力而言,逆流优于并流。 当换热器的传热量Q及总传热系数K相同的条 件下,采用逆流操作,所需传热面积最小。
传热基本方程及传热计算
传热基本方程及传热计算传热是热能在不同物体之间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过程。
根据传热的方式不同,传热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1.传导:传导是在物质内部进行热能传递的过程,它是由物质内部粒子的碰撞引起的。
传导传热的基本方程是傅里叶热传导定律,它的表达式为:q = -kA(dT/dx)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传导传递的热量,在国际单位制中以瓦特(W)表示;k是物质的热导率,表示物质传热的能力,单位是瓦特/米·开尔文(W/m·K);A是传热面积,表示热量传递的面积;(dT/dx)表示温度梯度,即温度随长度的变化率。
2.对流:对流是通过流体介质(如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传递热量的过程。
对流传热的基本方程是牛顿冷却定律,它的表达式是:q=hA(T1-T2)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对流传递的热量,在国际单位制中以瓦特表示;h是对流传热的热传递系数,表示流体传热的能力,单位是瓦特/平方米·开尔文(W/m^2·K);A是传热面积,表示热量传递的面积;T1和T2是两个物体之间的温度差。
3.辐射:辐射是通过电磁波的辐射来传递热量的过程。
辐射传热的基本方程是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它的表达式是:q=εσA(T1^4-T2^4)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辐射传递的热量,在国际单位制中以瓦特表示;ε是物体的辐射率,表示物体辐射的能力;σ是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它的值约为5.67×10^-8瓦特/(平方米·开尔文的四次方);A 是传热面积,表示热量传递的面积;T1和T2是两个物体的绝对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传热计算可以根据以上基本方程进行。
首先,需要确定相关的参数,如热导率、热传递系数和辐射率等。
然后,可以使用适当的方程计算传热速率。
最后,根据传热速率和传热时间,可以计算传输的总热量。
传热计算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如建筑、工程、材料和环境等。
它可以帮助我们设计高效的热交换设备、优化能源利用和节约能源。
化工原理传热过程的计算
K 700~1800
300~800 200~500 50~300
100~350 50~250 10~60
两流体 气体-气体 蒸气冷凝-气体 液体沸腾-液体 液体沸腾-气体 水蒸气冷凝-水 有机物冷凝-有机物 水蒸气冷凝-水沸腾 水蒸气冷凝-有机物沸腾
K 10~40 20~250 100~800 10~60 1500~4700 40~350 1500~4700 500~1200
Q ─ 热流体放出或冷流体吸收的热量,W; qm1,qm2 ─ 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h1,h2 ─ 冷流体的进出口焓,J/kg; H1,H2 ─ 热流体的进出口焓, J/kg 。
1.无相变,且Cp可视为常数
热量衡算式:
Q qm1c p1 T1 T2 qm2cp2 t2 t1
式中: cp1,cp2 ── 热冷流体的比热容, J/(kg·℃) ; t1,t2 ── 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 ; T1,T2 ── 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 。
1 K
1
1
Rd1
b
Rd 2
1
2
当传热壁热阻很小,可忽略,且流体清洁,污
垢热阻液可忽略时,则:
11 1
K 1 2
(7)换热器中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
两流体 水-水 有机物-水
有机物粘度μ<0.5mPa·s μ=0.5~1.0mPa·s μ>1.0mPa·s
有机物-有机物 冷流体粘度μ<1.0mPa·s μ>1.0mPa·s
2.有相变时
2.1 饱和蒸汽冷凝:
Q qm1r qm2c p2 t2 t1
r ─热流体的汽化潜热,kJ/kg;
2.2 冷凝液出口温度T2低于饱和温度TS :
传热过程的计算
6.6 传热过程的计算工业上大量存在传热过程(我们指间壁式传热过程),他包括了流体与固体表面间的给热和固体内部的导热。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导热和各种情况下的给热所遵循的规律,本节讨论传热过程的计算问题。
6.6.1 传热过程的数学描述在连续化的工业生产中,换热器内进行的大都是定态传热过程。
(1)热量衡算微分方程式如图为一套管式换热器,内管为传热管,传热管外径1d ,内径2d ,微元传热管外表面积d A 1,管外侧1α;内表面积d A 2,内侧2α,平均面积d A m ,壁面导热系数λ。
对微元体做热量衡算得 Q A q T c m p s d d d 11==-Q A q T c m p s d d d 22==-以上两式是在以下的假设前提下:① 热流体流量1s m 和比热1p c 沿传热面不变;② 热流体无相变化; ③ 换热器无热损失;④ 控制体两端面的热传导可以忽略。
(2)微元传热速率方程式如图所示套管换热器中,热量由热流体传给管壁内侧,再由管壁内侧传至外侧,最后由管壁外侧传给冷流体。
对上述微元,我们可以得到33211321d d d d d d d A q A q A q Q Q Q Q m =======阻力推动力=++-=-=-=-22m 1122w m w w 11w d 1d d 1d 1d d 1A A b A t T A t t A b t T A T T αλααλα 令 2211d 1d d 1d 1A A b A A K m αλα++= 则 )(d d 1d t T A K A K tT Q -=-=)(d d t T K AQ q -==式中 K ——总传热系数,W/m 2·K 。
因为沿着流体流动方向(套管换热器沿管长)流体的温度是变化的,所以α值也是变化的。
但若取一定性温度,则α与传热面无关,可以认为是一常数,这样K 也为一常数。
对上式进行积分,可以得到m t KA Q ∆= (3)传热系数和热阻 ① K 的计算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传热过程的总热阻1/K 由各串联环节的热阻叠加而成,原则上减小任何环节的热阻都可提高传热系数,增大传热过程的速率。
传热过程的计算
传热过程的计算
理论和实验可以证明,单位时间内通过换热器传热面上 传递的热量Q (即传热速率)与传热面积以及冷、热流体间的 平均温度差Δtm成正比,用数学式表示为
传热过程的计算
式(4-55)称为总传热速率方程或传热基本 方程,它是换热器传热计算的重要根据,无论是核 算换热器的生产能力或是根据传热任务设计和选用 换热器,都要用到传热基本方程。其中总传热系数 K、传热平均温度差Δtm和传热面积A是传热过程中 的三要素。式中1/KA称为传热总热阻,表示传热速 率等于传热推动力与传热总热阻之比。
传热过程的计算
(三)总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
1.
K 值计算公式推导
以冷、热两种流体在列管换热器内间壁换热为例,推导总 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式。如图4-16所示,设热流体在管内流动, T1=T2=T(如蒸气冷凝),冷流体在管外流动且t1=t2=t(如液体沸 腾),即两流体为间壁恒温传热。热流体一侧的壁面温度为Tw, 冷流体一侧的壁面温度为tw,Ai、Ao和Am分别为内、外侧和管壁 的平均传热面积,αi、αo分别为管内、外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 λ为管壁的导热系数,b为壁厚。
式中 Q——
kJ/h或kW
(4-52)
qm——流体的质量流量,kg/h; H——单位质量流体的焓,kJ/kg。
传热过程的计算
图4-15 热量衡算图
传热过程的计算
若换热器中两流体无相变化,且流体的比热取为平均温度下的比热时,
用比热法得到的热负荷计算公式为
Q=qmhcph(T1-T2)=qmccpc(t2-t1) 式中 cp——流体的平均定压比热,kJ/(kg·℃) T——热流体的温度, ℃;
传热过程的计算
图4-16 流体与壁间的对流传热
传热过程的计算
1 总传热速率方程如图所示,以冷热两流体通过圆管的间壁进行换热为例,热流体走管内,温度为T,冷流体走管外温度为t,管壁两侧温度分别为TW和tw,壁厚为,b,其热导率为λ,内外两侧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分别为αi和α0。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及傅立叶定律分别列出对流传热及导热的速率方程:对于管内侧:对于管壁导热:对于管外侧:即故有令(4.6.1)则(4.1.1)该式称为总传热速率方程。
A为传热面积,可以是内外或平均面积,K与A是相对应的。
2 热流量衡算热流量衡算式反映两流体在换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在换热器保温良好,无热损失的情况下,对于稳态传热过程,其热流量衡算关系为:(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冷流体吸收的热流量)在进行热衡算时,对有、无相变化的传热过程其表达式又有所区别。
(1)无相变化传热过程式中Q----冷流体吸收或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W;mh,mc-----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Cph,Cpc------热、冷流体的比定压热容,k J/(kg·K);T1,t1 ------热、冷流体的进口温度,K;T2,t2------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K。
(2)有相变化传热过程两物流在换热过程中,其中一侧物流发生相变化,如蒸汽冷凝或液体沸腾,其热流量衡算式为:一侧有相变化两侧物流均发生相变化,如一侧冷凝另一侧沸腾的传热过程式中r,r1,r2--------物流相变热,J/kg;D,D1,D2--------相变物流量,kg/s。
对于过冷或过热物流发生相变时的热流量衡算,则应按以上方法分段进行加和计算。
3 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1)传热系数K和传热面积A的计算传热系数K是表示换热设备性能的极为重要的参数,是进行传热计算的依据。
K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物性、传热过程的操作条件及换热器的类型等,K值通常可以由实验测定,或取生产实际的经验数据,也可以通过分析计算求得。
传热系数K可利用式(4.6.1)进行计算。
传热计算
传热计算一、传热方程式1、q=KA ΔtK 比例常数,为传热系数。
A 传热面积,单位J/S ·m 2K 。
Δt 温差(热量传递的推动力)单位K 。
2、热量衡算2.1焓差法 热负荷的计算q 热=W 热(H 1-H 2) WQ 冷=W 冷(h 1-h 2) WW 热 W 冷热流体和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H 1 H 2热流体最初和最终的焓,J/kg ;h 1 h 2冷流体最初和最终的焓,J/kg 。
2.2温差法 在缺乏焓数据时,换热过程无相变q 热=W 热C 热(T 1-T 2) Wq 冷=W 冷C 冷(t 1-t 2) WC 热 C 冷热流体和冷流体的质量流量,J/kg.k;T 1 T 2热流体最初和最终的温度,k ;t 1 t 2冷流体最初和最终的温度,k 。
2.3潜热法 发生相变q 热=W 热r 热 Wq 冷=W 冷r 冷 Wr 热 r 冷热流体和冷流体的汽化潜热。
二、平均温差计算1、间壁并流、逆流(Δt'/Δt">2)Δt 均=(Δt'-Δt")/ln(Δt'/Δt")Δt'换热器进口端的温度差;Δt"换热器出口端的温度差。
2、错流、折流的平均温差Δt 均=φΔt Δt 均逆R=(T 1-T 2)/(t 1-t 2)P=(t 1-t 2)/(T 1-t 1)根据R 、P 值,以及两流体的流动方式,查校正系数。
二、热传导傅里叶定律q=λA(t1-t2)/δλ比例常数(查表)W/m·K A传热面积 m2δ壁厚 m(t1-t2)传热温差三、105%酸室外最低温度-10℃,需保温温度20℃,钢板厚度0.018米,导热系数67.45W/(m.℃),罐体半径10米,高度8米,使用蒸汽0.5MPa,温度151.7℃,汽化潜热2107KJ/Kg,求传热面积及所需Φ32×4的无缝管的米数。
解:由105%酸罐壁面以对流和辐射两种方式散失于周围环境,1、热损量根据圆筒壁保温传热系数a T=9.4+0.052(t w-t)=9.4+0.052(20+10)=10.96 W/( m2℃)热损:Q=a T S(t w-t)=10.96×3.14×10×8×30=82594.56 W2、吸热量105%酸需吸收热量Q1=W1C1(t1-t2)=3.14×10×8×1.8×1000×1.47×30=19940256 W罐壁需吸收热量Q2=W2C2(t1-t2)=3.14×10×8×18×7.85×0.46×30=489825 WQ=Q1+ Q2=20430081 W3、所需0.5MPa蒸汽量W=Q/r =(20430081+82594.56 )/ 2107×1000=1.008 Kg 蒸汽密度:2.547Kg/m3蒸汽V=m/p=1.008/2.547=0.4m34、所需管道型号及长度蒸汽管道采用Φ32×4L=0.4/(3.14×0.012×0.012)=884m.。
传热过程的计算
第四节 传热过程计算化工原理中所涉及的传热过程计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设计计算,即根据生产要求的热负荷,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另一类是校核计算,即计算给定换热器的传热量、流体的流量或温度等。
两者都是以换热器的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为计算的基础。
应用前述的热传导速率方程和对流传热速率方程时,需要知道壁面的温度。
而实际上壁温常常是未知的,为了避开壁温,故引出间壁两侧流体间的总传热速率方程。
4—4—1 能量衡算对间壁式换热器做能量衡算,以小时为基准,因系统中无外功加入,且一般位能和动能项均可忽略,故实质上为焓衡算。
假设换热器绝热良好,热损失可以忽略时,则在单位时间内换热器中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即 , .、)()(1221c c c h h h HHW HHW Q -=-= (4—30)式中 Q —换热器的热负荷,kj/h 或W ;W -流体的质量流量,kg /h ; H -单位质量流体的焓,kJ /kg 。
下标c 、h 分别表示冷流体和热流体,下标1和2表示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
式4-30即为换热器的热量衡算式,它是传热计算的基本方程式,通常可由该式计算换热器的传热量(又称热负荷)。
.若换热器中两流体无相变化,且流体的比热容不随温度而变或可取平均温度下的比热容时,式4-30可表示为Q)()(1221t t c W T T c W pc c ph h -=-= (4-31)式中 c p -流体的平均比热容,kJ /(kg ·℃);t —冷流体的温度,℃; T -热流体的温度,℃。
若换热器中的热流体有相变化,例如饱和蒸气冷凝时,式4-30可表示为Q)(12t t c W r W pc c h -== (4-32)式中 W h —饱和蒸气(即热流体)的冷凝速率,k 2/h ;r —饱和蒸气的冷凝潜热,kJ /kg 。
式4-32的应用条件是冷凝液在饱和温度下离开换热器。
若冷凝液的温度低于饱和温度时,则式4-32变为Q)()]([1221t t c W T T c r W pc c ph h -=-+= (4-33)式中 C ph -冷凝液的比热容,kJ /(kg ·℃);T s —冷凝液的饱和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Q = KA∆tm = qm1c p1 (T1 −T2 ) = G2c p2 (t2 − t1 )
3.4.2 平均温度差的计算
一、恒温差传热
∆t m = T − t
二、变温差传热 分单侧变温和双侧变温, 与流体流向有关。 分单侧变温和双侧变温,∆tm还与流体流向有关。
逆流
并流
错流
折流
1. 逆、并流时的∆tm 并流时的∆
(1) α1不变 α2提高到 4W/(m2·K) ) 不变, 提高到10 (2) α2不变 α1提高到 ) 不变, 提高到80W/(m2·K) (3) α2不变 α1提高到 ) 不变, 提高到500W/(m2·K) 计算上面各种情况下的K值 计算上面各种情况下的 值? 强化传热——应提高α小一侧流体的α 应提高 强化传热
Q = qm 1 r + cp1 (Ts − T2 ) = qm 2 cp2 (t 2 − t1 )
• 热负荷 由生产任务决定,对设备换热能力的要求 热负荷—由生产任务决定 由生产任务决定, • 传热速率 设备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的换热能力 传热速率—设备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的换热能力 传热过程计算的基础式: 传热过程计算的基础式:
3.4.4 壁温的计算
定态传热
Q = KA∆t m T − TW TW − t W t W − t = = = 1 b 1 α 1 A1 λ Am α 2 A2
t W = TW
bQ − λ Am
TW
Q =T − α 1 A1
tW
Q =t+ α 2 A2
(1)一般情况下 λ大,(b/λAm)小,可认为 tW≈TW )一般情况下, 可认为
K (T − t )dA = −qm 1c p1dT = −qm 2 c p 2dt
dT dt d(T − t ) K (T − t )dA = = = − 1 /qm 1c p1 − 1 /qm 2c p 2 − (1 /qm 1c p1 − 1 /qm 2 c p 2 )
A ( T − t ) 2 d (T − t ) 1 1 ( − ) K ∫ dA = − ∫ 0 ( T − t )1 T − t qm 1c p1 q m 2 c p 2
无热损失: 无热损失: Q 吸 = Q 放 — 热量衡算式
无相变时 Q = qm 1c p1 (T1 − T2 ) = qm 2 c p 2 (t 2 − t1 )
Q = qm1 ( H1 − H2 ) = qm2 (h2 − h1 )
有相变时
Q = qm 1r = qm 2cp2 (t 2 − t1 )
∆ t1
T2 ∆ t2 t2 t1 A
较小温差记为∆ (2)较大温差记为∆t1,较小温差记为∆t2 )较大温差记为∆ (3)当∆t1/∆t2≤2,可用 ∆t m ) ∆ , (4)当∆t1=∆t2 )
( ∆t 1 + ∆t 2 ) = 2
∆t m = ∆t1=∆t 2
2. 错、折流时的∆tm 折流时的∆
∆t1 − ∆t 2 = KA∆t m ∴ Q = KA ln(∆t1 /∆t 2 )
∆t1 − ∆t2 ∆tm = ——对数平均温度差 对数平均温度差 ∆t1 ln ∆t 2
讨论: 讨论: (1)∆tm的计算式也适用于并流 ) 的计算式也适用于并流
T1
∆t1 =T 1− t1
∆t 2 = T2 − t 2
二、操作型计算 1. 判断现有换热器是否适用 可用; A实际 > A需要 可用;反之不可用 2. 考察工况变化时对传热过程的影响 同样是以热量衡算式和传热速率方程为计算 基础。 基础。
的饱和水蒸气将流量为36m3/h某稀 例4-7 用120°C的饱和水蒸气将流量为 ° 的饱和水蒸气将流量为 某稀 溶液在单壳程双管程列管换热器中的管程从温度为 80°C上升到 °C, 每程有直径为 Φ 25×2.5mm管子 上升到95° , ° 上升到 × 管子 30根,且以管外表面积为基准 根 且以管外表面积为基准K=2800W/(m2·°C),蒸 ° , 汽侧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可忽略不计。 汽侧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可忽略不计。求: (1)换热器所需的管长; )换热器所需的管长; (2)操作一年后,由于污垢积累,溶液侧的污垢系 )操作一年后,由于污垢积累, 数增加了0.00009(m2·°C)/W,若维持溶液原流量及进 数增加了 ° , 口温度, 其出口温度为多少? 若要保证溶液原出口 口温度 , 其出口温度为多少 ? 温度,可采取什么措施? 定性说明) 温度,可采取什么措施?(定性说明) 溶液的ρ=1000kg/m3;cp=4.2kJ/(kg·°C) °
T
1
T t 22 t1 A
3.4.3 总传热系数
一、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T dQ1 Tw 热 流 体 tw dQ2 冷 流 体 dQ3 dQ
T −t dQ = KdA(T − t ) = 1 Kd KdA
K——总传热系数,W/(m2·K) 总传热系数, 总传热系数
t 对流 导热 对流
换热器A-A截面 换热器 截面
1 1 ≈ K α1
Q = K 1 A1∆tm ≈ α1 A1∆tm
且不计壁阻, (6)如α1>>α2,且不计壁阻, ) 且不计壁阻
1 1 ≈ K α2
Q = K 2 A2∆tm ≈ α2 A2∆tm
说明K小于 说明 小于α1或α2,接近小的α 。 小于
例4-5 已知α1=40W/(m2·K), α2=5000W/(m2·K), , 不计壁阻,可如按平壁计算的K值? 不计壁阻,可如按平壁计算的 值
∆tm = ϕ∆tm逆
热流体温降 T1 − T2 R= = 冷流体温升 t 2 − t1
ϕ = f ( P , R, 流型)
t 2 − t1 冷流体温升 P= = 两流体初温差 T1 − t1
查图
ϕ < 1 ⇒ ∆tm< ∆tm逆 逆
若 ϕ < 0.8,温差损失大,传热不稳定, 应改变流型 ,温差损失大,传热不稳定,
• 热流体侧
dQ1 = α 1dA1 (T − Tw )
• 管壁热传导 dQ2 = • 冷流体侧 定态传热
λdAm
b
(Tw − t w )
dQ3 = α 2dA2 ( t w-t )
dQ = dQ1 = dQ2 = dQ3
T −t T − Tw Tw − t w tw − t = ∴ dQ = = = 1 b 1 1 b 1 + + α 1dA1 λ dAm α 2 dA2 α 1dA1 λdAm α 2dA2
1 1 b 1 = + + KdA α1dA1 λdAm α2dA2
讨论: ) 讨论:(1)平壁 dA=dA1=dA2=dAm
1 1 b 1 = + + K α1 λ α 2
(2)圆筒壁 )
1 1 b dA1 1 dA1 + + 以管外表面积为基准 , = K 1 α1 λ dAm α2 dA2
dA = πddl
1 1 b d1 1 d1 = + + K 1 α1 λ d m α2 d 2
K1——以管外表面积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W/(m2.K) 以管外表面积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 以管外表面积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
dm——对数平均直径,m 对数平均直径,
dm d1 = (d 1 − d 2 ) / ln d2
1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2 b d2 1 管内表面积为基准 为基准: 以管内表面积为基准: = + + K 2 α1 d1 λ d m α 2
三、流体流动方向的选择 (1)传热推动力∆tm——逆流最大 )传热推动力∆ 逆流最大 • Q、K一定时,所需的 小; 一定时, 、 一定时 所需的A小 • Q、A一定时,可节省载热体的用量或多回收热量; 一定时, 、 一定时 可节省载热体的用量或多回收热量; • 在传热面上,冷、热流体间的∆t较均匀。 在传热面上, 热流体间的∆ 较均匀 较均匀。 (2)采用并流,易于控制出口温度,对高黏度液 )采用并流,易于控制出口温度, 体传热有利
T1 ∆ t1 t t2 dt dA t t1 dT T T2 ∆ t2
∆t1 =T 1− t 2
∆t 2 = T2 − t1
A
dA段内热量衡算: Q = − q m 1 c p 1 d T = − q m 2 c p 2 d t 段内热量衡算: 段内热量衡算 d dA段内传热速率方程: dQ = K (T − t )dA 段内传热速率方程: 段内传热速率方程
4.4.5 传热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一、设计型计算 设计目的:确定 设计目的:确定A 设计基础: 设计基础:热量衡算式和传热速率方程 若已知流体的物性参数, 条方程中包含9个独 若已知流体的物性参数,则3条方程中包含 个独 条方程中包含 立变量,需已知 个 才能解出其余3个 立变量,需已知6个,才能解出其余 个。 选择条件:( )流向 选择条件:(1) :( (2)t1 、t2 ) (3) u
1 1 dm b 1 dm = + + 平均面积为基准 为基准: 以平均面积为基准: K m α1 d1 λ α 2 d 2
(3)对平壁或薄壁圆筒: )对平壁或薄壁圆筒:
1 1 b 1 = + + K α1 λ α2
(4)当传热壁热阻很小: )当传热壁热阻很小:
1 1 1 ≈ + K α1 α2
且不计壁阻, (5)如α2>>α1,且不计壁阻, ) 且不计壁阻
T1 t2 T2
T1 t2 t T2 t1 A T1 T2 t2 t1
T1 t1 t1 T2 t2
t
逆流
并流
A
以逆流操作为例,推导∆ 以逆流操作为例,推导∆tm的计算式 假设:( )定态操作, 一定; 假设:(1)定态操作,qm1、 qm2一定 :( 为定值; (2)cp1、cp2为定值; ) 值沿管长不变化; (3)K值沿管长不变化; ) 值沿管长不变化 4)热损失忽略不计。 (4)热损失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