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单元提升强化练(二)含解析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
单元质量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 •英法是一战前和战争中的盟国,但在巴黎和会上却出现了争吵,它们矛盾的焦点是()A. 对德国的处置B. 中国山东问题C. 建立国际联盟问题D. 对待苏俄的问题解析:选A召开巴黎和会是为了处理战争的遗留问题,但是参加和会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却有自己的打算,在暗中为本国利益展开激烈争夺,如何处理德国成为争论的焦点,A项正确;B、C D三项都不是巴黎和会上矛盾的焦点,排除。
2 .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1919年,假若你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和顾维钧、陆征祥等人一起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上,你应该不会看到()A. 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B. 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C. 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D. 列宁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解析:选D苏俄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因此看不到列宁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
3.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民主化。
这一民主化表现在()A. 用集体缔约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之间的争端B. 用集体提供安全保障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C. 用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间的矛盾D. 用集体威胁的办法遏制企图发动侵略的国家解析:选C A、B两项均不能够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和解决国际争端,故不符合题意。
C 项召开国际会议,集体协商,体现了民主,是国际关系进步的重大表现。
D项表述不正确。
4. 在凡尔赛体系下,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A. 巴尔干地区成立民族国家B. 奥斯曼帝国瓦解C. 德国丧失了海外殖民地D. 奥匈帝国瓦解解析:选B奥斯曼帝国属于中东地区。
凡尔赛体系下,奥斯曼帝国瓦解,产生新的民族国家,中东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A、C、D三项与中东地区关系不大。
5. 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苏德世代友好,二战时爆发的苏德战争就是例子,故选D 项。
2019高三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ⅱ综合练习2
2019高三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ⅱ综合练习2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2018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比较下表,从中获得的有效信息①商办企业发展较快②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所占比重大大下降③外国资本仍占优势地位④重工业落后,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2018年1月新疆〕列宁在谈到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他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3、〔2018年1月湛江市一模20题〕下图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示意图,支持①至④阶段的史实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第①段:葡萄牙到达好望角B、第②段: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C、第③段:法国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D、第④段: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4、〔2017年5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5、〔2018年5月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三次调研〕图3是广东中山市山一处最近被划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单位的从善坊老街区方位图。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 版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试题说明: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二) 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董仲舒材料二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苏轼(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董仲舒、苏轼评价商鞅变法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上述评价的动身点。
(7分)[解析] 本题属材料式问答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第(1)问,留意辩证分析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观点。
二者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都掺杂了个人观点,既有确定,也有确定的主观歪曲,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第(2)问评价两人的动身点,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进行思索。
[答案] (1)董仲舒:指出了商鞅变法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后秦国存在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现象,是客观的;但董仲舒只强调变法后农夫的贫困,未相识到变法对促进秦统一全国的作用。
苏轼:看到秦国经过变法,经济发展,国力增加,成为七国中最强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是客观的;但秦朝快速灭亡的缘由是暴政,苏轼归结为变法,则是错误的。
(2)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否定商鞅变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苏轼: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剧烈反对。
苏轼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召怨天下”,导致秦“旋踵而亡”,以攻击王安石变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视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单元提升(二)
单元提升(二)1.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途径、评价 (1)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2)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评价①从宏观角度来说,总体上不公正、不平等。
在世界市场中,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成为其经济附庸。
②从全球视野角度来说,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不同类型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改变了世界面貌。
③从生产力角度来说,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从殖民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贫困、屈辱(道德角度);另一方面瓦解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客观作用)。
2.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典例1】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播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19年高中历史单元提升强化练(十)含解析人教版
单元提升强化练(十)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 项正确。
答案:B2.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子说:“令行禁止于天下”。
这种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各家分别强调“仁”“同”“心定”“令”,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各家纷纷阐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统成为大家的共识,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看法,道家、法家不能体现民本,故D项错误。
答案:B3.《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解析: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C项正确;注重伦理道德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4.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通过材料“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承天而立,是天人之间的负责人,目的是神化君主,故A项正确;材料中突出解释“王”的来源,没有直接解释天人感应,故B项错误;材料从源头对君主进行神化,没有涉及君主行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通过对君主来源的神化来愚弄民众,神化君权,而不是教化民众,故D项错误。
2019学年高二历史暑假强化训练试题2 新人教A版
2019暑假高二历史强化训练试题(二)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1.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D.使夏周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3.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
秦人之悖于古者。
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
”这说明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4.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
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一变化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5.尚书始置于泰,“泰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法书(学通章奏),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6.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2019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评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1498年,他和他的随从在印度西南的卡里库特港登陆。
他在那边建立了一座大理石的石碑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航海活动。
其中的 他”及 他”的航海活动的历史意义是( ) 解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关键信息 ,一是1498年”,二是 印度”结合这两个关键信息,可以判断B 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B2.1500年以后,西欧商品的价格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 ,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
这种现象 ( )A.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解析I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 价格革命”的出现。
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西欧 ,西欧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而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本题材料中西欧出现通货 膨胀正是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的 ,故选D 项。
答案D3.—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一一两个世界文明汇合 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 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
由此可知( ) A.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以纪念A.迪亚士 发现好望角B.达伽马 开通从欧洲前往印度的新航路C.哥伦布 发现西印度群岛D.麦哲伦证实地圆学说4倍。
解析I 题干材料提供了三点有效信息,一是哥伦比亚学者”,二是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三是两个大陆 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
上述信息表明,美洲学者站在美洲的立场上,论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美 洲人的掠夺,引发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即他的论述关注的是殖民掠夺的后果。
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整合提升2含解析.docx
单元整合提升一、古希腊与古罗马两种文明的差异[考题例证1] (2018-荆州调研)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 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 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
这种差异项目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拓展古希腊通过海外殖民建立新的古罗马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方式城邦,吸收外来文明并拓展希继承古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国家组织 形式 政治体制政治文明贡献腊文明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 古罗马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 制,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 制,建立起统一的帝国 古希腊实行主权在民和轮番而古罗马初期实行贵族共和制, 治的民主政治随着对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罗马法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 律,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 源和现代法律的基础[知识纵横]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A.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B.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C.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解析:“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可得出罗马的公民团体越来越大,而雅典却越来越窄,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涉及,排除。
答案:B二、归纳比较近代英、德、美、法的代议制[考题例证2] (2017-衡水中学模拟)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解析:法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后是仅以一票多数获 得通过的,必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妥协的特征,故C 项正确;A 项材 料无涉及,排除;] B. 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模拟复习试卷II(含答案解析版)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模拟复习试卷II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1.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A.经济形态的变革B.耕作方式的变化C.工具材质的革新D.灌溉动力的改变2.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
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IMF建立的依据是()A.雅尔塔协议B.布雷顿森林协定C.关贸总协定D.多哈会议决议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5.罗斯福提出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
为实现上述主张,新政采取的措施是()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②推行以工代赈③发放紧急救济资金④整顿财政金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读下表。
从《北宋商税情况简表》中不能直接得出的信息有()表:北宋商税情况简表①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善②抑商政策被废弃③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④商业经济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7.“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明宣宗实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①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②“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③明朝前期严格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④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④8.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提升强化练(二)一、选择题1.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他将其制定的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这些法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B.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C.城邦法律是西方各国的立法蓝本D.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解析:雅典民主的主体是公民,不是居民,故A项错误;“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不等于真正的民主,故其立法也不能代表真正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雅典法律在西方法律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民主固定下来,为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2.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基本形成了一项由富人承担的“为公众办事”的捐献制度。
“富有阶层对荣誉的热望促使他们频频自愿承担公益捐助,而且这种捐助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
”由此可见,雅典的“捐献制度”()A.消除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B.是雅典追求公民自由的体现C.提高了富人的政治影响力D.使富裕阶层获得了政治特权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富人参与公益捐赠,并带来实质的回报,不能体现公民之间的不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富人追求政治影响力的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而且这种捐助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即扩大政治影响,故C项正确;雅典推行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逐步走向高峰,打破贵族的特权,故D项错误。
答案:C3.《十二铜表法》规定:“若(当事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诉讼。
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
”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A.侧重于当事人的申辩B.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C.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D.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解析:材料中呈现了先诉讼,而后申辩,但是没有体现侧重申辩,故A项错误;从诉讼到申辩只是审判的两个环节,所以无法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故B项错误;从诉讼到申辩是审判的两个环节,体现了司法程序,故C项正确;旧俗无从体现,故不能得出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C4.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A.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B.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C.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D.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解析:“罗马共和精神”本质是奴隶社会的秩序,与近代社会不同,故A项错误;“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不能体现自然法,故B项错误;“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其私法即对个人私权的保护,故C项正确;“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不能体现政治的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答案:C5.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
”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
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
这说明当时英国()A.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解析:据材料“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可知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是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故A项错误;据材料“‘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得出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对国王的态度,没有涉及革命的合法性问题,故C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工业革命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B6.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
”这体现了()A.公平原则B.自由精神C.妥协精神D.民主原则解析:“两边各削去一些”并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故A项错误;“两边各削去一些”是对双方的限制,而非自由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两边各削去一些”及美国制宪会议的背景,可知富兰克林说此番话的目的意在大州与小州进行妥协,各放弃一些要求以求达成一致,故C项正确;民主体现在人民参与的广泛性,材料对此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7.某法律文献记载道:“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与参议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
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这来自于()A.美国1787年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与材料“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不符,故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元首是皇帝,与材料“总统是国家元首”不符,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议会选举产生,与内阁共同行使行政权,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8.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
”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选举制主要指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该制度在当时已经实行,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享有立法权,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性质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德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但其政治制度中仍有明显的专制色彩,故D项正确。
答案:D9.从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
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
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B.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D.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解析:从材料中德国对工厂的管理和对工人的保险立法,可知德国注重对工人工作、生活待遇的改善,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德国工人的待遇得到改善,但工人权益根本性改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对工人的待遇进行政策调整,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社会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不能实现对工人的公平平等,故D项错误。
答案:A10.1847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
这反映出马克思和恩格斯()A.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B.认为“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共产主义C.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D.还未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解析:据材料可得马克思、恩格斯区别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强调了依靠的革命力量不同,不涉及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故B项错误;据材料“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通过社会主义的准备再过渡到共产主义,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得马克思、恩格斯区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C11.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
”这说明巴黎公社()A.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B.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C.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D.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解析: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可见它不仅仅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而不是不明确,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不意味着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执政,故C项错误;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体现出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D项正确。
答案:D12.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
据此可知,该学者()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解析:A项与材料“机敏地选择了历史”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可知,材料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不符,故C项错误;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材料“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并没有夸大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官吏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
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
宋朝时把进士以外的其他科目合并“诸科”,明清时则取消“诸科”,只设进士一科。